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灰猎犬号

Greyhound,怒海战舰(台),雷霆战舰:猎犬号(港),灰狗

主演:汤姆·汉克斯,斯蒂芬·格拉汉姆,伊丽莎白·苏,迈克尔·本茨,罗布·摩根,大卫·马尔登那多,吉米·坦顿,马特·赫尔姆,汤姆·布里特尼,曼努埃尔·加西亚-鲁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加拿大,中国大陆语言:英语年份:2020

《灰猎犬号》剧照

灰猎犬号 剧照 NO.1灰猎犬号 剧照 NO.2灰猎犬号 剧照 NO.3灰猎犬号 剧照 NO.4灰猎犬号 剧照 NO.5灰猎犬号 剧照 NO.6灰猎犬号 剧照 NO.13灰猎犬号 剧照 NO.14灰猎犬号 剧照 NO.15灰猎犬号 剧照 NO.16灰猎犬号 剧照 NO.17灰猎犬号 剧照 NO.18灰猎犬号 剧照 NO.19灰猎犬号 剧照 NO.20

《灰猎犬号》长篇影评

 1 ) 本片的制作发行公司 Zhengfu Pictures

片头可以看到本片有一个中国的 制作和发行公司,正夫影业。

比较好奇,网上查了相关资料:

在主创人员名单中,也有两位中国内地的影视人担任了影片的执行制片/监制,分别是韩家女的父亲韩三平(han sanping,原中影集团董事长 ),以及前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前阿里影业联席总裁张强(alex zhang),两人都曾有过好莱坞A级大片的制片经验。

正夫影业的法人代表:韩家女韩三平的女儿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但她参与了两部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一部是《我不是药神》,她是电影的第一编剧。

一部是《无名之辈》,用3000万的投资,卖到7.31亿票房,片方分账2.78亿,而正夫影业是主要投资方之一。

 2 ) 灰猎犬号

空海联手干掉海狼,船长如释重负出舱仰望胜利盘旋的己方战机……此时看下时长,才不过74分钟!

也就低成本B级片的篇幅,可讲述的却是惊心动魄护航海战大阵仗!

说明什么?

影片本身存在结构问题:题材锁定护航反潜驱逐舰封闭空间,可主旋律定位所限又不许此次战事涉及封闭场所最善表现又最易撑开时长的内部矛盾,别指望会有草莓事件突发叛舰暗潮涌动。

一片和谐之中,除船长以外的其他船员全都失去了角塑空间,影片几乎变成汉克斯的独角戏,从萨利机长到胜利船长。

如此一来,这电影没法不短,首次护航穿越大西洋就击沉四艘德潜让总部直呼不可思议的丰功伟业也只能感觉意犹未至匆匆收场……顺便建议,语感节奏上似乎应该多加一字翻成——灰色猎犬号

 3 ) 汤姆汉克斯

他有很多精彩的角色。

阿甘正传,鸟人,间谍之桥。

能面对不断的失去,能面对喜欢什么,什么就会离开他很加油,加到爆仓,他也不想要这样的人生能面对不断的失去,能面对喜欢什么,什么就会离开他很加油,加到爆仓,他也不想要这样的人生能面对不断的失去,能面对喜欢什么,什么就会离开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输,有人老能面对不断的失去,能面对喜欢什么,什么就会离开他很加油,加到爆仓,他也不想要这样的人生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输,有人老

 4 ) 优秀的战争片

本片是一部海战题材的战争片,这类影片本就偏少,优秀的更是少见。

而由亚伦·施耐德导演的《灰猎犬号》则是一部堪称优秀的海战片。

主人公舰长指挥着驱逐舰对德军潜艇进行反击,最后在牺牲一些运输船后成功到达了彼岸。

本片的故事并不复杂,人物关系也非常简单,所以本片着重去塑造了舰长这位人物,大量加重了其的人物弧光。

舰长是一位基督教徒,每逢大事前必祷告的行为让这部影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神学面纱,无论这与后面的战争戏中多次转危为安是否有呼应,但这确实让影片显得没有那么单薄。

单一的故事线很容易显得叙事有些薄弱,所以本片不仅采用了上述的“面纱”行为,也将战争戏的份量加重,从而让整体显得不那么乏味。

故事的结构由于是单线叙事,所以并不复杂。

但观众在观看完后很难去对其进行思考,因为一无副线,二无主线情感表达。

但总的来说,本片作为一部战争类型片,也不考虑艺术成分来说的话,它是一部优异的类型片。

 5 ) 灰猎犬号影片台词记录

Even if I'm a thousand miles away, I will be hoping I'll see you come around the corner.即便远在千里之外,我仍期盼与你在拐角处相遇。

wise as a serpent, harmless as a dove.机警如蛇,纯真如鸽We therefore commit the earthly remains of Anthony pisani,Daniel marx,and George cleveland to the deep, looking for the resurrection in their last day, and the life of the world to come through our lord Jesus Christ at whose second coming in glorious majesty to judge the world.The sea give up her dead, and corruptible bodies of those who sleep in him.Shall be changed and made like unto his glorious body according to the mighty working whereby he is able to subdue all things unto himself.Amen.我们在此将安东尼皮萨尼,丹尼尔马克斯,及乔治克里夫兰的遗体交付大海。

愿他们在最后的审判日后得以转生。

在主耶稣基督的指引下活在来世,我主第二次伟大复活时要审判世人,海里的亡魂将会离去,安息在天堂中,而他们凡人的躯体将得到升华和主光荣的身躯相似,他用伟大的力量一个人降服万物,阿门。

 6 ) 真.驱逐舰大战

继真.坦克大战《狂怒》、真.潜艇大战《向海底出击》、真.飞机大战《珍珠港》和真.防空炮大战《金刚川》后,汤叔又给影史带来了真.驱逐舰大战!

