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战争片看的很多,但俄国的战争片还是第一次看。
前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有多少故事可以拿出来讲述啊。
影片中女兵的到来源自于长官对准尉的一次戏弄,准尉一再要求驻扎的士兵必须不喝酒且不骚扰女性,于是长官直接派遣了一队女兵前来驻扎,这一命令也暗示了长官对该地的防守并不是很重视。
准尉一开始对这些女兵看不上,认为她们只会胡闹。
但接下来的一场炮击敌军飞机的战斗让他对这些女兵的映像有所改观,但他还是认为女兵们意气用事,不该炮击跳伞的飞行员(根据《日内瓦公约》,己方军队不该射击敌方坠机跳伞飞行员)。
之后一女兵意外发现两名德国士兵,于是准尉带领了5名女兵前往追击。
但他们低估了德军的人数,对方竟然有16人。
于是准尉派一名女兵前去呼叫支援,自己带剩余的人与德军支援。
最后身边的4名女兵相继牺牲,前去呼叫支援的女兵也沉入沼泽之中,但准尉还是消灭了敌军,抓住了俘虏,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故事的内核如此残忍,5个花一般的女兵对抗16个穷凶极恶的德军,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中,她们没有退缩,真的是战至最后一滴血。
里面准尉说了一句话,他们不能退缩,因为背后是俄罗斯。
这句话应该是引自斯大林在红场阅兵时说的话,我们不能退缩,因为我们背后就是莫斯科。
国家在引进这部电影的时候将里面的两段裸露戏进行了删减,但我认为这样做很可惜。
因为裸露戏中女兵美丽的胴体与后面被德军杀害时血肉横飞的一幕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更加衬托出了德军的残忍,让观众对这些女兵更加扼腕与同情,并且肃然起敬。
电影前半段较为温和,夹杂着女兵的回忆,后半段紧张刺激,将女兵与敌人对阵时那种紧张肃杀的氛围展现了出来。
在电影的最后,准尉有机会杀掉三个俘虏,但他没有动手,因为他的内心还有人性,他不是战争的机器。
这一幕让我想到了《拯救大兵瑞恩》中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美军,他同样没有对放下武器的德军动手,因为战争可以摧毁我们的肉体,但它无法摧毁我们的人性和灵魂。
喜欢72年版的老片,它可能是唯一一部看完让人痛恨战争的战争电影。
越战的反战电影虽然多,但都是屠夫的角度,像进了精神病院,无法感同身受。
赶在下线之前去看了这部高科技3D俄罗斯大片,感觉非常不好。
开始以为是因为事先已经知道情节,回来把72年的老片又翻出来拖着过了一遍,发现老版确实好得多,完全是导演水平问题。
翻拍基本上忠于原著(也许是他们都忠于小说原著),很多台词都一样。
最大的区别在于表现手法。
老版里面五个女兵的遭遇都是个人回忆,而且几乎都是甜蜜的回忆。
彩色的回忆无一例外因为战争嘎然而止,利用留白来表现她们的遭遇,没有具体的灾难场景。
新版则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亲人们的死亡,连古德维奇的犹太老妈在集中营里被杀都通过话外音插入进来,生怕弱智的观众们不知道这几位姑娘苦大仇深。
老版中对于准尉的过去处理尤其巧妙,只有短短的几句台词,太经典了。
先是热尼亚和丽塔耳语嘀咕了几句,热尼亚挑逗的问中尉:“准尉同志,可以问你个问题么?
”“问吧”"你有妻子么?
”“有老婆,战士科尔梅科娃”“你的妻子在哪里?
”“当然是在家里”“有孩子么?
