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内心悬而未决的一点:儿子生前因玩笑偷窃而损坏的贝壳,至始至终父亲都没有得知,甚至在影片最后一分钟,我还在期待父亲从母亲口中得知真相而对叙事和人物情绪产生影响。
与此相同的是,除预料到儿子的去世(剪辑及音乐很明确的暗示了),全片没有一处是观众能预料到的戏剧性的内容。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侧证了真实在一定程度上排斥戏剧性。
影片主要视点放置在作为心理医生的父亲身上,在儿子出事之前,南尼·莫莱蒂饰演的父亲乔瓦尼(作为南尼·莫莱蒂影片男主的共同名称)在聆听患者自述时,常有内心独白甚至直接以画面呈现内心想法,充满了莫莱蒂的风格,同时也有一丝对心理医生职业的讽刺意味(个人观点),而在儿子去世后,这位心理医生再未在患者自述时有类似幻想内心独白的行为,其呆滞麻木的神态,在一位女患者讲述自己无法生育的经历时,乔瓦尼终于哭了出来(也许与女患者的陈述有关,也许无关只是男主的思绪飘到了那里)。
四口之家失去一人,其余三人如何面对现实调解自己的情绪帮助家人调解情绪成为影片绝大部分的内容。
sister为父母送早餐,在篮球赛上产生的应激行为,怒吼谩骂;在试衣间里无声哭泣,她成为最沉默的承受者,一同样与父母面临着亲人的失去,二又要顾及父母的感受而无法言说自己的痛苦。
母亲发现了别人写给儿子的情书,像是触到了精神支柱,她想与别人分享,想了解喜欢自己儿子的女生,是作为母亲的本能,是在儿子失去后对自我身份的确证和试图获得儿子生前的记忆。
而父亲一直在做的,正如普通人在生活中做错事一样,不停的自责,不停地在脑海里回溯重演过去,试图在内心避免已成事实的悲剧,这恰恰是我感觉最贴近现实,最真实的内心表达,父亲不停地在寻找各个时间点,他幻想当时拒绝了病人要求上门的请求,他幻想当时与儿子去跑步提出希望儿子下周再去潜水,他既是上帝能避免悲剧的产生,也是罪人将自己视为悲剧的导火索。
三人不同的处理方式呈现出家庭环境及男女之间性格行为的差异。
目前最喜欢的一部南尼·莫莱蒂,与去年入围戛纳的《三层楼上》有一脉相承性,未能系统严肃论证,仅将自己观影时的一点感触留作记忆。
和大部分反映家庭问题的电影不同,影片中的家庭并不是父母关系崩溃,子女痛苦,相反是非常幸福的,父母尽职尽责,教育方法开明,关爱子女,彼此关系融洽。
子女听话懂事,家庭关系和睦融洽。
至少一开始是这样的。
电影通过这个家庭日常生活的片段来传达给观众美好的情感。
但是这种美好并没有持续下去,儿子意外的去世给予了这个家庭沉重的打击。
电影中这个家庭先是沉入悲痛之中,接着又试着使生活回到正轨,可是他们的生活却一直笼罩着丧子之痛的阴影,原先美好的生活一点点垮掉,然后变质。
这里电影延续了之前较慢的节奏,并没有强烈的情感爆发(从观看效果而言)之处,将沉痛的心情与压抑的情绪化作琐碎而又细腻的对这个家庭的成员的微小的改变的刻画。
并在反复铺垫渲染下达到了丰满深刻的效果。
在最后,一家人送儿子的“女朋友”和她的男朋友去法国,不再考虑身后的麻烦,这里将前面一直积压的情绪以轻柔的释放,电影的主题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对于一个受伤的家庭来讲,最需要的往往是远方而不是困在牢笼里。
总体而言,与大部分观众印象里情感爆发力强,热情似火的意大利电影不同,儿子的房间是含蓄而隽永的,选取琐碎的生活场景,基本上以平淡和层层叠叠的叙事为主。
这一方面使观众可以深刻感受到儿子去世带来的影响和家庭生活中的牢笼这一存在。
另一方面,电影把升华主题的重头戏全压在后面,这与前面的慢节奏一定程度上是冲突的,破坏了电影的美感,电影最后一家人与生活中的牢笼的和解不可避免地显得无厘头,前面的努力一定程度上付之一炬了,主题于是显得非常模糊。
这是电影客观的缺点。
想了想 这个电影给了我这样的感觉 好的坏的 也许世界根本就不在乎 在乎的是我们 这个世界给了我们无数的可能 但仿佛又没有给 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 但是某个结果 让我们无法接受 这个结果我们根本无力去跨越 也许对于世界来说这个结果和那个结果没有什么区别 死亡和吃饭睡觉一样 但无法接受的我们给自己出了道选择题 而自己恰好做错了 如果自己做对了 这个结果就不会发生 其实是我们在否认一个事实 自己的渺小以及面对世界的无力感 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什么 以为一通电话一个选择就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 也许吧 我们受过的所有的教育都告诉我们自己的力量 以及不要认输 但是在无常之中 所有的一切都是荒谬的 那这个世界既然如此冷漠 人类是只是屈服于自己的无休止的欲望呢还是在向这个世界证明自己的勇敢呢 。
记得在实验电影小说里 阿城在结尾的时候说 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就看他们是欲望多一点 还是感情多一点 其实是很明朗的意思 一个是屈服于欲望下的淫威 一个是面对生命之庄严的勇敢 。
