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有些美妙的瞬间,内维纳在子宫一般的洞穴里无声地舞蹈,成为女巫后在流动的性别中观察和体验。
可惜这些灵感都是导演抄袭于雪莱的诗《阿特拉斯的女巫》。
更可恨的是,最后她说“男人,每一个我都渴求着他的存在”,这位女巫一步步把自己归同到性缘关系中,她本来可以是自己,可以是一切。
老女巫玛丽亚给了内维纳女巫能力,她似乎想做个不熟练的母亲,但大多数时间被描绘得像个恶童,她的杀戮被他人编成“嫉妒”的故事,因为导演的不作为,让他人的言说变成了事实。
总有些缺德缺心眼的男导演,用中世纪的方式描绘女巫图像,给几百年来的最恶臭的厌女文化添柴加火,蹭这个千年大IP。
这部最最恶臭、最最恶毒的地方,是诛心!!
电影中女人们女孩们再现着历史,她们只能吃男人的剩饭,做繁重的家务,被暴力殴打和性侵。
然而女巫内维纳坚信,要找到那个对的男孩就没事了,他胆怯又温柔,活儿好还话少,快来欣赏他粗壮结实的脖颈!
老女巫被神父第一次审判时,她获得火焰般的皮肤并永生。
第二次审判居然来自女巫,被掏空身体还诛心,活不成了。。。
不如把我也葬在电影院吧,红色的椅背是我的墓碑。
如何让这部电影变废为宝呢?
洞穴里的内维纳依然会想,“母亲告诉我,我的声音被女巫破坏掉了,但我想的不一样,是利爪让我的声音害怕了,我的声音并没有消失,它藏在我的身体里很深很深的地方,没有人可以触碰到的地方”,她在成为女巫获得永生后,她与自然互通了,她和世间万物融为一体。
她感觉到自然的力量,她身为女人,她真正的获知生的力量,死亡并不可怕,只是生的一个阶段,或一个平行存在的幻相。
她去体验人类,父权文化中单方面的剥削掠夺,女性从内到外丧失掉了自由。
自然之力被践踏和禁锢,就像雷电后没有雨,树枝没体验过风。
她感觉到这是最大的恐怖和威胁,于是她潜入最深的角落,把声音找了回来,重新定义故事。
「每一个我都在爱他」我了解男人,也了解了女人,当过男人的妻子,当过男人,我知道男人所有的结构,讨厌过男人,也理解了他们,我以为我懂得了所有,直到我遇上了他。
那个拥有独一无二的眼神,永远单纯,感到害怕的他,即使知道我是女巫的瞬间,他也没有丝毫犹豫对我继续笑着,他亲吻我的魔爪,他总是害怕,然而他却不害怕我,他不在乎我是不是女巫,他爱我的所有,那个多么可爱的他,那个我把整桶牛奶洒在他脸上,他也笑着吻我的他。
我生了我深爱的他的孩子,因为是他的孩子,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自己的母爱,玛丽亚却夺走我挚爱的他,因为怀着他的孩子,我无法当场把他同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我无比深爱的他被埋进土里。
我了解男人,我知道这世界上再也不会出现像他一样的男人了。
「我也成了碎片妈妈」我和他的孩子出生后,我无比害怕玛丽亚会像当年加害我一样伤害我的孩子,我深刻的感受到了碎片妈妈为什么把我关在壁洞里长大,她对我的爱超越了所有万物。
也许在我内心深处,曾对女巫妈妈期待过,因为她给了我“新生”,带我出了壁洞,教了我微薄的常识,没有真正意义上加害过我,并且在听了她的遭遇后我开始能理解她,也觉得她可怜。
我该感激她让我能遇上我挚爱的他,然而她最后却因为嫉妒,而杀了我最爱的人,只因为我现在得到了所有她没有得到的,她竟然真的会毫不犹豫的杀了我的孩子,她原来没有把我当成她的女儿,并且也没有丝毫理解过我,明明她看着我经历了所有,她还觉得我的幸福为什么那么容易。
再见了女巫,你果然不是我的妈妈。
你将不在孤单搜了百度,才发现居然是一部恐怖片…完片的第一感觉是心里堵堵的,毕竟女主的老公死了,一个不介意她是女巫的深爱她的男人,就这样被她的女巫母亲杀死了…但是细想来,这部片子的出发点,不正是“我”这个单一视角吗…一场女性的生命轮回…起始是被母亲保护的压抑的爱…母亲为了不让女巫夺走女儿,将她藏匿在山洞,剥夺了她成为一个“正常人”成长的过程,但是最终母亲没有办法留住女儿,女巫带走了她…女巫企图教会女儿如何成为女巫的生存法则,可是这个女儿好像不太灵光,没有办法配合她的脚步,最终她抛弃了女儿…女儿一路跌跌撞撞,变成了媳妇、黑狗、男人、女孩,甚至长大成人遇到真爱…两个母亲企图守护、教会、引导、隔绝的东西,女儿最终通过自己的经历,体验、成长、丰满了…初出山洞时,她分不清天、地、山、树的关系,觉得天空吞没了一切。
