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让观众开怀大笑的地方其实不是很多,但是却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孩子找朋友这条主线不用说了,有多完整在最后就哭得有多大声(笑。
最后伊洛塔乘上前往集中营的火车这一幕在大团圆之后,乍一下让人很突兀,但仔细一想确是很好的。
那个雅利安孩子还没有找到,三个人的目的还没有达成,让他们坐上火车继续使命便是有必要的,不过最后只有单独一个纳粹军官的孩子是导演留给我们最后的善良(总不能5个孩子,就留一个尿裤子的吧?
),也是导演对纳粹作的无声讽刺,无人不知集中营的残酷。
至于大人线嘛,整爱情这东西还是落了俗套,虽然导演是想表达即使是最残酷的军队与最圣洁的宗教,其中的我们都是有人性的个体,我们在相处之中也可能会产生同立场不符的情愫。
最后「你们是个混蛋,也因此是个很好的士兵」,希望在战争之中我们每个人都保有自己的童趣天真与人性。
:对于聪明的女孩儿,说她太狡猾了。
有多坏?
比男孩还坏。
他们什么都明白。
:小孩的视角,道出了普遍的心理。
人们都知道认识的人一点错都没有,他们的父母也没有错。
往上溯源,所谓种族不过是不同地方生活、创造文明的普通人而已。
不能怪他们,那怪谁?
为什么要怪?
为什么非要指出来一个矛头?
还是说都是利益之争
女孩只会拖后腿吗?
从三个小孩儿、修女和士兵这两个小徒步团可以看出来,她们很聪明,很关键。
桌布没用吗?
绑十字架的方式没用吗?
护士技能没用吗?
离火车五步远没用吗?
留着鸡下蛋吃去,多长远的打算,虽然一开始没人看出来是公鸡哈哈哈哈哈。
生活常识与生存技能。
以及下图,女性代表了爱与宽容,是理性,是平息暴力与愚蠢的力量。
我猜那些fxz分子都是能从制服里得到尊严和勇气的人,因为此前没有被爱被奖励被尊重被关注。
爱和宽恕啊!
普通人心里都是如何想的。
下作的从来不是行为。
下作,是想法是标签。
女孩儿!
做得好!
学会了!
如何反击?
用他们说的话说回去🤷🏻♀️
这里三个人的行为。
女孩儿三百里拉买了两小块吃的。
遭到了两个同伴的鄙视hhh,但她勇敢地说出了原因:“我父母没有让我去买过东西。
im embarrassed”,缺乏经验而已。
小士兵,有点豪横,爱装样子,跟人家交涉,遭到了追打。
出发前他带了很多东西,钱,帐篷,吃的,秘密证据,不得不说他挺聪明的小普通男孩儿,人狠话不多,直接偷了一只鸡。
他很实际。
哦对他带了两只梨,是家里所有的吃的,很善良。
还有他说的“领导喝了水而我们要渴死”
哈哈哈哈笑死了如何杀死一只鸡?
吓死它hhhhh
真聪明
三个人的理想,也能看出来性格与成长环境
有的士兵有机会了解他的战争带来的实际影响,而更多的士兵没有了解到。
这个女孩子真的好棒啊,要学习!
黑暗中五个人都互相倾诉。
修女生气,生气上帝为什么容忍这些场面?
