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给4星是因为观影体验真的痛苦,作为几年都没因为电影掉过半滴眼泪的有女儿的爹竟然看哭了4、5次,虽然这么难受,但还是让我陷入了深沉地思考,想动动手指,不吐不快。
作为社会中坚的四十不惑,经济上是有钱了,但精神上还远称不上丰富,社会责任于我更是空中楼阁,好像不是我这样的升斗小民需要关注的,我看这部电影前从没有过器官捐献的半点想法,所以对日本关于脑死和心死(不是哀莫大于心死那个意思啊)的说法先深深的纠结了一番,以我以前的观点,这都是死,而这种脑死和植物人我觉得还是有区别,植物人应该还不算完全脑死,可能还有模糊的意识,当然这谁也说不清,但一旦判定是脑死,那就真的没有维持的价值了,以上都是理性的分析,纯属废话,如果是这么絮絮叨叨的宣传片,我早不看了,真正触动人的是爱。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正的大难来临之际,能支持你的只有真正爱你的家人,母爱之伟大谁都知道,筱原凉子曾经演过一部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母亲的电视剧,也是让人看的揪心不已,在这部电影里,她又升华了,拿刀威胁女儿的段落冲击力太强,我三观顿碎,但是静下心来想,我还是惊叹于台词逻辑之强。
一个母亲要用杀死女儿的方式来证明女儿被“权威”认证为“活着”,不惜承担杀人犯的罪名,我的脑回路一辈子也想不到这种说法,我在这也哭惨了,然后爸爸扑上去了,本来爸爸是一个技术直男,理性爆棚,但他毫不犹豫的冲上去了,我想要是我也会的,你能说这时的瑞穗是死的吗?!
人不是机器,尤其是面对自己最爱的女儿,哪个父亲不希望她能在世上多呼吸一刻呢,母亲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还能活着,哪怕是电流操纵的躯壳,虽然电波操纵的笑容那么诡异,但哪个父母不希望看到孩子的笑脸,因为作为父母真的不想放弃孩子活下去的最小的希望。
随后的剧情就是放手,女儿复活与母亲托梦告别虽然狗血,但又成功的赚到我最后一波泪水,其实我愿意相信人的命运和预感还是存在的,这样能和家人多见一面也是好的...... 老天保佑,最后希望剧情不要照进任何家庭的现实.......堤幸彦、东野圭吾、筱原凉子三合一的片子不容错过。
下午刚看完来一波影评,这个相对于东野圭吾其他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给人的惊喜还是少了一些,看了简介影评之后已经猜了个大概。
最后女儿向母亲告别的片段还是把我看哭了,不得不说筱原凉子演技真的很好,那个小女孩也超可爱,母女之间的亲情很打动人。
接受亲人的死亡需要一个过程,死去的人会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故事讲述了女孩溺水脑死亡之后,父母用科技使她的身体活动,不愿接受脑死亡的事实。
在经历一些情感挣扎过后,小女孩的器官被捐献出去拯救了别的生命。
首先片头和片名想要营造的浪漫气质在整部电影中并没有什么体现。
而且故事因为太强调女孩家人方面的情感,使得真正的表达和故事本身有些割裂。
像一开始关于是否确认脑死亡而捐献器官的细节,其实在故事的节奏里显得多余拖沓,却是符合最终表达的。
而使得母亲改变态度的点,竟然是妹妹的女儿讲出了溺水真相。
这个情绪促使更是和故事割裂的,有点强行。
电影的还原度真高,又一把鼻涕一把泪。
前半枯燥的犹如恐怖片氛围也好,后面感动震撼也好,都是看原作时一模一样的感受。
外人如我们只能理智的考虑问题,觉得这妈妈真偏执太钻牛角尖有点变态了,但是谁能真正理解这妈妈的心情,说到底妈妈这么执着于女儿的生死,是因为有和女儿未尽的约定,所以不能这么轻易的让女儿带着遗憾死去。
