电影的寓意是好的,但剧情不敢苟同!
甚至还有点压抑!
可能这才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吧!
最值得看的可能就是最后的20分钟,女主最大的错误就是在上一段婚姻还没处理好自己的时候就遇见下一个人,仿佛抓住一颗救命稻草,最错误的是生下两个孩子,在这复杂的生活背景中,女主被逼得像泼妇一样,还要被指责无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换位思考,一个男的出去工作(并且电话不接),女的在家独自照顾四个孩子(前夫也不接电话,说好带孩子不带)换谁都会崩溃的,并且丈夫回到家分享工作喜悦,女的还要笑脸相迎,女的内心其实被生活压迫很多,并且也不善于处理亲密关系的同时,真的很难脱离生活困境去感受当下,并且男的一味逃避,比如不接电话,哪怕沟通其实不说话,只是说我接受不了目前生活等等,这一系列操作其实很洒脱,他已经进入下一阶段了,脱离和这女的在一起生活的状态了,只有女主还沉浸在觉得自己差,好像没人爱,用最傻的方式(哭、闹,情绪不稳)去挽回这段感情,做最后的挣扎,当然最后是失败的!
最后心理医生的引导下,她意识到生活中她一直处在指责中(撇开他人的态度),用推开爱的方式来期待爱,导致孩子也排斥他,另一半也借此pua他,于是开始决定慢慢转变,去肯定自己,和孩子、他人的沟通都也变得更通畅(我理解是感受当下对话内容,做出反馈,不带有残留在内心的情绪去说话),所以更喜欢最后20分钟,至于电影中主调“事件”可能用了一个夸张的手法,是个人都会崩溃诶!
但最后的最后,她收获的礼物:成长,更好的会处理亲密关系。
如电影名字那般,“因为害怕失去你,我也无法爱自己”爱一旦失衡,需要按下暂停键。
生活中也没法每个决策都是对的,可能这样的生活是更真实的!
还是想说女孩子还是好好爱自己,你值得更好的,自我要有配得感,关系中不能一味找别人错误(指责对方),也要适当回头看看自己,调整自己,在亲密关系中遇到不成熟又不负责任、逃避的人,还是放过自己,否则你的歇斯底里可能是对方造成的,还要以为自己哪里有问题!
好的爱人应该是滋养对方的,而不是把你变成一个别人口中的“泼妇”!
亲密关系中好好的沟通很重要,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对方更重要(同理心),否则沟通也是无效的,各说各的,但既然选择在一起走下去,双方都需要“被看见”!
哪怕在糟糕的生活状态下,改变不了别人和当下状态,至少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能量场!
家里经常吵架的,推荐看看这个片子。
这是个挪威的片子,一个叫莉莉娅的女导演拍的,讲夫妻关系濒临破裂的时候,女性如何通过自我觉醒来挽救婚姻。
她的挽救方式一开始是等丈夫悔悟,接着是自己主动示好,最后是通过专业咨询和以朋友、妈妈为镜子照见自己的问题,从而变成一个宽容的、不轴的自己,来改善和女儿、和丈夫的关系。
我之所以推荐这个片子,一是它和别的讲婚姻关系的片子不同。
别的片子都是专注于女性觉醒,咱们女人不能让男人占了便宜,与其在婚姻里受气还不如散了得了,姐一个人过得更好,而这个片子它不是这样的爽文思路。
影片的最后女主通过把自己变得宽松、不再那么拧巴,给自己也给女儿、丈夫更宽容的选择,即便你们离开也没有关系,我一个人也能好好的活下去,你们不要有心里负担。
这就让旁人也放开了,一向冷脸的女儿主动跑上来抱着她哭,男人也主动反省起自己的问题来。
所以说它不是一刀切,在男女之间搞对立,导演是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的。
我相信这个片能够为许许多多普通的家庭提供解决矛盾的办法。
第二呢,很多讲述亲密关系的片子都太过戏剧化。
我看美国片比较多,不得不说美国的家庭片有很浓重的戏剧性,尤其他们喜欢让大明星来演那种鸡毛蒜皮的片子,偏偏大明星又很爱演这种戏,为了获得演技上的肯定嘛,但总的来说很让人脱戏,从《革命之路》到《婚姻故事》都是,精彩归精彩,但就只是戏。
而挪威的演员我都不认识,况且他们都巨投入,完全演出了生活流的感觉。
虽然远在地球另一端,但他们演出来的那种情绪、那种压抑的氛围,仿佛就在眼前。
据说这个故事是导演莉莉娅根据自身的经历改编的,剧本定稿花了七年,其中演员们磨练台词,甚至拍了一部先导片来寻找感觉,这花了五年,真是慢工出细活啊。
最终呈现出来的是高度逼真的、与观众零距离的夫妻生活状态,而七年恰好也是电影中的时间流,很可能又是一部同轨时间轴的片子(近期看的另一部同轨的是《战·争》)。
这种“素人”营造出的真实感,比较能让我产生共鸣。
最后,紧接着上一点,共鸣,片中夫妻俩的状态,真的太典型了,我敢说它也是非常非常多东亚夫妻的状态,就是妻子歇斯底里大喊大叫,而丈夫一脸木然沉默不语。
这是长年累月吵了无数次架后的结果。
但很多人觉得这就是生活啊,它是无解的,尤其现在女性觉醒,搞性别对立,整个社会的思潮更倾向于把罪过推给男方,责怪他们没有能力、不负责任,这也是吵架时经常从妻子嘴巴里蹦出来的话。
但真的是这样吗?
