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很多观众都是奔着奶子来的,人露了奶子又嫌低俗。
露奶子,只是一种表现艺术的手段而已吧。
虽然有些地方可能我也看不太懂导演的意思, ( ╯□╰ ) 旺旺,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给人感觉都是一个喜怒无常、只会大喊大叫、不可理喻、怪异的小孩。
以至于满屏的弹幕都是,“这小孩有病吧”,“男孩是个小变态”之类的。
小孩应该是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有自闭症、多动症之类的吧(他一直不肯摘帽子也是因为这个吧)。
这么一想,旺旺其实,只是个可怜的小孩。
全片最打动我的是最后,爷爷得了老年痴呆,把戒指吞下去,养老院的护士为了让爷爷把戒指拉出来,强迫爷爷吃韭菜。
旺旺赶来,看到爷爷可怜兮兮的样子。。。
我瞬间泪奔了,因为我也想到了我的爷爷,担心有一天我的爷爷也会变成这样。
有时,需要有类似的经历,才能感受到片中的那份感情吧。
我自己也算留守儿童吧,小学的时候我妈一直都在外面打工,一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从小就是爷爷带着我。
跟片中的陶泽如一样,我爷爷也非常疼我。
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有强大的爷爷在,我的学习生活也没有比其它的同学差,哈哈。
也许片子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
但是,只要有那么一瞬间,可以打动观众,我觉得,片子就成功了,就值得五星了。
爷爷,我爱你❤
尽管有着一个禁片的片名,但这部叫做《哺乳期的女人》的电影其实是一部现实题材作品,电影有些晦涩的隐喻,但整体效果乃是一部关注弱势群体的作品。
这类电影在国内其实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文艺片”。
我不知道这部电影在公映之后究竟会有多少票房成绩,又有多少人会单纯的冲着这个片名去怀着另一种目的去进电影院,其实更应该静下心来关注电影本身。
五月暑期档的开端,历来是进口大片的天下,国产电影在五月其实大动作并没有多少,或者多为一些偏文艺的小众电影。
细心的朋友也许会发现,都说三月档是是文艺片的天下,实则五月乃是偏文艺、小成本类作品更加密集的地方。
比如历年来的《大太阳》、《飞越老人院》、《我十一》、《归来》,今年也有四月末的《闯入者》,不久前的《十二公民》还有那部跳票的《一个勺子》,这些作品因主创的不同而受关注不同,但共同点就是都不是那种在商业市场中摸爬滚打的类型片。
在国内这种“文艺片”又有一个名字叫做“小众片”,并不是大众所偏爱的那种,但也会因为有了刘德华(《桃姐》)、张艺谋(《归来》)这些顶级大咖的加盟而受到相应的关注。
当然很多观众是冲着明星并不是冲着这个题材而去。
相比之下,《哺乳期的女人》量级就要小很多了,余男虽然参演过《智取威虎山》《战狼》等大片名声在外,但自身的市场价值并没有太多的认证,就是没有独立撑起过一部商业作品,而陶泽如就更不用说了,当年无论《晚钟》《一个和八个还是电视剧《黑洞》都是很久远的事情,难以对青年观众产生吸引力。
但这二位的共同点就是都以演技著称,一个是实力派女星,一个是老戏骨,决定了该片最大的看点当然是表演。
同时本片的导演杨亚洲,当年从黄建新的御用副导演转正一直到今日,向来以小人物为主角,以表现平凡生活的美和浪漫而被中国观众誉为“平民导演”,又是一位善于调教演员演技的导演,比如电视剧《嘿,老头》《大浴女》,电影《雪花那个飘》等都是小人物题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故事外还有演员们精湛的演技,这部《哺乳期的女人》也是一样。
电影根据毕飞宇的同名原著改编,原著曾经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
这样的故事其实拍出来也八成被禁,因此本片换了一种角度,电影实际上是讲述了关爱。
一条破旧的船,相依为命的爷孙两人,一个孤儿一个寡佬,孤独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的生活因一个单身产妇的到来而改变,世俗的目光,对家庭的渴望,三代人的共同遭遇成为电影主线,原著中那种性暗示被残酷的现实所掩盖,而变得晦涩。
