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快跑》是为拯救男友为爱情奔跑的女郎,《全职》则是为顾全一双儿女为子女奔命的妈妈。
观影过程是游走钢丝与悬崖的窒息感。
片头浓重如山的呼吸声奠定了极具压抑感的情感基调。
骤然想起的闹铃声如战场上响起的冲锋号,要护全一双儿女的全职单身妈妈每一天都是一场接一场的战斗:追赶早班车、紧张忙碌的职场最后被无情地解雇、更加紧张的新工作面试以及莫名其妙地等待通知、筹备儿子生日聚会、赶不上的末班车最后因为罢工没有末班车、总也打不通的前夫电话与日常里不得不接的催房贷的银行电话、空空如也的饼干桶与日渐干瘪的钱包……令人想起披着外卖外衣的真心诗人王计兵的《赶时间的人》: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只到最后一刻才接到录取入职的电话,喜极而泣又悲喜交加,才稍稍喘了一口气,但忍不住在想——更加残酷无声的现实世界里有多少人没有接到这样的电话?!
人们说意大利作曲家、世界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拉得不是小提琴是断肠人的心肠,电影《全职》配乐也许遥师并继承了他,与剧情严丝合缝的配乐扣人心弦,牵动人心;而剧情又揪心——单身全职妈妈照顾一双儿女疲于奔命于工作地巴黎与居住地偏远小城、顽强挣扎于高强度的工作与煎熬人的面试……观影整个过程心一直被揪扯着,尤其配乐响起时感觉心从肚子里一路沿着食道攀爬到嗓子眼张嘴就要掉出来了。
单亲母亲相较起来是更下一层地域。
很操蛋的一点在于,朱莉在母职和工作都已用尽120分力气,但从孩子或职场角度评价也许只值60分。
整个社会体系是洪水猛兽,个人的一叶孤舟又怎能在其中独善其身?
像诺兰从蹦床上摔下来一样,对女性、成为母亲后的女性、成为母亲后的职场女性没有安全网支持,朱莉受伤是必然,这几乎能成为一个隐喻了,区别仅在于严重程度。
我们从影片感受到整个基调是焦虑紧张而不是悲伤完全归功于朱莉超人般的意志和超强的行动力,若非如此则很可能目睹松子或绝叫的故事,但就算如此,独自在站台边的那个镜头,朱莉有没有想跳下去的瞬间?
全篇属于朱莉自己的时间只有那个不得善终的吻,她永远在路上奔跑,她睡梦中的呼吸紊乱,她的流泪也只能在化妆的时间,她的生活如同巴黎的公共交通永远充满意外和没有预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罢工。
p.s. 罢工是权利,本身亦是为了争取工人权利的手段,但没有权利是不需要牺牲而可以获得的,我觉得这里把罢工造成的消极后果很具象地表现出来了,仅仅是公共交通的停摆对于每日例行通勤的城市人的影响都相当致命,everything comes at a price.
窒息大概是生活的常态。
我还记得那个被拜托帮忙刷卡的新人,也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同样遭受着生活的压力,经理本想帮她,但她连这次工作机会也失去了。
经理还有一句话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你不想清理有钱人的大便,那就换个工作”。
停不下来的步子配上紧张着急的音乐,真的太令人窒息了。
看影片开头时无数次想起妈妈,早上起很早准备早餐,中午骑着小电车回来给我们做午饭再去上班,下午放学回来我熬好汤热了馒头等妈妈回家炒菜。
后来,妈妈就有些抑郁了,可那时的我完全无法理解,只知道妈妈需要不停地吃药,中药西药从不间断,吃了安眠药也会睡不着的程度。
印象里,“爸”约等于无。
前段时间从别人那里听到,爸爸感慨,这孩子怎么突然就这么大了?
结尾的电话,让人松了一口气,但是再想想,会好多少呢?
