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Gupta操着印度腔英语说,今天有个英雄挺身而出,“No one dies today!”,然后第二天,机场所有的地方都贴上了维克多右手的影印。
这是影片最感人的情节。
“同情心,是这个国家之所以伟大的原因”,老机场负责人意味深长地对即将接班的Frank说出了影片的核心。
或许“同情”并不是最准确的翻译,“同情”有时候意味着怜悯、同病相怜,但是影片中的同情,指的应该是真正的关心、理解、阅读彼此的灵魂。
Gupta,一个讨厌的印度老头,没有人知道,他刺伤了一个坏警察,偷渡来到美国后,整整做了23年清洁工……负责签证的黑人女孩,每天的工作只是机械地在不同的护照上打戳,红色的护照或绿色的护照;红色的戳或绿色的戳……没有人知道她也喜欢歌剧,只是买不起门票;开餐车的Enrique,一个墨西哥后裔,没有人知道等着一个机会向暗恋的女孩靠近……美女空姐Amelia,从18岁到39岁,等着男人的一个承诺;没有人知道她之所以总是住酒店,为的就是男人的BP响起时,能够随时打包起身……维克多来到之前,没有人试着去了解他们。
他给予了他们所需要的“同情”,阅读着他们心底一个个的故事。
然后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Enrique收获了美妙的姻缘;Amelia得到了真正的爱情,正视了属于她的命运;Gupta找回了失去多年的勇气,唐吉坷德般冲向飞机,他发现自己在这个机场已经呆够了。
我不由得想起了“春园”中卖唱的歌女,年复一年表演水上芭蕾的女孩,也许一个过路人的淡淡的“同情”,就能改变他的一生。
即便她们象Amelia那样继续着原来的人生,也会带着不一样的心情,走下去吧。
影片最后,收到拦截命令的机场警察们,一字排开,挡在维克多前面,当我以为警察将阻止维克多入境时,带头的警察脱下了他的外套,披在了维克多的肩上,“外面很冷,你用的着它”。
Frank下了愚蠢的命令,因为他忘了,机场的警察也是有色人种,薪水微薄,维克多的“同情”同样感染了他们。
他其实并不想从“美国”拿走太多东西,只要一张老爵士乐手的签名,他父亲生前收集了56张,还差一张,仅次而已。
这是一场完全不对等的较量,借用茨威格的比喻,是“蚂蚁战大象”。
Viktor Navorski先生,来自虚构的战乱中东欧小国Krakozhia,而后又不幸沦为无国籍难民,空降山姆大叔门前,举目无亲,几乎身无分文,英文表达能力基本上除了yes和no之外就只有Jazz。
Frank Dixon先生,本土精英,肯尼迪国际机场的新任国王,生杀大权在握,手下“奴隶”无数,只需坐在办公室晃一晃遥控器和步话机,一切尽在掌握。
诚然,Navorski有很多优点:比如说毅力,能在机场住9个月真是非比常人;再比如说勇气,能豁出脸面去靠回收手推车赚quarters,恐怕换成我没这个胆量;还有手艺,不单可以用来混饭还能泡妞,想必老兄在国内干过瓦匠……OK,这些优点也许能够帮助他在困境中生存下去,不过,也仅仅是维持生存而已,要靠单挑战胜Dixon,仍然没有任何胜算。
好在,幸运的是,Navorski这个小角色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优势:他有同情心,而且是很强烈的那种;而Dixon的同情心,似乎早被他的权力欲望吞没了。
Navorski自保且不能,俨然全机场最为无助的孤儿,却还时时不忘向身边的陌生人施以援手,虽然也时不时帮倒忙;而Dixon总是强调rules,在他眼里,人都是没有感情的机械生物,这个世界是凭借权利和规则运行的。
事实证明,在争夺盟友的斗争中(当然这只是非自觉的斗争),同情心远远比权力和规则更加有力量。
蚂蚁可以战胜大象,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Passion -- tha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is country."这是Dixon的老上司教育Dixon的话,可惜他似乎丝毫没有理解其中的深意,直到目送对手远去,也许他都没有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失败。
他无法想象一向胆小怕事为了逃避牢狱之灾而隐姓埋名23年的印度老头会有勇气抄起拖把“劫机”;更无法相信他的“奴隶”竟会集体叛变。
“难道他们不怕扣工钱、炒鱿鱼甚至坐班房?
