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看一部生死离别的爱情电影,一部严肃理性的平权影片,或者一部肆意狂欢的pride宣传片,这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这部着眼于美国青少年“出柜”的电影摆脱了以往同性题材电影里或晦涩或隐忍或剑走偏锋的风格,而是动用了美国电影最擅长的创作手段,彻彻底底将这个题材做成了主流价值的家庭欢乐剧。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这并不是说,出柜已经是跟吃饭睡觉一样的轻松的事。
在当今世界,即使是美国,依然有很多的青少年因为自己取向问题而痛苦不堪。
但这不是本片的意图。
我们看过太多悲伤的故事,听过太多无奈的叹息,即使是勇士也有呐喊疲惫的时候。
这就是本片独特的所在,他只是借由一个可爱小基佬的初恋故事告诉你一个简单的真相:我和你的初恋,并没什么不同。
从一开始,Simon Spier就告诉我们,他就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有爸有妈有妹妹有狗,还有天天厮混在一起的一群好盆友。
Simon并没有选择与众不同,因为他所拥有的一切看似普通他却十分知足。
可是,在这个每个人都被默认为异性恋的世界里,他又不得不与众不同。
(电影还有一段很精彩的反转剧情,为什么异性恋不需要出柜,极其搞笑,但是细细一想,也只能当作揶揄。
)正如Simon所说,他并不觉得自己的取向有什么问题,但是他必须考虑出柜的后果。
好朋友会不会觉得别扭而疏远他,父母会不会视如异类,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如果身边的人只是勉强接受,那他现在所拥有的快乐时光也要大打折扣。
看到这里应该会有很多人感同身受,出柜也许不至于生死抉择般剧烈,但要付出的代价却依旧是颠覆性的。
本片对于Simon这个青春期少年对感情憧憬,紧张,兴奋又时而歇斯底里的刻画可谓细致入微非常成功。
同时也抛弃了以往单一,苦恋的叙事风格,采用了略带悬疑的猜想,虽然不是原创,却用的恰到好处。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这个题材的市场和创作空间之大。
在Simon的主线同时,还巧妙的加入了几条支线。
比如Leah暗恋Simon,却觉得自己可能配不上而深感卑微。
再比如Nick暗恋Abby却误以为对方心有所属的那种失落。
也许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但青春期那种懵懂,羞涩,因爱而怀疑,甚至自卑的感受却是十分类似的。
爱就是爱,不会因为爱上的是同性,就丧失了它的本质,这就是本片要告诉你的。
“就像坐在摩天轮上,上一秒还是世界之巅,下一秒就跌入谷底”。
这句Simon常说的话又何尝不适用于其他同学。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也摆脱了以往对gay人群的理想化定义。
片中的Simon既不是坏学生,但也不是彻头彻尾的好人。
他看到同是gay的同学被欺负从未挺身直言,甚至为了保护自己秘密还刻意拆散了好友的姻缘。
也正因为如此Simon才变得更加真实可爱。
一直在妖化和神化两个极端游走的gay群体,终于被常人化。
他们跟其他人一样有着欲望和私心,甚至会有意或无心的伤害身边的人,这跟Martin为了转移大家视线而揭了Simon的老底也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作为一部主旋律的影片,反对校园霸凌几乎是必须的。
本片对这部分的处理也是恰到好处。
我很同意Simon妈说,有些事,你必须亲自经历才能长大,爸妈不能插手。
值得称赞的是本片出现的2个gay都有着强大的内心,在面对霸凌的时候,没有以往影片的纠结自卑,相反都是迎面回击。
而全校师生虽然在得知Simon被出柜时有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在遇到真实的霸凌时,都是挺身相助。
这也许正是片中所说,都2018年了,真的还有人会在意你喜欢男还是女吗?
是的,都21世纪了,谁还会在意这个?
不得不说美国主流社会民意一直在进步,而社会进步赋予个人的就是更加强大的内心。
你要勇敢的直面你的困难,因为你从不孤独。
有趣的是片中对几个霸凌的处理也很丰满。
两个喜欢模仿别人的男生,对gay有着超出常人的兴趣,与其说他们是品行恶劣,不如说他们是出于某种嫉妒心理。
也许在他们看来能够大方出柜寻求真爱的人正是对自己唯唯诺诺的赤裸裸比照。
而Martin作为一个主要负面角色,却也有着几个闪光的地方,他细腻,放得开,甚至到最后为了让Simon不难堪谎称自己就是Blue还有点甜。
这样的处理也再一次点回了主题,我们你们他们,真的没有那么大差别。
Simon被迫在全校出了柜,这也许是藏在柜中人最可怕的噩梦。
但是除此,他的历程真的很顺利。
好友理解,家庭关系更是变得更紧密,如果你仔细想象,全片他真正的矛盾只是在他欺骗朋友和寻找线上男友上,而这些,不正是其他人也会经历,苦恼的吗?
你值得拥有你生命里想要的一切,Simon妈妈告诉他。
是的,最后Simon和他的好友继续厮混在一起,只是这次加入了新的一员Blue。
他的生活又重新回到“正常”。
当所有人都出了柜,柜子就不会存在。
本片以出柜的角度,展示的却是一个没有柜子的世界,在抛开所有偏见后,你和我的初恋,又有什么不同呢?
【本文不含剧透】当我看到《综艺》杂志形容《爱你,西蒙》是一部“在各种层面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电影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你们就不怕捧杀吗?
第一遍看《爱你,西蒙》,是在二月底的悉尼同志狂欢节上。
那天夏日流火,我提前半小时去市中心最大的电影院排队,浩浩荡荡的人龙从门口排到了大街上,感觉半个悉尼的基佬都闻风出动了。
我身后一对老爷爷不停挥动着彩虹扇,毒舌主办方是想让他们刚结完婚就含笑九泉。
然而所有怨气在电影开始后一扫而空:整个影厅不断响起笑声、掌声和口哨声,就像在开一场盛大的派对。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哪怕观影过程中发现有些瑕疵,我也毫不犹豫给了五星。
之后几周随着媒体口碑发酵,我有些坐不住了,甚至感到惊恐:这就是一部普通的校园电影啊,哪里当得起你们刷屏式的赞美?