意大利电影小闷骚小闷骚的,文学色彩持续升温,有的时候要把人往哲学的圈子里绕一下。
很当下的电影,不像传统意大利电影里总要出现的丰满唱歌卷发女没有挑逗眉眼。
Nanni Moretti把该有的戏剧元素都揉进电影了,中年危机的心理医生,漂亮的老婆,出了问题的儿子,单纯正义的一塌糊涂的女儿,当然包括儿子的死。
从儿子死开始,我一路哭到最后,真是一欧洲导演啊,真是一意大利导演啊。
还好导演处理的恰到好处,火候刚刚好,毕竟用儿子去世这样的情节设置很容易让人想到煽情和老套。
我喜欢欧洲人拍的平常人的生活,毕竟不是谁都跟美国人似的经得起翻天覆地的狂轰滥炸。
导演把一家人的感情处理的很好,淡淡的,谁都离不开谁。
儿子走后,一封女友的情书飘然而至,躺在他们家的邮箱里。
我还是觉得导演引入儿子女朋友的很戏剧,很戏剧,很戏剧,不过我不觉得做作是真。
况且小女孩儿长得耐看,就是新男友看着油头粉面了些,就是嫩。
还是自己家儿子长得帅。
老婆长得很像朱丽叶•比诺什,不过要年轻些,消瘦些,看着很喜欢。
她的脖子很好看,头发盘起来,有些凌乱的性感。
这样的女人,全身裹在大衣里都很性感。
她男人利索地把她的睡衣搓起来的时候我都心潮澎湃,真是太撩人了。
电影很文学,是文学,不是文艺,我喜欢里面的镜头,我喜欢被处理的很隐忍的感情,我喜欢最后一首歌……我喜欢一家人在汽车里把歌唱走调的感觉。
曾经的大学放映室里最大的惊喜和最深的感动——来自于生活中最平常和最真切的感动!
如果你相信最真实的美好来自生活中的细腻,千万不要错过!
[转][编辑]评论: “我最爱结尾,电影没有故作姿态和刻意拔高,依旧用一个平实、淡然的松散构图作为结束…………地中海的潮水轻荡,阳光温柔地泻在他们身上,倾听他们的心事,晾晒他们的忧伤。
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会在,但爱总会执著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欢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都让人深深地怀恋和感动。
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执拗的伤痛和浅淡的欢乐,让人流连,驻足,并全情地投入。
《儿子的房间》在技术方面没有特别之处,色彩饱满,光线柔和,基本上是线性叙事,很容易理解,前半部分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和细节,徐徐展开了一卷和睦温暖的家庭生活画卷,一家四口夫妻情笃,子女可爱,没有代沟隔膜,生活稳定舒适,似乎有地中海那让人幸福的熏风和阳光从屏幕上溢出来,覆盖在我的身上。
” VeryCD:http://lib.verycd.com/2004/08/01/0000014935.html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0208990/片尾的音乐《down this river》也很有味道,不过至今没能得以收藏,知道的朋友也请回应。
《儿子的房间》作为南尼·莫莱蒂获得金棕榈奖的电影,以其细腻的剧作打动了许多观众,但很多人对于南尼·莫莱蒂这位导演并不是十分的熟悉。
其实这部《儿子的房间》完全可以被视为南尼在新世纪到来的转变之作。
在意大利现代主义中诞生首先是21世纪前的莫莱蒂,这一时期的莫莱蒂的风格更多的与意大利现代主义尤其是费里尼的电影风格极为相似,但是在这种南尼也是最有自己特色的意大利导演,其标志性的“啰嗦话痨”无疑是让众多观众记住他的重要元素。
很多人都会记得在《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这个大杂烩拼盘里,有一个自说自话的导演,告诉大家他的儿子想看《黑客帝国2》。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自给自足》和《收破烂儿的人》算是南尼未褪去意大利现代主义影响所创作的费里尼式的电影,在这一时期的南尼·莫莱蒂更多地将摄影机对向精神危机的人们。
关注社会关注情感价值在这一时期占据了南尼电影的大半。
但也可以看出其独属于自己的电影风格逐渐的脱胎,例如不顾观众死活的“随意”提及各种冷门到极致的意大利电影,以及其总是断不了的自我陈述台词。
这一时期莫莱蒂没有后来那么的克制,暴力、性、颓废情绪在他的这一时期电影里毫不掩饰。
自给自足 (1976)暂无评分1976 / 意大利 / 喜剧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西蒙娜·弗罗西一个嗜甜的怪咖《金色的梦》和《比安卡》还有《弥撒终了》,可以看到莫莱蒂将自己讨论的话题放在了“我的电影观”。
文艺片导演的嘶吼--《金色的梦》《金色的梦》中被各路人痛骂的导演,却被无意中提到的两个人“解救”,莫莱蒂用喜剧来解构自己,这在导演圈里可并不常见,基本上很多大导演会在自己生涯最后几部的电影里才开始解剖自己,细数自己的一生,而莫莱蒂从《金色的梦》就开始这样做。
“我是怪物,我不想死,我爱你!