她对生命充满好奇,触摸羊羔、爱抚兔子、放走小鱼,以此激恼了女巫母亲…误伤了一个女人,并成为她后,她努力学习着“做人”这件事,别扭的动作,奇怪的神态,不合时宜的笑容…她被教育说“女人是水,只能顺着男人生存…”她学会了同情,在看到同样遭受男人虐打的女人时,她会蹩脚安慰…生活平静的过着,女巫母亲出现了,告诫她生活不会如此下去,她终不会被接受的…直到被强奸,她爆发了,害怕且愤怒的杀死那个男人…这是她独立人格的建立期,从小到大,她都是依附品,即使自己的生母被女巫母亲杀死,她也只会跟着女巫母亲走,不知道仇恨、愤怒…愤怒让她觉知了“自我”,让她从一个生命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她变成了狗,观察人类的生活,并且利用自己的女性肉体,勾引男人,然后成为了他…如果说变成女人的时候,让她学到了人类的行为,激发了自我意识,那么成为男人后,她体会到了人性…跟之前一样,成为男人也经历了一段行为适应过程,因为一些不像男人的举动,他遭到了耻笑,被称为“娘娘腔”…所以在遇到同样被家人责骂的小男孩时,他会出手相助,收获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他体验到了性爱快感,身为女人时因为害怕而杀死别人的性爱,原来是美妙的…他学会了痛苦跟哭泣,所以他杀死了自己,救活了悬崖上掉下来的小女孩…她的灵魂在被慢慢装满,她越来越像个“人”了…变成小女孩后,她经历了自己不曾体验过的快乐童年,被溺爱、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她遇到了那个作为男人时,帮助过的男孩,并相爱结婚了…新婚初夜,她学着作为男人时做爱的体位,爬到丈夫的身上…她用不同人生段落中,学到的一切,体验着新的生活…她向丈夫展示了自己的尖爪,丈夫亲吻了它们…她得到了一个完完全全爱她接受她的男人,并且孕育了新的生命…可是女巫母亲的阴霾不会就此消失,女巫母亲变成了一只野猪,刺死了女儿的丈夫…幸福的生活戛然而止,女儿拖着肚子,努力生活,并产下一个小女孩…她感到害怕,就像自己母亲把自己关在山洞一般,把孩子关在房子里,时刻守着…女巫母亲又出现了,划破了女儿孩子的胸口…女儿急奔着拿起斧头,砍死家中的牲口,喝下血,吐在自己孩子胸口…孩子也长出了爪子,变成了女巫,活了下来…女儿转身冲向女巫母亲,在她的质问下,杀死了她…女巫母亲因为被村民视作异类焚烧,一辈子都不相信人类…所以她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诫女儿做女巫的生存法则…当女儿获得幸福时,她又嫉妒不平衡,扼杀了一切…生母因为害怕女儿被女巫杀死,把她囚禁在山洞,也囚禁了她的声音,让她一辈子不能表达自己…女儿经历了一切,但是当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囚禁跟女巫化…所以,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否有对错呢…女儿的每一段人生经历中,都会有一个爱自己的人类母亲…不嫌弃她的愚笨怪异…抚摸她的脸…给她温暖…絮絮叨叨那么多,最终想来,这个片子给了我什么启迪呢…大概是,爱不是束缚,而是细润的温暖吧…
《你将不再孤单》为澳大利亚导演戈兰·斯托列夫斯基(Goran Stolevski)的长片处女作。
故事讲述在19世纪马其顿的一个偏僻山村,一个生活在森林的年轻女巫对人类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她意外地杀死了一个村民,然后用这位村民的皮肤装扮成了人类,这也完全激发了女巫的好奇心,她想要装扮成不同的身份来生活,在扮演成妇女、狗、男人、少女的过程中,她渐渐领略了老女巫玛丽亚一辈子都不曾理解的爱为何物。
镜头与色调影片定位为恐怖文艺片,但实际上片子中恐怖的元素并不多,至多就是女巫在变换身份时将人内脏掏出来可能会有些许令人惊恐,但看第二次的时候就不会有过多波澜了。