其实电影拍得也很晦涩,晃动的镜头,阴暗的话,明暗对比下角色的面孔,乃至朦胧镜头下的哺乳情节都显得十分节制,电影很压抑,处处是那种极为现实的无奈。
比起原著,电影并不是一味地描绘孩子的恋母取向,也并没有无端臆造孩子的内心历程。
尽管电影选择尽可能多的孩子主观视角,洞悉非善非恶的世态与游走腾挪的人类。
就像孩子的宠物那只母鸡一样,处处隐喻出对对母性的依恋。
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完全出于天性,而在现实中对天性的禁锢和归属感的剥离使得孩子陷入了惶惶不安与举足无措的境地,这也暗合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压抑让释放变得疯狂,变得歇斯底里。
而爷爷更像一个旁观者,他的情感被现实压抑到了极深的心底,以焦虑的态度去审视一切,乃至他挤压在心底的情感在老年痴呆之后才爆发出来,那枚戒指就是象征。
当结尾之处,三人拥抱在一起,这是中国小人物电影的一个通用现象,就是孜然一身的个体对家的渴望,原著中的隐喻到了这里变成了家庭与亲情,电影以敏锐的视线关注了改革开放后,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而产生的大批留守儿童的命运。
这种关注最基层小人物命运的作品,总能带给人很多莫名的感动。
而《哺乳期的女人》让我想起了西班牙那部《《乳房与月亮》,本片终究是一部通过隐喻的暗示和人类天生的母性依赖来深化主题的电影,留守儿童、被遗弃的产妇、空巢老人,电影自始至终都不点破这种朦胧境界,换来的是结尾温暖、感人的边缘人物群像。
影片有一个足以令一部分人想入非非的名字,但不要误会,这是一部拿到龙标,且已公映的电影,影片的镜头,也远没有达到分级片的程度。
故事改编自毕飞宇早期同名短篇小说,原著试图通过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探索某种人性中说不清道不明的原生态潜在,小说中作者以一种心灵叙事的方式,缓缓打开男孩心房,同时又以少妇特有的母性温情缓缓地收拢一切,故事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朦胧美,且始终未被作者的笔尖点破。
文字本就是抽象表达,到了杨亚洲的镜像下,却是具体可视的。
看得出导演对毕飞宇的心灵叙事有着某种共频,所以改造影像多有这种表达的印记。
影片大量晃动的镜头,角色面孔明暗对比分明,涉及哺乳和性意识的镜头又极具朦胧感。
在原著小说中,七岁男孩旺旺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非常渴望得到母爱,对面喂奶的惠嫂引起了他的注意,并激起了他对母爱的冲动,竟然趁惠嫂不注意咬了她的乳房,此事在镇上引起轩然大波,出于对旺旺的怜爱,惠嫂让旺旺来吃奶,却遭到了旺旺的拒绝。
小说的社会意义在于,当我们以为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已经很幸福时,其实忽视了孩子基本的心理需求。
原著毕竟是个短篇,体量有限,且发表于90年代,留守问题也不像现在这般尖锐。
故事到了杨亚洲手里,手术在所难免。
电影中,爷孙两人相依为命,原先一直在一条船上平静生活,由于一个临盆女人的到来,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船只,像是一个孤岛,意在更加简单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产妇的到来,一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块。
影片由演技派的余男、陶泽如和邬君梅领衔,为影片的表演和艺术追求夯实基础。
相比原著,电影并未一位追求孩子的恋母情结,只是尽可能多地借着孩子的视角,洞悉着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世态,影片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因天性的禁锢和母子亲情剥离而陷入的惶恐与不安。
如果没有少妇的出现,真不敢想象当老人阿尔兹海默症爆发,爷孙的生活会沉入怎样的深渊。
导演虽善良地让萍水相逢的妇人与爷孙抱团取暖,但对亲情割裂的社会现实,以及由此投下的茫然与未知的阴影,导演并没有给出答案,他和我们的大多数一样,都看不到出路与未来,所不同的是,杨亚洲选择了以电影的方式聚焦我们现实的困惑,而我们选择做了沉默的大多数。