”莫莱蒂在电影中大吼,这是一个创作者最本能的示爱,莫莱蒂在这一时期显得非常的赤裸裸。
这一时期的莫莱蒂像是伍迪·艾伦一样在电影里说着别人毫不在意的话,莫莱蒂把这些当作自己的局促与紧张。
金色的梦 (1981)7.21981 / 意大利 / 剧情 喜剧 音乐 奇幻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尼古拉·迪平托杀人的嗜甜老师--《比安卡》《比安卡》中的南尼·莫莱蒂就是这样用话痨来包裹自己的弊病,南尼喜欢扮演老师这一角色,乃至后来的《弥撒终了》他还在教室上课,《红色木鸽》跑到电视台“上课”。
莫莱蒂毫不避讳自己其实想将自己看的电影,了解的观点分享给观众分享给懂他的人。
《比安卡》中南尼用一场凶杀案作为明线,把Michael的心理疾病展现在大众视野里,却显出一种可爱感。
夜晚拿着一大桶巧克力,加大量的奶油,嗜甜爱管闲事的杀人犯,何不为一种有趣。
比安卡 (1983)7.41983 / 意大利 / 喜剧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劳拉·莫兰特两个懊恼的神职人员--《弥撒终了》和《教皇诞生》《弥撒终了》莫莱蒂总算是完成了一个意大利导演的“业务”—讨论宗教,但是和前两部一样,莫莱蒂饰演的神父也是一个爱多管闲事,但别人又不在乎他,最后只好发癫。
这个套路反倒给《弥撒终了》一个宗教救赎与自我救赎冲突的主题。
这套宗教理论到后期《教皇诞生》中也是有的。
《教皇诞生》中的教皇无法担负宗教责任,他认为自己只能完成自我的救赎。
这对于一个意大利籍的导演来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弥撒终了 (1985)7.31985 / 意大利 / 剧情 喜剧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费鲁乔·德切雷萨粗糙的电影大师也是从《弥撒终了》我明白其实莫莱蒂和费里尼的差别是很大的,最起码从宗教观点上两人就有很大的区别,莫莱蒂似乎更愿意将宗教作为一个话题,而不是信仰来对待。
不过总结下来,这一时期还是和费里尼的电影脱不开干系,梦、强迫症、嗜甜、自我解剖这些和费里尼的《八部半》、《阿玛柯德》的元素很相似。
但是莫莱蒂却创造了一个新的讨论方式,莫莱蒂在这一时期没有把功夫给太多在摄影和剪辑这些技法,也没有在打磨剧本的细腻与接受度,而是注重在了“呓语”,大多时候更像是一个有文化的酒蒙子在脱口秀。
情感的表达也是直接,《金色的梦》靠吼出来,《比安卡》靠崩溃,这种用粗糙的直接的办法表达自己的绝望,我反而很喜欢。
教皇诞生 (2011)7.62011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米歇尔·皮科利把握时代脉搏的运动员《红色木鸽》和《东西》这两部,乃至后期(2007年)的《凯门鳄》,将主题定调在了意大利政治身上。
《东西》和《凯门鳄》算是直接不含蓄但是又戏谑地谈论意大利的处境。
从水球到解体到电影--《红色木鸽》而《红色木鸽》相较之下显得还是含蓄的。
《红色木鸽》中失忆的水球运动员,与教练谈论着自己的政治抱负,电视上是大卫·里恩的《日内戈医生》,收音机是《I’m on fire》。
电影在《I’m on fire》和《日内戈医生》两处达到了让人意外的高潮。
东欧危机苏联解体,这个话题在电影界不少了,柏林学派、俄罗斯电影将这一话题讨论的透透的。
但是莫莱蒂站在意大利这边,用了一种别样的方式讨论了自己在1989的见解,从内部自我解剖,这也是他的惯常套路,从自己出发,然后完成解剖,进而回到环境的产生讨论。
而在这一阶段,莫莱蒂放弃了自己喜欢大吼大叫的表达方式,不再像《金色的梦》那个向着妈妈大喊“我要摆脱俄狄浦斯情结”的莫莱蒂,而是用一种平静的方式处理高潮。
“克制”这个词可谓是莫莱蒂电影逐渐发展的链条。
红色木鸽 (1989)7.31989 / 法国 意大利 / 喜剧 运动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西尔维奥·奥兰多轻盈的意大利流浪者紧接着的是莫莱蒂收到戛纳认可,得到最佳导演的《亲爱的日记》和我个人很喜欢的《两个四月》。
这一时间段的莫莱蒂一反常态,两部电影透露出两个字“轻盈”,更像是带着我们在意大利游览。
带你流浪到有人的孤岛--《亲爱的日记》盛夏的意大利在莫莱蒂的镜头下是那么的美妙,午后的环境加上黄色的滤镜,整部电影更像是一场人生的旅行。
《亲爱的日记》中莫莱蒂表现了三段有趣的经历:骑摩托环城,岛上电视机,寻医之旅。
这种轻盈却容易教人落泪,莫莱蒂不再将镜头对准精神世界,而是世界,是生活。
“观察”成为了莫莱蒂在这一时期电影的主题,或许是莫莱蒂遇到了阿巴斯这样的导演,为他完成了《特写》的宣发,亦或是儿子的诞生,让他得到了新的灵感。
不论怎样,莫莱蒂开始将电影运用表现生活,哪怕是一个文艺逼式的生活,也显得有趣感人。
亲爱的日记 (1993)7.61993 / 法国 意大利 / 剧情 喜剧 传记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朱利叶斯·贝斯我要当爸爸了!