依然要赶车,依然要带孩子,甚至以后连带孩子的时间都更少了,不过是从一个坑挪到了另一个坑,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工资多了,以后也许不至于连零食都“断供”。
在这儿,我们也许还要多一重房贷或是房租的压力。
根本不敢想以后的生活。
恐婚更多恐惧的是婚后骤增的经济压力和一地的鸡毛蒜皮吧。
毕竟单身时,吃饱喝足就是全家不饿;一旦结婚,好一点的家庭幸福,只要筹备好育儿;但凡不太好,时常吵架真的能够耗费掉所有的精力。
如果家里有人生病了,那就更加可怕。
现实即压抑。
新导演都已经这么卷了吗? 虽然是个非常稀松平常的老百姓故事,但故事节奏拿捏准确,镜头和配乐相得益彰,表演也没什么瑕疵,非常得分,我个人很喜欢,五星奉上。
这部电影给我最致命一击的并不是女主奔命般的生活节奏,而是女主主动亲吻黑人的举动,这是向生活妥协的表现,这也是——自轻的表现,这个画面为故事锦上添花了。
想起我一未婚闺蜜曾对离异的特殊见解,她当时说:如果我离婚了,我会把孩子留给前夫,原因有三——孩子也是他的,也有他的血脉,如今这个年代了,无论他如何再婚,也不至于允许别的女人怠慢自己的血脉,即使在我自己手里养育,也不见得完全没有小磕小碰,也无法保证毫无端水问题(万一再婚再生),这是其一。
其二,主体是孩子,不是我自己,更不是他,一切以谁更能保证孩子的生活保障、教育条件为主要决策方向,不必因为孩子这个主体之外的什么七七八八的原因而让孩子跟着自己受累(好比没人养老这种老旧说法)。
其三,所谓母爱不见得只有亲自喂饭/穿衣/陪着睡觉等照顾性内容这一种形式(一些高级职业女性即便每天归家也并非做到了),而每周坚持去见见孩子、陪陪孩子、跟孩子一起畅玩、带孩子吃好吃的、常买礼物给孩子...等等,同样也可以给孩子留下相对快乐的童年氛围,曲线母爱难道就不是母爱吗?
她还说:如此一来,我自己不但能好好的、专心的工作,挣好该挣的钱,轻松驾驭自己的时光,也能更好的开始新的恋爱或婚姻生活。
她补充到:或许在普通人眼里,这是一种自私的决定,但我认为是三赢,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会面对不同的生活挑战,谁说不离婚就一定没有生活挑战?
挑战内容不同罢了。
当时对这个逻辑耳目一新,对她竖起了大拇指,赞叹她有这种听起来非常清醒但又相当理论的表达,并笑着说“可能是因为咱们现在未婚未育,等咱们结婚生完小孩可能就不这么想了吧,否则,你看身旁哪个离异母亲放弃过小孩的?
”,“不会的,我真这么想的” 她接着强调的说。
今天,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准备重新再问一次刚生完小孩的她的答案,甚是好奇。
在欧洲生活十几年了,女主的生活环境也是蛮熟悉的,巴黎不能代表法国,但算是一个缩影,简单谈谈几点个人感想:1 公共服务和整体服务的不可靠:三天两头的大罢工,虽然剧中罢工的几天是一个极端情况,但我们也可以想象,就算没有罢工,女主这样忙碌的生活也不知道持续了多久。
没有像国内那样的托儿所,保姆、阿姨也不是那么好找,而且非常贵。
热水器坏了没法找人来修:太贵,车坏了也是。
2. 居住环境很一般:剧中展示的居住环境、交通环境还是很现实的,巴黎房价很贵,市中心租房也小,她住在离市区比较远的联排房,条件也不是很好,可以看见浴室、厨房的陈旧,设备都是很一般的,就这样条件的,她也是欠了很多房贷。
3. 市区的五星级酒店陈旧不奢华但非常昂贵:所谓市区的高标准的五星级酒店,也看起来非常一般,甚至陈旧、老气,其实欧洲大城市的五星级酒店也就这样,和国内大城市的高级别酒店的基础设施没法比,软硬件都是。
4. 高峰期交通的人挤人。
不是只有国内大城市才那样子,欧洲大城市高峰期也是。
5. 欧洲老牌福利国家的福利,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那些想象在法国生三个孩子都不用上班就吃福利就行的,现实可不是这样。
这边人都知道,养一个两个孩子其实是最费钱费力的,尤其是一男一女,什么都得自己买,自己干。
三个以上才算“沾点福利的便宜”。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了生活疲于奔波的女主,但是从中说明了什么呢?
女主已经很努力了,但工作还是不达标,对孩子也是照顾不过来,我在想,“原罪”到底是什么?
如果女主是单身无娃,情况会怎么样?
