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了四集。
前面两集我忍了,男主那个香蕉人长相和软弱无能的性格,我觉得可能亚裔在国外就是这样吧,这很正常。
但是剧里各种西游记元素又是那么不自然。
我以前以为日韩改编西游记已经够无厘头了,没想到迪士尼就这水平。
第四集蟠桃盛会,台词犀利,毋庸置疑。
但是总体的设计就是赤裸裸的侮辱华裔亚裔文化,凭什么你们西方的天界就是耶稣圣母天使伊甸园,到了东方的天庭整一个低俗夜店风来了,王母玉帝敖广三个丑化到了极点,最好爆出来牛魔王和孙悟空反目成仇的原因是因为牛魔王傻了吧唧一事无成的自尊心。
后面的剧情实在是没什么看头了,棍子都给抢了,傻逼男主还人畜不分踢球开心的很,说不定回头他那个软弱老爸就被开除,他老妈因为无证售卖被抓呢。
我不管你后面有没有强行洗白或者让他们一家变牛逼,反正在ABC看来,这就是华裔亚裔应该有的样子,懦弱,无知,好面子
提到《西游记》作者很多人都认为是吴承恩,其实这对历史专科生而言属于“常识性错误”。
对于《西游记》作者一直是历史谜案。
最早的孙悟空形象不是猴王,而是自称“猕猴王”的白衣秀才。
孙悟空以猴王形象最早出现于元朝剧作家杨景贤的《西游记》中,该书中,孙悟空不止有媳妇儿,还有一个哥哥。
此后,各种改编版本层出不穷,至于为什么认为吴承恩是该书作者,那是因为他改编的版本最好。
所以说,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游记》就是完全脱离原著的改编版本。
如果真的要评价,那就是“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美猴王,十万人眼里各有一部。
”如果真的要“弘扬文化”那就应该接纳文化多样性才是。
我称之为环大陆片,好像涉足了中国人,但又好像没有。
他们模糊的知道这些文化里大概有这些,但是具体是干啥的不知道,例如针灸他们觉得是类似于心理医生,打开什么的“门”,西游记里有观音、王母娘娘就让他们和济公一起参加天庭晚会(?
)。
亚洲人喜欢cos,就让男主寻找最呆的服装的时候穿上比卡丘。。。
大哥我们觉得不傻好吗 我们都拿它当睡衣的。
类似于这样的东西很多,只能说全是刻板印象,男主喜欢的也是白女,说明他们心底里觉得白人就是全世界最好的。。。
还有人们传言东海龙王是鲤鱼这事儿 我小时候学的明明是鼓励大家要努力 并非讽刺鲤鱼硬装龙王阿。
我和我朋友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现场这么多说中文的,就没有一个人觉得好多不对劲吗?
我只想说,主创团队你们着急好莱坞没有中国文化想出面,我懂,但你们先别着急。
我刚看到时候下意识认为在国外活的很压抑的abc想起大圣爷于是找到三根猴毛乞求大圣爷拯救的故事 结果大失所望。
其实看下来感觉,虽然国外人找了一堆亚裔觉得他们了解中国文化 让他们拍自己创作,但其实这帮人就是美国人思维 他们对于中国的了解和其他美国人没什么区别。
这何尝不是一种...误会。
这明明讲的就是生活在美国的华裔的故事,可是大家似乎都在关注他们的口音、文辞,忽略了他们的经历,其实非常真实,引起华人、尤其是第一二代移民,非常强的共鸣。
这个剧要说制作粗糙,确实它算不上一部巨资打造的大制作,但是它却为了这个剧,做了一个情景喜剧,what could go wrong?
这其实是把好钢花在了刀刃上。
Fredy这个美国好邻居,就像破产姐妹里的han一下,典型的亚洲弱鸡nerdy搞笑配角。
他的情景喜剧情节配合剧情中的情节穿插,起到了很强情感表达作用,让你听着那些老美哄堂大笑,完全笑不出来,才明白这些刻板印象有多可悲。
编剧想要表达的点,不就是网民们对好莱坞的抨击吗——丑化、矮化亚裔男。
关于男主在学校的遭遇,本人没读过美高,但是在美本念过,大学里的孩子都是nice的多了,但是对那种疏远依然有同感,并且看到很多学弟学妹们也在经历。
并不是说老美坏,对你疏远,就是在国内,一样的有人排外,不可能所有人都对你友好,欢迎你。
另外,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自己,可能也不会跟一些很宅的、呆不了多久的外国人交朋友吧,难道就因为你是外国人就要对你好?
