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本片音乐监制是名作曲家苏聪,但本片电影配乐味道麻麻,带不出旧上海风尘味道和时代feel,没有烘云托月营造气氛,除了用曾经在《新不了情》出现过的曲子“In The Mood”(就是刘青云和秦沛互飙萨克斯管的那首轻快曲子)外,出现的歌曲还有《小城故事》、《茉莉花》等,后者还成为点题之曲,是不是子怡章亲口唱的?
不知道,听不出。
候咏导演大概和张国师有一腿,身材曼妙的子怡章穿起旗袍在夜总会唱歌与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旗袍mm+《茉莉花》有异曲同工之视觉听觉感官享受。
【场景】老在那几条街晃悠,就是拍摄《如果·爱》和《功夫》的上海影城老街,没有什么美景。
【雨夜】雨夜的浪漫——滂沱大雨中,似千针穿我心,雨丝情仇……——姜文站在雨中淋病了也不顾地苦苦等候子怡去做流产手术,他最后象方鸿渐一样先行离去,都没有等到反悔的女主角。
——那个雨夜,刘烨最后抛弃子怡章而去,他的新欢竟然杀到子怡家楼下撑伞等候。
雨夜屠夫——子怡章雨夜下产,想起雨夜屠夫林过云,这样搞法,个苏哈(婴儿)分分钟冇左!
差点成为屠夫。
最终孝感动天开眼,子怡如同圣母玛利亚般圣洁地托起了新生命,圣母颂响起,哈里卤鸭(不是波特,而是卤鸭),哈里卤鸭……【普法】女方在怀孕期间男方不可以提出离婚,子怡章在片中所言。
适用的是新婚姻法还是旧婚姻法?
“案例链接:“妻子怀孕丈夫不得提出离婚” 发布人:zyz 发布时间:2006-4-21 阅读:7次 灌南县王先生询问:他因与妻子性格不合,感到实在无法共同生活下去了,所以想和她离婚。
可是妻子已怀有身孕,在这种情况下,能单方面把这婚离掉吗?
“12348”法律服务热线解答:《婚姻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
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所以,王先生不能提出离婚。
【对白】1.老婆子怡章道:我怀孕了。
久别回来顺带专门搞离婚的丈夫刘烨惊慌问:谁的?
子怡章淡然道:女人总要怀孕的。
2.子怡章夜晚准备关窗开煤气和丈夫一锅熟,未果。
事发后两人谈心,刘烨道:我那晚其实没睡。
子怡章道:你知道开我煤气了?
刘烨答:你没开。
我就知道你不会。
子怡回:要不是想到孩子,我早就开了。
3.丈夫刘烨见子怡章深夜出血倒在地上,百感交集询问:你流产了?
第二天,流产未果的子怡章一脸得意。
【母亲的抉择】“母亲的抉择”是HK一致力于帮助未婚妈妈普及知识的义工团体,网址:http://www.mchoice.org。
part3“花”其实可以看作一部母亲的抉择科教片,子怡章成功示范了如何做一个孕妇和好妈妈,从固执坚定要把胎留住,到丈夫变心后她自力更生躺在床上做安胎操,及自行打的士(大约是上海的第一代taxi,车是已经绝版的上海牌小轿车)演习到医院计算时间(港产肥皂剧《皆大欢喜》里有此桥段),最后配备工具自己接埋生。
【姜文】号称中国最牛B的演员姜文,在片中打响头泡。
成个克拉克盖博look的他饰演一位泡妞高手,其手段高超欲擒故纵,引诱一位貌美如花的少女投入影圈,悉心安排关怀备至,第一晚并没有急着下手,用入微的照顾和体贴的关怀套餐“一件性感绸缎睡衣+一小瓶子六神有主花露水+上浪友画报封面”成功骗取逐渐走红的子怡章的信任并情不自禁委身于他,抛弃女方后后还从HK汇来钱款,让子怡章(阿茉)发痴得好像《甜蜜蜜》中黎小军的姑妈对威廉霍顿念念不忘般。
六神有主花露水?
除了泪水,还让你一辈子怀念我。
【子怡章】开头的部分,她略嫌生硬的表演,有如一煲夹生饭,骨子里的任性倔强才是她的本色卖点,一个目露凶光的命硬之人如何化作上海本帮菜侬本伊人?
