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里富贵的人生仁慈了很多,更多的不幸是因为在社会底层而受到社会洪流的裹挟不得不在其中翻滚,改编了很多也有了很多不同性格和特色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命运,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在这些人物中一点点折射出当时历史洪流的影子,最后都有一个归宿和结局,电视剧同样让人感动,小时看过一些,现在仍然印象深刻,在看第二遍时候也对于这些有着各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小说是在探讨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将各种存在的可能都一一击碎给人看,再告诉你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
电视剧更多的是将历史展现出来,将人物之间的情感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到在一起时候虽然有很多痛苦但那些好日子还是很让人开心和向往的,书中的痛苦一件接着一件,而在电视剧中更多的是放大了人物的生活开心快乐的日子,把历史中好的地方放大,把书中苦难的地方附加上更多的历史意义。
在我看来电视剧中想说的是即使有痛苦的日子但那些开心快乐的日子也在不会因为痛苦而蒙上灰尘,更多的痛苦是由于历史原因引起的,没有历史命运左右的人们生活是很快乐的,现在我们在一个好的时代,应该更快乐的生活。
早期福贵的不争气,中期的悔改,后期的安稳,都让人看的时候很感慨有庆死的很冤,当事人不知情,老师不知情,按理就该让医院承担责任,却在一次次推阻中困难重重二喜死的冤,回家报喜就被河淹死了,明明刚刚要好转凤霞死得冤,本来可能生活会一步步走向新时代有些人说是福贵的锅儿女背,我认为不对,富贵有错,但也自己吃苦果了,有时候人的命会被时代裹挟,不由得个人扭转,富贵一生过得忐忑,却也圆满,有儿有女有爱自己的老婆,有一处田地,活的比他当地主要滋润的多,当地主的他完全没有魂,哪怕娶了陈小姐,也不去珍惜,被龙二和潘家骗去整个身家,却也因祸得福在后续活了下来,几番运动下,儿子去世,女婿去世,女儿去世,老婆去世,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每一个人都是他至关重要的人,他会不伤心?
不,只是他需要挑起担子,他要为孙子而活下去,徐家需要他,他的心里有一个梦,梦中鸡变成了鹅,鹅变成了羊,羊逐渐变成了牛,生活就这样有了盼头从福贵身上有太多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又有太多需要警惕的地方,看懂福贵,就有可能有福有贵
“你是我的福,你是我的贵。
”这是电视剧《福贵》里福贵在他老婆家珍临终前说的一句话。
看过余华的《活着》的人都知道,那里面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命运曲折得有些离奇的人。
在他把自己最亲的人:爹、娘、妻子、儿子、女儿、女婿一个个送走后,岁月的沧桑与无情似乎已把这位垂暮老人削磨得心如静湖。
在他眼里,现在的阳光与几十年前他当地主少爷时并无二样。
有人说人不能只为活着而活着,但在《活着》里,我们看到的是,活着不为活着,还能为了什么?
福贵并不聪明,要不然他何以被龙二设下圈套输掉全部家产。
他也没什么理想,早年他还想通过赌把他爹年轻时输掉的那一百多亩田赢回来,但后来他竟把家里剩下的一百多亩田也输光了。
失去了荣华宝贵和贵人身份的他终于幡然醒悟,他最大的理想是家人平平安安地活着啊!
在福贵生活的年代里,个人命运与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那些动荡起伏的岁月里,并不聪明甚至十分弱小的福贵处处躲闪着时代的噩运,他没有能力保护好家人,虽然他尽了全力。
他的女儿因为没钱及时治疗成了哑巴,他的儿子被人抽血过多死了,他的妻子因过劳成了半个废人,生活的艰辛与恶劣的历史环境一次次地压住了他未曾高昂过的头。
在他的生命里最大的愿望,我们在读这部小说时寄予的最大希望,恐怕也只能是他们一家人能好好地活着。
人活在历史里,个体与历史其实就是一种互为镜像的关系。
原著《活着》和经改编后的电视剧《福贵》都只把视角和镜头浓缩到了小小的徐家川。
那片有着几百亩天下闻名的贡田的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其实与我们相距并不遥远,丰饶的土地上孕育的并不一定是幸福。
历史的命运、人类的欲望将我们折磨得惶恐不安。
我们没有理由去原谅和可怜那个赌徒福贵、败家子福贵,但我们却无法拒绝那个散尽千金家产而后重拾亲情的丈夫福贵、父亲福贵。
情感是什?