她会在巴黎市中心租一个她口中的“狗窝”,至少能负担起,没房贷,至少可以做好她酒店的工作,不至于被炒掉,业余也可以申请工作,更充分的准备面试,不必捉襟见肘。
而且,她根本不会离开职场,根本不会有4年的职场空白,虽然前一个公司倒闭了,但是再找工作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她仍会有一份体面的、专业相关的工作。
这样,她就可以在郊区物色一处房子,正常还贷,业余时间充充电,找找对象,过上正常体面的生活。
如果女主有对象,情况会怎么样?
如果是个靠谱的男人,他们也许在市中心租一间小公寓,两人付房租也不算负担,除了上述单身情况以外,家里还有男人帮着修热水器修车,两人也可以在郊区共同买一套大一些的房子,组建家庭,过上正常中产的生活。
所以,是什么造成了女主今日的捉襟见肘?
我觉得是两个孩子,还有不负责任的前夫。
所以啊,不要随便和男人生孩子,真的不要随便要孩子。
女主的情况其实非常真实,我见过的欧洲单身带娃的女人就是这样,可能还不如她呢,因为导演还是仁慈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至少女主还有几分姿色,还有周围男人愿意帮忙、献殷勤,至少女主的两个孩子还算乖巧可爱,还不是两个熊孩子,至少女主的邻居老奶奶还愿意帮点忙,虽然也不情愿,但换了谁谁愿意呢?
至少女主还是经济学硕士,至少她还是个法国人...而现实呢?
现实比电影可能更惨:单身女带娃,是个移民,法语不是特别好,长相也没有女主这么有紫色(毕竟人家是演员啊),身材多半已经发福,邻居没有老奶奶帮忙反而是一帮更穷的移民,孩子是熊孩子更添麻烦,自己又没什么学历,周围也没男人献殷勤....作为作品,导演还是要留给观众希望的。
经过女主的不懈努力,她最终得到了那份高薪工作。
现实中,恐怕...所以我在知乎看到很多讨论去父留子的女性,打着女性独立的旗号,应该来看看这个。
国内的大环境可能还不如这个呢,至少法国还是福利国家,她还不至于露宿街头。
当然,如果女方娘家特别强大,有钱有人可能出力,那另当别论。
但是,女人要孩子,还是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啊!
经济学硕士学历又怎么样,当初为了爱,为了孩子居住的舒适,选择了郊区,可是,一旦成为单亲母亲,从不出现只有语音留言的前夫,紧逼的银行贷款电话,无力再帮忙看孩的邻居老太,丢掉那份与专业无关仅是五星酒店客服领班又远又累的工作,都象压死女主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至于每次女主在pos机刷卡前,在急驰的火车月台,我都差点以为她会放弃。
但即使满脸泪水,也要用粉底遮挡,即使屡投屡败,也要再修改自己的简历,调低期望转向能够温饱的工作,即使捉襟见肘,也会满足儿子的生日party愿望,想尽办法买来硕大的蹦床礼物,即使在女友的大house,在宾客们的杯光斛影中,她也会拒绝递上来的那杯,我不能喝,我要带孩子们回家。
只是在面对儿子同学爸爸善意的帮助,一不小心真情流露了脆弱💋 所以,她的名字是《全职单亲妈妈》,那个替她受罪早被开除的实习生同样也是。
根据波伏娃的论述,女性的悲苦命运是被重复生命(生育)的使命所束缚,这是永远逃不脱的内在性。
😓
2024观影|11|豆瓣日历真的很歹毒,谁家好人在周六推荐这么高强度到窒息的工作纪实电影!!
尤其是对我这种周六还在加班的人来说更窒息了。
全片用节奏极密集的音乐来承托忙碌的朱莉,似乎连呼吸的时间都没有。
大量的中近景也使画面的内容极度被压缩,那种在大都市里被催促、压抑的感觉扑面而来,看的过程中好几次得按一下暂停键缓一缓。
看完之后如果庆幸自己现在的生活比朱莉好些,也不见得是件好事。
不时的会将自己和朱莉的生活做对比,会小小的庆幸自己现在不必生活奔波。
但这也说明,假设我到了朱莉这个境地,我未必能有她这么强大的意志力承受如此可怕的生活压力。
超长的通勤时间、用不上的学历、不接电话不负责任的前夫、期待生日的孩子、重体力且繁复的工作、瘫痪的交通、石沉大海的面试通知…好几次在朱莉下班或者面试结束后还在给儿子准备生日派对的东西和礼物,我都不得不感叹一句她真的情绪已经算是很稳定的了,没有因为自身的工作劳累和不顺利,而牺牲掉孩子们的期待。
但是作为未婚女性也同时很害怕,感觉朱莉明明维系自己的生活平衡都已经竭尽全力了,还有两个基本上帮不上忙的孩子等着她照顾。
在全片紧张的音乐节奏里,为数不多放缓的时候就是在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
可即使孩子们可以抚慰心灵上的疲劳,小孩们需要洗澡吃饭收拾残局又是增加了肉体疲劳。
当朱莉接到新工作的通知电话时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可我却觉得更加可怕。
或许新工作更符合她的专业也能赚更多钱能给自己和孩子们更好的生活,但一份需要加班操劳的工作居然被一个人视为救命的绳索,难道不令人害怕吗?