但是她仍然相信爱和知识的力量。
她并不盲目崇拜士兵说出了他休假的真相。
失去父亲的小男孩儿说出了他的思念。
不被爱护的军官家的弟弟说出了制服给他的力量。
修女和女孩儿的hug很温暖。
爱与宽容。
哈哈哈哈👍🏻小女孩儿的勇敢聪明,都是修女姐姐言传身教影响的呀。
应该也扣了下主题,如何对待孩子,如何对待下一代。
如何才能让宽容与理性取代暴力与愚蠢。
后续一直没有出现的里卡多,在路上出现两次把两伙人联系起来的蓝色丝带,取名里卡多又被吃掉的公鸡,一直都出现的火车 (总觉得这火车装着特殊货物),去饥肠辘辘的一家子打劫.....好笑又沉重。
饭桌上给哺乳期妇女让食,真是人类群星闪耀时之一。
如何对待妇女,对待儿童,对待孕妇,对待母亲。
天真浪漫的小孩们不以种族分类,不以国界区分,不以你我区分。
纯真的情感,印在孩子心里的只有朋友。
一路上都很有趣,闹脾气很有趣,走路很有趣,看他们讲话也很有趣,下河洗澡也有趣。
这一次三个孩子都没有一个掉后腿的,胖胖小孩指挥官足智多谋,对“旅行”做了一个最万全的准备,带了吃的,带了帐篷,还非常勇敢的第一个喝河沟脏水(虽然后面拉肚子了)。
另一个小男孩虽然感觉随时没吃饱,但真是一个暖暖的小孩。
情感细腻又行为大胆。
因为爸爸的事情在他心里有阴影,觉得很委屈;但是又敢去人家家里偷鸡。
vanda小女孩简直太聪明可爱了!
在修道院里也是学到了很多生活技巧。
在他们的相处,甚至连很多大人都做不到的事都做到了。
勇敢多谋,合作向前。
真是非常非常乖巧的小孩!
最后看到胖胖小男孩“自以为很聪明”乔装打扮而上了那一列不该属于他的列车。
这一次勇敢,就是永远的离别。
当他还很兴奋激动的要去救回好朋友,我在荧幕外看得心都碎了。
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趣的、美好的,就像做游戏。
朋友丢了,那就去找。
快被枪毙了,就掏出秘密武器。
所有事情都可以解决,都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三个小朋友在路上的种种经历,仿佛跟战争扯不上一点关系,只是一次郊游。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会破灭,直到他们不再是孩子。
小胖无所畏地溜上火车,剩下两个孩子也轻松的和他道别,这种天真的场面,和他最终没能回来,这种反差让我如鲠在喉。
人生的旅程,从懵懂到知晓,成长,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事件。
告别无忧的童年,需要经历哪些事情,才会让我们明白现实社会的阴暗面。
是什么事情推着我们向前,在我们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从天而降,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面对成长,去接受与我们认知不同的世界。
伊塔罗生活在二战时期的罗马,哥哥是从战场上下来的“英雄”,父亲是罗马的将军,在这样的家庭,他知道的“法西斯”是勇敢的象征。
为摆脱自己的胆小懦弱,得到父亲的认可,他与好朋友在罗马城里扮演着战争的游戏。
虽然卡里多是一个犹太人,但在伊塔罗的认知里,把高个金发的卡里多划分为雅利安人也是可以的,由此他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和对方做朋友;得知卡里多无法改变自己身份,他对犹太人的排挤体现在好朋友的父母身上,即便里卡多家有好吃的甜点,他也坚持着自己的理念。
直到有一天,卡里多再也没有出来玩耍,得知对方可能被送到德国,为了救出好朋友,三个小伙伴决定去营救他!
孩子的世界单纯而美好,他们凭着一腔热血,怀着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前行。
离开大人庇佑之后,他们才懂得世界有多么的可怕,比如:300拉里,只买回来一块面包和一个鸡蛋,明明一个成年人一顿饭只需要20拉里。
他们从村民手里抢到一只鸡,却因为不会杀,而将它养在身边,后来又去打劫农户的时候,对方比他们还要穷,母亲连奶水都没有,农户把鸡杀来吃了,在征得他们同意后,多给了年轻的母亲几块鸡肉。
两个孩子还把自己的鸡肉分给母亲。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而美好的,他看到的,学习到的,都是他生活的环境教给他们的,只有离开这个世界,才会知道外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些事情教会孩子坚强和勇敢,成为他们的护盾,在奔赴自己理想的时候,披荆斩棘。
伊塔罗的世界是“法西斯”的世界,它告诉伊塔罗要有男子汉的气概,却无法告诉伊塔罗,一起生活在罗马城里的玩伴为什么会因为种族不同而成为敌对方;他也不懂,为什么卡里多愿意和他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法西斯战士,却得不到认可。
究竟该以什么来划分事件的不同呢?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去结交朋友呢?
是以肤色,种族来划分吗?
是什么让我们在一夜之间成长!
是独自去异国他乡求学、工作的经历?