近年来战争题材电影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大而全的战争片,远没有围绕一个武器的视角拍出的真实感和震撼感更具艺术性、观赏性,只有从人性、武器、反战这样的小切口才能深入细节、以小见大、还原历史。

本片采取了完全第一视角来展示,敌人基本上只有少量侧面描述,从一开始就毫无铺垫地开始的紧张刺激护航任务中,汤叔严谨负责的基督徒白人老男人光环充分诠释了“有我在,没意外”,面对敌人一波一波的毫无间隙袭击,观众明知道是有惊无险,还是被狂风暴雨和海浪波涛搞到身临其境、提心吊胆,极度紧张的气氛真的拉满了!

影片的最后,痛击狼群,屡立奇功却身负重伤的猎犬申请再次为祖国出战,誓与法西斯决战到底,但是,导演却没有让他黄、董、邱附体,成就极致的主旋律英雄主义,而是功成身退,和jojo黄金之风知难而退的福葛、全职猎人蚂蚁篇临阵放弃的诺布一样,基于现实情况作出顾全大局、尊重个体的合理决定,才是人性真正的光辉,更是战争的意义所在,毫无目的的牺牲廉价、反智、反胃,就是热血洒在了地上,变成鸡血。

综上,这是一部值得看的优质海上战争片,也期待更多的真.XX大战系列新作品。

 7 ) 海战题材新高度

全程无尿点!

把二战电影中的海战类题材又刷出一个新高度。

院线停摆给了流媒体们一个黄金机会,快速打通了A级制作的电影进入流媒体渠道的路径,这部电影AppleTV+花了7000万刀,今天是上线第三天,那边儿说基本已经回本了。

本片虽然来自一部古董虚构小说,但整体超强的写实,倒是充分说明了海军这玩意儿真不是吹吹牛喊几句口号、改良一下舰载机,或者下饺子似的造几艘航母就能玩儿好的。

一个战斗群、一艘船从上到下几千人,每一个人都必须完美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还得紧密的互相配合,才能发挥正常的作战能力,而这需要长期有效的训练、直至实战的磨练才能实现。

都知道二战期间日本海军与陆军不合,其实美军也多少存在这个情况。

海军的普遍高素质让他们可以藐视其它一切兵种。

某些程度上说,一个国家海军水平的高低,正是体现这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杆。

伊丽莎白苏,虽然只有短短几个镜头,却恍惚有不期待的时空纠缠,一下子把人拉回到拉斯维加斯灯红酒绿的街道上,她举起酒杯的刹那,好好一个战争片,害得我差点儿串台。

 8 ) 我想说这是《怒海争锋》以来最了不起的海军电影

(719更新:小说、电影的对比及“神剧”问题/ 714更新:影片中的指挥链与舰桥人员/ 712更新:前20分钟战术解析)作为业余海军史爱好者,这部片子是非常让人激动的,感谢汤姆汉克斯。

搜了一些影评,国外的批评大多认为此片缺乏电影艺术的成分,这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不在意这部片子还原历史细节的努力,那么《灰猎狗》就是个爽片,而且就像很多评论说的,敌人都没出现,从形式上欠点意思。

但我的理解是,难道大西洋上的护航舰在反潜的时候能知道敌人在做什么吗?

不,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直到把对面一船人全部炸死在海底他们都不知道。

没有面对面的场景,没有情感、人性冲击让演员展现演技。

而事实如此。

btw,片中唯一德国人说话就是拿电报挑衅,大概也是片方觉得德国人一句话不说也不好?

但确实有些怪怪的。

瑕不掩瑜。

这部电影太有《怒海争锋》的风格了。

同样的开幕构图:1805年,拿破仑在欧洲大陆所向披靡……

而对一艘驱逐舰上内部人员、装备、指挥链、术语的还原,也已经到了教科书的程度。

比如,船长一个又一个的操船技术和命令。

这在此前的海战片里极少呈现。

其实这才是海军战术的基础,任何战术教程都此为第一章节。

传令兵的结巴、喷嚏、迟疑,瞭望员忘记在报告发现目标后附上方位信息遭到斥责,在准确还原军舰指挥链条的同时,表现了人在战争压力下的真实状态。

技战术细节方面,我对反潜战没有过具体研究,但从国外的评论来看,CS佛斯特在撰写原著小说时就找海军专家当参谋,以至于被评价为几乎没有错误。

电影的还原也符合我对海军战术基本面貌的认知,比如对射角的表现,对护航阵型的表现,对友军误伤的表现,都是前所未有的写实主义。

除了那个蹭鱼雷稍显过于戏剧性了(虽然撞击引信因角度太小而无法起爆是完全可能的)。

仅发现潜艇的整个过程的表现,就足够让我激动:还有哪部片子会如此精确的表现作为一艘军舰战术核心部门的CIC的工作流程(弗莱彻级正是USN第一型具备CIC的驱逐舰)?

还有哪部片子会如此精确的表现雷达显示屏和声纳示波器的真实效果?