--《两个四月》《两个四月》莫莱蒂迎来了得子之喜,局促不安的他买了一屋子海报,把封面剪下来,儿子成为了他生命绝对重要的一部分。
而这或许也悄悄影响了莫莱蒂下一阶段的创作风格。
两个四月 (1998)7.21998 / 法国 意大利 / 喜剧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西尔维奥·奥兰多死亡设计大师《儿子的房间》和《我的母亲》以及《三层楼上》莫莱蒂的风格似乎完成了大的转变。
个体不再是电影的核心,而是群体,是家庭,是社会;明媚的故事不复存在,“死亡”成了莫莱蒂电影的常客;莫莱蒂逐渐将自己扮演的角色移出主要席位,《凯门鳄》不再有莫莱蒂本人,《三层楼上》开始了剧本改编。
凯门鳄 (2006)6.92006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南尼·莫莱蒂 / 西尔维奥·奥兰多 玛格丽塔·布伊金棕榈的诞生--《儿子的房间》这一切的改变要从《儿子的房间》开始,因为莫莱蒂没有自传,我没办法猜测这一时期对于莫莱蒂来说家庭或者生活出现了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可想而知的是莫莱蒂在世纪之交,出现了巨大的创作理念转变。
《两个四月》中,莫莱蒂明明还是那个期待着儿子诞生,诞生后局促不安的可爱父亲角色,但是到了下一部《儿子的房间》得子之喜直接跳转到了失子之痛。
失子之痛乃是痛苦榜前几位,甚至是首位。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获得金棕榈,在我看来很大原因是莫莱蒂舍弃了部分所谓的导演作者性,而把这一部分让渡给了剧本创作。
曾经的莫莱蒂并不注重严密的视听,但是在这部,就连角色的站位都是有讲究的。
儿子的房间剧本上简直可以作为剧作模范,逻辑非常严谨,而且将生活和家庭的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到一场心不在焉的球赛,大到儿子的死亡,一切就像结尾处的海一样,那样的平静。
“克制”是这一时期莫莱蒂作品的追求。
结尾段莫莱蒂送两人到了服务站,但是故事还在继续,莫莱蒂所饰演的父亲和他的家庭,存着不甘心,他们在服务站的玻璃前呆望,然后捎上两人去往下一个服务站,中途三人睡着,莫莱蒂拉着大家到了海边。
女儿的一句“为什么把我拉到这个地方,我晚上还有球赛训练”,这个家庭活过来了,随着《by the river》这首父亲挑选的儿子可能喜欢的专辑响起,三人站在海边,车上招手,三人回应,电影结束。
这个段落我会称之为神来之笔,我羡慕莫莱蒂能在此处这么精湛细腻。
这也足以见得莫莱蒂在这一时期很在乎剧作。
儿子的房间 (2001)7.92001 / 法国 意大利 / 剧情 悬疑 家庭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劳拉·莫兰特家庭的破碎--《我的母亲》和《三层楼上》《我的母亲》亦是如此,情绪的爆发是克制的且没有征兆的,“我”想母亲活着,母亲想死,一切好像只是自己的一意孤行。
《三层楼上》那个随着车队起舞的母亲亦是如此。
“克制”成为了莫莱蒂在后期的关键词,这种对于剧作的克制往往才是最打动人的。
家庭也成为了莫莱蒂电影在这一时期的常客,哪怕是《未来的太阳》这部有些回到上世纪风格的作品,家庭也是重要因素。
“死亡”成了莫莱蒂核心的讨论,或许是半百之后的他开始想起了离别,莫莱蒂极力地在电影中与死亡释怀,丧子、失母、父亡。
“意外”也是莫莱蒂电影死亡的表现方式,莫莱蒂电影的死亡总是来得那么猝不及防,那么的意外。
或许死亡本身就是如此。
我的母亲 (2015)7.22015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 南尼·莫莱蒂 / 玛格丽塔·布伊 南尼·莫莱蒂新时代下的观察者我又回来了!