还是初为人父人母的责任?
也或者是父母的离开,使我们缺少回程的方向?
它们是现实狠狠砸下来的那一拳,它告诉我们,世界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瓦达是一名孤儿,由于她的年纪已经大了,领养孩子的夫妻都会刻意地避开她,这使得她渴望父母的愿望无法达成,她在前往德国的途中,守着修道院给予的教诲,却无法抵挡未知的恐惧,夜晚,她不得不跟着男孩子们一起住在帐篷里,却又害怕自己名誉有损,无法找到心仪的丈夫组建家庭,并要求同伴保密。
生活啊,会让我们瞻前顾后,害怕承担自己无法负起的责任。
可是,她愿意踏上路去救回里卡多,不仅仅是因为对方送给她的头绳,还因为里卡多一家的友善,让她有了家的温暖。
我们每一个人对生活的需求都不相同,生活不会事事都如意。
即便是身为将军的儿子,伊塔罗吃穿不愁,却依旧仰望着父辈的“荣光”。
他的勇敢,并不需要一件制服来衡量,可我们却往往需要一件物品来为我们指引方向,它可以武装我们,把我们的懦弱藏起来,给予我们无尽的力量。
指引伊塔罗的正是父亲送给他的那件制服。
决定去德国寻找伙伴的时候,伊塔罗拿上照片做秘密武器,却无法想象,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从来都是残忍的。
在用照片救下哥哥之后,伊塔罗知道了照片的“魔力”,坚信着自己一直相信的事件,可他不明白,他无法以自己稚嫩的肩膀去对抗整个世界。
他再也没有回到罗马,也许低级的德国军官根本不相信他的照片;也许在途中,他的照片丢失了,送到集中营的时候,被送去做毒气实验;也有可能是火车上无辜的犹太人自顾不暇,根本无法帮助他呢。
谁知道呢,错误的事情扭曲着我们的人性,它会隐藏我们的善良,留下冷漠来面对这无情的世界。
想起一个童话故事:一位老人在海滩上把搁浅的海星丢回海里,一名路过的孩子对他说:你不可能拯救所有的海星。
老人回答:我至少能救我手中的这一只。
正如伊塔罗,跟随着自己的愿望前行,他没有救回卡里多,却让身边的人明白战争的残忍,成长的代价。
在群星之中,我们不是最耀眼的那一颗,却依旧散发着自己的光芒。
从不觉得自己的文化修为够格评论这些苦心拍摄的佳作,所以向来只是打分不做评判,但我想从“孩子”开始,给记忆力逐渐衰退的自己留下些什么,所以如果刷到请忽略,权当是中年女文青流水账式观后感即可,无需在意。
这是一部构思巧妙又不失温度的小电影,制作成本绝对不算高,场景就那几个,但是越看越觉有深度。
但凡能选中该片观赏的人,很大比例都会对“集中营事件”有所了解,所以通篇并未对此做赘述,整个情节都围绕本片主体事件和人物展开。
从人物的构建上就会感慨,人生处处是矛盾,但矛盾本身就是戏剧化的表达。
一个是法西斯崇拜的“军二代”小孩,一个是父亲被前者放逐的贫民窟小孩,一个是在修道院长大的“孤女”。
三个不同身份地位背景的孩子,竟然为了救一个犹太男孩而走上冒险之旅。
另一边,一位是代表爱和唯心的修女,一位是代表着杀戮和唯物的军官,他们的同行就是矛盾的延续。
两位成年人寻找三个小孩的路上,所经历的种种,无不反衬出人性跟出身没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犹太血统真的带有原罪吗?
