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想过,我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喜欢电影的人。
看一部电影,习惯性看看它的导演是谁,演员是谁,如果都是陌生名字,陌生面孔,观看欲望立即减去大半。
这不好。
我知道。
当年《摩天轮》上映的时候,想过要看,但没来得及,后来忘了,又后来搁置了。
直到前几天,时隔半年把一部看到一半的《子弹飞过百老汇》看完,最后结尾部分,一个站在楼下,一个站在楼上,男人对女人说,我爱你,你爱我吗?
你爱的到底是我艺术家的那部分,还是就是我?
我告诉你,我不是艺术家,可是我爱你。
我太喜欢最后这个结尾。
一个人终于卸下所有伪装,坦诚他的平庸,他的普通,他的脆弱。
于是,我又想起了《摩天轮》。
因为那里面还有一位我喜欢的女演员,凯特·温斯莱特。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
凯特饰演一个女服务员,她离了婚,又嫁给了另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在游乐园卖票,她在游乐园一家餐厅做服务员。
而实际上,她曾经是一名女演员,仍然留恋过去的幻梦。
她有这样一张脸,美丽,雍容,低至芸芸众生中,就是平凡的服务员。
当她换上礼服,化了妆,精致的美丽又毫不突兀地将她变了一个人。
在《摩天轮》里面的她,跟其他电影里面的她不一样。
气场变了。
尤其是她和偷情的男救生员吵架,以及她被喝了酒的丈夫质问、发脾气的时候,她美丽的外表、看似敦厚的中年女子气场,像玻璃一样裂开纹络,清晰地暴露她这个人物真实的恐惧、懦弱。
很弱,这是她饰演的这个叫金妮的女服务员的内核。
某种程度上,她的弱源自她的某种负罪感,以及自卑感。
她曾因为出轨,导致跟第一任丈夫离婚。
她的孩子因此怪她。
凯特的眼睛大部分时候都透露着一种惶惑的茫然,唯有在跟男救生员在一起的时候,她眼睛里有光。
但那不是幸福的、笃定的光,认真看一看,就知道,她在男救生员身上寄托了一种从现在生活里挣脱出去的希望。
说老实话,我觉得男救生员的判断是没错的。
金妮未必多喜欢他。
她只是不喜欢现在的生活状态。
不满意。
当她丈夫女儿出现,当那个更加年轻貌美的女孩子出现在男救生员身边,她就像一只刺猬,虚张声势地亮起身上的刺。
她咄咄逼人地追问那个更加年轻美貌的女孩子,出言讽刺,脸臭如泥。
但你清清楚楚地看得见她的不安,她的担忧,她的希望变得摇摇欲坠。
伍迪·艾伦总是聚焦人身上的脆弱,聚焦人身上不那么道德的一面。
我明白他找凯特·温斯莱特的时候为什么会说,我认为这对你来说是一个完美的角色。
我也明白凯特·温斯莱特在看完剧本以后的第一感受为什么是“我演不了这个角色,我就是不知道怎么演,老天!
”回顾我们的生活,你或许也有这样的感受,有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找到了某种希望,某个出口,我们正在向高处升去,实际上,把时间拉长,我们悲哀地发现,我们永远跳脱不出某种循环,只是自以为把上升的截面,错误地理解为人生的上升期。
P.S.观影提示:仔细感受一下电影的光影变化,这部电影是光影与人物情绪的完美结合。
歇斯底里的一家人,生活在璀璨炫目的游乐场。
丈夫酗酒,儿子喜欢纵火,半路投奔的继女被黑帮追杀,生活犹如深渊,她像一条濒临死亡的鱼。
直到在海滩遇见救生员,她被他滋养,被他点燃,她重新放纵与疯狂。
她希望被他拯救,她希望他带她走。
然而,他爱上了她的继女。
浪漫的令人晕眩的摩天轮回到了原点。
继女失踪,丈夫发疯,情人憎恶。
生活变得更糟,可是,更糟的是,变糟糕的生活还要继续。
她依旧要为放火的儿子准备晚饭,依旧要洗脏了的工作服,依旧要去做令她厌恶的服务员工作。
依旧不喜欢钓鱼。
不喜欢钓鱼,可能是她与自大的丈夫,粗鲁的朋友,她厌恶的周遭。
所能保持的一点点界限。
总之,她又重回深渊。
继续在这个欢乐无比的游乐场里过着毫无希望的生活。
继续忍受噪音,继续忍受偏头痛,继续服用阿司匹林。
或许,也在继续等待再次被拯救或者毁灭。
即使一场又一场防不胜防的火,已将他们的生活焚烧殆尽。
今天晚上去了Wonder Wheel的special screening。
我很意外的今天这场人很少,在42街AMC的大放映厅只有寥寥二十多人。
这是Woody Allen新作,又有Kate Winslet和Justin Timberlake。
但…联想近期推特上的号召抵制Woody Allen的campaign(传他性侵女儿/养女,不是新闻,只是一直没有追究和结果),朋友说大概the tide is turning.说回电影!
