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的沙漠, 浩瀚而安宁。
一列车队停靠在公路的一侧。
然而, 坐在这些轿车里的乘客们想不到的是, 透过监控设备, 美军的技术人员早已将他们的位置掌握得一清二楚。
随着兵士们的沉静的声音——“四英里”、“二英里”, 一枚导弹落在排在第四位的银色轿车上。
车内乘客无一幸免, 连路面也被炸出一个大坑。
这是美国影片《辛瑞那》( Syriana) 结尾处的场景。
《辛瑞那》拍摄于 2005 年, 是一部以石油问题为主题的影片。
虽然就绝大多数好莱坞影片而言, 临近尾声的爆炸往往是恶有恶报的象征, 是鼓舞人心的环节, 而《辛瑞那》里的这场爆炸却令人扼腕叹息。
美军所要谋杀的, 是影片虚构的一个盛产石油的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王子 Nasir。
事实上, 爆炸发生时, Nasir 王子正在前往皇宫的途中。
他此行的目的是要发动一场政变: 就在不久以前, 国王作出决定, 本应属于 Nasir 王子的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
Nasir 王子曾在牛津大学读书, 还在美国乔治城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在阿拉伯世界的皇室成员中, 是比较有才华有抱负的一位。
Nasir 王子计划自己当上国王后, 就对国家进行一番改革。
事实上, 这个国家虽然通过石油贸易, 赚取了不少财富, 但是, 作为传统的阿拉伯国家, 在这里, 商业遭到抑制, 年轻人找不到工作, 持异议人士被投入监狱甚至处死。
Nasir 王子希望将他的祖国改造成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 建立议会和独立的司法机构, 并且给予妇女选举权。
Nasir 王子的思想虽然与西方的观念相近, 但是, 对于美国方面而言, 他却是一个麻烦的人物———Nasir 王子反对美国在他的国家驻扎军队, 在石油贸易上, 也不愿受美国方面的钳制。
不过, 在 Nasir 看来, 那些美国的石油公司与其说是到中东的产油国寻求合作, 倒不如说是来榨取这片土地下的石油资源的———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油区之一, 而且, 在石油资源正在一天天地趋于枯竭的情况下, 已经探明的剩余的石油资源中, 有百分之九十储藏在中东地区。
Nasir 王子没有与美国的石油财团 Connex公司合作, 而是把一个庞大的天然气开发合同交给了中国的企业。
Nasir 王子的弟弟是当今中东国家统治阶层的缩影, 他虽然也曾经在牛津大学受教育, 却是一个只懂得声色犬马的公子哥, 至于治国的能力, 则是半点也无——— 用 Nasir 的话说, 他是个连妓院也不会管理的人。
可是, 对于美国方面来说, 这位二王子拥有不可忽视的优点: 他不反对美国政府在其国境内驻军, 也愿意与美国的石油公司合作, 简而言之, 是维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的合适人选。
因此, 美国方面给该国的国王施加压力, 迫使他将 Nasir 的弟弟定为王位继承人。
国王虽然支持 Nasir 在石油贸易上摆脱美国石油公司的控制的努力, 而另一方面, 这位年事已高, 且每天在轮椅上度日的国王已经没有开罪西方人的斗志了。
与承担作为国王的责任相比, 他似乎更加向往去欧洲安度晚年。
Nasir 王子无法接受其父亲的决定, 准备通过政变来夺取王位。
至于美国方面的有关势力, 则在以政治手段压制 Nasir 王子失败的情况下, 索性向 Nasir 的座驾发射了一枚精确制导导弹, 将其置于死地。
值得一提的是, 当 Nasir 表示不肯接受国王关于王位继承人的决定而转身离去时, 他的弟弟非但没有显示出焦虑, 反而露出一丝微笑, 可见对于美军的刺杀计划, 他其实是心中有数的。
对于片中那个阿拉伯国家的民众而言, Nasir 王子本是他们改善生存状态的希望, 然而, Nasir 的弟弟——— 这位事实上的继任者———不仅昏庸无能, 而且心思狠毒, 可想而知, 该国民众的生活恐怕会越来越黯淡。
与 Nasir 王子一同被炸死的人中, 有一个名叫 Bob 的美国人。
Bob 从美国赶赴中东, 就是为了提醒 Nasir 王子, 他可能会遭到刺杀, 却不幸刚好遇上了这场爆炸。
