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不记得第一次说或者感觉到“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什么时候了,但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愿意把这句话献给我幼时最好的哥们。
真的没想到一部封面上写的是Best British Comedy For Years(英国最佳喜剧) 的电影看完后会如此感动,也许每个男孩子在小时候,都会有那么多类似的场景,也许不是像电影里一起拍部属于自己的电影,但可能是一起做个航模参加比赛,可能是一起做件好人好事去赢得老师表扬,可能是一起,可能是一起设计个恶作剧来惩罚欺负我们的学长……,当然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成功(和电影里一样)。
但在这过程中了理解了友谊,纯真的友谊,舍得付出,愿意让伙伴高兴的友谊。
看完影片后,我继续饶有兴致的看了随片的features,了解到导演是如何选到这两个小男孩的,他们从专业院校选到了普通院校,最终选到了他们,特别是卡特,我很喜欢他(也许他挺像我小时候的哥们:),他的表演能力真人讨人喜欢……我会把这部片子小心翼翼的保留下来,等到我儿子能看懂时就给他看。
不过不要误会,这不是一部教育片,里面依然有丰富的情节、巧妙的设计让人忍俊不禁。
看《看电影》里送的海报,一个热带雨林状里,手拿苍蝇拍强暴的火爆儿童,海报鲜丽,活泼,让人想起了当年国家电视台周日午后的那些经典译制片。
在下载完成后的N天,终于有这个闲情逸致去观摩这么一部第一印象充满童趣探险的电影。
影片开始果不其然,漫画儿童为主导,眼神里充满着无辜和对电影探险的向往。
终于和坏小子一拍即合,跌跌撞撞,又无比独立感的拍摄题材电影。
而打扮另类妖娆,行为特立,魅力难当的法国仔则是为了让一个充满童趣友谊冒险情感的电影,多一些法式的文艺感。
电影要从娃娃抓起,也许编剧或导演只是拿这个片子来记录自己儿子或者外甥拿玩具摄像模仿拍摄Rambo的童趣。
确实,这么一个漫画天才和视觉狂热者,长大了之后是去拍电影呢,还是去拍电影呢,还是去拍电影呢
从影片末尾小孩子的短片放完之后大人观众们集体漠然的表现可以看出导演想表达的其中一个主题是大人忽视儿童的世界。
这个主题在前面也可以看到两处线索,Will严格的妈妈;lee苛刻的长兄;不过在用来描述Will和lee从认识到相知到出现分歧决裂再到相拥而泣良多的笔墨的冲淡下,多少薄弱了一些。
Will和lee的友情当然深入人心,相信许多朋友都很遗憾自己小时候没有一个把领带绑在头上的哥们一起看葫芦娃。
导演把这友情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刻画的非常细致,毫无漏洞,让我们这帮就要步入而立之年的只能在饱满醇香中自惭形秽。
但这也许只能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友情故事。
我想如果给些篇幅在大人与小孩的问题深刻探究一些,可能影片会更引人思考。
比如lee与在外乡只顾风花雪月的妈妈极其乖巧地通电话;传道士撕碎了will的画卷;劳尔斯依旧不改对lee的呼来喝去;如此之后可能大家将感受到比《小鞋子》所带来的更多的沉痛。
有孩子的回去把垃圾箱里撕碎的孩子的画纸一片一片地捡出来粘在一起;没孩子的为自己逝去的悲惨童年慕哀三十分钟。
导演在凄凉的事实面前犹豫了,他这个本子引以为豪的悲天悯人情怀突然把他推入了冰窟里。
他觉得自己捧着奥斯卡杯在领奖台上老泪纵横根本不如lee听完哥哥说我很在乎你弟弟热泪盈眶的每一秒钟美好。
他决定把这个故事念给儿子听。
导演撕碎了后面的剧本,和will听完妈妈温柔的劝告毅然跳出窗子变成兰博之子一样。
“去他妈的奥斯卡”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叫“Son of Rambow”(注意别读错了,不是骂人),因为片中小男孩的偶像是史泰龙在《第一滴血》中扮演的“兰博”。
中文译名还有一个叫“第二滴血”。
这血不晓得会不会点点滴滴流下去。
小男主名叫威尔。
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独自一人照顾着年迈的外婆和一子一女。