这片子在Coney Island摄制,又是一部关于夏天的,戴玫瑰色眼镜的悲剧。
Kate Winslet演一个餐厅女服务员,曾经是戏剧演员,后来因为出轨和婚姻失败因此不在演出,带孩改嫁给胖丑的游乐园旋转木马售票员。
售票员丧偶,和前妻生的女儿已经二十六岁,在学校时辍学嫁给了黑帮老大,因此断交。
这女的突然现身,请求爸爸的原谅和保护,住进了这个位于游乐园内的小家——indeed a “homeless shelter” for the three adults and one kid.Justin Timberlake演一个救生员。
他是NYU的研究生,写剧本,暑假在Coney Island打零工。
之前是NYU文学系本科生,然后珍珠港事件后应征入伍成了水手。
听起来像是deja vu?
我感觉这个角色是受J. D. Salinger启发。
Salinger的青年时代和电影设定是同一时期,先上写作班,被迫入伍,返回后写了Catcher In The Rye. 海滩上的救生员难道不就是catcher of the sea?
他坐在高高的椅子上,试图发现和救助溺水的人。
他抓住的溺水之人,就是Kate Winslet,然后就是黑帮老大的年轻妻子。
但她们下沉的生活远不是他所能承担的。
这部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是set up to fail, and they did fail. 所以越看越叹息。
尤其他们开心的每一秒,都是悲剧的一个逗号。
悲剧,或者说是他们的命运,在一个夏天的篇幅里,开头空了两个,中间几次放过(轻轻的逗号),但还是要在结尾有个最终判定的句号。
这个判定是,每个人都deserve彼此,而没有人deserve希望。
Kate Winslet在戏中的小儿子非常有意思。
A red head,逃课、偷钱、爱看电影,爱纵火恶作剧。
他是母亲情绪化和疯狂的具象表现,他纵火正是母亲的自毁。
看得流畅(光影、摄制、表演都很棒),看完非常不是滋味。
这片子被影评人打爆低分,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每年都等他一部电影,也是应该看的。
The characters deserve each other, and we deserve this movie.
