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过小林源文的一部漫画,福字号虎战车,根据一张历史照片,一辆虎式坦克上贴有一张倒着的福字。
这个明显的中国标志以及盟军在诺曼底遇到的经历了关东军-苏军-德军的朝鲜人,被小林演绎成了一个日本兵在诺门坎受伤,被蒙古人救治,然后被苏军征召,火线被德军俘虏,成了战车兵。
从装填手干起,根据他的东方经历,他给坦克贴上了表示吉祥的护身符-倒福字。
后来经历了诺曼底登陆,而且还给德国兵传授空手道。
最后在德国投降前乘坐21型潜艇载着一辆虎式坦克和若干德国先进武器,如红外线夜视仪,StG44突击步枪等,返回了新加坡,在东南亚狂屠英国兵,最后战败隐姓埋名……看了这个漫画就丝毫不对本片剧情有新奇之处。
至于姜帝圭的这部影片,处处都是太极旗的痕迹,场面,烟火都不错,服装道具也很考究,虽然BT坦克是M24装的,不过还算挺像。
导演也很有野心,一部电影囊括了二战的主要战场,表现了至少两场著名战役。
不过就战争场面细节来说,漏洞百出,也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在姜导演的脑子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放大的朝鲜战争,有个大的背景,具体的战斗过程任他想像。
诺门坎和张鼓峰都不是这么打的,苏军大纵深作战指导下的步坦协同都没有了,坦克都搞得和骑兵一样。
苏德战场完全照搬大敌当前,一模一样……苏军这么打,一百个斯大林格勒也丢了。
至于诺曼底,这是全片胡编乱造战争场面的高潮……从B17轰炸滩头,到CG军舰炮击滩头,到美军个个都是武林高手,攀爬登陆,到大白天空降的伞兵,无一不扯淡啊……你不说是诺曼底,我怎么看也不是诺曼底。
兄弟连看过吗,拯救大兵听过吧,60年代的最长的一天也不是这样的啊。
这部电影表现的一切一切都不是诺曼底登陆,可是演员偏偏穿着美军和德军的制服,在一个海滩上上演登陆战,这样哪里有代入感,感觉都没有龙之战真实。
唉,不知道为什么最后这场世人皆知,有很多影视作品表现过的战役给拍成了这样……不然这部电影可以打4星的。
按照剧本设定,戏不妨这样演下去…… 按:米军登陆后,张昆仑同志被俘,然后就地被老大编入作战序列,一路杀过莱茵河,解放了万千在元首魔爪之下受苦受难的高卢、比利时和尼德兰亲们。
然后作为美帝占领军一员,张昆仑同志回到他的祖国——宇宙无敌思密达大帝国,很自然的被新成立的南棒子军挖去当教官(开玩笑,人家那可是在苏德战场和西欧战场见识过现代化高水平战争的一流人才!
),军衔么……不妨就给个中尉连长。
不久韩战就爆发了,fucking king老爹的北棒子军队伍,势如破竹一路杀到釜山,然后张昆仑同志被俘虏,这是一定的。
俘虏张昆仑的队伍很有意思,乃是天朝恩赐金-日-成的三个解放军朝鲜族师之一,那可都是在林副统帅麾下四野打过仗的精锐啊!
废话,否则以金一世那点军事手腕,如何开战初期势如破竹?
还不是靠了三个解放军朝鲜师以及苏联干爹援助的那300辆T-34-85……那可是远东最强大的装甲精锐啊,天朝坦克兵也木有这么阔!
总之吧,张昆仑同志又变成了光荣的北棒人民军战士!
然而好景不长,米军麦克阿瑟大帅在仁川出手了,局势瞬间逆转,现在变成了反攻的联合国军势如破竹……真可谓王师北定中原日啊!
毫不奇怪的,张昆仑乱军中又被王师中的土耳其第一步兵旅俘虏了,这也是他与穆斯林武装的第一次接触。
跟什么人打什么仗,云山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个夜袭,土耳其旅就稀里哗啦了,张昆仑同志十分自然而合理的变成了志愿军,回国后,他就是解放军,过了十年消停日子。
1962年,解放军在中印边界跟三哥开了战,张昆仑就变成了阿三麾下的步兵。
阿三不消停,跟巴基斯坦又打仗,于是张昆仑又变成了巴基斯坦步兵,大概这是1970年的事。
巴基斯坦北部就是阿富汗,1979年,毛子兵入侵了这里……张昆仑同志作为来自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志愿军参加了可歌可泣的阿富汗抵抗组织,当然很自然的他又被毛子俘虏了。
这是张昆仑第二次投靠毛子了,这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么?