相信片中开头的一段早高峰,几乎每一个初入职场的人都感受过,拥堵的交通、等不来的公交,只能在寒风大雨中看着不断流逝的时间干着急。
朱莉作为一个经济学硕士,婚前是个事业心极强的市场调研员,却在离婚后为了孩子被迫成为酒店领班,甚至最后失去经济来源向生活妥协去超市应聘收银员,这一幕和《82年的金智英》中金智英去超市应聘一样,店员说:我也上过大学呀!
不得不说这真是社会的一种悲哀。
但电影终究还是给了观众一个美好的结尾,朱莉最终得到了更好的工作。
但这份工作,她就算全力以赴,能应对吗?
她的孩子怎么办?
周围人已经不会帮她照顾,还能指望连孩子生日都忘了的爸爸吗?
所以朱莉的困境,不会解决。
结合目前韩国打破世界的低生育率,这部影片真是今年最好的避孕药!
1.女主靠近电车的时候都会站得离轨道很近。
第1次是在电影前半段的时候,当时就感到一种强烈的压迫感,第2次是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当时背景声提示请你站得离轨道远一些,但是女主站在了轨道上,那个时候她没有了工作,联系不上老公,银行存款为负。
列车开来的声音逼近,但这个时候镜头突然切换,切换的非常突然,就变成了女主带着孩子们开车,然后紧接着就是接到了入职的电话。
背景声音是游乐园的那种梦幻感,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觉得,这只是一种手法。
我们再回想一下剧情的铺垫,1.女主之前有一次睡了半天的觉期间手机是断电的。
所以有没有可能承诺给他打电话的人是在这个期间给他打过电话,但是没有人接就放弃了呢?
否则为什么要铺垫这个剧情呢?
2.面试的时候,对方有明确提出过,你住的离公司太远了,我们这个工作是经常需要加班的,你还有两个孩子要照顾,通勤的问题我很担心。
之后对方就表示出了不友好的态度。
根据我的看法,这个就是面试的时候故意找茬儿,根本的原因前面已经表示了,我对你有两个孩子而且住的太远这一点心有顾虑。
3.女主打电话给那家公司的时候,人事明确说了,所有需要招聘的人已经接到电话了。
国际大公司的流程都是通用的,负责通知的是人事,这种事情是不会出错的。
所以我是认为最后女主接到的电话,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就像少年派那样。
让残酷不那么赤裸。
2. 很多人把这个电影看成一次发泄,我也是一样的,女主的经历可以说每一样我都走过,只是程度没有那么严重过罢了。
但还是可以看看导演并不只是发泄,还是有思考,有铺垫一些细节。
女主的朋友跟女主说,你喝醉的样子很有趣。
女主看到其他小朋友的家长帮他修好了热水器,就亲了他。
明明已经累得半死了,而且家里平时也没人照顾孩子,她还是买了一个蹦床,又难组装,又有危险隐患。
邻居老奶奶有暗示说,福利机构可以过来接走孩子,但是女主觉得这是一件天塌了的事情。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她可以放弃责任去自杀。
所有的这一切其实可以看出女主的性格,就是非常的浪漫,不计后果。
她热爱美好的一切,鲜花、孩子的笑声、耸入云端的写字楼、被阳光照耀的前途。
她却不能接受用手去擦洗客人的粪便。
她追求绝对化的美好,不肯面对现实。
不自量力。
全凭感觉去概括现实,缺少理性的分析。
这种绝对的浪漫主义,被生活的现实打得一败涂地。
就像是一个幼稚的孩子,穿着蓬蓬纱裙,摔了个狗啃泥。
和背景中此起彼伏的罢工浪潮相呼应,形成了绝妙的讽刺。
导演想要抨击的或许就是这种幼稚的浪漫主义。
它将许多家庭送上断头台,却还被歌颂、被吹捧、被披上画面的外衣。
所以女孩的父母,从小要教会女孩儿的世故和打算,太重要了。
养育孩子的过程只不过是把我们身上的缺点无限倍的放大罢了。
不管怎么样是一个好电影,为什么我现在找不到打星星的地方,这个是5星。
是什么让你的日子过的像打仗?