一个小时四十多分钟的剧情,我全程都没觉得枯燥,甚至于跟着剧情的起伏内心同样在跌宕。
剧情上,首先用米奇讲故事的叙事手法挺让我惊奇的,毕竟最开始我还以为他是长大后的小男孩,没想到是金妮的情人。
说简单点就是狗血的婚外情以及三角恋,剧情上对于出轨怕被发现并没有怎么描述,更多的焦点在于当一个情绪化又梦想失意的女人在被伪救赎后又被推向深渊整个过程中的情绪波动。
但正是因为关系的复杂,让这三角恋显得更引人纠葛,同时金妮也把女人在情感中的患得患失演的淋漓尽致,我看时被代入一点都没觉得枯燥。
整部剧第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反转在于父亲,他从咒骂转为女儿奴,短短的两句话,那一瞬间的转变让我很震惊,这个人物出场刻画的非常巧妙,同米奇。
对于小男孩烧火的映射其实我并没有太在意,这条支线在我看来是更加完善了金妮情绪化的主线。
关于卡洛琳那,我个人最大的感情就是长得好看真的很重要哈哈哈哈哈哈哈,其余一切都不论,长得好看的人好像天生运气就好,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别人费尽心思也无法得到的,金妮的精心打扮,偷钱买表,刻字浪漫,都抵不过卡洛琳那的一面。
米奇不想多说,伪救赎者,看过几本书有过一些思想碰撞的假清高文艺者,只爱自己的渣男。
光影真的很棒,我还没细看,主要特殊就是在暖热红黄和冷色蓝色,用来渲染气氛和情绪更多。
当金妮和丈夫普通在一起时,蓝色灯光昭示两人的关系冰冷,金妮和米奇暧昧时和儿子在一起讨论自己的梦想都是暖黄色灯光。
金妮和别人吵架时也是炙热的黄白光。
卡洛琳那第一次和金妮描述自己对米奇的情感时,卡洛琳是半边蓝半边黄,意味着理性和感性在交织,被嫉妒冲昏头的金妮则是炙热的黄色。
卡洛琳那和米奇吃饭的时候正是杀手要来追杀两人,当米奇坦白自己和金妮的奸情也是同样蓝光,还有更多细节我没有看第二遍,大家可以好好看看。
精神出逃者的人生—— 看电影《摩天轮》上世纪50年代,纽约的度假胜地康尼岛,正在经历衰落前最后的繁华。
在康尼岛的地标建筑摩天轮下,住着一个重组家庭:丈夫经营旋转木马,前妻已去世,有一个多年不联系的女儿,喜欢钓鱼;做服务员的妻子刚满40岁,曾做过话剧演员,因为她的出轨上一段婚姻破裂,平常什么都不喜欢;小儿子是妻子和前夫的孩子,不接受现在的父亲,不喜欢上学,喜欢看电影,和放火烧东西。
在一个夏天,丈夫的女儿忽然闯进他们的生活,因为向警察泄密,背叛了她的黑帮丈夫,不得已跑来向父亲寻求庇护。
由此,吵吵闹闹的发生了一些故事。
看起来满载欢乐的摩天轮这部片子是Woody Allen在2017年拍的,依然是他自己写剧本,那一年他82岁了。
在电影中,故事是由妻子的情夫,立志做一个作家的海滩救生员讲述出来的。
这个设计在我看来本无必要,反显视角混乱,只是延续了伍导一贯的风格,作为他不能舍弃的自己而存在。
讲述者的角色是由前歌手,超级男孩乐队成员Justin Timberlake出演的,他的表演毫无存在感,让人过目就忘。
但是依然,不能影响这是一部技术纯熟、风格鲜明的好片儿。
整部电影用光鲜艳、色彩浓重,刻意营造的戏剧效果给故事奠定了逃离现实跳进幻想的基调,也借以表达出女主角的情绪。
有时候光线显得很不诚实,比如橙红色的斜阳给人笼上的华丽感;有时候灯光又近乎歇斯底里,比如游乐园的霓虹灯照进卧室的红蓝光,让人感到窒息。
同时不断游走的摄像机也带来一种不安分的状态,影片中有好几个多人物场景都是连贯的一镜拍摄,摄像机好像旁观的另一个人,穿梭在人物之间,离远或走近,迟迟不剪断的长镜头,又积累出一种屏住呼吸般的憋闷感。
橙红色的斜阳笼罩下的女主角伍导写的剧本一定话多。
在他年轻时的一些片子里,这种多话会让观众觉得卖弄以致烦躁,但到了后期,他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为说而说,多话变成了一种表达人物精神状态的方式,不再让人感到生厌,反而会激发出同情。
在这部影片中,女主角有一幕台词据说有14页之长,说的内容是什么无关紧要,但人物精神上的痛苦、撕裂和失控感,完美的传达出来了。
Kate Winslet饰演了女主角:妻子这个角色。
她不满于现状,对自己服务员的工作、对儿子及身边人都表现烦躁,不停抱怨自己的偏头痛;她沉溺于过去,一遍遍重温当演员时的“辉煌”;她逃避在幻想里,寄希望于新的爱情可以拯救自己。