拿刀威胁要杀自己女儿,由法律来裁定女儿到底是活人还是死人,这决绝是我看书时最震撼的地方。
这么执着的妈妈在女儿托梦后轻易又接受了死的事实,看上去转折的太突然,其实正是因为完成了约定,其实心里也早想解放自己,只是一直无法和自己和解。
其实她也很清楚,如果能轻易的承认女儿已死的话,也许要更幸福点,现在这样只是给每个人徒增痛苦。
所以当女儿托梦说她很幸福的时候,其实就是对妈妈的解放。
最后就像医生和爸爸说的,如果你认为心脏停止跳动才算死的话,那女儿还活在别处。
我一直很喜欢那个小男孩结尾。
其实电影还是删减了很多的内容,毕竟时长那么短。
有好有坏,印象中少了关于儿童心脏移植现状的很多信息,稍微欠点火候。
还有少了研究员和妈妈的情感碰撞,其实我还觉得这个没有比较好,虽然能理解是想体现世界上只有他们两人真正相信女儿活着并为之努力,所以是互相安慰的一种情感。
但还是觉得有点恶俗,没有更好…
引子东野圭吾先生很擅长写悬疑侦探小说,这是拜读了他几部作品之后得出的马虎结论。
《麒麟之翼》、《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解忧杂货店》、《虚无的十字架》、《秘密》、《流星之绊》,看完后对这些作品,对东野圭吾的总体印象就是“解密”系列。
但是今天看的《沉睡的人鱼之家》,给我的感觉已经是跳出了悬疑侦探的圈子,我更愿意给这部电影打上类似于“亲情”、“疾病”等标签(这和《滚蛋吧,肿瘤君》的定位就很像了)。
这部作品讨论的是脑死亡与心死亡哪个才是真正的死亡,就和《虚无的十字架》在讨论死刑的意义一样,抛出了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
电影里女主的父亲是一个站在科技尖端的男子,所以他认为脑死亡,就算心脏还跳动着,这个人也算是死了。
可女主的母亲却坚信着,只要心脏还没停止跳动,那就会奇迹的发生,只要维持着身体的健康,总有一天,患者的大脑也会跟着苏醒。
当然被我称之为女主的只是一位因溺水而脑部死亡心脏却还跳着的六岁小女孩。
故事也就此展开。
小女孩的善良和温柔实际上,能被称之为女主的其实是小女孩的妈妈,因为小女孩“活着”的戏份并不多。
可是,我却对她的一些细节念念不忘。
她在花园里发现了四叶草,母亲告诉她,找到四叶草的人会很幸福,让她摘回家。
可是她却说,她现在已经很幸福了,要把它留给更需要幸福的人……她在公园里发现了一处心形的树洞,很开心地回家画在了纸上,和妈妈说,这是一个很漂亮的地方,要妈妈和她一起去看。
虽然她妈妈不是很走心地答应了她,可是她还是很开心……她和另外一个女孩若叶一起游泳,若叶在玩水的过程中丢失了一个可以戴到手上的玩意儿,她意识到是一个很漂亮的东西,若叶很喜欢,所以她立马潜水帮她找……镜头虽然不多,但给我的感觉——简直是一个小天使!
虽然她很不幸,可是那是上帝把天使提前叫回去了啊,就因为想念她这位善良懂事又温柔的小家伙(发出了一声声的惋惜)。
也不由得在想,东野圭吾是不是在塑造一个集美丽与死亡于一身的角色?
也让我想起了《东京喰种》里一句台词——为什么美丽让人联想到的是死亡而非生命?
母亲对小女孩的爱母亲很爱很爱小女孩。
她得知小女孩出事后赶到医院,看着昏迷的女儿,听着医生的分析,还有丈夫在旁边,她始终没有一滴眼泪流下,这一度让我怀疑电影的主题和走向。
但当他们夫妇二人回到家里,母亲终于憋不住了,跑到房间里大声痛哭。
原来,有的时候,越是深爱,就越是冷静,尽管自己的内心早已是一片汪洋大海。
母亲始终相信女儿还活着,也相信科技的力量能让女儿苏醒,能获得奇迹。
她日夜照看着女儿的身体,帮她维持在了一个健康的水准,就希望有一天女儿醒来,就立马能下地走路。
她还带着女儿去散步,去参加儿子的入学典礼,根本不顾他人的同情。
她相信女儿活着,于是她向别人介绍女儿时像平常一样,云淡风轻。
她也想别人都认为女儿还活着。
为此她还叫来了警察,拿着刀子问警察,如果她现在把刀子刺进脑死亡的女儿的心脏,那她构不构成犯罪?
