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国家要案

State of Play,政局密云,游戏进展,情妇谋杀案,绝对阴谋

主演:罗素·克劳,本·阿弗莱克,瑞秋·麦克亚当斯,海伦·米伦,罗宾·怀特,杰森·贝特曼,杰夫·丹尼尔斯,迈克尔·贝雷瑟,哈里·列尼斯,乔什·莫斯特尔,迈克尔·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国家要案》剧照

国家要案 剧照 NO.1国家要案 剧照 NO.2国家要案 剧照 NO.3国家要案 剧照 NO.4国家要案 剧照 NO.5国家要案 剧照 NO.6国家要案 剧照 NO.13国家要案 剧照 NO.14国家要案 剧照 NO.15国家要案 剧照 NO.16国家要案 剧照 NO.17国家要案 剧照 NO.18国家要案 剧照 NO.19国家要案 剧照 NO.20

《国家要案》剧情介绍

国家要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如日中天的华盛顿年轻议员史蒂文•柯林斯(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饰)的女助手研究员突然遇害,柯林斯在针对军火商峰点公司的国会听证会上一时失态,致使婚外情曝光,成为众矢之的,只好跑去大学好友兼昔日竞选顾问,《华盛顿环球报》的资深记者卡尔•麦卡弗里(罗素•克劳 Russell Crowe 饰)家暂避。麦卡弗里在调查一起凶杀案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死者竟与柯林斯的已故女助手研究员有关。在同事德拉(瑞秋•迈克亚当斯 Rachel McAdams 饰)的帮助下,随着麦卡弗里的调查一步步深入,峰点公司内幕与国会议员的丑闻纷纷曝光。麦卡弗里面对新闻竞争、事件真相、昔日友情与社会公正的多股力量,最后报道究竟何去何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零秒出手第二季做得好哎哟母亲大人青春无极限高岭之花海军罪案调查处第八季较量2莱莎的炼金工房~常暗女王与秘密藏身处~拼凑梦想勿言推理特别篇爱上海军蓝热血合唱团孤芳不自赏破事精英下一个就是你3之女霹雳囧花征服太太是魔法少女决战星期天干燥的风开始不完美恋人阴阳路11:撩鬼攞命不离婚的男人―绿帽夫与恶毒妻的欺骗之爱―轩辕大帝永生战士死亡经历虎域龙与地下城2:龙王的愤怒

《国家要案》长篇影评

 1 ) 真相从来不是一个报纸周刊的事

把6集迷你剧压缩成两个小时的电影,我只想说信息量真大。

看完第一感觉是电影不像绝大部分人说的那样是在讨论新闻媒体的生存价值,而是一部纯粹的悬疑侦探片。

我对此片的喜欢也是因为在观影过程中似乎找到了看《神探夏洛克》的快感。

开篇就展现了媒体的杀伤力,在那时博客上的网络写手可以轻易的任何一二公众人物拉下神坛,再与这种网络传播有这无限的传播速度。

因此在看到议员陷入舆论挣扎的时候,我一度认为这会是像《黑镜》第一集那样来反讽现代社会新闻媒体的发达带来的灾难,可影片只是借由其背景来发展一个侦探故事。

对于记者,他们只是要个头条故事而不是真相,所以我不认同其它影评认为影片是在赞扬记者追逐事实的执着或是褒扬报纸打到了政治黑幕,男主角卡尔调查此事时为了朋友,助手德拉是为了职业中对最大的头条报道,报刊室为了销量,他们的调查目的都带有私心。

至少两人再发现报导已经发展成政治黑幕之前,他们的目的都未纯粹过。

回到影片本身,这种抽丝剥茧的剧情最能抓住观众的心,会无时无刻体现出故事的张力。

所谓张力,就是剧情不断给观众带来紧张的刺激,不断给出新的线索来激起观众。

而且影片没有滥用一般的类型片元素,什么各种飞车追逐,枪战之类的来伤害影片的节奏。

即便是停车场的枪击部分,也带来很强劲的压迫感。

(可参考《沉默的羔羊》和《七宗罪》,纯粹靠悬疑,不带各种什么场面元素)。

罗素克劳表演有棱有角,只是本阿弗莱克依然是那个演什么都想本阿弗莱克的本阿弗莱克。

两个人得对手戏出色,最后挖出事情真相后故事显然松下来了,还好靠着两人的表演没让影片完全烂尾。

 2 ) 《State of Play[国家要案]》剧情与悬疑

http://axinlove.com/2009/08/state-of-play/《State of Play[国家要案]》剧情与悬疑by @xinl.ve 090824观众观赏电影时,会主动接收信息,回想片中前段出现的剧情,预测即将发生的剧情,并全面地参与该部电影的形式创造。

