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当我们崛起时

When We Rise

主演:盖·皮尔斯,玛丽-露易丝·帕克,瑞切尔·格里菲斯,奥斯汀·麦肯齐,卡丽·普雷斯顿,艾米莉· 斯凯格斯,迈克尔·肯尼斯·威廉姆斯,凯文·麦克哈尔,迪伦·沃尔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当我们崛起时》剧照

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2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3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4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5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6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3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4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5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6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7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8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9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20

《当我们崛起时》长篇影评

 1 ) 太感动了。尽管是写的50年前的事情,还是能让我流泪不止。

有两段特别让我感动的台词,贴过来跟大家共享。

Woman: I was wondering if you think that there are any "happy" homosexuals.The fact that somebody's homosexual...a true, obligatory homosexual...automatically rules out...the possibility that he will remain happy for long.The stresses and strains the psychic apparatus is subjected to over the years...will cause him, in time, to have increasing difficulties. The whole idea of saying "the happy homosexual" is to create a mythology about the nature of homosexuality.我在想究竟有没有所谓的快乐的同志。

如果某人真的是100%同性恋的话,那他的快乐肯定不会长久的。

经年的心理压力会让他越来越疲于应对。

所谓的"同志的幸福"只不是是个关于同性恋的美丽的传说罢了。

- What are you afraid of, Roma?- I have a big family.I love them, and I need them. But we're Catholic.- And when was the last time you talked to them about anything personal? Not politics or work.- Before college.- So, because of this secret...you're losing them anyhow...in the ways that matter most.你究竟在怕啥,Roma?我有个很大的大家庭,我爱我的家人我更需要他们的陪伴,可惜我们家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那上次你跟你的家人掏心窝子是啥时候的事情?

不是关于工作或者国家大事?

.....应该是我上大学以前(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情了。

所以说,因为你自己的小秘密,你已经是在失去你的家人了,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泪奔。

看了一下油管上的采访,竟然有我最爱的weeds女主Mary-Louise Parker 跟brothers and sisters女主角之一的Rachel Griffiths。

上次看她是在不久前爆红的澳洲体育drama梭鱼人生 Barracuda里面演高富帅的妈妈。

没想到两位戏骨竟然会演lesbian。

Update after all 4 episodes第三集第四集中年主角们的表演让我很失望,可能希望越高失望越大吧,没有了激情,眼中没有了倔强,against the whole world的自信和坚强,有的是岁月蹉跎加上HIV摧残后的隐忍和淡然。

movement这东西,只能是属于年轻人的。

episode 1, 4分,episode 2 5分,Episode 3 3分,episode 4 3.5分

 2 ) Maybe we are all here for something bigger than us.

前方剧透预警!!!!!!!

剧集名称When We Rise(2017, IMDB: tt5292622),中文译名:当我们崛起时。

这是ABC出品的迷你剧集,一共四集,每集大约85分钟。

导演Gus Van Sant(nm0001814)(Part I)Dee Rees(nm2011696)(Part II, Part III)Thomas Schlamme(nm0772095)(Part IV, Part V)Dustin Lance Black(nm0085257)(Part VI,Part VII,Part VIII)(兼编剧)这里面我们比较熟悉的有Gus Van Sant,是《心灵捕手》、《米尔克》、《我自己的爱达荷》和《大象》的导演。

还有Dustin Lance Black,他2009年凭借《米尔克》赢得奥斯卡原创剧本奖。

他本身是同性恋,也曾经是一个摩门教徒,在这部迷你剧中执导后面三集。

内容介绍本片改编自Cleve Jones的同名回忆录《When We Rise》(亚马逊国际有售,有声书免费),是关于从1972到2015年间以旧金山为中心的关于争取女权和性少数群体权利的斗争和运动。

主要内容是围绕四位平权斗士Cleve Jones,Roma Guy,Ken Jones和Diane Jones的生活展开的。

Cleve是一位白人同性恋男性,他的主线集中在从政治和法律层面为男同性恋乃至性少数群体争取权益;Roma是一位白人女性,她主要在争取女性的权利为女性提供安全的场所,以及在承认自己的女同性恋身份以后与伴侣Diane一起抚养孩子为旧金山居民争取全民医疗;Ken作为一位黑人男同性恋,首先要争取少数族裔的权利,其次是性少数群体的权利,最终他作为一名基督徒争取了为少数族裔的性少数群体提供的庇护所并见证了Roma与Diane的婚礼;Diane作为一名女同性恋,在自主授精生下孩子之外,也一直致力于医疗工作特别是在美国艾滋病疫情爆发以后对艾滋病人的医疗看护。