难道这世界上真有人甘愿为别人而自我牺牲?
”是的,人是自私的,但只是有限的,所以强权的效力也是有限的。
“ 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
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 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
”这是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开篇。
同情,或者说是对他人的关心,乃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愫。
我们的晚餐虽然不一定是面包师和屠夫的慈悲恩赐,但是一个丧失了同情心的社会也很难提供比晚餐更多的温暖,想想波澜壮阔的文化大革命吧……对于当下中国的社会混乱状态,很多人将其归咎于“法制不健全”。
然而中国的法令真的还不够多吗?
我很怀疑这世界上是否还有比中国的红头文件更多的国家。
更多的法令能够许诺更美好的未来吗?
我很悲观。
有人说美国是“法制国家”的典范,然而这个典范国家居然在使用判例制而非法典制。
正如Dixon的老上司之言,这个典范国家的基础是“情”而非“法”,因为法的核心还是人。
大卫休谟说法律是按照对付“流氓”的标准设计的——所以法律必然也只能维持最低等级的道德。
如果说没有法律的社会是弱肉强食的蛮荒之地,那么单纯依赖法律运行的社会也最多不过是一座秩序井然的大监狱而已。
Dixon治下的肯尼迪机场就是这样一座监狱,每一个低级员工每日里循规蹈矩聊以自保,直到Navorski这个秩序破坏者突然降临。
他的大手印向人们证明,除了循规蹈矩,一个人还可以做得更多,除去自己之外,世界上还有其他人的存在。
生活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最终,在众人的支持和帮助下,Navorski成功“越狱”。
而成功“越狱”的,似乎又不只是他一个人。
同情心的觉醒将众多孤独的灵魂从狭隘的单人牢房中释放出来,为别人而战斗,同别人并肩战斗,这不单是一场战斗的胜利,更是对个人生命的超越。
汤姆·汉克斯的片,真的部部经典,《幸福终点站》其实以前已经看过了,刚好看到有人提供下载,就再看一次。
纳沃斯基为了圆父亲的梦想,希望获取一个爵士乐手的签名而来到纽约,不幸却因为本国政变而成为没有国家的公民,只能在机场内四处游荡。
不过,纳沃斯基却很幸运,也很努力,在纽约机场的大厅里生存了9个月。
在这九个月里,他几乎得到了一切,差点包括一个女朋友艾米利亚。
不过故事的结局却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完美,纳沃斯基似乎已经做到了一切艾米利亚能感动的事情,不过,艾米利亚还是选择了“命运(destiny)”,并没有跟纳沃斯基一起,而是与那个有老婆孩子的男人走了,他的印度清洁工朋友也被抓了,而跟他作对的机场官员却依然升职了。
每个人都在等待,每个人等待的事情都不一样,有人得到了,有人失去了,有人坚持了,有人放弃了。
艾米利亚等了20年,最后获得了不知道是不是幸福的选择,纳沃斯基的父亲等待了40年,却没有等到心愿了却的那一天。
等待不一定总是美丽的,等待是一门艺术。
博弈的过程,就是你愿意花多少时间去等待你认为值多少的事情,有的人坚持等待,却没有结果,有的人放弃等待,获得了更好的结果,这些或许可以说上天注定。
不过,等待却是一种牺牲的过程,人为什么等待?