随着紧张的背景音乐好像下一秒就有人要向你开枪。
你单身又带着两个孩子,临时看护的老奶奶不停抱怨孩子淘气,要辞工不干,你下班趁着月黑风高也要给老人家买束鲜花。
你因为生育停止白领的工作几年,为了生计现在在酒店给人打扫房间,凭着能力你领导了几人团队,但是房间只要特别脏,大家都会停下来看着你,于是你打开了令人窒息的卫生间,叫人拿来高压水枪,抡起袖子亲自上阵。
你在巴黎大罢工期间穿梭在郊外与市中心通勤,搭车,叫车,租车,你指挥同事打掩护,接受领导大批评,你在大街永远举着电话求爷爷告奶奶,安抚一再要撂挑子的保姆。
你在面试新工作的时候据理力争,也被质疑和否定甚至辞退。
你只在化妆的时候擦掉自然倾泻的眼泪,在陪孩子们过生日的时候笑的灿烂,只有躺在浴缸洗澡的时候小歇几秒就被孩子叫醒。
终于接到面试通过入职邀请电话时你还会激动,和少女时初恋一样红了脸庞。
D / 像达内兄弟的《好时光》观后感。有几处声音剪得特别好,也有几处悬而未决力拔千钧的时刻。但一直循规蹈矩地掐着速度,以至于最后断气时暴露出了太强的操纵感。在极力复原现实体验的同时则暴露出政治想象力的贫乏——当剧本试图不断填充人物细节加以限定时,恰恰说明人物的内在是如此的僵硬,因而无法再造某种“人民”的范畴而只能将其投入既定的绝望世界之中。所以我反倒是比较好奇:一个赶着去支持罢工的人帮助了一个赶着去工作的人,这样的碰撞中还能生发出什么?
大部分节奏都绷得过紧,结尾的松弛就显得虚幻而做作,损害了批判的力量。
显然,女主初始的「保姆」身份被她在霸权主义主导的劳资关系中所积极主动扮演的「领班」角色一次又一次遮蔽了。事实上,这两个身份之间隔着遥远的距离。每日往返于「职场与家庭」两地的西欧女性就像《我的解放日记》里的南韩女性一样,处在奔跑着的中产心态当中。这时我们会发现,海报上被定格的「单亲妈妈」形象与小资化的无产阶级形象《弗兰西斯哈》何等相似。讽刺的是,从A点到B点「位移」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真实而残酷的场景是她在这种运动着的幻觉中不停的原地踏步:在异乡「巴黎」看似从事不同的工作,实则还是在「故乡」扮演相同的「保姆」角色。幸与不幸,对于这位从「军工」复合体中来又想要回到「军工」复合体中去的《全职》单亲妈妈来说,无产阶级「罢工」运动已为她的「还乡」路径造成了混乱而拥堵的局面,家在哪里呢?童话世界吗?
