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片子完全是因为克里斯蒂安·贝尔,影片从始至终都维持着不紧不慢的叙事节奏,但在这部影片中这样节奏很合理,也足以表达故事的深意,这样故事在每个高潮发生后能留给观者停下来的思考时间,且回味。
尤其是兄弟二人,一个和叔叔去狩猎,一个为了还钱参加拳击赌博,镜头一直在狩猎场景和弟弟打拳的场地来回切换镜头,都在静静等待蓄势待发,这样交叉的叙事迎来了故事的高潮,罗塞尔在狩猎的时候作为目标的鹿回头看着他,罗塞尔收回了枪,但罗塞尔的叔叔还是捕获了一只鹿,在车后鹿的头部的特写镜头,还有罗塞尔和叔叔一起剥鹿皮的镜头,都预示着罗德尼接下来的遭遇,整部影片的色彩和叙事方式都使得它灰暗、压抑,但影片的结尾就显得不尽如人意了,结尾结束的简单、匆忙。
当罗塞尔得知罗德尼的死讯,之后的报仇应该汹涌而至,而不是戛然而止(不仅仅是罗塞尔给罗德尼报仇雪恨,影片在情感的熏染上都显不足),导演没有继续挖掘影片背后的深意,正如片名一样“逃出熔炉”,一直到影片结束都没有给观众一个交代。
影片介绍剧情有误,重述如下。
罗塞尔和弟弟罗尼相依为命。
罗塞尔子从父业在炼钢厂工作,弟弟无业。
老父亲从事有害工种晚年已无法自理,靠罗塞尔叔叔照顾。
罗赛尔有个女友从事幼教工作,两人关系亲密。
罗塞尔酒后驾车出事入狱,出狱后,父亲已故,女友弃他而去随了本地仅有的有政府养老保障的警察。
罗塞尔没有怨言,继续去钢厂上班,一切似乎也都没有出圈。
罗尼欠当地Boss佩蒂钱,佩蒂并不急着要,但罗尼为了不让哥哥为自己还债,逼佩蒂推荐自己冒险参加新泽西黑道组织的地下拳赛,却反而因此让自己和boss送命。
在警察处理无效的情况下,罗塞尔不得不拿起猎枪上路。
这是美国边缘一个被遗忘的工业小镇,没有财富,没有前途,也没有野心。
居民各自找到营生对付完自己的一生。
电影没有讽刺谁,也没有把角色符号化。
它讲了一群有爱心勇于担当的好人,在面对仇恨危机时的无奈做法。
即使被形容为极乐世界的美国,仍然有众多不被人知的穷困城镇,那里的人似乎从没有被体制的优势照顾到,在他们遭受不公的时候,体制也没有办法保护他们。
而他们没有选择把自己的家乡变成丛林,他们安分守己,勤劳勇敢,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来此一世,但仍然追求平静的幸福。
罗塞尔的车祸完全是意外事故,酒驾成为体制给他定罪的证据。
罗塞尔甘愿入狱服刑,乃至在日后最困难的时候仍然回到事发地向死者哀悼。
然而警察夺走了他的未婚妻,在他的伤口上撒盐说他撞死了人,丢下女人,最后又告诉他对罗尼的死没有办法。
罗尼并不是不学无术的浪荡子,他和哥哥的争吵告诉我们,战争给他的肢体和心灵都留下伤痕,然而国家并没有给他一个归宿。
他不愿意再像父亲一样在钢厂为国家卖命,早早了此一生。
但面对为他担心的哥哥,他最终也做了妥协,只是要求进行最后一战把债还完。
佩蒂是当地的老大,但仅此而已,他不愿意罗尼为他冒险,无奈之下也只好车接车送当起了经纪人……这个故事里,没有人打算逃离哪做熔炉,一切只是为了生活。