从演唱“好一朵茉莉花”扭捏着身体到做人流手术时发狂奔出,她开始了show time,再现了一个80后目中无人的风采。
茉莉花三代女人都因为缺乏父爱碰上负心汉而饱经折磨,她演活了一个狠字:阿茉对母亲的报复就是勾引继父,好比真正令人发寒的母亲教训儿子并不是打骂他,而是给自己耳光痛哭流涕骂自己:我怎么这么蠢,我怎么会这么蠢……。
阿莉产生幻觉发病的部分更是入木三分,一个典型的狂躁症患者,还真让人不禁愿意相信子怡章真人发起啷利的确这么恶吭。
【陈冲】陈冲甘当绿叶衬托子怡章,却默默出彩,老戏骨抢戏就是这样干了。
那也不要把自己全部都赔进去——老年阿茉陈冲对孙女说。
命令孙女不要生小孩未果,谈判破裂,老年阿茉陈冲黯然离去。
在吾国,伤害老人的自尊的一种方式,即是年轻人在婚事自把自为没有请示汇报。
【刘烨+陆毅】刘烨的确是一个好演员,表情声线拿捏准确;陆毅年纪大时脸潮皮些可能会有型点。
【马桶】马桶是本片的重要道具,昭示了人物命运流变之根源,马恩著作《论无产阶级的起源》(名字大略如是)应该加入马桶一词。
part2“莉”,子怡章(阿莉)和陆毅演绎了一段缺乏深入了解而匆忙先上车后买票的婚姻。
马桶就是片中所谓解放前电影明星资产阶级和根正苗红工人阶级的巨大鸿沟的缩影,是他们婚姻的定时炸弹。
子怡章原本在家安坐抽水马桶施施然very enjoy,而嫁给家境平凡的陆毅后竟然要去倒屎榻!
难怪德华gg早年有一首名曲《马桶》:“我的家有个马桶,马桶上有个窟窿”——这简直是一个马桶引发的战争,一场婆媳暗战,从开头的互相掩饰把手言欢到最后矛盾丛生互相看不顺眼,高潮处子怡章小两口在卧室斗嘴,无奈隔墙有耳,紧闭的房门外传来陆母杀伤力堪比小李飞刀顶心顶肺的冷言冷语,果然是阿拉上海人式的语言精华,直接让娇生惯养的子怡章小姐无地自容灰溜溜回了娘家。
【食物】鸡汤——大肚子的阿茉(子怡章)回到娘家,刚好有现煲的鸡汤,立马喝汤捞起鸡腿就啃,好味啊,写到此处腹中打鼓不已。
大闸蟹——娘舅母亲阿茉三人吃大闸蟹,阿茉抓起就咬,似乎是北方人暴殄天物的吃法,上海人不是这么吃蟹的。
ps:今年的大闸蟹上市,倒计时还有xxx天。
饭堂之恋——饭堂里,子怡章一出手擒拿陆毅一幕,颇为有趣,饭堂是恋爱的圣地,当食遇到色,性了。
陆毅面试菜——小菜西红柿苦瓜炒蛋火腿。
馒头——火车上,刘烨掰开馒头和子怡章一人一半,分甘同味。
粽子白稀饭——工人阶级家常菜。
姜油爆鱼——陈冲的手艺。
刘烨面试菜——相比第一场相亲,多了汤,那几道菜好似原封不动搬了过来。
《茉莉花开》描述的是上海的故事,影片基调有点压抑,但真实的东西大都不会太欢快。
多多少少是反映三个时代的变迁,而三代人身为女子却不约而同地在爱情上的盲目痴傻执著,但似乎越来越坚强和隐忍了。
也就是说,大环境再如何变化,人性内在的东西很难改变的。
每当看到“我家有女初长成”女孩子情窦初开爱上了男人后,却和自己母亲有了冲突,失去理性要走自己的路,每当长辈奉劝她要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做,她只是坚持自己的所选,即便到最后吃了男人的亏,还是说,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也许当初不那么选择,也许现在的日子会更糟糕。
有点骄傲又有点宿命的味道。
女孩子还是要独立一点,坚强一点,把爱情或者男人当作生活的所有重点,似乎容易失去自己。
