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是文字日记,后来是一张张照片,现在是手机里的相册,记录的方式各不相同,重要的是背后真挚的故事。
这个时代拍摄早已成为随手可得的事情,一台手机,一声咔嚓,一张照片。
社交媒体也在鼓励甚至说诱导着大家多多分享自己的个人时刻。
可是当翻阅着朋友圈的照片时,往往是千篇一律的模式,极少数有趣的故事。
比起真诚地记录自己某个时刻,似乎大多数人更在意取悦别人、炫耀自己。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对于虚伪的炫耀都是嗤之以鼻,点赞只是例行公事。
当我们学会坦诚地跟随内心,由衷将自己喜怒哀乐的故事表达出来,我相信别人能感受到你的真诚。
而我们也更能从一个个忠于自我的记录中,回忆起当时的心情以及故事,或是重拾某种力量继续向前。
政志成为摄影师的每一步都很难,电影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无比温暖,用真诚 创造力 和理解力拍出的一组组全家福都很令人感动。
其乐融融、满满是爱的浅田家,温温和和的父亲,支持接纳孩子的母亲,不情愿但又不断配合的哥哥,太温暖了吧😭摄影师秒懂的,最最破防的点在于,小女孩找家庭的照片却怎么也找不到父亲出镜的照片,政志回家回忆小时候父亲给他拍照的情景,终于明白了为啥小女孩找不到父亲的照片了。
因为按快门的人往往不会出镜。
破大防了,想到小时候超爱拍照的我爸给家人和朋友拍了很多照片,但自己也很少出镜,集体照倒计时牌拍摄也是站在人群的最边缘。
有趣的是,我应该可以对我爸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现在喜欢拍照的我,不止一次因为没有自己的照片而苦恼。
想到和朋友出去玩也几乎全是在拍摄,朋友剪了几分钟的vlog,90%都是我录的素材,但我能出镜的时间不过短短几秒。
失落是真的很失落,怀念回到小时候我爸各种只拍我的时光,和能在镜头下自在展示自己的我。
跨年夜那晚摄影师扫街,煲哥突然想拍vlog,然而我们都不各种躲镜头,直到ozj哥说想锻炼自己在镜头下的从容表现力才和煲哥拍了“热心市民街采”(真的要笑死了)好笑的地方就在这里,镜头后能够塑造顶级人像的摄影师站到镜头前反而一个个都局促了。
这部电影给我对家庭 朋友 帮助别人以及摄影都有了新的反思。
跟着菅田将晖刷到宝藏电影的第n
用双手围起孤岛。
现代人,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与前现代相比,压力的来源、数量和强度都大十几倍乃至上百倍,人们在这个时代更不容易被饿死,但更加痛苦。
父母过去的生活经验无法知道孩子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也无法获知和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每个人都被冰冷的社会分割成孤岛,迷茫、焦虑、失望是现代人的宿命。
原子化的生活脱离人的本性,那些亲密的、美好的、天真的瞬间都凝固在过往,一段真正的情感比金子还珍贵。
《浅田家》这样的全家福,展现的恰恰是当下人们逐渐疏离的家庭、童年和亲密关系,用照片定格时光即是将瞬间凝固成永恒,那些瞬间的永恒能给人带来无限的力量和希望,如同一双温暖的手将孤岛围起,遮蔽所有的风雨。
有人说这些照片没啥啊,就是拍些家庭照,不难啊!
我也能拍!
确实,只要有手能按下快门,特别是数码时代,下面的照片无外乎拍个几十张连拍,总可以选出一张表情非常好的!
确实不会比电影中摄影师拍得差。
但问题是,摄影师就是按快门的吗??
看看下面照片,其实很非常费功夫的!
从场地,服装,道具,人员各方面都要准备,看上去一张照片,实际拍可能就要半天,还别说前期准备工作时间了!
而且,还要家里二个老人愿意配合。
而最难的是——创意和构图,怎样站位?
怎样构图?
有创意的点子!
不是摄影爱好者或者设计美术相关专业,普通人很难同时做到以上这些的。
你可能因为什么活动有机会碰巧拍一张类似的家庭照,而且钱确实花不了多少钱,家人这都是现成的,相机现在手机都可以拍高清大图!
但真要你拍十几二十张,从创意,构思,场地联系,服装道具,人员安排,天气选择。。。
很难的!
不信?