这一家人都是“普利茅斯弟兄会”的信徒,严格按照教规生活。
威尔每天要进行睡前祷告,每周要参加聚会读经。
他不能看电视,上课时老师如果有电视教学,他就得在走廊上坐着直到电视播完。
乖巧听话,生活一成不变的威尔,遇到了学校里出名的捣蛋鬼卡特。
威尔跟着卡特学会了说谎、偷窃,简直是“近墨者黑”。
威尔在卡特家第一次看电视,看到“第一滴血”中兰博在丛林里激烈打斗的场面,被深深震撼到了。
受到强烈刺激的威尔,每天幻想着自己是“兰博之子”。
他把脑海里的奇思妙想画了下来,卡特决定根据这个拍摄一部短片送去电视台参赛。
两个孩子每天投入地拍摄着。
做出一些荒唐愚蠢好笑的动作。
(我甚至觉得可以直接送去“家庭滑稽录像”节目了。
)在不知不觉间,成了最好的朋友。
这部影片打动人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友情。
更令人难忘的是,原本恪守教义的母亲,因为儿子屡屡闯祸不参加每周聚会,被“兄弟会”警告了。
她望着不停指责儿子的“兄弟们”,毅然退出了教会。
而卡特的哥哥也意识到弟弟对亲情的渴望,最终帮助弟弟完成了短片。
拥有崇高的信仰是伟大的。
但是作为普通人,爱家人爱朋友,忠于自己的内心,也同样是需要勇气的。
这个电影讲的是两个小男孩的电影梦。
之前看到《看电影》上推荐,于是就找了很久终于下到了。
想像中这是一部比较逗乐比较励志的电影。
但实际上没有想像中逗乐,也没有想像中励志。
但是比想像中温情很多。
果然很有法国电影的气质。
前半部分看的有点犯困,不过到后来还是被感动了。
电影梦。。
所有那些有电影梦的人,可以看看这个电影。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梦想是用来实现的,不是用来怀念的。
我感觉着是很童真的一部英国片。
其实小的时候每个孩子心中都会有一个英雄,很幸运,Ranbow是他们的,李连杰是我的,成龙是他的等等,这种尘封已久的记忆在看完这样的片子后,情绪很受波动。
我原以为Will poulter在剧中始终是坏孩子,结果不是,和最近的《纳尼亚传奇3》是一样的,这个在脸上显示稚嫩的小麻子,出场总是嬉皮一样,捣蛋,无赖,是不是像我们一样。
故事结束就让我特别感受到人的性格这样才好,不是一成不变的坏蛋或是好人,是不是起伏跌宕的人生才会更有趣,这里是有趣,有意义。
我想是的。
最近NBA快船球星格里芬很红,也是一脸麻子,当然了不是所有麻子都是很有名的,张麻子除外。
格里芬的爆红是时下NBA缺失很久的力量型球员的代表,当然美国性格如是。
will poulter仔细看英伦味很重,貌似和威廉王子有相似额。
片中carter走路的样子是不是很痞,william是不是很天真,不重要,重要的是打动我们了。
让我更懂得与朋友关系,我不是两面到得小草,永远也不要。
如果我们是朋友,不会不痛不痒,会在心中。
一个是想像力无限却被教会的条条框框禁锢成小乖乖只能在画簿上恣意奔跑的小盆友。
一个是十分捣蛋可说到底是因为没有爱才变坏的内心其实很善良的小盆友。
本来看片的目的超级肤浅来着,就是想看下Ed。。。
结果被俩小孩给震了。
这俩孩子在一起,搞出一部电影不新鲜。
片子结尾引出友情和亲情的方式太伶俐了,不做作超温馨。
不管再怎么推崇莎士比亚,还是喜欢美好结局的人比较多数吧。
反正我喜欢,吼吼~[题外话]这片子又一次引起我的思考,我在想是不是在特别压抑或者部分情感缺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孩子,才能做出好的艺术,至少才能激发出艺术的灵感。
不知道是生活造就了作品,还是为了作品模拟生活。
PS:结尾the cure的曲子衬的片子更有英国味儿了。
在我们小的时候,总以为生命才刚开始,未来还有很多的可能,所以从不珍惜,即便后悔,也只是短暂的一瞬间。
殊不知,那样的真挚,在以后的日子里,再也没有出现过。
所以,里卡特其实是个聪明又智慧的孩子,他珍惜那个与他有过滴血之盟的伙伴,即使遭遇背叛,他仍会原谅。
我几乎与所有的儿时伙伴失去了联系,以为那些稚嫩的友谊只是儿时的游戏。
而最可悲的是,现在的我在想起那些停留在记忆里的伙伴时,毫无印象。
天黑的时候,在楼顶做了一个选择,在《想飞的钢琴少年》和《Son of Rambow》中选择了后者。
画面一开始便惊呼,这不是比尔·米尔纳吗?
小朋友前后可是和DEPP合作过两次耶!