比起几年前伍导拍的《蓝色茉莉》,这个人物更让我感到共鸣。
Kate Winslet把这个人物被生活困住的不满、焦灼、悲伤甚至绝望,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这个人物里,我看到了很多我熟悉的人,甚至我自己。
女主角刚满40岁的人生,已经积攒了满满的悔恨。
她用两次出轨来破坏自己的两段婚姻,用一系列错误的决定给她自己,也给她身边的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包括她的前夫、儿子和现在丈夫的女儿。
在影片中她对她的情夫说,现在做服务员的她不是真正的她,她只是在扮演。
部分来说确实如此,她是带着厚重的人格面具活着的人,但她不是在扮演服务员,她是因为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而在想象中扮演一个自己并不是的人。
这让她无意识的开启了自毁模式,一次次将人生带进同样的处境,卡进现实和幻想的缝隙里,哪怕上不去,但也不致掉下来。
就好像摩天轮,周而复始,不能前进。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类似的人格面具,这是我们希望别人看到的自己。
我们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更好的人,过上更“成功”的生活,但方法不是通过伪装或表演,更不是逃避。
如果不能先接受真实的自己,那梦想和希望只能是精神的出逃,是空中楼阁,反而给现实投下更暗淡的阴影。
最后还想说说Kate Winslet本人,她看起来是一个非常有智慧、可以诚实面对自己的人。
在其他女演员近乎全体掩藏在玻尿酸脸的时代里,她让她的皱纹成了财富,得以在不同的年龄里演绎各种不同的角色,呈现出阅历过人生后才有的状态。
显然,真实的做自己,带给她的是更丰富的生活和更多选择的自由。
《摩天轮》生活的反反复复!
几个平凡的小人物,面对各自糟糕的生活,臆想着可以逃离这一切,最终还只能继续转圈圈。
现实的残酷甚至让人没有多余的时间抱怨,总有一些让你忘却这一切麻烦的机会,但短暂的毒瘾过后,漫长无味的生活还要继续。
故事俗套、表演平庸,如果说只有摄影和画面色彩算得上亮点,那么依然找不到那些美丽的画面与故事内核的关联。
4分。
ps:片名不错!
这是一出发生在六、七十年前夏天纽约康尼岛的家庭悲喜剧。
对我来说,我在即将开始的夏天之前看完了这部电影,并且也即将去另外一个海岛度假,这部电影里的康尼岛,游人辐辏、喧闹,海岸线算得旖旎迷人,开启了我对假期的想象,但这里发生的这一出家庭团圆、失散,偷情、横刀夺爱、失恋、痛失爱侣,等等这些情节,却如此剪不断理还乱,如同摩天轮的一个又一个轮回。
康尼岛是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半岛,这里在20世纪初到六七十年代是其兴盛期,游人如烟,娱乐设施发达,但影片发生的五十年代,康尼岛却已经开始显示了没落的征兆。
剧中的主要人物,年轻的剧作家米奇,餐厅服务员金妮,木马经营者,女儿,都在这个夏天遇到了让他们此生难忘的情节。
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夏天,潮湿、炎热,像梦境。
而这一切之后,每个人的生活仿佛又回到了当初,一样的单调乏味、无意义,但是生活其中的人已经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了,变得更糟。
就像是物理学里的“衰变”一样,物质还在,但是内在的结构已经变了。
一个摩天轮的寿命有多长,也许就和康尼岛短暂的繁荣期一样。
而金妮家里对面的那座摩天轮(wonder wheel),也像是一种诱惑,她厌倦了这里的嘈杂和生活的单调乏味,但内心深处是渴望着一些东西的。
同时摩天轮像一只城市的眼睛,无日无夜地观察着这里发生的一切。
而那个无时无刻都戒不掉纵火毛病的顽童儿子,就像是康尼岛在即将没落的环境成长起来的下一代一样,简直不可救药。
女儿想从曾经疯狂浪漫的爱情中逃回平常,继母想借浪漫的爱情从乏味平庸的人生中跃出,可是她们的生命企图交汇在了同一个男人身上。
“我明知情路艰险,理智却被欲火烧尽”,爱情和欲望是一样的吗?