回顾生活点滴,妻子就没有过错吗?
这个片子里,女主角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回忆起了一些细节,发现自己有咄咄逼人的一面,它们淹没在大量的生活碎片之中,但却让丈夫的情绪一点点湮灭,最终变成一个回到家时双目无光的男人。
其实说回来,片中的丈夫还好啦,他工作再忙回来还会抱抱女主,制造点小浪漫,我们儒家文化圈的丈夫很少能做到这一点的。
片中女主还有一点让我感到害怕的,是她为了证明丈夫的“无能”、“不负责任”,专门找丈夫不擅长、搞不清楚的问题来挑他的刺,比如孩子们的衣服,丈夫搞不清楚谁是谁的,女主就一件件地拿起来问他,让他很难看,而在此之前他还在和孩子们一起玩耍,过着欢乐的亲子时光,并且邀请女主也加入进来,但她却拒绝了,上楼来叠衣服。
这种通过给自己加压来让对方也不舒服的做法,是对亲密关系毁灭性的打击,只会让对方越走越远。
所以在提出离婚的时候,丈夫的理由是没有自己的空间,而女主则很疑惑甚至很生气,因为她觉得自己才是那个被琐碎的家庭生活挤走最后一丝空间的人,而丈夫每天忙于工作,有的是个人空间。
其实丈夫所说的空间既指物理空间,也指的是情绪上的空间。
女主把家庭氛围搞得太压抑了。
总的来说,这不是一部爽片,是奔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的一部生活流电影,演员们的表演丝丝入扣,令人信服,女主的变化能给生活中的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是一部耐看、有用的片子。
听说它在今年的北影节拿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编剧四个大奖,实至名归啊。
难得东大的电影节不完全是政治炮台,也有一点点品味的。
Hallo大家,我是登登,我们习惯把爱情看作是一条线,从相识、相知、相爱,到走进柴米油盐。
但在这条看似稳定的路径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中途停下来:质疑、犹豫、分开、再重来。
挪威电影《爱的暂停键》(Elskling,2024)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当爱情被按下“暂停键”,我们会选择继续、重启,还是关机重来?
这部电影没有大场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却非常值得一看。
它像一面镜子,照见当代亲密关系中的真实样貌,尤其对年轻人而言,它不说教,不夸张,只是安静地讲了一个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故事。
简单的设定,不简单的关系电影的主角是一对已经在一起多年、生活几近“标准答案”的情侣。
在外人眼里,他们是幸福典范,有共同的家,有稳定的工作,有一起养的猫,甚至还有一个“属于两人的周末习惯”。
可某一天,他们决定“暂时分开一段时间”,理由不是出轨、不是争吵,而是“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还需要彼此”。
这样的设定很现实。
在这个人人都在追求“理想关系”的时代,最令人不安的,往往不是剧烈的冲突,而是平静中的迟钝与无感。
爱情不像坏掉的机器,一按就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有时候,它只是悄无声息地淡了,你甚至不知道是从哪天开始的。
爱,不总是非黑即白《爱的暂停键》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没有将这段关系导向一个明确的“是”或“否”。
它把观众放进了两个人各自的生活里,让我们看见暂停之后,他们如何重新面对自己。
女主角搬出去一个人住,开始尝试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展,去见以前没时间联系的朋友,也去面对一些过去被她“情侣身份”掩盖的个人问题。
男主角则留在原来的公寓,试图维持一种常态,却慢慢意识到自己的空虚并不是因为“她不在”,而是“自己是谁”这件事一直没想清楚。
电影里有很多片段非常真实,比如两人“暂别”后的第一次偶遇,在街角不知该拥抱还是点头打招呼;比如聊天记录从每天几十条变成偶尔点赞;比如夜深人静时,突然很想对方,但又不敢打电话。
这些情绪,不夸张,却让人有点心酸。
为什么值得推荐?
