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了一部北欧影片,荷兰战争片《被遗忘的战役》是一部优秀的残酷而真实的反战电影,全片聚焦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反思战争,探讨人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斯海尔德河战役,亦叫比荷堤防之战,是于1944年10月2日至11月8日发生在比利时北部与荷兰西南部的盟军与德军之间的一系列战役,历时五个星期,盟军终以较大伤亡取得战役胜利。
《被遗忘的战役》不像《长津湖》突显英雄主义,渲染战争动作,宣扬燃情壮烈,而是从三个年轻人的视角去叙述这场抢夺港口的战争,没有英雄,都是普通的人,通过反映战争的残酷,在杀或不杀的纠结中最终完成自我救赎。
摘录豆瓣上徐先森、心路飞扬和游侠的点评:——战争电影更多的是需要人类对战争本质的反思,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灾难性的悲剧,一部电影如果纯粹鼓吹和宣扬战争,单纯突出英雄主义,那一定算不上是优秀的影视作品,因为战争本质上是残忍的、血腥的。
创作者如果能客观的探索战争本质,通过影视作品展现战争状态下的各种人性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从而达到警示人类,反思战争,捍卫和平,规避战争的目的才是战争电影最该具有的意义。
——战火中仇视只是因为各为其主的无奈,人与人之间恢复信赖,相互和善一些,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在战争面前都不堪一切,如幻梦一般,耳侧响彻的永远是受难者的哀嚎,绝望的叹息,以及让人目不暇接的枪响声……——所以战争这个东西,除非是国家民族真正面临危亡,否则就完全不值得歌颂:美化战争是耍流氓,鼓吹圣战是耍流氓、怂恿神风特工和万岁冲锋、总玉碎更是耍流氓。
用人命去堆积一个丑陋的所谓胜利更是耍流氓。
除非一方无条件投降,否则那一场战争不是双方都宣称自己胜利?
看看日本的《永远的0》看看韩国的《长沙里》。
这两个电影至少还有人性。
用人性去鞭挞战争的丑恶才说明你有一个正常的灵魂。
这是2020年上映的一部电影。
叙述的是二战后期的一场战役,战役开始时间是1944年10月。
地点在荷兰。
当时盟军9月发起的市场花园行动刚刚遭遇惨败,紧接着德军在12月又发起了阿登战役,而夹在这两场大战之间的斯海尔德河战役并不大,仅为师级规模。
所以后来被人们称为“被遗忘的战役”。
斯海尔德河战役的目的是扫荡斯海尔德河地区德军,占领瓦尔赫伦岛,以保障安特卫普港的畅通和安全。
战役是惨烈的,按照影片中的说法,整个战役中,3231名盟军、4250名德军和2283名平民丧生。
盟军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最终胜利。
这就是影片的大背景。
影片并没有从正面去讲述战役的全过程,影片的前四分之三都没有多少战场的场面。
而是通过三个人三条线索的发展,告诉我们战争是在怎样的夺去人们的生命,毁灭人们的良知,以及心存善念的人们是怎样在这场无人性的厮杀中去把握自己的命运,去选择自己的道路,去坚守自己的信念。
线索之一:威廉。
他是英军的滑翔机飞行员。
官二代。
在参加市场花园行动中,飞机被击落。
此时,他和他的战友们面临三种选择:投降、逃跑或归队。
他的战友们陆续选择了逃离战场,而威廉自己在上级死去,寻部队而不得的境遇下,却坚定的向着硝烟起处走去,最后加入了加拿大军队。
线索之二:斯塔弗伦。
他是荷兰人,因为浅薄的信念加入了德军训练营。
这期间,他感受到了许多事情,断腿中尉向他讲述了犹太人集中营的惨状,他看到了党卫军如何拷问和处决抵抗者,也看到了战场上军官拿枪威逼士兵冲锋。
所有这些,都使他改变了最初的想法,然而他在那种环境中却又无法采取任何行动。
他悄悄传话给特恩,他阻止了德军士兵对特恩施暴。
他所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线索之三:特恩。
她是荷兰的一位普通人。
她的父亲是一位医生,为市民服务,也救治德国人。
他们与世无争,只求平安。
当特恩的弟弟因为向德军泄愤被追捕时,她和父亲一起去向党卫军的伯格霍夫求情。
她或许寻思着:德军固然很坏,但是也许还没有坏透。
伯格霍夫彬彬有礼的接待了他们父女,并向他们许诺,只会给他弟弟轻微的处罚。
特恩在向自己的闺蜜同时也是抵抗组织人员的雅娜寻求办法时,同样也保持了这样的警惕。
最终残酷的现实使特恩清醒了。
义无反顾的加入了抵抗组织的行动之中。
三个人的遭遇以及他们过后的做为,令人们领悟到,在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一向都是向善拒恶的。
他们在自己的经历中,曾经是那么努力的去辨别什么是恶什么是善。
历史过去了70多年后的今天,现在的人们当然很容易的分辨出过往的善与恶,可是当你身处庐山中,却很难了解它的真面目。
比如斯塔弗伦,他是自愿从军的,是为了让自己的亲人不再受苦,为了让世界变的更好一些。
然而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看到了太多的恶行。
受那时的宣传,他也认为犹太人都是骗子,可是他并不认为仅仅因为如此,犹太人就应该被灭绝。