亲情是什么?
福贵的一生给了我们答案。
或许我们根本不用去关心这个人的经历,即使他真的存在。
但在家珍眼里,福贵的儿子有庆、女儿凤霞眼里,福贵却是如天一般大,天一般高,就像福贵希望他们好好地活着一样,没了福贵,他们的生命也不会完整。
很多作家在写小说时往往追求一种史诗般的结构,华丽刺激的场景。
但他们往往适得其反,虚浮空洞的幻想注定他们的作品会随岁月灰飞烟灭。
而《活着》却用了仅仅八万余字的篇幅,通过一个干枯的老人絮叨的回忆这样简单的结构为人们描述了一场令人叹息、深思的生命之戏。
正如余华在序言中写的那样:“……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
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作为拥有这样一个理想的人,余华做到了这一点。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单纯的美好”,不幸与不公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便伴随幸福与快乐拥在我们身边。
而其实大多数时候,不幸与不公正是来自幸福与快乐对我们的麻痹。
追求一种简单的活着或许是一种懈怠,但人生的无常变故最终会告诉我们孰重孰轻。
这恐怕就是福贵在家珍临终之际,在饱受了那么多人生磨难后还能如此豁达地对她说“你是我的福,你是我的贵。
”的真正原因吧。
没有史诗般的结构,没有华丽刺激的场景,《活着》却能如此深刻地震动我们的心灵。
没有荣华富贵的生活,没有天下皆知的荣誉,活着却能让我们如此迷恋这个世界。
《活着》的意义早已超出通过描写平常人生来说明人生意义,它更让我们涌起了活着的无限勇气,无论是败家子、赌徒、罪犯还是一个普通的人,有了对生命的渴望,就应该好好地活下去。
电视剧《福贵》是我多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影视作品。
从剧本的改编上看,不仅尊重了原著的思想内涵,从故事结构和人物描写、人物语言上复原了原著那种黑色幽默的特点,剧中大量的对白都是从原著丰富深刻的人物对话中直接引用过来的。
为了更适应当代观众和丰富电视剧作品的观赏性,编剧谢丽虹对原著作了一些改编,我认为改编中有三处地方尤值赞赏。
第一是全剧中穿插了花鼓灯这一民间舞蹈,花鼓灯在剧中起了福贵与家珍的爱情的桥梁作用,福贵的女儿凤霞长大后对跳花鼓灯的天赋舞艺,补偿了一些凤霞这个角色因聋哑的缺陷。
另外优美的花鼓也让徐家川增添了很多美好的色彩。
第二是增加了凤霞与体育老师胡老师之间的爱情故事,这段剧情不但丰富了徐家第二代人的情感经历,也象征了残疾人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和机会。
另外胡老师而后在文革中的经历和文革后对土地改革的探索也渲染了劳动人民的困惑和切实需要。
第三就是全剧末尾留下了苦根,这个在原著中也被吃豆子撑死了的小男孩,让整个故事在最后保留了希望的种子。
使观众对苦根寄予了重振徐家的希望,希望他能延续徐家重新“由一只鸡变成一只鹅,再由一只鹅变成一只羊,最后变成一头牛”的中兴故事。
避免了故事过于悲剧,导致观众反感的局面。
以上三处改编是原著里所没有或者不符的,我自己看了电视剧,又看了原著之后,觉得这三处改编尤其成功,使整部电视剧既尊重了原著思想,又提高了作品的可观赏性和艺术性。
剧情发展方面,前面几集讲福贵如何与家珍相恋,如何败家,如何气死他爹,让人看了就像在看一部活的人间喜剧。
再现了中国最后一代封建地主弟子的那种荒淫生活,这些真实的剧情让我们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也使当代人清晰地了解了那个时代中国病萎的真正原因。
后面的剧情中福贵破产后租地自己种当起了农民,以及解放后一家人如何艰辛生活,也很真实。
很多看了这部电视剧的老年人都说和那时的现实生活十分吻合,全无捏造之处。
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动荡艰辛的岁月是这部电视剧的最大特点。
当然整部电视剧的导演和演员也十分优秀,虽然都不出名,但功底很强。
尤其是演福贵的那个演员,把一个普通平常甚至有些傻气的福贵演得活灵活现,既能演出年轻时的好逸恶劳和颓废败家,又能演出破产后的勤劳朴实和至情至性。