本片更多是以恐怖为表象,去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进行浪漫的生活解读,核心依旧偏向文艺。
电影使用了大量手持摄像镜头,摇晃的画面和现场收音给人一种纪实感,使观众能够代入主角的视角来感受故事的发展,同时也为影片增添了几分文艺感。
本片的用光用色中规中矩,但也承担了明显的表意作用。
当年轻女巫受到来自男人、同村村民等的恶意时,影片的色调是晦暗无光的,当女巫成为小女孩,受到家人的关爱和悉心教导时,整个画面逐渐明亮温暖了起来。
色调不仅仅是影片表面上的转变,它仍隐喻着年轻女巫心态由迷茫无望至积极阳光的转变。
成长故事本身有着双层隐喻,暗喻着两个不同年代女人的不同心态。
老女巫玛丽亚将年轻女巫引出困住她16年的洞穴,实际上是女婴从母亲子宫出生的过程。
玛丽亚将年轻女巫引向森林,教她在森林中茹毛饮血的冰冷生活方式,不过多久就不被年轻女巫所接受,两人从这时开始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代表着在成长过程中上一代的思想不被新一代人所接受,新一代的人希望去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老女巫之所以会被烧伤成那副可怖的模样,是因为即便她经历了这么多,她仍然没有找到使自己幸福的生活方式,她沉浸于自己过去的痛苦中无法自拔,没有向前看的勇气。
与此同时,她对年轻女巫的感情又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她有着成为一个母亲的愿望,由于可悲的前半生,玛丽亚渴望被爱和获得爱人的能力;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懦弱,她在受到伤害以后不再敢于去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生活,她只敢将自己的期望托付于年轻女巫身上,但当她看到年轻女巫勇敢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结婚生子获得幸福以后又嫉妒得无以复加,愤怒之下杀死了年轻女巫的丈夫,还伤害了年轻女巫的孩子。
成长后的年轻女巫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毫不犹豫地杀死了玛丽亚。
在生命的最后,玛丽亚才领略到生命的真谛,不是伤害、不是嫉妒,而是保护和传承。
性与爱性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一个重要线索,也是导致两代女巫走向不同道路的分岔路口。
老女巫玛丽亚想要个孩子,但因为村中再没有有生育能力的男人,她被带到了另一个村庄。
她本身是满心欢喜地期待着自己的未婚夫,但当她见到自己未婚夫是个卧病在床奄奄一息的男人时,她挣扎着不愿与这样的男人发生亲密关系,却被男方的父母强行控制住与未婚夫发生了亲密关系。
她所遭受到的性,是残暴的、是无情的,而由于她前半生的迷茫,她并没有拿起武器捍卫自己,而是选择了默默忍受,甚至在最后被架上火刑架时都没有选择争取自己本该有的权利。
至此以后,她不再相信任何人,也不再相信爱,她选择进入森林,过着周围无人的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年轻女巫与玛丽亚截然不同,虽然玛丽亚把她带出了森林,但她没有盲从玛丽亚的行为,而是保有一颗对不同生活的好奇心,虽然过程中受到许多伤害,但她仍然愿意去体验,去感受不同人的生活。
由于年轻女巫从小时候就被玛丽亚拔去了舌头,她不会说话,全程只能用内心独白来进行表达,所以在影片中她更像是人类的观察者。
她感受过三段不同的性,当她作为受虐的妻子时,性是残暴的,所以她杀死了侵害她的男人;在她作为一个男人,被女人骑在身上时,她意识到性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最后当她与一位男子相爱,新婚之夜体验的性是甜蜜而舒适的。
在受到虐待时,她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也没有学会流泪,但当她知道爱是什么后,她学会了流泪,也学会了保护自己爱的人。