Bob 曾经是中央情报局的特工, 在中东地区有多年的工作经验。
事实上, 就在前不久, Bob 曾依照来自上级的指示, 前往黎巴嫩行刺 Nasir 王子。
当时, Bob的上级告诉他, Nasir 王子是一名恐怖分子, 与基地组织有来往, 在经济上对后者给予支持。
由于中央情报局在伊朗的线人 Mussawi 叛变, Bob 的刺杀行动不但没有成功, 就连刺杀计划本身也被 Mussawi 公布于众。
为了逃脱罪名, Bob 的上级竟宣称 Bob 的行动早已不在其控制之下, 把刺杀 Nasir 王子的责任推到了 Bob个人头上。
Bob 在调查后发现, 事实上, 刺杀 Nasir 王子的计划并非来自中央情报局官方, 而是由一个名叫 Dean Whiting 的人在幕后策划的。
影片虽然没有直接指明此人的身份, 却暗示他是美国某个大律师事务所的所有者, 在华盛顿颇有影响力, 而上文提到的 Connex 石油公司就是 Whiting 的事务所的客户。
而且, Dean Whiting 也曾经与 Nasir 的弟弟接触, 表示愿意帮助他夺取王位。
作为中央情报局的特工, Bob 效忠的对象是美国政府, 而非大型石油公司的商业利益, 因此他决定支持 Nasir 王子。
爆炸发生时, 现场的另一名美国人———Nasir 王子的首席经济顾问 Bryan Woodman——— 侥幸地躲过了致命的爆炸。
Bryan 是个理想主义者, 他深信 Nasir 王子计划中的变革将会成功, 而 Nasir 会像伊朗的前国王一样, 在这个阿拉伯国家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
Bryan 甚至希望 Nasir 建立的民主国家将会对整个中东地区产生良好的影响。
事实上, 在结识 Nasir 王子之前, Bryan 本是一名能源市场分析师, 在日内瓦的一家咨询公司工作。
当时, Bryan 携家人参加了 Nasir 王子在西班牙举办了一个招待会。
而就是在这个招待会上, Bryan 六岁大的儿子死于触电事故。
Bryan 之子的死亡虽属意外, 但或许也隐喻着, 在中东的土地上, 美国式的纯真理想也许注定逃脱不了夭折的命运。
事实上, 本片的片名“辛瑞那”是华盛顿的智囊团对他们理想中的中东地区的称呼, 即石油和财富的代名词。
然而, 真实的中东, 远远不是美国石油公司的 “辛瑞那”。
Nasir 王子去世后, 他的弟弟登上了王位, 而 Connex 公司也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在波斯湾开采天然气的巨额合同。
然而就在 Connex 公司为此庆功之际, 巴基斯坦青年 Wasim 驾驶载有爆炸物的渔船, 向 Connex 公司的天然气运载基地发动了自杀式袭击。
Wasim 是一名失业的石油工人, 原本在 Connex 公司位于波斯湾的工厂工作, 是国际能源市场资本运作的牺牲品。
Wasim 失业后, 他通过 Connex 公司申请的签证也即将作废。
由于不会讲阿拉伯语, Wasim 找不到新的工作, 而他在移民局门前排队时又仅仅因为说话即遭到殴打。
生活无着的 Wasim 进入了一所伊斯兰激进组织所属的学校, 在那里, Wasim 不仅没有被看作处于社会边缘的外籍劳工, 反而得到了兄弟般的关爱。
对于 Wasim 这样的底层打工者而言, 他们的希望似乎在于以极端的, 却又似乎是符合他们的伊斯兰信仰的, 同时也是纯洁而虔诚的方式去毁灭这个现存的社会, 并让自己的灵魂进入天堂。
然而, 另一方面, Wasim 的愿望其实很简单, 只是“有一份工作”, “让母亲过上好一些的生活”, “得到基本的尊重和关怀”等等, 然而, 或许正是由于这些原本再寻常不过的愿望无从实现, 给恐怖主义组织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机会。
相对于体制的邪恶, 无论是 Bob 个人的善良还是 Bryan 的理想主义都是于事无补的。
而另一方面, 当 Connex 公司自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地在中东地区攫取利益时, 却遭到来自像 Wasim 这样把恐怖主义视为唯一希望的底层伊斯兰教徒发起的圣战。