毕宇飞的原著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杨亚洲的电影也斩获了第37届蒙特利尔电影节艺术创新奖,然与奖状对应的却是当下人对现实的冷漠与逃遁。
同样是毕宇飞原著改编的《推拿》去年拿奖拿到手软,各路好评和力挺如潮,却最终未兑换出对等的市场回报。
前阵子王小帅的《闯入者》更惨,首映日仅获得0.8%的排片,后在各路好评和呼吁的推动下才勉强增至3个点。
正如我们在现实中无视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年轻人似乎并不愿意在电影院里触碰柔软的现实,绝大多数时候,他们都选择更加轻松的商业大片来逃离现实的困惑。
不敢面对现实,是现代人普遍的心态,但麻醉和逃离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当我们正视现实,勇于像杨亚洲、王小帅、娄烨和贾樟柯等导演作品那样去解析现实,现实的阴郁才可能被光芒照耀,现实才可能变得阳光和美好。
《哺乳期的女人》讲述了孤儿旺旺与爷爷相依为命蜗居在船上,却被一个不知姓名的产妇毫无防备地闯入他们平静安然的生活,三人微妙的心理变化,在封建的农村环境下揭示得一览无余,从而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的故事。
双方本像一道平行线,毫无交集,孤儿旺旺却被这女人所吸引,女人想留在船上过安稳日子,而空巢老人想要一个陪伴,反映了当代留守儿童缺乏母爱的现状,表现了孤儿、空巢老人、寡妇这一小部分弱势处于时代边缘的群体他们孤寂落寞缺乏安全感。
纵观全片,摄影师对光线的理解入木三分,明暗交织。
色彩的搭配运用淋漓尽致,让油画般的麦田别有一种深沉。
镜头的运动设计运用得恰到好处更好的体现人物的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
三代人不同的叙述视角,意味深长的人物设置,使观影者陷入沉思。
如果说这年头看了太多文艺片,或是晦涩难懂片,开始对电影产生某种抵触情绪的话,那么《哺乳期的女人》毫无疑问是个解药,这是人性与欲望的完美结合,超现实且无可挑剔的一部杰作!
杨亚洲导演再一次用朴实、温情的镜头,深深的感动了我,绝对不会让人有一点腻味,可以说看完全片之后,我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但我的的确确领会了导演所要表达的一切,这是一部值得让人玩味的影片。
《哺乳期的女人》根据毕飞宇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原著曾经获得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说到毕飞宇不得不提的便是那部被改编数次,在荧屏、银幕上都引起了强大反响的《推拿》,那是一部艺术感非常强的影视作品。
而《哺乳期的女人》虽然只是一部短篇小说,但在艺术水准上是可以和《推拿》相媲美的,只不过是改编起来更具有挑战性。
小说本身讲述的是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而作为一部电影作品,导演换了一个角度,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关爱的故事,但我却看到了小说的精髓。
影片虽然一直都打着剧情片的旗号,但实际上这就是一部文艺片,在片中对于性的表达很隐晦,但在朦胧中我还是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性的存在。
导演在性的处理上处理的很好,非常的巧妙,叙事角度虽然与小说不同,但还是通过镜头将其表达出来了。
比如全片中最重要的角色,哺乳期中的女人,她只是一个女人,我们从头至尾不知道她叫什么,而片尾字幕也只打着女人,这个人名的隐晦处理的非常精妙,女人这个词汇不是泛指女性,而是小说精髓的另一种表达,让我们有着无限的想象。
对于性的表达,虽然不是火花四溅,但是无懈可击。
比如孩子目睹了女人在船上生孩子,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的孩子来讲,让他对这个女人充满了好奇,而这种好奇是从对母亲好奇开始,孩子从小没有吃过母乳的他来说,对女人的奶水充满了欲望,然而当他喝到了女人的奶水之后,对女人便不再是对母亲的好奇,而是对女人的好奇。
对于这种好奇,导演用了多组镜头进行了表达,比如女人在镜子前画着红红的嘴唇,说她喜欢的人喜欢,孩子将自己的嘴唇涂红,问女人喜欢吗?