是因为对方让你觉得有了等待的机会与价值,而正是这种“觉得”,有时却可能害了一个人,等待,有时候也是一种上当的过程。
反过来讲,当你都没有想让别人等待时,不妨斩钉截铁一些,而不是编造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一个人在机场大厅生活了9个月,总归还是有很好的学习的地方,我大概总结了下面几点:1、生存的能力,不懂英文,甚至连最基本的交流都不会,没有钱甚至连免费餐券都丢了,还受到了各种白眼,但是纳沃斯基首先想到的是生存,而不是在机场吵闹。
在九个月时间里,还要忍受那个BT的机场官员迪克逊的百般刁难。
如果一个人,在美国这么一个地方,没有钱,也不懂英文,经过九个月还能生存下来真是奇迹,普通人可能都变成了乞丐了。
2、乐观的心态,什么人有乐观的心态?
人品好的人,只有好人品的人才不会有那么多小肠子,做人才能大度,纳沃斯基人品是好的,没有想过害人,首先想到的是解决问题,人品好也为他赢得了很多机会,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在无聊的时候,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为自己获得了生存的空间。
在他被以朋友的工作来威胁必须走人时,他几乎好不忧郁选择了走人。
3、坚持,迪克逊通过各种手段“引诱”纳沃斯基走出机场大门,甚至已经出了最后的杀手锏,试图把纳沃斯基变成难民,不过,纳沃斯基却回了一句,我爱我的祖国,我怎么会讨厌自己的国家。
甚至纳沃斯基在受到美女的引诱出去吃意大利餐也没有动摇。
当然,你可以说纳沃斯基比较傻,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走,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是一个坚持的人。
4、学习的能力,不懂英文,怎么办?
通过机场的多语言小册子,学习到英文,然后再进行一些沟通,进而提升自己的“眼睛”,在国外,看不懂就基本上属于瞎子,如果听不懂就属于聋子,而不会说,就属于哑巴,只能通过学习来摆脱其中的一种,才能有生存的空间。
5、人际关系处理。
每个人,面对新的入侵者都会有戒心,所以当纳沃斯基面对扫地的、送货的等等对他的刁难时,并没有进行硬碰硬,因为这肯定没用,还会加重对方的不满,纳沃斯基至少人品是好的,他没有想通过特殊的手段来做到什么,而是通过一些事情,跟这些人交流,至少取消了“FBI”的帽子。
在一个新的环境,处理人际关系还真是一门学问。
6、抓住机会,很多人都说,给我机会,我能怎么样,很多人也说,机会是自己争取的,其实,我倒觉得,机会需要争取,机会也需要别人给的,不过最重要的是能否抓住机会。
为了吃饭,纳沃斯基发现了收行李车可以赚钱,为了吃饭,他日复一日跑签证,仅仅是为了帮那个西班牙人泡妞,不过,却换得了吃饭的机会,为了吃饭,他做了装修工人,不过,很明显,机会有些是自己争取的,有些是抓住了机会,因为他有能力。
文_谢长留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刚刚大哭一场,我哭不是因为我害怕,是我觉得自己真的好失败!
看完这部影片,我不哭了,不是因为我忘了自己的失败,而是我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失败!
我有个姐姐,机缘巧合下认识的非血缘关系姐姐。
出生于黑龙江大庆,生性豪爽,小时候看北京申奥成功,立下志向:2008年要在北京以记者的身份进入奥运第一线。
7年后,她以“北青”优秀记者的身份成功跻身仅有两个名额的奥运记者行列中。
当时她刚刚从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院毕业两年,加入北青报社一年,但是她的理想一直没有变过,她以一名职业记者的身份,完美实现了了7年前的誓言。
今天她加入北青三年多了,突然说要辞职,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遥远了。
她立志做一名有良知有职业道德的记者,不管世道如何,人际关系如何,她从当初立志做记者的一刻起就发誓要做一名负责任的记者,不是为了赚取稿费,阅读量点击率或者广告单就可以出卖灵魂肆意编撰的记者,如果她不能再坚持这个理想了,那她宁可不做记者。
这三年里,她带着这种执着和激情努力奋斗,更自学新闻摄影,不怕辛苦也不怕危险,她以自己是一名记者而自豪。
这三年里,她无数次和同事争论,和主编抗衡,坚持己见,不为所动,坚持如实报道,绝不偷工减料剽窃摘抄。
很多同事背地里对她嗤之以鼻,觉得她太过张扬,工资过高,甚至认为主编对她有偏袒之嫌……她也曾背地里向我哭诉甚至动摇过继续留下去的决心,不知道自己的坚持是不是值得。
但最终她都坚持下来,因为那是她的理想,不是什么为了赚钱随便的差事,她为这个理想一直坚持了十年。
如今却要选择离开。
她的理想没有变过,但是却来了一个和她理想背道而驰的领导。
新来的领导在第一次开大会的时候,对所有采编人员说:“记者是没有意义的,编辑也没有意义!