父亲为熔炉献出了生命。
罗塞尔为了回到熔炉前工作,在监狱忍辱负重。
罗尼冒险和黑道交易也是为了和哥哥一样去钢厂工作回到正轨。
面对死亡和威胁,父亲说我有点冷,罗尼说我不在乎,罗塞尔说我要报仇。
他们被剥夺了这么多,却已经习惯了这个国家不去为他们做什么。
生命的最后时刻,陪伴老父的是叔叔;卖命还债,陪同罗尼的是酒吧老大佩蒂;独闯毒枭巢穴,站在罗塞尔身边的依然是叔叔。
甚至最后知道自己难逃一死的黑道凶手,也是认赌服输,一命换一命的态度。
所有人已经在熔炉里太久,像钢水一样无力改变自己注定要冷却定型的命运。
他们只希望这一过程平静安详,不出意外。
这一点从给猎物剥皮和电影最后的镜头里都有体现。
只有从警察身上,才能依稀看到一点现代社会制度的影子。
所以,叫逃离熔炉,是不符合这部电影内容的。
Out of本来就有源自的意思。
应该叫做出自熔炉,熔炉中走来,甚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更为贴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这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一段。
当年写下这篇名作时,普希金正值被幽禁在乡下老家期间,看似与世隔绝、孤独寂寞。
但是白天他可以与村民交谈唱歌,晚上有老奶妈给他讲故事,附近的邻居奥西波娃一家也给了他许多关怀与温暖,再不济他还能通过读书写作来消闷解愁。
不过,假若《逃出熔炉》的主角拉塞尔看到这段话,估计马上会从嘴里蹦出一句「Bullshit」。
是的,他已经足够忍耐了。
作为一个薪水微薄的钢铁工人,拉塞尔需要照顾瘫痪在床的老爹,还要经常帮当兵的弟弟还赌债,但总算还能凑合着过。
然而一次意外的车祸让他陷入了更大的不幸,不仅在牢里蹲了四年,老爹也死了,女友也跑了,弟弟退役后打地下拳赛还被黑帮杀害。
更可气的是,负责此案的警察居然是他女友的现任男友,说是会秉公执法,却迟迟不见行动。
你让他还怎么忍?
忍无可忍,便无需再忍!
拉塞尔只能扛起枪自己干,可是虽然最终一枪崩了杀弟仇人,但对于他而言,今后的生活依然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大熔炉。
这是一部揭露美国阴暗面、控诉吃人体制的影片,却也是十分肤浅的作品,全剧最有力的一句台词或许就是弟弟朝哥哥喊出的:「我他妈把命都给了这个国家,国家为我做过什么?
到底为我做过什么!?
」除此之外,再无具有深刻剖析或者哪怕是让人留下印象的对白和情节了。
仇是报了,可然后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可能编导只是想表达底层人民的疾苦与无奈,至于体制,那不是电影本身应当担负的责任,也不是一部电影或者一个编剧一个导演能够解决的。
因而,《逃出熔炉》终究也只是一部讲了个寻常故事的电影,而非兼具思想和灵魂的艺术品。
对于体制,连美国人都已然见怪不怪了,何况是全世界最能容忍的我们呢?