无论是失业还是社会的冷漠, 在将一名普通打工者变成自杀式袭击者的过程中, “仇恨”往往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物美价廉”的石油虽然保证了美国国内的昌盛繁荣, 却也损害了石油出产国的利益, 而说到底, 真正承受着这种损害的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
影片旨在告诉观众, 正是由于觉得自己是美国等国家的繁荣的牺牲品, 某些底层伊斯兰教徒才对现存的社会秩序产生怨恨,并且选择以极端的、恐怖主义的方式对其做出回击。
应该说, 《辛瑞那》是一部体现了当今西方人良知的作品, 和赤裸裸地鼓吹对阿拉伯世界进行政治干预和经济支配的右翼分子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 隐藏在这份良知背后的, 却依然是对阿拉伯世界一成不变的东方主义凝视, 这一点却和右翼分子别无二致。
这正符合萨义德在 《文化和帝国主义》一书中对康拉德小说《诺斯托罗莫》的评论: 这无疑是一部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予以道德批判的小说, 但它同样反映出对非西方文明的居高临下的文化优越感, 而这种文化优越感恰恰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合法性基础。
影片强烈地暗示观众, 阿拉伯世界本身的文明是愚昧落后的, 从这种文明中大概只能孕育出两种人, 要么像最终登上王位的二王子那样声色犬马、腐败无能, 要么像 Wasim 那样投身到毫无建设性的“圣战”中。
唯一的希望来自受过西方教育的 Nasir 王子, 如果阿拉伯世界多几个像他这样的王子, 美国政府也许就不必向中东地区“输出民主”了。
至于指使美国士兵行刺 Nasir 王子的 Connex 公司, 只是没有政治觉悟的垄断财团, 并不代表美国政府。
毕竟中央情报局的前特工 Bob 在了解事实真相后也坚决站到了 Nasir 王子一边。
影片中还有一个美国司法局的调查员 Bennett, 调查 Connex 公司吞并另外一家美国石油公司 Killen 的案件, 以防止在合并过程中采用不正当手段, 损害交易公正。
可见影片制作方对美国政府是何等有信心。
全盘西化果真能引领阿拉伯世界走上一条康庄大道吗? 只消看看土耳其的例子就不难明白了。
土耳其共和国是世界上最西化的伊斯兰国家, 一直以欧洲国家自居, 而且早就是北约成员国和欧洲共同体的联系国。
但它加入欧盟的愿望多年来却一再受挫。
新当选的法国总统萨尔科齐更是明确表态反对土耳其加入欧盟。
欧盟国家为此举出了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比如指责土耳其政府不够民主、违反人权等等, 但明眼人都知道欧盟国家拒绝土耳其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和战略层面的考虑。
从经济上讲, 土耳其一旦入盟, 有助于其廉价劳动力抢占欧洲的劳动力市场; 就战略而言, 欧盟更愿意让土耳其作为自己和战乱频仍的中东地区的缓冲区, 让土耳其去承担风险, 自己稳稳当当地过太平日子。
既然像土耳其这样的“好学生”都无法得到西方世界的身份认同, 又有什么理由相信 Nasir 王子的西化政策会给他的国家带来福音呢?
traffic的编剧 首次执导的作品,没有沿用traffic的招牌多色调影像风格,但同样是多线索交织,人物众多。
本片以广角场景镜头带出一片晨雾笼罩下的塔吉克斯坦某工地,贫困的外籍劳工人群,每个人都紧迫地挤上班车,因为上了班车就意味着今天的生活有了着落。
这非凡的视点最后演化成自杀袭击分子的状况;电影最终在一次自杀爆炸的白色光芒中结束,中情局扶持的傀儡王储和美国的石油大亨举杯言欢。
而克努尼扮演的特工成了炮火。
最重要的是该片所展示了多视点,有被称为恐怖主义自杀者,以个人良心为准则的特工,有金钱内幕, 这是其他美国片没有的进步。
第一部分:地点:辛瑞那(虚构的阿拉伯国家)主要人物:巴基斯坦籍的青年劳工Jonny,基地组织领导Mohammed Sheik Agiza。
1. 一群异国劳工正在排队候车。
2.由于中国购买了天然气公司,所有工人被辞退,异国劳工不得不重新获得劳务签证。
Jonny找朋友介绍工作未果。
仅仅因为在排队面试中说话,Jonny和父亲被暴打一顿。
3. Jonny终于找到了工作,加入了基地组织,天天被洗脑支持政教合一。
4. Mohammed向Jonny炫耀自己得到的导弹。
为了家人能获得永久居住权,Jonny答应做人体炸弹,引爆已经属于康奈克斯的天然气基地。