非常压抑的片子,前面大量的特写,快速地切换镜头,完全把观众带入了这个完全没有喘息时间的妈妈的生活里。在她现在的生活,她刻意去隐瞒自己曾经的工作,经济学的硕士,在面试的时候还是伪装成全职妈妈,或许就像那个新来的女孩要伪装成是自己的爸爸帮忙带孩子吧。压抑,毫无希望贯穿全片,但结尾确实那样充满希望,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或许这一点希望不仅是给女主的也是给在片中不断升级的罢工运动的吧。 2024-7-26看
当妈究竟给女性带来了什么……
晚上看的,可能是太困了,觉得剧情有点无聊,下次再看一遍
非常法式,对其中一些经历同呼吸般感同身受。手法上并无格外突出的新意,快节奏剪辑下用主观视角突出工作的局促感;虹膜般的梦境中的反差剪辑都还算扎实。主角的人设确实非常不讨喜,但这本就是一种形变的现实主义:你退我挤的生存空间里,谄媚与倾轧几乎已经成了一种“生命政治”。我减掉的两星来自这个彩色糖果式的流俗结局,那种夹缝间的生命力在“恭喜你被录取了”里消磨殆尽。
2022.9.5她是经济学硕士啊!要去做超市收银员的工作。
快节奏压迫充斥全片,逼的母亲只能奔跑。不囿于家庭,却时刻担心孩子处境。父位缺席,赡养费的不曾及时,生活捉襟见肘孤苦支持。保护童年,生日认真对待礼物。罢工不可控因素,通勤时间极具拉长。委身沦为清洁,迟到被辞退,也拉下无辜。夹缝面试,空档期让渡家庭。最富希望的offer,因上司出差而迟来。一路披荆斩棘,全力以赴升级打怪。连眼泪都只能停留一秒。
这是我近来看过最紧张刺激的影片,全片没有枪支,连刀片都没,更不会有血,却比最近看过的《犯罪都市2》《魔女2》《灰影人》等等全部打包加起来都要紧张刺激得多。一个有俩娃的单亲妈妈,跨市上班,遇上罢工,凌晨就得起床把娃送到接送上学的保姆那,然后赶去巴黎上班,还不一定有车(因为罢工),还要一边面试新工作——没成的话,现有工作大概率也完蛋。 看完最大的感受,除了无比紧张,就是再次感慨:还好没娃,生活万岁。
表演,摄影,配乐,很迷人,情绪抓得很细腻。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过的是社畜的生活,焦虑,彷徨,每天早起晚睡,带孩子,上班,讨赡养费,欠房贷……在交通瘫痪的大城市像热锅上的蚂蚁,奔跑,奔跑,一边当酒店服务员,一边忙着去大公司面试,尽管疲惫不堪,却从未气馁……简直是超人妈妈。
普通单亲妈妈的打工生活,有点流水账了,唯一的优点是节奏紧凑。
幸亏只有88分钟,多一秒也撑不下去了,不过却是因为片子极高强度的叙事节奏,对观影者来说实在是非常残忍的考验。工作日万达CBD上座率挺低的,但想必在座每位都体验到了比最难熬的工作日还要难熬百倍的一个半小时吧!大量手持长焦对准面部特写,持续冲击耳膜的合成器音乐,严丝合缝的场景切换,实在太精准了。有好些动人的瞬间:一直抱怨的邻居老太最后柔软地请求有空请还是带孩子来玩,一边是无路可退的忙碌,一边是不可避免的孤独;经理问你知道被辞退的年轻女孩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吗?“可她也还是个孩子啊”;在两个最为崩溃的瞬间,女主难以自控地对一直表露善意的酒店保安和看起来稳定可靠的壮年男性发出女性的暗示……结尾有些意外,但这对主角并不是温情,不过是重新获得拼命向前跑的资格。这个社会病了,病得太重,你跑得再快也无济于事。
为什么不搬到近点的地方呢?我理解她是想给孩子最好的 可是恐怕这不在女主的能力范围之内吧 弄的周围人都跟着倒霉 别人又不欠她的 这样真的好么?
太窒息太焦虑了…孩子父亲跟死了一样,电话不通,赡养费不给,人更是找不到,全靠母亲一人在撑,还不被外人理解,在月台上等待时我真的以为她要卧轨自杀。
失速母亲背景音乐能把人赶死狼追狗撵 没心脏病都能急出心脏病和着整个城市的公交地铁罢工了,最后坐不上车的还都是普通人。单位请个假都请不了,咱哪怕有啥急事也能请个半天一天假吧。看样子 离家近还真是找工作的一个前提条件。找个靠谱男人是最重要的,从头到尾就没见过老公的面,生活费也不给。
不明所以的电影…莫名其妙的去隔壁城市工作,用罢工这种偶然事件来营造紧张感,职场霸凌一个实习生…这故事完全站不住脚。
女主最终还是得到了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局,至少有个希望。但是我不觉得女主值得被这样对待,她的辛苦是她的选择,中伤同事姿态高傲。曾经成功过不见得未来也成功。眼高手低身边的所有人都要为她的理想生活付出代价,牺牲他人,感动自己。如果我不能百分之百确认我能给孩子好的生活那我就不生孩子这是最大的负责任了。
关注点全在🇫🇷大罢工 果然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全靠人和人之间相互压榨🤪
现实生活惊悚片,职场家庭两肩担的单亲妈妈,每天都担惊受怕,远距离通勤上班怕迟到,下班怕接不上孩子,疲于奔命,一个人的孤军奋战和千军万马,结局的工作看似救赎实则又是另一场一地鸡毛的开始。这不就是北上广深的现状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