也许有些人一直需要激情,需要欲望,才能让生命不是一滩死水。
那个小孩到处放火,大约也是一种欲望的表达,看着火苗窜起的那种快感,就是他妈妈在小木屋下偷 情的快感吧。
屡屡尝试理解感情,可是感情怎么可能会被理解?
金妮最后不得不去剥生蚝,不得不继续忍受庸味的汉姆,汉姆再一次地、如同未曾得到过一般失去女儿,继续他的困囧,米奇也没有得到卡罗的爱,大约会是他生命中最难忘的一个女人,卡罗厌倦了一味的疯狂,却也死于年轻时选择的疯狂。
每个人想过上别人的生活,又不得不深陷在自己的泥沼中,不法自拨,亦无法他拨。
53分钟她们在家中谈话,米奇和卡罗最后一次的约会,整个画面被笼罩在游乐场的光线中,幽灵般的蓝色、落日般的金黄交替映照,似乎是对人物内心隐秘情感的暗示。
(来自苏的提醒,想起看见一只鸡的故事。
)
伍迪艾伦的电影,有的看过三遍,大多至少看过一遍,昨天突然翻到这部,或,居然没看过。
赶紧安排上。
金色的梦幻般的光束打在中年ROSE金黄色、乱糟糟的头发上,像极了她的人生。
乱七八糟的生活:过气的演员,如今在不起眼的餐厅端盘子,找了一个肥猪一般的平庸的丈夫,还有一个跟前夫生的不省事的儿子。
这样的日子,确实不算特别体面,但是放在中年ROSE跟前,尤其“一地鸡毛”,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她自认为自己曾经是演员。
这就是人,人为什么会痛苦?
因为人有欲望,人会比较。
如果是一个从小父母就是端盘子的女孩,她可能会发现生活还挺有意思的:有一个爱自己的老公,端盘子的工作虽然地位低钱少但是相对轻松,家就在旁边。
真正的事少离家近。
还有一个虽然有着奇怪习惯,但是有潜藏才华的儿子(那么精准放火也算是一种能力吧)。
你会发现,思维变了,你看到的世界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样了。
但是中年ROSE并不,她仍然幻想自己是一个女演员。
那么这样的属于普通人的幸福在她看来,简直是地狱般的人生。
于是她选择一次又一次的出轨,她的意图,好像观众特别能理解——纯粹为了逃离。
但是她逃离了吗?
当她自认为爱她爱的死去活来的小情夫遇到了比她更年轻漂亮的人,一切又崩塌了 。
这多像她乱糟糟的头发上的梦幻的金色。
全是光影,皆为虚幻。
所以症结在哪?
不如回家,好好洗个头发,梳理自己的人生,再去正视那一抹阳光,而不是光管陆离的影子。
每个夏天你都会做这样一个梦,你每次都清晰的了解这不是过路故事,你在悠扬的女声下,意乱情迷的灯光里,说着神神叨叨的话语,看着那双灰色的眼睛,充满希望的义无反顾,被爱被抛弃,最后,你穿上最初的白裙子涂着红唇,演完这个夏天的最后一场戏,夏天就结束了,你依旧说着:I don't like fish。
然后期待着下个夏天的来临。
摩天轮的比喻很具象,但是太直白,太狠心,名字就是结局,谁也别痴心妄想。
一个无望的女人遭遇了一场白日梦,一个男孩的玩笑自己却忠心耿耿,很多时候,男女区别是如此的明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后,男孩只需要权衡利弊再造人分析之后,就可以定义爱,定义feelings不是sense。
但是温特却还在40岁生日的当天,只能和情敌说出:男人是不可信任的。
所以你说她蠢么?