当然,对荣耀和权威的偏执却是军人家庭固有思维下的坚持,也正是这样,才让整部戏收尾时因“次子”最终还是偷溜上开往集中营的火车而推向高潮!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在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中,有一部由儿童主演的喜剧电影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6项大奖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改编剧本奖。
这部影片就是《乔乔的异想世界》。
(电影《乔乔的异想世界》截影)乔乔是一名狂热的纳粹少年,他和自己想象中荒谬搞笑的元首形象成为了好朋友。
可当他发现家中藏着一名犹太女孩的时候,又陷入了道德困境。
影片上映之后,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超45万人在IMDb上打出了7.9的评分,豆瓣评分也有8.3分。
(《乔乔的异想世界》豆瓣网友评论)影片通过幽默的方式探讨了“战争”“仇恨与爱”等话题,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地球村”单元中,有一部来自意大利的影片,同样聚焦在了战争背景下,孩子面对复杂世界时的纯真与成长。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The Last Time We Were Children
1943年,意大利罗马。
作为二战轴心国之一的首都,这座古老的城市此刻正在遭受盟军的猛烈空袭。
战争的阴云之下,我们的主人公们正在度过他们的童年。
不过现在,这些孩子好像因为什么事情而争吵了起来。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一个孩子的脸上被人吐了口水,只因为他有着特殊的身份。
01美好的夏天里卡多(洛伦佐·麦克格文·扎伊尼 饰)抹去了脸上的口水,表情满是不可思议。
我是你们的朋友啊,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那又怎样?
”科西莫(阿莱西奥·迪·多梅尼卡尼奥 饰)说道,因为你是犹太人,伊塔洛(文森佐·塞巴斯蒂亚尼 饰)就可以朝你吐口水。
里卡多当然不服,几个孩子随即扭打在一起。
孩子们的友谊总是很奇妙,打打闹闹之后,几个人又重归于好。
伊塔洛带着其他两人玩起了战争游戏,拿着木头枪,对着空中扫射。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科西莫还会模仿防空警报的声音,学得惟妙惟肖。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可玩着玩着,真的警报拉响了,人们慌张地跑向避难所。
彼时的他们就是这样,玩着他们最爱的战争游戏,也面对着真正的战争所带来的困扰。
他们还会拿上弹弓,躺在楼顶,朝空中发射着“炮弹”,仿佛真的可以把那些飞机给击落。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或许,在孩子的心中,他们不完全了解何为“法西斯”,什么又是“盟军”。
既然英国人整天空袭我们,那他们一定就是敌人。
用弹弓攻击“敌人”显然并不会有什么效果,于是他们又转而去处决“反叛军”。
当然,那也只是假人模特而已。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童年的夏天,总是充满了无尽的阳光和欢笑。
尽管战争的阴霾始终笼罩,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肆无忌惮地玩耍,没心没肺地奔跑更重要的了。
他们还那么年幼,仿佛有无尽的时光任他们去挥霍。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很快,又有新的小伙伴加入了,是孤儿院的女孩瓦达(卡洛塔·德·莱昂纳迪斯 饰)。
科西莫被爷爷关在了家里,没关系,里卡多找来梯子帮他逃出来,继续玩继续闹。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他们在院子里抓蚯蚓烤着吃,不过味道实在不怎么样。
他们一起去里卡多父母的裁缝店挑选心仪的纽扣,吃零食。
里卡多还为瓦达挑选了一条漂亮的丝带,微妙的情愫好像也在孩子们中间产生了。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如果可以一直这样无忧无虑,如果这个美好的夏天可以无限延长,那该多好。
这样,孩子们就可以一直活在自己那充满想象力的世界里,与冰冷残酷的战争彻底绝缘。
可现实并非如此,在一个夜晚,街道中突如其来的喧闹声打破了宁静。
里卡多,不见了。
02营救的旅程1938年,意大利法西斯政府效仿纳粹德国,通过了一系列反犹种族法律。
在二战初期,意大利军队并未参与或实施对犹太人的大规模屠杀。
然而在1943年,墨索里尼倒台后成立的萨罗傀儡政权,却驱逐了数千名犹太人。
这些犹太人被赶上火车送往了纳粹德国的集中营。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里卡多一家,就在这些人之中。
在得知真相之后,其余的三个孩子回想起曾经不离不弃的誓言。
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救里卡多回来。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天真吗?
可笑吗?
想法确实够荒唐,可这就是孩子啊。
在他们眼里,好像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况且伊塔洛的父亲还是法西斯军官,他想着没准德军会给个面子。
说干就干,说走就走。
转天早上,三人在车站聚齐。
准备最充分的就是伊塔洛,毕竟是军人家庭出身,物资也丰富。
可小小的身躯,在出发前已经不堪重负。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而最关键的问题是:去哪里?