如果不构成杀人罪,那她就是刺了一具尸体,也说明她女儿已经死了,她也不负任何责任。
可是如果构成杀人罪,那就说明她女儿还活着,她也愿意为此承担后果。
不顾一切的手法,就是一个母亲奋力保护女儿的身影啊。
尽管有些极端。
但是后来,有一天凌晨,她躺在沙发上睡觉,梦到了女儿活了过来,却是对她说要走了,跟她说谢谢,跟她说很幸福很开心。
母亲才得以释然。
并把这一天作为了女儿的忌日。
真的很棒。
海报上正中间的人就是母亲。
脑死亡与心死亡医学上定义了不管哪一个死亡都是真正的死亡。
但是电影的尾声小女孩的父亲说了一句:“我切实感受到死亡的,果然还是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吧。
”又何尝不是?
可是不管是脑死亡还是心死亡,也还是只有当亲人们,世间的人们觉得“死者已逝”时,才能真正的消除死者的负面影响。
就像母亲把女儿的忌日定在了女儿和她告别的那一天,而不是溺水或者确定脑死亡的那一天。
只有当所有人都不再为你的离开而感到悲伤时,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逝去。
而只有当所有人不再记得你或者想念你时,你才会从这个世界上完全的消失。
两条副线电影还有两条副线,一条是发明了能让脑死亡的人肢体动起来的科技的技术家,他与女朋友的感情;另一条是得到了小女孩心脏的男孩宗吾的视角。
无论是哪一条线索,都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这也是我推荐你们观看的理由之一。
最后,插播一首电影的主题曲。
或许电影本身的剧情好像被我剧透完了,但是还是值得一看,毕竟这是为数不多能让我的眼泪打转的一部。
没关系,只要你看电影的时候换另外一只眼睛看就好了。
观影留念。
2019/5/29
“人类是很自我的生物,为了生存而疼爱别人,为了生存而养育别人。
这也没什么问题,正是人类自私的欲望,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但是,人类的技术是有一个被承认和允许的范围的。
你,已经超过了那个范围。
”我想100个哈姆雷特会从这部电影看到100种见解。
《寻梦环游记》中,逝去者的灵魂会到达另一个地方,只有在世的人把他遗忘,那个灵魂才会彻底的消失..是啊,生命不就是这样吗——拖着形形色色的躯壳,承载着周遭生命记忆的载体。
定义存在/活着,不就是你在别人的记忆里存在过...回到电影本身,被判定脑死亡的女儿从医学判定上已经死去,但在家人的记忆里她就是鲜活的个体。
基于此,在我的视角里,母亲所有偏激的行为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另外一个命题,科技的意义。
故事里的研究员通过科技手段让脑死亡的女儿产生了动作。
对于女儿来说,科技予她的只是身上的电流刺激,做出的反应不是她自身的意思。
这就又涉及一个伦理问题,假设科技不是患者本意,外人是否就可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
(相信不同的人会有自己的答案,因为这个意愿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那如果给这个选择题再追加一些条件,比如,患者本身已经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本意,且科技的出发点是有益于患者的(相信很多人这时候就会同意接受科技)母亲通过科技“控制”女儿露出笑容的时候震惊了我(更明确的说,触发了“恐怖谷效应”)。
水满则溢,用科技代替的情感是否遵从了对象的本意,我无从而知,但那一刻我是有产生反思的。
流水账了这么多,这部电影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辩证的问题,一些桥段也很感人。
有时候,我并不为了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更多的是想找到这个答案之外更多的选项,这部电影做到了。
有空的话会去追追东野圭吾的原著,可能会有更深的领悟...
浅谈一下对这部电影的感想。
本篇涉及大幅批判,大家轻喷,毕竟我玻璃心……本篇涉及剧透,未观影的小朋友们慎入哟~~~~~首先,看完这部电影,我没有特别感动。
虽然观影过程中我两次落泪。
其次,我对于本篇没有特别感同身受,或是心灵受到撞击,因为本影大部分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我本人不符,且多处存在不合理之处,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主人公的做法。
以及,对于过往有过各种优秀作品的东野圭吾,我对本片还是很失望的(小说未读,过后再补)。
首先这个题材并没有太多的冲突点,导致电影情节中起伏不大。
最大的冲突,大概就是最后作为母亲,欲刺向女儿的那个场景吧。
但是,依我愚见,这个场景的设置略显突兀。
好了,我们来谈谈正片。
女主的女儿因为一场事故,而造成了脑死亡。
原本打算签下器官捐赠许可的这一对夫妇,在某个瞬间发现女儿身体居然还能动后,把脑死亡的女儿带回家治疗(或者说在家生活吧?