电影则运用引起好奇心(Curiosity)、制造悬疑(suspense)以及惊奇效果(surprise)等手法,来诱发观众的心理反应。

观众也因此发展出对剧情走向的一定程度的预期。

这些共同控制着我们对电影的期待,直到片子终了。

结局具有满足或出卖观众期待的剧情结果的职责;它也可以引发观众去回想影片前段的剧情,并可能引发他们从一个新的观点去回忆。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8e[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 David Bordwell & Kristin Thompson由以上的这段话,对观众而言,电影至少需要传递着有关故事的剧情和悬疑,以及有关心生期待等三方面的内容。

剧情是讲诉一个完整圆通的故事,悬疑把观众的屁股牢牢钉在板凳上,而满足或出卖观众的期待则是编导与观众的想象较力。

对一部以人物对白为主、气氛烘托叙事的“简洁”电影而言,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让观众认同情节设置并乐于参与电影的形式创造。

《State of Play》的简洁在于没有华而不实的爆炸、枪战或打斗场景,虽然主演是曾经的角斗士Russell Crowe[罗素·克洛]和英俊小生Ben Affleck[本·阿弗莱克]。

电影原本的意图是用情节去引导观众猜测Sonia Baker的死因和结果的方式来组成电影,但孱弱的剧情布置毫无条件“满足”观众的预期,《State》变得不过了了。

说本片浪费了一锅好料?

《State》的格局不可谓不大,把一出政治丑闻放到美国国家的防恐战争的叙事背景下,用(导演自比)的水门事件来突显丑闻的杀伤力,再加上足够强大的Cast,电影的票房号召力不可谓不强大。

除了两大男主角之外,还有搭戏的Helen Mirren和Rachel Mcadams,奥斯卡最佳主角的演技无论如何都会在角色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结果却是,一贯优雅尊贵的“女王”爆了几句粗口留有印象,其余人全然变成素人—-无关于曾经的银幕形象和深刻的表演。

角色的问题源自剧情的设置与悬疑的解答,编剧、导演过分平淡而简易的安排输给了观众们并未开足马力的思考。

《State》的剧情前面已经用一句话带过,导演也早早就承认性丑闻影响的政治是电影的故事。

要让观众的思维紧紧跟着报社记者Cal Mcaffrey和Della Frye的追逐真相的旅程,节节推进的悬疑和最终令人惊奇的真相大白要非常出彩才行,如《The Sixth Sense[灵异第六感]》和《The Usual Suspects[非常嫌疑犯]》一样的颠覆观众的认知,吸引观众再次从头开始分析电影剧情。

国会议员Stephen Collins的眼泪,也是政治人物的眼泪,全都已经是观众惯性认识中的鳄鱼的眼泪。

角色Collins从一开始完成了“恶和伪善”的表演,而这与最后谜题揭晓的答案居然完全一致!!!

如此的悬疑设定与解答,那两个小时的电影只需要保留开始和结局各10分钟即可,还要中间的大段剧情干什么?

观众早早就成为侦探意味的电影的全知,电影的乐趣何在?

没有超出期待的剧情与悬疑,如何去参与电影的形式创造,构建本片丰富的内涵呢?

友情、爱情和新人对老人的倾慕等等被冠以商业元素的情节自是更不能扛起电影整个剧情的大旗。

美国国家安全事宜的背景不过是扯着的虎皮,底下是一只赤身裸体的绵羊,对观众没有一点杀伤力。

State.of.Play.2009.DVDRip.XviD-AMIABLE

 3 ) 悲情过火的一个片儿

这个片子难道主要是想打造一个夕阳产业的孤胆英雄和其邪恶兄弟的对决么?

故事未免编的太绕,报纸行业真的如同黄沙漫天夕阳如血的西部街头?