还有在劫难中的种种痛苦与惶恐,这些都是十分了不起的。
演家珍的演员也准确地演出了中国传统女子在父权、夫权压迫下的那中唯命是从、忠贞与贤慧,以及解放后妇女自主意识的提高。
听说以前张艺谋也拍过《活着》的电影版,我没看过,但其实这是一件好事,免得破坏了我对《活着》的好印象。
因为要真正拍出这样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精神文化艺术品,不要指望张艺谋。
福贵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死去了,但福贵还活着,或许,至今他还“活着”。
2006/09/07
余华的这部小说《活着》,该变成了电影和电视剧,通过视觉的表达,对小说的本质凸现的比较鲜明。
开始的时候,是看得电影版本的,由葛优和巩俐主演的,记得那是在大学的时候,看得是一塌糊涂,心里好一阵的翻腾。
后来,工作啦,又和同事一起看了电视剧版本的,《福贵》,这里面的人物演得都很真实,很投入。
不去看什么影视的艺术,只对人生有些感慨。
福贵,曾经的少爷,后来娶了家珍,虽然家境中落,变得一贫如洗,但是她却不离不弃,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看看现在的爱情,那怎么相比?
他们的一辈子,真正的可以用苦来形容。
家珍有一句话对福贵“下辈子我还要嫁给你,给你生两个孩子”,那种情景之下,怎能不感动!
和我想的一样,凤霞在后来的剧情成为了主要人物了。
时间线上看,跃进☞饥荒☞文革 二愣子在这期间成为重要的人物。
跃进人民公社让这个懒汉活得滋润起来。
精彩之处就藏在细节。
从二楞觉出“隔三差五吃红烧肉”是个骗局到二楞略带自得的公开说出自己偷米的事,再到文革二楞参加造反。
作者都是借他之口,表达自己的意图。
“红烧肉骗局”是平均主义在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错。
“偷米”看似是二楞个人的事,但我想作品更想表达的是“造反有理”。
“参与造反”则是说那些个所谓的造反派全都是混混。
至于凤霞,十多集后开始变成花瓶,吸引人看下去。
这么多集穿插着讲凤霞的感情。
胡老师,杀猪的,卖秤的,省城来的舞蹈专家,再到最后的二喜。
这几个人有轻有重,点到为止挺不错。
那个舞蹈专家和凤霞多般配啊,可惜了啊。
至于二喜,作者应该挺看好这种老实本分的人。
二喜的死我也预料到了,因为之前家珍有提到子弹无眼,我本以为二喜会因为造反派火并死掉,没想到会被淹死。
胡老师是这几个人着墨最多的,眼看着胡老师和凤霞就要成了,突然因为有庆的事,胡老师逃了。
不明所以的又回来了,和二喜抢凤霞,这段我觉得处理的不好。
但也表明了作者态度。
一个爱你的人(二喜)和一个你爱的人(胡老师)之间的世纪难题,很明显作者偏向了选一个爱你的人。
最后说两个感动到我的点,一个是家珍他爹陈掌柜被饿死在米铺前,虽是老故事,但重在情真意切。
还有一个是家珍离开时说的那些话,很感动很感动。
我认为这部电视剧的名字,更应该叫《家珍》。
过去看《活着》,我总是倾向于批判和控诉,更多的是愤懑与悲哀。
现在看《活着》,我却看出了一些坚韧、勇气和坦然。
毕竟,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着。
活着不是等死,不是逆来顺受,不是犬儒保身。
活着,就是人生的全部。
最近,“二舅”爆红于网络又逐渐烟消云散,让我重新想起这部《活着》。
活着当然不是歌颂苦难、赋予苦难一种“崇高美”的意义。
可余华老师序言自述中,《活着》也不是为了批判和宣泄:“……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
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想这可能是我们看待“二舅”、试图评价他人人生时一种可能的态度,超然与同情。
超然使我们不局限于是非判断、不急于惩恶扬善,同情使我们不忘记鲜活生命的遭遇并可以试着理解这种境遇。
多年来,我始终忘不了周国平老师所说过的一句话:“ 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其类:自己也会死。
