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16年上映的印度电影《炙热》,是一部专门探讨底层女性生活困境的话题,不过这部电影在当时似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也许是因为与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及整体基调有关。
影片中的主角均为社会底层女性,她们是家庭妇女或是舞女,电影里充斥着各种歧视女性、家暴等不公平现象,弥漫着一股旧时代延伸下来的沉重气息。
该影片主要围绕着三个女性生活所展开的故事,十五岁童婚的拉妮,在婚后从没得到过丈夫的爱,在丈夫早逝后,年纪轻轻的她就成了寡妇,此后一直侍奉婆婆、独自拉扯大儿子,过着没有半点感情滋润的生活,所有人都认为,她就该安于现状 。
而拉荞的生活则是另外一番光景,因为结婚多年没能怀孕,被自己的丈夫时不时拳脚相加,对此,她也只能默默承受着 。
碧琪丽则在舞蹈团担任舞女,但私底下却从事卖淫活动,为此她遭到了村里人的排挤,甚至被规定不得参加任何仪式 。
绝望的人生轮回拉妮是个典型的印度传统女人,十五岁结婚,丈夫生前喜好嫖娼家暴,丈夫死后守寡十五年,独自侍奉婆婆、拉扯大儿子,也渴望着别人爱自己,却迫于习俗传统只能压抑自己 ,也没有任何意识想要去改变现状,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当我丈夫冷落我的时候,我婆婆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当我丈夫出去嫖娼的时候,我婆婆说一切会好起来的,当我丈夫酗酒撞死的时候,她哭了但还是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是过了十五年了,一切都没有好起来……
拉妮眼睁睁地看着岁月流逝,自己的青春也消失殆尽,为了儿子婚事债台高筑,帮他买新娘,在村民大会上对这个未来媳妇的求助视而不见,在新婚之夜对女孩的呼救充耳不闻,对朋友拉荞的家暴遭遇依旧保持沉默。
却在儿子大婚当晚,婆婆突然离世,拉妮开始嚎啕大哭,绝望的眼神,除了对婆婆的哀悼,更多是对自己的悲鸣,或许有那么一瞬间回想起婆婆曾经安慰过的话,明明这一切都是“她们”被不断压迫后脑海里能抓住的唯一期待,根本就不会有任何奇迹发生……仿佛此时的拉妮已经一眼望穿了自己的整个人生:像婆婆一样孤独终老。
而这一年,她不过才三十二岁,但她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已经完了。
可笑的暴力谎言拉荞,丈夫同样酗酒爱家暴,再加上多年不孕,常年忍受丈夫的殴打,没有孩子的拉荞,通过出色的手工活,得到了工作与报酬,本想以此来博得丈夫好感,却依旧迎来丈夫的打骂,在男人眼里,女人的自主自立,就是十恶不赦。
拉荞为了怀孕,只好找别人借种,却在怀孕后依旧遭到了丈夫的毒打,这个时候才知道,这些年来丈夫把不育的原因都推给了自己。
悲惨的交易工具碧琪丽,一位艺妓,靠色情表演和接客为生,性格热情泼辣 ,自以为自己超越了传统男权束缚,却发现到头来也不过是男人们的意淫对象,出现比她更年轻漂亮的艺妓后,才发现自己原来没得选,当以为自己遇上真爱时,却发现对方不过又是一个皮条客。
对底层女性全方面碾压,使其彻底沦落为服务男性的工具在影片里随处都充斥着野蛮对待女性的画面,一个因为在婆家沦为全家男人强暴对象的女人逃回娘家后,又被娘家的人强行送回了婆家,对于娘家人来说,不管是生是死,她都已经不再是这里的人。
村里的一切都由男性长老做主,维护着男性在村里地位和权威,男性可以随意打骂自己的女人,无休止的酗酒、嫖娼、找情妇,而女性到了一定年纪就应该辍学被卖掉,甚至还可以随意退货,她们生存在世上,最大的价值就是满足男人的性欲,只为他们传宗接代,并且一定要生男孩,因为女性比男性“矮一截”,会受到别人的指责和歧视。