在《爱你,西蒙》正式上映后的周末,我又去了趟电影院想验证自己的判断,结果走进影厅就两眼一黑:最后六排密密麻麻坐满了小女生(后来才知道,附近女子中学整个班都来了)。
我看了下周围,只有疏疏落落几对同性,更多是标配的男女情侣(我这排就有三对)。
等到大银幕开始放20世纪福斯的片头时,一个酷酷的少年牵着妈妈的手跑进来,低着身子坐到了第一排。
这些人——不同于同志狂欢节——就是《爱你,西蒙》正式上映后的观众群。
那一刻我想我能理解为什么它成为了一座“里程碑”:这是第一部由好莱坞主流片商制作发行、在全美2402家剧院同时上映、分级为PG13的主流同志片。
一个9年级生(初二)就可以买票入场,无论东西海岸还是闭塞内陆都有院线排片。
它的意义从一开始就不在于艺术性有多高,而在于用大众手法包装性小众的故事、还要确保大众不会对这个故事失去兴趣——这是同志电影借助资本力量、面向普通大众、对校园类型片的一次“模仿游戏”。
因此《爱你,西蒙》注定和《断背山》、《每分钟120击》、《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不在同一个坐标系;它的位置更靠近《春天不是读书天》、《早餐俱乐部》和《我恨你的十件事》——只不过《爱你,西蒙》的主角“碰巧”是同志而已。
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相信对于看惯了同志电影的人来说,《爱你,西蒙》会非常的不够看:它没有约炮搭讪、没有恐同暴力、没有被世界排挤的阴暗、没有天雷勾动地火的床戏;它只有一个温暖得有如童话、但又无法套用到每个人身上的出柜故事。
这就是我一开始说的瑕疵——它太想讨好主流观众,太想展示同志正能量的一面,以致失去了这个群体真实的棱角。
但我不会因此就否定电影寻找最大公约数的努力,事实上Simon跟父亲出柜的那场戏成功把我看泪了(两次)。
它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Elio跟父亲的促膝长谈并列成为我心中最感人的父子片段。
如果说Elio的父亲是晓之以理,Simon的父亲就是动之以情,正是这些银幕形象的存在才让我敢断言:无论一部同志电影是否被主流收编,那些关于爱、渴望爱、理解爱和尊重爱的内核依然会完整的保留下来。
上世纪有一部以同性恋作为主角的美剧同样被赋予了里程碑意义。
很多人指责它对同志群体的描绘过于刻板,同志玩笑开得过于轻浮,然而这些没能阻碍它成为美国收视率最高、覆盖人群最广的情景喜剧之一。
1998年开播的《威尔与格蕾丝》让观众爱上男同志,让女人渴望有基友,让“同志审美”成为了褒义词,但用编剧的话来说:“为了保证最大观众群,同性恋只能感到被代表,异性恋只能感到被包容。
”《威尔与格蕾丝》正是stereotype和妥协的产物,但这无损于它的经典和带给人们的欢笑。
整整二十年过去了大银幕才学会接受小荧幕的创作逻辑,《爱你,西蒙》更像是一份迟来的礼物。
电影里的Simon是幸运的:他有着开明的父母、体贴的妹妹和无条件接纳他的好友,他不出柜只是因为害怕改变,一旦决定了就义无反顾。
因为爱上同样没有出柜的笔友Blue,寻找Blue的过程也见证了Simon的成长。
“Love, Simon”是他给Blue最后一封信的落款(爱你的西蒙),当他署上真名的时候,观众似乎可以看到他的未来在不远处光芒万丈。
《爱你,西蒙》是非主流的出柜故事,它没有拷贝我们作为过来人的痛苦挣扎,而是带着“It Gets Better”的信仰:出柜终有一天会成为一件小事,做自己不需要天翻地覆。
事实上就在电影拍摄过程中,Blue的三位饰演者中有两位都出柜了,男主演Nick Robinson的弟弟也跟家人出柜了。
你看,这样改变人生的电影是不是很棒?
两位已出柜的Blue - Joey Pollari 和 Keiynan Lonsdale电影放片尾曲的时候灯亮了,我看到坐第一排的母亲正在亲吻儿子的脸颊,那一刻我笑得好像一条狗。
爱你,西蒙。
(看完这部电影,心潮澎湃,一点闲言碎语的观感,不喜勿喷。
)要重点强调一点,LGBT人群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是绝对跟直人是不一样的。
在同志电影渐渐趋向去政治化的今天,这部Love, Simon也许会成为一部现象级的作品。
因为它不但恰到好处的完成了所有青春片该做的事情,还让人看到了同志电影可以很商业的一面。
不夸张的说,这部洋溢着青春荷尔蒙气息的电影,代表着同志商业电影将会走上新的征程。
同志商业电影的启航之作?
影片交代的故事,是“男孩为出柜而挣扎”这样并不新鲜的话题,可它散发出的青春气息,与我们以往见过的所有热门青春片一模一样。
它并没有因为主人公是同志就变得苦闷,相反的,主人公Simon跟朋友们,就像其他孩子一样,每天肆无忌惮的玩耍,毫无顾忌的喝着iced coffe,会因为那些年轻人都会犯的错误而闹矛盾...可偏偏就是这些日常,才更让人感觉到这部电影的真切与可贵。
充斥全片的青春气息,是这部电影最迷人的地方如果说电影就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那我相信这部电影对于很多LGBT人群(特别是华人界) 来说,绝对是一场让你想要长眠不醒的美梦。
在华人世界,面对传统的价值观,别说跟家里人出柜,就算只是跟朋友坦诚心扉都会有所顾忌,面对5000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出柜这样的概念,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容存在的。
正因如此,在看罢这部电影之后,才更让人觉得它甜,觉得它梦幻。
这部电影就像一场美梦,它遥不可及,但又那么充满魔力。
我们内心无比的期待着,在有生之年,可以跟自己的家人坦诚相对。
当家人知道自己的同志性向以后,我们渴望妈妈即便眼泛泪光,也会与我们交心,而交心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妈妈还会继续用她的所有去爱我们;我们渴望爸爸会给我们一个结实的拥抱,告诉我们他依然以有我这样的孩子而骄傲。
我们更渴望的,是与自己心动的人,在嘉年华游乐园,月夜星空下的摩天轮上,轻轻一吻...