可以试试看呢。
估计能拍个二三张就放弃了。。。
开头有被感动,感动于日本这类能够捕捉人们平凡生活中的不一样,很个性的细微感情。
有的时候,你会感觉人是傻傻的,茫然的,呆呆地,无所事事,但是其实他在酝酿一个只有他能做到的大计划,适合他的大计划,在等待一个机遇或一个理由来实现他的才能和天赋。
这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能够讲出很多人生的道理。
一个平凡的家庭,却如此宽容地对待看起来无所事事的孩子,父母只希望孩子能够做他想做的事情,母亲第一次打孩子也是因为孩子已经触及了很多人的道德底线,但是打了之后还是放他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而孩子在有所成绩之后。
依然追随自己的理想,要每一个照片都首先了解被拍的人,宁缺毋滥。
而当他看到受灾后这么多流离失所的人们的照片,又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照片的整理之中。
很明显,他并不是为了拍照而拍照,不是热爱于好看的照片,而是热衷于照片背后的人、事情和家庭。
很温娜,很治愈!
略显不足的是前后有些割裂,两个故事——浅田家和311受灾后的照片整理,这两个故事的衔接感觉还是有些不自然。
但是瑕不掩瑜,慢节奏的催泪影片。
适合家庭一起看。
开头有被感动,感动于日本这类能够捕捉人们平凡生活中的不一样,很个性的细微感情。
有的时候,你会感觉人是傻傻的,茫然的,呆呆地,无所事事,但是其实他在酝酿一个只有他能做到的大计划,适合他的大计划,在等待一个机遇或一个理由来实现他的才能和天赋。
这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能够讲出很多人生的道理。
一个平凡的家庭,却如此宽容地对待看起来无所事事的孩子,父母只希望孩子能够做他想做的事情,母亲第一次打孩子也是因为孩子已经触及了很多人的道德底线,但是打了之后还是放他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而孩子在有所成绩之后。
依然追随自己的理想,要每一个照片都首先了解被拍的人,宁缺毋滥。
而当他看到受灾后这么多流离失所的人们的照片,又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照片的整理之中。
很明显,他并不是为了拍照而拍照,不是热爱于好看的照片,而是热衷于照片背后的人、事情和家庭。
很温娜,很治愈!
略显不足的是前后有些割裂,两个故事——浅田家和311受灾后的照片整理,这两个故事的衔接感觉还是有些不自然。
但是瑕不掩瑜,慢节奏的催泪影片。
适合家庭一起看。
本想写短评,奈何字数超了电影名叫《浅田家》,前半段就很正常讲这一家人的生活,后面插入地震海啸后政志去做志愿者,我觉得这部分和浅田家没关系,可以单独用一部电影来讲诉。
对政志,我有两点很不理解:1 他出名获奖离不开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家庭照应该继续坚持拍,老爸对此很上心,他没混出来不想回家OK,但成名后,老爸经常叨叨让他回家拍,他都各种推脱。
直到老爸过生日,他才回家。
接着老爸生病住院,他又逃离回灾区做志愿者给一户人家拍照,这就很让人大无语,自己的家人,还是带他走上摄影道路的人,就不重要吗?!
他妈那一耳光打的好,然而妈妈和哥哥都支持他的选择,这么好的家人只存在于影视剧。
对于家庭,他一直都是索取者。
哥哥在电影开始就说弟弟是一个摄影师,如果说他成为摄影师是靠自己的努力,哥哥代表全家人反对。
2 他在家啃老两年后,决定到东京闯,一直在女生那里蹭吃蹭住,他知道女生不管他贫富都喜欢他,给他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援助,却一直不动声色,最后还是女生主动表白,就有点费解!
整部电影,让我感觉温馨的段落只有浅田一家的部分,在灾区做整理照片的志愿者的确有意义,但跟浅田家没关系,最后要被这部分反感的不想看了,电影又回到浅田家,还是一如既往的有趣,这才是我想看的浅田家!