伊塔洛打探到的仅有的线索,就是里卡多一家是被火车运走的。
所以,更加天真的想法诞生了——沿着铁道走,就一定能找到里卡多。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可没走出多远,麻烦事就来了。
铁道出现了岔路口。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二选一,走哪条?
几个孩子一筹莫展,被修女带大的瓦达祈祷上帝能给点提示,可也毫无作用。
急中生智,就沿着那条直的继续走吧。
影片好像变成了20世纪40年代的公路电影,主角还是三个半大的孩子。
这一路上,状况频出,笑话不断。
科西莫一直张罗着肚子饿,几个人迅速进入“春游野餐模式”,坐下来一通胡吃海塞。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可是用力有点过猛,一个没搂住,把带的食物和水全消灭光了。
这也从侧面说明战时的意大利物资非常的短缺,孩子们很馋但也经常吃不饱。
过了一会,伊塔洛又因为喝了不干净的水开始狂拉肚子。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他们管身材粗壮的农夫叫“食人魔”,把拿着镰刀追赶科西莫的人称为“死神”。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好不容易掠来了一只鸡,三个人也不会杀。
想着能不能靠着大吼,吓死它。
他们在现实与自己构建的想象世界中横冲直撞,继续前行着。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另外一边,孤儿院的修女艾格尼丝(玛丽安娜·芳塔娜 饰)和伊塔洛的哥哥维托里奥(费德里克·塞萨里 饰)在发现自家孩子失踪之后,也沿着铁道追赶。
孩子们经过了一番折腾,又走了很远的路,已经很疲惫了。
他们开始后悔之前过于草率的决定,纷纷打起了退堂鼓,这段营救之旅似乎就要到达终点。
可就在他们准备往回走的时候,却突然开来了一列火车,他们三人攀爬而上,与追踪而来的艾格尼丝和维托里奥完美错过。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03最后的童年如果认为本片只是一部描写儿童不断胡闹频繁出糗的喜剧电影的话,那就错了。
在整个故事的展开过程中,我们依然能看到战争以及法西斯主义对于孩子以及社会的影响。
比如,仇恨教育。
伊塔洛和里卡多是好朋友,但是“朝犹太人吐口水”该做还得做,该恨还得恨。
比如,女性备受歧视。
瓦达想加入里卡多他们的小团体,可伊塔洛上来就说我们的“战队”不需要女人,女人只要能给“领袖”生孩子就行了。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还有,艾格尼丝和维托里奥走进乡村酒馆的时候,屋内的人对维托里奥这位法西斯军官表示出了冷漠和厌弃的态度。
有人甚至朝地上啐了一口以表达不满。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艾格尼丝还为这些人说好话,讽刺了维托里奥一番。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可很快,因为衣服弄湿而换上裙子的艾格尼丝,遭到了这些男人的轻薄之举,口哨声坏笑声不绝于耳。
甚至,瓦达在小小的年纪,就已经树立起了“贞洁观”,坚决不和两个男孩子睡在同一个帐篷里。
她的逻辑也很简单,不想自己未来嫁不出去。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以上种种,其实都很直观地传达着在战争中,在法西斯极权统治之下,带来的种族和性别的歧视问题。
但同时在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到与之相反的情节。
比如,尽管伊塔洛是个热血的法西斯少年,但他对于去营救里卡多这件事仍然表现得义无反顾。
再比如,在扒火车的时候,伊塔洛和科西莫几乎是下意识地让瓦达先上去,秉承着“女士优先”的原则。
以及,在追踪孩子们的过程中,维托里奥这个法西斯军官对艾格尼丝始终没有轻慢的态度。
因为,也许伊塔洛并不在乎法西斯是什么,他只想成为父亲更看重的儿子。
因为,维托里奥只是一名受了伤的“逃兵”,那些英雄事迹都只是编出来的故事。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而孩子们,也更像是“善良”的守护者。
在农户家里,科西莫和瓦达会把自己餐盘里的食物多分出一些,给因饥饿而奶水不足的母亲。
这些朴素的善恶观,冲淡了战争笼罩的压抑,也在抵消着法西斯带给个人的异化程度。
艾洛尼丝说:比起英雄,我更喜欢逃兵。
是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伊塔洛的父亲,那个法西斯军官,当着纳粹将军的面问伊塔洛我们支持什么?