就像我们国内对某些洋大人的态度一样?
就像剧里反复强调的(无论是老爹的升职加薪还是儿子的足球队选拔),你需要自己去争取。
关于男主和艾米莉亚的恋情,有人觉得让他俩在一起很烂俗,属于男性编剧的YY。
我想说,凭什么只能白人黑人主角能抱得美人归,这本身就不是什么很深刻的讲两性关系的作品,高中生就kiss了很奇怪吗?
我们男主在学校都这么惊天动地了,跟小姑娘示好后又礼貌的走开,最后小姑娘喜欢上他有什么奇怪的吗?
关于吴彦祖最后在地下室自白:都是我的错,我把儿子推走了。
我开始觉得有点太美式了吧,儿子都闯这么大货了,你还搁这儿白左。
后来仔细想想确实他有错,他跟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上头对着干,导致孩子离家出走,这个矛盾其实是没必要这么解决的,或者说根本没解决,只是激化了。
(美国最牛逼的地方之一在于矛盾解决,只是人家把很多issue都没有压下来,而是拿到台面上沟通。
反而被某些国家拿来做反面教材吓唬自己国民,这个改天开贴专门说说。
)另外还有原著党,什么棺材板压不住,你读过原著吗?
还是你在用六小龄童的西游记来当参照?
六小龄童那一版和原著又有多少出入?
这部剧叫American Born Chinese,它不叫西游记。
文学创作是为了讲自己的故事,把自己的故事好好讲出来,就合格了。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还算及格的美剧,我给它打五分是因为涉及华裔问题的表达。
希望之后能有更多这样的美剧能被拍出来。
断断续续地,把《西游ABC》看完了。
这个剧辱华倒谈不上,它聚焦于一个平凡的华裔少年的学校和家庭生活,并借用和魔改了《西游记》里的若干人物。
其实还是在探讨自我认同的话题,但就观感而言,让人感到肤浅无聊甚至幼稚。
影像上首先就压低了饱和度和亮度,让黄种人的肤色更显黯黄。
里面展现的华裔还是刻板印象:压抑,保守,顺从,无法融入以白人为主流的圈子。
当然,这也可能确实就是大多数华人在欧美的生活现状。
看到第四集,上了天宫,是真服了。
服化道演都跟闹着玩似的,让我体会到了啥叫尬到脚趾能抠出三室一厅来。
佩服演员们是真敢演,怎么说服自己参于这么一出闹剧。
主创团队应是故意把这一段设计成七八十年代邵式片场的风格,有着满满的荒诞和不正经,只是这难受的观感已让人没心思再去细想编剧的“要勇敢为自己发声要勇于展示自我”之类的立意了。
有好奇者可直接从第四集两分钟后看起,看看是怎样的一个奇葩。
IMDb7.1分并不算低,不知道在美国的华裔是否真就喜看这样的作品。
不过不管怎样,美国出于对华裔市场的考虑,开始愿拍以华人为主角的影视剧,总归也还是比没有强。
昨天一口气看了5集,从一开始的好奇,到最后拍着大腿叫好。
抱着期待的心情打开豆瓣,不出所料,国内观众无法理解这个剧的深度。
我举个例子:男主姓王,男主听到别人喊他wang而不是wong当场试图纠正,但是根本没用。
因为拼音是wang,美国人都会喊他wang,而不是应该的普通话发音wong。
因为wang在美国俚语里有dick的意思。
我就姓王,这种事情我每天都能碰到。
一开始是一个美国同学在过了很久之后才跟我说wang的俚语意思,我当然不在意因为大家都是开玩笑,但是久而久之着就成真的了因为没人把你当回事。
再到剧里的那个情景喜剧,关继威演的也是一个姓王的丑角,天天被人嘲笑,甚至还有一句专属谐音梗台词:What could go Wong?! 这种台词本身也很难翻译成中文。
导演故意用看上去粗制滥造的特效以及诡异的西游记情节来和严肃有深度的问题做对比,反衬出在美国的亚裔的困境。
这个剧不仅讨论了二代的融入问题,也有一代大人融入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诉求说出来,别人才能把你当回事。
这些都是有无数细节组成的,其他的细节比如:学校、公司中午带饭,作为中国人你敢不敢带你自己经常吃但是白人认为奇怪的食物?