下面还有车臣……
1、诺门坎战役人们对苏军的印象是坦克集群攻击,但是这是苏联人从德国人那儿学到的,苏军大规模的坦克集群使用要等到库尔斯克战役(1943年)后,不应该出现在诺门坎战役(1939年)中。
片中描述的诺门坎战役,苏军出动没有步兵配合的大规模坦克进攻,很荒谬。
2、范冰冰步枪打飞机,中国抗日神剧的即视感。
另外范冰冰为啥要跑过来打这个飞机?
就这么和男主相爱了?
3、苏德战争的镜头纯粹抄《兵临城下》《兵临城下》中黑苏军人肉冲锋的镜头被这部电影照抄过来。
根据这部电影的描述,苏军在1939年的诺门坎就有了坦克集群进攻的战术,却在1941年之后的对德战争中回到了人肉冲锋。
4、穿帮镜头:从诺曼底的海滩上看英吉利海峡竟然能看到对岸!
英吉利海峡生生变成了内河。
最后,一点对价值观的吐槽:爸爸被日本人打成废人,自己被日本人抓壮丁, 不当人看得虐待,自己还去和日本人搞基,这是什么价值观?
韩国电影,主演是张东健和小田切让。
朝鲜被日本占领时期,朝鲜人加入日本军队。
诺门坎战役惨败后被俘虏,进入苏联劳改营。
后被派往苏德战场,再次被俘,在诺曼底修工事,又又被盟军俘虏。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场面宏大,无论是诺门坎的苏军坦克流,苏德战场的德军虎式,诺曼底登陆时的盟军三位一体进攻,场面宏大。
但是故事三观却比较稀烂,主角简直是个圣母,身边的朝鲜籍朋友几乎都死光了,居然和一个死硬日本军国分子成了好朋友,还不断感化对方,实在令人无语。
看的很矛盾的一部电影,不能说不好,但是有很多不舒服的段子。
通过一张诺曼底登陆里亚洲人的照片(真的是韩国人么?
我还说是中国人呢)就扯这么一通,层面和金陵十三钗胡编的西方安葬礼仪师是一个水准。
抛开这些鬼扯的东西,电影可以打高分,把战争的残酷表现非常真实。
俄国集中营的段子应该也给波兰人看看。
突然想起一次同事吃饭聊天谈俄国二战史和俄共以及本D的历史人物,得出的结论,大家都是杀人狂,这是一场杀人狂对杀人狂的死斗。。
电影里的主角永远就是干些你看不懂的事,比如张东健逃出兵营去通知小田日本人来偷袭这段子,超出理解能力。
范爷中弹的时候明知道是导演挖的坑,还是还是忍不住觉得好,太煽情了。
小田在俄国战场心里转变的部分不错,反观张东健就是个假大空最后百度了一下,日本和苏联真的在蒙古打过仗么?