”“孩子”(痛苦沉思)“有过,儿子”丽塔:(同情)“为什么是有过”“奶奶没有照顾好”“为什么会这样”(苦笑)“老婆把我们抛弃了”由活泼可爱的女兵反衬准尉的落魄,简洁动人。
新版则啰嗦的讲述准尉如何在苏芬战争中受伤,护士老婆有了外遇,孩子病死,完全是肥皂剧的手法。
以后再也不看翻拍的电影了。
如果翻拍的好片,后来者为了证明自己绝非饭桶,势必强行改编。
这些改编往往是破坏性的。
如果是烂片,谁又会翻拍烂片呢。
最后再次强烈推荐72年版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也是我如此废话的目的,希望有天能在大屏幕上看到。
很棒。
比起《拯救大兵》、《黑鹰坠落》等史诗级大片,这里没有地面部队大规模推进的宏大场景,也没有强悍的男主以一当十的畅快,所有一切都是在静谧中发生的。
雾霭沉沉,笼罩着广袤的森林、湖泊、沼泽,宁静而美丽,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5条鲜活的生命被MP40吐出的火舌逐个撕碎,与其说是导演的残酷,不如说这是战争本来的面目。
有情怀、有细节,更有让人为之动容的情感。
经典再现。
老版没看过,但这个版本非常喜欢。
有的时候,在家下高清或蓝光版来看,是比电影院看要有优势,除了可以快进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18X的东西。
那个高个姑娘还真是一绝了,相貌身材都是完美的,那乳晕都好大圈啊。
不过片子的内涵实在远大于露点,虽然只是小分队小规模作战,但小人物也是伟大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今年正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俄罗斯又将中国观众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搬上银幕,为的不仅是勿忘历史,也让年轻一代感受长辈那个年代最爱的经典。
这次翻拍还算中规中矩,虽没能超越原版,但只要还有那个味道就足够了。
配音,廖菁班底绝对精湛绝对物超所值。
总之,值得一看。
少女之鲜血,史诗之静美!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破坏给人看——金黄色的头发,一双双美丽的蓝色眼睛,永远的殒落在这片白桦林中……这部用少女的鲜血浇铸而成的史诗,它以一种让最美丽的生命破碎的形式,来展现战争的残酷,让人在回望时感慨生命之轻盈与沉重。
五月的晨曦,男人高喊着胜利,女人哭泣着说着和平……整个影片贯穿着战斗民族的浪漫诗意!
广袤森林无言的苍茫,雾霭沉沉,笼罩着静谧的树丛和沼泽,营造出近乎神圣的氛围,却残酷的把五个如此美好的生命一个个撕碎给我们看,手法的让人心痛的窒息。
原著中的五个女主角,有的魅力逼人,有的相貌平平,她们个性迥异,有血有肉,真实活脱得像身边的每一个姑娘。
可惜,战争无情地葬送了她们的爱情和梦想,让这鲜花般的生命一个个消逝在白桦林,让悲可以如此美丽。
“这里没有妈妈,只有战争,谁能挺过战争时就有妈妈。
”——瓦斯科夫准尉,硬汉的外表,柔软的内心。
面对着这些年轻的姑娘在自己面前一个个倒下,需要多大的心里支撑?
是他的指挥失误亦或是战争的无情?
总之,最后活下去的人更需要巨大的勇气来面对内心的煎熬和求赎心里……最后,个人认为这是史上最悲美的战争片!
近日看了一些有着战争背景的影视作品,不同的导演、编剧对于不同材料的组织架构既拥有惊人的巧合,也同样带有鲜明的异质。
(补充,如钢琴师、我是一名教师等等优秀作品,都是透过有着平凡职业的普通人的目光来讲述战争,但又各有侧重。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自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是由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执导的战争片。
本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名男准尉带领五位女战士在森林沼泽中进行激烈残酷的阻击战,伴随着大量牺牲,小队最终艰难地成功阻止德寇的故事。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准尉台词里有一段话着实令人印象深刻,我特地翻找典故,发现影片这句台词几乎一字不动地把小说里的原句保留了下来: “在战争时期,这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以后,到了和平时期呢?
“到那时也能理解为什么你们非死不可吗?
“为什么我不放过这些个德寇,偏偏要采取这样的决定呢?