本以为是要高喊Z治口号,但结果喊出口的却是——我们支持米兰足球俱乐部。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甚至,他探寻着问犹太人要去的集中营是个什么“营”,纳粹将军骗他说是“劳改营”的时候,他明显松了一口气。
相信这并不是本片在为这些法西斯军官们洗白或者美化,这些人终归是罪恶的帮凶。
但本片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作为一个“人”,“人性”是必不可少的。
在任何时候,任何时代,“人性”多一点,那么这个世界可能也会更美好一点。
看着路边那些“反抗军”尸体的惨状,维托里奥不忍地说道:真不希望孩子们看到。
可事实上,他们已经看过了。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震惊,写在三个孩子的脸上。
这或许是他们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死亡。
之后,他们沉默地来到河边洗脸、喝水,没有了平日的欢闹。
好像上一秒钟,他们还是胡闹搞怪的少年。
而现在,营救之路走得越来越长,好像距离“童年”也越来越远了。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伊塔洛假扮成犹太人登上了开往集中营的火车,他会去向何方?
还能回来吗?
而里卡多呢?
当他离开罗马的时候,或许那注定的命运就已经到来了。
那个已经废弃的车站,成了他们“最后做孩子”的地方。
有的孩子,他的童年永远地留在了这个夏天。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观看本片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前面笑得有多开心,后面哭得就有多突然。
影片整体轻松的喜剧氛围,欢声笑语中却隐藏着悲剧的内核。
剧情直转犹如80米长刃突然“刀”人心魄。
湿热的眼眶,难以平静的心绪中,还记得科西莫的那句话——「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自由」希望不再有“最后做一次孩子”的悲情,希望总会有“和平”的环境,更具“人性”的尊重和关怀,更希望这“自由”能够永恒。
(电影《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截影)图源于网络/ 图片Bishop / 作者
某种意义上的公路片,两条线并行,三个孩子在前,哥哥和修女在后,两边不同的经历也呈现了当时不同人民对法西斯的不同看法,在找寻犹太好友的路上以孩子的视角呈现,孩子们故作严肃但实则纯真,闹出不少笑话与闹剧,但随着历程的深入,他们看到了被枪杀的犹太人,对他们毫无怜悯的农家,经历战争而陷入困苦饥饿窘局的人家(孩子们把自己的小鸡肉块给喂奶的妈妈太高光了)以及被押送上火车的犹太人…似懂非懂中恐惧与良善并存,也因为这种似懂非懂和对获得肯定的期盼,伊塔洛希望用自己的秘密证据解救好友,踏上了前往集中营的火车…在另两个孩子的崇拜欢呼中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英雄主义。
在全程轻松欢快为主的基调下尾声投下一枚重磅炸弹,让观众的心瞬间沉入谷底。
我们知道这一次他无法像成功解救哥哥一般解救好友,并且也无法解救自己…这结尾让人想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再怎么向孩子们遮掩屠杀犹太人的罪过,粉饰法西斯的强大与不可摧毁,也无法阻止真相的来临,甚至得用他们自己的生命来体会…也从那一刻起,再没有懵懂的孩子…不论是牺牲的两个孩子还是目送悲剧发生余生活在自责与想念的另两个孩子…
战争只有在你输掉时才是坏的 War is only bad when you lose.您的军队在阳光下消融如雪The best thing in life is freedom. 自由是最好的东西 你数学很差 不 我不差 我从来没有过让我去买东西的父母 我不知道东西的价格 你为什么不早说 我感到羞愧 我喜欢去执行任务 长大后我想成为英雄 那算一份工作吗 现在不是 但和平时期是的 如果你想救一个朋友或是亲属 就呼叫我并付钱给我 我想找个工作 在那里我能见到很多人并环游世界 像邮递员吗 有何不可 孩子们怎么可能不想家 估计他们不是很喜欢家吧 拜托 他什么都不缺 那他为什么要逃跑 你最后一次和他玩儿是什么时候 我不仅仅是指你的兄弟 而是旺达也是 你越是强调 就越是让我想看 教会让我们犯罪 主啊 宽恕他们 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们很清楚 这才是问题 上帝的路是神秘的我是个士兵 我学会了与死亡共处 你喜欢吗?