--《未来的太阳》《未来的太阳》似乎是莫莱蒂式喜剧的回归,可是悲伤却又是那么隐隐的。
莫莱蒂的喜剧很多来自于吐槽与讽刺,而这部更是淋漓尽致地将Netflix等流媒体电影作为吐槽的主咖。
这是一个作者性戛纳系导演的痛吟,在这个短频快时代,一个并不主流的导演应该如何生存。
如果让我选去年戛纳主竞赛的最佳导演(当然不可能)我会在肯·洛奇和莫莱蒂之间徘徊。
这两位导演都是年过半百甚至马上80的年龄,但是二位却依旧在新时代下创作出时代性的作品。
未来的太阳 (2023)6.72023 / 意大利 / 剧情 喜剧 / 南尼·莫莱蒂 / 南尼·莫莱蒂 玛格丽塔·布伊莫莱蒂或许不是第一个讨论这个问题的人,但他一定是最好玩的那个,他回归了《金色的梦》式的啰嗦自嘲,但又有《我的母亲》的忧郁风格。
莫莱蒂再次做起了主角,也再次扮演导演这个角色。
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是莫莱蒂生涯最后一部电影,但我不希望是。
他不是费里尼的仿品也不是意大利电影的残羹,他是一个闷骚但不闷的导演。
与其说在谈莫莱蒂导演风格的转变,其实不如说是我个人对莫莱蒂导演电影生涯的概括。
我期待莫莱蒂导演的下一部作品,并且我不认为他的电影有退步。
从《自给自足》到《未来的太阳》,莫莱蒂一直是那个敏感,爱观察,又爱解剖自己的导演。
亲爱的日记
当整个影片行进到只剩下悠缓的尾声,Giovanni, Paola和Irene站在意法交界的海域,曙光里静静地躺着旷然无际的蓝,生命中的最爱莫如那首无意谓叹的歌,轻飘如是。
By this river,我站在这里,你站在这里,我们站在这里。
是什么如此沉重,从我生命的每一个隙缝里一直沉淀下去,down, down, down。
也许那天他没有痴人一般跑去看那个病人,也许那天他没肯让Andrea独自去潜水,也许......但世间并没有如许多的也许。
无法倒流的时光,如同无法挽回的记忆,在他身上刻下四个字:支离破碎。
那些破碎的痕迹,选择在同一时刻浮现出来。
咖啡杯有树根般的裂痕,几案有着粗糙的起伏,就连心爱的茶壶,那几乎完美的茶壶,也是摔过了再补的。
上帝说,如果事先做好了被强盗哄劫的预备,便是有小偷来,也不用担惊受怕。
但这样的句子多么的空洞无物。
远不如那懵懂的少女细腻的情书来的真实动人。
至少她记得,那一天,Andrea穿着怎样的衣服,怎样地笑,背后是怎样的音乐。
不堤防地,她来了,天真的脸庞里有一种自矜的早熟。
她说想看看Andrea的房间,那个,曾经被Andrea快乐地描述过的房间。
然而她终究是路过,要和楼下静静等候的男孩去旅行。
Paola望着她的神情,仿佛要从这个小小的女孩身上,挤出来有关Andrea的每一粒鲜活的讯息。
但也许女孩已经有了她小小的男友,却不再是Andrea.他独自去游乐场,喧嚣的少年们挂着满足的笑。
夜风吹过他的脖颈,他站在晃荡的铁匣里,每一次的上升和下坠都有一种拽动人心的力度,噤叽不已。
他独自去晨跑,海风里每一步落脚都有着两个人的分量。
Andrea, 他却在哪里?
他独自去儿子最常去的音像店,要给儿子买一份礼物。
店主挑了最好的音乐给他,那首ByThis River. 一切如此遥远亦如此贴近,仿佛是儿子那安静羞涩的灵魂,坐在深不可测的河岸,与他对望。
他无法继续心理医生的工作,因为那个愚蠢的缘起,他不能不深深陷入自责。
他无法从周而复始的悲痛里自拔,他只好对所有病人说再见。
哪怕他令到他们哭,他们怒,他们窘迫,他们期待。
但这些都是别人的事情了,从现在开始要面对自己。
海浪轻涌,从睡梦中苏醒的Irene狠狠地抱怨她的篮球赛。
Giovanni和Paola看住唯一的女儿,不自禁地笑了。
Andrea的缥缈苍茫和Irene的现实坦率,在无涯际的海蓝之上,渐渐交汇为一首喑哑的歌,渐沉,渐沉,落到心底处最靠近天堂的尘埃上。
Nanni Moretti "La Stanza del Figlio" (《儿子的房间〉)
还记得高二那个柳絮飞扬的午后,你捧着小说问我,生命不能承受的为什么是“轻”而不是“重”呢?