“如果将来有人质问我:你们这些男子汉怎么搞的,为什么没有把我们的妈妈保护好,使得她们被枪弹打死呢?
“你们为什么把她们交给了死神,而自己反倒平安无事呢?
“你们是在保卫基洛夫铁路和白海运河吗?
“可是那边不是也有保卫部队,而且人数比五个姑娘跟一个带着手枪的准尉要多不知多少倍呀!
” 《静悄悄》这段文字,在字里行间想要传达的旨意非同小可。
这是作者跳出了准尉的时态,站在回望历史长河的角度,假准尉之口而发自肺腑地,对良心的声声叩问。
他是迷茫不解的,因为他看不透战争到底因何而持续。
难道你们都看不到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战争“这两个字的夹缝中白白消陨吗?
这是他心底最无助的呐喊。
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将“人类、生命、和平”这样大的一个命题,坍缩到“母亲”这个鲜明的形象之中。
这样小大的处理,让那些牺牲的冰冷数字,骤然充满千万种可能,而读者又会瞬间意识到,由于战争,这千万种独特的活法都顷刻荡然无存。
来自虚拟语态的强大冲击,永远是启迪深思的最好契机。
对于战争片来说,炮火横飞、硝烟弥漫、血流漂橹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战争的残酷永远不应当是作品的落脚点。
如果仅仅把影片迫真的血腥视觉还原效果作为任务完成的指标,那这部战争片是极其不够合格的。
描写战争从来不是为了标榜炮火,战争片的落脚点永远是对生命的敬畏。
具体而言,这种精神可以是人性光辉,可以是良善未泯,可以是民族同声同气,可以是个人宁死不屈,可以是对暴行昭昭然揭露…… 当然,可以是对和平最纯粹的诚挚祈盼。
2021.9.4
涉及政治题材的电影,总有种缺乏张力的感觉。
因为太敏感,不可避免地会被束缚。
在经典还是保守的选择上,本片注定只能是后者了。
人物的塑造过于扁平化,为了塞进各位主角的浪漫回忆,整个叙述也是断断续续,有种强行制造感动的嫌疑。
而影片到最后男主的开挂,只能说是电影本身需要一个结尾了。
电影中丽达面对准尉的自责时说的,不必这样,我们在保卫祖国,首先是祖国。
这是本片中的亮点,也是老片拍出新含义的突破点了。
主角之一的丽莎是因为富农成分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而嘉莉娅的母亲的那一幕则不难让人联想到国内的政治恐怖。
是因为这句话,让故事凄美而高贵了起来,躺在女军人身下的静静湖面和广袤山林变得那样美丽而凄婉。
诚然历史并不全是光彩,生命却还是要讴歌。
历史不该被遗忘,国内的战争题材片有任何一点突破,我也一定会去支持。
就“电影”艺术作品本身来说,能把《百团大战》甩开一条街。
有文学作品打底,散场后留在脑海里的不只是飞机大炮噼里啪啦,有过去、有胆怯、有错误,有情爱,英雄也是立体的。
严重抗议广电总局对女战士沐浴那段拙劣的删节技术。
中文字幕略显粗糙。
在不同的年代,每个人会面对不同的敌人,也许我们并没有力量去战胜,但当你发现自己还存有这种思考和挣扎的痛苦,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力。
准备回去观摩72年的无删节版。
俄文名字太难记了,瓦斯柯夫真是个暖男啊。
2020年2月4日,立春。
武汉肺炎疫情感染人数每天仍然在增加。
虽然2月3日,我所在的城市就可以灵活开工上班了,但几乎所有人都还是把自己封锁在家里,窗外,是自我搬进这个小区十几年来,从来没有过的安静。
平时大爷大妈们喜欢制造出的各种鼎沸的声音,已经快两星期没有听见了。
在这个大城市了,这似乎是我第一次,被真正的寂静所笼罩。
家里面也是安静得出奇。
只有偶尔谁走路的脚步声,会把人吓一跳。
在家里关闭了十几天,该说的话似乎也都说完了,每个人都把自己埋在手机或者ipad屏幕中,默默的打发时间。
在这样的静悄悄的环境下,我看了这一部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也是一部展现安静的力量的电影。
虽然中间也有激烈的战斗,但那些子弹穿过树林的声音,似乎只是在宁静中偶尔撕破了一道缝隙,而这道缝隙,又以最快的速度,被寂静湮灭。
当你突然发现,你面对的敌人,远远超过你的想象,他们的装备远远好过你的那杆破枪,他们的力量远远大于你的力量的时候,你会做怎样的选择呢?
