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半小时,节奏紧凑。
首先对核能的利用应该是谨慎又谨慎,一定不要粗制滥造做豆腐渣工程。
当发生爆炸后,电影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们不是应该有应急预案吗?
很抱歉,我们并没有这种大的应急预案。
确实,面对地震、洪灾时,有各种应急预案,但是实际上,充满了不确定性。
像三年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很难事先去做一个应急预案,但是临场应变的能力,特别是政府对待这类事情应该怎么去处理,是值得思考的。
是选择所谓的利益还是选择保护?如何处理好是选择5万人还是选择1000万人这个电车难题,是值得思考的。
主人公在赫,想逃离这个地方。
因为他不想一直世世代代都为这个发电厂工作,他想换个环境,却最终死在了这个发电厂。
为的不是韩国,而是为了自己的亲人与孩子们能够更加自由幸福地生活下去。
就像他自己说的凭什么他们的问题要由我们买单?他最后深情的告白:我不想死,我为什么要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最后说:“在赫,你辛苦了。
”让人觉得这也是个人的生死矛盾。
为一个糟糕透了的国家去牺牲,诚然是不值得的,而如果这个国家是值得为此而牺牲,那当然也就是值得的。
不管怎样为某人或为某事牺牲都是值得尊敬的。
所以多看看自己的身边的人,多关心他们,多考虑他们,爱你的,记住你的只有身边的人,这就是现实。
其实不论是否成为所谓的英雄,最关心最着急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家人。
还有一点就是责任与觉悟。
厂长他为何折返回去,他为何不顾身体进进出出高辐射之地,显然是对自己负责,对大家负责。
看了很多的韩国犯罪片,灾难片,可是看到这部电影后面还是哭了。
看过很多电影的,知道几个名词的人都能装比得分析一波拍摄手法和问题,但是在赤裸裸的现实和人性面前,一切的手法都是扯淡。
无论拍得是什么主题,表达得是什么,韩国电影拍得是真实的人,会犯错会害怕会逃避但也会奉献的人。
它拍得当然不是最好的,我看哭的那些片段时,都会忍不住快进,可我也的确哭了。
就为这部电影能够居安思危,以日本事故为基础拍摄出这么一部电影,无论拍得如何,只要故事是完整的,人说得话是真话,我愿意无脑给五星!
更多的,是很多发生在我朝的可以与之类比的灾难。
比如天爆津火乍。
那些消防员让我想起了,也许他们当时身陷火海里,可能想得和片中那个主角一样。
他们其实是在为监管买单,他们也用生命承担了本属于某些人的责任!
最后,我想对那些分析电影手法头头是道的大师们感叹一句,你们好专业!
挺好看的,虽然会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所长离核辐射最近,却撑得最久;比如即将爆炸的时候,操控室里的大部分演员,都用力过猛,“演”得痕迹太明显。
但,仍然很好。
首先是把人们想象中的最坏的一面演了出来,这其实很难得。
用画面的形式告诉你如果真的发生灾难,人会怎么样,街道会怎么样,经济会怎么样,国家会怎么样,人性会怎么样。
很直观,很残忍。
其次,很感慨,对每一类穿上制服的英雄的感概。
消防,救援,医生,工程队。
一身衣服就代表着一身责任。
我想到了15年天津港的年轻消防队员们,前赴后继,也是肉身之躯,也是责任。
再次,好在结尾,人性的呼唤。
都是爹生娘养,都是血肉之躯,会有选择,自然也有恐惧。
姜在赫在哭着喊“妈妈我好害怕”的时候,我也哭了,很难不动容。
这才是鲜活的人。
最后,电影呈现了“选择”。
总理不见得就是恶党,只是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选择,他的选择就是牺牲小部分人来保全更多的人。
慈不带兵,不见得总理的选择就全然错误。
但这时人性的考验又在质问,“如果被留下的那个人是我呢?