于是开始,便是为了看里面的WILL,看他在本子里画出来的奇思幻想。
可是后来渐渐地就改变了主意。
我的注意力全都在放在了这个叫LEE CARTER的小男孩身上。
甚至到后来WILL拿棍子打LEE时,扔石块朝LEE喊:“You and your brother are scabs!
我真是恨死这个臭小孩了!
可是当他有危险时,救他的人是与他有过结血为盟的LEE。
伤疤不痛了,但疤留着,你或许就记得当时痛的感觉。
直到我看到LEE哭着对WILL说:“I don't care what you and your so-called mates say about me,but don"t you ever,ever call my brother a scab!you know,at least he'sthere for me!at least he cares about me,which is more than i can say for you,you are a two-faced fake!like the rest of them.i"m gutted it took me this longto work it out.i"m gutted i fell for it.lawrence is better than all you lot puttogether,and he's all i've got!到这里,我想我已明白我喜欢LEE的原因。
所有喜欢LEE的人,你也一定都想到了《STAND BY ME》,想到了RIVER,或者你想起来某个外表顽劣,但其实真诚善良,在心里藏着一个非常尊敬,不允许他受到伤害的人。
他们外表看起来很坚强,无所谓,但其实他们真的很在乎,他们最怕的是,放在心里的那人,拿出来看就变了样。
电影院播放兰博电影,场内大多数都是成年人在安安静静的观赏,角落一侧,cater,学校里公认的坏孩子,双腿翘放在前排靠背上,怀里揣放着摄像机,脸上带着不屑的表情,嘴里吞云吐雾。
坏孩子cater在学校是问题学生,教室里打棒球,偷自行车,骗will手表,而且骗人时,脑袋瓜子转得极快,总能想出说法自圆其说。
坏孩子cater一股流氓性,但是对于will,一个乖巧的好孩子,一头金色柔软的头发,脸上永远一副单纯、美好的表情,业余爱好就是在他本子上涂鸦,用他的苹果养两只小老鼠,cater却是兄弟气十足,对于他唯一的亲人哥哥,他也是逆来顺受,为哥哥穿着围裙做早餐,生日精心准备礼物,不准别人说他哥哥坏话。
由于法国转校生的介入,好孩子will跟坏孩子cater决裂了,但是,拍电影发生事故时,法国转校生和一帮小杂碎却扔下will落逃,最终还是坏孩子cater救了他,并为此住了院。
故事最终好孩子和坏孩子之间的矛盾得到化解,或许,故事给我们的提示是,好孩子有时候也会有邪恶的一面,而坏孩子也有温情的时候,坏孩子也有自已的天空。
一开始没看懂,撑到结束却觉得很不错
纯搞笑可能更好。
好片,可以让你感觉到有暖流流过。
不是我的童年 折磨 感觉明明主角被虐得很惨 没想到评论区那么多恶霸产生了共鸣……
小孩都喜欢Rambow
哈哈~
兩個小盆友很可愛地鬧彆扭。小Will的神態居然像孫燕姿。他在書上畫的那些圖圖好有愛。Chuck Bass的鐵桶頭稻草大妖貢獻出全片最感人橋段:告訴我的弟弟我想他——然後讓我安息吧。
前半段极度无聊,那个是什么教会,居然不能看电视
有共同目标的时候友谊会更容易建立
终于知道英国为毛是第一腐国了……他们拍的电影和这部电影不知道哪部更狗血……啊啊啊啊啊啊啊……
就很一般,剧情也不吸引人,里面的小男孩还挺帅的
这部电影不是我的菜 而且我很不喜欢小孩子之间的言语霸凌,不过是以第一滴血电影为出发点也不错,孩童版的动作片!
真希望能再次回到看这部片的年纪
严重低龄家庭片
结局很亮~原来鬼宅秘闻里开始就悲催的小孩是从这出道的!明明是同一年为啥这里的“Chuck”看和如此青涩?!
我喜欢英式英语浓重的发音。2011DEC
整体太无聊,但最后的友情很真挚。
两个小男孩是很讨喜的 Will是看一眼就回喜欢上的小可爱 Lee是倔强的英勇的小灵魂 blood brothers 这样的感觉真好 多想也回到童年 真的可以这么无忧无虑疯玩疯乐呵 Ed Westwick还是一副Chuck Bass样 呆呆的一点都不可爱
8/10,童年时代最纯真的情感和最美好的回忆。让人大笑,却又在一瞬间让人泪流满面。
两小鬼的英式口音很有爱。小鬼之一很像是SKINS里TONY的小人翻版,特别是口气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