最后她生下自己孩子的时候才与这个世界有了联系,是爱的力量将她留在了这个世界里。
是爱,让人们不再孤单。
男人是天,天不怕地不怕,但会死在女人的指间。
女人是光是电,离开她们,世界如何运转。
化作羊化作犬,冷静地看这世界,没有爱,怎会恨,不相信人类到永远。
经历了生死别离,离合悲欢,终于了解爱是拯救自我的唯一源泉。
即使失去一切语言,但只有爱才会让人充满希望,这一次,你将不再孤单。
这次的你十分新鲜,没有心怎么把所有事物体验,看着过去慢慢走远,这一次,你再也不会孤单。
片中的老女巫如裘千尺般秃头上飘着几根白发,全身伤痕累累皮肤皱巴巴,但新手女巫则是又美又仙有爱心的温柔姐姐。
在瑰丽的奇思异想中,某种生命之流在澎湃奔涌。
在恐怖片的外壳下,《你将不再孤单》如潺潺流水般讲述了一个孑然一身的少女的自我发现和成长史——成为女巫,成为女人,成为“人”。
中世纪的马其顿,一位被女巫选中的少女Nevena被母亲保护在不见天日的洞穴。
她绝望地祈求“给我死亡,或者自由”。
16年后,少女未能逃开成为女巫的命运,失去了母亲,却也走出了洞穴。
Nevena惊异于洞穴之外的万类霜天,像乍来人间的婴儿般探索着一草一木,一呼一吸。
老女巫的轻轻一划夺走了她的声音。
但没关系,她像《钢琴课》中的哑女般以内心的声音直接向我们对话。
在宛如泰伦斯·马利克亲传的手持摄影和大光圈里,世界渐渐显露出千姿百态,如清晨迷雾散去,如斯神奇。
这诚然是一部女性电影。
Nevena的善良和软弱气走了教导她生存技能的老女巫玛利亚。
现在,新手女巫Nevena要独自打怪发育了。
还好,吸纳濒死之生命的血肉,女巫便可化身为任意一种生物。
于是,Nevena化身为勤劳的少妇,学习了劳作也被迫体验着家暴,与其他被毒打的妇女以目光交流;她化身为俊俏的少年,体验着男性特权,却为不够“男性化”的小男孩心动;她化身为幼小的女孩,在风景如画的山村慢慢长大,贪婪地享受洞穴中从未存在的父爱母爱;她终于再次成长为美丽的少女,与当年的小男孩喜结连理,放肆地享受爱,不忌讳向他展示自己女巫的真身;最后的最后,她“弑母”并成为母亲,在痛彻心扉的失去后成为命运的主人。
在《聊斋》里,换颗七窍玲珑的心让人才高八斗,事业顺遂。
在同为志怪题材的瑞典电影《边境》(2018)里,发掘自己的“非人”本质让“人”走出城市,在自然中获得新生。
不过这些想来都不如在《你将不再孤单》里成为女巫过瘾——成为女巫,便能在遭遇性侵和暴力时伸出爪子给坏蛋一个致命的大比兜,“试试就逝世”;成为女巫,便能逆时光之流,跨性别之隔,守护着心爱的人慢慢长大;成为女巫,便能打破基因的锁链,以不同身份体验千百种生命。
于是那些看似不言自明的“真理”,也在视角的切换中,突然显露出谬误:当老女巫玛利亚耐心教导Nevena世间险恶时,她懵懂无知、不以为然——直到丈夫的拳头砸过来……而当Nevena化身为俊俏男孩,那个“灼烧着、痛苦着”的世界突然变得如此安全、自由、美好。
“我现在是个男人了,我可以的。
我可以去草地上玩耍,享受这片土地,用阳光包裹自己……”在河里洗澡,不需担心被人偷窥;在田野上光着膀子走路,不需担心被人尾随;知好色而慕少艾,追逐女性,也不需担心被人指点取笑。
最重要的是,他不再孤独。
化身少妇的Nevena寄生在丈夫家里,和别的妇女同病相怜却只能面面相觑——“当她睁大双眼,你也睁大双眼”。
她其实是没有家的。
一到晚上,她便不得不回到房间,等待丈夫的到来。
她很清楚,如果村民们发现她是女巫,她将立刻被逐出那并不存在的女性群体,被撕成碎片。
值得一提的是,饰演少妇形态Nevena的正是《异形·普罗米修斯》中生出“三叶虫”的伊丽莎白·肖(劳米·拉佩斯)。
她那坚毅又母性的气质,十分适合此类角色。
而化身男孩的Nevena则永远置身于一个稳固的男性同盟。
成年男人们知道他被女巫勾引,也只是调侃他因好色而痴傻,并没有排斥或惩罚他。
而他忍不住怜惜的小男孩,则因不够男性化、不会劈柴而被斥骂。
这正符合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中的论述:男性同盟排斥一切“非男性”的存在,包括女性和“娘娘腔”,并以此确认自己的男性气质。
Nevena在不同形态生命的经历显然是对历史和现实的隐喻。
回顾历史,人们恐惧女巫,疏远女巫,若有机会便要烧死女巫。