)。
男主(即女主的丈夫)因为偶然的契机得知女儿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再次让身体动起来。
以此不让女儿的身体僵化,从而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
但是当事情发展到后来,女主越来越偏激。
而没有意识的女儿,在母亲和坂口小哥(角色名忘了……)的“努力”下,走向却越来越诡异……我思考一下死亡的问题。
我觉得,如果脑死亡后,虽然心脏活着,但是永远不可能再醒了,就算醒了,我也不是我了。
而如果心脏死亡,但是脑还活着,捐献器官就等于我要看着我死去(2018年11月的想法,以后有可能会变)。
让我不解的是,女主这个角色是无比矛盾的结合体。
她在一开始以女儿的视角出发,不仅描述了善良的女儿形象,还塑造了理解女儿想法的母亲形象。
但这个形象和把刀架在女儿面前的形象反差太大,而且转变太突兀了。
一直坚持着自己,就算别人怎么看都试着去转变别人想法的女主,为什么会突然因为儿子的一句刺激,而突然试图“杀死”女儿来确认她女儿是活着的。
再着说,片中女儿微笑的那个场景。
我们这样的外人,看到一个活着的尸体在微笑的时候自然是觉得可怕,恐怖,但是一个父亲会觉得可怕我就有点不能理解了。
当然,他如果是觉得妻子疯狂的话倒是可以接受。
这点保存意见。
还有,研究员的女朋友。
像这种不和男友直接谈谈,和雇主直接交涉的行为,在我看来就像男友出轨了你怪小三。
当然,可能这个比喻不大恰当。
但是试想一下,当你热爱你的工作,并且为此花费心力的时候,你家长跑去跟你上司说,不要再让他加班啦!
的时候你会怎么想。
接近结尾的时候,女儿睁开了眼睛。
我心中一句WC,感情这是一部恐怖片吗!
然后就去了??
然后母亲就接受了??
啥玩意儿。
你让我给这部剧分类我都很难分。
家庭剧?
伦理剧?
推理悬疑?
恐怖?
到底这部片子想表达什么啊?
这说两句那说两句的,乱七八糟!
总而言之,和东野圭吾以往的作品相比较,这部作品真的很很很一般,甚至偏差。
希望以后再看到其他好看的作品吧。
(欢迎关注辉兔的爱与生活公众号)日本电影《沉睡的人鱼之家》是根据东野圭吾纪念出道30周年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故事没有谋划复仇,也没有激情杀人,只有爱与陪伴,却比东野圭吾的其他作品看着都要揪心压抑。
这部剧情片一边展现着母爱的伟大,一边探讨着科技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即便时隔5年再看,这样的讨论依旧没有过时。
就像安乐死一样,有人接受有人抵制,法律能界定的只是概念和实施,却无法界定人们在不同思想维度上的认知。
故事为了增加对人性的复杂考验,还设立了一个前提,即日本法律规定不接受器官捐献,就无法出具脑死亡证明。
换句话说,如果家属认为病人还活着,不需要捐献器官,那么病人在法律上等同于活人。
事实上呢?
科技创新即便能维持人的身体机能,也很难让人的意识恢复,在外界一般认知中,等同于死人。
这是情感上难以接受,事实上又不得不面对的现状,关键做决定的人不是病患自己,而是家属,这就非常考验人性了。
和昌和妻子惠子有一个女儿瑞穗和一个儿子阿生。
某天,瑞穗在游泳池玩耍出了意外,导致脑部已经严重受损,处于脑死亡的状态。
医生希望家长愿意接受器官捐献,医院可以为此出具脑死亡的证明。
面对这样的打击,薰子一度崩溃,内心经历了巨大的挣扎和痛苦。
就在薰子都决定放弃的时候,瑞穗没有放弃,她稍微有了些变化,并在不久被接回家接受长期照护。
和昌的科技公司致力于改善残障人士生活,研发创新产品解决病人痛点。
其中有一位工程师星野,满怀热情地扑在了针对瑞穗病情的技术研发和产品测试中去,从中获得研究的价值,与被认可的成就感。
薰子一直在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瑞穗,她的辛劳付出确实无可挑剔,但她的思想开始偏执,行为也出现了异常。
有点为了证明我女儿还活着,去做很多不一定利于瑞穗病情恢复,还会令人反感的事情,甚至到了连儿子都非常排斥的地步。
最终惠子无法接受女士只是一具活着的尸体,为了强迫社会承认女儿是活着的,或者说为了要一个国家对于活着的法律界定,她想采用最极端的方式,亲手杀死瑞穗来验证。
不接受器官捐献就没有脑死亡证明,理论上瑞穗就是活人,那么惠子杀瑞穗属于杀害活人的犯罪行为,她愿意因瑞穗被定义为活人而承担法律责任。
但对于外人看来,没有意识的躯体等同于死人,那么惠子杀瑞穗属于杀死人,就不应该被定罪,连赶来的警察都为难到束手无策。
这属于薰子的执念与普通大众之间三观的矛盾冲突,还是无解的死胡同。
这种辩论不会有任何结果,不过意识流升华了,将惠子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把观众的情绪拉满,为瑞穗的告别做了精彩的铺垫。
幸好惠子没有成功,但很可惜,瑞穗也没有成功实现苏醒,身体机能回到了初始最糟糕的状态。
这一回,惠子选择与自己和解,同意了器官捐献,让瑞穗离开人间,也将希望留在了人间。
如何界定死亡?