他亲耳听到了伯格霍夫对特恩父女的承诺,可马上就知道了他的真实想法:“虽然他只有17岁,但我不能破例。
”在另一个房间,他也亲眼见到了党卫军对特恩弟弟的酷刑以及后来的惨死。
再看特恩。
当她和父亲得知弟弟将要被处死时,父亲立即冒死去见伯格霍夫,这时的伯格霍夫回过头来,看了一眼悲痛欲绝的父亲,冷冷的关上了门。
似乎在得意于自己违背承诺的骗术。
之前的绅士态度、慈祥的话语,所有伪装都被撕去了。
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魔。
实际上,威廉也好,斯塔弗伦也好,特恩也好,他们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他们没有保卫祖国的雄心壮志,他们并不在乎战争中的谁输谁赢,甚至也不在乎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他们只是为了善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他们看到自己面对的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势力。
当他们看清了面对的这种恶势力,为了保护自己心中的善,他们不得不去和恶势力去搏斗。
影片中对斯塔弗伦的刻画犹为深刻,当他在经过了许多事情之后,对纳粹的行为早已深恶痛绝。
可是由于当时他所处的环境,他并不可能有所作为。
他不得不继续为德军而战,他也不得不参与了对抵抗者的处决。
直到最后,他所能做的也仅仅是在威廉面前,默默的收起枪,坦然接受可能到来的死亡。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思想要通过行为来体现。
正如咱们这里的一些人,有了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就巴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去向所有人去展示和炫耀。
可影片却告诉我们:未必如此。
我们看到,此时的斯塔弗伦已经洗涤了自己的灵魂,完成了自我救赎,即便不为旁人所知,又有何妨?
特恩也是如此,在她和雅娜送情报的途中被德军发现,她让雅娜躺在小船中,将小船远远推送出去,而将自己坦然送入虎口。
这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许过了一些年之后,早已被别人忘记。
特恩自己也并不指望被他人所赞颂,只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灵魂。
影片拍摄的很认真。
特恩和雅娜在暗夜中从芦苇丛中推出小船,远处的光亮衬托着他们的剪影,很美。
对战役的描述也很准确。
堤坝的炸毁,盟军借潮水从侧翼袭击德军,战场上的呐喊,强攻和退守,伤者的呻吟,都很符合当时的情景。
对威廉这个人物的描述略显单薄。
战役前方和后方的叙述也显得脱节。
本人评分:6.5。
整个过程很平淡,片尾也没有对影片中的人太多描述,这个就比较重要了!
看完不会觉得有多难忘,但依然阻挡不了影片给人带来的震撼感!
导演和演员可以………………………………………………………………………………………………………………………………………………………………………………………
2020的电影,到20230401,豆瓣上只有7762个人评价;对比热门的,1998拯救大兵瑞恩,63万+;2022西线无战事,13万+。
电影本身是不错的,有历史,几条线索跟进的都不错,人性的选择等。
荷兰,至少在中国,至少我个人认为,是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国家。
足球,郁金香,风车,低地国家。
结束了。
这场战争的本源,是为了争夺治河权,以便通过此河去运输物资、军队。
有没有用呢,当然有。
但是是有时效性的。
超过了时限,这段运输的意义就断崖式下降,到了几乎没有的地步。
在当时的欧洲,大约至多有3个月的效用。
也让我想起了波兰,浴血华沙,1万+的人评论,很大程度上,也是被遗忘的。
无论是战役、国家,还是电影。
回到主体,民族主义,是什么,为什么,图什么。
一战后,一直到二战后,民族主义,民族自决的不断呈现,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这些国家,从国民的角度看,是民族独立了,民族主义的胜利。
荷兰,作为联合省的一部分,历史上还曾经作为海上马车夫,一度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东印度群岛,等等。
然很快就衰落了。
波兰,历史上与德国、俄国有世仇,斗争是有必要的,但浴血华沙,是及其不明智的选择,战略上是正确的,战术选择是愚蠢的。
那么,民族自决,成立国家,规模比较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图什么。
从政客的角度说,民族主义能都调动公民的积极性,统一思想,取得政治优势,政治地位,大概算是成功的。
从人民的角度看,从老百姓现实的角度看,似乎收益不大。
当然,波兰有特殊性,必须要斗争。
即便如此,老百姓也没有收益啊。
不划算啊。
不久前查了一下美国的人口构成,德裔占最大多数,大约10%多一些。
这些人没有民族主义吗?