在现代以前,欧洲各国大大小小的猎巫运动此起彼伏。
公开的说法是宗教原因:教会主张,女巫和魔鬼撒旦定下契约,用美色引诱人们向恶。
然而历史学研究显示,猎巫的动机往往是社会-经济-文化因素而非宗教动机。
猎巫运动更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猎女:美丽迷人而被指控的未婚女子,邻里不睦被指控的主妇,鼓捣药草而被指控的医女,介入生产、接触鲜血而被指控的产婆……在收成不好时,瘟疫蔓延时,社会矛盾激化时,人们需要一只或几只替罪羊来发泄不满。
而这些羊往往是中老年女性——而少女则一般被认为是贞洁的化身。
“女巫”之作为贞洁圣女的反面而被人人喊打,恐怕正反映了父权社会对女性力量的压制和剥夺:“过分”的美丽,“不节制”的欲望,“不像个女孩子家”的求知欲,“男生学得好”的技能……它们都意味着,生命力。
因此,我很开心看到《你将不再孤单》这样对女巫的正面刻画。
这里的女巫不只是恐怖片里邪恶的化身,也不只是诱惑的符号(《权力的游戏》里梅姨动不动就脱这事一直令我百思不解),而是因复杂性而可敬可爱的女性形象。
《你将不再孤单》里,少女Nevena有两个母亲:笃信上帝、禁锢女儿的生理母亲(“低语母亲”)和教她技能、促她成长的精神母亲,一个信女,一个巫女(老女巫之名正是圣母玛利亚之名,显然颇具深意)。
两个母亲都饱受摧残。
一个在绝望中依靠上帝和爱,一个在绝望中依靠暴力。
而少女Nevena也在两个母亲、两种人生观中冲突挣扎——信女母亲的呵护让她对万物充满眷恋和爱,不肯轻易动用暴力。
而在猎巫中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巫女母亲则时时告诫、威胁、恐吓她:这样是行不通的——男人很冷酷,世界很残酷。
当少女真的用真诚和无畏得到了全心全意的爱,巫女母亲绝望地问“为什么你能做到?
”在我看来,这相当真实:在漫长的历史里,在血淋淋的现实中,能做到的,都只是极少数。
而巫女母亲对女儿幸福的破坏,也被上野千鹤子再次言中:那些自身无法取得解放的母亲,潜意识中希望女儿重蹈覆辙。
最终,Nevena在肝肠寸断的失去后终于杀伐决绝了一回。
“弑母”。
怀抱孩子。
走向新生。
可以想象,她将能平衡爱和暴力,在漫长的将来护佑自己和孩子。
当影片在“然而,然而……”的沉吟中走向结尾,我不禁畅想她那丰富的生命。
——我们渴望的生命。
这个结尾让我想到章子怡一人分饰三角的《茉莉花开》(2004)。
在后者的结尾处,在雨夜的马路上分娩生下女儿的“花”一个人骑着小三轮搬家。
她告别了爱慕虚荣的寄生品外婆“茉”的命运,也告别了童年遭受性侵而精神失常的母亲“莉”的命运,书写自己的命运。
这样的联想不由让我感慨——我们厌倦了各种影视作品给 “大男主”狂开金手指又安排田螺姑娘痴心相随(张无忌,你是不是有很多问号?
),给“大女主”狂安排正宫、备胎、千斤顶……统称工具人。
我们想要看到女性角色热情地探索世界,真诚地坠入爱河,敢爱敢恨,杀伐决断。
还好当下越来越多的电影正在用想象力和现实关切满足这些心愿。
而这也给了当下坐困愁城的我们几分希望和激励——我们确实还不能如女巫般随意变形,但我们的命运已不由某个传统或某个力量决定。
我们已能选择和创造多种多样的人生。
这是一部带有轻微恐怖(主要是血腥)元素的女性成长片,说是女性主义可能有些过,应该说是一部具有女性色彩的文艺片。
片中的女巫和村民口中的食狼女皆是历史中所有曾经受过父权‘剥削’的女性缩影。
而影片通过安排老女巫将‘女巫之力’赋予女主,使其有机会可以一次次地‘转换身份’,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女人用其一生可能遭遇的经历待遇:被囚禁于深坑(过度地保护)、女性意识地初步觉醒(自我身份的找寻)、被欺凌被羞辱、被当作欲望的对象‘欲望的容器’、被压抑、遇到了爱人(爱情)又失去了爱人、怀孕、生产、成为母亲…期间女主脑海中不断闪现的老女巫形象,其实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某种对‘女性命运’/‘女性末路’的感知与召唤,一种被命运的或者说被这个社会的凝视,而把老女巫看作是早期时代的女性牺牲品,代表着所有因迫害而心生绝望的女人。
其中,女巫需要饮血续命(?