首先,《爱的暂停键》没有试图制造狗血剧情来吸引眼球,它很克制,也很温柔。
导演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安静的节奏,展示了一种“慢慢看清彼此,也看清自己”的过程。
它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片”,更像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
其次,它给了观众一个机会去重新理解“亲密关系”。
不是所有的关系都要走到“永远”,也不是所有的分开都代表失败。
有时候,按下暂停键,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继续。
对当代年轻人来说,这种视角尤其珍贵。
我们成长在信息爆炸和选择过载的时代,面对亲密关系时既渴望稳定又害怕失去自己。
《爱的暂停键》没有提供答案,但它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怎样才能既爱别人,又不丢失自己?
最后一点私心推荐这部电影的配乐和摄影也很出色。
北欧的冷色调、克制的对白、偶尔的沉默和空镜,都让人感觉像在看一本安静却深刻的散文集。
如果你正在经历感情的瓶颈期,或者只是单纯想静下来思考一下“关系”这件事,《爱的暂停键》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它不是那种看完会让人立刻大哭或大笑的电影,而是那种在结尾时你会长舒一口气,然后在某个夜晚,突然想起其中某句话,然后默默点头。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不需要更多的答案,而是需要一个可以暂停、重新思考的片刻。
《爱的暂停键》就是这样的一个片刻。
看完之后,你也许不会立刻改变什么,但你可能会开始认真地问自己:我想要怎样去爱一个人?
我,是否还记得如何爱自己?
爱的暂停键:冻结的情感辩证法 以科幻外壳包裹着最古典的情感命题。
当科技赋予恋人冻结关系的能力,那些被暂停的争吵背后,暴露出爱情最脆弱的真相——我们害怕的不是冲突,而是面对冲突时自己的无能为力。
导演用冷色调的实验室场景与暖色调的回忆片段形成残酷对照,暗示所谓"情感保鲜"不过是现代人逃避成长的精致借口。
最终那个未被按下的重启键,成为了对爱情最诚实的告白:真正的亲密,从来不需要暂停。
哪有什么美满的婚姻?
看来爱是荷尔蒙的产物是有保质期的,这似乎是全世界不分地区不分种族的通病。
本片女主看起来像是NPD+CP+OCP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格障碍患者,缺乏情绪管理,极易发脾气暴怒嘶吼的更年期妇女。
从她于前夫离婚留下的两个孩子年龄看,大的大概也是七、八岁的样子时离的婚。
二婚七年后的她再与现任丈夫爆发矛盾,看来不是一件孤立事情,恰好是七年之痒。
是女主死缠烂打的追逐一见钟情的爱情,得到了温文尔雅的现任血包丈夫,在她深情注视不知所措的男主后,走出车门头也不回地离开,NPD的吸血嘴脸展露无疑。
这从她执意闯入大女儿的房间,被女儿斥责及在原生家庭与妈妈一言不合就争辩拌嘴闹气氛紧张也得到了证明。
她高度疑似是NPD+CP的人格,她两次闹离婚不是偶然的现象。
女主勤劳但不善良、自信但不温柔,坚强但不体贴。
男主表面温文但不顾家,尔雅但不体谅,过度追求自由空间也是冷暴力。
一个巴掌拍不响,婚姻就是爱的坟墓,就是锅碗瓢勺、鸡毛蒜皮交响曲的那个节奏,是家庭就必存在矛盾,女人与男人同在一个屋檐下却根本不在一个世界!