还是坦克战,后来发现编剧没有鬼扯。
不过,最后诺曼底的段子,还是觉得绝对鬼扯。
说实话被电影感动了,小人物在历史的大锅里翻来覆去烙饼,一切的爱恨纠葛也好惺惺相惜也好,最后都凝结成相依为命。
最让我动容的还是辰雄在诺曼底海滩上找俊植的一幕幕,孤独的滋味啊…我有一阵子在北京听旁边不管什么人说话都像是家乡话。
铁哥们总是离得那么远,那些刚认识时看不上的人,不知不觉也有二十多年交情了,在历史的大潮中像两棵海草一样沉浮,也多少有点相依为命的感觉吧。
就看过预告片,且揣测一番,看看电影出来之后,姜导是不是跟我一个思路:1.既然叫my way,其中心思想可能要表述的是“回家”。
在大时代中,小人物无法左右历史,置身大漩涡,只能期盼家的温暖。
尽管三次被俘,穿过四套军装,但其中的悲凉,与回家的信念,足以冲淡真实历史中的那些可笑和荒唐。
2.两个男主角,一个日本人,一个韩国人,从片头的马拉松比赛开始,以片尾诺曼底阵地奔向家乡作结,应该走的是对抗—理解—友谊的路线,一路走来,人性的温暖战胜了战争的冷漠。
3.姜帝圭在太极旗飘扬里面,用在战争中患难的兄弟俩,象征了饱经战火,依旧分裂的朝鲜民族。
在这部电影里,历经大国俘虏,尚能顽强活到战后,一心回家的张东健,又何尝不是大国角力牺牲品的朝鲜半岛的象征呢。
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群最强炮灰,自身是朝鲜人,加入日军替日本人和苏联打仗,被俘虏后加入苏军和德国人打仗,打输了加入德军去守诺曼底,大家最后都知道了,这群人最后被盟军俘虏,因为自身是被逼加入德军的亚裔,最后得以回家。
韩国导演姜帝圭执导的《My Way》就是这么一部讲述最强炮灰回家的故事。
说实话,我觉得中文翻译《登陆之日》已经偏离了这部片子的本意。
《回家之路》才更为贴切。
男主人公是日本朝鲜两个历史小人物,因跑步结缘,却在二战的背景下,身不由己,卷入历史的滚滚巨轮。
男主一金俊熙身为亡国之人,早早被绑定到日军,从一开始就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不想像狗一样被日军颐气指使霸凌,打一场跟朝鲜毫无关系的战争。
男主二辰雄作为日本占领在朝鲜的军官后裔,很小也是远赴朝鲜,军国思想洗脑下,压根瞧不起朝鲜这些亡国之人。
与厌战的父亲不同,年轻气盛的他疯狂投身到日本军国主义,去对抗苏联的钢铁洪流。
可惜,国力的巨大差距,再疯狂的自杀袭击,枪决逃跑士兵,也改写不了惨败的命运。
被苏军俘虏,踏上西伯利亚的战俘列车。
为什么说是最强炮灰呢?
日本跟朝鲜比很强大,占领者的姿态。
但面对工业实力更强大的苏联,小小武士道也无法阻挡钢铁洪流的一边倒屠杀。
纵使日本兵对朝裔兵趾高气扬,也得拜服在苏军脚下,惨烈的阻止第一波洪流,看到第二波钢铁洪流的辰雄是绝望的,即便当时疯狂的军国主义思维,他还是感到了深深的恐惧,炮灰感也不过如此。
倔强的辰雄进入战俘营,开始学着忍受营里翻身朝裔监工头子,骄傲的帝国情结,在对苏军残忍的处理冻伤战俘的恐惧里,对翻身颐气指使日本人的朝鲜监工的隐忍中,在和俊熙的决斗被饶恕后消失殆尽。
辰雄不再是冷冰冰的战争机器,开始关注身边的战友,审视自己的信念,看到战俘营里奔跑的俊熙,思考跑步对自己的意义。
在战友被监工打死后,辰雄开始反抗,但也难敌监工的气力,俊熙还是在辰雄快被打死的时候出手相助,两人因暴动要被处死,却因德国的入侵被迫披上苏军的军服去保卫列宁格勒。
无比讽刺的是,辰雄他们陷入前面德军扫射,后面苏军补抢逃跑士兵的境地,夹在德军和苏军之间,他们皆为炮灰。
幸运的是,两人活了下来,脱离了苏德两军的夹击,东边是朝鲜,是日本,是两人回家的路。
可德苏战争还在继续,无法跨越绵长战场,两人决定向东进入德国境内,想靠着日本和德国的盟友关系,寻求回家帮助。
却不想,德国缺乏战斗人员,两人被分开押送到有名的东方营去防守诺曼底。
短暂的三年内,诺曼底平静无事,两人在德军营里重逢,没有枪支的飞舞,没有炮弹的尖叫,每天要做的工作也只是修筑工事。
两人可以交心畅谈,回忆童年,感慨战争的无力,分享回家的渴望。
二战没有结束,诺曼底的平静最终还是要被打破的。
强如德军,也无法面对盟军的轮番轰炸加上源源不断的登陆舰艇,更别提漫天飞舞的盟军伞兵,两人再次充当大国之间的炮灰,拼命想要逃出战场,伺机回家。
逃无可逃之时,面对盟军的报复性摧毁德国士兵,受重伤的俊熙把自己的名牌给了辰雄,让辰雄能够以自己的朝鲜身份,活下盟军进攻,活着回家。
大量的战争场面,带给人的并没有什么爽快的地方,没有意义的战斗,实力预订的战局,为了生存扭曲的人心,男主们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在别人的战争里,他们皆为炮灰。
浑浑噩噩,不知为谁而战,不知为什么而战?