看到“花”被丈夫抛弃,一个人在雨夜路边生产那段戏,我心理油然而生的不是悲痛,而是对母亲的敬意。
不过片中女子三代都是单身带大孩子,没有父亲这个角色的出现,(或者有父亲,也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选择了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离开了人世,)这也造就三位女主角性格的悲剧,对待异性没有足够的理性认识,也没有相处的模式可参考,遇见心仪的异性,很容易就失去判断。
极左或极右,渴望占有全部,或者热烈的爱着无私付出着或仇恨着痛苦着渴望共同毁灭,这些或多或少都缘自从小对父爱的渴望,却又是缺失。
似乎导演的视角有点偏向女性,讴歌了女性的坚韧,却把男人拍的自私软弱有点不负责,毫无可圈可点之处。
这点我不太能苟同。
为了凸显女主角的坚强和蜕变也不必要把男配角拍的没有立体感吧,似乎三个男人只有一种性格和样子,没有人性的挣扎,没有多面性,也缺少任何铺垫,牺牲配角成就主角的戏,确实太过单薄,缺乏了表现力和说服力呢。
前阵子看了《茉莉花开》,被影片中的宿命观给悲怆倒。
看着很压抑,里面凡是好女人都标配了一个坏男人,好不容易等到好男人邹杰(陆毅饰演)出场,却被一个不怎么好的女人给毁掉了一生。
除了悲凉还是悲凉。
能带给人们以希望的只有片尾花的一个持久的悲欣交集的表情。
最后茉和她的《良友》,一起老了。
也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或者应该有,一本《良友》。
那是多么悠长的一个梦啊。
上导演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这部电影,开始看到名字,我会以为是一部挺浪漫,唯美的片子,实际上却虐得人难受😖,茉生下了莉,莉收养了花,4个母亲,不同时代,同样的悲剧,全篇分为3个部分,三个人的命运也是紧紧相连,全篇看下去,好想莉是最幸运的,有爱他的高杰,花是最坚强的,茉等了一生,也没等来那个人,孩子让她改变了好多,章子怡真的演的很好
尽管我是三心二意地看这部《茉莉花开》,同时听着湖南台的超女,这边看着长长的邮件,还和别人聊着天,也许再仔细看一遍感触会更多吧。
没想到陈冲演的比章子怡更出彩,那才是上海女人的味道。
也或许她的沪语角色替她挣了分。
不知是该认为剧本写的亲切平实,还是她演的到位。
有印象的几个场景:当茉母亲时对茉一夜未归的责怪。
年青的时候总是与母亲背道而驰,年青人执拗地认为自己坚持的是正确的,而父母是不理解自己的。
总是要等到撞到南墙以后才能明了当初父母的心思。
应了一句俗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老人总是比我多吃许多年饭,总是经历的比我们多。
做茉中年时,陆毅替他搬动床,找到落到床后多年的明星剧照时那种欣喜,指给陆毅看那个相似的男明星剧照。
多少骄傲仿佛又回到了年青时。
当得知那个牙科大夫和小护士有染时的表现。
年老时,当邮递员搭讪说“你家日本也有亲戚啊!
”为了掩盖孙女被遗弃的事实,不屑地回答说“我家国外亲戚不要太多哦!
”透着骨子里的一种虚荣。
章子怡的一人三角,多少还是表现出其不同的。
难道单身母亲成为一种轮回,逃离不了这样的命运。
爱没有了,留下他的子女就能延续这份爱么?