这是男女基因的差异根深蒂固。
这个世界如果最亲的不是夫妻之亲的话,那么还是像玛丽亚对着镜子看自己一样,大声坚定地说出自己对自己好吧,自己爱自己天经地义,各自安好恰到好处。
最后,玛丽亚伸出的手有无回应是否握不握得住这不重要。
到电影前部分的时候,觉得又是一部婚姻对女性造成消极影响的刻板故事,尤其是看到女主从超市回来,抱着小孩,背着两个大大的购物袋的时候。
女主完全失去自我的状态如此真切,面对男主的不确定态度苦苦煎熬的时候,更是如此。
但是当二人共同去看心理医生的事后,才开始浮现故事背后的真实情绪和心理状态。
故事完全是围绕女主展开,和丈夫、孩子、朋友还有母亲,每一段关系都是冲突紧张的,始终处于崩溃的边缘。
很多女主一个人的镜头,充分的显露出内心的孤独和落寞。
和母亲的那场对话很棒,将一切都表达出来:原生家庭的影响始终深深影响女主,使得她延用母亲对待她的方式去对待别人,通过打压别人,让别人难受的方式,让对方觉得比自己糟糕,进而看不到自己的糟糕,然后留住别人。
只有深入骨子里面的自我厌恶,才会产生如此看似不合理的亲密关系相处方式,这样的方式又如何能够获得幸福呢?
最后女主对着镜子和自己表白,也是在表达要好好爱自己这样的主题。
爱自己之后,和女儿的关系不再剑拔弩张,尤其是和丈夫的对话中,丈夫第一次明确表达自己,相较于之前的缄默。
所以,好好爱自己,才是终极答案。
无关乎单身还是结婚,无关乎原生家庭幸福与否,无关乎过去怎样......当你开始爱自己,才是幸福的开始。
二刷还是觉得很好。
这次关注的重点不在恐育,在她学会自我接纳的过程。
片子仔细剖析了失恋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自己不够爱自己,觉得自己一切美好都与他有关,当他要走的时候就把自己美好的一切也带走了,留下一个糟糕的自己跟自己相处。
如果你爱的人不能告诉你、你是一个很好的人,如果他因为跟你的冲突就不再爱你了,那就让他走。
因为他不是真的爱你。
真正的爱会在冲突里消解又重生,像荆棘野草中依然会生长出的玫瑰。
当自己能够接纳自己,也能接纳别人对自己的指控,并温柔消解,而不是易怒暴躁继而互相伤害,如女儿对她最后的拥抱。
坚强的人往往真诚、勇敢,但也总习惯用推开爱的方式来寻求爱,强硬而非柔软,丝毫不惹人怜爱,有一个真正懂自己、愿意包容自己的伴侣是可遇不可求。
尽管如此,如果再次遇见心动,还是要勇敢去爱。
感谢你来到我的生命,也允许你离开。
《爱的暂停键》观后:挪威版柏万青《老娘舅》剧情刚在上海电影节看完这部片子,英文叫《The Pause》,中文翻译成《爱的暂停键》。
导演是挪威人,观影将近100分钟,我只能说:可能这种家长里短、撒泼打滚的剧情不适合我,看的过程挺尬的。
写下来纯属吐槽,不代表什么深度影评。
————————先说拍摄:全程不乏手持镜头,晃得我好晕。
可能导演是想追求生活质感吧,但我感觉我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坐着一个情绪极度不稳定的摄影师的肩上,被带着晃来晃去。
————————然后,重点:女主太拎不清了女主的人设吧,说难听点就是——自卑、敏感、低情商、强控制欲,一肚子委屈,但什么事都不自省。
她最大的问题是:情绪上头的时候,总觉得“是别人不理解她”,但她从来不试着好好表达、好好沟通。
比如她丈夫,明明是个挺想努力维系家庭的人,想跟她分享工作上的事,还自己琢磨出个远程开家长会的法子帮她省事。
结果呢?
她不听,还发脾气,搞得两人吵架。
整个感觉就是“你为我好也不行,因为你不是我想要的方式”,主打一个"老娘心里不开心,你们也别想好过"的病态人设,经常有事没事"寻厚厮"。
说白了,她和所有人关系都不行:和母亲怼、和前夫怼、和现在这个老公怼,跟儿子女儿沟通也是一地鸡毛。
可她自己不觉得有问题,反而是不断在指责别人对她不够好、不够爱她。
————————全片最大谜语行为:最后她大彻大悟的方式是——心理咨询师问她“你是不是很累”,然后让她在沙发上睡了一觉。
接着她醒来之后,一段昂扬的BGM一响,她对着镜子开始自我表白:“我值得被爱,我是最棒的”……我当场黑人问号脸:你之前所有问题,根本不是“不知道自己值得被爱”,而是你不会好好爱别人啊?