我含含糊糊的试图解释:“因为把生命看得重的是我们自己,其实她是很轻飘的东西,比如那些交通意外,人说没就没了,不管别人对他的爱有多深多重,就那么没了,轻的像一阵风。
”你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其实我也一样。
那时生活单纯的几乎等于还没有开始,我们习惯从电影,小说里寻找答案。
就是从电影里看到,死亡可以战胜时间,拯救英雄暮年,美人垂老的失落。
可以把生命定格在最美的瞬间。
“我要像樱花一样,死在生命最绚烂的一刻。
”“告别青春,否则死于含苞待放的时候。
”“她死了,她永远17岁。
当我们老去,苟延残喘的活着,她永远年轻,美丽。
”这样的独白让我一度心跳过速。
对死的意象产生了一种说不清的迷恋。
时间到了大一,一次夜谈会上,不知怎么说到了死,大家调侃着计划各自理想的死法,有人说大笑而亡,有人说吃完全世界的美食倒地撑死。
就在几个人胡说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一直沉默的阿乐忽然一字一句的说:你们现在能这样谈论死是因为你们认为死离你们很遥远。
(我清楚的记的每一个字)。
说完阿乐放声大哭。
接下来的寂静我永远难忘。
后来我们得知阿乐的父亲是修理电器时不慎触电亡故的,就在阿乐高考前不久。
大二,我经历了长大后第一次亲人的离去。
然后是第二次。
死亡在我的生活中显现了它的力量。
许多想法变了。
生活不同与电影,电影中的死亡经常是为了烘托别的事物:残酷的青春,永恒的爱情,男人的友谊,野蛮的政治,命运的无常,如此种种。
借助死亡的升华,这些主题得以圆满的诠释,让你激动感伤热血沸腾唏嘘不止念念不忘。
然而,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的死亡。
就像电影儿子的房间里描述的。
普通的死亡,不是要证明青春的残酷,或是为爱情牺牲。
就是死了,潜水事故。
除了终止一个生命,让家人陷入无尽悲哀,没有别的意义。
这个片子甚至谈不上一个故事。
只是平静的描述了一个家庭经历小儿子的意外死亡的前后生活,他们所陷入和走出的悲哀。
看影片的前半部时有些疑惑,导演为何不厌其烦的表现父亲为病人做咨询的情节,后来明白,一是突出心理医生的身份,因为按照一般的逻辑,心理医生应该比普通人容易面对死亡,调节自己、引导妻子女儿走出悲伤。
事实上,他反而是最固执的一个,事后到潜水用品柜台询问设备的使用方法;不停假设自己如果没有出诊而是陪着儿子会怎样;小孩子一样天真的期待时光倒流......二是与儿子死后的对比。
以前飞快记录的钢笔现在静静的握在手里成了道具,以前仔细倾听又置身事外的职业表情现在变得游离茫然而感伤,有一次因为病人提到孩子,父亲更是禁不住失声痛哭。
正如挪威森林里所写:“当你真的面对死亡,无论谙熟怎样的真理,也无以解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
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
”死亡绝对不像我从前所想的那样简单——类似终曲的仪式,辉煌,凄美。
字幕升起的时候,生活还要继续。
对于生者,这仅仅是痛苦的开始。
也别指望拥有回忆能缓解悲伤,彼时的追忆只会突显此时的空白。
福克纳在他的小说里写,男人女人互相深爱,女人死了,有人给监狱里的男人送来毒药,男人思索了很久,没有吃,他想,她已经死了,一半的记忆也没有了,如果我也死,所有记忆都将不复存在,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小说在这里结束。
我们为此感动,因为男人选择了在回忆里悲伤的活着,那绵长隐忍的悲伤之重会像雨水渗入土地一样渗入他的生活,每一分,每一秒;浸透他的身体,血液和骨髓。
隐隐作痛,直到永远。
人啊,你当自救。
罗曼罗兰这样说。
如果不愿悲伤的活着,自救的方法不是忘却。
是敞开的心灵与给予爱的能力。
儿子死前不久邂逅的女孩子,一个失去可能的未知女友,寄来一封情书,给哀痛的父母心里掀起波澜。
父亲想给女孩回信又不知如何下笔,母亲忍不住打电话说明一切。
当女孩子突然造访,她带来了儿子寄给她的照片,还有新的男友。
父亲和母亲心中酸涩但仍然充满爱意的接待了她。
女孩子计划搭顺风车去法国旅行,一家人于是开车送他们到边境,是深夜,半天没有车经过,父亲决定再送他们一程。
就这样,睡梦中的孩子们一直被送到法国。
清晨的时候,他们微笑道别。
边境,自己的女儿醒来后大叫,我被你们带到了什么鬼地方?
我今天还有篮球训练!
父亲用法语说了句早安,一家人都笑了。
在异国的海滨,儿子死后,他们第一次露出笑容。
生活在明朗的清晨中继续,海鸥在不远处飞翔。
“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我试图总结这部影片带给我的东西:死亡对生者的影响如此之大,生命之轻、悲伤之重,无法承受,又必须承受。
敞开心灵无私的施与爱,也许是挣脱悲哀的唯一方法。
然而,那句话还没完:“......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的软弱无力。
”......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
而且成功的把简单转化成力量。
印象极深的是片中叙述亲人与遗体告别时整个钉棺木的过程,详尽的展示了第一层棺盖电焊,第二层敲入钉子的每一个动作,细节。
最可以煽情的地方却没有鲜花,没有音乐。
只有冰冷的敲击和哀痛的哭泣。
从此生死隔绝两茫茫。
生活就是这样。
接近尾声时,父亲到唱片店寻找儿子喜欢的CD,一只忧伤纯美的英文歌响起,结尾处海鸥飞翔时歌声重现。
虽然算是明亮的结尾,那音乐却让你感觉,关于死者的悲伤在空气里潜伏着,永不会逝去。
过了一个黑夜,电影里的画面和音乐仍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我忽然想起了那个遥远的午后,你的问题。
于是想要写点什么。
还好此时窗外的阳光如此耀眼,一些沉重的字眼被晃到了视线之外,就好像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
慢节奏电影,细节和配乐特别动人。
非常生活化的合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以至于纯用镜头来讲述,观众依然能够领会每个人的言行、每处导演让人看到的画面。
因为贴近生活,所以格外真实。
为何平凡的故事能够如此动人心弦?