这四个人的故事围绕着美国在“石墙事件”以后对性少数群体的镇压及反抗的里程碑事件而展开,直到加州通过第八法案明令禁止同性婚姻,Cleve与年轻一代的活动家们合作通过最高法院界定同性婚姻合法,Ken最终变成了一个见证性少数群体结婚的牧师,共同见证了Roma和Diane的婚礼。

观影感受每次细粉提议要看这部美剧的时候都是吃饭的时候,我总会拒绝,因为我会顾不上吃饭,而且心情沉重得没有胃口。

可能因为我比较敏感,常常看得泣不成声,四集看完大概用掉了两包抽纸;我的情绪也在愤怒、无力、痛苦和心碎中切换,直到最后一集八号法案废除,同性恋群体也有机会结婚了又再喜极而泣。

所以我也建议你,最好不要在吃饭的时候观看。

因为前两天在“我们与平权”的微信群里发生了关注社会转变进程的争论,这部影片让我更珍惜现在我们拥有的一切。

正是因为他们当年的努力,现在的美国才会有合法的同性婚姻,在中国同性恋才会被这么多开明的人接受,渐渐免于受到迫害。

而且现在台湾也正在合法化同性婚姻的进程中,让我们也慢慢看到了希望。

所有的改变都是一点点发生的,它们原本不可见,在小范围内爆发或者在人们心里爆发,之后会演变成一场巨变。

但是暴力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所以四位主人公最后都采取和平的方式,创建机构与政府合作,并且与时俱进与年轻一代一起推动了最终的立法。

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生而为斗士的,Cleve原本想要去更开明开放的欧洲享受生活,直到他和朋友们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游行,他才意识到他可以跟朋友们一起在这里为旧金山的男同性恋做点事情。

Roma在她母亲的影响下,一开始就立志为女性权益战斗;她原本在非洲帮助贫困人群,并回国为女性权利而斗争,在此期间她慢慢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并开始为性少数群体的权利而斗争。

Ken的蜕变更加困难,在越南战争时期,他作为海军为国战斗却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当他被调回美国,同性恋身份无法曝光的他在金银岛工作的时候为了寻找内心的片刻安宁而来到Mama Jose变装酒吧,刚好遇到警察来逮捕里面的变装人群,Ken看着Mama Jose他们拉起手围住警车高唱“上帝保佑我们”却含着泪退缩了,之后才开始为性少数群体斗争却受到种族及性向的双重阻碍;之后他经历了相处了20年伴侣的去世,被伴侣的亲属逐出居住了20年的住所,背痛欲绝流离失所又染上毒瘾,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在宗教的帮助下获得新生的他又开始为流浪的性少数群体建立庇护所,并成为婚礼牧师。

Diane似乎是最笃定的一个,一直承认自己的同性恋取向,在性少数群体的权益在风口浪尖的时候,她出于反抗选择自主授精生下女儿,在艾滋病肆虐的时候,她又在染病的男同性恋群体最需要的时候选择专职做照顾艾滋病人的护士。

本片的社会意义远大于它的艺术意义。

从情节角度上说,为了涵盖四十几年里面发生在美国整体的关于性少数群体权利的大事件和主人公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一共六小时的迷你剧集还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有些故事的切换和场景的衔接会有些生硬,但是当你沉浸在这些对全世界有益的改变里面,可能根本都注意不到这些问题。

/Users/joy/Downloads/MV5BNjIyMjM5MTE2NF5BMl5BanBnXkFtZTgwMDc5MTEyMTI@._V1_SY1000_SX750_AL_.jpg总结争取女权,少数族裔的权利和争取性少数群体的权利相同而又不同。

同是作为男权社会里不被承认的“他者”以及备受压迫的人群,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疲于反抗安于现状。

可是女性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并不是少数群体。

而男性与女性一直都是共存于同样的时间和空间,所以这些歧视和压迫也是缓慢地造成的,成为了结构化的传统习俗或者文化,很多已经内化到我们的意识形态里面,让我们在被歧视的时候无法判断也无从下手。

也正因为如此,普及关于不平等的现状的知识、争取男女平等的权利才至关重要,这在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角度对两性的生活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所有的改变都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既得利益者不会真的想要把权力分给受压迫者,也不会主动地帮助受压迫者争取权利。

所以只有每个人都努力做一点事,联合起来,才能够推动我们想要的改变。

年轻的Cleve曾经跟年轻的Roma说过一句话:Maybe we are all here for something bigger than us. Ken在最后一集对着逝去的伴侣Michael的名字这样说:Remember that I told you that the ones who make a big show of it are the ones in trouble? Boy was I wrong. It's the ones who stood up, they were the strongest, the best of us.共勉。