村里的妇女代表要求给村庄安装上电视,以丰富妇女们的生活,那些所谓的男性长老们却一个个指责电视、手机等现代设备,让这些女性过多接触外面世界而学坏,所谓的学坏,只不过是注重打扮和自由恋爱,这些都是不被允许的。
在那样男性权威和社会的舆论下,女性不仅受制于这种监督和束缚,还只能成为男性的“出气筒”和“木偶”,可以被他们任意打骂,读书会成为坏妻子、也是大家咒骂和取笑的对象。
这样野蛮无知的社会,如果不借助外在更强大的力量,是无法冲突这堵“厚墙”,而这里的女性也会一直被野蛮对待,没有婚姻自主权,只是父亲的财产,可能会在你十四五岁的时候把你卖个好价钱,她们最大的生存价值也就仅仅是伺候男性。
当外来的文明被彻底摧毁村中文明的代表是一对夫妇 。
男人负责帮村里的女人们找到一些手工织品的生意,因为让女人开始变得比男人还能挣钱,而受到了村民的记恨,同时他的能干也刺伤了那些无所事事的男人们可怜的自尊心。
为此,他受到了村里男人的殴打。
而他的妻子则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邻村当老师,却饱受村里男人们的非议,认为她是个巫女,在传播害人的玩意 。
在影片的结尾,这位女老师哭着说自己丈夫生死未卜,只能永远离开这个村庄 。
这是唯一让她们好起来的一对夫妇,却被全村男性敌视,最终也只能逃离此地。
如同“那把火”,燃醒了自我意识三个女人,三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不论她们有没有婚姻、有没有丈夫、有没有孩子,都无一例外的不幸,这种不幸都源自这些以男性为主导的传统思想所对女性全方面的压迫,拉妮是童婚的牺牲品,拉荞是女性被当做生育机器的典型代表,碧琪丽则体现了传统对女性性权利的剥夺 。
在影片中,三个女性角色有着大量女人间的私密对话,有对友情的真挚,对爱情的渴望 ,对美好性爱的向往,即便每人面临着不同的生活压迫,却依旧对未来保持着炙热的希望。
拉妮没有因为拉荞的不孕和碧琪丽的不贞而歧视她们,当拉妮意识到为儿子找的童养媳詹琪,将来下场只会和自己一样时,毅然放走了詹琪,让她去追随自己的幸福,同时把这个困住自己多年的家也卖了。
此时的拉妮未必意识到自己所做的这些意味着什么,但她决定开始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拉荞想成为母亲,在大胆向陌生男子借种时,当男子不像丈夫那样对她肆意打骂,而是温柔对待时,她激动流下了泪水,这是她一直渴望得到的尊重。
当丈夫得知她怀孕后,拉荞却迎来了丈夫变本加厉的拳脚相加,拉荞这一次本能回扇了丈夫一巴掌,她开始学会了反抗。
碧琪丽虽然个性泼辣,敢爱敢恨,在这个不被主流社会喜欢而排挤时,依旧珍惜着身边每一个对自己好的人。
即便每日周旋在不同男人身边,碧琪丽也很清楚,生活里除了金钱和性爱之外还有别的,而爱情就是她所追求的幸福。
她们对生活有所追求,对爱情的渴望,除了女性之间的相互扶持之外,也得益于其他男性的帮助,村里唯一的文明夫妇,基尚与当地男人完全不同,他不止为当地女人们争取权益,还帮她们谋求手工艺工作。
而影片中一直没露面的“电话男”,也给予拉妮精神上的帮助,外界的帮助,也是女性觉醒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拉荞再一次被丈夫家暴时,幸好拉妮及时赶到,与拉荞一起打倒了马努基,并一把火烧死了她的丈夫,随着镜头一转,外面另一把火却在十胜节庆祝会上熊熊燃起,众人纷纷庆祝着罗摩战胜了十首魔王罗波那。
拉妮、拉荞、碧琪丽选择在这个节日趁乱逃走,看似她们已经冲破了束缚奔向自由,却在结尾又面临着分叉路的选择,意味着将来的她们依旧不断面临着选择与挑战,只是该往哪个方向走,也终由自己来做决定。
三个女人,三种悲剧的代表,根源都是印度那种男权至上文化。
给五星是因为我挑不出缺点了,很喜欢。
这部电影反映的信息很多,一开始个人以为只是单纯反映印度的性文化,但其实关于教育、发展和传宗接代的观念都有涉及,不仅仅是一部解放女权的电影。
————————剧透分割线————————只是有点疑问的是,拉纳对肚皮舞娘的感情到底是真的吗?