脑死亡还是心脏的死亡?
就像如何判定婴儿是否是个人,中国是出肚子的一刻即为人。
那么,五脏俱全却还未出肚子就死亡的宝宝呢?
在父母看来它也是活着过的吧,那小手小脚小脸颊,曾经扑通扑通跳着的小心脏,难道不是活过的证明吗?
曾经看到过有研究表明身体的细胞也有记忆功能。
那么未来的科技是不是也许脑子的记忆功能可以通过身体其他完好的细胞DNA或者其他部分提取呢?
如果判断死亡那么准确,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冰冻活人呢?
不是说说的一定是对的,但是目前的我们看不到未来的科技不代表不可能,《黑镜》有复制人的记忆变成能根据主人习惯自行处理事务的小机器人,里面就是记忆芯片。
从前的人能相信活人移植可以存活那么久吗?
能相信机械臂的灵活的可能性吗?
凉子的演技真的太好了,把一个为母则刚的母亲演绎的好动人。
常人认为不可思议的想法,她却努力去实现了,当然父亲也是同样努力的了。
看了很多故事,出轨占离婚理由的比例并不大,婚姻不似谈恋爱,还有很多其他内容,至少在东南亚是这样。
科技如何界定为可行和没有超出人伦范围,的确需要深思和谨慎,当小女孩被“笑”时,大家都开始觉得这有点超范围了。
这不是她的想法,这成了傀儡。
突然让我想到了CSI里制作的人偶。
我觉得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它并不避讳死亡与亲情,全都展现在你面前让你去思考。
掩耳盗铃,什么都不说不讨论不代表这些伤痛就不存在了。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可是本是人类,只能去思考,因为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看见过的东西。
小女孩好可爱,沉睡时也如此惹人怜爱,让人不忍说她已经死亡。
现实生活中,面对经济条件的不允许,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维持这样的身体。
一边我们想不断延长我们的生命,一边我们的出生率逐年下降;一边我们在不断让环境变暖,生物多样性变少,一边我们想在地球上多生存多发展。
人类的欲望让我们走到了现在,人类的欲望却不知道会带我们去向何方。
也许本就复杂,也许本就无意义,也许本就没有答案。
不是说第三次的死亡是所有人的遗忘吗?
那么她永远会在父母的心中;不是父亲认为心脏死亡才是死亡吗?
那么她存活在了小男孩身体中。
死亡的推定究竟到底是脑死亡还是心脏死亡?
这剧对于死亡的界定的不同真真切切的理由是各人心中对于逝者最强烈的感情寄托的不同。
小女主六岁因为溺水导致脑死亡,但是心脏却还没死。
日本法律推定脑死就是死亡,当小女主送到医护室的时间在法律和科学上已经去世了,但小女主的妈妈对于小女主的死亡时间的界定是三年后睡梦里小女主的托梦告别(谢谢妈妈为了维持她的身体做出的努力,她也表达自己的身体也为自己的生命力也努力了三年,但是脑死没办法弥补,就只能和妈妈说再见告别),而小女主的爸爸认为小女主的死亡是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那么小女主自己在心脏捐献的那一日才真正死亡,但是心脏为另一个小男孩重新创造了生命,也由另一个小男孩重新带来了心脏的跳动,那么小女主的推定死亡时间就会无限延长。
科学和法律对于死亡的界定,出于对人类自身的共情,当我们失去意识,没办法思考、社交,没办法去和其他人类产生牵绊之时,我们就已经死亡。
小女主妈妈对于死亡的界定更多的像是玄学,失去心灵感应和牵绊的那一刻才算是死亡,所以小女主在妈妈的眼中又活了三年多。
我想东野想要表达的是对于死亡的界定,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必统合,互相尊重就好。
小女主的妈妈坚定的认为,人不仅大脑有意识,心脏有记忆,身体会说话。
而大脑更像是高级生物的标准,而不是出乎直觉的牵绊,当我们和挚爱的人失去心灵感应的那一刻,才能算是真正的告别。
不管失去心灵感应之前,我们和他们是在用大脑沟通,还是用心脏沟通,还是用四肢沟通,我们都在相互传递着生命力和爱意。
我想活下去,我想让你活下去,这个时刻的界定交给法律或许太不近人情,最有权利说话的还是真正在意逝者的人,连霍金都解释不了“爱”这个词在宇宙中存在的原理,法律和科学所界定的逝者只是形式上的逝去,但实质上的判定,不如交给那些玄学。
书就够没意思了还拍成电影了
一切都是那么的莫名其妙!!!我接受不了!!!白瞎了我的坂口小天使和西岛叔!!!