还清晰记得当时上大学时,在家里经济还不算富足时,要了两大件:数码相机和笔记本。
笔记本当然因为计算机专业所需,而相机纯粹是个人小爱好,总要记录些什么。
相机到手后,当然也算爱不释手,随时随地各种拍,脑子里涌现的各种想法都尽可能拍拍拍。
有离开家乡的四处采风;也有进入大城市的走马观花式的景观照,想着多拍点吧,有时间再慢慢看;还有为了社团活动设计的倒计时系列摆拍照等。
但总是不喜欢自己被拍,哈哈有点奇怪。
但从学校到社会的分界点,开始想着为自己拍点什么,当时随着技术的跨时代进步,手机相机跟专业相机其实就能满足大部分拍摄需求。
也就走上了河西走廊一个人的旅行,当然也留下了自导自摆自拍的几张至今觉得还不错的个人肖像。
但随着数字照片的增多,以及硬盘存储的更新换代,曾经的记忆或许也变成了电子负担。
照片或许还是得纸质的像照片,不需要太多,有那么几张就够了。
风景照再美也没有人物情感饱满,记录下的变成永恒,随着时间流逝,剩下的那几张便是永恒。
“不先理解拍的人和事物,就不会按下快门。
”——《浅田家》 电影前半段平平无奇,一度让人感觉又是心怀摄影梦想的男主度过低谷期后终于梦想成真的俗套励志剧情,但全部看完后才发现电影层次一直在递进,后半部分火力全开,不得不说,日本真的好擅长拍这种家庭温情类电影,没有为了煽情而煽情,细腻的铺叙下让人的情感随之沉浸其中。
第一层:铺垫也就是平平无奇的前半段,从男主儿时摄影梦的种子种下到长大后走上摄影道路,这段重点刻画了男主成年后摄影找不到突破前经历的消沉堕落,让人一度感觉此人无望了,这大概就是每个人应该都经历过的迷茫期,但是迷茫期总有过去的时候,人也不能一直消沉下去,电影也是。
第二层:突破迷茫期有个理解并能够唤醒你,让你重新振作起来的人真是何其幸运,男主的青梅竹马便是如此,是电影第一个转折的关键人物,但是振作起来后的道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总会有很多碰壁,但总会有破茧成蝶的时刻,摄影作品《浅田家》获奖后,摄影方向和道路便愈发清晰了,我的摄影风格就是要拍这种温馨的全家福,其实这里影片在最开始便奠定了基调,“不先理解拍的人和事物,就不会按下快门”,真是成也此话,败也此话。
第三层:升华日本3.11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大海啸让很多人痛失家人,这是电影最后一层所做的升华,灾难面前亲情被无限放大,收集散落的写真,帮人留下被照片定格的回忆,揭示了家庭写真的意义,而此时的影片已经进入了第三层升华,由小女孩找不到爸爸照片,忽然醒悟因为拍照的人正是爸爸,瞬间让人破防,揭示了全家福的意义,整部影片由此完成最终升华。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用多么华丽的剪辑手法,循序渐进一样可以深入人心。
摄影可能是门槛最低的一种艺术形式。
我清楚的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小学阶段叫画画的课程改名叫美术,每周二节。
基本上都是老师在黑板上挂一幅画让我们照着样子临摹,班里有位宋姓同学画的又好又快,而且几乎用不到橡皮,不像我们大部分同学画了又擦,擦了又画,有的本子都擦破了,以至于很多同学偷着让这位同学代画。
拍照片就简单多了,按下快门就行了,得到一张原图之后,后期怎么修也很费脑子,但是它完全省去了绘画执笔的技巧。
最早的摄影诞生在法国,据说是画家在郊外画风景,用个画框张起一张画布,这张画布可以透点光,再用架子支楞起来使画布保持水平,然后在画布的下面有个箱子,箱子前面有个小孔,里面应该有面镜子,利用小孔成像再经过镜子反射,把前面的景物投到画布的背面,这就是最早的暗箱。
画家在画布的正面可以看到隐约的轮廓,借助这个轮廓再勾描上色就简单多了。
可见摄影诞生的过程就是为了减少绘画技巧上的难度,只不过到了后来步子迈的有点大,完全不会拿笔的一个人也能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
摄影有很多魅力。
又简单又方便的记录,很多转瞬即逝的被永久保存;很多平凡而美好的场景好象被添加了一层童话般的光晕显的那么迷人,再仔细看这迷人的画面确实又那么熟悉平淡,只是大部分时间没有仔细去看;我们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走的很远,见的很多,听的很多,想的也很多,我们有很多的梦,然后低头看看脚下,却还是要沿着眼前的路走下去,也看见胸前还挂着一台相机📷。
fuji x100s 《一一》里面有个情节很触动,到台湾出差的一个中年日本人公务结束后晚上随地主一起去酒吧,谈到开心处本身从事IT工作的中年人弹了一首精彩的钢琴曲。
我们很喜欢这种有一个很娴熟很出色的业余爱好的感觉,而不太希望它成为事业或者谋生的手段,也不会拿它出来炫耀或用于社交,只是消遣时光取悦个人。
所以虽然我也很喜欢拍照,但是每次看到这种主题的电影总是无法全神的投入,不太敢想每天自己有拍照任务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态。
《只是爱着你》、《恋爱写真》都是如此,尽管日式纯爱温情的不行,但自己还是忍不住会担心男主怎么养活自己。
《浅田家》显得更温暖,虽然还经历了大地震,但片子从头到尾都有爱流淌。
平凡的浅田家太让人向往,而且这种状态看上去又是这么简单触手可及。
这个电影还是真实故事改编的,跟《小春日和》一样,电影也有同名的摄影集。