很显然,这是一部有着真诚政治诉求的好莱坞电影,否则那么多大牌不可能集体脑残,为这部闷骚到乏味的电影担纲主演。
君不见,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下普罗大众的最坏生活大概就是贝尔饰演的那个样子,个体的奋斗也不可能比贝尔做得更为彻底和决绝,只不过我们乐于在自我奋斗得到的一点点回报中寻找自我麻痹,满足于从资本家少得可怜的嗟来之食中一厢情愿地建构自我存在的价值。
更直接的是,我们的生活还没有贝尔那么坏,那么糟,至少我们的政府还没有虚伪的强调种族平等,然后让曾经卑贱的异族晋升为统治阶级的一员,用我们的法治来见证我们的破落,抢我们的女人,跟我们吃晚饭最后拍拍屁股无作为地走开。
说到这里,黑人女友和警官的设置,真是给白色垃圾们当头闷棍啊。
可惜的是,电影语言并没有用较多的篇幅展现其深沉的政治意图,而是将故事讲得老套的不能再老套,郁闷不能再郁闷。
但这也可能是主创的高明之处,烂俗的故事也许更为有资格代表一种经久不变的生活本质,点化我们视而不见的社会怪象。
只不过,被好莱坞洗脑、盲目追求肾上腺快感的观众现在已经很难有心情和时间兔死狐悲一下了。
在这个意义上,主创人员没有金钢勺能哺喂(spoon-feed)甘于泡温水的大众,看电影图个乐子的大众也没有金钢慧眼识别影片深层无助的悲悯。
如此阴暗的题材,应该是拍之前就可以预见与奖项无缘,票房亦不会大卖。
拍成这样,委实是本着想把这样的一件事情讲好的诚意吧。
说的是件小事,本身甚至不值一提,一个人被战争摧毁的人生,一次痛快淋漓的复仇,一段逝去的爱情。
但这就是人生本身,那些等待消息的日日夜夜,自己的亲人生死不明他人不作为的愤恨,没有能够等待下去的爱人,桥上的离别,对自己是简直无法渡过的煎熬,与旁人无关。
整个电影里都是大牌,却没有人身上有之前的影子,大家都生活在那个法律不能企及的小镇里,希望能过只要可以安稳的病死也好却不得安稳的日子。
对镜头的运用尽显功底,音乐亦精心制作,几近无痕的融在整个故事之中,几段分线的穿插令人心惊胆战。
看完看了下导演,发现与疯狂的心居然是同一个……当然是他,几乎用着上帝的视角怜悯的看着世人,说着无法改变必然如此的故事。
在美国荒废的一个工业小镇,子承父业的哥哥是名钢铁厂工人,弟弟是被反复征兵四次到伊拉克的退伍老兵,还有一名患得职业病躺在病床上等死的老父。
日子过得百无聊赖,哥哥永远怀着平常心态,任劳任怨的接受着生活的一切,还好有一名像样的女友陪在身边。
不成想,本不如意的状态还意外遭遇酒后驾车的祸事,交不起保释金的哥哥被一关四年。
四年后出狱,老父死了,女人也跑了,弟弟又被人残忍杀害。
求助的警察不仅是第三者,还打官腔推脱责任。
只求温饱的哥哥终于忍无可忍,亲自披挂上阵,不惜一切代价举起猎枪,誓为死去的弟弟讨回公道。
影片由《疯狂的心》的最具潜力导演斯科特•库珀执导,时隔四年后,尽管依然在讲述一个落败的故事,却不见了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只剩P民在残酷体制下的挣扎苦境。
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哥哥可称得上是标准的“好好先生”,无论事态多么炎凉,处境多么困苦,都忍辱负重怀着一颗本分之心。
饰演弟弟的卡西•阿弗莱克的性格却恰好相反,为了还债四处想辙,不仅对哥哥的苦口相劝反唇相讥,还参加黑道的地下拳赛来赚取快钱。
但是,这对哥俩儿没有《勇士》中的哥俩儿那么幸运,拥有强健的体魄职业的打法,可以参加正规的格斗赛事来赢取百万大奖。
而且,苦逼的弟弟犹如在前线上一般,历经各种血腥打法,好容易赚取了奖金,却还是死在了黑老大伍迪•哈里森的狠手之下。
这样的结局本让哥哥不可承受之重,偏偏夺人所爱的警察福里斯特•惠特克又是那副吊样,什么占山为王的黑老大太厉害,警察也不敢轻举妄动,让贝尔稍安勿躁等等再说。
就算再老实厚道的人,在痛失两位亲人又失女友后,也会怒从心中起恶从胆边生。