一个老当益壮外面粗糙内心细腻的记者如同一个销魂的孤胆侠客?

看完回味一下,劲使的有点过火!

报纸真的快不行了?

在这个美国电影里显得十分的悲壮。

“真正的新闻还是要印刷后让读者捧在手里读”,这句台词出自影片里面一个写博客的小妞之口。

说出了对报纸传媒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

电影里面那报社小妞的博客发表的很快,一天一个猛料,不用和记者克罗素大叔那样总是要调查调查反复调查,所以,大叔很鄙夷的说网络上的都是八卦,印在报纸上的才是真正的新闻。

总之博客或者网络就是个可爱的小白菜,需要跟着报纸大叔后面认真学习,还有就是要付出真的感情哟。

印在纸上也好,流传在网页上也罢,这并不是新闻价值判断堕落的原因。

你甚至都不能轻易下这个结论。

而且,认真的东西,复杂的东西受众不买账,不鸟你,根本不是网络取代报纸所造成的。

受众就是需要在最短的时候获得最猛的东西。

以前是爆炸性新闻,现在可能是美国达人的选秀结果,某个体育比赛的比分。

最猛的标准随时受到当下的生活需求的影响而变化。

以前大家觉得,波大点的姑娘就是猛料,后来大家觉得婚外情才是猛的,后来大家觉得你不曝光点丑闻黑幕你算什么猛人啊。

再后来呢,大家想知道一些真正可以影响到我未来生活的真材实料。

所以受众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傻子,你报纸是不是真牛逼不是一天两天的销量,而是一个季度以来的广告价值。

好像南方周末广告卖的最好的时候不是新闻最好的时候,为啥,因为市场反应没那么快啊。

今天搞个貌似露毛猛料,怎么样嘛,卖多几张纸能多赚几个钱,要的是恒久远的信任感啊。

关于这种类似理想一些的光辉信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的记者大叔的光辉形象再度光辉,本片意图继续为传媒悲情的意图溢于言表啊。

报纸死掉不死掉和受众是否低b或者高级的获取信息没有任何关系,你看报纸也好,网络也好,影响你的也许并不是某个报纸或者某个网站,而是你身边的意见领袖商量出来的结果。

再说了,网络上也有真正的猛料,猛料也在互联网上可以迅速找到受众,报纸也有看了让人恶心的酸汤文章,但钱都花了,你还能不让我拿纸包个饼子?

受众永远需要更有价值的内容。

什么内容最能影响当下受众,这是不变的理念。

也许当下没什么正经事情,主持人性丑闻就是大家最需要的。

当然,最刺激的肯定不是性。

是谁他大爷的要将我的生活方式改变,是终于你他大爷的把我的生活改变,把我的血汗钱白白欺骗。

最有价值的内容更加需要更好的展现形式,用不装b的精准语言仔细描述,用最棒的图片加以说明,找到更多当事人来加以验证!

报纸如此悲壮的要告别大众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其自身展示内容的条件有限,一张报纸的倒掉并不代表新闻理想的沦丧!

所以,永远需要升级的是内容的展示手段,多媒体的,环保的,快速的,无界面限制的。

永远值得追求的是最科学的传递手法。

新闻事业谈理想和谈感情都不如多多适应技术的发展。

所以,拿报纸倒掉网络上位的事情来塑造英雄描绘悲壮场景,显然是yy西部片之野心过大的文艺作品,当不得真。

 4 ) 个人对2万6的理解。。

  Cal 从没告诉Stephen关于26,000这个数字   而当Stephen和Anne一起来揭露真相之前   他们在家肯定已经商量过了   所以这个数字应该是他们商量的过程中Stephen告诉Anne的   也就是说   Stephen之前就已经知道Sonia Baker的底细,当然也包括工资   那么 他一定曾派人调查过Sonia   而当他知道Sonia的间谍身份之后 他甚至很有可能会想除去她  想起Sonia死之前在地铁站跟踪她的杀手  Cal隐约觉得他跟Stephen有存在某种联系   他好像在哪里见过他们俩在一起的样子   所以他冲出去找他曾经看过的某份报纸   果然那上面有Stephen和杀手的合照   在底下 Cal 还发现了杀手的名字   Corporal Bingham   所以他就去找Stephen摊牌了   路上顺便报了个警      以上PS:  Cal是本剧当仁不让的主角,除了个人生活不太检点以外,其无惧权威、大义灭亲的职业操守高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Russell Crowe的演技扎实、无可挑剔。