剧中拉纳说她眼睛很美,她说他是唯一一个不关注于她脖子以下的男人。
到这里我以为是真爱了,但后来拉纳却给她钱,说带她去德里重新开始创业(就是做她的皮条客)。
所以到底哪个是真的?
1、弯曲,并不是低头或失败,而是一种弹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2、心里有就有,心里没有就没有。
3、人生下来的时候都只有一半,为了找到另一半而在人世间行走。
有的人幸运,很快就找到了,而有人却要找一辈子。
4、当一个女人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意味着,生活的起点,也意味着终点。
5、如果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你,你一定要骗我。
就算你心里多不情愿,也不要告诉我你最爱的人不是我。
6、伏特加是我们拥有的一种奢侈品,鱼子酱也是我们拥有的一种奢侈品,但时间不是。
7、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8、所谓深情挚爱,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原来,一个人吃饭没有两个人吃饭开心。
9、我甚至连他的一张照片都没有。
他只活在我的记忆里。
大爱推理小说和电影,女性题材的作品却很少涉及。
被安利了《炙热》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去看。
一部印度片,具有浓厚的印度风格,色彩的运用自然比较浓重。
四位女主人公生活在印度干旱且贫穷的地方,同为好闺蜜的她们会互相分享和讨论有关男性的话题。
如所有闺蜜一样,她们也会有争吵和争执,但更多的是在这个无可奈何的环境中惺惺相惜。
印度是一个女性危险程度全球第四的国家,比索马里还要恶劣。
也是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列入“最不适宜女性居住地区”。
在这里有知识或是读书的女性是会受到异样的眼光甚至排挤的,人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所以作为知识女性A常常不被这里的男性欢迎,而娶了A的丈夫更是受到毛头小子的“教训”其中就包含拉妮的儿子,甚至有次被打到住院。
拉妮守寡多年,有一个如丈夫般暴力的儿子,对媳妇总是暴力相向,有时拉妮会看不下去而制止。
但与儿子的关系却一言难尽,最终儿子在不满下离家出走。
儿子不满的是母亲为自己找了一个短发老婆,在封建思想下女生是不能留短发的。
但新娘为了能阻止这段婚姻,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所以剪短了自己的头发,但现实并未如愿,婚礼还是如期进行。
可是最后拉妮选择放走了这位童养媳并给了她一笔钱,让她和心爱的在一起。
或许是因为自己不能得到幸福所以更渴望别的女性会得到幸福。
这一幕,为之动容。
在被禁锢的思想下有如此觉悟,又是对么可贵。
拉荞婚后一直没有身孕,因此被认为不能怀孕,酒鬼丈夫也是对她拳打脚踢。
这里大部分男性脾气性格都如此暴躁,女性的地位低下至极。
为了检测是否自己真的不孕,在姐妹们的帮助下拉荞与别的男性发生了性关系并怀孕了,这让她开心不已。