如果你想继续留在这里,你就要出去赚钱!
我不在乎赚钱的手段和过程,可能会有潜规则,没关系,只要你能为报社赚到钱,你就是功臣,因为没有钱,报社就无法经营,不能经营的报社,还要记者和编辑做什么!
另外,所有编辑记者每天都要更新微博,不及时更新者罚款两百!
”可能还有更多苛刻的条件,姐姐终于下了离开的决心,她办理了去美国游学的手续,提交了辞呈。
让她意想不到的是,电视剧电影里才会有的剧情在她的身边逐一展开:报社16名记者编辑联名上书高层,执意挽留姐姐,更不间断的发送50多条短信,诚挚的劝留她,平日里的好姐妹更是哭起来。
她完全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直到高层再次找她谈话,挽留她,并允诺她可以继续游学3个月,报社会为她保留职位直到回来的那一刻,她也都惊讶的目瞪口呆。
这不是什么信口捏造的心灵鸡汤,这是活生生原滋原味发生在我身边的通俗桥段。
就在我和同事大吵一架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和她之间的差距原来有那么大那么无法逾越!
我哭不是因为我害怕那位同事,甚至失去这个工作,我哭是因为我曾那么多次为了生计而放弃了理想。
成功和失败对于维克多来说只有那短短的10cm距离,一扇门,打开就通向纽约,关闭就回到家乡。
但是他用9个月的时间来争取这一攻一守的10cm,电影说,生命就是一场等待,我觉得生命就是一场博弈,坚持到底的人才能赢得最后的尊重。
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理想来到这个世上的,不管你的理想多卑微,都要坚持下去!
可能我们会因为这些理想被别人耻笑,甚至厉声指责,可是对我们自己来说,却是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
因为人越长大越有野心,生活不是单纯的美好,大家互相斗智斗勇,不是你踩在我头顶就是我推你入地狱,为了职位工资福利,尔虞我诈。
为了过上不需要野心的日子,把自己变成一个被野心占领的人。
理想在哪里?
理想已经被我们抛弃。
成功和失败,只有一念之差,但却需要我们为了这一念狠狠坚持。
我们今天变得如此冷漠无情,难道不是因为我们正在失去的执着吗?
没有了理想和自我,不再真心的关心别人,丧失了和恶势力抗争到底的信念。
世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止一次食言,不管善意恶意的欺骗,甚至背叛他人,但我们怎么能连自己都欺骗背叛!