是什么勇气,让瓦斯柯夫准尉选择在劣势的情况下,继续义无反顾的进攻,而不是退却去保存实力呢?
那些女兵,在战场上的牺牲,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当战争结束以后,后人会怎样看待甚至评价这样战争。
会不会有人,仍然记住那些牺牲在密密的森里里,被厚厚的落叶所覆盖,或者被无底的沼泽所吞噬的普通的、卑微的士兵呢?
二战中,列林格勒在德军的围困中,坚守了两年半。
2020年,武汉在这次肺炎疫情中,几乎可以算成了一座被围困的孤城。
这座城市,亦是如此的悲壮。
每天都有人新增感染、每天都有人离开、每天都有人治愈离开医院。
每天都有新闻中所报道的激动人心的成绩,也有那些不被人知的普通人的悲欢。
而且,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具体的敌人,而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病毒。
因此,这次武汉围城,甚至比列林格勒更悲壮。
而很多年后,我们会怎样来回忆这段封城的冬春之交呢?
有没有会有人,也拿起笔,来记录下当年武汉封城中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故事?
我们会不会依然能想起那些在疫情中消失的渺小的生命呢?
愿一切都好!
这编剧都是写作文的水平,叙事结构都是五十年代的老路子,生硬的插叙。摄影是拍照片出身的,静态画面是美,一动起来就不会拍了,拍电视剧出身的。可能俄罗斯的主旋律影片有政府补贴吧。
一不留神买到的居然是国语版的票,我特么yes醉了!看俄罗斯人的手撕鬼子,比中国的手撕鬼子好太多了。还有,总局你剪得时候能不能剪的不带痕迹一点真是看到跳跃画面很不爽啊!
“一生不管经历多少离别,我依然习惯回到这里…”
看不起跪舔老毛子的任何中国人!!!这片子放的太久了吧!垃圾!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片子拍得很美 也挺感人的 找不到老版只能看这部 知道这部还是因为朴树的那首《白桦林》 总能把他俩联想到一起
广阔的苏联战场上,一曲动人的战争悲歌。 美丽的俄罗斯姑娘却有着博大的胸怀。 被影片中的景色吸引,青山绿水中一群性感的大姑娘在嬉笑,多么美好的世界,却最终五位女主角全部牺牲。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唯有她们的音容笑貌不绝于耳。 她们全都那么纯真质朴,她们全都被逼上战场,她们明明受不了杀戮,她们却那么勇敢伟大。
论如何合理的手撕鬼子
故事的底子实在太好
2015.10.06一群傻瓜竟然把这么经典的片子楞改成了好莱坞电影。看样子这样的傻逼不是中国独有。
抗日片学着点!
满烂的,感觉白送
五个不同个性,不同家庭背景的女子。却将生命付于了同一场战争。战争不曾让女人走开。她们更是女战士,她们美丽坚毅。看到最后不禁感动。
没啥意思
★★★☆
剪得太突然
有枪有肉,有血有情!
豆瓣簡介又乱写了。剧情有些逻辑错误,不过整体还好。美貌的毛妹女兵,真是...大饱眼福。4星支持
把一部名著拍得如此浅薄、平庸而俗气,比之天朝主旋律剧都不如。风景不错,加了一分。
抒情的战争片。one night with L.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