为何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激情四射,也能让人静下心来沉浸在其中长达一个半小时?
我们的文艺创作,最终还是要回到“人”、回到“你我他的生活”上。
这部电影又打开了我某个方向的新天地。
2015.7.24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7/la-stanza-del-figlio54.htmlLa stanza del figlio (2001)本片获得2001年第5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电影讲述一个家庭中儿子去世前后的故事。
在意大利有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心理医生,母亲是上班族,两个孩子分别在学校上学,全家过得其乐融融。
一天,校长找到父亲告诉他,学校怀疑儿子偷了学校的贝壳。
家中所有人都认为不是儿子做的,但父亲还是去了解了一下情况。
这件事结束后,全家人来看儿子的网球比赛之后,儿子与父亲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
事后,儿子告诉母亲,贝壳是他偷的。
儿子只是想开一个玩笑,但贝壳损坏了,所以不敢承认,而且因为与父亲相处很愉快,也就没有告诉父亲此事。
几天后的一个周末,父亲打算与儿子一起去跑步,但因为一个病人的请求,他只好去病人那里。
父亲回来后,知道儿子潜水时淹死了。
儿子的死,使全家人以及朋友们都很悲痛,女儿的生活改变了,父母的生活也改变了。
一段时间内,父亲不能正常工作,而且非常怨恨他那个周末去见的病人。
母亲收信时,偶然发现儿子有一个女朋友。
于是,母亲就想联系她,但父亲却想给女孩写信。
但是给女孩的信父亲总是写不完,母亲就突然给女孩打了电话,告诉了她儿子去世的噩耗。
父亲考虑一番后,决定停止工作,将病人转给了其他医生。
几天后,女孩来到家中,她给父母看了儿子送给她的照片,照片中是儿子的房间。
最后,父母与女儿驾车将女孩与她的朋友送走了,全家人则在海边漫步。
这是一部很简单的电影,影片内容与主题就是一个感慨:好痛苦,好难过!
影片通过儿子的逝世,将一个幸福、普通的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对亲人离去的悲伤表现出来,仅此而已。
电影并不没有表达什么复杂的主题,只是展现一幅幅痛苦的景象!
这样一部直白没有内涵的电影竟能获得金棕榈,哎,我想不通!
不知道是不是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们脑残,还是我的理解力不够,这部电影真的称不上优秀。
首先,从电影内容上就不出色。
影片用了很多时间描述儿子偷贝壳的故事,可是这个故事与潜水而死有什么关系?
难道是暗示观众们,儿子是被谋杀的,谋杀者是看见儿子偷贝壳的同学?
电影还用一部分时间来描写心理医生的工作与病人的症状,这同样与儿子的死无关。
病人梦里梦到什么重要吗?
非要一一叙述出来?
其二,电影中除了展示人们的伤心之外,再也没有表现其他。
这一点让我很不解,儿子死了父母与家人当然会伤心,这还用得着一部电影反反复复描述吗?
伤心之外,是不是应该叙述一下家里人的心理状态?
可是本片没有,除了父亲不想工作与女儿打篮球时打架外,影片再也没有其他内容了。
其三,故事中,儿子女朋友的故事同样与主题不符,儿子死了可以伤心,可是有没有女朋友都要同样伤心的,为什么要加入这么一个角色?
总之,影片时间不短,但有价值的内容屈指可数,除了父母与女儿的哭泣以及全家人生活的稍许改变外,电影就根本没有讲到有意义的内容!
]电影拍摄上更为平庸。
无论是结构上、节奏上,还是画面、音乐,或是灯光、色彩,这些方面没有任何突出之处。
此外,影片剪辑还存在些问题,比如某一个段落故事还没讲完,画面突然就转到下一个场景了,一点过渡都没有,这使得剧情联接非常生硬。
总之,这部电影看过之后,很难相信是一部获奖影片,它倒是像一个电影门外汉拍摄的处女作,非常粗糙。
演员方面中规中矩。
全片的所有演员都是非常生活化的演出,并没有太激烈的情绪表达,所以给人看起来这部影片死气沉沉的。
这大概就是编导想要达到的效果吧!
本片女演员有两人,一个是母亲扮演者Laura Morante,一个是女儿扮演者Jasmine Trinca。
在片中,两人都不是很漂亮,哎,这只能怪电影简单的风格。
总结一下。
这是一部剧情与主题简单、拍摄粗糙的平庸电影,获得金棕榈奖大概是评委们抽风了!