下面是各位人物原型的照片和现状:Cleve Jones

Cleve仍然活跃在争取性少数群体权利的活动方面。

他也在考虑把1987年曾经做过的艾滋病遇难者纪念被子的活动继续下去。

Diane Jones(left) and Roma Guy(right)

Roma仍然活跃在旧金山的健康领域,为一些健康类的机构做咨询,并且领导多个健康领域的非营利机构。

并且她早期在争取性少数群体及女性权利方面的成果仍然在服务于旧金山当地相关的组织。

她曾在2005年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Diane在去年退休以前做了33年AIDS/HIV的护士,而现在她也仍然在为降低旧金山的艾滋病爆发率而工作。

Ken Jones

现在Ken是旧金山的一位婚礼牧师,同时仍然在为争取性少数群体的权利而努力着。

备注:-Cleve Jon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leve_Jones-Roma Gu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ma_Guy-Ken Jon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n_Jones_(activist)-Diane Jones: https://www.romper.com/p/is-diane-jones-a-real-person-on-when-we-rise-her-contributions-are-significant-39887-人物现状:http://sfist.com/2017/02/28/these_are_the_real-life_san_francis.php-电影及真实人物:http://www.sfchronicle.com/tv/article/S-F-stars-in-LGBT-history-docudrama-When-We-10955458.php-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与平权”

 3 ) one struggle one fight

我也不知道自己属不属于这个群体,我想最准确的定义应该是我曾属于这个群体,我看到了什么,我感受到了什么,我无法具体说出来,但我知道我愿意为LGBT的权利而发声,或许我做不了了什么大事情,但至少我不歧视他们(我们),这一切都是正常的。

只不过是爱上了一个人,爱就是爱,无关性别,这也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

 4 ) United we win

It perfectly explains why there has to be protests and legislation of gay parenting,adoption,and marriage. Human rights is a human thing,if not us,who would rise up and shout out for us.United we win,devided we fall.Let's do something for us and tons of millions children who need this to grow up free from guilty or isolation.Give our children peace to be strong in the face of injustice and bullying and finally be proud of who they really are .LGBT is far from an only banner.It is human rights,saving us from hell created by haters.

 5 ) ONE STRUGGLE,ONE FIGHT

前几天,新闻上说全球第四例艾滋病治愈者出现,于是乎,我就重温了这部剧。

同样的感动,但感受似乎更深刻了一些。

这是个关于平权与爱的故事,故事中的运动有很多,反战、全民医保、同性恋、男女平等······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似乎相较于同类型的大部分电影更能直射人心。

当人们开始慢慢接受这个群体时,却逐渐忘却了这些人曾经做过的努力。

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样的爱情电影,热度远比WWR高。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是因为这些为之努力的人不值得被记住吗?

在网上搜Cleve Jones简直就搜不到什么资讯(百度百科显示他是一个演员,没了)。

于是我就想,真的很感谢这部迷你剧,否则我不会了解这么多。

或许我压根就想不到,我需要了解那么多。

爱是不分性别的,只要彼此的爱是足够的。

我记得当cleve向一直想治愈好自己的父亲讲述自己与伴侣的故事时,父亲哭了,我也哭了。

爱是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真的。

因为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对爱的需求。

有人说,这部剧的政治色彩太浓,我不否认,因为权力是需要通过政治斗争去去取得的。

如果没有人们的强烈反对,8号提案就会一直存在,同性要求的平等就不会写在很多国家的宪法里。

现如今,还有很多人歧视LGBT,就比如我的一位同学就曾亲口对我说过,她觉得他们很恶心?

不要觉得很惊讶。

有一次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博文,公然叫板骄傲月游行。

下面的一百多条评论,都在攻击同性恋。

我真的是无语了。

我一直就不能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就不能接受LGBT?

这个问题有谁知道,可以回答我一下,谢谢。

其实从这部剧中,我还可以感受到的是这些人希望被接纳。

就比如说Chung,当她妈妈问手术多少钱时,她哭了。

其实她一直想被理解,被接纳,只是社会的残酷是她不敢追求自己的生活。

我们应支持这世上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合法权利!

总之,这是一部不错的好剧,值得一看!