家人终究是家人,无论你性向是何然而我们知道,这一切都太过完美,就像一场永远无法企及的梦,可是我们又无比矛盾的想要徜徉在这梦里,长眠不醒。
最后赘一句,自打《夏日之王》就开始关注的Nick Robinson,看样子终于要红了...也该轮到他了。
小哥,你终于要红了
如果你以后生的孩子是GAY,你会接受吗?
小猩曾经和自己的好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我记得当时是毫不犹豫的回答:我会接受这个事实。
可是回答之后往深想一想,再考虑了一下周遭的眼神,又发现:虽然接受,但打从心底里还是会有一些疙瘩,有一些在意,甚至有一些难过。
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的普及,我们渐渐接受这个团体的存在。
但如果这个团体发生在自己的亲人身上,却总是碍于外界的看法,无法切切实实,毫无保留的接受。
然而,小猩的这一点“顾虑”,如今因为这部电影,得到了彻底改变——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在各种层面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电影。
因为它是第一部由好莱坞主流片商制作发行、在全美2402家剧院同时上映、分级为PG13的主流同志片(此前只要是同志片均为R级)。
《爱你,西蒙》宣传广告它是为数不多用青春爱情喜剧做外壳,不需要再遮遮掩掩披上文艺片衣服的同志片。
但小猩却想说,它对于普通观众(不是LGBT团体,身边也没有出柜的人)来说,最大的里程碑意义在于,它让观众意识到:同性恋者承认同性恋=向世界展示真实的自己这句话听着有些文艺,但别嫌弃,因为可能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展示真实的自己。
影片主角西蒙是一名平凡的高中生。
有着平凡幸福的家庭,平凡和谐的朋友,平凡有趣的校园生活。
一切一切都平凡且美好。
除了,他从未告诉过任何人的:他其实是个GAY。
直到有一天,学校的论坛里有个叫小蓝(Blue)的同学匿名出柜。
西蒙并不知道小蓝是谁。
但他却感觉到了归属,也终于鼓起勇气。
他注册了一个新邮箱,取名雅克(Jacques),鬼使神差般和小蓝建立了联系。
并且,向他出柜了。
两个有着一样内心的人在虚拟的世界里相互依靠,相互理解,最终暗生情愫。
洗澡时,上课时,睡觉时,西蒙无时无刻不在看手机,只是害怕晚一秒收到对方的回复。
这和热恋时的我们是不是很像?
西蒙和小蓝在邮件里聊得热火朝天,现实中,西蒙也没闲住,悄悄开始了“找老公”的游戏。
是化妆派对里那个模仿奥巴马的黑人小哥?
是华夫饼屋里记得他名字的打工仔?
还是剧团里优雅的弹着钢琴的美男子?
没等他找到对方,一个对于西蒙来说最可怕的事发生了:他们的聊天记录被泄露了出去。
西蒙被迫,跟全世界出柜了。
他第一反应是发邮件给小蓝,希望对方不要害怕,不要退缩。
但当他终于可以用“Love,Simon"的结尾时,邮件却再也发不出去。
第一次,西蒙趴在桌子上大哭。
被公开的邮件地址不停收到匿名嘲笑的信息。
他用尽所有力气把手机扔向床角。
回到学校,却成了全部学生的议论目标。
甚至还有大胆的,直接开骂,当着所有人的面恶意讽刺。
但,为什么他要承受这一切?
为什么只有同性恋需要出柜?
影片里西蒙曾经假想了一段“异性恋出柜”的情节。
所有人看到这一段时都会觉得很好笑、很不可思议,那回到现实呢?
为何又会觉得很沉重,很理所当然?
在和小蓝的一次交流中,西蒙说过:长久以来 我不惜一切去掩饰这个真相但实际上 我只是害怕了起初我以为只是害怕自己是同性恋这事但后来我意识到了 无论如何给世界展示真实的自己 本身就是件可怕的事万一世界不喜欢你本来的样子呢
这短话是整个影片中最重要的内核。
因为它第一次把同性恋与每个人的成长命题相提并论:月入2万的白领承认自己的志向是做个摇滚乐手重本的大学生承认自己不想当公务员只想去卖猪穿着帅气西装的大高个承认自己其实喜欢粉红色被安排去教书的女生承认自己更想当电竞选手这些和同性恋者承认自己是同性恋是一样的。
一样和大众背道而驰,一样真实。
我们不敢说,不过是因为害怕——“万一世界不喜欢你本来的样子”世界就是周遭,再近一些,就是亲朋好友。
影片里的西蒙是幸运的,他的世界没有那么艰难,是因为他有理解他的父母,也有爱护他的朋友。
然而,你遇到的现实是,他们不断告诉你,他们一直认为:摇滚乐手哪有白领靠谱,公务员肯定比卖猪好啊,男生怎么能喜欢粉色,女孩子当什么电竞选手。
同性恋,怎么能说自己是同性恋。
你屈服了,是因为他们不喜欢,是他们觉得不好,所以隐藏自己。
那么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如果你以后生的孩子是GAY,你会接受吗?
你会依旧遵从你曾受到的压迫,让自己的孩子继续为了你而活,隐藏真实,苟且偷生?
还是让他得到像西蒙那样的人生?