截图:儿子的房间.The.Son's[00_17_45][20120715-210542-0]Jasmine TrincaJasmine TrincaLaura MoranteLaura Morante序列:0875儿子的房间.The.Son's.Room.2002.DVDRip.X264.HALFCD-TLF2012-07-15
好的地方很明顯——對細節的把握真實細膩極了。而信與女孩這一設置使得劇本扶搖直上。見他曾經交會的人,就像反復聽你剛剛發給在意的人的一首歌;去想象他新的側面,就徬彿他還在新的生活里延續。那場漫長的告別後父母看著女孩和男孩離開,就徬彿被夜車帶上了釋然的軌道。但是除了抓对了细节,其他如剪辑等等都有点摸不着头脑,而且莫萊蒂顯然可以找一個比自己高明的演員。心理咨詢的部分雖使得關於疼痛的文本變得豐富但也分散了力量。
平淡中蕴含着真挚动人的力量
然而我还是感到迷惑:为什么70年代的Moretti发展成了一个生活小确幸导演?是因为他曾经渴求的(文化)权力已经到手了吗?可是在2000年的意大利电影界拥有权力又有个毛用?ps 原来Jasmine Trinca这么早就开始演电影了。
不太能理解评分为何这么高
把失亲的痛苦挣扎蔓延到全家人的情绪慢慢释放出来。更多的镜头给到了这个家庭的父亲,特别是他工作场合的镜头更偏向于主观视角的呈现,一种私密性。和其他客观视点的区分与过度并不是十分自然的。结尾强制带到这么远的边界处,目的性没有被更好地掩盖。
知道儿子短短的一生里面有过青涩的爱苗,很重要。所以最后父亲阻止了母亲探问女孩和陪同来的男孩是不是一对。细腻而厚重。
是这样的,在回忆里,每个人都是悲剧的促成者。甚至感觉这个情感渲染比《海边的曼彻斯特》要强 不知道为什么没起来(但看过太久了)
一种暂时性:描绘的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今天看到Nanni从反方向的地铁上下来,并有意识地在扶梯上擦肩而过了!( ゚д゚)@Metrograph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看完需要耐心……
20180919重看。南尼·莫莱蒂的几部电影讲的都是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两面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状态,然后一个戏剧性事件带来的情绪在两者之间不断撩拨,渐至高潮。回忆,假想,(心理)治疗成了两者之间的桥梁。
莫莱蒂自导自演的一部家庭亲情电影。痛失爱子的父母还有失去弟弟的姐姐,如何度过这一段最为艰难的时光。阴郁、哀伤、还夹杂着的悔恨,这时候应该把悲痛忘记过上正常的生活,还是把悲痛背负在身上,借他的力量继续生活呢?平缓的节奏,淡淡的叙述,丝丝入扣的细致。
深切的痛不是撕心裂肺,它蕴藏在平静的外表之下。生命的失去有时候突然得像夏季午后的雨,而给亲人留下的伤痛却像胎记一般一生都无法抹去。
3.5 现实与过去(片段)的深层交互,形成一种类似“记忆”的观感错觉,题注着父亲关于“扭转时间”的妄想,掺杂熬出一碗异常苦口的现实良药——没有人指导我们如何面对失去,就像没有人指导我们如何面对新生,于是小心翼翼试探彼此,用眼泪衡量苦痛的价值,当最后面对再明显不过的自欺,谁都没忍说破。
3.3资料馆。平淡的剧情片。人们自得、享受、抱怨、无事生非,甚至拿自己这条命和上帝要挟一番,却终不期死亡的猝然而至。影片将失去亲人的此前种种、此后种种细细呈现,演绎生命中的触不及防和负重前行。片中音乐好听,Brian Eno的By this river.
Lost。个人认为片子的方法和《我要复仇》算是殊途同归。Brian Eno《By This River》。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种题材太难拍。
就是那些细节吧,藏在生活深处的,不易被人察觉的,甚至有时候悲伤过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镜头能捕捉到这些,能呈现出来,能打动人,就足够了。父亲工作时迸发的那短促的哭声,被理智至极地控制住后,格外动人。就是那一两秒吧,人性因为脆弱而美丽。
没有感同身受,只觉过于平淡,而且房间这个意象并没有很大比重,如此命名不知意味如何。
从裂隙,缺口,到崩溃后的拼凑和修补。影调是自然流淌的,但算不上特别。最大的亮点依然是心理医生的身份设定。病人们从开始到最后都在自说自话,各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从不真正想要走出,也从未被触碰。混乱,怪异,撕裂开医生的生活,成为某种预兆。在一切不可挽回之后,医生决定停止工作,他们的情况却好像纷纷好转。其实医生什么都没有干,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人会自我疗愈罢了。观影可能是一样的道理。
失去儿子的伤痛一直萦绕在全家人的心头,并将永远的存在下去.....(影片好闷啊,不合我的胃口)
3.5 或许是因为看晚了,情节现在看来有点过于cliché。不过结尾收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