第二部分:地点:伊朗德黑兰,美国兰利,黎巴嫩贝鲁特主要人物:美国情报人员Bob Barnes,伊朗情报人员Amiri兄弟,朋友Stan,中情局领导Fred,已经叛变的美国情报人员Mussawi1. 伊朗德黑兰,Bob把两颗导弹卖给Arash Amiri,借机刺杀Amiri兄弟(表面是军火商人,实际是伊朗情报人员)。
结果其中一颗导弹被Arash转卖给了第一部分的主角基地组织领导Mohammed。
2. 美国兰利,因为一颗导弹不知去向,Bob一直在追查和记录,而他的上司却急于与这件事撇清关系。
为了让Bob不再调查导弹的事,上司推荐他去做文职,分析伊朗情报。
升职面试上,Bob文化水平低,而且坚持认为美国对伊朗的解放伊朗委员会不会起作用,让领导十分尴尬。
3. 美国新泽西州,Bob和儿子Robby聚餐,Bob的妻子也是情报人员,目前在巴基斯坦公干。
4. 美国兰利,中情局决定刺杀第四部分主角辛瑞那大王子Nasir,上司决定派曾经在贝鲁特潜伏多年的Bob去执行,上司说Nasir具有恐怖主义倾向,而Bob还是一心关注导弹的去向。
5. 美国马里兰州,Bob与从中情局跳槽到私企的朋友Stan见面,Stan建议他去贝鲁特时应该先和真主党联系。
6. 黎巴嫩贝鲁特,Bob一来就被真主党领导召见(Bob曾经在真主党潜伏多年,真主党领导应该知道他是美国情报人员,Bob也实话实说这次任务与真主党无关才被放行),然后和潜伏的情报人员Mussawi接头。
Bob成功与目标Nasir住进同一所酒店。
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ob反而被Mussawi绑架并刑讯逼供,让其说出刺杀Amiri兄弟的主使,幸好被真主党领导发现并救出。
7.美国兰利,上司知道Mussawi叛变为伊朗工作,并泄露了Bob的刺杀Amiri兄弟和Nasir的计划,中情局为了自保只能说Bob所有的刺杀行为都是他的自发行为。
8. 美国华盛顿,Bob虽然活着回到美国,但是失去了中情局的保护,他面临两项谋杀指控。
Bob跑到上司Fred家里堵截,Fred拒不认账。
9. 美国华盛顿,在好朋友Stan的指引下,Bob得知刺杀的幕后主使是第三部分的主角Dean,于是以家人性命要挟Dean。
之后拿着护照离开美国,赶到辛瑞那打算告诉Nasir真相。
第三部分:地点:美国华盛顿,美国德克萨斯州主要人物:律师Bennett Holiday,律师上司Sydney Hewiit,背景很深可以影响中情局的投资人Dean Whiting,康奈克斯公司首脑Leland Janus,康奈克斯公司经理Tommy,克林公司首脑Jimmy Pope,克林公司的中介人Danial Dalton。
1. 美国华盛顿,Dean讲出了整个电影的背景。
康奈克斯公司在辛瑞那天然气的竞标中败给了中国,为了弥补损失,公司决定与拥有哈萨克斯坦油田开发权的克林公司合并,但是合并之前要先查清楚克林公司的底细,而这项调查工作由Bennett执行。
注意Bennett是被康奈克斯公司雇佣的助理律师,而他会把调查结果先报告给Dean。
2. 美国德克萨斯州,克林公司的首脑Jimmy和康奈克斯公司的经理Tommy讨论合并事宜,Jimmy说自己绝对不会贿赂哈萨克斯坦官员。
康奈克斯公司决定请律师Sydney和其助手Bennett调查真相。
Sydney很有信心,因为这会促进美国石油事业,所以合并一定会通过的。
3. 美国华盛顿,Bennett回到家中,老爸正在看电视,电视中Daniel Dalton正在讨论金钱对美国的影响,并认为在对外贸易中美国应该充分保证本国公司的利益。
4. 美国华盛顿,司法部召见了Bennett,也怀疑克林公司获得油田开发权的过程中有鬼。
Bennett和上司Sydney讨论合并事件时,遇到了Dean,Bennett和Dean假装互不认识。
5. 美国德克萨斯州,Jimmy告诉Bennett,Dean、Leland和Danial都是解放伊朗委员会的成员。
6. 美国华盛顿,Bennett发现一封电报,Daniel代表的Vidak公司给哈萨克斯坦资源部长女儿的寄宿学校汇了大量金额。
Tommy坚持自己毫不知情,Jimmy却用律师所的经济问题威胁Sydney和Bennett,Daniel告诉Bennett贿赂哈萨克斯坦资源部长也是为了美国的利益,他没有错。
7. 美国华盛顿,司法部要求Bennett说出真相,Bennett供出了这是Daniel的个人行为,不能把克林公司和康奈克斯公司拉下水,因为两家公司的背景太深了。
司法部却认为Daniel一个人顶包还不够格。