 6 ) 我们终将崛起

第一次写影评,有的地方说的不好还请见谅(´・ω・`)看了第一集之后就完全停不下来,一下午的时间一口气刷完了整部剧,当然因为是迷你剧所以并没有多长,触动还是蛮大的,看到国外的年轻人可以投入到牵动整个国家,以至于世界历史进程的人权运动中去,真的是燃爆(基调也是比较着眼于抗争),能够看到自己奋斗一生所追求的东西有了结果那种感觉真的难以言表。

全剧的结构比较紧凑,按照时间线排列出自石墙以来至今的美国同志运动大事记,其余不赘述,印象最深的应该是80年代初的时候,艾滋刚刚被发现,由于AIDS的传染途径,在当时理所应当地与同性恋(尤其是男同性恋)联系起来,而这一段,应该算是整个剧里面相对最为压抑的一段了,身边的好友,长久以来相伴的爱人,一个个地逝去,貌似所有的主角都会经历这样的磨难,类似的桥段在《平常心》里也曾出现过,当然,后者对于当时男同社群的悲惨现状以及政府不作为导致的悲剧刻画比较多一点,而when we rise,顾名思义,则更多的着眼于如何在所谓“同志瘟疫”的环境下,男同志们如何去求生,在绝境中,挣扎出一条路来。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面对里根政府的不作为以及FDA对药物的管控,同性恋们并没有屈服,而是动用所有的力量,尽了所有的努力,艰辛地打赢了一场如果输掉就意味着以往的努力全功亏一篑的战争。

没错,这是一场战争——即使现在也并不鲜见的战争,科学对决愚昧,真理对决偏狭,公平进步对决固步自封,就算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性少数群体,少数族裔,残障人士,低收入群体,仍然没有大多数所谓“正常人”所拥有的基本权利,而这些当我们想要平等,想要生而为人的基本尊严的时候,反对的声音也呼啸而至,因为作为“二等公民”的我们——所有的少数派,正在威胁到他们名正言顺的“正常”地位,而有太多太多的政府和权力机构选择了妥协,而正是他们的不作为,我们——亟需真理的人们,依然在生存的泥沼里挣扎,以至于相当一部分的我们,成了安于现状的产物,无法抗争,于是妥协,而when we rise则告诉了我们,要拒绝这种妥协,与其等待明天会更好,不如我们自己亲手,创造一个真正美好的,子子代代传颂的,新的世界——一个我们可以畅所欲言,爱自己所爱的自由的社会,一个马丁路德金,胡适,哈维米尔克这样的先驱所希望的社会,因为到那时,我们才算是,真正的崛起最后,全剧的一句贯穿始终的话时刻警醒着我们——ONE STRUGGLE,ONE FIGHT

 7 ) 一股反政治正确潮流

其实这类题材看多了后,到这部剧的观感就比较一般了。

但是这一串故事的历史与当下的现实意义交织在这里,足以给它加满到五颗星。

不仅比较完整地讲述了性少数的平权进程,更包含了多个不同弱势群体的斗争历史。

这些人奋斗过的地方,是自由派眼中全世界民主自由的灯塔,Trump眼中的乌烟瘴气,以及被以反政治正确为潮流的人黑成翔的白左大本营……这个潮流感觉主要就是在Trump上台后愈演愈烈的,或许是因为人们对民主党的反思过了头,就转而又极端地憎恶起曾经的正确。。。

陈寅恪先生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看来真是每个时代的人都要永远谨记和不断学习的。

Anyway希望这类反政治正确人士在学习了公民常识、了解了言论自由是什么、曾经的恶性制度是怎样被废除、今天公民的诸多权利是怎样争取得来、以及少数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之后,再谈今天的“正确”是否越了界。

最近两年美国的政治环境越来越不友善了,而中国……哎。

这几年谁都能感受到的变化真的不用多说了。

只愿有更多人的公民意识能够觉醒,这样one struggle one fight便不是梦幻。

 8 ) 同样的抗争同样的奋斗——《当我们崛起时》背后的原型

由达斯汀-兰斯-布莱克(奥斯卡最佳编剧)和格斯-范-桑特斯(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精心打造的同性恋题材迷你剧《当我们崛起时》(When We Rise)正在热播,本剧描述了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美国同性恋平权运动五十余年的历程。

与二人几年前合作的奥斯卡提名影片《米尔克》相比,本剧所覆盖的历史年代更为广阔,历史事件也更为丰富,且涉及到性取向,性认知,种族歧视及性别压迫等多重议题。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反战运动、种族平等运动、同性恋平权运动以及女权运动等风靡全美,其激荡对美国社会至今仍有深刻影响。

1969年6月的“石墙暴动”事件拉开了同志平权运动的大幕,《当我们崛起时》的原型们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了整整一代人的斗争。