好吧,更细致的细节分析还是等别人来做吧。

总之,如果把这部片子当U571那样的纯爆米花片或者敦刻尔克那样的文艺剧情片看,就未免太不识货了。

汤姆汉克斯志不在此。

---712更新---可能绝大多数人看不明白第一次猎杀潜艇的事件,毕竟是用口述命令、口述报告和极少数CIC绘图间接表现的。

我看第一次也没看明白,直到用英文字幕加术语词典加原著放一起,才算理解。

不禁感叹真是太硬核了……以下展开。

1. 从这里开始吧。

CIC(战斗信息中心,集成处理雷达、声纳、无线电等各种信息,通过绘图直观呈现战术形势,辅助决策/制定战术细节的部门)的XO(副长)报告,U艇从雷达PPI上消失,好像下潜了。

2.舰长下令CIC制定截击航线,假设对方保持原航向,航速6节。

XO在导航绘图板上绘制航线。

几个黑点就是下潜前雷达定位的点,连线确定对方航线。

XO报告舰长截击方位为096。

按:这里需要介绍一下此片中战术和导航涉及的方位问题。

方位有两种,绝对方位和相对方位,如下图:

绝对方位报告就是075,相对方位报告则是右舷120电影中CIC绘图板上标注的是以灰狗号为中心的绝对方位坐标图。

即000为北,090为东,180为南这套,完整的坐标是类似下面这样的。

这个点先记在这里。

3. 声纳官报告,回波持续在091方位,敌舰在转向,好像是在逃离灰狗号。

为了追击敌舰,航线直接设定为091。

XO在CIC绘图板上实时更新态势。

4. 声纳官报告信号消失一次,随后又在091收到信号。

船长命令左右舷30度(注意这里是相对方位了)扫描。

结果传来令人惊讶的结果,U艇出现在066方位,距离不明。

(补充一句,这里对小说作了修改,原设定为潜艇出现在port beam,即正左舷方向,001方位。

估计是改编时发现这个设定以潜艇潜航的速度是不能完成的,所以改成幅度较小的066了)

(我来灵魂绘图一个……)

5. 舰长下令“左满舵”——“回舵”——“Meet her.”

这里没有介绍新航向的方位,但按小说设定,所谓meet her就是如之前一样,保持和声纳报告同样的066方位以维持追击势态。

随后舰长下令,报告改用相对方位,也就是相对本舰的方位。

(但之后也不是全部都改了,这里需要注意。

6. 声纳官先报告,右舷01,即正前偏右舷1度有潜艇噪音。

但随即报告左舷015,距离1100码有接触。

舰长再次打左满舵跟上。

计算可知此时灰狗号航线的绝对方位是051.

7.转向之后,声纳官报告,潜艇还在左舷012。

随后又报告,潜艇在006(这里是绝对方位了),距离900码

对应的CIC绘图。

潜艇方位是006,灰狗号航向是051。

也就是说又被甩开了这么大的航向差,虽然距离是拉近了。

这时电影大概是为了怕观众不明白,让旁边的军官提示道:长官,它在往左猛转。

8. 这时船长做出了让所有人(包括CIC的XO)意外的决策,即“向右打标准舵”。

众人迟疑,船长重复命令。

查术语可知,这个词的意思是 Put the rudder over to the right (left) the specified number of degrees necessary for the ship to make a standard tactical diameter turn. 即准备以标准战术半径(转向半径)向右转。

插一句,小说原文在这里是right full rudder,对应意思是用小于标准战术半径实施回转。

我认为单纯从截击战术的角度来看,full rudder可能是更合理的(意味着更快截击),但是这里船长的身份是,刚刚完成战术训练的新任舰长,选择标准战术半径是一个更稳妥的决策。

XO本以为还要向左急转跟随目标,听到命令后重新画了图。

这里需要重点解释,为什么是向右转而不是向左转?

原著The Good Shepherd给出的回答是这样的:潜艇的水下机动力远好于驱逐舰,所以转弯半径很小,转向很快。

更重要的是,声纳报告与潜艇的实际行动是有时间差的。

潜艇在左舷015方位时,这个信息过半分钟才会被声纳探测到,再过半分钟驱逐舰才会开始按命令转舵,在这个1分钟的时间差里,潜艇可以继续转向机动,而驱逐舰又往老方向开了几百码了。

所以等驱逐舰按先前的声纳报告确定航向,就会发现潜艇并不在正前方,而又在左舷去了。

潜艇就能拉开角度和距离,最好的结果就是在驱逐舰跟丢目标后,在其前进的另一个方向溜掉。

驱逐舰的优势是航速高,所以发现潜艇转向后跟着转向追击,总还是能保持接触甚至拉近距离的。

但驱逐舰转弯太慢,转弯半径太大(弗莱彻级的转弯半径是2000码,虽然原著里的基林号不是弗莱彻级)。

如果要跟上潜艇转向,玩急转弯,转弯半径直接超出声纳距离,等于放弃追击了。

不能急转弯,就只能被潜艇带着,接到滞后的方位信息后再相对较慢的转。

考虑这种角速度、线速度的关系,这么下去就会变成双方绕圈圈,驱逐舰这个大圈绕潜艇这个小圈。

(又来灵魂作图:)

图中脑补的左转航线大致参照了下一张CIC绘图里的向右回转的航线绕圈圈可能有几种结果,要么潜艇电池耗尽被迫上浮,潜艇失败,要么护航舰因为被拖在这里,脱离护航阵型太久,被迫返航,当然护航舰如果有耐心慢慢磨还是有优势的。

小说在这里里没有提的一点是,潜艇也可以通过钻到驱逐舰下方声纳盲区,然后深潜溜掉。

总之这就是个慢慢磨的局面。

而Krause船长的选择是,冒险向右实施战术回转,冒着距离被拉大、声纳丢失目标的风险,获得一个更有利、更直截了当的截击态势,不跟你慢慢磨了。

9. 回转过程中声纳一度丢失目标,但在回转完成后,重新捕捉到目标,对象的航向、方位都有利于截击。

赌对了。

CIC绘图态势如下:

