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部开头笑一笑,结尾流几滴眼泪的电影。
国民老爸张国立演这么一个北京老头可真走心。
开头入境的是北海公园的白塔,另一侧则是有着浓浓市井气味儿的北京小胡同,老头老太太的菜市场,塞满了晚餐食材的自行车,几个见面闲扯的好朋友,好像和我们每天挤在一团冷眼相对的CBD并不一样。
管治国自己住在一个宽敞的四合院里,悉心照顾着自己的狗、猫、鱼、鸟,可依旧感觉孤独,盼着孩子们能回家团聚。
思念之余,一笔一划的写起回忆录来,想把快要遗忘的过去都填补起来。
关于自己错过的,孩子们的成长。
他让我想起自己的爷爷,退休之后也过着养宠物读书看报的安逸日子,每次家里人聚在一起吃饭,他就站在阳台看着我们,淡淡的笑。
他说年轻的时候为生活四处奔波,老了就喜欢看见自己的儿女子孙凑在一起热闹,再无他求。
管治国决定给孩子们一个惊喜,收拾了行李开始了说走就走的旅行。
第一站,天津。
高铁上偶遇的一对儿父子,父亲骄傲的炫耀着儿子的音乐才能,他也骄傲介绍起自己的摄影师儿子。
当他兴冲冲的走到管好的家门口时,发现家里没有人,电话也不通。
然后失落的坐在门口等,等到失望。
放了家门的新钥匙塞进门里去。
第二站,杭州。
女儿是个广告公司的女强人老板,苦苦的平衡着事业与家庭,和丈夫离了婚,硬是在他眼前接着演戏。
第三站,上海。
儿子卖了房子去创业,在黄浦江边的破房子里,和团队吃住在一起,带着激情,苦苦的挣扎。
他站在台下看着儿子在舞台上演讲,五味杂陈的拖着箱子离开了。
第四站,澳门。
小女儿的舞蹈梦不知什么时候碎掉了,她成了站在橱窗口的白天鹅,下了班挤在破旧的小房子里,和自己的女朋友相依为命。
这一路他发现,他错过了孩子们童年里的成长想要填补起来,却更加无法看懂长大了的孩子们的生活。
所有人都说日子过的都好,可他看见的并不好。
所有人都放弃了父母认为正确的方向,而走了一条出乎他们意料的路。
然后我们在这条路上摔跤、撞南墙,可从没后悔过,也从不和父母讲起这路上的艰辛与苦涩。
我们把光鲜亮丽的现在给他们看,把伤口眼泪藏在身后,像是小时候偷偷拿了零花钱买回家的布娃娃一样。
我们因为爱而害怕伤害,因为懂事而恐惧真相。
只能说,一切都好。
冲着给张猛补一张<钢的琴>影票钱的心情去看的<一切都好>,不知影片一开始便坦诚改编自其它的影片,也是有些诧异。
改编出彩的向来甚少,张猛是否能够别出心裁?
干净有序的北京四合院居所、逗趣的家中宠物和两三好友、充满人情味的菜市场,一切都颇具中国风味。
但影片似乎都将一切聚焦在这些“典型”的中国特色上,甚至忽视了情感之间应当如何引起共鸣。
地质工程师管治国,四个儿女分别是广告人、英语达人、芭蕾舞演员、摄影师。
父亲与孩子们自小聚少离多,亲情梳理成为某种现实象征。
孩子们对父亲带着尊敬并不想其操心、介入他们生活的情感。
将老年的父亲隔绝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之外似乎是当下中国儿女们的常态。
片中的管治国俨然也是留守老人,中产阶级的留守老人。
在中国大时代的快速动车全程链接下,管老微服出巡到了各个儿女家中方才知悉“一切都好”只是一个生活的假象,却也正是生活的真相。
小儿子不知所踪,竟然去西藏“净化心灵”;大女儿已然离异强势撑起一个家;大儿子辞职创业疯狂如当年的李阳; 小女儿找到了真爱却难以和父亲开口,难以开口的还有如今的工作。
片子很努力地寻觅到了具有地气的中国现状,试图将这道改编的大菜做得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是的,完整插入的蒙牛广告、动车恢弘的时代景象、略显颓势的澳门、西藏热相信很多中国观众都很熟悉。
但是,在这些象征符合之下的真正触痛了中国人的神经了吗?