本剧因剧情时间跨度大启用了两版年龄不同的演员,用八集四章三条人物线撑起半个世纪的同志平权史:有一头可爱卷发的克里夫-琼斯是医生的儿子,他在向父亲出柜后拒绝了其要求的所谓治疗,远赴旧金山,在那作为社会活动家度过了激情而饱满的青年生活,尽管身边的爱人朋友因艾滋病逐一离世,身体欠佳的他依旧坚持活跃在平权第一线,见证了最高法院的同性婚姻合法化判决;罗玛-盖伊在大家庭长大,为投身女性解放活动从非洲回美,她年轻时一直致力于将女同性恋纳入主流女权运动之中,且提倡男女同性恋两支力量的联合,罗玛和伴侣戴安养有一女,二人在女儿青春期时也有身为人母的烦恼,同性婚姻合法化后罗玛和戴安第一时间在市政厅合法结婚;肯-琼斯是名黑人海军军人,三次被派遣至越南服役,他的军中爱人在战争中牺牲,他的第二个爱人也因艾滋病先他而走,饱受打击的肯染上酒瘾毒瘾,后在宗教中得到解脱,成为市政厅的证婚牧师。

作为一部在主流电视平台播放的同志运动电视剧,此剧极具开创性,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为创作此剧参考了大量真实资料,下面是剧中部分角色原型的真实经历。

克里夫-琼斯(Cleve Jones)是目前全美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倡导组织之一——旧金山艾滋病基金会的创办人。

克里夫出生于1954年,父亲是心理学家,母亲是贵格会教徒,由于母亲的宗教信仰,克里夫得以免于越战兵役。

18岁那年,克里夫向家人出柜,随后前往旧金山求学。

正是在那里,他结识了同性恋平权运动先驱哈维-米尔克,并在其政治竞选团队中工作。

(哈维是美国第一位公开自己同性恋身份的政治家,为争取同志权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1978年遭政敌刺杀身亡。

)克里夫-琼斯一生致力于艾滋病公益事业,发起了著名的“艾滋病纪念被单”活动,在艾滋病尚处于污名化的八十年代,丧葬公司通常拒绝为艾滋病逝者举办葬礼,逝者家属也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压力,克里夫发起的活动是当时对艾滋病逝者唯一的纪念。

从林肯纪念堂到国会大厦,54吨重的纪念被单铺满了整个国家广场,这项纪念活动从1987年持续至今。

罗玛·盖伊(Roma Guy)是旧金山妇女大楼的建立者之一,致力于性别平等事业。

罗玛出生于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大学学习社工专业,在非洲工作了九年,七十年代和伴侣戴安(Diane)移居旧金山,她参与建立的旧金山妇女大楼是洛杉矶妇女中心的基地,每年服务数万名女性。

除此之外,她曾先后在旧金山健康委员会和旧金山州立大学任职,为公共卫生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伴侣Diane是旧金山第一批艾滋病护理人员。

肯-琼斯(Ken Jones)是越战老兵,因负责海军反种族歧视项目来到旧金山。

作为同性恋黑人,他致力于同性恋社群多样化,消除同性恋社群的内部歧视,并帮助了大量无家可归青年。

钟绍琪(Cecilia Chung)自幼从香港移民美国,出柜后被赶出家门三年,经历坎坷,遭到性侵后与母亲和解,并在曼谷进行了自己的变性手术。

正是在她的促使下,2013年,旧金山成为全美第一个为没有医疗保险的变性患者支付性别重置手术费用的城市。

萨利-米勒-格哈特(Sally Miller Gearhart)是名激进女权主义者,是全美首个女性与性别研究项目的创立者之一,也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大学终身教师任职的女同性恋,著书多部。

查德-格里芬(Chad Griffin)是人权运动战线(The Human Rights Campaign)的现任主席。

查德在19岁时就已经成为比尔·克林顿的白宫联络团队的一员。

为反抗加州八号提案,他成立美国平权组织AFER,排除政治分歧,联合民主共和两党王派律师,一路上诉至联邦法庭,最终促成了美国最高法院全境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历史性判决。

"One Struggle. One Fight." 同样的抗争,同样的奋斗。

不同阶级种族性别的人们如何在多流并进的民权运动中找到共同基点?

克里夫-琼斯选择留在美国,助力哈维-米尔克的政治竞选,鼓励大家勇敢出柜争取同性恋社群自己的话语权;罗玛-盖伊选择不再沉默,在NOW大会上,抗议了当时主流女权运动对女同性恋的排斥;肯-琼斯选择走出柜子,告诉自己的黑人同胞们,同性恋不分种族。

人们冲破阻力团结一致形成的社会力量无疑是巨大而影响深刻的,正是前人们不懈的斗争换来了如今相对自由的环境。

片中有这样一条支线:曾经令人避之而不及的艾滋病患者们在多年努力下得以享受政府的医疗救助,而患有其他疾病的穷人却没有这么幸运,因无法支付高昂费用而在生死线苦苦挣扎,无人为其发声,意识到这一点的罗玛-盖伊将同性婚姻平权事务放在一边,力促了旧金山全民医保的实现,造福无数。

这无疑是本剧主题的最佳体现,同样的抗争,同样的奋斗,解放运动并不关乎某个特定阶级种族性别,而是针对所有人。

所有受压迫者们,唯有发声,唯有行动,才有获得解放的可能。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历史冲突需要面对……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听到了召唤,而是我们整整一代人……所以作为这个国家第一代漫无目的的年轻人,你打算做什么改变?