你的丈夫、孩子、前夫、母亲,全都已经快被你逼疯了……你现在突然说“我值得被爱”,然后就全体大和解,这是什么童话剧式解决问题?
————————再说女儿那段本来母女关系搞得很紧张,结果女主突然开窍了,说“你不是喜欢跟你爸住嘛,那我就不反对你了”,女儿哇地一声哭了,俩人抱头痛哭开始修复关系。
我看得满头问号:这转折也太快了吧?
前面积压的情绪和沟通问题,一句话解决??
导演是着急赶时间吗?
————————最后和丈夫复合那场咖啡馆谈话她说:“我很喜欢你,但我尊重你要走的决定。
”丈夫犹豫了一下,最后居然回来了???
……哥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前面不是你要离婚的吗?
要么你也情绪依赖太强,要么你是没看清她的问题根源还没动。
————————总结一句话:这电影不是讲“爱的暂停”,而是讲“怎么在不解决任何根本问题的情况下,用BGM和自我感动强行大结局”。
我真的看得像在看上海电视台的《老娘舅》升级版,只不过导演给它刷了一层“欧洲文艺”的滤镜。
————————写在最后:如果你能共情女主,那可能你也经历过那种“感觉没人理解我”的阶段;但如果你像我一样全程尴尬,那可能你已经知道,亲密关系里,真正能走下去的从来不是“我值得被爱”这种自我感动,而是我愿意学着去爱人,也接住别人的爱。
当女主去见妈妈的时候,应该是告诉了妈妈自己正在经历痛苦的离婚,妈妈对她的安慰方式看上去好正常,说 我们家的女人都超强的,什么都能熬过来,你也肯定能撑过来,实际上这种说法也透露着她妈妈对她的强烈的情感隔离,以及不去接纳她的感受。
同样的,她之前也一直这样对待她自己的女儿,例如面对她女儿的恨意她也是强行否认、不接纳、一厢情愿地靠近、夸赞她女儿很听话懂事在学校也是任劳任怨等等,却一直被她女儿怨恨而且她也从来没有理解过女儿。
关于她和母亲的那一段呈现很有意思。
她的母亲也是一直在忙里忙外,说自己被这事那事牵制连收拾屋子都没时间。
有趣的是她的母亲告诉她你就是坐在餐桌的那个位置被我伺候着,你就是喜欢像个公主一样被人伺候着,一切都是我做的。
女主那一刻才发觉,其实她的母亲一直也是无意识地把她投射成了一个坏的、让母亲不得已操劳照顾的对象,还说自己是为了她才在离婚以后一直没结婚,刚离婚的时候自己每天在厨房以泪洗面之类的话。
这一段很清晰地呈现出这对母女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
一方面母亲要做那个包揽一切辛苦的人,把孩子投射成被动接受被伺候不愿付出的人,所以女主当时问,你是觉得我要的太多了吗?
对啊,我都已经这么辛苦了我要面对这么多艰辛,我还把一切都伺候得这么好,你作为小孩,你还想提你的需求吗?
你不会愧疚吗?
你会觉得自己是个很好的人吗?
长大以后,你会觉得自己配得上很好的关系吗?