按:坐标图本来是以本舰为中心展现各目标方位,本舰在回转的动态过程中,则其他目标的相对位置也随之快速变化,人画不过来,这时只能把方位坐标图画成普通坐标图了。

截击态势是虚线的灰狗号航线对于图上声纳目标的截击,而不是图上那个依然保持051航向的灰狗船型。

10. 由于合适的截击方位,灰狗号得以快速接近目标。

潜艇最后一搏,试图加速钻到驱逐舰下方躲进声纳盲区逃脱。

投弹,Bingo。

全舰士气大振,马上下调戒备级别,安排吃热饭。

几个欢呼的镜头,再加这一句话,就与片头XO介绍舰员精神紧张、出现斗殴现象相呼应,体现出真实世界的指挥官的多层次职责,也展现出Krause的管理才能和领导力。

在这段剧情中,汤姆汉克斯把一个高度尽责,性格沉稳,但初次上阵情绪紧张的指挥官刻画得非常完美。

而且这一切都是在一个高度紧张、没有任何铺垫空间的军事决策场景下自然呈现出来的,这样的表演功力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712更新2---目前发现的几个主要bug:1-弗莱彻级要到42年6月才服役,片中设定为42年2月实在是穿越了。

片中的弗莱彻级舰桥造型是后期型号,而不是42年的早期型。

片中雷达高炮等型号也是后期才有的。

也能体谅,毕竟拍片用的实物是按后期状态保存下来的USS Kidd。

42年初,美军驱逐舰也还没有CIC,雷达、声纳等情报的集成是直接通到舰桥的,没有那个绘图版去呈现敌我战术态势。

按原著呢,XO也不在CIC,而在楼上一层的海图室。

USS Kidd

42年的弗莱彻长这样2-42年初,德国人也没有攻击北大西洋护航队。

邓尼茨是在7月下旬才开始集结兵力筹划对北大西洋护航队的袭击的,而42年初的所谓欢乐时光,就是利用美国的沿海航线没有及时采用护航队,在美国沿岸打单船。

少数的袭击护航队,也多是中大西洋护航队,而非北大西洋航线。

片中这种围攻要到42年8月以后才有。

3-42年初,美国人的反潜战术其实是远不如RN的,要一直当RN的学生学习整套战术和经验。

一个初出茅庐的舰长上了些战术培训课就可以打沉4艘潜艇,实在是大大夸张的战果了。

这一点确实是涂脂抹粉,哈哈。

4-总之,正如mathewwu老所说,影片给出42年2月这个明确的时间点是太没必要了。

还不如按小说模糊处理具体时间。

尽管如此,我觉得过于吹毛求疵也没有多大意思,毕竟是电影,永远不可能按历史学家的标准去尽善尽美。

能如此逼真的还原二战驱逐舰的反潜作战和内部运作已经很不错了。

转一条来自IMDB的评价:

---714更新---指挥链与舰桥人员二战美军驱逐舰的典型组织结构与指挥链,如下图所示。

该图出自1944年6月美海军的一份标准课程教材。

图中所展现的指挥链,与电影里的灰狗号略有不同,比如图中副长(executive officer, XO)兼任了航海长,而灰狗号则是分开的。

但除了这一点,大体相同。

舰长在指挥链上位居最高位置,具有最高权威和全面的指挥权。

其下是副长,副长没有独立指挥权,其具体职责是执行并监督执行舰长的命令,但是具有比其他人更高的职权。

其下的各个部门,如动力、武备、损管、航海、后勤,则直接向舰长负责,所有信息也都向舰长汇报。

但在二战的作战中,图中这个纸面的指挥链被实际上改变了,这就是CIC。

CIC不是独立的部门,而是集成多部门的情报整合、处理、研判、发放机构。

在CIC之前,雷达、无线电这些来源的情报、信息都是直接汇报给舰长的,而有了CIC,就先送给CIC了,只有特别重要的,或者经过CIC处理的情报,会汇报给舰长。

真实的CIC,人员包括CIC主官(片中由XO兼任)、雷达操作员、绘图员、记录员、电话通讯员等等。

USS Kidd在战争后期的CIC极为拥挤,多达12人挤在小小的空间里,毕竟对空对海对潜都要专人负责,还要确保所有信息能准确传达到舰长、各炮位、鱼雷发射部门、高炮等。

按45年的CIC手册,弗莱彻级的CIC人员分布如下图:

去掉备用岗,正好就是基德号的12人这么看来,电影里表现的CIC人员就少得多了。

不知道是大幅简化以便拍摄,还是早期本来就简单些?

这方面我没有研究了(虽然,电影设定的那个时间其实驱逐舰CIC还没有问世)。

小说The Good Shepherd对CIC基本是一笔代过,XO的位置安排在CIC上一层的海图室。

但电影把XO改成负责CIC,倒是也符合二战美军惯例。

小说和电影重点展现的,其实是舰长所在的舰桥。

但小说里提到的舰桥里的人物也只是少数,而电影则显然是在参照了历史文献之后,重现了历史上的整个指挥环境。

按照当时划分,露天的部分才是狭义的bridge,那个室内空间是叫pilot house。

姑且叫露天舰桥和航海舰桥吧。

舰长大部分时间是在航海舰桥内部指挥,偶尔出去了几次,毕竟北大西洋太冷了,在露天舰桥接收信息也成问题。

两侧露天舰桥的人员是信号兵和瞭望手。

这个信号兵不是发无线电的,而是用探照灯打信号、解读信号的。

这几个人普通观众理解起来没什么问题。

下面才是可能让一般人脸盲症发作的地方:航海舰桥里和汤姆汉克斯在一起的都有谁?

他们是干什么的?