有点意外,居然是家庭&医疗伦理片。小盆友们都好会演。
还是电影比书好看,原来器官捐献的电影可以这样拍。看到最后小女孩告别的时候,忽然感动了,她说:我感到很幸福。那一刻感受到了竭尽全力歇斯底里的母爱,好像东野圭吾写了那么多字只为了这一刻。
并不是电影拍的不好,只是原著有很多心理活动很难拍出来,如果没看小说会觉得母亲太夸张,记得书里对她的心理描写很细腻,从可以自主呼吸到手脚能活动,到脸色红润,给她带来太多虚假的希望,才会有入魔的感觉,比较难表现。
我觉得还挺感人温情的啊 杀人是为了让法律证明人还活着 子役都蛮厉害 然后依旧是坂口夸赞时间:这是颜巅时期
一度看成了恐怖片,不过母亲对孩子的爱真的感人。看哭好几次
【3】完全无法共情母亲的做法,这不就是东亚父母不顾孩子“死活”,一味自我感动的真实写照吗?(封面海报以为是吴京主演……)
原著本身不出色,影片更着力煽情
在“脑死亡”知识点普及和情感伦理拉扯上的平衡做得还不错,其实蛮适合引进国内。
对这种强煽情的现代奇情伦理电影越来越无感了
3.5,医学科技伦理+家庭伦理,做好催泪的心理建设还是哭到脑壳痛了,东野圭吾就很会搞社会关怀、情感绑架那一套。探讨脑死亡/心脏死亡哪种算正式死亡;有尊严的活着或死去都是复杂的战役尤其需要他人做决定时;科技设备控制神经反射但患者无自主意识带来的傀儡恐怖感→简直是“发条橙”深化版;漫长等待中家人的态度转变也经历了“哀伤五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以及母亲果然最伟大,其中小儿子被忽视需求的支线很重要。不足之处也很明显:调度日剧化,动不动逆光、大头特写真的腻;中后段妈妈突然暴躁,画风突变地可怕,还有尴尬的逻辑鬼才;坂口小天使的女票线有点拖累冗余,可以缩减一点。(演这片的妈妈太虐,眼泪开闸基本上就没停过,扮相是苦情版梁静茹!)
完全被剧情节奏带着走,一开始也认为小女孩就是行尸走肉,一具活着的尸体。理解不了母亲的做法觉得走火入魔了,尤其开始控制女孩表情的时候。随着这些铺垫,剧情发展到要亲手手刃女孩时,对脑死亡算不算死人这件事开始有了反思,如果外人认定脑死已是死人那我现在杀了ta犯不犯法?如何界定?医理和法理是否想通?可能就能慢慢理解一直守护在脑死亡身边家人了吧。影片让心脏没有死亡,人便一直延续下去的观点传递也很巧妙,间接支持了器官移植。
贾静雯和两个我认识的帅哥,但是实在是太无聊了
感觉非常不东野,原本讨论究竟什么算死亡的命题,温情不够惊悚有余,很瘆人。
拍的什么鬼
题材挺好的,就是拍得挺无聊的,日本的子役真的都好厉害。
看过原著的来说,电影版人物关系剧情和小说差好多,关键剧情引导也有点唐突不自然,要浓缩在两小时里面的确有点困难,最后结局还行比较还原了~
奇情伦理。脑死亡算真正的死亡吗
生命与死亡定义的探讨,题材引人深思,虽然我认为筱原凉子已经尽力了,但效果依然略显笨拙,犹豫一下,3星吧,主要是有点沉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