电视机里成天都是嘲笑亚裔的小段子,你应不应该跟大家一起笑哈哈?
学校组织去参观奶酪厂,味道能把你不吃奶酪的你熏死但是白人都觉得很香,你应该怎么办?
你作为中国学生,如何平衡和中国同学相处以及美国同学相处的时间?
这些每个长期生活在美国的亚裔,以及我亲身体验过的真人真事,可谓极其鸡零狗碎的破事,但是剧都事无巨细地展现出来了,并且还更进一步探讨了解决的方法,你说好不好看?
真心推荐。
大洋彼岸出了《西游记》的魔改版,一直以来都是听别人评论的,有夸的有贬的,大多数都是奔着“中美两开花”的想法去看的,虽然很不赞同六老师的垄断孙悟空,还有他的论调:可以修改,不要乱改,不能糟蹋国粹。
我一张开始以为应该是个全英语的剧集,没想到第一个镜头就是国语对白,我突然虎躯一震,以为是个全国语的剧集,暗赞一声牛逼,没想到下一秒王进(矮矬小男主)居然飚起了流利的英语,实在令人猝不及防!
杨紫琼扮演的观音菩萨一出场,我感觉至少是个形似吧,没想到她居然对孙维晨(剧中孙悟空的儿子)说:来维晨,跟我一起练口语。
看到这里我实在是绷不住了,太经典了,绝对空前绝后影史经典啊,原来他们是这么处理语言差异的ᥬ😂᭄孙悟空一张口我就知道是我祖扮演的,《荒原》里面的冷血杀手可不是盖的,但是他的国语如此之烂,是我始料未及的,想着还不如听他说英语呢,果然后面他基本不再说国语了。
唐僧没有出现,不知道第二季会不会出现。
猪八戒的形象也不突出,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沙和尚居然也是找了个女的扮演,看着跟个非主流似的。
牛魔王的口语也这么溜,我实在是不能忍。
天庭蟠桃会牛魔王碰见了芭蕉扇公主,俩人还对上眼了。
……一切证据都表明,天庭办了英语培训班了!
不然怎么解释天庭人均雅思口语7.5+呢?
实在是太搞了,哈哈
(以下记于2023.6.4)EP 021. 已然第二集 但至少目前来看 我觉得五分拉满呀.2. 男二袒露心声 来自天界 需要借助男主能力.(以下记于2023.6.11)EP 031. 说起来杨紫琼这两天就在上海 宣传多重宇宙.2. 总觉得看过这集.3. 蠢大挑战.4. 药店的音乐女孩才让我觉得自己看过.5. 用厕纸卷住雕像 更让我深信自己看过了. 看了下文件夹 果不其然 下载过第三集之前.6. “不要对孩子这么凶”. 我果然看过. 对了 金箍棒被牛魔王抢了.EP 041. 粤语bgm 虽然陈旧 但也确实一秒代入.2. “他们凭什么插队”. “他们是领导”. 笑死 讽刺谁呢.3. 济公都登场.4. 这集是往溯孙悟空和牛魔王过往. 地点则是蟠桃会. 很有意思啊.5. 不得不说 听吴彦祖说中文 有种和hk同事concall既视感.6. 悟空大闹蟠桃会 却误打误撞成为一品大圣 被上任敖广认证. 但他和牛魔王的情谊也就此打住.EP 051. 录完稍微想起一些 可以安心行续第五集. with玉米片.2. “drunk bum”. 酒鬼.3. 王进母亲所带之玉 看来是关键.4. 王进和 心仪女孩的进展 感觉我还是lost了.5. 王进母亲拿了家庭一半储蓄做中药投资 完美吻合今日跑步播客主题.(以下记于2023.6.30)EP 061. 嗯?