但个人觉得其实Stephen和Bingham的悲剧更加亮点。

  总的来说,Stephen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为青年,他应该的确是没想杀Sonia的,所以开头他听说Sonia的死讯时,才会在会场当众失态,因为他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种地步。

而且后来他听说Sonia不仅爱上了他,主动停止了间谍活动,还怀孕了,还不敢告诉他,还死了。。。

当场就崩溃了。。。

最后,当Cal来摊牌的时候,他之所以请求Cal放他一马,我觉得不仅仅是出于求生,他心里还有更大的目标没完成,更是出于对Sonia的内疚。

后来他知道向the Reporter Cal McAffrey请求是没用的,改以朋友的身份再求,结果Cal扔下一句“I lied when I said I didn't call the police”, 甩一甩飘逸的长发,飘然而去。。

  Bingham是个理想的忠于国家的士兵,他不能容忍任何类似PointCorp的存在,所以他未经允许就杀掉了Sonia,并且为了他和Stephen的共识--除掉PointCorp,他还打算继续除掉Cal,最后被群射。。

 5 ) 狗血结局

狗血结局吧....朋友极力推荐看的,过程还不错,期待一个很惊讶的结局,果然没让我白等,够狗血的。

为了追寻真相,不惜利用朋友,利用朋友的太太,利用所有的一切,这正是成功人士必备的一切,拥有很牛逼的自信。

其实结果我不明白电影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到底是在讲政治还是很纯粹的悬疑,四不像的感觉,想搞出些米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又想让我们认识真相是无比残酷,请问最后被调查的公司干吗去了?

逍遥法外?

这个词貌似也不合适,因为随着议员被抓,之前对此公司的指责全都消失殆尽...顶多也就是消遣下观众,当自己无比充满正义感的时候,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好吧,那女的不是suicide,但结局是有人suicide,算是首尾照应吧!

 6 ) 记者必看片

坦桑姐姐去培训的时候,做了一次有关职业道德的测试。

其中有一题,你的好朋友做了市长,正好是你跑的线,你该怎么办?

《STATE OF PLAY》就是这样一道选择题。

不过是把市长换成议员。

题目的标准答案是申请换岗。

影片中的拉塞尔克劳却不能这样全身而退,尽管他已经很有意识地回避了。

也许是之前的经历,居然很多地方能会心一笑。

比如,传统纸媒如何应对网络冲击,不少人连基本事实都没有搞清楚就开始在博客里发表评论了比如,公共人物如何应对公共危机,久经检验的72小时理论比如,你知道某些独家的未经证实的细枝末节会引起轰动,但在整个事件中毫无价值,写不写?

你不写,结果同行报道引起轰动,虽然不后悔,但总是懊恼的,因为你认为真正核心的部分总是缺乏铁板钉钉的消息来源和证据,编辑又挥舞大棒限期交稿,纠结啊纠结不过最有用的是向拉塞尔克劳学习了一下威逼利诱以及单刀直入的贴身心理战术。

哈哈且第一次看到报纸从制版到打包的现代化流水线过程。

在我有生之年,它会消失么?

 7 ) 国家要案:4个女人掺和政治的下场

政治惊悚片里,女人都是配角。

但,这些配角的戏,反而,才是真相。

《国家要案》这部电影,论政治惊悚的水平,是把2003年的一流电视剧,改成了,2009年的二流电影,可以看,但不能较真看。

其中掺和政治的4个女人,对照职业特点、身体年龄、阶级地位,她们的选择,很耐看。

First,政客妻子,35+,形象端庄,服饰简约,统治阶级。

她的选择,是爱情。

男人想要真相,女人想要爱情。

政客老公出轨上了报纸,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给老同学、老朋友、老情人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约个小酒,谈一谈,我准备离婚,你怎么看?