Bennett向Jimmy报告还需要一个替死鬼,Jimmy决定选择律师Sydney。
9. 年度盛会上,Leland,Jimmy,Bennett,Dean都获得了自己的利益,第四部分主角小王子Meshal也参加了盛会,因为他已经把天然气的开发权从中国手里夺回重新给了康奈克斯公司。
第四部分:地点:瑞士日内瓦,西班牙玛贝拉,黎巴嫩贝鲁特,辛瑞那主要人物:石油经济分析师Bryan Woodman,辛瑞那大王子Nasir Al-Subaai,小王子Meshal Al-Subaai1. 瑞士日内瓦,Bryan一家一起吃饭。
Bryan在电视节目上讨论康奈克斯与克林公司合并,以及中国在波斯湾竞标等等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Bryan不擅长交际,辛瑞那国王要举行聚会,同事认为这是个谈合作的好机会。
2. 西班牙玛贝拉,辛瑞那国王举行大型聚会,Bryan全家都来了。
国王亲自接见了来谈石油合作的中国代表。
而Bryan不被重视,只能和国王的助理谈石油合作。
小王子Meshal引以为豪的电路出现了漏电故障,Bryan的大儿子Max触电而死。
3. 瑞士日内瓦,在电视节目中,Bryan讨论伊朗政治局势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大王子Nasir多次联系Bryan,但是因为儿子的死亡Bryan不愿意再与Nasir联系。
尽管不想离开家庭,在事业心的驱使下,Bryan还是决定与Nasir见面。
4. 法国安提布岬,第三部分的主角投资人Dean和小王子Meshal会面,说自己愿意资助Meshal继承王位,Dean经常参与中东地区的政治。
5. Nasir首先对Bryan儿子的死亡表示歉意,然后提出和Bryan的公司合作开发油田,并雇佣Bryan做他的私人经济顾问。
Bryan提出利用伊朗的管道运输石油到欧洲可以降低运输成本。
6. Nasir想与中国合作开发石油从而提高利润,美国就打算暗杀Nasir并挑唆辛瑞那王室成员内讧。
7. Bryan妻子因为大儿子的死亡,不希望Bryan与Nasir合作,而Bryan是真心欣赏想建立新秩序的Nasir。
8. 国王受到美国压力,决定让亲美的小王子Meshal即位,Nasir宣传自己的想法想争取大臣的支持,大臣指出美国在辛瑞那内部有驻军,只能按照美国的意思。
9. Nasir劝说了几位将军跟随自己发兵夺权,这些都被身边间谍报告给了中情局,美国驻军决定发射导弹。
这时第三部分的主角Bob也开车赶来,想告诉Nasir被刺杀的真相。
这时候导弹爆炸了,Nasir一家和Bob都被炸死,Bryan侥幸逃过一劫,回家团聚。
讨论一下结局:1. 恶有恶报,因为中情局对丢失的导弹不管不问,最终这个导弹损害了康奈克斯公司的利益,而康奈克斯和Dean有业务往来,Dean和中情局也有往来,所以这是自作自受。
2. 善有恶报,富有远见的Nasir,内心单纯的Bob,却死于中情局导弹。
Bryan没死,但是经过这次,他再也不会向之前那么单纯那么有理想了吧。
1.故弄玄虚。
看得懂细节,看不懂整体,难道是文化差异,《Michael Claton》也如此。
《Up in the Air》好在没有这么严重。
政治氛围很浓,更喜欢《谍影重重》处理的方式,不会让观众很累。
2.没有人有空间表演发挥,包括George Clooney和Matt Damon。
3.George的胡子险些骗了我,但眼睛还是出卖了他。
关于这部片子我要说得很少,毕竟这个题材的电影我从未涉足过。
相信从来不看新闻和时事报道的我要看懂的确有些困难,四条主线引导的复杂关系让整个片子更呈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味道。
更是如此这类影片才有其吸引人的地方,写实的手法,无情的暴露残酷的社会规则,让人深陷其中却又感叹万千。
仅给要观看的朋友一点建议,先了解一下大概剧情和故事背景,再看,才能更好的从整体把握这个片子。
油井工人,CIA特工,中东王子,美国政要与石油巨头,中国国企,经济分析师,这一系列看似关联不大的角色被一个油井竞标事件联系在了一起。
这是一盘棋局,棋手无疑是中国国企,美国政要和石油巨头(两者其实紧密相关,算是一个操盘一个挂车),还有中东王子。
中国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抱着走向世界,复兴民族的野心,也借着专制体制的方便,集中全力发展国企,试图通过这些超级企业抢占有限的资源,获得经济发展的空间从而进一步为军事发展打好基础,在政治舞台上争取话语权。