至少此刻,我会坚定的选择后者。
而这,就是这部电影带给我最大的改变。
当然了,也有不少人说这部电影太过理想化,结局太美好,无法反映如今同性恋群体的黑暗与痛苦。
但我想说。
你是希望这部电影拍出来给同性恋团体看,以寻求慰藉。
还是希望能让更多普通群众喜欢,进而改变对这个团体的误解?
改变总是一步步的,观众的接纳也需要循序渐进。
如果所有的同志片都和以往一样,背着压抑的包袱,在隐喻和文艺中不断徘徊。
那么受众群体将永远局限,偏见将永远无法打破。
而《爱你,西蒙》的爆米花商业气质,彻底的改变了这样的同志片现状。
上映首周末,美国本土票房1100万。
全球总票房,5750万美元。
位列80年代起上映的青春片票房中第14位。
同时口碑也不赖。
IMDb8.1,豆瓣8.2,烂番茄92%。
你说,这样的电影难道不是很棒吗?
- E N D -撰文:倪小猩出品:影视猩球(微信公众号)
本文可见于深焦: 谁在阻止我出柜?
风影电影纪: 出柜!
每个人都值得拥有青春的蓬勃
LGBTQ题材的理解隔阂与创作困境众所周知,LGBTQ题材的大多数影片长期以来接收着类似“社会意义大于电影本身”或是“假如换成异性恋就极为普通”的评价。
就2017年而言:强调LGBTQ身份意识的作品如《每分钟120击》自然免不了被如此评价的命运;而被誉为超越“同志”标签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对不少观众也缺乏说服力;即便是《普通女人》也无法以“平凡”逾越理解的结界。
这种隔阂似乎正在走向(或说终将)消除,但目前却依然使得不少相关电影的评论区像是LGBTQ群体的封闭式狂欢。
其中暗含的文化困境是如此错综复杂而难以梳理。
一部十分“同志”的电影的受众范围相对狭窄难以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而一部尽力剔除“同志”色彩的同志片又难免暗含了对同志所处客观社会环境的忽视甚至是一定程度的背叛。
当然,一部尽善尽美讨所有人欢心的同志电影并不存在也没必要存在,但如何在这种矛盾中去求得电影艺术与社会效益的最大程度共振已越来越成为创作者必须面对的难题。
Love, Simon似乎在打破这层屏障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
一方面,我们绝对无法将影片中人物的同志身份直接剔除——因为这本就是人物行为的根基;另一方面,我们又不会因为主人公的身份而产生距离感——影片借力青春片类型使得Simon和他的伙伴在观众面前如此亲近而真实。
青春童话何以真实?
毫无疑问,Love, Simon的故事本身是一个当代童话:生活优越的美式中产环境下的出柜故事。
然而,影片正是将这一童话的“轻巧”拍出了真实感。
影片的核心挖掘在于“出柜”这一条线面前主人公的浮动心理。
这种“柜中”而“将出未出”最终“走出”的过程获得了颇为细腻的呈现。
最开始,性取向的秘密只是Simon“正常”生活中的一颗豌豆:他不会对它有过多的注意,更不必说为了它去冒险撼动所处的“完美”世界——但他常常能透过重重柔软呵护感觉到它的存在。
在这一状态中Simon有诸多关于自我心态的思考:或许是仍对性取向不确定,或许是对“出”这一行为本身的质疑,或许是对人际关系的恐惧……影片就这样在一种青春期轻盈但又封闭的“不确定”中展开,而这种美好外壳中微妙的残缺与异动便成为细腻的真实感之基。
Blue的出现为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微小出口——这仅仅是极其谨慎的一条缝,然而正是这私密的一条缝打开了交流与互动的可能。
青春的封闭空间通过社交网络这一渠道缓缓打开,在展现Simon在交流中逐渐积累的愉悦同时,也零碎地勾画出Blue漂浮的形象。
这一勾画的过程,也是通过一众配角与Simon的关系展现变化丰富性与真实感的过程。
当这一切细腻庞杂的青春思绪都已经铺垫完成,Simon的出柜即便看似突如其来惊天动地,实际上又已经水到渠成。
生活的惯性还在机械地维系着,却又因为“出柜”这件小事而逐渐变得不同。
在阴差阳错中他终于选择揭开那一层蒙在眼前的纱,在摩天轮的人生起伏中寻找未曾谋面的Blue。
无论结局是圆满还是残酷,青春的那一步关键的跳跃都已经完成。
多面的青春群像青春片的魅力除了与观众最为直接的记忆追溯与联结之外,更在于青春视角下人物属性的模糊。
一切直截的判定都处于悬置状态之中,多数人物因而具备了朦胧的流动感。
Love, Simon便凭借青春片的如此优势构建出了多面的人物关系与生动的联结。
出柜因而成为青春期众多普通而又被无限放大的烦恼之一。
影片中最为突出的配角毫无疑问是Martin这位直男。
不似当今网络舆论环境盛行的对“直男”一词的片面矮化,在调侃刻板印象中的直男同时,影片也着力勾画出Martin略显古怪却又难以完全否定的自私、真诚与勇敢。
Martin在一开始威胁Simon追求女生时便已说明:他的需求并非“改造”自己,而是让她喜欢的女生喜欢上现在的自己。
相形之下,Simon的第一反应却是以“高端审美”对Martin进行外部改造——这甚至可以看作Simon压抑自身性取向(因而面对他人也采取“改造”态度)的潜意识外化。
Martin在全片所做的令人嫌弃、“愤恨”之举数不胜数,甚至自私到侵犯了Simon的私人自主。
他在松饼店与Abby一起尴尬的高喊,他球场上在全校面前对Abby的表白,他最终在摩天轮下希望“搭救”Simon的“告白”……这些行为或许愚蠢、自负,但又洋溢着青春特有的释放感与勇气。
客观来说,Martin同样是Simon出柜不可忽视的促进因素。
与Martin相对应的则是一众对Simon表示关怀的人。
对于他们而言,所谓的“理解”只是一个预设的“正确”立场,并没有太多真实深入的交流。
Simon的父亲就是如此众多“局外人”中的一个。
他的关心绝非虚假,但这样的“关心”空有“真心”却不“真实”,因为它难以抵达青春期Simon变幻的心灵深处。
他时不时和他开自己早已预设好(儿子是异性恋)的老套荤段子,他自以为自己制作的结婚纪念日视频很动人;甚至在Simon出柜后,他还疑惑“是哪个女朋友让他变弯”……这一切的一切,都出于他完美无缺的“成功”人生给他带来的思维定式:生活必将如“我”想的这样。
而和蔼可亲的副校长,即便他的办公室再“开放”(open door),即便他日日游荡于学生的人流之中试图增进了解,Simon不被注意的心思在貌似多元实则依然缺乏疏解渠道的环境之中也不会自动向他表达。
一起成长的好友与Simon的关系则更为复杂。
即便共同生活十余年,他们都无法看穿各自“心里的宇宙”(《大佛普拉斯》)。
反而是刚刚来到他们生活圈中的Abby,因为她自身生活经历的不稳定,因为她对Simon并没有十二年的既定印象,让Simon有更强的倾诉欲——这足以见得,童话一般宁静和谐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了Simon多大的束缚。
为了维护自己的秘密,Simon甚至选择欺骗十多年的好友,甚至违心地捆绑或是出卖他们的人际关系。
这除了Simon最为直接的自我保护,是否也是一种对生活无奈的拒绝与反抗?