大约更多的,还是现实的选择吧。
政治、百姓利益,特别是百姓的短期利益,很多时候是矛盾的,要看怎样选择,怎样宣传喽。
结论:1、民族自决产生规模小的国家,对老百姓并没有直接的好处,当然,有的时候是被迫的选择。
2、民族自决产生的大国,比如印度、印尼等,了解的不多,感觉也没有得到有效,快速的发展。
3、对小的民族的,相对比较合理的选择,不是独立建国,而是在联邦中,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还要一定的整体性,比如,南斯拉夫。
当然,这需要一部好的宪法;大家都能接受的,小民族不会受欺负;一个好的财政政策,小民族不吃亏;一个好的制衡措施,比如议会,重点是名额分配。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很难达到。
4、回过头看,似乎共和制的中国的选择是最有利于大家的,民主自治,相对其他省更多的自治权,但必须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对少数民族,一定程度上,是比对多数民族,汉族更加偏向,让少数民族占点便宜,并不影响国家大局。
杀还是不杀,是人性成熟与否的差别。
当一个人头脑简单的时候,很容易被告知某些人是坏人,必须杀掉(志愿加入德国军队的年轻人A被告知犹太人都是坏人)。
但是,当成长并成熟之后,你就会发现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姐姐劝弟弟不要去自首,告诉他不要管人质的死活,当弟弟被德国军队抓起来后,又想用地图换取抵抗组织营救弟弟,当弟弟被枪毙,又决定把地图冒险送到盟军手里。
同样,爸爸在战争中作为市长和医生好像也帮助德国人,并想要和德国人讨价还价)。
从一开始的服从命令开枪枪毙那个弟弟,到没有开枪杀死盟军空降兵B,反过来,B从地下室击毙德国士兵到没有杀死青年A,而A也终于完成自己的觉醒和救赎,杀死看守,救出姐姐…… 这是一部优秀的反战电影,人性的光辉是从动摇到反思,从反思到挣扎,从挣扎到觉醒,从觉醒到反抗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中迸发出独特的光彩的……杀或不杀,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痛苦的反思和勇气的抉择……
没看之前,以为这个电影三观不正,于是引来他妈的新纳粹法西斯流氓如上所述的吹嘘。
我看了个开头,开头纳粹就被打得落荒而逃。
这电影我越看到后边,脑中浮现出上述影评,胸中就越怒火中烧。
看到中间,还是只见两个纳粹溃兵,到了结尾纳粹都打成孙子了,你他妈跟我说“盟军也会怯战逃跑,德军也会誓死抵抗”?
那篇影评留言区还一片吹嘘“这才是影评”,你说不是小号、水军他妈的谁信?
还是说有那么多跟你一样的烂货?
狗屁不通的那个影评,标题那么长,原文引述如下:“战争片。
从三个年轻人的视角去看这场为了抢夺港口的战争,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反战情绪很浓。
没有英雄,没有逃脱,非常真实的影片,盟军也会怯战逃跑,德军也会誓死抵抗”没有逃脱的意思,就是盟军也会怯战逃跑;反战的意思,就是德军也会誓死抵抗?
品,细品。
你他妈替导演反战败呢?
他妈的这片子你个狗眼哪里看出来“盟军也会怯战逃跑,德军也会誓死抵抗”?
一点也不抱歉的说,这种睁眼说瞎话的影评还留言区一帮吹嘘,我实在不吐不快。
究竟什么三观的人能看出来德军也会誓死抵抗?
想说明什么问题?
你们法西斯杂种都是好汉?
你管这叫反战?
纳粹不能是英雄,于是一概不准当英雄?