战争使人疯狂,破坏家园,摧残人心,让人害怕。
炮灰从未有选择的权利,只有被摧残,被碾压,被胁迫,像被命运开玩笑一样,从东打到西,穿不同的军装去卖命,只有自己不断苟且的努力才有渺茫的机会存活下来。
不曾想,和平年代,他们本该是为国争光的运动明星。
最后辰雄成为了俊熙,出征伦敦马拉松,仿佛回到少年时,两个无忧无虑的少年,肆意挥散汗水一起奔跑。
其实金俊植没有死,战后回到了汉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母亲和弟弟和妹妹。
为了埋藏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金俊植改名为李镇泰,干起了修鞋的营生,不久以后李镇泰还娶了老婆。
然而随着1950年朝鲜战争突然爆发,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乱。
战火蔓延汉城,镇泰决定带着家人到大邱去生活,躲避战乱。
但在中途,他们却被强行征入军队,押上了开往洛东江前线的列车。
从此一家人四分五裂。
而在战场上的镇泰只剩下一个愿望:不顾一切用生命保护弟弟,当听说只要获得国家勋章就可以让弟弟免役时,他便疯子般冲在战斗最前沿。
然而残酷的战场加上弄人的命运,他们的生命轨迹发生了无可避免的改变……
1.两个多小时,可以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不竭”来归纳,酷似马拉松跑步全程(巧的是,一场马拉松也是两个多小时)。
第一幕交代缘起紧凑的像美剧,尤其是突如其来过渡到首场战役,叫人惊喜无比,节奏像装了火箭推进器一样嗖嗖的,半秒也不嫌多。
但从进了苏联战俘营就开始洒狗血,几场肉搏没完没了,审美疲劳,应该跟《战地军魂》和《监狱风云》学学。
好在诺曼底登陆没有叫人失望,有罕见的德军视角,也有一笔人性升华,相当于马拉松冲刺的后劲勃发。
2.范冰冰戏份虽少,重要性不可低估。
她在地牢中一段咒骂日本人的独白,看似和影片的主旨格格不入,却是炸开中国大陆市场的重磅火药。
“甭管你韩日友好做了兄弟,咱们中国战士是至死也不放过鬼子的!
”只此一点就足够让大陆观众心潮澎湃,对影片其他反感之处闭一只眼。
3.你可以对技巧和形式诸多微词,但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如假包换的反战片。
《高地战》为了战友而战,《大兵瑞恩》为了拯救生命而战,本片的主人公连这些信念也没有,只为求得生存。
小田切让最终领悟到誓死维护的“大日本帝国”是个虚幻的影子,求生继续长跑就成了他唯一的追求。
“N姓家奴”的屈辱,折射出的是小人物的无奈,战争不神圣,很荒谬。
4.但小田切的转变落入了某种编剧窠臼,在与张东健的数次正面对抗中落了下风(逃跑、搏斗),又遇对方“网开一面”,这才激发出人性因子。
不但俗套,也太一厢情愿,万一张东健逃跑没成功,搏斗中没抢到刀,早就当了冤魂了。
5.战争场面无可挑剔,即使与好莱坞制作相比,但冗长了些。
相较于片长,战争段落少些更精练。
契合反战主题,片中的战斗只有恐怖,没有一丝暴力美学的美感,那血肉模糊的人体被子弹穿射,是血腥恐怖,那漫山遍野袭来的苏联坦克群,是机械恐怖,那铺天盖地投下炸弹的盟军轰炸机,是密集恐怖,都有一种叫人窒息、无处可逃的压迫感和毁灭感。
但镜头给的太多,效果就会打折,好比恐怖片里杀人狂突然出刀将人剁成肉酱,很震撼,如果拍上十几二十分钟他分尸的过程,那就成了黑色幽默,丝毫不恐怖了,顶多有些反胃。