在上海的老房子里,是忍不住要发发梦的。
尤其是倚着窗格,从二楼的房间探出些人生的滋味。
三轮车夫们继续摇着铃铛,路灯下的情侣要吻一吻再作道别。
窝在沙发上的时候,脑海里不禁涌出许多撩人的场景,时间如果倒回去,会不会有一个穿着四角裤的男人搂着怀里的妇人一起吃雪糕,风扇幽幽地转,雪糕也化得快。
于是打开电视机重温了一遍《茉莉花开》,章子怡的美是真的,凄楚也是真的。
电影里有一段,在莉新婚的第二天,她搂着陆毅的脖颈说:你会不会有一天不喜欢我了,陆毅说不会,然后补了一句类似于“好了,别这么小资情调”之类的话。
某天深夜,她依偎在熟睡的陆毅身旁,月光一直照着她的脸,眼里又闪着楚楚的泪,然后她对着陆毅的肩膀一口咬了下去……这种负气的凄情男人们也许永远不会了解。
莉的一生,母亲的际遇和不堪她幼时就领会,父亲的爱又从来不曾参与过……她母亲被抛弃,她母亲的母亲也是,要如何在单亲的命运中确定爱可以长久,她不知道。
更令人灰心的是,她连生育的能力也没有。
领养了阿花之后,幸福是有的,然而精神上的顽疾却反复莅临人生现场。
那一滴落在阿花床单上的处血,以及在暗魅里走到她床边的母亲,全是她致郁的幻觉。
她一边撕扯床单一边对陆毅说,我要去告你。
直到陆毅投江,她一个人走入铁轨再也没有回来。
十几年后,阿花也执意偷偷地嫁了人。
这一段其实蛮温情的,也是好不容易电影里终于有了不那么刻薄的亲情部分。
不像外婆年轻时候大着肚子跑回家,和她母亲的对话动辄“不要脸”、“谁不要脸”这种话。
阿花和外婆有多相依为命,外婆就有多不忍。
外婆说,别犯错,她自己就是在明星梦里绕来绕去,被男人欺骗才生下了阿花的母亲莉。
外婆去世那天,出轨的丈夫从日本跑回来和阿花离婚,她说,你是大学生,应该知道女方在怀孕期间是不能离婚的。
男人说,你怀孕了,谁的?
无情的,杀心的话还有更多,比如“那就等生了我们再离”“你流产了吧,没关系”……总归是决意要离开她的。
命运会遗传吗?
至少文学可以这么做。
没有看过苏童的原著,也不知电影改编了多少。
和室友在学校图书馆借看《茉莉花开》剧本的时候,已经是八九年前的事了。
那会儿已经觉得做女人很辛苦,章子怡演得也很辛苦。
如果说亲情是电影中一直在升温和被照见的元素,那么勇敢和烈性也是。
电影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妇产科的镜头。
外婆茉是想打胎却因懦弱而逃了出去,女儿莉是怀着不孕的未知和恐惧走了进去,孙女阿花是差一点流产,却带着更加坚定的“一定要生下来”的信念,住了进去。
这是很有意思的。
最后电影的高潮仿佛蓄意留给了阿花一个人在雨夜的马路边生产的镜头:雨水、血水,以及撕裂和嘶吼,然而无论电影是为了表达也好,艺术也好,和现实中女性们的坚强比起来,那不过是一个微小而极致的缩影。
直到成年之后,我才切身体会到,女性的坚强是多么细水长流的辛苦。
前几天办公室的前辈说起当年带两个孩子的经历,她说:那会我们俩都得上班,生老大的时候请婆婆来照顾,她找个理由推辞了。
后来生了老二,实在是没有办法我又去恳求她,我说,妈,以后等你老了我一定会好好照顾你的,你就帮我带一带。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可她来了几天,孩子不好带,她借口说自己腿脚不便就回老家了……这只是一段不经意的闲聊不是吗?