为了世界自由而战的美军或加拿大军战士就不能是英雄?
该让你纳粹爷爷送你去灭绝营。
电影不差,影评拉胯。
行行好吧,你们别给人家作品招黑了。
因为打开了Netflix就顺便把之前收藏的这部看了,结果非常好看,期待值十倍以上!
现在想来当时是因为这个电影在英国网飞整周都排第一我才收藏的,因为1对Netflix上的电影的质量不信任2对近年来传统战争片的质量的不信任 在这双重偏见下之前真的没啥期待,可是看了发现真的很不错!
1. 英国士兵Will的角色发展:Will这个人物的成长轨迹让人惊喜。
一开始Will没有犹豫杀掉了向自己投降的德国士兵,在经历了己方伤亡惨重的进攻、敌人可以杀掉自己却留自己一条生路这些事后,最后他看着敌方士兵(van Staveren)的背影的时候选择放他走。
可以说,他对“敌人”、战争和生命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从对生命持一种漠然的、轻率的态度到明白了生命的重量,从认为敌人都该死到尽己所能的保留自己的人性。
“战争本身是残酷的,在当时为了赢必须杀害生命,但是卷入其中时一个人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保留人性和善良”成功让一个角色产生了这样真实的、能让观众理解的思考,就传达反战信息来说这部电影是成功的。
让人惊喜的是这样“从坏到好”的转变是在一个盟军士兵身上出现的,一个本来就属于“好阵营”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发展在关于二战的作品中真的很少见,我甚至想不出自己是否根本有看过。
通常盟军士兵的发展不是经历苦难——变英雄/勇敢就是变得disillusioned、因为看清丑陋的现实而变丧。
这部电影能这样发展一个角色,也说明它是真的把重心放在个体、放在“人”身上:不是为了体现某个思想(英雄主义、战友的团结或反战)而拿一个角色的故事去说明,而是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当时的境况中会如何反应、成长。
这点真的让人惊喜。
2.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看“我们的父辈”时的感觉:电影描绘了几个荷兰年轻人不同的命运,通过这样的缩影展现了一个时代下一个民族的命运。
我非常喜欢士兵和抵抗组织两个年轻人一个坐上囚车一个坐上军用卡车、一个面对另一个扣下扳机那一段,真的拍的很好,非常直观地让人看到命运的分岔口在两个年轻人面前展开,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洪流如何挟裹着个体往前。
我很喜欢导演拍van Staveren的方式。
van Staveren是加入了德军的荷兰年轻人。
像拍英国士兵Will一样,导演拍荷兰小士兵始终是“以人为本”,让观众觉得非常真实。
巧妙之处是,导演以一种观察的、冷静的、不带感情的态度来展现这个角色和他的故事,结果却非常有效。
这个角色的生命轨迹从头到尾都是平凡的、因为黑白交加而呈现灰色的。
战争让他感到疲惫、沮丧(前线和秘密警察的可怕、被迫作为侵略者面对自己的同胞、老兵煽动性的消极言辞)他的良知和民族情结偶尔让他“做好事”(告诉荷兰女孩她弟弟被抓了)但他从未表现出明显的反抗意识,从始至终好好履行作为德国士兵的职责,只有结尾,这些之前的种种叠加对他产生的动摇的效果才爆发出来---但即便是这时候,也是一件偶发的,个人对个人的见义勇为行为。
他既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也没有什么英雄事迹。
最后他虽然可以说是醒悟了、回归了和同胞的同一战线,但也没有拍摄说明他自己对此有任何清醒的认识。
但就是以这样观察的、记录一个凡人的拍摄方式所塑造的角色,会在结尾让观众产生一种悲悯之情:那个时代,荷兰有这样一些误入歧途的(misguided的)年轻人。
也因此能体会到导演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命运的悲悯之情:“在那个混乱的苦难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有这样一些误入歧途的年轻人。
是,他们是我们民族那一代的一部分。
” 现在想来,电影中他在战争后期所受的种种苦,包括最后的死,其实也应该看成是赎罪的一个过程,更加增强了这种情绪。
这样记录的、承认的,没有恶意和恨意而是叹息的态度,使传达悲悯的情绪非常有效。
悲悯的起源当然是爱---类似母亲对犯错的孩子、迷途羔羊的感情。
于是简单来说:是爱国。
可是观众看的时候完全不会想到这两个字,是非常有效的润物细无声,甚至还是通过刻画一个“叛徒”。
3. 一些其他的点:摄影在线,有些镜头让人很难不想起敦刻尔克。
我内心就:噢!