本以为丈夫知道后会和自己一样开心,但又是一顿狂揍,原来不能生育的人是他。
因此,被发现偷男人之后拉荞就更没有好日子过,时不时身上就会有新的伤疤。
作为她们的朋友,碧琪丽是舞团里的头牌。
看似风光,但忍受着世人的指指点点,甚至在拉妮儿子结婚那天出现为朋友祝贺时,连自己的闺蜜拉妮都并不欢迎她。
男人们也只是把她当成某种货色而已,在新人进入舞台她被取而代之后,一直喜欢她的同事大胆告白。
但在碧琪丽眼中,这个拉皮条的不过是想让自己成为他重要货源而已。
每个人都各怀心事,遭遇惨境。
这时碧琪丽就会开着舞团里的大摩托带着她们来到远离村子的湖边,找寻安宁和自由。
但回到村子一切照旧,如果不离开和死毫无差别,生命也毫无意义。
在一次大火之后,三姐妹逃离了这个恶魔般的村子。
大火的起因是拉荞被丈夫殴打时不小心打翻了油灯,在拉荞逃出后,大火很快就吞噬了这个破旧的房子,其丈夫在大火中消失殆尽。
由此她们再一次坐上舞团的大摩托,但这次,是永远的离去。
美好的结局是对残酷现实的愿景,现实有多残酷,结局就有多美丽。
三个女人在如此剥削、压榨和欺凌下都没有磨灭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由的追求。
或许现在印度这种现象还是很普遍,但通过电影、电视、书籍等传导能让我们对女性的关注多一些,会不会可以让她们离美好更近一些?
很多人都反思为什么中国没有这种影片,在中国某些地区同样如此落后,不论是思想还是生活。
不管其中有什么原因,但希望有所感触的人都对女性尊重一些。
那些说着“现在中国过于宣扬女性主义和男女平等,男性地位开始变得低了......”的这些人恰恰证实了男女平等还做的远远不够!
看到妓女比莉拒绝的拉珠求婚那段,想起了《茶花女》的玛格丽特,但比莉又是那样的要强,刚开始只是比莉的老板说她妓女就是妓女,可拉珠却以对妓女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女王”的一片倾心,拉珠说最后笑着说:“老板是对的,我忘了,我是个妓女,我永远都会是个妓女,我只是这个社会上的人渣”,这句话深戳我心,拉妮的丈夫和儿子都花钱去寻妓女比莉,舞台上的比莉让男人为之倾倒,拉荞想要孩子希望博得丈夫欢心,不料换的是一声声你就是个妓女,女性在这个男权主义的农村是多么讽刺,她们被人买卖,还要委曲求全,最后把自己的思想也禁锢于“读书的女孩当不了好老婆”,基山夫妇在该片起了点睛之笔,他们的出现最终也没能改变这个村里女性的地位,被禁锢的思想让这些女性变得愚昧,但又好在这个以宗教信仰之名的国度,让拉荞以及拉妮、比莉三个不同的女性追逐了自己的自由,幸之有这样普通但又不甘平凡的女性站出来为女权发声,当印度歌声响起的时候让人感到的是轻快和自由。
比起英美电影,我似乎对日剧和印度电影更偏爱。
说不出是什么感觉,反正每当发来一部印度电影,都有让我一口气想把它看完的冲动。
确实,那个位于南亚的文明古国,总能带给我很多的窥探和不一样的惊喜。
它有着腐朽落后,肮脏溃乱,那里的男人从来没有留给我好的印象。
唯一让我觉得可敬和心疼的,就是那里女性吧。
不可否认有优秀美好的男性存在,年轻男子对爱慕姑娘的追寻,努力帮助女性的基山……只希望这样的人,多一点,再多一点。
绝大多数,都像影片中的其他男人一样,家暴出轨,把女性当做生育机器,野蛮愚昧在这个地方恣意生长,甚至连女性自己,都认定了自己悲苦而又无法改变的命运。
三个女主角在影片最后远离了这个村子,背后是节日的火光和男人燃烧的尸体,文明与地狱共存。