在大时代裹挟下的身不由己,父子亲情的缺失都叙述得浮皮潦草只靠几个儿时的回忆和长大之后的争辩来展现。
除去像是长面条一样的叙事内容和忽快忽慢的叙事节奏,张猛似乎在片中有气无力,没有昔日在<钢的琴>中意味深长切骨的刻画和具有象征意味的构图。
用几个航拍镜头展现内陆的兴起和些许浮华迷离的中景,不禁怀疑导演另有其人。
美版的故事中,汽车火车拼凑起来途中遭逢挫折的公路之旅更有滋味。
父亲依旧是一位退休丧偶的中产,致力于电线揽的建设,其实这也另有深意。
父亲付出一生致力于促进沟通的顺畅却忽视了与儿女的沟通。
他是一个good talker却不是一个good listener。
他对儿女们有殷切的期盼,不要painter要artist。
如此的push和生活现实只带来了他和儿女的记忆断层,在他眼中,他的孩子还是children,经常看到他们年幼时的景象。
直到儿女们善意的谎言戳破了这个美好的幻象。
设置上大致相同,但叙事上,关于父子、父女之间的情感阐述更为具体,所以然更加合理。
并在片尾,父亲和过世的儿子也最终和解,一切沉重被圣诞节暖绒的气氛冲淡了不少。
报喜不报忧是中国人一向的传统,一部浮皮潦草的电影并不能改变什么,但看过的观众可能像是被提醒了一下。
不是因为片中的情节,而是这个被提起的好话题。
说到底,两个国家的片子都只是提到了某种现象,没有解决什么也没有提出更加深层次的思考。
现实生活丰富繁杂,或许解决之道该留给自己去思量,去找到之间的平衡。
一曲中国高速铁路系统的赞歌。
所有的旧都不够旧。
老四合院没一件东西是老的。
地面儿严丝合缝的空心砖,堂屋门儿国旗红的大油漆。
可着北京城,一户人家住这么坎儿新的骨灰盒似的院子,你告诉我丫是一“伟大的地质工作者”?
地质部部长吧?
这也某种程度上解释了80年代还能一股脑儿生四个孩子的问题。
书架上装模作样摆着奖状和几本书,堪比二十四史当墙纸的土炮企业家。
老物件没一点儿凌乱,整齐码放在沃尔玛货架上。
翻开相册还装模作样吹一下土,道具组整个儿开了吧。
还告诉我“老相册,你看都发霉了”。
您是不是二五眼,每天在书架上浇花儿?
四个娃齐茬儿大,不知道哪儿找来这么四个倒霉孩子小孩儿大人一起演。
身在祖国地质一线工作,一年回家内射一次生出四个奇行种,你老婆没法儿不早走。
长大了个个儿善解人意地离京奋斗有苦说不出,留给爹一进天坛边儿上的豪宅装老干部逼。
你支楞着眼皮子看看《饮食男女》,你看看《我们俩》,你看看《洗澡》,然后抽自己俩耳刮子先。
祖国城市多美好。
中产阶级幻梦里,一个20寸拉杆箱还装着文学作品就能走南闯北,为了装老年危机还要在路边靠着箱子睡着,为了剧情天说黑就黑,不给你眨么眼儿的功夫都。
梦都倍儿精准,找谁就梦谁。
你那么想你媳妇儿,怎么不梦梦她?
免得火车上勾搭高龄川妹有负罪感么?
拍个天津暗巷子想弄点儿关心底层的情怀?
你回头看看《耳朵大有福》,然后再多抽自己几个耳刮子。
所有台词都是微信微博里面最没内容的假话空话套话,编剧连个段子手都当不好。
中老年公路片里,之前看过张元的《落叶归根》觉得不够好,到处有粉饰太平的痕迹。
但比起本片,刘老根背尸历险记简直是神作级别。
《一切都好》充斥的反智气息,早就造成比构建一个虚假和谐社会恶心得多的效果。
千万不要有傻爹看了这片儿踏上旅程,我跟叔叔您保证那是一条不归路。
我国有多危险,新闻联播都能告诉您一些比本片真实的信息。
张国立估计是皇帝演多了,连《一声叹息》里面那点细腻都丧失。
作为观众,100分钟从头到尾都被这个中年直男癌用白痴的眼光盯着,生不如死。
这片的好处在于,如果你觉得你爹是个傻逼,那你就去看吧,这个爹绝对比你爹傻逼。
此角色毫无灵魂与个性,除了一堆守旧革命家庭观堆砌之外,其他没了,没深度,平的。
四个孩子看来全部是老婆和邻居同事偷情所生,也正好解释了他为什么看着孩子们都生分。
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癖好没有职业,没有任何一个活生人的一点要素,习惯动作,爱吃食物,既往病史,工作经历,小癖好,全没有。
简单说张国立饰演的是一个男厕所门口的那个标志着性别男的没面目的小人儿符号。
少他妈跟我说地质工作者,你见过这么细皮嫩肉的地质工作者?