Blue Jay?
2. 进收到喜欢的女孩生日礼物 美好啊青春.3. 沙悟净成了女的?
可可可!
4. 牛猴大战 拥有金箍棒的牛笑到最后.5. 居然还有似乎是揭示主题的彩蛋?
6. 哭.
EP 071. 反派经典句式.
2. 男主因为男二际遇魂不守舍 甚至无法顾及获得球队主力身份.3. 第七集难道不就是撑华人的最好证明吗.4. 本集很精彩!
毕竟倒数第二集 in many ways(哈哈哈活学活用)需要填坑了.EP 081. 最后一集 最后一击(正好是手误). 该到男主秀场时刻了.2. 看来是两个重要引子.
3. 毕竟 “一切的关联远超乎你想象”.4. 找回玉坠 可不仅是男主 还是男主父母任务.5. 没想到吧. 居然是男主父母救了孙悟空.6. 我猜 女主就是牛魔王化身.7. 男主从球赛 推进到了戏剧. 好奇 如何找到牛魔王!
8. 成功引出牛魔王 就看男二如何战胜.9. 男主才是第四卷卷轴.
本文首发于骨朵网络影视 文/知庸被疯狂玩梗多年的中美合拍版《西游记》迟迟没动静,真正“中美两开花”的西游题材美剧《西游ABC》,倒是来了。
虽然是Disney+出品的纯正美剧,但本剧的幕前幕后主创,都集齐了美国当下顶配华语阵容。
刚在奥斯卡历史性封后的杨紫琼,带领《瞬息全宇宙》一家四口在剧中重聚,近年活跃于好莱坞的吴彦祖,金马影后杨雁雁,单口喜剧演员钱信伊、欧阳万成等华语群星,也在剧中“团建”。
本剧的导演、编剧、配乐、服装、动作设计等各幕后工种,也都由华语人员主导,含华量足斤足两。
剧情上,《西游ABC》也是无可置疑的中美两开花。
顾名思义,剧集将西游题材与ABC(美国出生的华裔)少年的成长故事熔于一炉,中国神仙齐聚美国校园,新鲜感和噱头都拉满了。
外加杨紫琼饰演观音菩萨,吴彦祖饰演孙悟空的神奇选角,剧集在中美两国的前期热度,都相当可观。
但真正上线之后,中美对本剧的评价却截然不同。
在美国,烂番茄94%,MTC媒体评分73的成绩,起码算中等偏上。
在中国,豆瓣及格分都没过,基本是美剧里垫底的水平。
如此巨大的差异,实属罕见。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这句六小龄童锐评当下西游题材的经典语录,成了中国网友批评本剧的常用语。
实际上,《西游ABC》戏说不少,但并不算是胡说,有点乱编,但并非针对西游。
中美评价差异的本质原因,恐怕还是在于ABC的生存困境,难以被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共情,这顿美式风味的华语快餐,从根上就没那么适合中国胃。
01 是戏说,但不算胡说“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可能是不少中国观众对《西游ABC》中西游部分的最大观感。
的确,紧跟目前仙侠剧较高制作水平的当代中国观众,看到本剧中似乎重返86版《西游记》风格,却又带着八九十年代恐怖喜剧港片般塑料感,甚至带点特摄风味的角色妆造,很难不眼前一黑。
作为美剧,本剧台词含中文量算是相当高,尤其西游线起码一半台词是中文。
但各路神仙讲中文时怪腔怪调仿佛烫嘴,一言不合索性飚起English,这复杂的语言体系,也确实让人难绷。
动作戏上,神仙打架不输出法力,纯靠功夫硬扛,猪八戒、沙和尚(女版)莫名上线开打一场又莫名消失,也令人费解。
名场面蟠桃会,则被单独拿出一整集讲述,但仿佛夜总会cosplay团建的画风,和玉皇大帝当众自爆出轨这种无厘头故事走向,只能说,这很难评。
中国土生土长的西游题材,翻译到美国却给土生土长的中国观众带来巨大culture shock,这是《西游ABC》收获大量一星差评的重要原因。