比如孩子拿着老人的求婚戒指,带在女人的手上,说是老人给情人买的,但孩子会说她的手没有女人的好看,又比如孩子趴在甲板上,镜头从脚摇到臀部,当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女人的美臀时,而镜头摇上去却是孩子安逸的睡着,此处所有人都笑了,而在我看来这便是对于孩子的早熟的表达。
孩子对女人的好奇实属正常,而老人与女人的故事更是隐晦,老人为女人接生,亲自剪断了脐带,从这表明老人与女人之间已经没有什么私密可谈了,但老人一直在照顾着女人和她的孩子,并没有对女人有过多的想法,而当孩子与女人嬉笑打闹的过程中,老人的心也活动了,至于老人与女人有没有发生关系我不得而知,但导演及其聪明的用隐晦的镜头传达出了老人的心态。
在吃饭时,老人在催促孩子去上学,随后与女人谈话的时候,将手伸了过去,但不知道该放在什么地方又将手收了回来。
当女人为孩子挤出了奶水后,奶水放在桌子上,并没有说是给谁喝的,而镜头一转,奶水被喝光了,而杯子上却是有血手印,这时老人正在收拾鱼,满手的都是血,镜头首先是给老人的,随后镜头才转给孩子,孩子用舌头舔了一下嘴角的奶,这证明老人也喝了奶水,老人和孩子相比,与这个女人更有故事的便是老人。
全片中最精彩的便是,女人在沙帐后喂奶的镜头,朦胧中透着美,也充满了性的诱惑。
当女人说咬我的时候,孩子咬上去很自然,并不胆怯也不羞涩,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一样,画面是那么的祥和,却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其实,全片除了吃奶之外,我们不知道老人、孩子、女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只知道肯定是与性有关。
因为导演最后用道德的约束进行了诠释,老人和孩子被女人们追逐奔跑在田间,他们同样被扒光了衣服,这已经说明了一切。
特别是得了老年痴呆之后的老人,再见到女人时说出咬我咬我时,我是恍然大悟,不知道你是否懂了,反正我是懂了。
有些人看到是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故事,而我看到的却是男人与女人故事。
《哺乳期的女人》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小说,毕飞宇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当然是被改变了无数次的经典代表《推拿》。
所以观众大概可以想象出毕式作品的风格,他擅长聚焦社会边缘人士,无论是盲人按摩师还是留守儿童,他善于洞察他们身上所隐藏的社会独特性,进而深入挖掘,引发共鸣。
每个小人物都有隐藏内心的无奈,这种无奈是代表着某种阶层的群体性无奈。
毕飞宇的独特性加上杨亚洲的平民化, 《哺乳期的女人》注定是一部不一样的电影。
留守儿童跟空巢老人的话题已经喊了好多年,而这也的确是当下农村最突出的问题。
因为工作原因常年不回家,每次回到村里,似乎只能看到蹲在村中心的街边晒太阳的老人。
年轻人出外打工已然成为谋生的重要手段,而孩子往往成为年轻人努力奋斗的“拖油瓶”……于是身边出现了太多这样的情况,父母想要挣更多的钱让孩子过好日子,而孩子终日守着爷爷奶奶过着大人眼中的“幸福生活”…...那么他们的内心感受可曾有人真正理解过?
《哺乳期的女人》中,林浩饰演的留守儿童旺旺,通过对母乳的好奇,准确而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她对于母爱的向往。
而且个人认为,电影所要表达的绝非仅仅是留守儿童,还有一个更加隐藏的问题就是“隔代教育”的问题。
都说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所以毋庸置疑,最了解孩子心思的只能是自己的父母。
老人带孩子,他们奉行的大多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原则,让孩子吃饱穿暖塞给他们自以为喜欢的玩具就是表达爱意最好的方式。
那么实际情况是这样么?