维克多坚持了理想,也赢得了尊重。
这就是姐姐在我身边做出的最真实的表率,她为自己赢得了做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职业记者的尊重。
《幸福终点站》 由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主要演员有汤姆·汉克斯、凯瑟琳·泽塔-琼斯、斯坦利·塔奇和齐·麦拜特。
剧本由萨沙·杰瓦西和安德鲁·尼科尔根据原著故事改编。
影片讲述主角前往美国途中家乡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所持证件不被美国入境当局承认,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被迫滞留肯尼迪国际机场期间的故事。
机场,对任何一个过客而言,它只是一个驿站,短暂的停留。
没有人会把自己的等待安排在机场,就是有,那也是短暂的。
可是就有这么一个人存在——维克多,《幸福终点站》告诉我们一个关于在机场等候的故事,这一等就是几个月。
他失去了国家的依托,所以他成了这个地球上唯一没有归属的人。
维克多成了这个机场唯一的居住者,他穿着睡袍倘佯在机场的大楼里,他用男厕所的水龙头洗澡,他拼凑起坐椅作为自己的睡床,他甚至在机场大楼里打工为自己赚取生活费用。
没有人知道他为了什么,他只是一个奇怪的漂流者 ,只是因为一个永远无法预料到的理由而成为一个被抛弃和被遗忘的人。
可是他站在机场大厅里,提着行李四处张望的时候;他不懂装懂,答非所问的时候;我们却总可以发现他的诚实和善良。
而事实也是,当他用“山羊”为无辜的旅人解难的时候,当他一次次为了得到食物为朋友牵着红线的时候,当他屡及朋友们的前途甘愿放弃自己承诺的时候,他的善良我们为之感动。
他在这个航站是为了等待。
生命中很多人无法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尽管他们四处忙碌,不停奔波,可是当他们细究自己内心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无所等待,无所期望,活着仅仅是作为一种人生的状态而存在,和死相比只是多了呼吸和思想。
特别是当这个问题是发生在飞机场这么一个航站的时候,更是有许多人无法明确。
生活总是会让很多人无法找到真实的自己,艾米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作为空姐,她奔波了21年,可是她无法知道自己在等待什么,在寻找什么,她的生命中除了男人还是男人,而这个男人和爱情无关;她的生命中还有书本和故事,因为有着男人互相残杀的故事,那也许会有让她热血沸腾的感觉。
维克多知道自己,他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个等待。
电影中没有给他太多遗憾,因为对于爱情来说,正如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之后送给约瑟芬的一个礼物,金色的挂坠后面一个字“命”;他获得了艾米莉的爱情,可是他注定是不能拥有她的。
而关于承诺,对于他死去的父亲的承诺,他实现了。
在机场漫长的等待就是为了在得到他父亲崇拜的音乐大师的签名。
他在机场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的欢呼声中冲进了漫天大雪的纽约城,不是为了美国人口号中的自由,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民主,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本该完成的承诺。
电影中有着对美国式民主和自由的嘲讽,一个只是怀着个人目的前来美国旅游的游客,被限制了他所有的人身自由;而他在机场领导的恶意限制下,也丧失了所谓的民主。
电影开头,却很自然的拿中国人开刷。
我明白太多中国人对于美国的向往,可是这种向往在电影里却被恶意地进行了嘲讽,中国旅游团队在机场里开始企图闯关,因为他们被识破了偷渡的企图,当这帮中国人大呼小叫地跑在维克多的身后,我只是感到一种悲哀和遗憾。
因为这个现象确实在西方国家中出现太多了。
看着电影,我为维克多的坚持和等待而感动,而这种感动就发生在这个驿站中。
人生中有很多这样的驿站,可是我想没有人能够会在其中的停留过程中看着自己的内心去明确自己等待的东西。
他知道,他看着艾米莉,说:“你,我等的就是你。
”刹那间,背后的原该喷水的琉璃墙璀璨闪烁。
我想起了心爱的她,30年的等待终于能够不期而遇,也就是从见到她的那个瞬间开始,我相信了人世间的奇迹存在。
“你,我等的就是你,亲爱的!
” 幸福?
你想寻找幸福吗?
那我告诉你,你是个不幸的人。
幸福存在于本身,寻找只会让你更加迷失,倒不如静静地体味每一天,关注自己的内心,静听花开花落,静看日升日落。
可能我太理性。
这个剧很多地方逻辑都不通。
也可以说太罗曼迪克,与真实人之常情偏离过多。
对我毫无带入感。
在机场关了几周,英语就能在那么短时期有这么大提升,天赋超群当我没说?
他飞机哪里飞过来的,居然就他一人是那个克洛西亚的?