”转载自搜狐美剧(没看到作者名)

 9 ) 还没看,但看到短评有些感触

想看“当我们崛起时”,想找个好时间,好好的看一看。

看到最热的一条短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内某群人就把坚定地反政治正确当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政治正确”。

仇视女权主义,痛恨LGBTQIA,歧视有色人种,尽管他们自己也是有色人种但在他们眼中自己就是万能精神白人直男,并拒绝接受甚至拒绝了解一丝他们所谓的“政治正确”所追求的平等,平等!!!shame on u,u madafaka!!!”感触颇深!

说的太好了!!!

什么时候政治正确变成错的了?

谈论女权,平权也变的畏手畏脚的?

某些人本身就是被别人歧视的一环,继续歧视比自己更弱势的人群,倘若这些弱势人群胆敢为自己争取一点应得的权利,便被讥讽为政治正确。

要挣脱出那条歧视链,就得花双倍的力气!

发出双倍的声音!

就像一颗沿着斜坡轰隆向下滚动的巨石,如果你面对它什么都不做,那么你就会被碾死;如果你只甘于发出一点点微弱的声音,乞求别人对你的一点点的认同,这就相当于螳臂当车,你还是会被碾死;必须花双倍的力气,发出双倍的声音,才能不让巨石滚得越来越快,必须抗争,才能让它减慢,甚至停止。