下面这两张图,是我按小说、电影演职员表加一些历史文献整理的。

标注的主要是职位,具体人员可能变动,但站位是基本固定的。

电影里出现在航海舰桥内部的就是这些了。

左到右:电话通讯兵、传令兵、舵手、车钟手、值班官兼航海长、副水手长

左到右:舵手、传令兵、电话通讯兵、鱼雷官兼助理枪炮官、值班官助手

傻瓜版人员布局如下:

首先值得一说的是OOD,即officer of the deck。

前面翻译成值班官了,实际上这个岗位的重要性和权责比随便一个值夜班的可重要多了。

简单说这是一个轮替的岗位,轮值军官实际上是在舰长不在指挥岗位的时候,代其行使指挥权,可见其权责之重。

片中轮值OOD的四位军官,全都是军衔仅次于XO的 Lieutenant,舰长来到舰桥接管的时候,还要说一句i have the conn.影片中,第一位值班的OOD是Carling,然后船长宣布进入战斗状态(general quarter),随即Waston出现,宣布i have the deck and the conn,意思就是他现在是OOD了。

打完第一艘潜艇、船长命令警戒级别下调到三级后,Waston就离开了,由Nystrom接替OOD。

夜战那段当值的则是Harbutt。

Carling

Waston

无论在小说还是电影里都脑子笨的Nystrom

Harbutt这里影片没有来得及交代的是Waston的航海长职位,小说里是提了的。

当时美国海军有这样一条规则:在战斗状态下,须由航海长出任OOD。

这应该是为了确保战术机动不出差错吧。

不过,既然船长接管了,OOD就不再是航海舰桥里的指挥岗了。

但是,他依然有高于航海舰桥内其他成员的权威,毕竟这里只有他和船长是rank officer。

所以我们能看到,片中训斥吹口哨、打喷嚏的通讯兵,给犹豫的舵手使眼色,都是Waston干的。

船长从航海舰桥右边往外看,他就在左边往外看,还能给船长提点战术建议(进入主炮射程了),其他成员都是不敢做声的。

OOD有自己的工作位置,就是上面画的导航工作桌或者叫航海工作桌,桌上堆着海图、日志、尺规等。

毕竟值班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确保军舰安全、正确的航行。

他有一个助手帮他看海图、规划航线、做记录,职务叫quartermaster。

(按:这个词我不知道中文为什么要翻译成军需官,其实是源于风帆时代,在当时的指挥所所在的后甲板Quarterdeck围着指挥官转的那些岗位。

)我标注的这个quartermaster,翻译成OOD助手,其实并不准确,但是也不知道要怎么翻译合适。

因为quartermaster实际上是指在航海舰桥工作的、懂得航海专业技术、能够制定航线、做航行记录的这么一种专业军官。

而且在小说中,基林号(灰狗号)登场的掌舵者都是quartermaster。

按照当时美国海军的规则,在战斗状态下,必须由quartermaster掌舵,也就是要求操舵者要懂航海技术。

只是,我在电影的演员表里发现,演员表把掌舵的所有演员都叫helmsman了,也不能确定电影表现的舵手到底是哪一种,所以在图里也就这样标了。

其实helmsman属于sailor,quartermaster则是enlisted officer,要高一等。

这算是一个小纰漏吧。

车钟手,简单提一句。

他操作的这个东西叫做engine order telegraph,并不是他操作了,轮机就加速,这是个信息传递装置,这边一操作,轮机长看到了,轮机长再去操作。

所以它只是一个telegraph.

所以,当战斗中车钟手中弹倒下,船长喊赶快补telegraph的岗的时候,官方中文字幕翻译成操作电报就大错特错了。

其他的就没有太多值得解释的了,电话通讯兵和传令兵的工作内容,电影已经有直观展示了。

副水手长,工作内容很繁杂,在航海舰桥主要是监督露天舰桥的瞭望手、信号兵好好干活的,所以一直站在门旁边。

最左边的Lopez是鱼雷官兼助理枪炮官,但这次航程鱼雷大概是怎么都用不着了,所以主要工作是助理枪炮官,负责向枪炮官和各炮位、武备传达命令并转达相应信息。

因为特别重要,独立一套电话传达系统。

每次他说话,就意味着开打了。

还漏了一位,通讯官(Communication officer)Dawson。

他第一次出现时,向船长说海军部发来消息,但船长忙着打潜艇,直到打完才让他汇报。

他是所有信号兵和无线电操作员的上级,除了管事,还要负责处理一些需要加密、解密、妥善保管的敏感信息,比如这条海军部拿无线电加密发来的情报,必须他亲自拿给舰长。

所以在我看到的不少讲驱逐舰舰桥岗位的文献里,也把通讯官算到舰桥人员里。

此外,也有把航海舰桥后面的声纳官算进来的。

Dawson最后总结一下,《灰狗》在描述驱逐舰指挥官所处的环境和岗位方面,对应我能找到的关于美国二战驱逐舰舰桥执勤的回忆著作,是高度符合历史的。

虽然缺乏背景介绍会让观众一头雾水(我觉得每个人物出场时打个标签还是可以的),但这种克制而准确的表达,也可以说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尤其当我考证完之后,也就越发感叹其用心之精良了。

今天先写到这里,再发现了什么好玩的点再补充吧。

---719更新---《灰狗》影片的许多问题,其实拿小说《好牧人》对照一下,80%就能找到答案了。

首先要介绍一下小说。

我看到有很多评论强调了原著的宗教色彩,但仔细读完后,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宗教感特别强的小说。

毕竟,CS福瑞斯特是一个专业的海军题材作家,其中的宗教元素,更多是作为离异、孤独、背负重任的主角之所以能不眠不休坚持到底的精神支柱。

我想这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在小说中也是完全不突兀的。

《好牧人》是怎样一部小说?