这种无意识的怨恨就跟女主把丈夫投射成一个坏人是完全一样的模式,显然女主跟妈妈聊完天也发现了自己其实继承了母亲的那种模式,让自己成为家庭里最忙碌那一个,然后让身边的人都成为“不负责任的坏人”,像女主的解释一样,这样她丈夫就会觉得自己比她差,然后就不会离开她了。
很喜欢电影里细化的心理咨询的内容,当心理咨询师温柔又坚定地告诉她,你可以接受我给你提供的休息空间,这是你需要的,也是我主动愿意的,一开始对她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而当咨询师让她逐渐相信,她可以直面自己的需求,不带任何恐惧地接受别人安全的爱意,而且她愿意坐在那里、关注她。
那一刻,女主越过自己潜意识的恐惧,打破旧有模式,能够直面自己想要被爱的需求,真正的疗愈也就开始了,从这时起真正的内在改变也得以发生。
回到家以后她面对镜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应该是全世界的女儿都希望听到自己的妈妈对自己说的一段话吧,看到这里我已经泣不成声。
她说:你 完全没问题的,你是个好人,我之前没能告诉你,因为我感觉很痛苦。
我的女儿,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你值得,你值得被爱。
你该拥有爱的。
你可太棒了。
你真棒。
没关系,你是需要爱的。
你真棒。
我爱你。
我爱你。
这段话是女主对自己的女儿说的,也是女主代替自己的妈妈对自己说的。
再回看当时女主收到丈夫发的信息,说 你要为我离开你做好准备 她崩溃大哭的时候抱着枕头说的竟然是,妈妈,我受不了了。
其实,有多少女儿能发现,自己的母亲其实是讨厌自己的,然后自己长大以后又活成了妈妈的样子。
一个不爱自己的母亲很难承认自己其实也不爱自己的小孩吧,而一个小孩就更难承认自己的妈妈并不爱自己,这种隐藏在潜意识里的恨意其实很难被挖掘,就像女主跟她妈妈对话那段,她妈妈一直说自己就是随口一说开个玩笑,还说她收到礼物很开心,其实她自己都意识不到她其实并不开心,还一直说自己喝不了红茶了。
对于孩子承认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就更难了,他们对父母无条件的爱最忠诚的体现就是长大以后还在继续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
她开始相信自己是好的,也开始能够接受女儿和丈夫与自己的分离,接纳他们可以做出自己想做的选择。
而这个时候,反而关系变好了。
她的女儿不再跟她对抗,而是流露出真实的内心感受。
她的丈夫也勇敢地去面对自己。
最后,希望所有的女儿们可以学会像电影里那位咨询师一样对待自己,告诉自己,你可以渴望爱,你有需要被爱的感觉,这很正常。
你可以接受被爱,你也值得被爱。
这部电影揭露了婚姻的复杂以及人性的复杂。
讲述了男女主从恋爱到结婚生娃再到想离婚的心理路程,电影虽是电影,却反映了生活中一些真实的婚姻矛盾。
让那些结了婚还和还没有结婚的男女悟出婚姻中的一些真谛。
过日子和谈恋爱是两码事。
结婚之后要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和伴侣有一个长久的未来。
性是肉体生活,爱情是精神生活,婚姻是经济生活。
三者不能合二为一。
相爱容易相处难。
婚姻里面需要两个人共同去经营和成长。
包容对方的不足和改变自己的缺点。
忠于对方,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互相尊重。
婚姻才有可能长久。
这部电影道尽了婚姻的不易和复杂性。
值得人们深刻的反思和吸取教训。
这教会了我们如何继续经营一段幸福的婚姻。
每看一部电影都会有所启发。
电影不仅仅是电影,更反映了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和现实,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
婚姻并不能让一个女人一生衣食无忧,幸福美满。
婚姻只能是锦上添花。
婚姻更需要两个人的努力和共同成长,结了婚的女性不能一味的去依赖男性,养成自己懒惰自私的性格。
男性也应该体谅女性生孩子,做家务,挣钱养家的不易。
幸福的密码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无论单身还是结婚,都要为自己的人生奋斗。
结婚与不结婚都是自己的选择。
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细腻的自我剖析,爱从来都在,但如何盛放才是难的。
诸多细微之处真实而令人窒息。前半段揭示了男性在爱情与婚姻中的天真、短视和回避,其中固然有结构性问题,生活的重压总是先让女性崩溃;随后女性进入内省,意识到自己缺乏松弛、缺乏给予的智慧,容易陷入自我感动的茧房。中间那段声画对立的闪回拍得真好,像是绝望在顷刻间污染了过去的一切浪漫。激情褪去后,我们方能重新获得理性来辨别爱情中的是非,可是别离与惘然随之而至。
三星半,深入探讨复杂的亲密关系,涉及由亲密关系带来的心理层面的异态,需要重新熨平。害怕拥有是害怕失去,为了不失去,让拥有变成内疚地付出和获得,扭曲了的关系对双方都是考验。抚平过往伤害,不害怕失去,才能真正拥有和获得“爱”。能如此进入心理层面,在于第一人称的回望和审视,内心声音的跃出。
漫长的心理治疗片。暂停了还是女性在反思自己…
妈呀,跟我太像了,我也知道问题在哪,但不知道怎么解决。结尾看哭了。另外,这个片真的可以欣赏一下北欧室内家居设计和穿搭。
真是很厉害的片子,印象很深的是剪辑,每一刀都恰到好处,节奏特别好,也很会删。那段重复说分手的闪回也很厉害。以及这部片子完整展现了心理咨询对大部分人的治愈程度,仅仅只是最简单的聚焦问题和提供倾诉空间就已经能让一个人获得新生了。最后:人是要自救的。爱不是怕别人放手,是自己要主动伸手。
颇有价值的傻逼电影,观看过程是一种折磨,但看评论时觉得,emm,似乎平衡复杂的恰到好处。但我只想说,足够优秀的人才配这样搞这样疯,选角和开篇没能烘托出女主的价值(如果是寡姐或休叔另当别论),无论是事业上还是外貌上,那么,为什么要疗愈,如果神经病一无是处,让TA滚出生活才是最直接的选择。最后推到原生家庭实在是有些俗套了
BJIFF2025 No.3 有伯格曼遗风,不管是《秋日奏鸣曲》中母女之间的剑拔弩张和厌女创伤的代际传承还是《婚姻生活》中亲密关系的矛盾,都能在片中找到类似的情节和表达。从看完skam后挪威语就一向让我感到亲切和联结,带着被中文译名误导的预期,不设防地被女主几乎算是独角戏的表演震撼得无以复加,后半程流泪流到隐形眼镜一直滑片。剧本和台词是如何做到精准、锋利、见微知著地描绘出这些巨大的情感对抗呢?