 10 ) 把婚姻延伸到所有有爱的伴侣里,不是在削弱婚姻,而是在强化婚姻。

1历史的轨迹很长,但总会延伸到正义的地方。

上帝也爱同志。

杂志广告,好多镜头。

前额叶切除术“治疗”同性恋,可怕的年代。

非裔军人的炮友被炮击中亡故,伤心。

旧金山曾经在市长牵头下驱逐、逮捕同志。

我厌倦了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即逝。

2如果不愿意为同志权益而奋斗,就永远等不到胜利的那一刻。

每次三轮。

男人都是猪。

克里夫出柜后,为父亲所不容。

他不想做前额叶切除术以“治疗同性恋”,到旧金山寻找自由。

没钱,为了生存,差点卖身。

支持米尔克当城市监督员。

创建一个自己的街区,同志街区,然后反抗。

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但对方说只能做姐妹。

gay吧能开起来,是因为在工商局有人,有同道,不错。

3有些感情受挫、事业失败的恐同者喜欢殴打街头同志,同志们就联合起来反抗,谁怕谁啊。

看起来比回形针还直的警察。

我们得放慢节奏,让世人跟上我们的步伐。

男同跟女同应该联合起来。

女权主义者建起了旧金山女性大楼,厉害。

可以给同志权益运动使用。

吉尔伯特长发,耳朵旁边别着一朵大红花,美极了。

他提议旗帜不用粉红三角,而是八种颜色的彩虹旗。

两个受不成器,但三个受可以组成姐妹团。

西尔维斯特是个有趣的黑男。

同志游行时,警察必须保证他们的安全。

同志要站出来,被人看见,这样才有存在感,才有可能被支持。

主动敲门去调查直人对同志的看法,有的会反感,然而大多是倾听,“他们怕我们,甚过于我们怕他们。

”每个人都会坠入爱河无数次,也会为爱心碎无数次。

被射出来之后,精子在一小时之内都有用。

出柜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风险。

如果我们想要有自由,就不能再躲藏,不管结果如何。

排斥同志的六号提案被否决,但不久市长和米尔克被恐同者枪杀。

审判谋杀者是过失杀人,同志马上游行抗议。

只有警察来压制,不会派军队镇压,因为在美国,军队是不管国内事务的。

4勾搭方式就是走过时彼此看对方三秒,然后回头,如果对方也回头,说明对你有意。

流浪人群收留中心。

促成了同性恋权益保护法案。

HIV来袭。

黑人男肯要男友跟他像无聊的异性恋夫妻一样暂时保持专一,不去浴室,因为还没搞清楚男同志免疫缺陷病是什么鬼。

发现HIV跟性行为有关,就开始要求像异性恋一样采取保护措施,戴套。

拉拉过来帮忙照顾HIV患者。

幸存的同志,要成为最强壮最温柔的人。

将亡故者的名字写下来,挂在联邦大楼上,以此悼念。

直到有妇女、儿童也感染了这种病毒,男同志免疫缺陷病才改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

5对HIV,里根总统和布什总统都不在乎,同志就在白宫外机会,说这些总统“可耻。

”老了十年的演员都选得不错。

gov还是不肯做治疗HIV药物的临床试验。

infighting,内讧。

感染者还在抗争着,做亡故者纪念被子条幅。

艾滋病解放动力联盟。

gov不肯研究新药用于治疗艾滋病。

克里夫尝试鸡尾酒疗法,有效,可以晨勃了。

克林顿的不问、不说。

我们已经厌倦了要不断证明自己的存在是合法的。

艾滋病死亡者纪念被活动坚持了好多年,终于引起了媒体、gov的重视。

克里夫通过特殊渠道取得了鸡尾酒疗法,活了下来,他恳求总统让其他感染者也能得到这种治疗。

6婴儿需要不断的刺激,有人跟它交流,不然都不懂得如何发笑。

恐同专家的儿子是同志,额。

克里夫领养了一个弃婴,但他被社会领养组织拒绝领养这个小孩,因为他有HIV,虽然病毒已经检测不出来,哎。

肯的爱人艾滋病发病去世,他被赶出了房屋,也失业了,流落街头,开始嗑药。

某已婚男同称不想跟男人谈恋爱,只要性。

克林顿总统选择继续忽视同志的诉求,承认美国历史上对同志的歧视,但删掉了“我道歉”的那段话。

因此仇恨同志、殴打甚至杀死同志的犯罪在增加。

同志事业总是需要奋斗,权益来之不易,巩固也绝非易事。

有时候逃出体制的办法是先遵守它,但不相信它的鬼话,这样你还能保有局外人的力量。

老同志担心新同志丧失斗志,麻木了,不敢为同志权益而站出来。

新一代的同志是看着《威尔和格蕾丝》长大的。

这部剧淡化同志遭受的歧视。

7小布什颁布同志婚姻禁令,但很多州在奋斗。

比如加州市长、加州最高法院的支持。

加州人民不同意,要求全民投票,结果排斥同志的八号提案被加州民众通过了。

我们是上帝的儿女,他爱我们原本的样子,因为我们是他创造的。

只要有片刻的不平等就非真正之平等。

克里夫的演讲发言:我们存在于所有时代、所有文化、所有土壤,我们今天聚集在此就是为了大声说出我们平等,我们同样有能力去构建与维持爱的纽带。

我们同样有能力去抚养、扶养、 领养,同样有能力去捍卫自己的祖国。

在上帝眼中我们生而平等。

一个自由且平等之公民不会忍受自己权利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不接受委曲求全,他们不接受怠惰因循,不再曲意迁就,不再蹉跎岁月。

我们是平等的!

拉拉帮忙推进全民医保,安全屋、医疗安全屋,针对每一个人。

克里夫想让同志的平等权利写入民权法案,但另一个同志官员则考虑通过最高法院来否决八号提案。

前者更保险,但更难,还要几十年。

后者则是在赌博。

拉拉有摩门教徒和玛吉加拉格尔的海量资金来准备25年计划,以争取同性婚姻权利。

拉拉用了同志市长的基因繁育的女儿长大并跟直男结婚了。

肯流落街头,留着非主流头发。

把婚姻延伸到所有有爱的伴侣里,不是在削弱婚姻,而是在强化婚姻。

8希望子孙后代能够自由选择恋人,并且能够被平等对待。

当一个人是你的朋友,也是最好的支持者时,你很自然地想要跟他结婚。

为同志辩护的律师也是挺厉害的。

老女人向老女人求婚,这个可以有。

当年肯帮助过亚裔变性女,现在她反过来帮助他。

它的罪过无法抹去,当你剥夺了这一大群人,宪法赋予的隐私、自由、集会和亲密性行为的种种权利之时。

这在我们宪法体系下是不可允许的。

法院支持了同志人群。

有两个爸爸或两个妈妈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何不能结婚?

大概奥巴马是非裔,知道同志跟黑人一样被歧视,他要维持正义,就顺水推舟帮助同志?