山羊药还是人药,找个药剂师或者上网一查便知。
就因为口头一句话作证就放人了?
求婚都靠别人去送戒指的?
全篇黑人小姐姐和红衣车手话都没说过就在一起了?
最后机场保安大哥放行就不怕领导干他?
领导脾气这么爆居然对放人行为不了了之?
签证不是还没给签字嘛,怎么让他出去的?
最后美女怎么还是自愿当小三去了。。。
难受。
开头居然黑咱中国人,相机不能放包里啊。。
老汤演技还是在线,铁憨憨入味了。
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刚在看一本书,联想到之前看的这部电影。
表明下态度,我很喜欢电影里说的这个人。
十分喜欢。
关于联想到电影的书本上的句子是这样的:没有识别能力的人,才会将真才实学建立在一个空虚的头衔上。
在此之外想到两个例句,一个是某姑娘说,要你选人说你漂亮还是说你有脑子,随即这人又自问自答到我宁愿别人说我漂亮。
前者是一种无懈可击的评价,后者则是自己有能力证实的东西。
另一则是我说要给姑姑进货的小推车,写个宝马的标签贴上。
喜欢这个保加利亚人,有以下几个理由。
1.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记得自己最重要的理由和目的,不受诱惑,坚定不移。
2.没有什么能成为胁迫,引诱他违背自己善良的初衷和本性的东西。
3.置身何时何地总能不卑不亢意志坚强而卓绝的活着,哪怕是从最简单,营利很低的事情做起,也能热火朝天。
4.不会浮夸,实地操作,这个人是靠自己的手艺和本事赢得了机场建筑设计师的认可。
身处异地,他有勇气,有爱心,有实力,构建自己的美好生活,赢得在场人的喜爱。
不可置否,光环效应的影响力,可以成为十分便捷的交通工具让人一路扶摇直上。
很古老的预言故事也诉说了这一影响力的效果——狐假虎威。
虽然这样的词汇形容起来,有些严厉,但事实确是这样,人们拼命的和好的事物,成功者的形象或者姓名拉扯到自己身边,仿佛一束光照进来,自己的形象也霎时间有了变化,光鲜起来。
这提示:应该在心理采取精兵简、不依不饶,名目繁琐、条目苛刻的面对同盟者,是一种保护措施,也是一种自我强大的方式。
关注实体性的东西。
每次只说自己,不是兀自尊大,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是靠自己的本事活下来。
好好的活着。
和片子本身的关系不大,片子里是一个封闭的,理想化的世界,倒是这个世界里面也有权威,权威无处不在,当这股势力在压制你的时候,应该相信,乌云遮不住太阳。
Compassion, tha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is country.--By Dixon's superiorPeople are not divided into groups of good or evil as we read from some fairy tales. Dixon in The Terminal is a villain in some ways. But he just lacks compassion and flexibility.Viktor, on the other hand, is a man full of humanity. He is a man with love, for his country, for his friends and for his lover. Not capable of speaking English, he could only know from the television that his country was at war, and the capital was crashed. When I saw the tears in his eyes, I was deeply moved. The way Dixon was trying to persuade him to hate his own country, was a little unacceptable, even for me.He is a man with dream. And his Indian friend Rugja supported him so much to sacrifice for him to realize him dream. Rugja stopped the plane to Krakoshia by holding a mop towards the plane. That seemed incredible. But people want to see that fight with the authority can win. We were happy to see that Viktor succeeded. Honesty, diligent, loyal, flexible, loving, he is a man almost perfect.
傻人都是孝子,为了一个签名,只身来到美国,去完成父亲最后的遗愿。
傻人都善良,因为他们对弱者有同情心,对需要帮助的人能够伸出援助之手,一手诞生了山羊药片,一手也影印出了大家心目中的无名英雄。
傻人都有一技之长,并且因为专一而技艺精湛。
傻人都愿做成人之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傻人都遵守规矩,因为成功与失败各占50%的几率,执着相信这成功的50%,就有成功的100%可能。
傻人也都打破成规,为了朋友不受伤害,可以牺牲自己照别人的规矩办事,但是当朋友牺牲自己来为他争取,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对规矩的抗争!