6.中日韩合拍,打的仍是种族牌。
一开始中日韩互相厮杀,你死我活,但一遇到亚洲以外的势力,黄种人间立刻消弭仇恨,共同对敌,曾经互相踢脑袋招呼子弹,转眼就能搀扶着在枪林弹雨中生死与共。
可以想象不久就会有热爱本片的观众对反对派高呼:“人家白人都打过来了,咱们黄种人还互相攻击,还不团结,你就等死吧。
”7.本片投资1.6亿人民币,战场四处,卡车几十辆,坦克无数,飞机无数,爆炸无数,多国士兵目测过千,战舰若干。
以前有传言《金陵十三钗》的六亿成本是公关虚报,我将信将疑,现在彻底信了。
8.马拉松真是一项神奇的运动,只要每天坚持锻炼,你可以做到枪击不死,炮炸不死,西伯利亚的寒风冻不死,棍棒枪托拳头砸不死,带着一身创伤还能勇夺奥运冠军。
唯一对你有杀伤力的,就是好基友那温暖的怀抱。
那个那个基情太盛了吧
相杀相爱的一对丧门星,替谁打仗谁就输
韩国片这战争场面从太极旗飘扬里面就表现的很牛了~~整个片子还行,就是最后一个日本人变成韩国人了,感觉怪怪的~
拍的还行.有意思的是这是真事,不过原型是中国人,此人先是在四川军阀那里当兵,后来川军和奉系开战,被张作霖的部队俘虏去了东北军。后来闹鬼子,加入了鬼子军,鬼子和毛子在诺门坎开战,又被毛子俘虏当了毛子兵。德国进攻苏联,又被德军俘虏了去,在诺曼底登陆战被美军俘虏。相关照片自己度娘...
神迹片 韩国人反全球邪恶国家 拯救地球 最后连日本人都拯救了 瞧这人性 啧啧
整部影片的感觉是导演太想把这个故事讲好讲完美了,因此几乎所有桥段都着墨很多,通篇各种战争场面都各有特色而且制作精良。但是当一部影片所有地方都是高潮,那么也就没有高潮了,个人感觉导演好像在用跑100米的态度去跑马拉松一样,让整个故事完全变得没有任何真实感了。原来范爷就为打飞机出现的啊
小人物在历史巨轮下,又能如何?如草似蒲罢了
前半部分还算可以 到冰冰阵亡之后的剧情就没个看了 拖沓的要命 两位好基友翻来覆去 死去活来的散发着基情 枯燥乏味
也好意思拍140分钟。。。把老毛子狠狠的涮了一把
棒子敢拍诺曼底,还拍的牛逼哄哄的。刨去扯淡的剧情,其实是不错的片子。
只能用爱来解释这不合理的剧情
故事跨幅有点大,中国到俄罗斯到诺曼底,场面刻画不错,有点太极旗飘飘的感觉,看得是韩语的,多国语言只是懂了个大概,范爷有点打酱油的味道,其他的不错,挺真实挺感人的
范冰冰帮着张东健打了一个飞机就挂了...小胖子是个语言天才......
好一个恢弘的爱情史诗!男主角与男主角成功击败了《断臂山》与《福尔摩斯》,堪称世界级银幕第一眷侣。攻受结合,效果好,你来谈天我来笑,你来打枪我来射炮,苏联德国,浪漫拥抱。战地呻吟,森林搂抱,异国赛跑,子弹与寒冷驱不走爱的信号。爱情万岁,导演你还真有一套!谁说故事没讲好?胡闹!
从来不爱看战争片的,给三星只是为了我一直喜欢的日本男演员小田切让。
我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赛跑 那天你搬进了我的心里...
范冰冰帮张东健打飞机却被射死,张东健失去范冰冰后和小田切让在一起了
小田切让和张东健从小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好基友,范冰冰妄图拆散他们,所以在打飞机的同时被飞机打屎了——正经说,韩国屎诗级战争片从太极旗飘扬开始就一点进步也没有呢!
看着充满韩国特色的装逼海报就恶心!零星伺候
棒子就是擅长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