当他们给我一套法西斯青年团制服时 我感觉法西斯的勇气在我血液里流淌 现在制服没了 所以我又变成了胆小鬼你们两个都是混蛋 所以说你们可能是好士兵 You're both assholes.So maybe you're good soldiers.上帝希望孩子们幸福
原本以为是没什么看头的无趣电影,但越看还越有意思,家境不同的四个小孩结下的友谊,不知背后道理的模仿成人的世界,但就和片头一样,虽然模仿纳粹要制裁犹太人,但犹太人又做错了什么呢?
小孩一想也有道理,还是继续做朋友,用小孩的世界向我们道这个世界本来该有的面貌——一切应该是和谐有爱的。
让我觉得讽刺的是纳粹军官的儿子最后上了火车前往集中营,而这个方案却是他爸爸想出来的,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了受害者,小孩不知道列车驶向何处,以为拿着象征权利的照片可以再次幸运的躲过一劫,他只是想去救自己的朋友,这是最讽刺的,但这个结果也很合理。
影片里的还有两个大人,一个是纳粹军官的儿子,以为是英雄,其实只不过是披着英雄幌子的逃兵;还有修女,这两位的设定也很有意思,在旅途中突破了当下的刻板印象,慢慢袒露自己的心声,军官不再骄傲,从不尊重修女到会保护修女,如果不被当下环境影响,不生在那样的家庭,或许也是一名优秀青年;修女也在旅途中打破束缚,脱去外衣后不再相信神,因为神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
四个小孩,两个大人,小孩依旧纯真且勇敢,大人们的形象也冲破束缚,挺好的一部影片,值得一看 。
个人浅薄之见
三星半吧
切掉最后一分钟是一部很无聊的电影。未知且永不会完成的旅程,只想再看一遍《雾中风景》
结局好残酷。有刀。笑着笑着就哭了。四个小朋友,最后,只有两个人长大了,变老了。
这片子配得上满分
所以结尾想说犹太小孩和非犹太小孩,只要上了这趟火车都得死呗
《伴我同行》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混合。
和以前看过的一部还挺像的,哥哥也是纳小将,最后是弟弟代替哥哥上了火车……
后三分之一很魔幻,结尾也很……一言难尽吧,留白还是很重要的
好看
孩子中的战争就像是游戏一样,可惜我们观众都明白这不是游戏,死者不会复活,失败就不会重来,明明是孩子口中的玩笑,我们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这里就是最后一次做孩子的地方
还是挺工整的儿童电影,明知道是在战争的背景之下,还是让人感到很轻松,直到故事的最后一刻。
...
开开心心踏上开往集中营的火车寻找朋友的纯粹的友谊,
我可已经不是孩子,没那么好糊弄了,这种插科打诨的喜剧真的不适合展现法西斯的日常,更不可能骗到我的好评
意大利视角的二战犹太人题材,依然觉得结尾有点做作,反倒是军装哥哥被农民(人民群众)反感和捉弄倒有点意思。开头真实影像引入剧情,不禁想起《特殊的一天》。整体虽做作但工整,所有道具都一一呼应了。P.S.本片的结尾比我想象的还残酷……
最后列车到来的时候,严肃且沉重的背景音乐响起了,谁都知道那痛心残酷的事实即将到来了,他们的这趟路程也结束了,他们的友情也结束了,连同他们天真的孩童时代。
温馨了一整场痛不过残忍的最后一份钟
无法融入,为拍而拍。 差不多的分,感觉不如2016年的德国片《契克》。
作为公路电影也是很差劲的,过于低龄化,在战争残酷的年代儿戏般的情节经不起推敲,只是为了犹太受害论再次杜撰的一个故事而已。现在以色列对周边邻国平民的无差别轰炸和当年纳粹对犹太平民的屠杀又有什么分别呢,可笑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