当体制不能解决人民最低的索求,人民只能以本能来反抗所遭受的迫害。
弟弟以血肉之躯反抗现实,终还是融化在“熔炉”当中,万般无奈的哥哥也只能拿起猎枪指向恶徒。
这时,弟弟在生前反击哥哥的那句台词会在观众们的心中反复回荡:“他妈的我把命都给了这个国家,国家给了我什么。
” 他们不仅什么都没有得到,还失去了更多。
片中反映弟弟被征兵四次的案例,在美国并非鲜见,属于普遍现象。
本该退役的士兵,由于没有新兵顶替,会被迫再次征召,甚至出现反复征召的现象。
由此,近年来爆出的美国大兵精神错乱,酿出各种丑闻的事件,也就在情理之中。
多年的战事不仅耗费钱财物力,还耗尽了人们对政府的起码信任,直到把人们耗到精神失常。
有些观众会说,片中事件在美国只是个案,算不得什么大事。
是的,美国主流媒体对这种“个案”电影除了盛赞贝尔和杀人狂伍迪•哈里森的演技超水准的表演以外,对于体制阴暗面基本无视。
给出满分的《芝加哥太阳时报》只评价一句“令人难忘的表演”,没有更多话语。
低智商的RogerEbert.com更是直言,看不出来影片究竟想说什么。
只有《华盛顿邮报》平静的提到这是一个“后工业化美国”的梦碎故事。
打出最低25分的《旧金山纪事报》的评价是:“It shambles and ambles, seemingly without focus or pattern, from one thing to the next.”令人怀疑小编是否快进着看完的。
当然,但凡揭露美国阴暗面的电影都会被装聋作哑冷处理,甚至无缘任何奖项,本是历来的潜规则。
但是,别人家的阴暗面却会被美国人不失时机的捧入手中给其大方光彩,就有点让人想不明白这是个什么心理状况。
比如,被我们的小贾导演四处吹嘘的《天注定》就被好事的美国人大肆围观,不仅博得多项提名,还获得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外语片奖。
由此可见,美国人其实很懂得阴暗面的价值所在,只是,他们真的就可以无视自己的阴暗面,以揭露别人的阴暗面为己任,宣扬虚无普世价值观为所求?
那他们生活在“熔炉”中人民的疾苦又该让谁去解决呢?
导演:斯考特·库伯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 卡西·阿弗莱克 伍迪·哈里森从罗德尼被杀开始影片的基调急转直下,前半部影片就像一部文艺片似的将一个小镇几个人物的生活娓娓道来,细致入围的在镜头中将角色渐渐的丰满起来,不留痕迹的铺垫着后面的剧情。
虽然这是一个灰色的故事,但导演并没有致力于挖掘故事的黑色潜质,影片几乎在没有任何悬念的牵引下带着观众走了近1个小时的时间,习惯了被事件或冲突牵着走的观众估计会对这样一部片子有些莫名其妙,相比剧情本片从人物关系和角色性格入手的难度其实更大,若非导演对本片剧情有绝对的自信是不会如此处理的。
这个小镇的天空被钢铁厂的浓烟熏染的灰蒙蒙的,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似乎却有着刚硬的性格,无处不在的雄性激素在这个环境中倒是恰如其分,男人和男人的故事中总免不了要充斥着酒精和荷尔蒙,唯一的女性角色也不过是在罗素和韦斯利的关系中平添了一丝复杂的成分,本片每组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比剧情更值得一看,全片的精彩之处都在于人物关系的张力之中,罗德尼和罗素的兄弟之情无疑是故事发展的主线,两人的对峙和关怀贯穿始终,以至于罗素最后的一枪射的百般的艰辛,两人的内心在与自我的较量中做困兽之斗,情感与情感之间碰撞出复杂的火花,导演没有浪费这些演员的出色演技,几乎所有的表演都很隐忍,不轻易爆发出的冲动却令观众通过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察觉到了。