但必须搞清楚的前提是,本剧从根上就并非直接改编自《西游记》,而是改编自剧集同名漫画原著。
西游故事在原著中,本就是如《西游记后传》甚至《魔幻手机》般,二创而来的奇幻大背景,一切为了新故事服务,不遵从原版设定也无可厚非。
甚至在剧中,主角受到的西游启蒙也并非来自原著,而是源于西游故事改编而来的各种热血漫画。
蟠桃会一集片头的角色六连拍,模仿的也是1978年同样改编原著不少的日本版《西游记》,而非86年的中国版。
剧集恐怕从来就无意遵从西游原著的文化源流,而是更想拿西游背景做出新表达。
对于原著原教旨主义者,这是一场令人气恼的误会,但在改编技术层面,《西游ABC》确实没到被扣上“胡说”帽子的程度,而是自有其“戏说”体系。
这种戏说,一方面是由于剧集作为美剧,必然更多考虑美国观众,而非中国观众的喜好。
选角上因此以美国观众脸熟,常年混迹好莱坞的华语群星为主,而他们自然对中文有些生疏。
中英台词实时切换,重功夫不重法力的动作戏,则显然也都是为了更照顾美国观众对“外语剧”的观看习惯和偏好。
另一方面,剧中塑料感极强的角色妆造,和种种中国神仙在美国凡间闹出的笑话,都是为了在戏说中消解西游正统故事的严肃感,通过反差笑点,让西游线与主角青春成长线更易桥接。
事实上,成长线才是本剧真正的主线,西游线更多只是对成长线的参照。
基于此,剧集对各路西游角色人设进行了重大改编。
有了叛逆儿子的孙悟空,成了典型的东方传统父权代表,对儿子的自我实现大加阻挠,观音菩萨则成了鼓励下一代自由发展,默默保驾护航的知心阿姨。
大反派牛魔王,则是内心自卑,迷失自我的失落人。
这一套戏说改编体系,听起来离谱,其实与剧中成长线主打个体价值实现的价值观相当契合。
比如看似无厘头的蟠桃会一集中,却充分展现了孙悟空和牛魔王对自我认知的冲突,让数千年前的西游故事,成了当下华裔在美国面临身份困境的神话原型,这其实是相当精妙的借古说今。
因此,《西游ABC》并不算在胡说西游故事,更多是通过戏说,既照顾美国观众的喜好,也将西游故事合理改造成剧集价值观的载体。
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套戏说体系,显然大大超出了大家对西游题材的传统心理预期,怒而差评,也就不意外了。
02 是改编,但有点乱编从本质上讲,与其说《西游ABC》是一部西游题材剧集,不如说它是基于好莱坞常见的青少年冒险类型,所做出的一次种族层面的改编变体。
这种类型往往聚焦青少年在成长中遭遇的自我认知困惑,但与普通青春题材不同的是,故事中的青少年,往往置身于某种宏大的奇幻世界观中,解决世界危机和抚平成长心结因此同频共振。
《哈利·波特》《饥饿游戏》等作品,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但选择以非白人担任主角的青少年冒险影视作品,还相对少见,以华裔为主角的,更是几乎没有。
随着政治正确风潮兴起,华裔少年终于在《西游ABC》中得到了成为英雄主角的机会。
剧集也顺势将青少年冒险类型常见的魔法、吸血鬼、反乌托邦之类奇幻背景,改成了更贴近中华文化的西游故事背景。
基于种族平权意识,对类型做出的改编突破本是好事,但剧集也正因此,显得有些膨胀和混乱。
除了西游线和成长线,剧集还有另外两条副线。
一条是主角父母的家庭线,意在将剧集对华裔青少年认知困惑的探讨,扩大为对整个华裔群体身份困境的呈现。
另一条是主角观看的戏中戏里,一位华裔丑角演员的故事,他并不甘心只演丑角,而是对着镜头喊出了“我想要演英雄”的华裔宣言。
单拎出这两条副线看,演员线借着戏中戏的名义,让剧集得以直接为ABC群体发声,家庭线具体实在的困境设置,和扛起全剧演技水平的细腻表演,也让这条副线令人惊喜。