但二十多年了,做母亲的苦楚,做两个孩子母亲的苦楚,又为人妻,又要马不停蹄地工作,如同我母亲那样的人生,我实在太能领会了。
大概因为春花秋月,从来都倚靠不住。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茉---单纯 由母亲抚养长大,爱看电影,爱情启蒙来自小高主演的电影。
茉拍电影,被主角小欺负下,她的目光投向了老板,得到了支持,心里有了依靠。
电影中的电影:女主角“勾引”放大镜,配角茉很单纯。
回到现实,茉是“放大镜”,老板是“女主角”。
小高的爱情电影 深深的影响了茉(关于男性的理解主要来自电影),茉是相信他人的,所以她也相信老板。
不愿意打胎,躲在屋子里,不给老板开门,最终分离了。
(不开门的经验教训是,沟通和交流多么重要啊)回到家,知道丧葬用品店开在了其楼下---暗示悲剧已经开始电影梦爱情梦破碎,茉通过理发师报复了男人和她的妈妈。
二、莉---聪明由于继承了其父亲的基因,导致莉很会追求异性。
由于母亲祖母的失败婚姻,使其对婚姻很担心。
婚礼上的唱歌“不发芽”--预示不能生育。
搬回家后,莉说“他明天要是再不来,我就永远不和他一起生活了。
”---说明她很极端,具备了以后“发疯”的可能。
陆来了,茉在一旁看着,心生“向往”。
她说:“小高真不错,我年轻的时候怎么没碰上这样的男人”。
“陆”,成了茉的“小高”。
母女竞争战开始了(莉已经精神出问题了,同时还因为她的不能生育给她很大精神负担),但显然由于莉敏锐的目光、凌厉的话语、果断的行动(摔画册),和陆忠心于莉。
茉很快就退出了,但心里的火已被点燃,于是找到医生,但是“败在小护士手下”。
领养女儿之后,有一天,由于她一直对自己不能生育的过度思虑导致怀疑“陆”和女儿发生性关系,终于“准疯”了,“陆”死了,她也疯了,走了。
三、花---相信父亲死的时候,她在和同学们唱歌颂毛主席的歌---暗示心中的信仰。
花很单纯地坚定地爱着“刘”。
开始时,刘就是戒不了烟,即使花强烈要求,在他走的时候,花还送给他两条,---暗示,刘控制不了自己并且可能暗示他并不爱(或并不很爱)她,花也控制不了他,但她将“放了”他(根据送烟)。
--她放了他说明她很爱他。
长时间的分离,导致了情况的发生。
夜长梦多--真理呀!!!
茉无法阻止花,茉死了,连同她的画报和六神无主花露水。
联系前面的丧葬用品商店,终于发丧了,悲剧结束了。
---这段说得好吓人啊。
液化气自杀。
看似很悬,差点就拧开了。
但 刘肯定她不会这么做(也许他根据她“纵容”他吸烟),但是花说:是因为想到了孩子。
这个孩子,是她和她爱的人的孩子,孩子是爱的结晶,孩子是新生命新希望。
为什么花如此选择呢?
1.她小时候,有父亲的爱,茉、莉没有。
可见阴阳平衡多么重要啊。
2.小时候教育以及后来的环境,促使她单纯使她愿意相信。
3.她是领养的,不具有茉、莉家族的基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人物命运坎坷,因为他们无法预见未来,不能知己知彼,更有自身的缺点或上天的不公(莉无法怀孕),所以必然坎坷。
解救之道,在于相信!
顺便猜下:关于开始时的纸飞机:第一次,两只飞机落在屋里--预示,茉和电影老板的分离。
第二次,一只落在屋子里--预示,莉将孤独一人。
第三次,一只飞了出去的飞机--预示,虽然花也将一个人,但是她将飞出去,将有质的改变。
题记:随着南京路成为步行街和淮海路商务楼的迅速增加,上一代人记忆里的上海只能倦缩于车墩影视基地,在那条快被用滥的景观地标里,中国电影人试图寻找这个城市发展的轨迹,近年来在此取景《如果.爱》、《摇阿摇,摇到外婆桥》《理发师》、《做头》、《上海伦巴》、《美丽上海》、《长恨歌》等影片对于上海的理解却是远隔而浮浅的,这种误读的本身消解了80年代《逆光》、《大桥下面》、《快乐的单身汉》等影片对于新上海的塑造。
它直接损害了上海人的真实形象,年轻的观众看到的是充满糜烂气息的殖民文化,然而,这决不是这个城市的全部,张艺谋曾经公开承认摇阿摇的失败,这是因为一个城市的人文状态不是那么容易可以获得的。