看到一个影评说,她们的逃亡没有带来太大的触动,因为前路未可知。
但在我看来,确是盛大而全新的开始。
虽然有着难以磨灭的伤疤,但是庆祝自由,庆祝从头来过。
愿她们的儿女,能有快乐的童年,可以在田野里玩耍,在河里游泳,春天可以捉蝴蝶,懂得尊重人权(而不是男人权)。
全剧最爱基山,希望善良的心永远不要被伤害。
随着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越发密切,印度电影渐渐得到了中国民众的关注,但即便如此,国人对印度电影的认知仍旧停留在非常浅表的阶段,说起印度电影,就只想到歌舞、打斗、搞笑、爱情大杂烩的马萨拉作品。
今年新春档,两部象征中印文化交流的电影,《功夫瑜伽》和《大闹天竺》全部定位成嬉笑怒骂的搞笑片,也折射出了中国人对印度电影,这种不正经的刻板印象。
其实,印度也有很严肃的影片,2015年多伦多电影节的印度参选片《炙热》,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它不禁严肃,且意义深刻。
影片讲述的是印度三个农村女性的故事。
15岁就童婚的拉尼,从没得到老公的爱,丈夫早逝后,年纪轻轻的她又成了寡妇,此后,她就一直过着侍奉婆婆、养育孩子的艰辛生活,没有半点的感情滋润,而所有人都认为,她就该安于现状。
拉荞的生活是另外一番光景,结婚多年的她,一直没有怀孕,为此,老公总是时不时迁怒于她,对她拳脚相加,对此,她只得默默承受。
碧琪丽则在舞蹈团担任舞女,私底下从事卖淫活动,为此她遭到了主流社会的排挤,甚至被规定不得参加任何仪式。
碧琪丽参加拉尼儿子的婚礼三个女人,三种生活,我们发现,不论她们有没有婚姻、有没有丈夫、有没有孩子,都无一例外的不幸,这种不幸都源自传统理念对女性的压迫,拉尼是童婚、寡妇守节制的牺牲品,拉荞则是女性被当做生育机器的典型代表,碧琪丽体现了传统对女性性权利的剥夺。
显然,这是一部反映印度女性地位低下的作品,而罪魁祸首就是印度人一向引以为傲的传统。
传统,是印度的财富,也是阻碍印度走向现代文明的羁绊。
故事背景被设定在农村,是相当有现实意义的,其实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印度城市女性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巨大改善,接受教育、参加工作,都不是新鲜事,但在农村,则完全不同,如同中国人对农村的普遍印象一样,印度的农村也是落后思想的最后堡垒。
元老们诟病电视机的弊病影片的一开始,就安排了一段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剧情,拉尼和拉荞结伴路过村口,巧遇村庄召开村会,元老们像一尊尊菩萨般,庄严的主持着会议,但他们带给女人们的并不是福祉。
逃回娘家的女人,被元老们强行送回婆家,尽管她在婆家沦为了全家男人的性奴,因为离婚有违传统,妇女代表要求给村庄安装上电视,以丰富妇女们的生活,元老们却指责电视、手机等现代设备,让妇女们过多接触外部世界而学坏,所谓的学坏,只不过是注重打扮和自由恋爱,这些都是传统不允许的。
被强行送回婆家的女子现代法律在这里不起任何作用,一切都是由年长男性组成的元老团说了算,人权、自由更是无法投射到此地,落后的传统思维,像枷锁般牢牢的把控着整个村庄,并随处可见,女人不该外出、不该工作、不该受教育......