很好!
找对了方法!
战争场面也都质量在线。
真想在大荧幕看……没有什么电影拍过荷兰洼地和沼泽的战斗,被水淹了的小镇也没见过,这些还是很让人有兴趣的。
二战电影那么多,现在最忌套路。
情节推进在线:虽然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属于高质量无功无过,可以放在好好讲故事的一类里,不会闷。
拍了欧洲平民、德军、盟军三方,非常丰富啥都拍了,属于二战迷粉丝向,127分钟真的爽飞了(我的眼睛好快乐好快乐看到八月他弟弟跟八月走了一样的戏路又开心又感慨,看到他演贼坏贼坏的秘密警察真的讨厌不起来,跟他哥在无耻混蛋里如出一辙,我也是从哥哥演nazi看到弟弟演nazi的人了,哈哈哈。
今天看到慕尼黑那部的评论里有人说看jannis和八月的对戏感受到德国演员新老交替、不管演好人坏人德国男的一个都别想跑!
没错~二战片德国男的一个都别想跑 嘎嘎嘎嘎 给我使劲拍
与其说是战役,倒不如说是“战斗”水平,并没有涉及到宏观整体战役描写,而是从微观上战役肌理的组成部分“小队战斗冲突”出发,更方便对故事中不知名角色的描写,你会发现看到最后你可能记不得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没有在台本里出现过多少次,而恰好也是这些平平无奇的大多数,组成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细节,成为了波澜壮阔的宏大战役的分子。
两条线的交汇较为正常,一些角色和情节有更好的发挥可能,反而是男主澄澈的眼神和最后自杀式和救赎式的发泄成了点睛之笔,他看着挚友的癫狂,中尉的释然,同胞的处决……被战争的绞肉机无情碾过之后,他原本狂热理想主义者的深深执念被彻底粉碎,陷入彻底的虚无,而这也是本片最优秀的一点,它借助无数个普通的/平常的人的眼睛,展现了战争对人的无情的摧残与改变,那些被摧毁的信念成功成为了二战后虚无/荒诞/存在主义生长的肥料,也让我们不禁一再追问战争之意义究竟为何……(想到了「现代启示录)除此之外,为了贴近真实战斗的表现,大量的特写/近景,手持镜头/第一人称被使用,让战斗场面的真实感得到了大幅增强。
同时,绚丽的晚霞和初生的太阳,那些自然风景的出现也像「自然光线」一样成功的烘托了战斗的氛围,也是对战争意义的有力追问。
本片或许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并没有到强有力的地步,但是正是为了追问「意义」,借助主角们的眼睛,大量的「普通人」片段的出现和转变让主题更加深刻。
最后,作为一部关注「边缘」的作品,本作的视角投向了「加拿大营」与「荷籍德军」,近年来这些小众国家关于二战题材佳作频出,「我们的1944」也是一样,不过后者兼关注民族解放话题
向上俯瞰军事的博弈,向下探索人性的光辉,大中有小,小中见大,而三个不同身份立场下的人物抉择,三个鲜活生命的情感表达,则避开了生硬俗套的历史描绘……战争是无法驾驭的,是恐怖的噩梦,亦是人类释放的灾难,当凡夫俗子武装成士兵,当伤亡烙印在外观,无法泯灭的,是内心的良知……最后要说的是,战争不是用来美化的,也不是用来遮掩的,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才能创作出令人尊敬的作品。
杀还是不杀,取决人性成熟与否。
当一个人头脑简单的时候,很容易被告知某些人是坏人,必须杀掉(志愿加入德国军队的年轻人A被告知犹太人都是坏人)。
但是,当成长并成熟之后,你就会发现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姐姐劝弟弟不要去自首,告诉他不要管人质的死活,当弟弟被德国军队抓起来后,又想用地图换取抵抗组织营救弟弟,当弟弟被枪毙,又决定把地图冒险送到盟军手里。
同样,爸爸在战争中作为市长和医生好像也帮助德国人,并想要和德国人讨价还价)。