温莎老太太的遗产继承问题要来搅局,吸引总统的注意力。

这对同志婚姻平等权利的推广是一个挑战。

奥巴马表态赞成同性婚姻。

不应基于某一群体不同的特性,把他们单独拿出来,而不让他们享受婚姻所赋予他们的隐私、自由、集会结社权、精神支持和自我认同。

法官考虑到了同志伴侣抚养的孩子们的心声,他们希望父母被认同,他们作为同志的子女,也要被认同。

结成互许终生的伴侣。

最高法院判决《婚姻保护法》违宪,支持同志婚姻的权利,以5:4的比例。

如果没赞成,大概会被荷兰等国家嘲笑吧,都什么年代了。

但写入民权法案还需要努力。

看到亲人态度的转变、直人观念的转变。

同志、妇女、种族等人群仍被攻击,路漫漫其修远兮。

《当我们崛起时》短评

其实就是纪录片嘛。为了看毒妈才看的,可是毒妈才演了多少分钟啊。美国的平权运动确实值得钻研一下,尤其是你国某些假平权人士,呵呵,真是瞎胡闹,甚至是搞逆向歧视了。

6分钟前
  • 说不清不想说
  • 还行

豆瓣偏爱的题材,但艺术上非常刻板无聊。

8分钟前
  • 荞麦
  • 很差

震撼。starwar 8里说,不是对抗我们所恨的,而是守护我们所爱的,这才是我们争取胜利的方式。

13分钟前
  • 恶隐息烙
  • 力荐

剧情一般,西方的政治正确

18分钟前
  • 端木华华
  • 还行

当前生活不易,需要珍惜。也需要发声承担起社会责任

23分钟前
  • 冬树🌈
  • 力荐

剧终哭到头痛。从女性平权到同志平权到八号提案到同性婚姻再到现在依然无处不在的歧视,One Struggle One fight,这条路看不到尽头,但我们能做的就是一次一次fight for us-es。看到美国人一浪又一浪地抗议游行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婚姻真的不只意味着婚姻二字。同时我们国内好似被蒙住了眼睛和嘴巴一般,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吗。作为没有信仰的新一代年轻人,我们做何感想。法律和思想,不论哪一个先行,都会反过来推动另一个的改革,但不论哪一个,都需要我们先去推动。一昧地等待认可,把主动权交到他人手中,这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被召唤而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一代人,Us-es,Family。

27分钟前
  • 力荐

前三集看得我热泪盈眶啊,沸腾从第四集开始有点乱,塞得东西太多了,不太喜欢了

31分钟前
  • 网⃢上⃢邻⃢居😢
  • 还行

哭到停不下来

35分钟前
  • 不喜欢水果蛋糕
  • 力荐

All the rallies, all the marches, every single moment was not only for the equality, but was for the moment to be able to say, “I do”.

40分钟前
  • ChrisKirk
  • 力荐

克里夫真的太不容易了,我们也需要向他这样的斗士

41分钟前
  • 为了下一次浪迹
  • 力荐

三集弃。努力,不是矫情。

44分钟前
  • 铁不止头铁
  • 还行

8集全,英语中英双字幕,大家字幕组译制。bgm都很好听,剧关于平权、关于LGBTQ,时间跨度挺大的,E2就看哭了,8集让我好几次眼眶含泪,这是我今年看的最爱的一部美剧。一代代为了平权运动而努力,在这一条平权之路,多少人带着愤怒又怀抱希望。你应该热血沸腾,准备好为你的生命而战。

49分钟前
  • 嘛哩嘛哩呗呗塔
  • 力荐

盖皮尔斯好美

51分钟前
  • .
  • 较差

比较会调动情绪 但是感觉节奏把握得不太好… Parker太美了 不娶何撩

55分钟前
  • 偷窃厕纸大师
  • 还行

那些一起陪伴着走过来的老友,好喜欢克里夫17岁时那个大家都是仙女的时代。年轻版的Roma是金龟子姐姐吗。

57分钟前
  • Josh
  • 还行

#影评#知道这一切斗争来之不易,也切身感受到我们也在这过程之中,只是影片本身实在是略说教喊口号。

60分钟前
  • 秦小蜜蜂
  • 还行

一直认为每每今天当我们有权妄谈“权益的泛滥”,都要得益于前人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如40年前的那部《根》,勇于扛起大旗的ABC依然在用自己的力量去不断的提醒人们要去回望和审视历史。哪怕是教科书般的展示和情绪高昂的陈词,但这也是广播网特有的力量与令人值得尊敬的责任感的最好体现。

1小时前
  • 火辣辣
  • 力荐

艺术手法不能接受。平权主题永远是讨人喜欢的,但是导演就有办法拍的让你看不下去。weak。太weak了。弱势群体的抗争希望能有阳性力量一点,即使是不流血的抗争,也请不要拍的gay里gay气的像记录一群软弱待宰的羔羊。

1小时前
  • Vlasta
  • 较差

真实的抗争史带来非常震撼的时代意义,多线叙事本来可以串联出更大爆发力,但零碎的剪辑却打散了这股力量,把盖·皮尔斯硬p到历史场景中也显得刻意且没有必要。尽管有不少缺点,但作为比较适合大众了解同志平权运动的剧集(相较于纯纪录片,剧情片更容易看下去),还是非常推荐观看。

1小时前
  • 糯木
  • 还行

美式肤浅目前看到第二集,不想再看下去了。看的真叫人烦躁。有点像样板戏

1小时前
  • 请勿打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