”我想到了2020年初的武汉,想到了今天在徒步回家路上的富士康员工。
谁也不知道,一个简单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以及引发何种蝴蝶效应。
有一个感悟,要锻炼身体,提高反应速度,培养危机意识。
2020年的武汉,2022年的梨泰院,以及更多不确定的明天,都需要这些求生技能。
“里厄大夫决定撰写这部到此结束的纪事,旨在扼要谈一谈在这场灾难中学到什么,即人身上值得赞美的长处多于可鄙视的弱点。
”——加缪《鼠疫》
影片的灵感来自于日本福岛地震核泄漏事件。
韩国和日本情况较为类似,都是靠海的岛国(韩国地处朝鲜半岛),并且,由于国土面积较小,核能发电一直是该国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对于核泄漏,韩国人是心有余悸,于是便有了这部《潘多拉》。
核电站无疑是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跳出来的将是无尽的灾难。
影片以虚构的韩星核电站为核心,一场地震引发核泄漏,在生死存亡关头,韩国政府不率先疏散附近居民,反而拼命掩盖事件真相,而总统和总理之间的博弈也针对此事展开。
事件救援工作极度不顺利,核电站内留有很多受难者,可救援人员却惧怕核辐射不敢进入;反应堆需要继续冷却,消防人员却接到命令不能使用海水,因为海水会腐蚀设备。
灾难一触即发,总统终于在妻子的激励下挺身而出,可却选不出设备修复人员,因为在如此高浓度核辐射下工作乃是九死一生,让谁去送死,都是侵犯人权。
在危急时刻,被罢免的核电站站长和一群从核电站逃出去的受伤工人义无反顾地再度走进这死亡之域。
《潘多拉》是一个精彩的灾难故事,故事紧凑,一波三折,情节感人,爱情、亲情、兄弟情、战友情和家国情都有所展现,并能做到并行不悖,收放自如,的确极为难得。
而朴正宇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潘多拉》带着极强的政治拷问,政府的无能,官员的可耻,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民众的恐慌和混乱无疑是更大的灾难,蝴蝶翅膀的每次震动,都能掀起一场飓风。
影片展现的,还有韩国人的危机感。
作为韩半岛的一部分,韩国北边临近虎视眈眈的兄弟之邦朝鲜,东边有屡屡入侵其国土的日本,同时又被美国压制多年,更是在中美俄这三个世界大国的较量夹缝中生存,韩国人的危机感是深入骨髓的。
正因为如此,韩国人才能把灾难片拍得如此震撼真实。
不过,如果因为《潘多拉》的上映导致韩国所有的核电站都关闭,对于目前已经多灾多难的韩国来说,便是更大的打击。
无论如何,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艺术不能超越现实,而现实也不完全是艺术,如果让愤怒战胜理智,那也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转发】
整体还行吧,可惜太多漏洞甚至说不合常理的地方 ,看着难受那么大的辐射量厂长竟然能坚持一天,绿巨人吗?
既然用海水能快速降温,政府再傻都那情况了能不用?
逃生通道是老式网游地图是吧只能走固定的道,其他道路,堤坝下面都是图片,只能看是吧总筒一直赖赖唧唧的,后来又像打兴奋剂了,太假最后那个储存废料的漏水,修复措施就是纸杯漏了底下再套个纸杯?
首先这个纸杯不能再加水了吗?
漏就只能堵或者干看着?
其次反正套个杯,方法不是太多了,非要封那个屋子的铁门?
最后也只是铁门焊上,加上斜撑,能挡住辐射?
设计就么有考虑到会漏,铁门做个厚点的?