而侯咏的《茉莉花开》出现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个外来的导演读懂了上海,他从人文意义上展示了这个阴柔城市的本质,在表面的灯红酒绿表象背后真正支撑城市的那些隐忍的女性们,这是真正意义上对于上海女性形象的解读,诚恳而平实。
――――卡夫卡·陆(KavkaLu)[img]http://images2.sina.com/cnnews/ent/2006/0412/1144898262_lmnkks.jpg[/img]《茉莉花开》时间跨度长达50余年,它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编剧是熟悉上海文化的张献,影片通过一个小业主家庭四代人的经历描绘了从租界的上海重新改革开放的进程。
影片非常准确描绘了时代给两代人思想造成的代沟,不过,沧桑和政治的更迭都没有改变她们顽强生活的勇气,这是其他描绘上海的当代电影所忽视的,对于上海的形象众多电影里出现的是男性的猥琐和女性的妖媚,这其实根本无法代表上海,我们也可以去看看三、十四年代电影里的上海人去做对比,电影作为影像艺术它必须和它的真实环境匹配。
影片开始于30年代茉(章子怡)的明星梦,传统的上海从母亲(陈冲)很是反对女儿进入这鱼龙混杂电影圈,追逐明星光环的茉当然不会听从母亲的规劝,这是她们家第一次的变故,梦终于随着813的炮火而覆灭,电影场的老板携款茉挺着大肚子回到母亲家,导演在这里运用了笼中鸟、下降的电梯和寿衣店标注着局势的转变和动荡,而娘舅(在上海这类人通常应该被称为爷叔)的出现则回应着洋场文化里特有的寄生群体。
他促使了茉母亲的宿命,这样的男人导演通过茉的手给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莉和她的母亲茉终于迎来了新社会,女孩子的追求也因为时代而变化,于是英俊的工人子弟、党员邹杰必然成为那个时代女孩的选择,可是生活背景的差异让他们矛盾不断,陆毅饰演的邹杰是本片里最有上海男人特征的形象,稳重、克制和饱受“夹板气”,对于上海男性而言他们的承担不是懦弱而是骨子里对于自己太太的疼爱和为了维持家庭尽心尽力,这也是中国银幕上难得一见的上海男人真实形象,就这点而言上海的爷们应该感谢侯咏导演。
邹杰和莉的悲剧在于莉不会生育,这导致了莉的心理偏差,她看世界的心态扭曲了,在想象中认定丈夫猥亵他们的养女,在六十年代中期特定的历史时期她间接使得丈夫走投无路,也使得她没有了遮风避雨的家,悲剧同样降临在她的身上。
同前几代相比养女花则有了掌握自己命运的可能,她虽然也经历了一次不幸的婚姻,但是,她再也没有像她的上一代那样依附于男性的庇佑,电影里对于她的描绘是颂扬性的,离开那个负心汉之后,她没有走上茉、莉的老路总想在男人的庇佑下做个安稳的小女人,而是选择了独自面对的勇敢方式,导演故意让她远离了人们的关切,当观众看见她一个人去医院探路,准备生产棉花等物的时候一定会敬佩这个瘦弱的女子,这也隐喻着这个阴柔城市得以延续的力量所在。
上海的城市改造速度已经让大片旧城消失,因此当我们无法再现那时的环境氛围,细节就显得重要,侯咏在这部关于上海的电影里做了许多功课。
这可以从他的导演笔记里看出,电影开始时胡蝶银幕形象的发型一致的莉反映了上海市井女孩想做大明星的心态和追求浮华时尚的愿望,花露水、格子尿布、沙锅炖鸡等等场景都是当时市井生活的一部分,细微的生活状态描写弥补了上海现在无法找到合适外景的窘迫。
苏童的小说为影片打下了基础,而侯咏在营造氛围上的用心让影片成为了一部上海女性的现代史,至于三代人之间形象的差距不大,我想这正代表了上海中心城区文化里芸芸众生的某个,她们的普遍性让我们可以理解海派文化在任何局势里得以延续的基础所在,正是这些母亲从骨子里传递了这样的文化,使得上海女人至今有着一份时髦和从容。