这种真实的平淡往往比精心编绎的跌宕起伏更能深入人心。
政志经过努力至少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摄影师,这一点我也一样🙈🙈。
在地震过后的废墟忙碌的政志提着篮子遇到了两个每人两台单反单肩背包的记者在现场各种狂拍,他停顿了一下默默走过,如果摄影界有鄙视链,那这一刻恭喜政志又往上爬了一级🐶。
我是一个摄影师我有一个双胞胎弟弟,小的时候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隔几个月才会回来一次,每次爸爸从外地回来的时候,都会带回来一些惊喜,有时候是玩具,有时候是当地特产,有时候是一些零食,记得有一次爸爸回来,我一如即往的翻箱倒柜找爸爸带回来的惊喜。
找了半天,发现一台崭新的相机,什么也不懂的我抠嗤了半天也没拍出一张照片来,但我却爱上了从取景框里看到的小小的世界。
从那以后每次爸爸回来都会买上几卷胶卷,带着全家一起去拍拍照。
小时候我很不懂事,不爱写作业,写作业的时候很费劲,妈妈每天都会数落我们,但那时候,拍照好像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只要一说起去拍照,再重要的作业也就不重要了,再严厉地数落也都平淡了。
每次都是爸爸拿着相机拍我们仨,好像是四年级那天10月,秋意正浓,我们在一个公园的景观灯上 架好了相机 拍了一张难得的全家福。
也是那年 我第一次拿着相机 给爸爸妈妈一起拍了一张照片。
可能正是那时候,拍照这件事,在我心里萌出了芽。
大学的时候拿着一个卡片机勇闯社联新闻部,后来慢慢的发现了卡片机和单反的区别,自己赚钱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慢慢的,我成为了一个摄影师。
我是一个摄影师,所以我曾经有过一丝丝忧虑。。
会不会我的电脑里,我的墙上,可能很难找到一张我自己的照片,也许某天我老了,我想要追忆青春的时候,我会发现自己的照片寥寥无几。
但后来我发现,我所拍的照片正是我看到的世界,这些足够我去追忆了。
浅田家这个电影,后半段我爆哭,能看出来这样的问题真的是一个摄影师才会提出来的,我万分能够共情。
“我啊,相信写真“现在人们都好像很少把照片打印出来放在相册里,但放在相册里才会让人忍不住拿出来翻看吧。
2021年,我为我新诞生的小家买了一台照片打印机。
我啊,喜欢写真!
看完电影,我最想干的事就是快点和爸妈拍一次全家福,以我这个家庭最开心的样子!
日式温情,真人故事改编也增添不少动人。这个角色太适合nino了。
被家人宠爱的末子成长的故事,一个因全家福而出道的摄影师,感觉浅田家确实教育方针有点不太一样,虽然是真实事件改篇,感觉就是温暖的家庭感,但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演技卡司在线,正常发挥的感觉。
比起得日奥那部,我觉得eghy这里的表演更真诚质朴。我一定会想去看浅田政志的摄影集,但电影本身拍的很像学院奖热爱的四平八稳的命题作文。
完全没get到点,过于平淡刻意了,勉强能看
比较平淡温情的电影 很散乱 估计摄影爱好者会喜欢
要是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都是片中这样的就好了。这部片子让我进一步意识到,摄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年纪越长越后悔给家人拍的照片太少。
主题比较温馨,又特意加上福岛地震十周年纪念许多破碎的家庭。开始的轻喜剧风格有点渐变沉重,然后也没什么特别被打动,也不会不喜欢。
妻夫木聪脸真小啊/ 这种男性还是不要嫁为好, 太被动太累了
完全没有感动,还是过于流露在于表面上的温情了。
不理解
前部分是喜欢的,越看越不喜欢……作为一部电影是挺割裂的,前半部分算是励志片?后面就是松松散散煽情过度的家庭片。看到女友下跪求婚那点快要生理不适了,给你吃给你住,还要求着你结婚,结了婚两百万也不用还了。我搞不懂啊……自己爹九死一生,不去看一眼反而跑去给别家拍照去了。够虚伪的……
和国内某些影视作品类似,非常不接地气的细节,却偏偏要脱附在真实事件上去拍,而且还要无处不在的散发温情,看看日本描述平凡生活题材的经典影片,就知道差距在哪了。生活不一定要处处甜美,也可以享受生活乐趣。。。
日本程式化温情家庭片
这么弱的故事能拍得这么自我沉醉我服
太齁了,媚俗,看这种电影对我来说是一种惩罚。电影里面【照片】这个东西也被利用了,本身没有生命力,变成了家的符号,很丢人
1.跟入殓师相似的结构,处理亲情或许游刃有余,处理311则捉襟见肘,拍出了命题作文的感觉。2.黑木华这没有自我的爱,力量到底由何而来呢?3.这部电影打动人的部分在于真正让人意识到:我们为什么要摆拍全家福。
确实很好哭,虽然前后半段有些脱节。地震后清洗照片还是很触动我啊……卡司竟然都是影帝影后
日本非常擅长拍这种故事
所以为什么要拍照呢 因为那一张张薄薄的东西 是一片一片的人生~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拍出这么好的照片~即使生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今年第一部五星!一口气洗了过去十年将近一千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