妈妈呦。
(张默是个比他爸好得多的演员,出事儿,可惜了。
)其余角色不一一说了,都一个德性。
这是一个“妈妈我给你洗脚”之类公益广告注水后扩展成100分钟的影片。
鸡汤都不是,鸡精冲开水。
贯穿全片的线索也就是那本回忆录,运笔简直是一篇工作报告或入党申请书。
这文笔还要把家史写成章回体?
“她是一个天生的舞者。
”我就艹你妈了,1987年中国什么样,有“舞者”这个词儿吗?
所以本片我唯一感谢的角色是那个间接导致回忆录泡在雨水里的贼。
谢谢你那销魂的一刀,让我感受到了陌生人的暖意。
事情的开始是这样的。
先是头几天看了管虎的《老炮儿》,然后电影资料馆元旦的开门戏在500人厅放映我最爱的《钢的琴》。
作为郭利斯马基+库斯图里卡+lube 粉丝自然早早买好了皇帝位去看不知道是第七遍还是第八遍。
《钢的琴》里面诸位东北老爷们在固定机位下骑着摩托车去文化宫追打小青年儿的桥段,看得我热血沸腾。
心里说张猛就这一小段儿,拍的就比《老炮儿》整个都好,好出档次。
出影厅迅速买了夜场《一切都好》,想把张猛的猛劲儿续上。
然后就岔气儿了。
我不知道张猛怎么想的接了这么个本子,就好像宁浩《心花路放》我宁愿相信他就是为了商业上成功一次,我觉得张猛不至于有这种跳水式的堕落。
可能想拍个贺岁片,趁着市场好,再朝主流靠点儿,然后慢慢憋大招?
一定得是真的,一定啊。
单看这片儿的话,这片儿到底有多差呢?
这么说吧,片儿里面那个鹩哥都没《老炮儿》里面那只演的好。
最后一句台词还是它说的,我分分钟都想捏死它。
张猛的镜头语言还能看到一点儿,但大多数时候我实在懒得注意了。
有人把屎戳上一面瑞典国旗,然后端给你吃,告诉你这是宜家的瑞典肉圆。
你肯定是冲上去把丫挺的往死里抽,而不会去在意那面瑞典国旗有多么正宗,对伐?
唯一的笑点。
张国立心脏病在医院抢救醒来后,姚晨趴在床边,第一句还是第二句话就说,你小儿子,雪崩给埋了,爸您可千万别着急。
我噗嗤一下乐出来。
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希望他死。
短评是,我花45块看了1小时40分钟可口可乐回家过年的春节广告。
最要命的是,还没有可口可乐。
小学六年,中学三年,十四年里,朝夕相见。
高中后终于去寄宿学校,两周回一次家,然后念大学,三千多公里,飞机是三个半小时+7个小时的车程,半年一回。
后来回到北京。
没有比在外念书更理所应当的流浪了,流浪,是一个自私且傻逼的词。
我过得并不好,因为自己。
现在每天回家,再也不会像儿时那样说说成绩,谈谈同学。
只是硬着吃完饭就回房间了。
我才知道,我们这是长大了。
我不舍的说谎,于是用沉默代替了所有的委屈。
我能够承受,不能够承受的,都自己承受着。
坦白说,还是想走,走更远。
可是我生在北京没法漂,而其他的决定更难以实现。
我拖着一副空且沉重的身体游走着,却并不快乐。
我不说我很好,不说挺好的,只是在你问话的时候沉默不语。
一切都好,一切都会好的。
《钢的琴》导演张猛新作,上映于2016年1月1日的《一切都好》,是意大利电影《天伦之旅》的改编翻拍。
出生于西西里岛的朱塞佩·托纳多雷,可能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意大利导演,他家喻户晓的“回家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许多电影爱好者的入门必修。
托纳多雷1990年拍摄的《天伦之旅》,在2009年被美国翻拍,由罗伯特·德尼罗主演。
国人比较熟悉的版本,也是美国这一版。
中国版“天伦之旅”——《一切都好》,放在元旦档期,从海报就透露出欢腾的贺岁气息。
张国立、姚晨、窦骁、张译、陈赫、范伟等众明星的组合,星光夺目,正如电影所传递的“一派和谐”。
另还有电影界一些熟脸,又来客串一把过戏瘾。
但是,事实证明,不是每一个故事都适合本土化,水土不服既伤害原作,也伤害新版。
《一切都好》让张猛的电影作者属性黯然失色,影片毫无力度和锐气,平庸刻板,非常失败。
硬伤: 故事时空发生在当下中国,中产追求和消费主义。
张国立饰演的父亲的四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离开老人身边四处打拼…… 哪里不对?