但放在全剧整体角度,演员线全程和主线没有任何关系,几乎纯粹为了喊出最后这句口号,而强行穿插在剧中,家庭线则明显超出了青少年冒险类型的常规范畴,和成长线、西游线都难以组接,同样显得突兀。
西游线和成长线这两条本应相辅相成的线索,因为一个极虚一个极实,一个由男二承担一个由男主承担,也经常像在各演各的。
最终本剧的四条故事线,虽然都可以归结到华裔身份困境的大主题上,但光看情节,几乎全程都处于一种各自关系不大的状态。
剧集只在结局强行抛出一个“一切的联系比你想像的更深”的说法,试图把故事串到一起,但效果也实在有限。
种族话题对青少年冒险类型的改编,让剧集希望在方方面面的华裔困境上都有所输出,但结果却是贪多嚼不烂,有佳句无佳章,让改编显得有点乱编。
不过,剧集在种族层面做出的突破本身,依然值得肯定。
有意思的是,尽管这种突破关乎的是与中国观众一奶同胞的ABC群体,却难以被中国本土观众共情。
03 中美难以两开花常规关于身份困境的影视剧,往往热衷于以个体的种种境遇,折射出整个群体的艰难不易。
顶着《美生中国人》(《西游ABC》英文名直译)这么大名头的本剧,从剧名上也给观众类似的预期。
但本剧真正的惊喜,却恰恰体现在成长线对常规套路的反写:剧集从主角因从属于华裔群体而遭受的特别对待出发,却鼓励他不必被群体身份所标识,而是活出自己作为个体的本来样貌。
男主角王进在学校的境遇,很难用简单的种族歧视一词进行概括。
他的华裔身份让他在老师同学面前,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但大家往往只看到这层最浅表的群体身份属性,却忽视了王进到底是个怎样的个体,王进自己也因此变得敏感自卑,只想一味隐藏自己。
剧集所呈现的身份认同困惑,也就从常见的“少数群体身处主流群体中的认同困境”,细化为“个体被少数群体身份所代表,因而迷失自我的认同困境”。
这种对个体价值的更加尊重,实质上是在政治正确已逐渐成为美国社会常态的当下,基于已有成果,对种族刻板印象完成的一次更彻底反动。
从身份政治话题的讨论深度上讲,《西游ABC》无疑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但上述这些突破,全部都建立在美国社会中,ABC群体作为少数群体,仍在努力争取自身权益的语境下。
而在中国人本来就是多数群体的中国社会,剧中这种已经进入身份政治2.0时代的微妙心理描摹,实在太超出本土观众的认知范围了。
尽管都是黄皮肤黑眼睛,但中国观众与ABC群体截然不同的生存境遇,客观上已经决定了双方确实无法共情。
当剧集对身份问题的讨论在中国观众中几乎完全失效,大家也就只能看个西游题材中美两开花的热闹,落回到那句“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而基于美国式身份问题,所贯彻在戏说中的自我实现价值观,和妆造、功夫打戏对西游题材的快餐式解构,最后让《西游ABC》在中国观众眼中,只能算一道美式风味的华语快餐,不伦不类,难以下咽。
但从根上讲,这恐怕并不是剧集自身的问题,只能说这道菜,本来就不适合中国胃。
如果说《小美人鱼》口碑的扑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观众对“政治正确”的反感,改编下的叙事苍白,以及对演员个人的外表霸凌。
那么,《西游ABC》这部涵盖了国民级的西游记元素,加上认同度极高的杨紫琼、吴彦祖、关继威等一众亚裔演员,再搭配上近乎一半的中文对白,这样的剧集,为何还有人以极其狭隘的心态大骂rh?
豆瓣评分仅5.6的《西游ABC》在海外却获得了极佳的评价,MTC媒体综评76分,烂番茄指数95%,爆米花指数86%。
一部宣扬中国文化和探讨华裔身份的剧集却不被本民族认可,这到底是谁的问题?