无论是Simon还是他的好友,他们都陷在了那种岁月静好的幻境之中,这恰恰突出了出柜的意义:它是带有意外冲撞性质的事件。
它使得Simon在人群中获得了新生,既与朋友达成更为紧密的联结,又进一步丰满自我的相对独立性。
影片的真实感就这样通过多面向的事件与人物构建了出来。
哪怕存在部分的符号化倾向,观众依然可以看到他们内心的转变,那是一种跨越年龄的对人的可能性的认同,一种跃入汪洋般开阔的“青春”力量。
走出“歌厅”的Simon影片中,Simon与朋友们排练鲍勃·福斯的《歌厅》舞蹈。
初看难免觉得:鲍勃·福斯诡谲而怪诞的《歌厅》与影片气质并不相符,而实际上《歌厅》的政治影射与Simon的生活状态却存在契合。
一方面,歌厅中的主人公内含市井生活中恣肆的生命力与纯粹的情感,鲍勃福斯在其中寄托了无限温情;但另一方面,歌厅是二战前夕德国中上层阶级醉生梦死的场所。
即便现实的世界中,纳粹党已经逐步扩张,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已被煽动得越燃越旺,歌厅里的人们也沉醉于幻梦中不愿醒来。
鲍勃福斯用极端庞杂的碎片式剪辑与丰富机位的镜头,将歌厅中流动的梦幻感与潜藏的悲剧感融合一体。
而Simon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衣食无忧的美式中产家庭,开明和善的校领导,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他大可以继续过着柜中野兽的生活——毕竟这已足够完美,足够舒适。
然而细细想来,所有美满的设定并非不存在裂痕,比如:为什么一个如此多元文化的中学校园,在Simon之前出柜的男生却只有Ethan一人?
为什么如此高知的中产父母能够与孩子一起看成人的电影片段却对Simon一人的性取向长时未察觉?
这一切看似矛盾的情境就如此平淡地存在于影片之中,并毫不突兀地成为影片主人公试图突破的一部分。
恰恰是因为它们看上去不合逻辑,反而刺激我们从更深层去思索Simon迟迟没有出柜的原因:这真的不过是Simon自己的心理作用吗?
环境到底对Simon产生了怎样潜移默化的影响?
恰恰是因为这不符合观众想象中合理的剧作准轴,反而更贴近了生活光鲜外表下的重重困境。
轻歌曼舞却又暗藏裂隙的笔法就此缔造出了Simon所处的“歌厅”。
而“歌厅”之中的状态,既是青春的过程之一,又是青春选择突破的舒适场景。
“出柜”也因此过渡到了更为宽广的青春意义:它应该是对既定生活规范的冲击与突破,既是对外部力量的抵抗,又是自主的内化与成长。
它应该不断地追求生命的丰富延展,去向更多同样昂扬的人们敞开怀抱。
它走出社会规范的束缚,也走出狭窄的“自己”,走向多彩流动的真实。
最终,Simon走出“歌厅”,走出“柜子”,走向奔流的生命。
而 Love, Simon,绝对同志特征的“出柜”题材又进一步拓宽视野,成为献给一切蓬勃青春的灿烂诗篇。
文/寒枝雀静 4.21 初稿 4.23 修改
西蒙第一个出柜对象并不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于是后来被朋友反问“如果我是你最好的朋友,为什么你没有最先告诉我?
”西蒙说因为告诉另外那个朋友是“更容易”,他说自己认识另外那个朋友六个月,而和这个最好的朋友认识了十三年,他不知道对一个长达十三年的朋友出柜会对他们的友情带来什么改变。
他显然不愿意承受这样的改变发生在自己最好的朋友身上。
之所以有强烈的共鸣,是因为在自己陆陆续续向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出柜的过程中,我大学时代三个最好的兄弟,也正是我迟迟没有出柜的对象。
我甚至最终都没敢直接告诉他们,而是选择了让其他朋友代为转告。
《爱你,西蒙》中,搞恶作剧的马丁把西蒙和另外一个同性恋的往来邮件公布在网上,于是西蒙被动地向所有人出柜了。
后来马丁试图向西蒙道歉,但西蒙愤怒地对他说:“你没有权利这样做!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向谁出柜、用什么方式,这一切本来都应该由我来决定,但你把这些都从我这里抢走了!