影片中明说了小女儿八七年生人,这四位三十岁上下的兄弟姐妹,可都是八零后或七零后啊。
基本国策去哪里了?
纪晓岚老师不知道只生一个好吗?
忽略本土历史的直接影响是,尽管影片说的是这里的事,是现在的事,却让人感到极度不真实。
不算硬伤的伤: 父亲独居北京大四合院,影片一开始的胡同、鹩哥和老人,让人还以为这又是一部《老炮儿》。
因为新年的聚会儿女们不能前来,正在撰写回忆录的老父亲踏上寻找他们的旅程,一路途径天津、杭州、上海、澳门…… 且不说老人又像《老炮儿》一般“从北医三院打车回位于后海的家,路过了北四环外的慧忠路隧道”——绕道儿了。
单就老人家庭的经济情况、四个孩子的职业生涯来说,被分配的城市,并不如北京适合他们。
这只能被理解为,电影企图展现尽可能多的社会图景,它也确实这样做了。
它通过类似公路寻爱的线索方式,将这些风土人情串联勾芡,试图托出整个中国的时代样貌。
失败的是,因为人物前史的虚拟不实、活动背景的生搬硬套,所有的故事都成为看似符合逻辑,实则被架空的一厢情愿。
在此基础上,电影一些点到而止的笑料——“大哥,洗头吗”、“那女的的胸一下就掉下来了”、垃圾食品过剩激素、忽悠老外传销办学等,则不仅没体现出张猛本应该可以做到的现实主义批判或关怀,反倒沦为三俗的烂梗。
如果说《老炮儿》对年轻一代的想象较为单一符号化,那么《一切都好》则是想都没想的贴画,在这一点上,《心花路放》远远要好。
四个孩子和孤独老人的设置,让人想到《东京物语》,一位忙事业,一位搞生意,一位还有些不谙世事,一位缺席。
如果《东京物语》拍续集,孤独的老父亲会不会再和孩子们发生这样的故事。
但是想多了,《东京物语》的高明之处,在于父亲角色是一位淡然而通达的人。
儿女忙碌,他知道“是啊,他们有他们的生活。
”他可以去泡温泉,可以去会老朋友,一起感叹一番,日本要是没战败会怎样呢,可能还是战败好。
这样的含蓄和节制,也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核心要旨。
而《一切都好》的父亲角色,则一定要刨根问底,比老炮儿还爱管闲事,几乎有种《秋菊打官司》的意思,又不似《千里走单骑》理由充分。
说真的,这不是亲情,是以爱之名的绑架。
影片中父亲见到每个孩子,都想起他们孩童时代,进行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
这本身应该是个温情的手法,却拍得像鬼片一样。
尤其是最后的四合院大审判,大雪纷飞,童年的四个孩子,说着长大后、现在时的话。
借小学生之口说出“我们已经离婚了”,求小演员长大成人后的心理阴影面积。
架空现实,流于说教,《一切都好》更像一部电视散文,全片音乐铺个没完。
价值观逻辑转折惊人,两代人难以沟通的困境,居然最后靠仿旧照片煽煽情随便就糊弄了。
当然这都可以原谅,因为当大团圆时所有人齐声“新年快乐”,甚至老父亲开始出对联时,它已经自证为一部主旋律晚会电影。
让人感到遗憾的,或许由于对《钢的琴》那个张猛的期待。
因此也希望《一切都好》票房大卖,弥补《胜利》未能公映的损失。
允许部分艺术家先富起来,做回脑子正常的人。
2015年的第一部电影,本来是冲着张猛去看的,冲着期待来说应该是失望了,回家后又把美版看了一遍,刚好趁着有印象说一下。
整体剧情和电影节奏上都相似,不同的是美版的david(对应《一切都好》中的陈赫角色)死掉了,是在老爸突发心脏病后的一场戏中得知的。
总的来说电影老父亲的形象是主要塑造的,儿女以及其间的关系是辅助的,对于讲2代人关系的电影中,剧情是相对薄弱,但和观众较少距离感也是加分项,很多表达需要细节和人物表现力去支撑。
所以下面去拆解一下细节和人物塑造上的不同:其实张国立的表现力不弱,但是在很多细节上的差异使一切都好在这个重点角色上没有得到加分。