旺旺的举动给了世俗看法一记响亮的耳光。
从未吃过母乳的旺旺看到惠嫂每次哺乳时的情景,都为之陶醉、为之忧伤、为之神往,而最后在奶香的诱惑下,旺旺终于按耐不住咬了惠嫂的乳房。
这对于一个孩子或许是无意识的行为,却引起全镇的轩然大波。
爷爷当然是对这种行为不理解的,所以惩罚在所难免,然而余男饰演的母亲惠嫂,却散发出了母性特有的光辉,她也许对自己的感情迷茫,但却笃定的认为旺旺不过是个没有长大向往母爱的孩子。
片中三位主演的表演都是电影加分项。
陶泽如饰演的旺爷代表了所有“有心无力”的老人,他爱孩子,却始终无法摆脱世俗的眼光,虽然给与了很多却并未真正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
女人一旦有了母性就会变得柔软,所以余男饰演的惠嫂,观众将看到在《敢死队》跟《战狼》里从未见过柔软和温暖。
抗震小英雄林浩,以十三岁的年龄饰演七岁儿童准确把握旺旺丰富的内心变化,让观众看到一个活的对母爱充满渴望的孩子。
城市化进程依旧再快速推进,更多年轻人削尖脑袋在冲向大城市,这是社会发展现阶段的真实情形,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愈发凸显。
经济看似繁荣了,社会看似进步了,但是人内心最原始情感诉求却变得越来越淡漠。
或许这就是《哺乳期的女人》存在的意义,以小见大的反射当下社会现实问题,看似淡淡的乳香却引发情感的惊涛骇浪。
很多人(包括我)会感觉前半段很不怎么样,但千万不要把后半段拉下。
前半段很乏味,剧情的衔接很生硬,主要表达了小孩子对母爱和女人的渴望和缺少方法造成的焦虑,后半段表现了当坦诚相待的时候性的方面被弱化,母爱被强化,后来被人撞见,爷孙俩羞愧难当,仿佛被世间的种种束缚住了,并且越来越紧,让俩人感到窒息,裸奔把衣服象征世间的束缚抛弃开了。
最后老人对女人说咬我,就是把女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很巧妙的把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心理状况展现出来了。
《哺乳期的女人》这个名字的迷惑性太强,如果片名算是一部电影的颜值,而且你又是一个看颜值的人,那么恭喜你,你错过了一部好电影。
导演手法极其老辣,剧本也相当干净,绝不拖泥带水,余男跟陶泽如的表演好到只能用成精来形容。
但鉴于建国后能喘气的不让成精的规定,只好穿越几百上千年来分析《哺乳期的女人》是如何成精的。
拍好一部电影最难的不是做加法而是减法,尤其在这个看视频成本极其低廉的时代,很容易被各种俗物拉低审美标准。
被刺中心脏还要捂着胸说一句,啊,我死了。
那是莎士比亚时代的手法,如果到了互联网+的时代还玩几百年前的这一套,如果不是致敬就是审美过于恶俗。
偏偏这是一个俗物横行的年代,无数演员在各种非舞台的地方捂着胸口学《哈姆雷特》里的波洛涅斯说,啊,我死了。
就怕观众看不懂心脏因为受到外力伤害,导致胸口喷出一大堆红色液体是表示人死了,非得说出来才甘心。
拍电视剧的杨亚洲也做过这种事,但他分的很清楚,电视剧跟电影观众不同,至少跟《哺乳期的女人》观众不同。
《哺乳期的女人》里做的最好的便是对对白的把握,绝对女一的余男在前半段基本没有什么台词,但略显含蓄的表演加上导演的调度,让观众很容易明白这个角色到底是怎么回事。
完全不必像祥林嫂一般絮絮叨叨,虽然余男的角色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祥林嫂。
或者说文艺女青年跟祥林嫂之间只隔着几十页的台词。
女一台词少的后果是其他角色需要承担帮她说明角色的功能,汶川小英雄演的那个男孩子承担了部分解释的任务,更多解释剧情的人物在陶泽如身上。
人老话多是必然的,角色设置也必须要陶泽如的角色带点八面玲珑。
这在他给邬君梅送戒指给某个只有一场戏的人物送MP4可以表现出来。
不过陶泽如并没有把这种社会属性带回家中,在家里只是一遍遍的喊“月子地”来显示其父爱的一面。
于是在电影里,“家”这个封闭空间的矛盾就以余男初入陌生且有些凶险的环境跟小男孩渴望母爱且不会表达为主。
陶泽如在这组矛盾里反倒成为一种调和剂。