男主很快弄完炸药,那帮人焊了那么久的铁门,完全可以2人弄炸药,出来后再弄铁门其实我看见不用炸,一边封铁门一边加水就行,不可能没法加冷却水的,水足够多下面的房屋充满水就行了
经典的灾难片场景,灾难前欢声笑语,灾难发生的恐怖,灾难后民众,政府的应对,最后的牺牲。
这部电影不止最后煽情片段高光,各方各面都非常精彩。
一是煽情。
这也是影片最大的亮点,结局男主临死前的独白直播真令人潸然泪下。
没有说自己的英雄光环大无畏自己要勇于牺牲舍小家为大家,而是真真切切,自己害怕啊,舍不得家庭啊,对不起家庭啊,我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要死啊,我为什么要以这种死法啊。
更真实贴切实际。
二是灾难时恐慌式逃跑。
真正的灾难来临时任何的应急预案都显得苍白无力。
正如政府高层所说,民众恐慌的逃跑已令安保,警察系统崩溃。
并且慌乱时的逃跑场面拍的非常震撼,真实。
三是政府的应急反应。
有人提议从大局出发,舍掉当地民众保全全国民众有道理;封锁新闻不引起民众恐慌,从而引发可能性的新灾难也有道理。
这种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的应对也很真实。
听说这部灾难片比《釜山行》更精彩,我将信将疑,今天下午终于抽出点时间,把这部电影看完了。
果然是部精彩绝伦、高潮迭起、意味深长、一气呵成的电影,可惜这样的电影注定是不可能被引进的,不能为这样优秀的电影贡献一点票房,实在是可惜的事情。
一部电影让人看的过瘾已经很不容易,还能让人在过瘾之余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更是难能可贵。
之前的《釜山行》做到了。
而韩国灾难片《潘多拉》显然比《釜山行》更精彩,更残酷、更深刻、更真实,每个人都应该看看。
如果说《釜山行》的故事离我们很遥远,也许永远都不会在现实中发生,《潘多拉》的故事则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讲的是韩国的一个尚未发生的灾难故事,可是这样的事情真的不会在我们身边发生吗?
想想就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心有余悸。
那些冷漠的、居高临下的、义正言辞的、不容置疑的面孔实在太过熟悉。
但愿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发生。
否则,我们面临的灭顶之灾可能比电影中更加恐怖万分。
电影的前半段告诉我们,看似固若金汤牢不可破万无一失的核电站其实已是破绽百出,危机重重,问题不断,状况百出。
核电站的领导是一个不懂物理、不懂业务、不懂专业的外行人,外行人领导内行人,导致他根本不知道各个工作环节孰轻孰重。
而核电站的工作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各怀鬼胎,敷衍塞责,核电站从上到下没几个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的。
影片的一个细节显示两个工人为了节省时间、远离危险,选择了直接捍接漏洞,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核电站管道压力过大,彻底爆炸。
说明整个电站,从领导到同志,大家都只能是应付工作混薪水而已。
核电站中真正懂的技术认真工作富有正义感的所长意见得不到重视,甚至受到排挤,批评,攻击,打压,把危机报告送给总统的秘书被替换。
一级级的工作人员一层层的领导部门以一个又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只顾维护自己的利益,努力工作、发现问题、积极正直的人纷纷被打压,其余的人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明哲保身,或是同流合污。
于是每个人只能怀着侥幸心理眼睁睁的看着一个明明早已能够预料的危机,却按照可预知的轨道不断的向最危险、最糟糕、最恐怖的方向滑动,却不愿阻止,不能阻止,或无力阻止。
一个个本可以将危机解决于萌芽状态的纠错机会被无耐、无知、无动于衷的错过,事情变的越来越严重,直到不可收拾,直到彻底无法掩饰。
直到彻底崩溃。
而最终收拾残局挽救国家于危难的只能是曾经被牺牲利益被无情抛弃的社会底层。
这一幕幕实在太过似曾相识。
令人触目惊心,毛骨悚然,悲痛嗟叹,可是却似乎无法改变。
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世界只能按照既定的方向走向黑暗的深渊,哪里有上帝之手呢。
电影的后半段,告诉我们那些高大上的理想信念其实是虚无飘渺的,为了挚爱的亲人,为了永不忘记的誓言,做出自我牺牲的人,才是最终的救赎者。
拯救了爱人,亲人,朋友,国家。
但愿那些痛苦的画面永远不会在真实的世界里上映。
但愿这世界上的事情可以不必正如所料,向无耐的轨迹滑行下去。
编剧灵感应该就是来自于隔壁霓虹国的福岛事故,五年打磨出了本片。
日本拍了一部电影指着政府和东电鼻子骂,这个也是指着电力公司和青瓦台骂(这个胆子更大,地球人都知道南棒整个国家都是三星的资产)。
剧情也基本和日本那部一样(按时间顺序应该是日本抄袭本篇),一个因为家人邻居许多都被辐射害死还不得不依靠核电站提供的工作来养活自己的本地人怎能不恨。
(注意男主起床都要看一下辐射量可见内心只害怕,看着自己可爱的侄子也要生活在这里内心深处应该很绝望,那是自己家族的未来啊!