上海演员陈冲的加盟是影片的亮点,她的举手投足之间有着上海女子的细腻,步入中年的她已经从明星顺利转型为演技派,片中不经意流露出的上海话和眼睛里的傲气演活了上海殷实之家的小家碧玉。
我们可以注意到导演镜头里上海女人都非常刚烈,她们甚至以死来辨白自己和抗争命运,在这个前提下花在雨中生子的场面就非常有意义,当年出道不久的章子怡雨中生子的场面催人泪下,相信对于章子怡演技的疑惑将随着这部影片而烟消云散,章子怡今日可以成为戛纳电影节的评委确实是脚踏实地走过来的。
这部影片就是很好的例证。
《茉莉花开》毫不张扬地描绘着渐变的上海,这些平凡的人们创造了上海的昨天,而孩子的诞生给这个城市带来了希望,骤雨之后总会有晴空再现,导演把生生不息的祝福留给了上海,也为这部女性话题的影片留下光明和期待。
我认为任何想描绘上海的导演都应该深入了解海派文化的多样性,在上海,由于战乱和政权更替形成了独特的棚户、石库门、公寓文化的丰富性,上海男人也不是只有阿林这样猥琐的一种。
上海女导演彭小莲的上海三部曲之所以没能表现出城市精神是因为她的视点总是游离在人文环境之外,而人文的上海却依旧等待着人们来发掘。
随着电影市场的开放,我们应当承认观众接触中国电影的机会因为好莱坞大片的涌入而减少,面对这样的境况上海市影评协会成立了一个文艺片爱好者俱乐部,意在推广优秀的国产影片和上海影评活动的开展,这对于上海影迷而言或许是个福音,或许也能够挖掘出一些新的东西来阐释日新月异的上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附录:影片资料】 《茉莉花开(Jasmine Women)》中国大陆 出品2003 上映2006 导 演:侯咏 监制:田壮壮 编 剧:张献 侯咏 主 演:章子怡、陈冲、姜文、陆毅 上 映:2006年5月9日 时 长:130分钟 奖项:2004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04年第24届中国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个人评价:艺术性7.5,欣赏性8(一部用心的中国大陆电影,值得一看)2006年5月25日 星期四 上午01时02分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擦掉关于《茉莉花开》的一切制作背景,你会以为这是某个有点女权的女导演带着戏谑与自嘲与女同胞们说的私房话——看见了吗?
男人都是坏东西,女人之间也布满是非,生活处处龙潭虎穴,最妙的自保是不动情——然而那样人生又有什么滋味呢?
所以姐妹们,只能做好承受苦难的准备,却不必改弦更张,静待命运好了。
这或许是因为苏童浓郁的女性化文学气质,然而仔细嗅嗅,那味道还是有些区别。
四代女性,没有一个学得乖;自私无私,无不一个猛子扎进去,惶惑、手段、患得患失通通不见——做女人做得这样张牙舞爪?
大约只能在男人的臆想或者揣度中存在。
更大的区别是男性角色。
被害多了女性是有妄想症的,要么“万千宠爱在一身”,不然一定“过尽千帆皆不是”,那么一定孟先生、邹杰、小杜一路坏到底,不至于有陆毅这个异数了。
于是才用得到这个题目,富人的钱,穷人的命,知识分子的道理。
富人用钱来解决问题,带着茉去做手术,到港后汇款付租,茉于是全身而退,或者说仍旧可以自欺欺人下去;工人阶级最纯良,百般迁就,先是住到岳母家、继而又吞下了莉不孕的事实,容忍莉对母亲对女儿的疑心病,最终不堪,采取了那样惨烈的卧轨来结束生命,成了与莉的感情祭品。
上两者,深情者赤诚、薄情者尚有良知,最不忍言的竟然是带了“大学生”、“留学”、“读研究生”这些光环的小杜。
一个典型的例子,孟带茉去做手术,小杜却在花搬煤气罐时带着幸灾乐祸的神气说:“你流产了吧”?
欠揍到极点。
知识分子的道理永远比女人还多,比如“两个人在一起不开心还不如分开”,比如“放了我成全我”。
另有一层旁人比不上的伪善,便是在花外婆去世的时候,小杜回来办离婚,还要说一句“你现在这样能办吗?