电影《哺乳期的女人》改编自同名小说,虽然这个名字实在很不吸引观众,但又很贴合剧情。
在原小说里,小男孩旺旺吃了一口母乳成为整个故事的矛盾中心,但在电影里,这个矛盾被推迟到很靠后的地方,有了前面各种闷骚的铺垫,故事到那里不仅水到渠成,而且矛盾爆发的相当自然。
在母亲缺失的人物关系里,陶泽如试图扮演爷爷,父亲,母亲三个角色,然后余男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让小男孩旺旺发现原来爷爷并不是母亲,但更可气的是余男不是自己的母亲。
于是旺旺试图通过抢鸡蛋这种行为来引起“母亲”的注意,这时的旺旺略有赫拉克利斯的感觉,真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不过他跟“母亲”关系的结局也是赫拉克利斯式的,赫拉克利斯钻进赫拉裙子里跟旺旺吃上一口余男的奶殊途同归……。
写了一大堆,而且看起来有各种剧透。
但偏偏《哺乳期的女人》真不是一部害怕剧透的片子,不是那种一句“他们打起来了”或者“他们壁咚了”就能讲明白的故事。
如果真是这样,那何苦用文本分析来帮助观影呢。
《哺乳期的女人》。
5分。
毕飞宇编剧、杨亚洲导演,余男、陶泽如、邬君梅主演作品。
这个创作团队的阵容,理论上应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好片,很遗憾,这部片完全失去了故事内核,导演可能醉奶了。
陶泽如饰演的老爷子独自带着孙子旺旺生活在船上,旺旺的妈妈外出打工,多年未回,而爷爷年岁已高,眼看即将进入老年痴呆症行列。
一晚,余男饰演的即将临产的孕妇莫名闯入船内,产下孩子。
这给原本平淡无聊的爷孙生活瞬间制造了许多麻烦和乐趣,兴奋与烦恼——老爷子一心惦记着邬君梅饰演的老人院院长情人,而旺旺始终惦记着哺乳期的奶。
故事的设置是巧妙的,但当它发展到与小镇淳朴的民风相碰撞时,这个本子就失去了演绎的意义。
几个那么好的演员,在片中只能干着急的沿着自己,和角色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
没有看完,膈应人,为了这部电影特地注册了豆瓣来差评。
感觉这部电影和小说搭不上边,女主角完全没惠嫂在我心中的淳朴、善良、充满母性的农村妇女样子,简直莫名其妙。
一个孕妇不声不响跑到船上,她不怕有坏人吗,这什么诡异的剧情,合理吗?
旺旺作为一个母爱缺失的七岁孩子,演的也不像七岁。
影片里朦胧的处理手段,本来母爱是圣洁的,这么一搞,油腻又令人不适,到底想表达什么。
留守儿童老人的主题我觉得也完全没体现好。
电影和小说除了名字,简直就是两模两样。
欣赏不来这种影片。从旺旺“吃奶”后的一系列镜头将剧推向高潮中,分明看出了一种赤裸裸地讽刺。到最后的字幕引出空巢老人、哺乳期少妇以及留守儿童等问题,才恍然大悟。余男也是蛮拼的
乍看之下好像讲了点什么,其实什么也没说
其实感觉还可以啦,余男确实很有味道,不漂亮,但是有味道
至少关注到了这些少数群体
居然看完了
不错
没看过原著,,但觉得电影不错
有小说的神 但是场景人物改变较大 不出彩
还行
很奇怪的剧情,和留守儿童硬扯关系。。余男出现我就看呆,太性感了,肉香四溢。演员都好,败在故事。
沒看完。
拍摄的还可以,主题不太明确。也许是话题太敏感。。。
马虎的看完,说不出的感受。有一小部分经历才能体验其中滋味。
三个没有完整的爱的人,对爱的渴望,孩子没有应得的母爱,老人没有儿女的敬爱,女人没有男人的情爱,互相慰藉,给彼此爱的呵护,为各自缺爱的人生涂抹上一丝爱的颜色。
余男完全表现了成熟女人的诱惑
2015.07.16
人性力作。小成本电影。三个需要被关爱的角色,1、缺少母爱的留守儿童,旺旺从来不肯摘下帽子,他把自己孤立在自己的世界里;2、被社会冷落的空巢老人,即将患上老年痴呆症;3、被抛弃、哺乳期的单亲妈妈。他们彼此依偎,却横遭冷眼。余男演绎很到位;影后,一个眼神都是戏!
也不要一味讲求艺术,还是应该让大家能看懂
不知道这部影片要表达什么,是导演功力不够,还是怕过不了广电审核。这电影交给金基德拍就好了。
冲余男看的。故事很散,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