在这种环境下,三个主角的境遇,可想而知。
拉尼是个典型的传统女人,守寡苦熬15年,也没有任何意识去改变现状,年迈的婆婆总是安慰她,一切都会好的,然而一切依然如故,只有岁月的流逝,悄然无息的带走了她的青春。
儿子大婚当晚,婆婆安详离世,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拉尼,拉尼嚎啕大哭,这番哭声中,除了对婆婆的哀悼,更是对自己的悲鸣,此刻她能一眼望穿自己的整个人生:像婆婆一样孤独终老。
这一年,拉尼只有32岁,但她觉得自己一辈子已经完了。
拉尼没有孩子的拉荞,通过出色的手工活,得到了工作与报酬,本期望以此能博得丈夫好感的她,迎来的依旧是丈夫的打骂,在男人眼里,女人的自立,就是十恶不赦。
拉荞除了忍受,不敢有半点顶撞,相比于拉尼,她有改变现状的自我意识,但缺乏勇气。
拉荞被丈夫殴打碧琪丽则不同,她有意识、也有勇气,可惜没有能力,貌似独立生活的她,其实严重的依赖舞蹈团老板的平台和男性嫖客的恩惠,性格泼辣的她企图超越传统男权的权杖,最后却被教训的很惨,而她自以为是真爱的男人,不过是又一个皮条客。
碧琪丽可见,在这种情形下,女人有没有意识,有没有勇气,结局都是一样的,几千年的传统男权统治,让女人几乎在出生的那刻,就注定是弱者。
我不由得想起了另一部印度电影《没有女人的国家》,影片描述了一个光棍村里,五兄弟共娶一妻的故事,这个被众多影迷称作暗黑系印度电影的作品,是我观影人生中的一个梦魇,我看到了男权、夫权、父权对女性的轮流压榨,女人如弱不禁风的稻草,被蹂躏、欺辱,却处于完全失语的状态,像是没有生命的物体。
《没有女人的国家》《炙热》却完全不同,它并不意在仅仅描摹三个被压迫的女性,它更希望刻画出三个鲜活的个体,如同片名一般,赋予她们炙热的生命力。
三个主角有着大量女人间的私密对话,这些谈话中,透露出友情的真挚,对爱情的渴望,对美好性爱的向往,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与期待。
其中有一次,传统的拉尼甚至表露出自己很享受手机在下体震动带来的愉悦......
拉尼非常善良,她没有因为拉荞的不育和碧琪丽的不贞,而歧视她们。
当拉尼终于认知儿子不是一个好丈夫时,她放走了为儿子找的童养媳,让她随恋人去追逐自己的幸福,即便此刻,拉尼也未必真正觉醒,知道什么是女人的权利,但她的良知,战胜了腐朽传统对思维的禁锢。
拉尼送走儿媳拉荞希望成为母亲,得知男性也可能不育后,大胆向陌生男子借种,当男子爱抚她时,她激动的流下了泪水,这是她一直渴望得到的爱意,碧琪丽更是敢爱敢恨,她没有因为自己被主流社会排挤,而变得尖酸刻薄,相反,她珍惜每一个对自己好的人。
三个女人,没有因为生活的不幸,传统的压迫,而变得麻木不仁,相反,她们个个情感充沛,个个生动感人。
也许,生活遗弃了她们,但她们从没有背叛生活。
拉荞故事的最后,颇有宗教的禅意,印度教节日十胜节来到了,拉荞的丈夫得知她怀孕后,恼羞成怒,原来他一直都知道是自己不孕,男权的虚伪不过如此,然而人在做,天在看,当他再一次向拉荞举起拳头时,竟然被油灯烧着了,这时,欢庆节日的民众也正好点燃了十首魔王罗波那的纸扎像,一向没有勇气反抗的拉荞,顺应天意,任由丈夫被大火噬灭。
拉荞得救了。
三个女人偷了舞蹈团的车,出发赶往大城市,打算靠做手工活谋生,开始新的生活。
影片用宗教,为女人们解围,看似无稽,实则是挖掘到问题的根源,印度是宗教文明,每一个传统习俗背后,都有宗教的影子,传统捍卫者,也总是拿信仰作为盾牌,认为有违教义的行为都是对神的不敬,影片让宗教为女人助力,实则是抨击了这些卫道者是假信徒,如同圣雄甘地说的那样,“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神就是真理,但是现在我明白了,真理才是神。
”信仰应该遵从真、善、美,而不是泯灭人性的压榨、剥削、欺凌,这才是真理,才是神的旨意。