最简单的说,把电影《灰狗》的故事性、情节性再打个对折,再加入更多折磨普通观众的专业名词、琐碎的日常描写、加上更多对主角内心自我怀疑、紧张不安的描写,就是了。

头次上阵的大龄中校Krause是其中唯一的中心,说这部小说是记录Krause横穿黑暗海沟的一份流水账也不为过。

然而,事无巨细的流水账的意义,在于真实的呈现战争的真正面貌与本质。

后人热衷的所谓高潮瞬间,无论是胜利号突入法西联合舰队的一刻,还是杰里科的大舰队在天际线展开的一刻,都是后人的书写所赋予的。

当事人没有闲暇享受这个瞬间,从接到敌舰消息以来的每一分钟,指挥官都高度紧张、唯恐有失,每个日常程式的些微迟缓都会让人瞬间陷入焦虑。

不记得是Nicholas Rodger还是Brian Tunstall,在叙述18世纪英法海战的真实面貌时曾提到过,当时的一场海战从发现敌舰到击溃敌人,时间可长达数十小时,像罗德尼和豪这样的年岁已高的指挥官在击溃敌人后精力耗竭几近虚脱,全无樯橹灰飞烟灭的快意。

所以,他们打完仗后也再无力组织追击,让舰队里精力旺盛又不在指挥岗位的年轻人愤恨不已。

而大西洋战役中的护航任务,比起上述这些处于历史高光下的decisive action,更加日常,琐碎,无聊,程式化,其紧张焦虑程度却丝毫不少。

《好牧人》的小说及其采用的“流水账”叙事手法,将这一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回到小说的情节和电影的剧情。

在《好牧人》里,Krause与友舰配合击沉了2艘潜艇,夜战中还疑似击沉一艘。

最后向英军报告的战果是三艘。

这个成绩已经是远超历史真实了,但是在小说的叙述中并显得不突兀。

因为,小说对整个护航战的叙述完全是反高潮的。

小说里击沉的第一艘潜艇就是电影里开头20分钟所追踪的那一艘,只是它并没有像电影里那样被成功击沉,而是靠钻船底躲掉了基林号的攻击。

不久后,基林在返回船队途中又遇到了它,并召唤波兰驱逐舰闪电号(电影里的鹰号)加入攻击,最后在轮番投弹中,由基林号将其炸毁了。

之后直到夜战那段,电影全面还原了小说。

只不过,那场夜战中基林号并非一无所获。

他冒着撞船的风险冲向潜艇,结果被诱饵所愚弄,这是小说和电影都表现了的。

只是在此之后,他又冲向另一艘潜艇,一番复杂的机动后投入大量深弹。

舰桥有人闻到了油味,但Krause没闻到,海上黑漆漆的看不清。

这是一艘疑似击沉,或是重创了一艘潜艇。

在整个后半夜,基林号一直在和闪电号协同攻击潜艇,轮番投掷深弹,直至次日早晨,才发现深弹所剩无几。

再往后,电影和小说又是基本原模原样了。

潜艇与Dicky近战那段稍有改动,一是Dicky当时也深弹几乎用尽,只能一发一发的扔。

二是潜艇的舰炮除了打伤基林,还打坏了Dicky的主炮,影片中这一点被略过了。

值得指出的是,这就是小说中最精彩的一段战斗,也是基林击沉的最后一艘潜艇,但在小说叙事中,丝毫没有高潮的样子。

电影里的Dicky一次抛4发,显得余量很多的样子小说的“流水账”继续下去。

当天晚上,闪电号和另一艘商船吃了一波扇射鱼雷,被迫弃船。

雷达发现了2个目标,不知道是不是潜艇,紧张的氛围丝毫没有缓解,直到后半夜才发现是普通船只。

Krause到了崩溃的边缘,肉体上长期站立的疼痛和几天不眠不休,让他几乎撑不下去,一坐下就要睡着。

在航程的最后,Krause已经不再如开头那样沉着的下达命令,而是有一句没一句的与XO、友舰聊着人事、吃饭等话题,伴随着大段心理感受的描写。

时不时熬夜多天的人,看了会很感同身受吧。

最后一天,来接应的飞机出现,随后英国舰队到来,完成交接的Krause,终于在对自己生涯的回想中安然睡去。

如果对比小说和电影,毫无疑问,小说更有真实感,但这也正是小说的优势。

比如要表现船长连续几天不敢坐下来导致的腿疼,小说用几句话描写即可说明,而电影则必须安排一双流血的脚和前妻的拖鞋来作视觉呈现。

电影的处理实在是有些笨了,但也是无奈吧。

虽然小说里的护航任务是虚构的,但一场真实的护航行动的氛围就是如小说所叙述的那样。

时时刻刻紧绷神经,严阵以待,未必就有成果,反而搞得自己人心理出问题。

但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则是致命的。

反潜流程是高度程式化的,不过就是重复声纳定位、船只机动、抓位置、投深水炸弹、躲鱼雷的过程。

作战的节奏也如小说描述的一样,敌人在进入有利攻击位置之后,随时可能出现,才不会到航程末段才展开压轴大战——按照小说的描述来推论,U艇的狼群攻势在那场全体护航舰从头打到尾的夜战中已经基本被瓦解,所以后面除了偷射一波鱼雷干掉了鹰号和一艘商船,也就再也没有发动攻击了。

但是,我想稍有常识的人也能理解,如果电影这样拍,结尾在高度紧张中什么也没发生就结束了,恐怕早就被观众骂死了。

电影对小说的主要改动有以下几节:① 击沉第一艘潜艇时,灰狗号右转截击后直接得手,而不是按小说的描写,由闪电和灰狗又展开一轮连合猎杀才打沉。

② 将那场夜战的整个下半场,基林号与闪电号的往来冲杀与疑似击沉战绩全部省略了。

如此一来,闪电号在战斗中的精彩表现就基本不剩了,狼群在那场夜战里显得毫无损失了。

③ 虚构了一个会通过干扰TBS(Talk Between Ships,近距离无线电通讯系统)的反面一号潜艇,又虚构了最后的决战,让两艘潜艇强行攻击驱逐舰,然后双双被打沉。