”再次回忆自己的经历,不禁感慨,没有人把这个“权利”从我这里抢走,但我自己没有用好这个“权利”,我很后悔,没有亲口告诉大学时代三个最好的兄弟,我是同性恋。
谢谢你,西蒙,你让我认识到出柜是一项权利。
我虽然没能用好这项权利,但我还有一次机会。
这是一场真实的幻梦Simon的母亲告诉他:我想看到的,还是那个原来的你。
Simon的父亲说:你依然是我的骄傲。
多少次渴望张口而不敢说出的秘密,被无数的眼光围观,生生的吞回心底。
而在电影里,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我记得有一次我欲言又止,眼泪打转。
但是那句话始终说不出口,我抬头看着爸妈,她们怒目而视。
想起几年前,我爸关于同志群体态度的言论,硬生生的憋回了肚子里。
“出柜”这个行为,仿佛在我们的世界里,成了一种恐惧和禁忌。
所以看电影的过程里,我跟着Simon笑,但是笑着笑着,却早就已经泪流满面。
他和我们所有人一样,过着一个高中生该过的日子。
他有他的迷茫,他的无助,他在被迫出柜后,有着不知所措和心酸。
可是他的父母,即便是泪流满面还是说着我们会毫无保留的去爱你,他的朋友并没有因为他的身份而疏远。
即便是冲突,那也在他的自我认同之后,完美的解决。
这便是我遥不可及的美梦,即便他的呈现如此的真实。
我没有Simon勇敢,甚至这一篇影评在我的朋友圈都要发出两个版本给两个分组。
我的秘密始终深藏心底。
看电影时坐我旁边的,是一个les小姐姐,看到中途我们满脸泪水的相视一笑。
影片结束,我们和其他人一样没有走,互相交流着自己的感受,她对我说:这或许很难,但是当你挺过去了,便是很美好的事情。
是啊,我想有一天,我的父母可以告诉我他们还是像以前那样毫无保留的爱着我,我可以和所爱的人在阳光下拥吻,就像万千情侣一样,得到的是祝福,而不是惊奇的目光。
电影的最后,Simon终于找到了他的Mr. Blue,那个梦终究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而这个故事,本身却又那么的简单。
看完电影出来,墨尔本的风吹着我有些发怵。
抬头看见了很多星星,世界突然宁静。
我何时可以变得勇敢呢?
向世界宣布你是谁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毕竟这个世界,可能并不喜欢这样的你。
但是,每个人,都值得去拥有一个完美的love story。
这是一部让我愿意忽略缺点而只想支持下的作品。
很多天前写完,那时暗暗期盼的, 是趁着所剩不多的热度,在更闭塞些的地方,说点开明的话。
写得再不好,也尚有可能照亮一两个人。
那该多好,可惜被拖到了今天。
(有一些不指名道姓的剧透)今年还没有哪部同志电影的受关注度与受欢迎度,能有《爱你,西蒙》高。
在国外上映后,一波接一波的好评不断流出。
对电影本身,少不了各式溢美之词。
对它之于同志电影甚至非主流电影的意义,又另有一番情感在。
可以这么说,假如这是一部关于异性恋的青春片,恐怕不会有那么多光芒。
很多电影人都对它爱不释手,纷纷在自己的老家包场,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看到。
譬如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老爸老妈的浪漫史》)、克里斯汀·贝尔(《冰雪奇缘》)。
这当然也少不了马特·波莫(《妙贼警探》)、杰西·泰勒·弗格森(《摩登家庭》)等等。
而导演格里格·伯兰蒂与丈夫罗比·罗杰斯(饰演教练),演员詹妮弗·加纳(饰演西蒙母亲)也前去接力。
没办法,看《爱你,西蒙》,就像是在阳光明媚的午后,轻松愉快地享用一份甜品。
偶尔有点黑巧克力的清苦,马上就被高浓度的甜给遮过去。
说白了,这是一部基调轻快的青春片。
17岁的西蒙,生在一个美满的中产阶级家庭里,父母之外,还有一个天天钻研厨艺的可爱妹妹。
在外头,有三个死党。
丽雅、尼克在幼儿园就认识了,艾比这转校生则是几月前结交的。
每天西蒙都会开车载他们上学,一起买冰咖啡,一起吃华夫饼。
距离毕业还有208天,这样的日子仿佛可以一直笑着闹着循环下去。
但既然是生活,就必然有风波。
就跟三个朋友一样,西蒙也面临着情感难题。
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喜欢的是同性。
伪装的面具不是戴不了,只是日子久了,总会幻想着摘下的畅快。
而这就意味着现状的改变。
对他而言,不是有没有勇气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做好失去的准备,想好弥补破损的办法。
反正毕业在即,拖一天就是一天。
可人生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往往让你措手不及。
西蒙才在小范围出柜,就突然在大范围“被出柜”。
电影用了摩天轮这个形象的比喻。
一时在高处,转眼就在最低处。
但就像其他明丽的青春片,《爱你,西蒙》很快就把这段插曲变作绝地反弹的工具。
而且,在短暂的苦涩过后,持续加大糖分,让所有人都为结局感到狂喜。
回想电影一开始,就有西蒙的独白,“我和你一样,有一个非常普通的生活”。
但纵观全片就会明白,这种“普通”,在另一个层面意味着“无风无浪”。
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在他这里都会迎刃而解,因为他有着最理想的出柜环境。
家里人哪怕惊诧,却都能包容与理解。
母亲说,“你还是你”。
父亲只是自责,怎么4年了,都没发现儿子有心理负担。
当有人在学校公然羞辱,副校长、老师与陌生同学都出面力挺。
几个死党更不用说,哪怕西蒙为了隐瞒秘密而犯下大错,依然不离不弃。
看这部电影会觉得舒服,会不经意地微笑,是因为它美好得近乎一个童话。
这童话不是强扭的瓜,它只是水到渠成地,让一切美好下去。
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对于心理细微的变化,必须有精妙的洞察。
《爱你,西蒙》依托的原著《西蒙和他的出柜日志》,就有这样的功底。
作者贝琪·艾柏塔利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诊治对象主要是青少年。
而且,她还在一个支持对性别认同存在疑惑的孩子的团体里,当了7年领导。
跟这些孩子的接触,让她对这些隐秘情感、压抑心理都有了切身的理解。
于是在这部小说处女作里,她对西蒙的心理状态,描摹得极其贴切。
就像是面对一只雏鸟,总怕任何不当的声响都会吓到它。
而电影的主创团队完好地抓住了这份细腻与温柔,并通过幽默、反转等可爱的手段,发扬光大。
最终,无论从哪方面看,《爱你,西蒙》本质上都是一部好电影。
放到青春片、爱情片等类型片范畴,那都是堪称技艺娴熟、情感酣畅的范本。
但是,你还是可以迅速找到它的不足。
高甜的“童话”故事,意味着迎合大众的俗套,以及避无可避的失真。
只不过,有个现象很神奇。
《爱你,西蒙》越俗套,就越高明;越失真,就越感人。
为什么?