)的设定也很有意思,我把它看作是一种女性在自我意识觉醒初期时与自然(自然本我)的一种对立/决裂,片中老女巫‘教导’女主杀生嗜血其实就可看作是一种由外界塑造的‘女性/独立/自我意识’对女性的支配,这种力量促使女人‘和男人一样’,以另一种形式剥削自然/剥削自我,是一种对本性的冷漠,也是一种对自然的冷漠。
此外,片尾老女巫对女主说“为什么(女巫血脉的传承)对你来说如此简单”也很有意思,没记错的话应该是片中为数不多的老女巫与女主实质意义上的交流。
因为在老女巫看来,只有一次的‘传承’应该谨慎使用,而女主为了挽留自己的孩子不加思考地给了出去,是一种轻率,一种不负责的体现(对自己的)而这对于女主而言却是一种决绝,也是一种对于所处生活/时代的信任,对于自身(女性)命运的信任,所谓‘为母则刚’,可以说生育从某种程度上为母亲带来了希望,在片中看来则是为女主看似迷茫的生活带去方向。
最后,片中的女主也有着不同于现实生活中女人们的地方,这在于她有机会在男人的躯壳里感受女人、体会女人、思考女人,这是处于男人视角下、世界中的女人的‘另一面’,而在经历种种之后,女主依旧选择做回了女人,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而片名‘你将不再孤单’也可以有很多层的寓意,可以是基于同情、基于共情、基于爱情、基于亲情,很棒的一部电影。
你将不再孤单无疑是一部杰出的女性主义文艺片,恐怖设定较为薄弱,或者说这根本不是导演要表达的重点。
因此我主要聊聊其中女性思想出彩的地方,微剧透,介意者慎看。
阅片到达一定量的观众一定会发觉,所谓恐怖片,恐怖的点很多时候在于女性在其中的反应。
比较多的情况在于女性作为受害者的形象登场,神情惶恐不安、飘忽不定,观众需要做的是代入女人所处的各种困境,体验绝望的心情。
还有一种是女性作为施暴者的形象"主宰”剧情走向,包括复仇和纯恶,前者本质被悲剧扭曲,而观众也不必对此产生同情心态,毕竟“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后者则通过主动的施虐从而逐渐抹去被害人在其中的问题,进一步降低人性和男权社会的罪恶,一切变得情有可原。
那么真实的女性是这样吗,一定要按照这种设定进行下去吗。
导演巧妙地打破这一僵局,把我们的女主置身于一个从未与外界接触的环境,她没有性别概念,不清楚善恶的界限。
他允许她从固有的刻板印象走出,将她换做女巫,赋予她非人类的视角,而她对一切的观点需要靠自己摸索。
所以她不至于步入食狼女的后尘,因为她本身未被社会化,没有作为女性的意识,比如服侍男人此类卑微的观念,她完全有能力,随时脱离男权社会的一环,丢掉女性的身份换身皮衣逍遥。
而食狼女早已被社会“皈依”,她的恶就是因社会对她的抹杀而诞生。
联系中世纪女性个体意识薄弱,她看似强大、无恶不作,但早已烧得只剩一副行尸走肉。
已经千疮百孔,死去好几回,别人门抛弃,还会乞求什么,还会期望什么,只能不断让悲剧重蹈覆辙,而这丝毫无法安慰她。
还有一点,食狼女这个存在特别像当今一些偏激女权(褒义),极端渴望逃脱一切的禁锢。
她们为希望付出过代价,她们不敢再信任现实,准确的说,经验告诉她们这是爱惜羽毛最好的、唯一的方式。
她想教女主如何抵抗这个社会,并对女主的善良愤怒不已。
而女主则代表温和的女权主义,她初生牛犊不怕虎,她想尝试做一切可能伤害她的事,她去爱的时候不会顾虑得失和后果。
她始终信任人类,却也不忘观察女性的处境,承认女性身份带来的利弊。
这句充满诗意的话语便是女主的想法,柔和却也犀利:当男人在家时,你不是女人,你如同水一样涓涓流出,围绕着他。
当你和女人们在房间时,你的嘴就合不拢了。
你是一面镜子,当她的眉头蹙起,你也会抬起你的眉梢;当她的双眼睁大,你也会睁大你的双眼。
对于女人而言,你是玻璃。
对于男人而言,你是水。
我十分佩服女主这类的人,勇气非常人可比。
但这里还需批评,影片较于现实还是过分理想化了。
当女人不再是女人,不再是个体,就会被利用、牵引着去伤害自己的同胞。
而影片里的女性在交往中始终处于融洽的状态,当她们聚在一块男性似乎消失了,外界的施压也会一扫而空,至于她们内心的抑郁早已在谈笑之间柔化。
现实中很多女性之间怕是不存在这样的纯粹,或者说这个社会不批准她们拥有这种权利,为了控制她们,进一步扭曲日常行为合理化,欺骗她们。
男人总是调侃女性“与生俱来”的好斗,女性之间的敌意就是这样被外界植入,久而久之男性成了她们内心无法忽视绕不开的中心,争夺他们,在意他们的看法。
影片也没有回答最根本的问题,即如何解救食狼女,她该怎么办,而让女主化为正义的一方将她杀死,把她的存在和她的想法抹去。
这里不就又变成女性间的相互残害了吗?