比如开场中,美版就是德尼诺默默收拾东西打扫卫生,诸多准备都在暗示剧情的进一步发展,而一切都好则直接抛出了答案(整部电影很多时候都是借角色之口去抛出答案);在超市选酒的一段关于“children”的表达在玩笑之余暗含了在父亲眼中儿女永远都是小孩子,使得后面小孩形象的屡次出现不会那么突兀;列车上的戏,美版很聪明的带出了老父亲的职业,同时暗含了其与社会变化的脱节,虽然两个版本中都有幽默的成分,但一切都好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借此说一下父亲职业不同的设定,美版中更多强调父亲辛苦的工作养活了4个儿女还因此积劳成疾了,而一切都好中则主要说父亲是伟大的地质工作者,每一次儿女提到这一点的时候都有种暗示父亲为了事业不顾家庭的感觉,反过来父亲有点咎由自取的意味,当然这里且不论好坏,毕竟中国确实不乏这样的例子。
接下来到了老父亲造访david住处的情节,仅提两个细节,首先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小孩子的形象,也就是老父亲回忆里的儿子形象,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david儿时形象没有出现与父亲的预言沟通,只有画外音,另外出现和消失都比较流畅;另外,这里老父亲拿出了准备好的信封,信封里装的什么成了悬念,悬念的带出是信封明显每个子女都有一个,同时借留言内容说明了是一个惊喜。
在一切都好中,老父亲见到大儿子的年幼形象时影像风格变化较大,同时和大儿子的直接对话也让人有一些突兀的感觉,同时在后面还安排了一段老父亲和大儿子的互动,似乎为了暗示大儿子的处境艰难,但疑似托梦的形式让人觉得奇怪。
好了接下来到了大女儿这里,这里是父亲旅程中第一次和子女直接接触,大女儿此前也是不知道的,因此见到父亲首先还是很惊讶的,应该说基于正常的反应还有些喜的成分,而这里父亲看到女儿的形象再次出现了女儿幼时的形象,不同的是,这里的蒙太奇用的很到位,记忆中的形象到现实形象非常顺畅的完成了转换(用到了一个遮挡物进行转换),到了大女儿隐瞒的部分(关于和丈夫已经分开),大女儿让丈夫回来圆谎,丈夫在出场的时候和女儿表现得可以说天衣无缝,真正败露的是他们的儿子(老父亲的孙子),在饭桌上及其后反而是他的表现暗示了父亲已经不属于这个家了。
而一切都好中,首先姚晨饰演的大女儿在看到父亲是没有惊讶的意思,反而有一种脸上写着麻烦来了的感觉,考虑到儿子首先叫了妈,但是感觉这里的处理依然比较奇怪,而其后和丈夫的离婚事实也是很明显的抛出,比如和丈夫进家门前还在吵架,吃火锅时自己较为强烈的抗拒反应,再到电视背景音的强烈暗示以及和父亲的对话。
总之好的情节设置不是去反复强调一个事情,怎么学会潜移默化的去回答观众的问题才是比较重要的。
到了小儿子这里,这里更多是对话展现,但是比较重要的是,这里的小儿子形象的不同,美版中直接表达了父母对儿女的期望与现实的反差,很多时候这种现实的落差就是生活而已,但父母总是想着子女成龙成凤,一切都好中,更多的是父亲对儿子抛弃稳定的工作和生活而转去辛苦创业的不解;同时在关于不要抽烟这个细节中,美版中的小儿子与父亲争执后说道“我戒烟了但不是因为你想我戒而是因为你认为我做不到”,借抽烟这件事把小儿子的性格和两人的关系都说明了,而一切都好则没有特别之处(反而是张国立抽雪茄遇到张一白扮演的卖艺者比较抢戏……)另外一个细节,四个子女间的联系实际上也因为父亲的旅行而加强了(从电话沟通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对于ending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接下来父亲等车错过时间,遇到流氓被踩碎药瓶都暗示了一种远离自己熟悉的社会的感受,同时也铺垫了之后心脏病发然后在昏迷中梦到自己和儿女齐聚一堂的高潮段落。
在父亲去见小女儿的过程中,小女儿的秘密其实是自己已经有了女儿但不确定性向,这一段也比较顺畅,也是从细节上展示了女儿的秘密,比如父亲在豪车上期望女儿找个男人而女儿在介绍jilly时的短暂停顿,在后来的房子里找到了婴儿不是jilly的证明。
相比之下,一切都好就不能再直白了……可以说小女儿简直是要直接向父亲出柜而不是刻意隐瞒,同时小女儿梦想和现实的差距似乎在弥补小儿子那里没有讲全的部分。
另外一个细节,在和儿女的沟通中,父亲很多时候用“that's not true”来应对,表现出两代人认知的不同与沟通的隔阂;而一切都好中是直接抛出父亲职业特性(经常出差)来表现与儿女沟通不足,另外更多是让母亲承担了管理家庭的责任。