因为这是一部以同性恋为主角的电影。
不是说同性恋就有多么特殊化。
而是说,很多看似稀松平常的东西,对这些游离在主流之外的人群而言,就是奢侈品。
对此,西蒙的想法很有代表性。
他之所以没有选择出柜,还因为觉得“不公平”,毕竟只有同性恋才需要这样做。
于是他幻想了一段只有异性恋才需要出柜的场景。
这个设身处地的段落,非常巧妙地四两拨千斤。
那既然是奢侈品,西蒙们的争取必然要困难些,而所得到的,就格外珍贵。
也可以说,电影能有这么慈悲、宽容的处理,也更需要勇气与胸襟。
与此同时,《爱你,西蒙》也跟《断背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等电影一样,“去同志化”了。
也就是说,不只是同志,才能在电影当中感受到共振。
须知电影当中的情感、挣扎与价值观,是能够套用到所有人身上的。
这种具有普世价值的电影还以同志作为主角,那真是了不起的。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很多优秀的同志电影,尤其是那些知名度较高的,都是文艺的,悲情的。
《断背山》不用说,两件衬衫就能看哭人。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也是,终归有些人,用遗憾逼着你成长。
《每分钟120击》,从时代背景开始就是悲怆的。
中国也有,《霸王别姬》《春光乍泄》《蓝宇》……清一色的伤怀基调。
可这些电影是伟大的。
在平权没有实现的时候,他们用悲鸣,去抚平同类人的孤寂,去呼唤主流社会的关注。
而《爱你,西蒙》不需要去痛哭,去咆哮,去斗争,才能迎来一个平等的机会,一个幸福的可能。
它就像是实现平权后的幸运儿,在同样明媚的青春岁月里,讲述所有人大同小异的悲欢。
让人忽然发现,它有了不一样的光芒。
这是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第一部以青少年同志为主角的电影。
从某种程度上,也宣示着同志角色与同性感情进入到主流叙述中。
有了这些附加的积极意义,《爱你,西蒙》这份甜品,就成了一个象征。
甜,以及大众对甜的接纳度,就成了比甜品更重要的存在。
总而言之,它用最“俗套”的方式“另辟蹊径”。
而这,注定了它能以“黑马”的姿态,走到影迷心中甚至影史当中。
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必惊讶甚至需要歌颂这类加了“同志”标签的电影。
因为,它们“普通”得就跟其他电影一样。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
修改版载于“万达电影生活”公众号。
六年前,离高考还有一小段时间,A是那时我最好的朋友。
我们每天在一起厮混,听最新的欧美音乐,他热衷于艾薇儿的朋克况味,我迷恋于霉霉的乡村情事。
时间在那座西南小城里似乎是漫长的,可以无限分化下去,用整个下午闯荡进『越狱』里Michael J Scofield的人生际遇,掏出几个夜晚跌入『QQ华夏』的游戏天地,绵密的少时歌声在房间里上下浮游,最终都被包裹进当下的秘密与善意里。
我很早就感觉到了A对男生的喜欢,那种喜欢并不是身体上歪斜的突兀,而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我想关心你,我想对你好,只是因为这能使我快乐』的自白。
A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如此纯粹,他也根本不用向我藏匿真实的自我或撕扯身份的认同,而你很庆幸可以去明白那些坦然地理解才是一个人未来可以前进的广阔,而不是高考。
一年前,我正第一次游荡于硕大的北京,在南锣鼓巷拥挤的人潮里突然收到了B的微信消息,他告诉我前段时间他曾想过自杀,因为他怀疑自己患上了HIV(由于同性关系)。
那时B刚刚确定即将前往香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正满心期待着一个全新的生活。
从聊天中能够去试图想象B的处境与感受,他弥漫的恐惧以及担忧一切都将灰暗下来。
我对他说我始终没觉得病本身会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只是你就此毁灭自己那才是可怕的。
你是一个能够掌握自我的人,对待爱也是,不管你爱的是谁,如何去爱。
最终B身上什么都没发生,开始在HK去认识和探寻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我知道他一直在做的是勇敢去爱,也会让更多人去理解这份爱。
几周前,在银行工作的C在聊天群里告诉大家要去三沙市外派工作两个月。
那是中国最南的城市,位于南沙群岛之中。
在前往目的地的航船上,他喜欢上了一位男生。
C的喜欢是亮烈的,像海岛上美好的天气,那么笃定,真切,真切到我们开始想象旅程的所有可能的故事:那位男生只会在三沙停留两个星期,而短暂的爱会在这国境以南的星空下旋转;他也许根本不喜欢男生,而是对这些裹挟着海风的情愫嗤之以鼻,;他会拉黑他,他们甚至没能再多只是多单纯的了解下彼此。
C是一个果敢的人,从不畏缩,在那些所有如海如梦的爱里,他就是他自己,时时刻刻,往下一个岛屿,下一个灯塔去。
在看完《爱你,西蒙》后,我忽然想起了这些人和他们的故事,他们也许没有出柜,也许依然还道阻且长,小步徐行,但这其实并不重要,就像西蒙会温情的想到为何只有同性才要特意去表明自己喜欢谁,而异性恋就不需要。
而更重要的在于他们每一次去喜欢去爱的姿态,如西楼尘所评价电影的话『我爱上一个人,他可能是教室斜前方的黑男孩,是华夫饼店里穿制服的店员,是剧团里金发的钢琴少年。
我爱的也可能不是任何人,是打转向灯的安全,是穿着帽衫的习惯,是摩天轮顶端的自由,是奥利奥夹心的沁甜』 我在远处的草坪上看着摩天轮上下起伏,一个个具像的西蒙在我心里流淌开来,在那一刻,你不用再去惶惑,犹疑,只用去明白许多人在『爱你,我的西蒙们』。