Second,报纸主编,50+,面相坚毅,服装高档,精英阶级。

她的选择,是销量。

男人想要真相,女人想要销量。

精英阶级的唯一价值观就是权衡利弊,怎么对自己的利益有利,怎么来。

只要报纸头条能保持独家,股东、上司、读者、我本人的利益,就是平衡之后的最大化。

谁被冤枉了?

我可以给他再上头条,平反。

怕什么?

Third,博客主管,25+,内心狂野,着装刻意低调,自定义为,中产阶级。

她的选择,是成名。

男人想要真相,女人想要成名。

嘴上,她最爱说的是人权,法律,正当性。

手上,造八卦,抢新闻,争地位,随时随地,毫无顾忌。

在自己脸上真溅了受害人的鲜血之后,她反而,更坚定了,追求名利的决心。

特写,她嘴角含笑,郑重,按下,“头版头条”最终稿件发布印刷指令的“Send”键。

Fourth,政客助理,30±,胸大脑大,敢手机发送半裸小视频,也能坐地铁是职业女性,特别敢浪的平民百姓。

她的选择,是婚礼。

男人想要真相,女人想要婚礼。

遇到一个金龟婿,有权有势有老婆,人帅人精人正义。

虽然,我是来卧底的。

但是,真爱+怀孕,给了我砸锅、掀桌子的勇气。

不仅26000美元一个月的间谍津贴不要了。

我还要,反水,把雇主一年300亿美元的生意搞砸。

以此,向我的情郎,证明我的爱,爱如潮水,不问你为何流眼泪,不在乎你心里还有谁,且让我给你安慰,不论结局是喜是悲,走过千山万水,在我心里你永远是那么美,既然爱了就不后悔,再多的苦我也愿意背。

结果,电影一开场5分钟,她就被谋杀了。

指使杀人者,就是他的情郎,一枚政客。

观后感:1.现实如此:总会有一个时刻提醒你,你的"阶级"或者“学历、出身、容貌、性别、职业”定义了你的一切。

2.要想改变:你不能只为某些人维权,而不为其他人维权。

3.Complicit:不作为,沉默地接受了错误的行为,就是一种共谋,制造苦难的共谋。

备注:《国家要案》 State of Play (2009)又名: 政局密云 / 游戏进展 / 情妇谋杀案 / 绝对阴谋中国大陆,上映日期,2009年8月18日,暑期档,累计票房1606.3万元人民币。

 8 ) 奉献上我的第一次

为了这部电影,我牺牲可真大。

就这样奉献了在电影院睡着的第一次。

说实在的吧,这片子也不是不好看。

但这么说吧,它也不算太好看。

进电影院的时候明明一点也不累,才看了一个小时,却眼皮耷拉了。

这也不能怪我是吧,我也不是想做这么没品位的事儿的,可我,那也是身不由己啊!

总的说来吧,这部片子的剧情应该是跌宕起伏的,但偏偏这么跌宕的情节却被导演拍的慢慢悠悠的并不是那么紧凑,于是……我华丽丽地睡着了……

 9 ) 节奏感强但主线偏了,为了忽悠而忽悠

就讲故事而言,这本片子的节奏感很好,海报上的4位演员都很到位,还有那个公关男,也很可爱。

但是片中的情节太不值得推敲:1.避重就轻,真正的“国家要案”——安点公司的问题到最后成了配角,成了整本片子忽悠观众的一个幌子和案情的花边。

在此猜测,导演可能不想结局落俗套,不想让观众猜到结局,于是又迂回了一下,可不是为了情节而至是为了迂回;2.还是1的问题引起的,避重就轻导致议员成了罪魁祸首。

某个角度说,他在发现助手的真实身份后,为了不受监视“大义灭亲”,难道不是为了国家利益吗?

当然这并不是支持他的做法,只是觉得最后把矛头再次对准他,依旧得了安点的意,起码是同归于尽;3.情节有硬伤,记者和观众都不知道杀女助手的人是议员,但议员自己是知道的,他又何必在公众前掉眼泪以至于牵扯出他跟她的特殊关系,把目光和疑点吸引到自己身上。

如果说是为了不引起安点公司怀疑,也不需要假戏真做到这个地步,而且他这么做了,不代表安点公司就不怀疑他;4.我很敬佩发达国家媒体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也很羡慕他们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是媒体的监督权不能改变不能越权,否则涉及的是人命。