到了高潮部分,应该说这个部分是最显突兀的地方,因为父亲在梦中是和4个子女的幼儿形象进行对话和互动的,这里揭示出了子女隐藏的秘密,也从父亲的角度(毕竟是父亲的梦)展现了其认为他们关系不紧密的原因。
大雨的出现连接了梦与现实,转换流畅,同时也给人造成了非常压抑的感觉,暗示了噩耗的到来。
最后在医院里抛出了长子去世的噩耗,应该说这里有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作用,此前长子的信息一直出现在电话沟通中,并没有到生死成迷的地步,而最后的转折则有比较好的戏剧效果。
最后出现david的画(电线杆)应该是最温馨的一幕了。
一切都好的高潮设置部分则较弱,而最后长子的角色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结局,转换太快,特别是大难的部分就好像让父亲直接跳过了(前面还托了梦……),最后就直接是大团圆结局了。
总的来说一切都好里的客串明星真抢戏……范伟、王千源、张一白、贾樟柯、邬君梅……絮絮叨叨说了一堆,其实有一些细节还没有分析到,部分内容也有两部电影强加对比的成分(毕竟就是1V1的PK。。。
),不过就先说到这里了。
尽管主创带着《一切都好》做了全国巡演。
但依旧无法弥补24号点映效果差的缺陷,所以今天首映排片很少,看的人也少,全场算上我就只有4个人。
其实,还算得上一部佳片。
《一切都好》翻拍自国外的《天伦之旅》,影片讲述了,一位独自生活的老爸(管治国),盼着远在外地的儿子女儿回来参加家庭聚会,儿女们却都因为工作或家庭等原因回不去。
于是管治国决定带上写了一半的回忆录去各地看望自己的子女,给他们一个惊喜。
一路走下来,管治国发现孩子们都在对他撒谎,现实并没有儿女们在电话里说的那么美好。
大儿子(管好)在西藏遭遇雪崩,大女儿(管清)与丈夫离婚,三儿子(管全)卖了房子创业维艰,小女儿(管楚)放弃了自己一度热爱的跳舞,在服装店当人体模特。
而自己亡故的妻子却在知情的情况下全然没有告诉他,儿女们秉承着母亲“报喜不报忧”的特点也一直对管治国隐瞒生活的真相。
影片最后,管治国对儿女们释怀,最终相聚一堂。
父亲在我们中国人的眼中一直是严肃且不苟言笑的。
很幸运,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固执倔强脾气怪的大好人。
从小我们交流甚少,他很少过问我在学校或生活上的细枝末节,只要知道我成绩是否还好,有没有钱就够了。
而我也乐于享受这种自由,生活上有不如意就会像母亲倾诉,父亲很少打过我,记忆里就有那么一次,那次是涉及到我人品的错误。
我撬开了电脑锁,所以年少时的我对父亲是敬畏的,长大后慢慢开始理解他,其实天下父亲都很像,我们为了不让父亲失望,就决定说些他想听的,告诉他我们都很好,即使这些内容并不真实。
张猛导演的电影总是这么真实,《钢的琴》中父亲为了让孩子学上钢琴,愣是召集厂里的朋友用钢等现有的材料造了一台,影片里父亲和家庭关系,朋友关系以及对女人关系处理的更有力,还充满了黑色幽默。
《耳朵大有福》中王抗美退休后对生活的不屈服和斗争,他尝试过骑三蹦子,想刷鞋,开修车铺等等,但周围的人都不支持甚至连自己的儿女也不愿意听。
这两部电影都很好的塑造了传统父亲的形象,《一切都好》当然不会例外了。
所以在这一点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认为它超越了原著。
影片的笑点都在管治国旅行的路上,比如在火车上打麻将的四川人,吹长号的12岁孩子。
还有就是科长出来的时候,对管楚说的蹩脚的山西英语。
除此之外,基本上都是慢节奏的抒情点。
总体来说,我认为《一切都好》成为继《十二公民》之后又一成功的翻拍作品,符合国人特点,戳中游子的泪点。
唯一不足的可能就是配乐太少,《天伦之旅》的配乐很好的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和环境背景等等。
配乐是电影的灵魂,如《歌曲改变人生》、《触不可及》等等都是配乐比较经典的电影,如果能恰到好处的插入配乐,《一切都好》会更打动观众吧!