Dear Simon,The first thing came to my mind after knowing about your story was writing you an e-mail. Glad to know that you finally got on that bravery train with Blue and decided to show the world who you truly are. Sometimes, we’re all running away from ourselves and the truth we fear, and it takes courage to be a real one regardless of other people’s opinions. Just like you, I am a totally normal college undergraduate who love movies and football, always have that dream of filming my own short motion pictures and try to play like Cristiano Ronald on the pitch, and I bet your taste on music is better than mine,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us is that I don’t have a secret the same as you do. I know it was not easy for you to keep such a big secret on your own and handle the burden that beyond many people’s comprehension at such a young age. The toughest thing must have been your best friends turned their back on you when you needed them the most, felt like you were all alone and the whole world was against you. Luckily, you have a wonderful family and a couple of considerate friends that you deserve. If I had been there, I would definitely stand by your side. How I wish this world can have more tolerance, fairness and understandings. Everyone has his right to love someone no matter who he or she is, and writes a great love story in his own way, crazy or ordinary, sweet or sorrow, romantic or heartbreaking. Sincerely, Chris
终于有人把这个题材拍的青春搞笑诙谐轻松了 终于不用文艺路子长镜头了 证明了什么 这已经不是一个需要深度刻画的社会问题 而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活在这样进步的文明社会里 真美好 大家都有追求爱的权利
GB是我本命啊。21世纪的道森的小溪,4人组皆有替代,硬找缺点篇幅有限不能每个人性格展开,但颜值集体倒退反而更加亲民了。所有点全部有共鸣,从头到尾有哭有笑,简直是梦想成真的观影体验。
如果最后blue是那个四分卫就圆满了
就像主题曲里吟唱的那样,香烟和草莓混着的味道,坏坏中透露着可爱。不算神作,但本片将在小众走向主流之路上举足轻重,这条路由《平常心》《断背山》《莫里斯》的疼痛铺垫而成。不是乌托邦,但本片哼唱着青春之歌里的美好瞬间令人流连,这些瞬间是藏在《怦然心动》《阳光小美女》《朱诺》里的光影魅力
一部投机同性题材的跟风之作,架空、寡淡、平庸、套路。
典型美式青春爱情片的套路,我是真不喜欢这种纯爱gay片。。平淡,无趣。5分
尽管主人公Simon的心理状态和出柜前后的情感发展在这部电影里是模糊不清的,但这部电影创作立意本就是一部手册,它并不是拍给LGBT看的,而是指导非LGBT的人应该怎么做的。
青春LGBT,亲情向,需要被家庭朋友真正接受需要更大的考验,在平衡肤色的基础上同性情感的叙述反而显得层次很浅,反正每年都会冒出许多同类题材作品,手法已看不出特色。
啊?美国人又在写什么童话故事?受不了,,好虚浮。。男主真的情商爆低啊,blue还不如最后是那个四分卫呢。。
“开始”到底有多难?耗尽九十分钟才知晓《爱你,西蒙》这两个词如何书写的男主恐怕最有发言权。然而在他套路满满有限的人生中压根就不存在所谓特殊的困惑,让他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的原因并不是身份,而是像那位大胆作出“表白”的同学一样害怕被这个世界拒绝。好在家庭教育于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剧情幼稚得有些愚蠢。没有真正令人怦然心动的时刻,没有细节,只有一个预设好的故事框架,像是命题作文。唯一亮点是爸爸好帅……
2.5星。男主的家人全都太假了,学校老师也很假。几个小伙伴还行,男朋友挺满意。
各种强行政治正确强行制造矛盾强行和解,还有尴尬致死的结尾,吓死个谁
完美的家庭,完美的朋友,完美的笔友,完美的终遇,描绘一种只要下决心踏出去,就能完美化解小小心事的非常理想化的出柜人生。
青春片,其实算不上基片(真基片我没兴趣…)。还行,但还不够4星吧,比较理想化、比较平;男主较帅,演得不错。
我也想吃甜橙味夹心奥利奥
3.5 非常非常TEEN 作为LGBTQ主题新鲜 作为电影…普通。对比小说改动很多很多 并不是说有改不好 而是改的不太好…4人组的友情和恋情改的不舒服…甚至朋友都变得有些不可爱。BLUE的身份猜测过程相对好点 但也有微妙。Cal倒是真可爱。Simon家有稍微挽救 很中意他们家的房子 然而姐姐没了还是残念。
最近LGBT内容的片子满天飞,《Love, Simon》和《大叔之爱》需要单独拎出来说,它们的内核更像是传统爱情片把主人翁变成同性,没有苦大仇深,没有生离死别,是啊,LGBT的人生和谁不是一样的?
到位。到位。到位。
还行,败给了结尾。做为一部出柜电影,前期都还很不错。但最后Blue的演技太拙劣,看不出他爱他。如果结尾在「hey,wait」这样一句画外音,大家都期待都表情然后结束,让观众无限遐想,绝对比现在的结尾强。另,爸爸和所有家长强行忏悔有点too 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