剧集将原版《西游记》故事作为“美生中国人”寻求身份认同的一个载体。
文本的第一条故事线,就是孙悟空的儿子孙维辰偷走了金箍棒,执意下凡寻找传说中的第四卷经书卷轴,以打败欲叛变的牛魔王。
梦中出现的白鹅意象带领孙维辰找到了王进,一个美国高中里少有的中国人,也是典型第二代移民下的“美生中国人”。
不料,孙悟空很快就找到了儿子孙维辰的藏身之处,前来拿回被偷走的金箍棒,可孙维辰并没有那么容易放弃寻找第四卷卷轴乖乖和父亲回家。
两人很快打斗起来,突然灯光闪烁,原来是观音菩萨及时赶到化解了这场父子危机。
于是,来自《西游记》中的众多人物就构成了王进对于中国文化的一次探索。
孙维辰需要找到第四卷卷轴,而王进则需要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范式下做出选择。
《西游ABC》有三条故事线,除了对西游记元素的再演绎外,文本的核心其实是关注王进这个”美生中国人“个体的心理历程。
作为第二代移民,王进不太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又因为原生外貌在白种人占大多数的校园内不受欢迎。
因为想要结交更酷的白人小孩,王进加入了足球队,还放任他们欺负自己的印度裔好友。
为了获得虚假的认同,王进甚至一度背叛了为自己发声的少数族裔文化社,只因欺负他的白人男孩和足球教练关系好。
而当孙维辰进入他的生活,当他接触到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拥有了以他为核心的冒险故事,王进突然就在左顾右盼的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而这份身份认同,来自于沉甸甸的中华五千年文化。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王进父亲为样本,在他身上看到亚裔在美国的现实困境。
剧中,王进的母亲一直在为丈夫辛苦工作十年,却不敢向上司提出升职加薪而苦恼。
王进父亲拥有典型的中国人性格和思维,为人憨厚老实,在集体中讲究低调和随众,而这与崇尚个人主义、鼓励个性表达的美国文化之间有巨大的冲突。
工作十年,直到上司临近退休,他们才得知对方有一样的兴趣爱好。
与憨厚的丈夫不同,王进母亲虽然是一个家庭主妇,但她头脑灵活、主观能动性强。
眼看谦卑被刻进了骨头里的丈夫最终没有得到上司退休后空缺出来的职位,她抓紧了中草药火爆的市场机遇,下定决心自己创业。
就是这样,性格迥然不同、终日为琐事争吵的夫妻成为了第四卷卷轴的看护人。
矛盾与分歧在岁月的流逝中归于平静,最终产生爱的结晶--传说中的第四卷卷轴。
这个巧妙的安排暗喻了东亚父母常见的拧巴状态,而他们对子女的爱却又是出奇的一致。
剧集的第三条线是穿插了活跃在喜剧领域的亚裔演员弗雷德的故事。
弗雷德在年轻时出演了一部丑化亚裔形象的喜剧《蠢到无药医》,其中的一个片段迎合了当下舆论对于亚裔的排斥再次火爆网络。
王进在学校里出丑的录像,经过剪辑与弗雷德的视频片段共同构建了关于亚裔的负面印象。
这一插叙的安排不仅在更大维度上为王进所处的”美生中国人“境地提供了拟态环境,更在戏外与关继威的真实人生构成了互文。
可当在这样一部关于亚裔主题的故事里,我们能坦然解构这一曾经的不公与羞辱,何尝不是我们掌握了话语权的表现?