父母长辈永远是爱着孩子的,成年后的孩子们也懂得反哺回馈长辈们。
几个孩子都在父亲面前说自己过得有多好,但事实上,当父亲亲自去找孩子们,去看看真实情况时才明白自己其实听到的都是善意的谎言。
成年后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生活事业家庭上的不顺,对家人编一些善意的谎言也在所难免。
但终究家庭还是那个可以为你时刻遮风挡雨的港湾。
整部片没有太浓的合家欢氛围,但还是处处表现出浓郁的亲情。
近日,由张国立主演的电影《一切都好》正在热映之中,电影除了以家庭、亲情为主线煽情外,还如实的表达了现在的婚姻观与恋爱观,对于女儿与其“女友”的拉拉身份也给予了暗示性的接受与理解,大有颠覆传统与破旧之势...... 张国立接受默许了小女儿的“女同”拉拉身份 电影《一切都好》里管治国(张国立 饰)的小女儿管楚(叶一云 饰)与女孩同住并不为奇,但是影片并没有仅仅把这名同性女孩表达为“室友”,而是有着某种爱恋与暧昧的“亲密之人”——拉拉(女同的意思)。
这个或隐或暗的一个桥段,在现在开放的年代观众都能看得明白,但是当父辈们看出这个破绽时会有何反应?而张国立此时在片中做为老一辈的代表,终于也明白了小女儿独身在澳门一直没有男友之讯的隐情。
他没有发火、没有生气,只是在看到他们亲昵的瞬间后为其做了一桌好吃的,还为其摆上一对碗筷,留下纸条离开了她们的两人世界。
随后,在后面的剧情里张国立再提此事还说:“和你住在一起的女孩我看并不仅仅是朋友那么简单,不管是朋友也好、其他也罢,在一起总归有个照应”,这或者算是对小女儿管楚与其女友的关系有了默许与接受的意思。
影片很显然是采用艺术手法来处理了父辈们对于子女们在性取向问题上的态度与反应,但现实生活中,父母其实更多的可能会在知道真相后会暴跳如雷、气的晕厥,该片以这种方式来解决父女矛盾也有包容理解拉拉群体之意,所以现实中的拉拉女同父母应该像影片中的张国立一样来看来想,因为年轻人的生活,父辈们很难再次理解并融入,这,可能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他们伪装的生活对父辈们来说可能很好,但对他们来说可能很遭! 善意的谎言:真相到底该不该隐瞒父母? 片中管治国的大女儿管清(姚晨 饰)与老公(张译 饰)因为有小三介入两人离婚的事,还有小儿子管好(陈赫 饰)出现雪崩的事,这些事到底该不该将对父母隐瞒?或许善意的谎言出发点真的很好,但伪装出来的表相,假如被真相打破后,对父母的打击可能是更大、更致命的。
还好,电影一直采用了喜剧手法,没有让不好的事情发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善意的谎言存活期应该有多久才好呢?真相到底该不该向父母隐瞒呢? 比如电影中管清、管全(窦骁 饰)、管楚三个人,他们分别是婚姻、事业、性取向等三大群体的代表,他们明明过的不好,一直跟父亲说“一切都好”,这种伪装起来的好到底该不该向父母隐瞒呢?善意的谎言到底要不要继续呢? 亲们,你的婚姻真的好吗?你的事业真顺利吗?你的爱恋对象真的选对了吗?你是不是也在跟电影中的他们一样用“报喜不报忧”的方式来说自己“一切都好”呢?欢迎互动评论!(文/常有才)
《一切都好》 居然让我看哭了。
“一切都好”这好像是我大学往家打电话的时候爸妈最爱说的话,后来踏入社会了 这成了我给父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这电影 就是一个老父亲(其实也不算老)去找自己子女的旅行回忆录电影。
退休在家的地质学家管志国非常爱自己的四个孩子,但却总是拙于表达,多年来一直通过妻子跟孩子们沟通。