)昨天才看完最新的美国电影《不要抬头》,剧情映照现实。
看看因为疫情那些美分舔狗心中的理想国度什么情况,除了感谢我们脚下这片入地千年的传承没有断绝,我们居然真的变成了小破球里的优等生(虽然我们不是最有钱的也不是最横的)。
希望疫情赶快过去吧!
在一堆饿肚子的咸鱼小偷强盗云集的孤岛上老实种地活的有滋有味的也是一种原罪吧!
(这孤岛放大不就是小破球嘛!
)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关于核泄漏题材的电影,不得不佩服韩国的电影人,虽然剧情毫无新意,煽情煽的催人尿下,但拍摄灾难片已相当成熟,海云台,铁线虫入侵,流感,釜山行等等,皆是特效优,场面赞,加之创作环境宽松自由,更是让电影人可以无限施展拳脚,黑政治,揭人性。
电影用潘多拉作为名字,确是贴切。
传说宙斯憎恨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于是创造出了潘多拉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并把她馈赠给人类。
但是越是天下掉下的馅饼,吃了就越可能拉肚子。
宙斯同时附赠了一个盒子,潘多拉出于好奇打开了魔盒,于是灾难、瘟疫等都飞出盒子,从此便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
作为战争的产物,核能源在和平年代被投入民用。
在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的时代,核能源确是给人类文明保持持续的高度发达带来了希望,所以我们等不及研究如何预防辐射,便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
当前也只是封闭反应堆防泄漏,但是一旦泄漏则生灵涂炭,方圆几十里将在未来的上千年将成为无人区,比如切尔诺贝利。
当然,和其他观影者的感受一样,电影的剧情过于平庸,经不起对敲。
电影的故事不复杂,开始先交代人物关系、政治立场等相关背景,然后交代后来事故的原因,半个小时后核电站出现危机,剧情瞬间紧张起来,一环扣一环,救灾、逃难、高层博弈三条线并行交织,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导演的叙事功底还是很扎实的,后半段就开始大量煽情了,最后男主牺牲自我炸毁底仓,让我想起了头几年摩天楼的结尾,简直一个模子。
电影的优点就是特效和场面,核电站的外观以及爆炸的场面都极为逼真,人们蜂拥逃难的场面也是非常壮观,导演对核电站的专业知识也做足了功课。
缺点是煽情有余,悲壮不足,讽刺有余,细腻不足。
电影长达2个小时10分钟,后半段煽情过多,大大消弱了故事的悲剧性和壮烈感,对人性的复杂多面未作过多探讨,这一点就远远比不上釜山行了。
男主角后来救工友,以及慷慨赴难这种平民英雄精神,电影交代的缘由是友情和亲情,可是电影前半部分对友情和亲情的铺垫并不饱满,对男女主之间的爱情就更加没有交代了,基础不稳,注定最后感情的宣泄就比较尴尬,最后放炸药的桥段也过于牵强,远不如釜山行里的流畅自然温馨。
总统与总理的内斗也只停留在事件处理表面,没有交代深层次的原因,两人脸谱化明显,为了黑政治而黑政治。
好的电影就是要把观众带到黑暗中去感受丑恶、痛苦、绝望,但在最后总要泻下一缕阳光,比如釜山行。
可是潘多拉却没有表达盒子里最后有希望的意思,也没有对核能源作更深入的探讨,这也是影片一大败笔。
2个多小时的电影整体略有些冗长,看完只感觉庆幸这件事不是韩国改编自己的真实事件(可能借鉴了邻国),如果这是真实事件,那2个小时,足以让数百万人受灾。
本片从某种不方便说的角度讲,算是恐怖片,核灾难发生后的瞒报、延报、不及时疏散反而困住受灾人员、没能第一时间处理反应堆,建核电站时没有考虑保护措施,每一条都是无法挽回的罪恶!
zt发言征集英雄去拯救无能的zf和全国人民,这画面有点震惊,果然是其他国家无法拍出的话题!