他们怕打草惊蛇不是因为案情需要,而是因为报道需要,这一点,我不能认同。

再好的新闻也有道德底线。

一个经常一起看电影的朋友,在我看此片之前说,他给《窃听风云》和这本都打7分,不是放一起比,而是近期正好看了这两本。

昨天看完这本以后,就跟旁边人说,比窃听风云分数要高。

结果到今天早上,我只给《国家要案》打了3星,而前几天给《窃听风云》打了4星。

倒不是说一定谁比谁好,只是我更推荐人去看窃听。

豆瓣上的评论好像都还不错的,不过打分比较公平,3星居多。

我仅一家之言,别来吵架哇最好有关于上述4点的其他意见,一起讨论,说不定是我有地方没看懂或者没想到。

——————————————————还看到别人影评中的一个观点,很赞同。

记者卡尔不是什么好鸟,伪君子。

至始至终,他的心里不是公义,也没有情谊,他的心里只有一篇独家报道。

 10 ) 做新闻的就得这样

Cal被描述成了一个非常“理想化”——至少很符合我心目中的——记者。

不修边幅的衣着外貌,破车,杂乱到相当境界的办公桌堆满了各种文件报纸资料信息以至于根本看不出有办公桌的样子,很在意笔,说话刻薄,傲慢。

但同时,极敏锐,思维缜密又善于联想和推测并有勇气有能耐证实自己的推测,执着,干练,勇敢,不达目的不罢休,最重要的是,他相信真实的力量,相信真实的新闻的力量。

从新闻,或者“真实”,这个角度说,电影列出了“真实”身边的三个角色:一,新闻的主角,隐瞒者欺骗者,就像片子里的Stephen以及PointCore的那帮混蛋。

二,真实的报道者,像Cal这样只站在真相一边的人。

三,制造新闻的人,这也是我觉得这个片子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带入了Della这个新入行的小姑娘,曾经小有名气的博客评论家,曾经会抓着只言片语不加求证就去网上爆料的人。

当然,也包括为求发行量求“爆炸性新闻”效果而要求Cal仓促上版的总编以及确实这么做着的众多纸媒。

虽然Della或者其他纸媒的这一特性只能算是一笔带过,但还是想借题发挥的说一下,在真实面前,无论欺骗或臆想,都是一样的,没谁比谁更高尚,说白了,都是假的,程度上的轻重并不能改变本质。

只是在缺乏公信力的时代,在“真实”缺席的每一个时刻,臆想派都显然更能引起共鸣,都显然更能一呼百应,都显然更易被视为“正义的化身”。

我觉得挺可笑的,不过更可悲,相当可悲。

当然,对于那些,不用动脑或者只要稍微查证一下就知道是假的的言论还会有那么多人深信不疑广为传播给他个星星之火就立马说其燎原的人,只能表示深切的沉痛的无语。

“用事实说话”曾经是一句挺激动人心的话,曾经我还挺爱守着看七点半以后的节目,看他们套话,看他们藏着的摄影机里录下的那些嘴脸。

只可惜,到了现在,这已经完全成了种讽刺,实打实的讽刺。

Cal在电影里说,他相信人们最终是能够分辨出什么是真实的新闻的。

然而,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却没有机会没有渠道接近真相。

更悲哀的是,没有谁愿意也没有谁能够充当“真实”身边的第二个角色。

我挺羡慕片子里表现出来的新闻环境,尽管也有压力有冲突有威胁有恐吓,但至少还是在“坚决”,在“勇敢”,在“绝不罢休”的气魄和行动力下足以抵抗的,是有可依靠的保障的(比如那48小时)。

毕竟新闻报道原本就不该是“替谁说话”的问题,而应该是告诉人们,究竟,谁,做了什么,为什么。

以前我真一度挺想做个记者来着,不过鉴于我完全不具备像Cal那样的“执着,干练,勇敢,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惮于环境,在没开始前我就作罢了。

说来可笑,唯一一次算是以实习记者的身份去了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也丝毫谈不上什么重要的会场,刚到那儿,先就给塞了个文件夹,我当时傻,差点当场当着给我那人的面儿打开,不过幸好没。

后来打开看,里面包括一份样本新闻稿,已经写好了所有的内容,以及,300块钱——有必要吗?