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为殊途同归:自己也得死。
”后来,我把这句话改为:人会同情别人,因为物伤其类。
人终究不会同情任何人,因为殊途同归。
人有同情心,同情心是道德的根基;但同情心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永远理解他人。
在这种有限同情心的基础上,我们对他人人生意义作出的所有评价,对那个被评价的人大概都是误读甚或曲解。
无论我们如何深刻地尝试去“挖掘”、“理解”、“分析”、“研究”他人,收获的大概还是不同位面的“自我”。
这是研究他者的意义:他山之石,镜中世界,照亮自我。
这也印证了同情心的有限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价交换。
所以,“评价”他人,如果不是信口开河或哗众取宠,在我看来,真是一件难以负责的价值判断。
超然同样是件难以做到的事情,因为人总是会不自觉的代入自我:虽然是旁观者,虽然是不同的人生,却可能代入到他者的人生中,由此产生出是非善恶的判断与批判。
而一旦代入进某种特定的角色、情感、心境,我们的同情增加了,对事物的判断基础却模糊了。
一旦我们用强烈的态度急于为“二舅”作出更多的解读、质疑、辩解,我们离真实的“二舅”就越远,而离我们自己塑造的那个“二舅”越近。
我们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也就对“二舅”本人愈发无意义。
我们所爱所恨的,是自己营造的虚像,只不过取名为“二舅”罢了——那么我们对“二舅”的同情,还是真实的吗?
是同情“二舅”,还是同情我们想象中的“二舅”,抑或,同情我们自己呢?
过于超然,就会漠然旁观;过于同情,就会模糊虚实。
超然与同情的心态,当然不是评价他人的唯一坦途,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最佳路径”。
可比起极化的两极对立、迫不及待的凶狠撕咬,是不是不失为“第三条道路”呢?
早几年就看过余华老师的小说《活着》改编的由陈创和刘敏涛主演的剧版《福贵》,地主家的儿子福贵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赌博,爱唱花鼓戏,娶了城里陈老板的女儿家珍生了女儿凤霞,依然不改赌博本性,输光了家产气死了老爹,怀孕的妻子回了娘家,呆着老娘去了乡下生活,成了贫农,却摘掉了富农的帽子,善良的家珍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决然的回到了这个一无所有的家,洗心革面的福贵和家珍共同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在经历了国民党抓壮丁,凤霞变哑,有庆,女婿亡故,后来凤霞,家珍也相继离世,福贵一人带着外孙依然坚强乐观的活着的故事。
影片告诉我们,即使生活给我们再多的折磨和苦难,我们依然要坚强乐观的《活着》。
还记得第一次看《福贵》的时候是在很小的时候,那时候跟着爸妈一起看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感觉。
到现在长大了,拜读了余华先生的《活着》这部书之后,再回过头来重温了一遍这部电视剧,不禁使人热泪盈眶,感触颇深。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活着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电视剧《福贵》通过讲述地主徐福贵跌跌宕宕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活着的真正意义。
饱经沧桑的福贵,经历了磨难的一生,从衣食无忧的富家少爷到最后一无所有的孤寡老人,在送走了儿子、女儿、老婆的他最后只有孤零零地与老牛为伴,然而他依旧是那样乐观且豁达地活着,完全出乎人的意料。
电视剧中则更是通过多次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与福贵乐观豁达的心境相衬托,着重突出了活着的意义。