她不是,她只是以为这一次这个救生员,也许和去年出现那个不一样吧,会不会这个就是那个神祗,以拯救的目的出现在这个海湾,让自己不需要再扮演一个waitress,而是do a actress。
焚火,然后再拯救;然后再焚火,然后再拯救,温特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周而复始,无所剩下也无所拥有,或许折腾情感是她唯一的信仰。
而美丽的继女也在再一次飞蛾扑火的爱情里,在拥有的前一刻,获得了永恒。
季节会离开,但是这些故事不会完。
她会在下一个夏天,和另一个男人相遇,也许是一个暑期工,夏天过去要去深造音乐,他们会讨论贝多芬莫扎特,也许那年她扮演的不再是一个ex-actress,而是一个ex-musician。
最后拿出一只小提琴,在他说爱另一个女人之前,告诉他,没关系,我会宽恕你,因为她知道她还有下一个夏天。
只是当自己矮胖的丈夫叫他去钓鱼时,她会说:I don't like fish any more。
虽然小老头儿永远都在拍婚外情,但这故事也太俗套了吧,肥温用力塑造的崩溃女性形象也没有超过“蓝色茉莉”。最成功的大概就是五颜六色的画面了,其余都是浮云,尤其是爱情。
伍迪艾伦不行了
除了表演还有啥啊,霓虹灯光的运用也极其表面,归根结底是老爷子的故事越发平庸了。
开篇第一个场景就已经在心里打下一个高分,扑面而来的盛夏气息,康尼岛海岸乐园的缤纷绚丽,高饱和的色彩,自然光和霓虹光的冷暖交替,实在美丽动人。而这一由继子、继女、丈夫、情夫组成的戏剧性故事恰与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讽刺,也饶有趣味。Ginny与Carolina在卧室内那段对话与光的变化最为有趣。
我们一直都知道伍迪艾伦拍出一部这种一无是处的东西只是时间问题,对吧(这次连胶片都懒得用了…
美国#999. 摄影有多好,这部戏就有多令人糟心。演员基本没有一个讨喜的,贾老板怎么看都是个业余选手,肥温又太过用力——看看大魔王在[蓝色茉莉]里面的表现就知道差距啊。当然如果非要把剧作往老头自己的八卦上面引就有些好玩了(问题伍迪艾伦又不是洪常秀……)。几乎所有的赞美都可以送给摄影,作为元叙事的贾老板独白“象征手法”体现为斯特拉罗式的强戏剧化表现主义用光,跟颇为舞台剧化的表演也算比较搭,当然红蓝对比这么用才真是惊人的准确和动人。
游乐场中的包法利夫人,一地鸡毛下的魔幻时刻。
生活就像摩天轮,永远有发生不完的新事情,后轮推着前轮。你幻想离开原地,却摆脱不了回到老路。爱情是奢侈的,失去才懂得,或者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太真实了,伍迪·艾伦用浪漫的拍摄手法呈现了一个极其现实的故事。多个长镜头配合着光影,让我有时候分不清现实与梦,凯特演绎得太棒了!那个神经质又歇斯底里的金妮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她渴望成为闪耀之星,却躲不过命运的轮盘设定,希望米奇拯救自己,却被移情别恋,她总是忘记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最后,丈夫重复要不要一起去钓鱼,她安静回答no,故事谢幕……
有点像前几年的《蓝色茉莉》,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惨惨的。。灯光摄影不错,凯特温斯莱特的台词功力很厉害
嘉年华式的凄凉感。导演作品中喜剧与悲剧的界限愈发模糊,从热血沸腾的表达者转变成伺机窥视的沉默者,以混合着鄙视、嘲讽、同情与钦佩的视角冷眼观察一切。他用沉甸甸的前尘往事填满人物,再用一根稻草令其崩溃。失败是所有人的,无人幸免于难。 导演八十多岁了,不为名不为利,跪求好莱坞放过他。
还尤金奥尼尔呢
总有松垮疲惫陷入重复的那一天。
蓝色茉莉的歇斯底里,伍迪艾伦电影一贯的文艺渣男,还有Storaro亮眼的色彩,算是小老头这几年整体观感比较不错的片了
失望
光美,颜色美
哪里轮得到我认命,是命运在我最破碎凋敝的时候认领了我。爱情、戏剧、诗,都是生活的阿司匹林,一日食七片,也阻止不了摩天轮回到地面。
这部太歇斯底里了,打光magic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自己看的如此无聊和煎熬
(3-) 在帕斯的Rooftop Movies看,逢魔時刻,西澳夜景,天台上一個四方月亮,配上薑啤、爆谷與披薩,觀影氣氛一流。但電影真的很一般。近年較為令人失望的Woody A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