故事乐观的结尾,表达了影片对印度女性地位提升的美好期望,但现实还是残酷的,就像片中描述的那样,村里终于安装上了电视,女人们将有更多机会了解世界,而有可能受到启发,但村上唯一尊重女性的男人基尚,却被拉尼的儿子,带人打成重伤,黯然离去。
要普及现代化的生活,很快,要改变落后的思想,还任重而道远。
不可否认,这部影片反映的内容是落后的,但影片本身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它敢于去批判印度的传统,敢于去揭露印度女性地位低下的现状。
其实,这部片子里所有提到的情况,中国都有,比如童婚、重男轻女、家庭暴力等等,但中国却没有类似的影片,这值得深思。
印度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他们面对自身缺陷的巨大勇气,而这正是中国人所缺乏,除了《炙热》,印度还有很多类似的正经好片子,是时候对印度电影刮目相看了。
PS:本片没有任何歌舞片段。
首发于 电影通缉令 微信平台
这算是目前我看到的一部让我耳目一新的印度电影,它很生活化,而且充满正能量。
1.故事发生在印度村庄,跟以往的城市生活不同,这里人们互为邻里,村上人口不多。
仍然实行元老制,而且并没有想象的那种专制,相反会迎接新鲜事物,比如拥有手机,申请电视机。
虽然元老都是以德高望重的男性组成,但是女性在会议中有平等的发言权;2.它不可避免的展现了印度男女地位的差异,特别是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不平等。
但是,另一方面,在受到新环境和新事物的影响下,有个别女性已经开始懂得自我需求的满足,比如碧琪丽,在舞团表演,以性感著称,成为男人争相渴望的尤物。
但是,她绝不是老板赚钱的工具,她敢于拒绝,敢于说不。
她一方面享受舞台,一方面又筑起高台。
虽然在当地村民的眼中,认为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女人,但是她自己知道想要什么。
她性格开朗,独立自信,是一盏星星之火;3.拉妮一开始来说,是个典型的印度妇女。
认真履行自己作为女人,妻子,媳妇,妈妈的角色,她受了太多的苦。
至于被老公抛弃,沦为寡妇,这对她来说或许是好事。
独身为儿子操持婚事,照顾年迈母亲,在家庭中占据主导权,真正成为一家之主。
在印度的社会环境下,她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些无奈,又心怀理解的妇女。
所以,当她发现儿子不听话,媳妇备受折磨时,她选择了释怀和成全;4.拉荞性格趋于果敢,结婚多年没有小孩,之前一直默认是自己的问题。
在碧琪丽的鼓励下勇敢尝试,而且在一起去动物园玩的时候聊天说到,她想要小孩,并不是因为完成女性的使命,而是真正想要一个小孩,而且勇敢说自己想要女孩。
电影结局是三人结伴而行,逃离了束缚的牢笼,奔向自由的生活。
虽然,在印度绝大部份的女性一生都很悲惨,也没有几个人能像这三位女主人公这样幸运。
但从这个电影看到,社会带给我们压力,和束缚;但我们也不是完全没有选择的。
如何改变印度女性的地位这个问题,其实最重要的是女性对自我的认知开始,而且在这个逐渐的过程中接受全新的自己,并努力去影响身边的朋友。
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以上。
看完片子十一点二十左右,写了个短评mark一下准备睡觉。
but,脑海里一直闪现电影的画面,我可真的是太生气了。
像父亲一样不懂的尊重女性伤害帮助女性的人的儿子。
知道自己不孕不育却瞒而不说不停对妻子施暴的丈夫。
得知女儿在夫家被各种男性不断强暴却只能将女儿送回夫家的父母。
还有那一波站在后面龌龊行径还没有被暴露出来的男男女女。
真的气死我了!