即便经历过再多的磨难,生活给予我们再多的伤痛,也依然要有乐观豁达的面对生活的勇气。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的本身就是生命给予我们的最大意义。
还好电视剧的最后,编剧保留了苦根的存在,不至于让福贵一个人孤苦伶仃, 徐家也还留有最后一份希望。
“他能把我们老徐家的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变成牛,我知道他准能。
”或许终有一日能有鸡变鹅,鹅变羊,羊变牛的那天,我们相信他能做到。
电视剧《福贵》所处的时代历经国共内战、土改、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新中国成立时期的重大事件,有人说福贵身上有那个时代的缩影,有人说福贵是时代的产物,但就我来说对于类似于福贵这样的农民的来说,远离城市的他们,有的只有“上面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遵从,他们远离政治中心,他们不懂文化,他们最关心的就只是粮食的收成问题,就只是一日三餐的温饱而已。
对于我们来说,对于类似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或许最大的福贵就是好好活着。
就像片尾歌词唱得那样:“福贵啊,福贵,谁福谁贵。
福在那无求,贵在实惠。
花鼓声声唱江南丝雨,喜怒哀乐听小乔流水。
五福临门是天上的花朵,大富大贵那只是铁树的花蕊。
福贵啊,福贵,啥叫福贵,福在平安,贵在滋味。
莫道是天上神仙就好,活在人间实在最美。
平常事,平常心,平常的人,好好地活着那就是百姓的福贵。
平常事,平常心,平常的人,好好地活着那就是百姓的福贵。
”
休憩5th多久没有看好剧了。
而这部已经不能在五星里面打分了。
这是一次更锐利更贴近原著的改编。
个人的小命运到时代的大推进。
一场一场的运动不停,但受苦受难的却始终是农民。
他们来了,资本主义来了;他们来了,社会主义来了……你看到起起落落,你看到翻天覆地,你看到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成了耕田的老手,你看到流氓痞子也站出来争取自己的土地。
你看到戏剧、死亡的荒唐,被奸猾戏弄、被淘汰的生活。
活在混乱的时代里,谁又敢称自己是大人物呢?
但你也能看到溪水黄土上生长着的坚毅人民,看到赤诚的善良,无惧风雨的打击,在艰难的岁月里不忘歌唱。
福贵的花鼓灯真好:在家珍年轻时跳,勾走了她一生的魂;在有庆的坟头跳,送别一段谎言编织的历史;在家珍临终跳,是感恩有福有贵的一生,他带着苦难活下去,他带着希望活下去。
“我现在知道你当年为什么要把这块手帕给我,你是留给我擦眼泪的”。
这是泪点颇多的一部剧,那些被悲剧包围的,我们都能用温情和善良去化解。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电视剧《福贵》 —— 改编自余华《活着》福贵不计较身份,去演讨饭的大兰花;福贵说,下人也是人。
“咱们一块儿出去玩吧。
”“我教你跳大兰花。
”“我们去捉迷藏吧。
”少年的喜欢,是天真无邪的。
陈创演得真好;看到刘敏涛,总会跳戏到《琅琊榜》《伪装者》《父母爱情》哈哈哈。
福贵抢亲:家珍坐在花轿里,说,“福贵,带我走啊!
”福贵喊了一声,“叔”,把身上最后一块大洋给了长根——曾经背着福贵走路的长工,长根。
长根回来的时候,是福贵背着他的,背着的!
人穷不怕,怕的是没志气。
福贵和家珍,是爱情呀!
福贵想凤霞了,就打有庆;福贵想看凤霞被拒绝了,委屈,又打有庆。
福贵疼凤霞。
羊比爹亲,姐比羊亲。
凤霞跳花鼓灯,能把人跳哭。
多好的女孩子!
胡老师你不配。
家珍喜欢福贵,不嫌弃他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福贵喜欢家珍,就勇敢去追,不觉得自己没文化配不上,所以两个勇敢的人能在一起。
——胡老师喜欢凤霞,又嫌弃她是个哑巴;不喜欢戴眼镜的女老师,又享受着两个女人的爱慕。
摇摆不定,呸!
一家人都爱凤霞。
他家窗户我喜欢,转来转去的。
“陈叔,你看看我是谁。
我是春生啊!
”——外公走了,饿的。
有庆死了,抽血死的。
心碎了我的天,多好的孩子!
福贵一个人把他埋了。
抽血救的人是刘春生的老婆,颜莉莉。
我的天哪!