这块为家人和人民现身的大义其实拍的一般,有点略牵强,但是也能更突出主题。
我觉得在众多场景中,男主妈妈跟嫂子的婆媳关系转变很亮眼,大灾和小情相呼应。
金英爱老师演技真的好,母亲和奶奶的身份发挥的真好!
这部电影的意义除了宣扬英勇无畏的精神外,更重要的是让本土人民甚至世界都能了解核灾难的可怕,好好利用能造福人类,一个不小心就变成罪恶的潘多拉。
最后一段的隔空对话,真的很好,那么长的独白,很考验演员台词功底和情绪。
黑政府就了不起?那套路般的一盆又一盆的狗血怎么消化得了...
韩国人真是太会拍这种电影了,特别真实,光大群众演员也特别给力,这部直接批判无能政府,给全世界打了一针防御针。如果真的核辐射,政府有什么应对措施呢,怎么防范呢?
韩国片好看啊
难得看个韩国片。。。我国好像没法拍这种。。。尴尬
三星半。真特么俗套。。感觉之前都看过。但是真特么管用!就是能给你营造出紧张的感觉,就是能催泪!
类深海浩劫的设定,格局却到了国家层面。全程靠吼的釜山方言很是糟心,韩式套路的煽情也用力过猛,但灾难的完成度确实不错。7.0(人设最讨喜的还是护士小妹)
看在演技的份上……
之前并没太多关注福岛核灾,是这部电影让我花了一个晚上找各种有关核电危险的介绍,不寒而栗。韩国日本国土太小,理所当然视为大事,中国号称地大物博,我们对身边的危险又知道多少,谁在监管这些危险,他们又是否可信?电影结尾虽然意识到煽情桥段,主角最后直播诀别还是眼眶一热。
明明那么吵 却看得人困😪
7.3分究竟是谁打出来的?剧情一点不紧张,看的我一直想关掉,最终确实也还是没看完就关了
其实我发现韩国人拍的灾难片也挺好的,内部消化。不会波及到其他国家,还能一句两句的讽刺一下当权者。不像有的国际警察,非要弄成拯救苍生的戏码,一面四处演讲宣扬民权与和平,一面做着明里暗里挑起战争的事。
确实一部很难评价的灾难片。。。真实度不够,政府过于无能,总理把总统压制的像个小孩子。。。韩国可没有这么弱的总统,在危机面前完全都在遮掩而不是救援。。。到最后居然是一个小人物以英雄主义的姿态爆炸结束,有些荒诞
韩国主旋律电影……另外既然拍核电站事故,能不能把起码的科学常识搞搞清楚,别显得那么假……
切尔诺贝利珠玉在前,就更能对比出掌握氛围与技巧的差别了。这片可说是毁在一系列商业自导行为上面。韩国电影成功是因为商业化做的好,失败也是因为只照顾到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对核能的理解智商。从一个小人物切入,到小人物自我灵魂救赎乃至自我牺牲拯救大家的套路,在场面一片混乱的镜头里,根本就没有主角的存在感。这片从头到尾,没有踩对过一次节奏,渲染的是从上倒下的无数混账逻辑。
结尾告别直播是灾难片里煽得最狠的一次,眼泪狂飙,唉。就算害怕脆弱委屈也要去,不是为了狗屁的国家而是为了自己爱的人和孩子们,这就是为什么套路也能吸引人看完的原因。
距离核反应堆爆炸20公里的釜山市受到了严重辐射,请继续观看污染事件下一部作品《釜山行》。
没完没了的套路。
很真实又很沉重的一部电影,不像某国一直高光颂扬政府,而是很勇敢地抨击无能政府,同时从各角度刻画人性,政客的丑陋和懦弱,小人物的怕死却又必须向前冲,核灾难的恐怖和人们在灾难面前的众生相。。结尾有点过于煽情不切实际,剧情稍微有点拖沓,其他都还好。
未来能遇到的灾难,应该都是人为造成的,所以忏悔吧,为子孙后代们祷告吧。电影真的够煽情,但值得一看。还以为潘多拉是一只变异的怪兽,原来我想多了。
韩国人民多灾多难呀,先是怪物,再是流感,去年先是隧道塌方,然后是丧尸肆虐,如今是放大的三星手机核电站炸了。一贯的套路,黑政府,黑既得利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