女主看似看破一切最后还是没能宽恕她?
而且有关食狼女的故事是从妇人们的口中说出得知的,她们把她形容为一个善妒,为毁掉别人幸福而活的怪物。
她们谈起她,温和无缝转换为赤裸裸的恐惧和敌意,有些令人失望。
不过这也让我们反思:无形之中做出厌女的行为同样致命,难解,我们要如何敏锐地察觉并尽可能避免。
近几年越来越多女性主义的恐怖片诞生,我很期待还会有更棒的作品不断产出。
也期待导演第二部影片的成长。
2013年,一部由好莱坞女星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实验电影以惊艳的视觉美学震撼影坛,却又以晦涩的剧情令人迷惑、敬而远之。
不过,这部影片倒是轻易俘获了影评人的欢心,在那年登上不少年度榜单。
如果说当年这部《皮囊之下》没能让普通观众真正领略到非人类对情感与人性的好奇与追寻的话,那么今年一部同样惊艳的作品算是实现了这个愿望,只不过将其主人公从外星异形替换成女巫。
女巫题材的影片近年来风靡影坛,因其奇幻诡异的情节成为惊悚恐怖类型的标配,也因其女性身份的内涵诞生出不少探讨女性主义的佳作。
澳大利亚导演戈兰·斯托列夫斯基的《你将不再孤单》出色地抓住了这个题材的类型属性与潜藏的女性意识,令人眼前一亮。
故事讲述在19世纪的马其顿地区,经常有“食狼女”(即女巫)出没,她靠吸食婴儿之血维持生命。
一个农妇的女婴被女巫看中,农妇将女婴藏在深山洞穴里直到其十几岁,结果被女巫发现带走。
女孩跟随女巫学习生存本能,在不同动物、女人,男人的皮囊之下满足其好奇心并体验到人类的情感与爱。
表面看来,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女巫养成记。
尽管有不少茹毛饮血、挖取内脏的惊悚情节,但全程配上诗意的旁白、空镜头与优美的摄影光线,浮现出有别于常见类型片的温情脉脉的气氛。
电影大师泰伦斯·马力克以独特的美学风格影响了一大批后辈,而斯托列夫斯基对马力克风格的模仿并非重点。
他借助这个女巫故事来揭示出一个女人的成长历程:从懵懂与好奇,到学会爱与复杂的情感,有了孩子后逐渐获得母性,懂得宽容与摒弃嫉妒心理,最终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和理性的人类。
相比于《皮囊之下》里的外星女主角,这个年轻女巫同样对人类保持着好奇的态度,不过她并不像外星人一直利用性感女人的外表去捕猎男人。
这个女巫先后换上动物、女人和男人的皮囊,在不同的生活体验中引发出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性别、平权等话题的思考。
剑走偏峰的导演将故事背景设在19世纪的山村,看来是有道理的,这个愚昧落后的地区充斥着各种贬低和歧视女性的行为:比如女人在有男人在的场合不得说话,要在男人吃完饭才能上桌吃,被作为男人的附属品。
反观,男人被赋予了刻板的性格形象要求,要保持阳刚之气,导致有毒的男子气概盛行,家暴行为给女性身心留下了可怕的烙印。
女巫先后换上女人和男人的皮囊,体验性别差异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透过性别互换的视角去审视性别刻板印象与造成性别不平等的父权制度根源,无疑给当下不少热点问题引出有趣的思考角度。
而关于母爱的探讨也呈现出立体复杂的一面:一个是呵护备至不让孩子接触外界的生母,一个是放归自然让孩子自力更生学会生存能力的养母,哪种母亲才能真正培养独立的孩子,相信看完影片观众自会有答案。
除了出色的美学风格与深邃迷人的主题,影片还汇聚了一批跨国演员阵容,瑞典女星劳米·拉佩斯(《龙纹身的女孩》)最为瞩目,连同葡萄牙男演员卡里托·科塔(《一千零一夜》)、大导演简·康平的女儿爱丽丝·恩格勒特、法国新晋男星费利克斯·马利陶德(《每分钟120击》),以及饰演老女巫的罗马尼亚演技派安娜玛丽亚·玛琳卡(《四月三周两天》),各位演技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一部女巫题材的恐怖片却在不断突破类型的限制,带给观众视觉冲击力与意想不到的女性话题思考,难以相信这是一部导演处女作。
浪费我半个小时,看得我都想瞌睡!!