省城罗医生治疗耳聋,罗妈阻止,凤霞回家。
二喜,火热的小太阳。
凤霞,喜欢谁就做他的“佣人”(洗床单擦桌子打扫房间)。
福贵总喊有庆“畜生”,满仓总喊福贵“地主坯子”,苦根总喊“福贵”。
这一声声,都是爱呀。
家珍也走了,福贵的大兰花还在跳着。
福贵买的牛,叫徐老爷。
福贵干完活儿,对牛说着话呢,好像家人都在身边,一个都没走。
要是农民好了,这个国家就好了。
苦根没死,他是希望。
徐老爷(门槛上,气死)、徐太太(重病死)、陈掌柜(粮店门口饿死)、有庆(给新来的校长输血)、二喜(生了儿子去村里,河里淹死)凤霞(工地上被水泥板砸死,因为看到胡老师了)家珍(身体虚弱病死)大yue进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农业机械化——文ge(打到当权派)——农村学大寨修梯田——土地承包责任制
和家珍相遇到抢亲的前两三集拍的挺浪漫。
福贵嗜赌成性,倾家荡产,气死父亲,反而捡了一条命,我能接受!有庆年幼丧命,反而让凤霞遇到了爱她的二喜,我能接受!万恶的旧社会,福贵家经历的太多太多!抗战,内战,大练钢,文化大革命这些都让那个时代的人承受了太多太多!二喜不该死,应该给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给福贵家留下最后的美好!!感性的我接受不了二喜死…1星………
我不管什么忠于原著,相对来说电影版还是好有那么一条线,电视剧版太拖沓演员演技不好剧情漏洞太多。陈创也就适合演演败家之前的那个大少爷,后面真不适合他演,大部分时间是他三四十岁的时光让人感觉他比胡老师,卖猪肉的还有二喜还要年轻的多。还有剧情转折太厉害,比如胡老师回来之后凤霞结婚那段真是稀里糊涂。时间跨度上也不对,凤霞比有庆大四岁,有庆一直是那个小男孩扮演9岁的样子,而凤霞已经17岁了。后来的大跃进是58年,文革是66-76年这期间这么长一段时间了人物还是停留在最初。最重要的是敢于拍出了那个年代的故事其他的不管演员演技多差,什么剧情上的漏洞都不重要了。另外最后说一句,凤霞演的真好。
太久没在贵国电视剧里听过wcnm了 陈创非常适合演这样诺诺的烂泥少爷
无趣
电视上播过吗 为什么天天播乡村爱情这种
一出时代的悲喜剧,偏向悲剧。比电影版人物塑造更丰满,剧情更完整,多了一些温情和诙谐
大小凤霞、有庆、陈掌柜都演的好。福贵年轻的时候演的一般,大了老了的福贵,演的都不对。家珍也没那味。还有很多地方都不对不想展开说了。怪就怪我看过原著,没看过原著打个7分以上是可以的。
我觉得这个版本的比电影好
多的不言,片尾的歌曲真差,其它的还正在看,看完再琢磨
已经很贴近原著了 只是少了点原著的悲怆感 更朴实无华 比这两年靠吹的上九分的一些电视剧好多了
可看是可看的的。但是,编剧对人物的命运安排有点过于自信。
我觉得有情怀的好电视剧像什么闯关东啊 家有九凤啊 福贵啊 有泪尽情流啊 都集中在那几年。。。福贵这电视剧很有余华小说的韵味了 工作人员多用心啊
原来家珍就是大姐啊,难怪在伪装者里看到大姐觉得很眼熟
IP产业化运作捏
一个合格的改编 9.5分是认真的吗?说他超越了电影版也是认真的?
演员演技可以。服化道还有质感看起来没有那么老,看起来像七八十年代,不像刚建国。改编的地方有点别扭,花鼓灯竟然成为了关键元素,晕。
🤢
今天看了一遍文章说陈创在三大队当配角,为什么他这个级别的演员不如流量明星,这不本末倒置了吗?
剧情该改的不改不该改的瞎搞。活着为什么经典就是里面很多细节慢慢成就的。特别是二喜疼凤霞到什么地步。书里说夏天自己先躺到床上喂饱了蚊子才让凤霞去睡,结果二喜先死了?!这不是苦了凤霞吗?我只是举其中一个例子。这改的什么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