”同样是谋杀,他尚且在斟酌一剑封喉仁慈还是千刀万剐痛快。
在他的脑袋里,没有什么不能对眼前这个女人开口,从前是结婚、是学费、是抽烟,现在是离婚、是堕胎、是始乱终弃。
没有人能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他有足够的智慧为自己创出一套道理。
末了我们感慨,是非分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坏人不满足于做坏事的权利,还要获得好人的名头。
“带眼识人”,去伪存真。
如果实在无法避免错误,也只能如茉莉花三代,淡然地活下去,却永远不能淡定。
2016年就标记为“想看”的电影,2022年的今日终于看完了。
整个色调非常“墨绿感”的电影,也许因为绿色旗袍,也许因为花露水,也许因为绿色毛线球。
从“茉”到“莉”再到“花”,在想象着“花”的女儿的未来的同时,不仅也好奇“茉”的母亲是否也是轮回中的一环。
明线上,“茉”的人生轨迹偏航始于意外怀孕并生下了女儿,她应该是不想生的,当时不想(只是因为害怕而未进行打胎手术),即便过了很多年,回望往事时也仍对孙女“花”说着“如果没有你妈,我会过着多么好的日子”。
而其女“莉”却是无比想要一个孩子却因为输卵管不通而无法孕育,成为母亲。
即便仅观此母女二人际遇,也不由叹道,命运竟如此捉弄人。
苏童两部讲女人的作品都改成了好本子,如果说《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个鲜艳、深入而惨烈的视角,那么这部《茉莉花开》就是一个更具推广价值的宽口径传记。将近五代人血淋淋的爱恨纠葛被滚滚历史大潮推着向前,“不要靠近烂男人会带来不幸”的主题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反复互文,强化了中国女性长久以来作为被剥削者的地位。演员方面,章子怡刻苦,以75分以上的表现拿下这个极度困难的项目;陈冲老练,几场戏接得浑然天成,绝对称得上黄金绿叶;剩下几个男性角色各有各的可恶,最有色彩和记忆点的还是姜文。
章子怡两颗星,结尾勉强加一星。尼玛什么意思啊追求爱情尊重生命的女性就要三代悲剧啊,去你麻痹的
被封了那么久,电影也讲了很久的故事,除了淡绿色的旗袍能看到的凸点,没什么看点。冲着这个给三星,实在仁慈得奢侈。
章子怡的好片子 ~ 在最后看她微笑的时候 莫名的感动
偏不听妈话
为啥女主演就章子怡一个男主演却一代代换?我觉得这是本片的关键。茉莉花这歌竟然没被打成走资派。
章子怡一定是布莱希特派的 我都间离了!
烂到骨子里
国产烂电视剧情节 明明很老套还要卖弄 再加上章子怡一成不变的无演技 suck
生小孩的鏡頭驚悚死了 - -
算上孩子,真的是五代人,有种宿命和传承,无能为力的悲剧却又一直重复着。这种婚姻大事,还是过来人比较有眼光,但是时代背景下,那股倔和要强一脉相承,总是那么的执拗,让人唏嘘不已
改编自苏童的妇女生活,依然比较喜欢看书,书里写的更残忍些....另外这片子里的刘烨太猥琐太幼稚
娇揉造作的瞎鸡巴玩意
苏童的《妇女生活》和《另一种妇女生活》都是我的大爱,可是这个戏拍的真的叫人不满意。章子怡小姐演起少女来怎么就那么呆板做作不自然呢,她所擅长的大概只有硬着脖子装气质了。这剧本改得本来就不太有创意,叫上一群熟脸大腕儿来开会更是让人出戏。看看张艺谋是怎么拍苏童的戏的好吗?
对于一个没有过程只有结果的电影实在提不起兴趣,如果片名叫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估计片长得5个小时,虽没看过原著,但苏童自己写的时候一定有细节有情节,但是最后处理成电影的时候,却只是构架而无血肉,存在最长的莉如此,何况三个男人,人物毫不立体,仿若纸片。当然,陈冲演这种角色当然驾轻就熟。
一直连着的故事。在电视上看的。
其实真的很喜欢章子怡在这里面的表演,有的人不是通过演技来演绎一个角色,而是一种天然生成的状态,是一种灵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婚姻和生娃这两件事情上,不听妈妈的话,那是要吃苦头的……
04年的老电影。当时看过的,一点印象都没有。15年后再看,阅历更多了,懂得其中的好了。回头看来,两个女主角演的真过瘾。陈冲的演技碾压了所有的对手戏演员,章子怡还正年轻,带着倔强,塑造出三个不同时期的年轻女子形象,有点青涩,但是非常亮眼。男演员们绿叶做的都很好。整个故事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人生经验这种东西,从来都是别人经历过的,自己一定要经历的。
毁了苏童那么好的原著,里面的内容也改得太浪漫了!看苏童的原著是会毛骨悚然,这部电影简直糟糕到不成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