这样改动的目的,我想是一目了然的。

首先是降低经费——本片经费5000万美元,实在不高,如果前两点都照实拍,闪电号的大量建模、CG特效制作是少不了的,尤其那场混乱的夜战,特效费是不可能低的。

其次是优化视觉效果,尽量把重复性投掷深弹的场景删掉了(当然这也意味着压经费),更多呈现其他种类的反潜手段,尤其是视觉效果强烈的炮击。

当然最重要的,也就是迁就电影的特点和主流观众的趣味:要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就制造一个大反派,再制造出一个结尾高潮来。

这个高潮要展现弗莱彻级驱逐舰最漂亮的战斗姿态——机动弹鱼雷,主炮齐射,一举击沉大反派。

大概只有这样,占多数的普通观众才会满意吧——但其实就国内外的评论来看,依然有大量影评认为此片剧情过于平淡了。

应该说,这部电影的制作方在还原小说和历史质感方面是下足了心思的,这些努力在那场压轴战斗之前,排除敌方广播这种奇怪的局部之外,都是令我非常满意的。

一个例子是片中对黑人角色的处理,原著小说中对此毫无着墨,根本看不出牺牲的厨子是黑人。

但是在当时的美国海军,黑人当厨子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当水兵乃至军官则是到战争后期才零星出现的事。

即便是为了政治正确而加入一个黑人角色,其形象,地位都是很有历史质感的,对这个角色的简单刻画也能让人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正因为如此,电影对压轴戏的处理,就实在显得太简单粗暴了。

其实就我来想象,可折衷的办法也不是没有?

比如,可以直接把那段近战挪到结尾,被打沉的潜艇改成大反派好了。

事实上在小说中,也只有这艘敢于拼命,而且上浮了冷静开炮,击伤两艘护航舰的潜艇,赢得了Krause的敬意。

当然我说这些也都是外行话了。

在电影里找历史的真实,多少是有些不切实际,有人愿意为此投入如此多的精力财力,这样呈现当年的海战,足够让我满意了。

而那场个人觉得意思不大的压轴决战,也不过6、7分钟,如果是原著党或者想更多感受电影传达的历史质感,当那段没有好了。

多说一句,为什么我不喜欢把这个片子和历史不符的地方过度强调,然后说神剧神剧的。

如果真是一个海军电影爱好者,那么自然会知道,自打有电影以来,海军片这个形式就不可避免装备不对、情节与历史不符这样的问题。

因为最核心的困难是你要拉个船出来拍,道具经费是有限的,而且要把漫长、琐碎、无聊的海军行动改编成电影,这个难度是很大的。

比如,1960年的《击沉俾斯麦号》,最经典的海军片之一,英美大众中影响最大的海军电影,也是福瑞斯特小说改编。

当年就以写实风格大受好评。

但真要拿着凡事斤斤计较的所谓“军迷”去挑错,能挑出多少来?

拿前卫的主炮冒充俾斯麦、纳尔逊,拿贝尔法斯特冒充英国重巡洋舰,拿战后航母冒充皇家方舟,拿英国2磅防空炮冒充德国37高炮……多了去了。

情节也和参谋战史有不小出入。

但又怎么样呢?

大约同一时期,1956年的《拉普拉塔河口之战》,直接拿美军萨勒姆出来演施佩,又怎么样呢?

更早些英国海军官方拍《克罗纳尔和福克兰海战》直接用QE扮演无敌级,又怎么样呢?

萨勒姆·施佩伯爵,怕不怕再说到《灰狗》,把一艘战争后期的基德拿来拍了战争中期的驱逐舰反潜,而且在片中全面还原了基德的各个部分。

这在海军历史题材的电影里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剧情做了夸张,ok。

但毕竟是拍电影,就算砍掉那个强行捏造大反派和高潮的10分钟,剩下的依然是一部非常优质的海军电影。

基德的CIC实物,良心还原说某个剧是神剧,起码要有基本的评价坐标。

对,《怒海争锋》和《Das Boot》是很好,人家是直接新造一艘船出来拍,很厉害。

所以,只有这两个皇冠上的钻石能入法眼,别的都是神剧?