从一开始的服从命令开枪枪毙那个弟弟,到没有开枪杀死盟军空降兵B,反过来,B从地下室击毙德国士兵到没有杀死青年A,而A也终于完成自己的觉醒和救赎,杀死看守,救出姐姐…… 这是一部优秀的反战电影,人性的光辉是从动摇到反思,从反思到挣扎,从挣扎到觉醒,从觉醒到反抗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中迸发出独特的光彩的……杀或不杀,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痛苦的反思和勇气的抉择……
并没有拍出被遗忘的感觉 在战争片里 也不算是优秀之作 心理刻画浮于表面 对战争的描述 也没有任何特色 十分沉闷
本片一处留白很让人印象深刻。荷兰裔士兵,最后成功救了女主,自己也身中几枪,奄奄一息。女主为他包扎,他看着女主,嗫嚅了很久,想说什么。大概想说,对不起,没能救得了你的弟弟;对不起,你弟弟,是我执行枪决的;或者是我总算做对了一件事;或者是你好好活下去。。。千言万语要说,真要说出来,又觉得哪句话都是废话。他嗫嚅了很久,终究是一句话没说。姐姐等了他半天,只有泪流不止,直到士兵眼望着她许久然后死去。国产片该学学,不要动不动就交党费,或者照顾咱爸咱妈;或者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你那嘴要是开光了,你也不至于挂。台词定律,主要人物临死时说的话如果对剧情没有正向推动的话,就不要说,宁可嘎巴两下嘴就拉倒,还给观众遐想余地。临死废话不是塑造人物,那是画蛇添足,“两根灯草”这台词要是说出来了,那得多败兴。
运镜很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战争真的太残忍了。
看得我睡着了
和战友一起只想着进攻和活下去 但只身一人面对敌军士兵时突然看不清为了什么战斗 电影里每个人物都有他开枪与否的理由/战争没有幸存者 /荷兰少见的高水准战争片 加一星
年轻演员都不错。清冷的画面,水,芦苇荡,流尽的鲜血,惨白的面色,看得人心里凉透了。在战争面前,每个人都是一粒微尘,可能有瞬间的交汇,然后就各自飞散,不敢多付出一个眼神,一丝怜悯。
你把一个飞行员临时改成步兵,师傅马尔福在天之灵能安息么……
长评。
三条线交叉推进,描写敌我两方三个主角、多人的战争命运。战争背景不大,场面戏不多,主角表现也都很平民,视角比较低,看完一声叹息,感觉还不错。这种影片不能拿那种英雄片来对比,这是两种类型,各有各的好,这类影片让人思考战争中小人物的命运,英雄片则是激发人们心中壮烈的情怀和志气。一个往低处抑,一个往高处扬,前者让人冷静,后者让人激昂。
上次看到这么好看的战争片还是什么时候了
比较中规中矩吧,不能因为题材好就给高分
他们恐惧的眼神里又满是对即将到来的自由与和平的渴望。没有人想在战争中永垂不朽。
可以推荐!!!
欧洲小国 但电影水准真的不差 叙事紧凑 视听成熟 美术氛围都很到位 减一星是个人不太喜欢这种多线叙事的群像戏 力量不集中 共情会散
冲着比较逼真的受伤看的。不过导演讲故事的方式太散乱,几乎没有主线,不太行
三星:文戏部分一般,最后的战争场面将分数挽回了点。乱世蝼蚁,身不由己,赢家输家都有自己的落寞与困苦...
NF的片子在制作方面还是太模式化了,故事设计也是偏俗套。
片子冷峻甚至带着一点纪录片风格的视角我很喜欢 三位年轻人 三条故事线 慢慢汇聚 最终交织在一起 在纳粹战争的大背景下 无论你是选择抗争(女主的弟弟) 还是选择苟且(女主的爸爸) 还是选择顺从(加入德军的荷兰人) 甚至是代表正义方的空降兵(英军司令的儿子 满腔热血) 似乎都被陷在这个泥沼深渊中 无力挣扎 逃不过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我想这才是战争最恐怖的地方 无论你如何选择如何抗争如何挣扎 所有个体的命运都会被这个黑洞吞噬 皆为尘土.
挪威丹麦瑞典都拍了自己的二战反抗题材,荷兰怎么说也得凑个趣。这片表现出来的气场是不错的,叙事也很工整,哪怕分了三个年轻人三条线也铺垫得明明白白。年轻生命怔怔着眼离开世界,谁也不想杀或被杀,谁也逃脱不了这样悲怆的命运,战争是残酷的(反战主题分拉满)。结尾加拿大军队与德军夺堤之战稍显水准不够,不能跟好莱坞的硝烟制造相比。
想起了《我们的父辈》,残酷战争中的三个普通人视角,比一味的大场面来的更有冲击力,生命和理性比任何主义都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