本来打算siff看这部...我也知道自己老喜欢看挪威人对情感的诠释和表达,“故事”很好,但电影给人感觉拍得心有余力不足。落点在家庭创伤呢还是自我迭代呢?前者线索埋得很深,母亲被指控也莫名其妙,自我迭代竟然是某一刻的突然醒悟,很难有说服力啊。可能导演根本就不想选择一个确定的落点来为女主分配一个病因,但如果说是单纯展现女主的情感挣扎、母职冲突、亲密关系中的相处方式又显得太过轻薄简单。
干嘛呢?玩呢?她痛苦的根源就是男的都跑了,她一个女的要养4个孩子,是个人就累就难受,这是现实啊,结尾聊个天就能解决现实问题吗?导演脑子有泡吧?还是西班牙人民贼能挣钱啦?这男的想跑就跑没有关系了是吗
女主太像个男人了
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
电影中心主旨:倘若那天,把该说的话好好说~事实上,沟通不能解决两个已不同频的人中间的任何问题,即使当初女主早早看透自己的内心做出改变,男主没有离开家,一切就会改变吗?本质是贫贱夫妻百事哀/认清自己的内心是好事,过分纠结过去反而不能继续前进
如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为什么要生这么多还全都自己带,女主后面一直在反思自己,与自己和解,然后呢?还不是有四个孩子要照顾,让她这么累的根源完全没有解决。
站在女性的内心去剖析婚姻中那些病态的问题,面对曾经那炙热的爱情,我们确实要暂停下来,进行一场关于爱的练习。
15BIFF 稍有过誉
最喜欢的其实是开头介绍二人如何相识相知再到相恋的部分。女性主动追求寻找自己的爱人,不知道会在哪里再次与他重逢,可还是选择相信一切机缘巧合,那股执着与热情,再配上北欧风格的电子音乐,让整段的氛围感都极为灵动。这段过后的剧情就开始俗套,爱情因婚姻而变质,孩子的叛逆让作为母亲的Maria分身乏术。中段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两个人在吵架,一直在把情绪向外放,所有表达都过分直接,失去了进一步吟味的余地。奇怪的是,Maria为了照顾孩子已经快到精神紊乱的病症,她离家之后,空留Sigmund一人,却未见有任何育儿烦恼。每个孩子都讨厌Maria,似乎是在无限强调她作为母亲的失格,可是除了见她很啰嗦脾气大之外,又没有更多的证据去说明为什么他们都这么憎恨自己的母亲。想逃离困境,换个心态就解决了,这种处理实在太简单。
批着欧洲外衣的亚洲女性普遍性问题,但是在女主自我剖析过程中的几点原因过于烂俗且最后觉醒的格外突兀,实在难评······
北影节大满贯果然就是质量最好的证明,全然是照进现实实用主义,在婚姻问题的外衣下进行了女性团境的深度挖掘。余韵悠长又充满质感,剧本的难度颇大,台词和情节编排深刻又坦荡,是当代女性的处境写照,是一面镜子折射全世界。女主在拯救婚姻中意外拯救了自己,而先有自己再有爱情、婚姻、孩子这样的顺序,请每个人心中牢记,女性成长先从爱自己开始。
第一次这么深入北影节,作为工作人员亲密接触场刊工作。最佳影片观影场,姜文对味,倪妮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