剧情拖拉,真不知道评分为啥这么高。
那些懂的人来说说电影隐喻?
演的莫名其妙,看了那么久,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女主跟个傻子一样,一直莫名其妙的杀人,台词也是够二逼的。
还最期待的恐怖电影,一点细思极恐的地方都没有,看了后悔,简直想睡觉,一点代入感都没有!!
女巫版本的《隐秘的生活》,一样的乡下风光一样的旁白絮语,但因为比后者短而且剧情留下的解读空间更大,居然觉得还不错。
哎真是给你们惯的不想说啥了
7.5/10 Má vlast and group masturbation
一个小女孩小时候被女巫选中成为他的接班人,长大后先跟着女巫生活,接着发现自己吃血,而且装了别人的内脏之后就会变成别人。过了几种生活。大女巫却时时过来阻挠她想过的正常生活。画面血腥恶心,有不少性场景。
生而为妖,却偏要人间走一遭,先做女儿身,又当男儿郎,酸甜苦辣都尝遍,让一个妖把人做了个明明白白。好看!
不是说它不好看,但是每一个女性通过各种换皮来实现成长的故事为毛最后都要归结到生孩子。要说《奥兰多》这种是92年拍的也就算了,都30年过去了你们对女性人生的体会还最后落在繁殖上???
在不断的追寻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非常反感这个导演的镜头语言,手持摄录怼着脸拍,从头到尾都是。看的晕不但止,传播的信息也非常单一。文艺片有个好处就是拍的烂也有能看懂的人,因此不讨论剧情。
真的像致不灭的你,找回自己被夺走的人生的人生。男人想要女人眼睛里的液体,大反派玛利亚是镜子,映照着受伤的女人。不爱看缓慢文艺片的我看得很勉强,但拍得其实挺不错。
欧洲惊悚片一贯的奇幻自然唯美血腥的元素。洞穴少女的群居体验,新手女巫的文艺独白。女主不断变换着身体,去感受女人,感受男人,感受小女孩的正常成长,却始终避不开简单日子里裹藏着的丑陋人性。她不在乎皮囊的美丽,不在乎钱币和饱腹的牛奶,只想拥抱纯真,纯粹享受生活。但老女巫的设定过于狭隘,让主题变得有些牵强。整体来说还差一点感觉。
西方思想里的轮回转世。诗化恐怖片?
"My life is like a river.It flows and flows, and still it stays in the same spot."女性与女巫何尝不是一体的呢?
女巫也育儿难啊,果然还是得让孩子自己去经历
假如马力克拍恐怖片会是什么样,这片的风格太像《隐秘的生活》。一个没有好好当人的女孩,在成为女巫后打算体验人生,男人、女人、小孩,甚至一条狗。讽刺的是在她十六岁以前本可以好好体验人生,却被关在山洞里十六年,美其名曰“保护”。诗意的镜头,柔和的光线,漂亮的风景,浅浅的薄雾,大大的特写,伴随着喃喃细语,诉说着那些困惑和感触。文艺片标配被这个导演全都玩了一遍,玩得得心应手,关键这是部恐怖片啊,而且导演还是第一次拍长片。更让人惊奇的是,文艺的外衣和恐怖的内衣下,是导演对于人生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能不能请文艺片导演别霍霍恐怖和科幻题材??真的艹了。但这种百变人生还是挺不错。
摸索,体验,徘徊,有一种痛彻心扉的错觉。
马力克拍女巫
不收藏了,觉得太故弄玄虚
厌男症等与政治正确,等于天生对差评免疫
既然影像风格都已静谧到这种地步,在信息处理上完全可以(也适合)更内敛一点,现在的成品(在如丈夫死亡处等)稍显笨拙。女巫:游荡、自然、个体化的力量,与世俗生活及情感如何连缀?这部处理的是完完全全的伦理问题——的确非常泰伦斯马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