美国的政治经济巨头们,则是凭借自己已有的巨大资本努力保持各方面优势,试图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中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
中东王子是个悲哀的角色,他最开始抽到的就是最坏的一把牌,封建残留,经济落后,军防空虚,内乱频仍。
本来只能勉强经营,能撑一会儿算一会儿,但他偏要锐意改革,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发展强国。
他的失败从最开始就已经注定。
是的,真正的棋手只有这三方,其他的角色都是棋子而已。
起始实力的悬殊让结局几乎没有悬念,美国最终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中国得到了些暂时的好处但也仅限于此,中东王子被杀,取而代之的掌权者放弃了他的所有改革政策,继续当美国的傀儡。
值得深思的是最后一幕。
因油田产权交接而失业的石油工人在极端恐怖组织中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与信仰,他们驾驶着小船极速驶向海上的石油采集船。
船尾留下一道笔直的泛着白色泡沫的航行痕迹,而他们目光则笔直地射向前方的。
心中古兰经的声音超越了一切尘世的喧嚣而执着地响着,他们没有犹豫,没有回头,甚至没有闭眼,就这样在一声巨响中与那个庞然大物同归于尽……于是美国最终也不算胜利者,就像斗兽棋里,克制大象的往往是最小的老鼠。
这就是电影的残酷之处,没有赢家的斗争和没有可能的合作,最后承受一切苦难后果的都还是没有希望的人类。
但事实上,现实远比电影更加残酷,因为现实中仅有几只老鼠并不能干掉大象,现实中没有人与我们同归于尽,如果我们不去努力,不去反抗,不去改变,最终的结局只会是大象时代的无限期延续。
很讽刺的是这部电影产自美国,这部通过美国官员的嘴呐喊着“腐败是我们的生存之道”,借着美国权贵之口说着“资本主义就是无休止的侵占与破坏”,反而凭借中东王子的所作所为来诠释民主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的电影,竟是一部美国电影。
可笑的是是我们所要反抗的人在对我们说,你需要反抗,因为反抗才是正义,反抗才是真理,反抗才是出路。
可笑的是我们在前仆后继地向资本主义迈进,变得庸俗,拜金,而资本主义世界中心的年轻人却把83%的支持率给了代表民主社会主义的伯尼桑德斯……或许这些反差才是我们应该反思的。
总而言之,辛瑞那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影,无论从内容讲,还是从它的存在本身来讲。
southpark有一个episod讲hybridcar, 里面拿乔治克鲁尼开涮,说他自我感觉太良好。
我相信每个看过nespresso广告的人都会同意这个观点。
不过这次克鲁尼先生可能是自我感觉太良好了,以至于斗胆拍起syriana这样的跟主旋律唱反调的东西来,也难怪这电影不卖座。
matte damon就不说了。
每个动作片演员似乎都在坚持不懈努力抹掉自己身上的‘动作片明星’头衔:汤姆克鲁斯拍香草的天空,史泰龙拍警察帝国什么的。
仿佛动作片明星是个很卑贱的职业一样。
这就有点像quant developer都削尖脑袋要转成quant或者quant trader。
可能matte damon演了太多雇佣兵/中情局刺客,以至于很少有拍文艺片的导演能看上他。
对于中国人来讲,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这是很少有的西方人自己拍的,反省西方外交政策的电影。
大家更白人打过交道的都知道,他们有着东方人无法接受,甚至是无法想象的hyprocritic。
就好比说,明明我的法语非常的差,差到被老师说有北非风格,但是大家都接二连三的的对我说,fenix,你的法语真是不错。
所以毫不奇怪的,你很少看到主流演员去演syriana这样反省电影。
哪怕是一些越战片,这算是美国人唯一一次反省自己的时候了,比如猎鹿人,full metal jacket什么,这种反省也只是停留在小人物的肌肉层面。
这部电影的关键是:(有轻微剧透)为什么美国议员没有问酋长的长子‘now, tell me what you really want?’,而是把问题留给了酋长的次子?