这个世界,什么时候才会善待善良的人呀
拉妮、拉荞和碧琪丽是拉贾斯坦乡间的三个好姐妹。
拉妮三十出头却守寡多年,她为儿子古拉布的婚事不惜债台高筑,而古拉布则是个败家子,只知每日胡作非为;拉荞婚后一直未能生育,她的酒鬼丈夫常常对她拳脚相加;碧琪丽是流浪舞团的花魁,同时也操持着皮肉生意,老板曾拿她的身体当作摇钱树, 如今却将她冷落。
在十胜节的夜晚,饱受折磨的三个人终于下定决心,结伴踏上了寻找乐土的道路。
最接地气的印度片
开头很强,但越往后看发现情节发展过于依赖巧合和设计。女主行为缺乏前后连贯,最后的大义之举没啥说服力。(儿子这么畜牲却倾家荡产给娶了媳妇以后才有村里人提醒?)村里那对进步夫妻的支线画蛇添足。单独的戏拿出来看都不错,但是沉重的部分总是还没浸入又马上被喜剧元素抵消了。
我看过这个片子,忘了标记。看的时候如果你打开弹幕,你会看到很多弹幕评论诸如:印度怎么会这么落后。这什么年代还重男轻女。印度的女人好惨啊-----难道她们从来没有想过中国某些落后的农村至今还在上演着和本片一模一样的剧情吗?未成年就嫁人,不知道男人也是不孕不育的主因之一,因为想要孩子而家暴妻子。不会真有一群天真的人以为这只发生在印度吧。
后期剧情收束略快
人权至上
三位好友的故事都想讲,却没能掌握好篇幅与节奏,还多了不少完全应该删掉的支线,显得重点不够突出。前段压抑太久,后段刚一爆发影片就结束了。不过,希望这部影片能引发思考与讨论,这是它更重要的作用。
《炙热》里的印度村庄,固步自封、愚昧无知、腐朽落后……程度跟《盲山》里的中国村庄有一拼,不过,拉妮、拉荞和碧琪丽还相对自由、能苦中作乐,比白春梅幸运一些。(因为相信拉朱是真爱碧琪丽,所以为其惋惜…思想开明的基尚及其妻子也很难改善残酷的现实…酒瓶、露点镜头的马赛克不是导演加的吧?)
印度女性的普遍不幸。
印度版的末路狂花,故事很细腻饱满,前大半段看的很揪心,后面畅快淋漓
一如电影的片名,《炙热》所饱含的情感是如此的炙热灼人,其以印度备受歧视的女性视角为切入,让人甚不可思议这是一个发生在现代文明时代的故事,传统守旧的价值观犹如一把无形的枷锁,囚困住了电影中的三个女主,而她们敢于打破原有生活的勇气,使电影即写实于现实的残酷,也展望于未来希望的美好。
分数那么高估计是因为女权题材,就电影制作来说在6-7之间,因为马赛克我还是选这三星吧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吧 太难受了 腌臢的小屋
喜欢拉迪卡,但是这个片子真实的结局难道不是三人被抓回去吗?片头那个逃跑的新娘早有揭示
拖沓,冗长。偏僻落后保守的村子,但台词可是相当大胆
女性崛起开端,说明印度还远没有解决这个重大问题。
五彩缤纷的印度女性,从被侮辱到挣扎、清醒、独立、逃离
一边庆祝女性神圣的日子,一边女性发生着无尽的苦难,多讽刺啊。
只能说很棒!!特别是拉妮决定卖掉房子给了詹琪自由,自己去寻找新的生活,拉荞终于对丈夫的反抗。生在印度,生了女儿只会让她受苦,生了儿子像古拉布那样不如自己掐死,所以其实不育反而是好的,或者死了老公日子反而好过。而且那个村子的男人看起来反而是不事生产的蛀虫啊!
人间地狱。
真的是只有自己不读书的人才会告诉你读书无用,全程揪心全程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