导演用难以置信的克制和细腻将这个五大三粗的故事讲述的细致入微,在镜头中我们看到的仅仅就是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在与生活的较量中或成功或失败,这不是一部精彩纷呈的火爆大片,但绝对是一部可以令人刻骨铭心的电影,尤其是那最后一枪。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电影的重点不是讲复仇,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故事背景设置在像沈阳的铁西,辽宁的鞍山、本溪这样的老工业城市,我想导演关键是要讨论在这样的城市里,老中青几代人的生活状态,和未来年青人的生活的走向。
新晋导演斯科特算上这个作品到现在一共出来两部片子,这部电影在题材和内容上,甚至连海报都跟他上一部《疯狂的心》惊人的相似。
有雷德利.斯科特为电影坐阵好处就是,能有一票大牌演员帮着捧着这个片子。
相信在东北老工业城市生活过的人肯定都有同样的体会,比较容易和主角产生共鸣。
那里的生活状态好像和外界永远都慢半拍一样,从高炉中吐出的黑烟不意味着蒸蒸日上,而是一种苟延残喘。
对着有伍迪.哈里逊饰演的这种简单粗暴的人物的存在就不感到奇怪了。
年青人们不是选择离开这里,就是继承了父辈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继续走下去。
而贝尔这样的年青人就属于后者,他对未来没有太多的要求,一面小心翼翼的尊重着那些曾经辉煌的父辈们,一面循规蹈矩的持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而弟弟卡西想要凭自己的力量来主宰自己的命运,结果却没能有丝毫的机会。
这也侧面看到了在这座钢铁之城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以后,人们找不到什么能够依靠的了,也只有通过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硬碰硬的肉搏,从而寻找自己的价值。
最后的结局,贝尔也面临着一种选择,是在选择了暴力以后,成为伍迪那样的简单粗暴的人,还是继续苟延残喘的老死在病床上?
这也是导演留给观众的一个问题。
说句题外话吧,我现在逐渐适应贝尔接戏的口味了,他演的电影总带着某种颠覆性。
即便是类型片也有“贝尔式的调子和节奏”。
看看《决斗犹马镇》、《重见天日》、《公共之敌》、《美国精神病人》这些电影吧,没有一部不是打着类型片的幌子,讲述一个晦涩的故事。
这次的《逃出熔炉》也不例外,血腥和暴力的戏码很少,复仇的段落也丝毫不给观众任何视觉和生理上的快感。
但贝尔在整部电影中的表演是放松的,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最接近角色本身的。
再次说句题外话,现在豆瓣的网友真难难伺候,总喜欢把自己装在条条框框中,复仇片就必须得快意恩仇、血溅当场的,稍不按套路出牌,就什么失望、沉闷啊,甚至垃圾啊云云。
一部作品要想走别的路子或是给观众多一种选择都不行,这不是太奇怪了么?
你说电影的主创团队都有勇气不走“万年船”的路线,你们这些看电影的反倒不能有一点开阔的思路么?
反而作茧自缚。
只要看到海报上有什么警匪、悬疑、复仇等字样儿,就得按照你们脑海中的戏码来开演。
幼稚!
如果所有导演都没有点儿性格,专拍你们爱看的电影的话,那电影也就没法看了。
这部片子在法国的译名可以翻译为怒火中烧。
刚开始看的时候沉闷的镜头让人有点不知所云。
结尾却让人压抑的要命。
高潮会被预料到,警察无用,说最后一次必死无疑的老桥段总在上演。
主角Russel唯一出彩的是刚从监狱释放的那一分钟,简直让观众都感到新生的惊喜与悸动。
弟弟和大反派都是实打实的硬汉,弟弟干完最后一场就像完成了人生的目标,亲眼看到老板被头爆,被拖到山上也只是一句fuck u,被打的眼睛睁不开仍然用执拗的目光看着Degroat,枪直指头上也说我不在乎。