二战以后马歇尔计划,给了包括法国人在内的欧洲国家大把的票子,法国人拿了钱,重建了国家,发展了核武器,然后1968年搞了一场微型革命,把美国人给赶了出去。
代理人不是随便找的。
你要保证代理有足够的执行力,帮你搞定他代理的那个地区,比如在东南亚你要找菲律宾做代理人,他连自己家里都忙不清楚,拿有空帮你做事?
你还要保证代理人有足够拎得清,不然你暗示了半天要搞场种族屠杀以绝后患,结果他还是只是给你来个‘以说服教育为主’,这代理也太不给力了。
最终要的,你要保证代理不会自己做大,以至于有一天把你踢出去自己做。
这个最重要了,法国就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代理本事太大,早晚要踢开你自己当老板。
如果美国人当年一狠心少上几个法国妞,把法国直接发到意大利那个级别,今天也不用为欧元欧盟操心了。
那个时候American Empire刚开始统治世界,还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好歹半个世纪过去了,美国人基本上没有再犯过类似错误。
看看现在现在美国人找几个代理就知道了。
沙特,新加坡,韩国,这都是没了美国人第二天就要亡国的地方。
我一直以来都试图让大家相信这样一种观点:20世纪见证了新加坡/香港/上海这样的‘买办城邦’的兴起,而这样的兴起却是伴随着华夏文明的没落乃至崩溃,这和电影中酋长的次子继承大统是一个道理。
如果你有雄心壮志去发展自己的国家,你必须要被neurtralized:可以是被巡航导弹炸死,也可以是‘因涉嫌重大违法违纪问题被...’,或者是因为莫名其妙的财务问题引咎辞职。
最后的胜利者只能是写字楼里的某个Jerry或者Allen。
就像我们在上海常听到的:‘当母,弄把唉逼哎母介个kei之弄一下’(翻译成汉语,大概是:tom,你把IBM这个case弄一下)
最近在看《作局》这本写期货的书,加上近期中日局势日趋紧张,晚上偏偏选了这部电影,几条线索一块来,还没等到4条线重合,我已经关机了,因为我知道后面会怎么样了。
可能不少打分很高的朋友对这类题材比较感兴趣,觉得不一般。
但最近经历耳融目染对这类型已经烦了,正想看看简简单单的题材。
无论商业还是慈善,都离不开恶心丑陋的政治,为了那些利益,人性连狗屎都不如。
早点关机吧。
还有,蓝光碟音轨居然是DD5.1?
shit!
分两次看的,有些人名没对上。
看了15分钟才有了轮廓。
几条线交织在一起,直到王子被炸弹砸中、小孩儿自爆,故事该说的都说了。
可到最后颁奖会上White几个家伙嘿嘿嘿,小黑牵着爸爸进屋。
我又迷糊了。
权利、利益,黑洞似的,美好的东西都被吞噬了。
政治这玩意儿,很难叙述清楚。
导演这种叙事方式很有味道,什么都不说,却又讲得好明白,用在这种题材再合适不过。
很不错的电影,如果对背景知识有多了解看的会更舒服。
很多人以为这部电影是导演想出来的本子的话那实在是太天真了,就像很多美国电影一样这部片子背后也有专业的高人。
本人因为研究国际政治正好接触了这部电影背后的原著《See No Evil: The True Story of a Ground Soldier in the CIA's War on Terrorism》(不见邪恶:参与中情局反恐战士兵的真实故事,亚马逊链接:https://www.amazon.com/See-No-Evil-Soldier-Terrorism/dp/140004684X)。
这本书的作者是前中情局驻中东的资深特工 Robert Baer ,也是电影里克鲁尼演的特工Bob的原型。
Robert Baer曾经从七八十年代一直到布什时期参与了中情局在中东的一系列秘密行动,见证了很多历史性的重大事件,曾参与所谓的刺杀萨达姆计划。
作者对于整个美国情报体系的运作以及中东事务都了如指掌,并且根据自己的经历纂写了几本著作,他于2003年出版的《See No Evil》这本回忆录则被拍成了电影辛瑞那。
Robert Baer在美国也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媒体人物,经常参与时政评论以及相关节目。
值得一提的是,Robert Baer本人代表了中情局里对于政府政策具有不满的一类人,他时常批评中情局的官僚体系导致的效率低下以及冷战后的裁减导致的情报能力下降等。
另外,他也批评美国忽视了很多显而易见的情报导致了911事件的发生,并且他对于美国和沙特的盟友关系也颇为不满认为沙特不仅专制缺乏稳定未来并且输出极端思想导致恐怖主义。
《See No Evil》这本回忆录可以说是他的一本代表作,基本上以他自己为线索回顾了整个中情局情报工作自七十年代以来的演变。
电影综合了他自己的其他书内容以及相关信息,从一个在地情报工作者的角度将美国反恐战争的脉络进行了勾画。