真令人灰心。

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结局,看的时候我就想到Trompenaar的理论来着,美国果然是普遍主义的啊。

如果换了我,我觉得这太难了。

整个电影看下来可以说非常引人入胜。

尤其在能够制造紧张感的背景音乐的配合下,我整场看的都很激动!

画面处理上有些镜头有点头晕,有些镜头很巧妙,总的来说就像海报给人的感觉一样,比较昏暗,灰色,有点纪实风格。

还有影片结束后的字幕部分,有点开眼界的感觉!!

不知道国内的大型出版社是不是也是这阵势?

《国家要案》短评

看了英剧这个电影就变得看不得

6分钟前
  • Ahe
  • 较差

Again,阴谋论。本片在悬疑气氛控制方面比克里夫·欧文主演的“跨国银行”好不少,故事说得顺顺当当的。

11分钟前
  • 苇间疯
  • 推荐

还挺好看的,可惜人物一个都没立起来,只有Jason Bateman的痞子相算是耳目一新;去下个迷你剧看看

15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还行

没有看过那个更获口碑的03年迷你剧版本,但这个电影版真的很不错,节奏流畅又迭荡起伏,演员群的表现也都很出色!

20分钟前
  • Marc
  • 力荐

故事俗套,但是对话和对手戏都很精彩

2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浪费啊浪费啊,我还以为上升到什么层面的事情,这么多明星聚一起干嘛来的???

26分钟前
  • 派翠克
  • 还行

莽大汉儿,有这么刺激的记者啊?

28分钟前
  • 晨晨的五月天空
  • 较差

乏味到过了这么久还记得上来给个差评。Russell Crowe 已经沦落为票房毒药。Ben Affleck 过气到无力回天。尤记得坐在电影院里的看的胸口发闷的感觉。

30分钟前
  • mia
  • 很差

7分。勇敢记者揭露政治丑闻,这样的设计一向是好莱坞的菜。前一个半小时我本来想打7.5分的,各种桥段尽管不新鲜,但胜在工整,也还算扣人心弦。但最后的反转实在太失望了。尽管我猜到了小本是黑手,但罗素大叔仅仅因为一句话就得出全部结论也太想当然了~~

35分钟前
  • Riobluemoon
  • 还行

大牌雲集,蠻好看的.Helen好有氣勢啊.

39分钟前
  • Rachel
  • 力荐

三星的电影,片尾报纸出版的那段额外的一星。除了结尾,整部片子属上乘之作。不喜欢这个结尾,让这个故事感觉太。。好莱坞。但是也许,有的时候现实就是这样,不是因为政客的作秀或者在中国事故的发生,我们始终无法知道庞大的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新闻记者在这里是一个正面的形象,感谢他给了我们希望

41分钟前
  • 花与鱼
  • 推荐

演员阵容太强大,还不错的美国政治丑闻的电影

42分钟前
  • 洛洛
  • 推荐

较平淡的政治惊悚片,国家阴谋论,成熟电影工业体系下的标准合格产品。

45分钟前
  • 胖胖
  • 还行

大牌很多,内容无感

50分钟前
  • galaxy
  • 较差

政治斗争,新闻记者,阴谋论,有这几个我喜欢的点就够了,故事也讲得流畅,虽然最后的翻转力道还是差了。以及,我又自己把这个故事脑补成了大学室友好基友相爱相杀的故事…片尾的报纸印刷过程很棒。

52分钟前
  • joxxc
  • 推荐

严谨 紧张 节奏到位 表演一流!

57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结尾太败笔了 连开头都一起毁了 不如设计为夫人是幕后黑手

59分钟前
  • 沁冰
  • 推荐

very good 。罗素克罗和阿弗莱克演的都很好。反而我觉得让选角儿时候的其他演员演,应该没有罗素克罗适合这个角色。比如布拉德皮特,德普。

60分钟前
  • 载道扬
  • 推荐

唯一好看的是结尾,一份报纸是如何制作而成

1小时前
  • Eudemonia
  • 还行

结局真是神一般的狗屎逆转啊 本来格局还挺大的 跨国集团查得好好的 丫最后杀出来个大本碟中谍 剧本最后太sb了扣一分

1小时前
  • 濒临过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