而Degroat简直让我爱到不行,目光单纯思想邪恶,存在之处周围皆威胁。
哪怕知道自己的命运仍不低头,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末路。
而Russle作为一个好人角色总是那么些许欠缺,被撞入狱,出来见到心爱人被抢也是一副正义模样,然而鲁莽不负责,一方面显示出要独干的决心,一方面又通知警察,一方面说着不想牵扯别人,一方面又不考虑周全害无辜老酒保被爆头。
单枪匹马扛只枪就想去揍boss,没想到还真给他逮到了,还不杀个痛快,一枪又一枪,最后警察都到了,或许可以凸显他正义理智又好人宽容的一面时,他把Boss给干了。
妈蛋。
真是让人憋屈的不得了。
一直在背叛自己之前的行为。
看到Degroat给干掉了,尊是伤心的泪流满面。
值得赞的是捕猎和打架的镜头切换,鹿眼信息太多,R和叔叔拖着鹿走向车的那一幕简直是整部电影的精华code。
影片节奏慢慢的,背景全部是衰败的美国传统工业,毫无生气的小镇,压抑的钢铁工厂,男主一开始就过着压力巨大的工作,钢铁蓝领工人,父亲重病,弟弟再一次被调去伊拉克打仗,在酒吧看着电视上奥巴马大声疾呼“改变”,但周遭的一切仿佛都已经死了,然后醉驾,入狱,回到社会,女朋友走了,弟弟从战场回来却已经被战争摧毁了精神,父亲等不到他放出来的一天就病死了。
他努力地回归社会,却仿佛一切都不如意。
弟弟去打黑拳,死于黑帮手中,警察只说我们无能为力...男主和叔叔自己调查,却也毫无用处,当弟弟的尸体被找到,警察的抓捕行动却没有抓到凶手,男主愤怒了,然后自己把凶手引出来,杀了...记得最后几个镜头,男主举起枪,警察在后面大声喊他不要做傻事,我以为最后男主肯定是艰难抉择然后放下枪,最后心灵救赎神马的,但男主是瞄准,然后一枪爆头...或许这才是结束一切,逃出这个融掉一切过上好日子的希望的大熔炉的唯一途径,毁灭别人,毁灭自己,总比被熔炉融掉的好...
雾霾还不是一样严重,冷峻得让人心寒,一对兄弟在命运里惆怅着。
看是喜欢的复仇题材 又是贝爷演的。 节奏有够慢啊...感觉叙事也太过低沉了
中规中矩
电影开始两分钟前和65分钟后才似乎要开始讲正事,其实只有前后各两分钟的故事,浪费了一大把卡司来讲这个故事,无奈没同感
没有任何惊喜,毫无新鲜感,完全提不起精神,情节上的处理就更糙了。很浮于表面的一群美国没落工业小城底层工人形象,类似社会背景的电影里它还真是不如《钢的琴》好看。白瞎了这帮“玛莎拉蒂”级别的卡司和制片人。
什么玩意儿。。。。。。剧本就是一坨翔。
故事太俗套,劇本太俗爛,角色性格太扁平,從復仇到寬恕的心理變化完全令人摸不著頭腦,影片一開始其實還可以,但是過半之後在弟弟死了,節奏變得更加混亂,更加凸顯了故事的單薄無力,唯一值得稱讚的是攝影和配樂,還算值得一看一聽。
为了逃出,硬塞进熔炉。本可是很好的犯罪心理作品却被玩烂成了复仇流水账,要不是几个好演员这剧本恐怕没公司愿出钱
久违的芭乐
微血腥,小故事的剧情。走向该紧张的时候紧张。。
不能伤害家人,不是说说而已!
节奏太慢,剧情也爆点。
贝尔的片子我不看都是满分的。
节奏和气氛都非常棒,哥哥最后长舒的一口气把兄弟间的情感推到了极致
剧情节奏太慢 看得要睡着了 为了贝尔大叔加一颗星吧
在氛围的渲染上可说是极尽浓烈,也就无视剧情了。
什么国家什么警察都是靠不住的,只有血脉才是唯一的支撑,这点和汉江怪物很搭,整部电影就是很平静地讲了个很残忍的故事,抓心。
严重怀疑豆瓣用户的鉴影能力。
生活好难。卡西真是宇宙首席弟弟
“为赋新词强说愁”来形容这个片子再合适不过了。如果吴宇森来拍,那肯定是一个暴利美学片。现在为复仇的主题拍出了剧情片。116分钟,复仇只有16分钟。片子过程中走开十几分钟也无碍进展。昏昏欲睡的片子糟蹋了一群大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