电影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的美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主要是因为它契合了当时反对这场战争的人中间盛行的阴谋论,即美国攻打伊拉克是为了石油利益(事实上的原因并不如此)。
电影着重刻画的中东国家和美国石油公司的利益缠绕,显然借鉴了Robert的另一本书《Sleeping with the devil》,作者认为美国和沙特等阿拉伯产油国的联盟是为了确保自身的能源安全(很大程度上确实如此)。
另一方面,那些阿拉伯产油国家的权贵则借着和美国高层的经济合作巩固了自身的权力,同时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在继承人问题上考虑到美国的利益,也即电影中被暗杀王子的兄长所暗示的那样。
文中还有个个印象深刻的影射借鉴是美国的“伊朗解放委员会”(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组织的存在引起了美国观众的议论,不少人问它是否真实的。
如果是真实的,那么就意味着美国政府里有一群人一直致力于推翻伊朗的现政权。
本人认为该组织的原型应该是伊朗的海外流亡组织“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National Council of Resistance of Iran),正是该组织于2002年揭露了所谓的伊朗核计划而开启了伊朗核问题的序幕。
这个组织也受到了美国国内以变更伊朗现政权为对伊政策的目标保守派议员的支持,企图对伊朗动武。
电影中借鉴原著的细节有很多,这里无法一一例举,这些细节尽可能地还原了特工的真实生活,而不是像大多数特工电影那些将主角无敌化或者简单化。
当然,原书除了情报工作的细节之外,作者夹带的那些国际政治分析的私货在业内人士看来值得商榷。
总之,对于国际政治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和电影都是我强力推荐的佳作。
got a bit lost in the middl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iff lines was not done so well...
超级好看的政治宗教题材,配乐很巧妙(让我有种在实验室看着解兔子背景乐是肖邦的感觉),摄影也很棒。剧本写得太好了,之前看到说这是一部描写“天才”的电影,看完我才发觉,这是要求观众“天才”的电影。实在太深了不能理解的很透彻,但是总体还是很动容的(在有兴致看完的前提下)。
克鲁尼增肥不够彻底..故事太散..几个主角的联系也很牵强
大概是我没看懂
感觉不够过瘾·~~~情节没有结束,电影就完了
Mad world.
看不太懂
可能是不错的片子 但是我还是没看懂
多线叙事,看得人头疼。片名是一虚拟的中东国家名。大意是,两油企合并,有律所调查合并内幕,在油企打工的非法移民失业。该国王子想继承父权,干出一番事业,CIA这边却认为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而派人行刺之。最后多方结局都有些惨。整片有阴谋论色彩。呆蒙的这条线关联度不大。★★★☆
结合这部电影来看世界局势就可以看清了世界的问题 但美国人也知道症结所在 开头等车的人群以及配乐都显示着导演对中东人的悲悯 2024.6.6
对各国的立场都有非常精准的分析与呈现,表现稳健有力,各部分各由一个点晴人物领衔,分配得当,只是稍嫌复杂,一开始不是很好理解,最好要看第二遍,感觉还是非常精彩的。
看得我迷迷糊糊,磕磕绊绊,导演端上来一堆杂碎,让观众自己品尝。这是谍战片?
剪辑好像有点问题。。多线挺好
这种多线political thriller要是讲的乱糟糟就整个没救 这部导演眼光很开 完成的也好 喜欢随时出现的紧凑节奏性音乐 压迫神经去抓住剧情的细节设置 只是全部浸淫美国人民价值观 意识形态明显到了无辜 clooney凭这个拿了最佳男配有点摸不到头脑。
终于终于拿了一个男配
http://www.mtime.com/my/xiting/blog/635276/
为了石油才是真的
石油竞争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背景错综复杂,费脑
你得下接受一堂政治课的决心才看的完,因为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比一般商业片,无疑太过高深和枯燥,而且用4条分支更显糅杂。虽然过度夸张了石油和大企业对整个战略层面的影响,阴谋论色彩浓厚,但包括其他方面带来的思考却是巨大的。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是值得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