全然,《西游ABC》并非完美的,由于经费有限,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对于西游世界的建构十分简单粗暴,试图采取怀旧的画风来遮掩这一缺点。
第四集交代了孙悟空和牛魔王矛盾的来源,对于天庭和众位神仙的呈现画风清奇,敷衍中带有一丝有趣,潦草中带有一丝幽默。
全剧中文对白占比一半,多首经典华语插曲,尽管也有对中国文化融合的不够深入,依旧存在刻板印象,主题略显幼稚等问题,但《西游ABC》不失为一部在世界范围内传递中国文化的好作品。
一部作品在不同环境下的口碑走向极端,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海外观众来说,《西游记》建构的奇幻世界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有趣的,是在现有的西方几大奇幻IP下具有东方代表性的文化弥散。
顺应着”政治正确“的热潮,更多的华裔或是亚裔故事被搬上了大荧幕,前有拿下第9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瞬息全宇宙》,后有大火的亚裔发疯实录《怒呛人生》。
新鲜的世界观架构+当下火热的亚裔话题+华裔身份认同的细腻主题,无论怎么说《西游ABC》在海外的语境下都是一部优秀且新鲜有趣的作品。
但是对于内地华人来说呢,《西游记》作为我们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果抱着狭隘的民族心态,自然会有一种文化挪用的愤怒感。
但不同于迪奥的马面裙事件,《西游ABC》对于《西游记》的改编重构是正当的,毫不遮掩的。
原漫画作者杨谨论作为华裔的一份子,他有资格在他的生活现状下重新抒写属于”美生中国人“的西游故事,这一点无可置疑。
作为世界华裔和亚裔的一份子,看到更多属于我们的故事走上大银幕,我们应该给予的是支持和包容,而不是狭隘的将个体的身份与他者割席。
孙悟空儿子蛮帅的
种族歧视,学校霸凌,中年危机,灵气复苏,升职加薪,较差特效,假扮中国口音……很全但 今年是2023年吧?(跳舞音乐是周杰伦《霍元甲》…
我其实是觉得推荐的,因为我看的时候还挺上瘾,到处去找翻译。
挺有趣的,但是男主不知道是因為演技差還是長得醜,有時候真的很討厭。
【仅限第四卷卷轴拥有者阅读!】给我一场可以参与,不一样的自由冒险!哈哈,我们都是传奇!——
最后一集神了!!!太牛了!!!文化输出爆了!!!牛逼!!!!!满星推荐大家去看!!!!!
现实部分刻画的都还不错啊,就是玄幻部分真的是。。有点槽点过多来不及吐槽了。天宫那段,我仿佛看到了8,90年代的特摄片
这叫表演?这帮人是在过家家吗
可爱,喜欢,心太软!
不喜欢,虽然知道编导只是利用了西游记这个壳子,讲abc的故事,但确实接受不了改经典人物的一些人设,不喜欢。
天雷滚滚
以为是魔幻剧,结果是校园剧。不伦不类的。
挺好看的,第四集、第八集真的超级好评!有些人怕是被说道痛点了。
没怎么看懂
太丑了
我坚持不下去啦!这个蹩脚的中文!
非常wonderful的一部剧,思想内核和《瞬息全宇宙》还满像的。聚焦打在ABC的生存现状、青少年的成长、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亲子关系及衍生冲突。神来妙笔是套用了《西游记》的奇幻底色,就连无法无天的美猴王都变成了一板一眼的威严父亲形象,这的确是熟悉的父权文化,以及再顽劣的滚刀肉在被社会规条毒打之后也会变成年轻时自己鄙视的那副样子。用包容的心态看,剧中西游记人物嫁接ABC美国社会生活中的段子真的超搞笑。如果非要说这部剧是魔改了西游记,那同理西游记又何尝不是魔改了印度的佛教故事哩。乐观自信点,最起码男主角那个各方面都平平无奇的华裔最终赢得了校花的芳心不是吗。最后一集片尾曲改装版的《心太软》,哈哈哈哈,时代金曲记忆颁奖给了谁。
哈哈哈哈哈,果然還是國外的人腦洞大,蟠桃會開成八卦新聞發佈會和蹦迪我是沒想到的,還有觀音和牛魔王對打的時候擺出了西班牙鬥牛造型也是幽默感拉滿。最最搞笑的是還有酗酒的濟公和美豔的石磯娘娘出場,不愧是各路神仙齊助陣,太好玩了。
用老套的剧情正面地把黄种人的拧巴生活拧巴地位给摆在台面了,并且自然地植入中文内容,虽然这几个演员中文都不太行。最后一集着实把我笑坏了,观众的痴呆和教练的清醒形成鲜明对比。
第四卷轴有什么用,不是说只有棒子才能打开吗,打开之后呢!男主的女票不是黑人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