妻子去世之后,他才恍然发现跟孩子有了距离。
一次家庭聚会,天南海北的孩子们却不能回家。
于是他只身辗转全国各地,去探望他的那些“自以为是”的“大孩子”们,期间发生了很多令人笑中带泪的故事。
父母希望子女们有出息 真有出息了吧 又没有时间陪伴。
这样够和养孩子一样在一块儿的时候烦 可是一分开又想。
哈哈。
张国立饰演的父亲听说子女们都不回来了那种落寞的背影 让我想起去年百事可乐的广告。
四把钥匙是一个做父亲的最深沉的挽留和告白。
这一部用子女们善意的谎言编纂出的父亲的“回忆录”里饱含辛酸。
整部电影色彩相当好,台词又很幽默。
笑中带泪,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父母再老也是父母,子女再大也是孩子。
我只怕我们跑的太快 太急,忘了开始的目的是什么 忘了彼此曾经的好。
只可惜排片量太少。
很值得一看。
时间不符的土鸡汤
感谢电影频道
土了吧唧的亲情片😰
豆瓣最初的精神,这部电影已下档,感动人的就自我的认同,当年的豆瓣就是呐喊出自己的心声,所以豆瓣才有今天的引领和附和。遥想当年的豆瓣,自我表达,回归正题!我听说这是借鉴,但是我给五颗。说多了你不一定懂。但是蛋糕这么大,作为豆瓣人,懂得什么是方向!
空巢老人的现状,是这个时代的问题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还是不错的温情片,很现实,也很怒温暖,平凡人小人物的生活苟且以及他们的爱恨情仇。因为邬君梅地道的四川话多加了一星。
6.0,中国版《天伦之旅》,确实比美版差太多,无论是表演、制作、剧本还是导演调度上。张国立这个父亲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话多,老爱讲道理,台词讲不完还用旁白讲,还嫌不够用回忆录讲。唉,能拍出《钢的琴》的张猛,在有原作和美版的基础上,怎么还拍成这样呢?
改编的也还行
中国式圆满,好文艺的老爸呀!委婉的父爱,在误解与理解中,体会亲情。
张国立、姚晨、张译这群演员凑在一起,演什么都不需要多费劲,如稀松平常,但是太过平淡,整个片子也没什么惊喜可言。
一个才华横溢的新人导演,为了生活费上了煤老板的贼船,拍出了一部一切都不怎么好的《一切都好》
喜欢故事大人小孩的切换方式,无泪点,只有一声叹息。
差点以为是公益广告加长版之回家篇。
全家老小都能看,在外打拼也不容易,谁都愿意陪你慢慢走。
感觉
240508晚三沙卫视电影时间。管治国家里的胖橘猫和田园犬好可爱啊ㅠㅠ 剧情很老套,但管楚和女友之间关系的隐喻还挺突破的。说实话,这种土鸡汤只有放在中式家庭里管用。其实观影过程中我最关心的是抚养四个孩子长大成人的母亲怎么能直接被写去世,毫无戏份呢?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缺位的父亲,却有机会在年老后找孩子们弥补,这太老钟了,这太父权社会了。
“最可怕是 爱需要及时 只差一秒 心声都会变历史”。虽然少掉美版的自然,多了一些尴尬/广告,但却注入了不少的中国式温情。其实张国立太适合演这类角色,只是这几年来被一些不必要的关注点给掩盖了。多的一星要给张歆艺和叶一云以及管治国多备上的那一副碗筷,堪称是最近最值得感动的一幕。
刚刚看了点映,剧情温暖但略显平淡,也算是年底恶俗商业片狂潮中的一缕清流吧。
改编自《天伦之旅》看起来似乎显得有一点点平淡,但是整体给我的感觉说不上来的舒服,让人会心一笑。
完全不能相信这是拍出过《耳朵大有福》、《钢的琴》的导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