这就实在太过中二了。

对于《灰狗》,我想说的大概就是这些了吧,应该不会再更新了。

对了,据说小说《好牧人》的中译已经完成,正在筹备出版阶段。

感兴趣的同好可以关注关注。

 9 ) 2020必看影片之一

前言:电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消耗时间与金钱的消遣方式。

一部电影值不值得看取决于能否让观众享受到这段电影时光。

通俗点来说就是值不值票价(当然时间也算票价)。

对于一部电影的讨论是多角度的,我只想告诉你为什么我推荐这部电影,这部为什么电影值得看,值得我们花时间与金钱去享受这段时光。

为什么是满分。

因为这部影片在疫情背景下的体验感是独一无二的。

最近一年里除了灰猎犬号,没有一部影片能让我有这种沉浸感。

限制性视角带来的沉浸感是无与伦比的。

就像是游戏里的第一人称视角一样。

这部作品的视角始终没有离开灰猎犬号,这样的操作弱化了剧情大局观等等方面。

但是给观众带来的感官体验是一流的。

这部电影主打的是观众看电影时的体验。

我认为灰猎犬号是一部遗憾影片。

那就是完成度不高,影片的完成度有限。

感情线甚至没有拍完。

疫情来临匆匆上流媒体APPLE+止损。

这种主打体验感的战争片没有在影院上映非常遗憾。

如果这部电影能完整的拍完并且能在院线上映,我认为它是有实力拿更多提名甚至获奖的。

虽然这部影片有遗憾,但是重点的战争部分算是完成。

如果你是一个只爱看爱豆你侬我侬,或者是看一些抗癌的道德绑架电影。

那么这部电影的体验感你可能感受不到。

那除此之外我非常推荐你留出一个小时去体验这部电影。

唠叨时间我看到有些评论,评论影片的航海专有名词没用。

我认为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有助于提高临场感。

也能满足硬核军事迷的需求。

如果连这点都体会不到,那么我只能委婉的用求同存异来说明这些评论家鉴赏水平有限。

影片的定位上,我认为这部影片是想做到大银幕沉浸感的战争。

如果制作目标始终如一,那么这些影片大多数都是好电影。

和1917的区别上,都是主打体验临场感的电影。

1917更多的是描写战争的残酷。

但是灰猎犬号更多的是战争带来的紧张感和刺激感。

但从体验这方面来看灰猎犬号比1917更轻松也更娱乐一些。

而两者的体验方式也不同。

1917更加临场一些,灰猎犬号更加代入主角一些。

 10 ) 时隔两年第一次看,看完之后一点也不失望,因为看前就没报期望?

奥密克戎阳性后,在家调养,翻出nas里存了两年的电影,今天终于有时间闲下来看看了。

正如标题所说,看完以后再也没有啥情绪波动,因为根本就不值得我较这个真,除了特效可以拉拉分,内容拍得,啧啧,你这主旋律,比长津湖都还要烂你知道么?

这个片子适合不带脑子看,军迷慎看!

军迷慎看!

军迷慎看!

里面的军事常识错得离谱,较真了会把你肺气炸。

因为德军潜艇也是不带脑子的,反正全剧就一个中心点:灰猎犬全场最佳!

灰猎犬很牛逼!

和狂怒一样,抗德靠英雄主义!

美利坚万岁!

呵呵!

《灰猎犬号》短评

紧张刺激,一气呵成,虽然依旧是汤姆·汉克斯式的英雄主义电影,但在这场壮烈的争斗中,又能瞥见一个舰长的智慧、责任、荣耀和信仰。只是可惜,为影院而生的片子,只能在电脑上和观众见面。

3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推荐

紧张惊险,汤姆·汉克斯有船长范。

4分钟前
  • 张博
  • 推荐

我仍是怀念20年前第一次看《拯救大兵瑞恩》时米勒上尉面对虎式坦克单枪对抗的片段

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不如直接看看史实影评

9分钟前
  • 來自咖喱星
  • 很差

《菲利普船长》后汉克斯再“出海”,依旧稳得不像话,他大概是唯一适合演遍所有Captain角色的演员。

10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真棒把海军战斗拍的非常写实,做好这些也够了

14分钟前
  • 茫然骑士
  • 推荐

补标

19分钟前
  • 遗忘的森林
  • 较差

流畅不拖沓,有点像在看动物世界狼群围猎和牧羊犬反击的感觉,唯一的女主居然是主演过CSI-LV最后几季的那位阿姨,原著《The Good Shepherd》翻译成“牧羊人”不如叫“守护者”更为妥当~

20分钟前
  • 非魚
  • 还行

到底没吃上口热饭

24分钟前
  • _
  • 推荐

《U-571》的21世纪姐妹篇,《菲利普船长》二战版,非常值得一看的战争娱乐片。故事的切口极小,场面也相当集中,事件为主、人物为辅展现50多小时内美国驱逐舰和德国潜艇的连场对决,90分钟的电影几乎是从头紧张到尾,算得上是好莱坞战争片中比较少有的表现形式,过瘾。

29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看时很兴奋,只是有些情节过于戏剧化,但想如果最后能看到“base on a true story”,我决心能给到四星,但可惜没看到

33分钟前
  • 夜神月的猫
  • 还行

海战的对抗很精彩,想着如果在茫茫宇宙里作战,应该也是这种感觉吧。大海真的很神奇

36分钟前
  • 木木炭
  • 推荐

以点带面之典范。《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日后拥有U型潜艇,但1935年希特勒通过强行谈判获得了建造潜艇的权利。即便如此,二战之初,由于德国的U型潜艇数量有限,英国的护卫舰和空中护卫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随着德国占领区城的迅速增加,有了更多的制空权和U型潜艇基地,加之潜艇大量生产出来,以致可以深入到大西洋成群作战——英国人称之为“狼群”。仅在1941年,就击沉了400多吨位的英国船舶。到年底,英国两艘战列舰被炸毁,包括当时最先进的威尔士亲王号,彻底失去了制海权。影片的故事发生在这之后。

39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力荐

难以置信,有点x分钟看完xx的感觉,毫无情感力量和审美,大家的辛苦可能是实打实的然而上限太低了

43分钟前
  • 2noWfall
  • 较差

这评分,有报复性高分的的因素。在影院看能成倍地爽,91分钟片长绝对赢了

48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二战时大西洋护航的反潜战,切入点很小,但紧张的氛围营造得不错。如今汤姆汉克斯可称得上是Captain专业户了。

50分钟前
  • 噩梦枕头
  • 还行

还好只有90分钟。

55分钟前
  • 还行

说是教学片也没错,质量好节奏快时间短。观瞻了新的战争题材手法,高度聚焦个人视角汉克斯所见即观众所见,高度留白无敌军实体但强调敌对行为的意识,最后回到原著《牧羊人》信仰是指引人前进和胜利方向的美式主旋律。

60分钟前
  • 旺小福
  • 还行

汤叔captain专业户!电影全程无尿点,值得一看

1小时前
  • 南辕北辙
  • 力荐

093
认识了很多海军术语,而且90分钟的电影长度是我最喜欢的了!

1小时前
  • 长夜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