傻人都甘愿等待,哪怕是痴痴的,因为他相信那份承诺,无论是憋着尿等一份工作,还是忍着伤痛等一份爱情。
傻人还都相信命运,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终归也不会是你的,就像拿破仑和约瑟芬一样的命中注定。
傻人都很爱国,因为有国才有家,没有什么比一句回家更能让幸福油然而生的了。
所以,到最后,傻人总是胜利者(Victor),因为他们手中的武器叫做“真诚”!
于是,傻人总有傻福。
我本来没打算写这篇东西,这电影虽然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但并没有特别的触动。
和Catch me if you can一样,这完全不是一部斯皮尔博格电影的感觉,看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如果导演换成另一个人,我也丝毫不会怀疑,就好像同学看完catch me if you can给我打电话的时候,突然才想起来那是老斯的片子(我们都是他的fans)。
在下电影之前,我就已经在mov8上看了flyerzeng为电影的花絮碟写的文章,说老斯之所以风格大转变,是因为他也是911症候者,所以一扫之前史诗沉重的电影题材,改为及时行乐(汗)的富有活力的喜剧形式。
我便是看了这篇花絮的花絮才决定再下一次这个电影(之前下过DVDSRC版本,没字幕……听了十几分钟还是算了= =,那Krakozhia口音英语啊……还有那清洁工的印度口音英语啊…………),当时在LJ里面写到:老斯啊老斯,我喜欢你是没错D!
这么一把年纪,有着如此盛名还能重新审视自己并且确定新的风格,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呀!!!
今天终于看过以后,也对他的转型有了结论:我是喜欢他现在的风格的。
我很喜欢Catch me if you can,而这部《幸福终点站》,我虽然不觉得这是一年里面看到的最好影片云云,可是确实出色,够了。
足够了。
其实,大概是因为一边打围巾一边看,本来就处于一种比较慵懒的状态,而里面的情节,虽然有些荒诞(据说主角是真有其人?
强……),却又如此贴近。
里面的机场,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Tom Hanks从刚被拘留下来的语言不通茫然无助,到后来的用收集推车挣硬币,又到后来的接装修任务赚比机场BOSS还要高的工资,他与机场里的人越来越熟络,生活在里面也越来越自如。
他有钱可以买Hugo Boss的西装,有钱请自己心仪的女人在特等席用餐,以前对他不屑一顾的机场BOSS还不得不求他帮忙,他在复印机上引下的手掌贴满了机场的店铺……这是喜剧,虽然不是美国派那样的性喜剧,50次初恋这样的轻喜剧,可是里面的笑点,完全不是故意卖笑,拼命挠痒痒的感觉,那些情节是如此的普通而亲切,让人会心一笑。
清洁工老头等着看别人走过湿地板摔交呵呵直乐也好,Tom的几个朋友利用公务之便频频堵截让Catherine美女绊坐在Tom腿上也好,在两人用餐的时候老头在旁边玩杂耍也好,都是那样的自然愉快,作为一部电影,这似乎不够夸张也不够爆笑,但是,生活里开心的点点滴滴,不也就是这样吗?
说到底,这电影的主题,其实是颇沉重的,因为政权被推翻而不得不滞留在美国机场九个月的人,怎么看都是悲惨到不行。
不知道祖国那边亲人在战乱中如何,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要在美国待多久,可是在机场那些可爱的人们帮助和点缀下,整个故事是这么可爱。
老斯自己显然也没着力去写刻画Tom的无奈和无助,他肯定是有的,在这种举目无亲、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我不认为Tom的人物居然会神经大条到马上适应环境就这么在机场开始新生活的地步,只是我们所看见的他,不是那个方向而已。
一直在等待的悲哀和茫然,被那些小小的幽默冲淡了。
他有了朋友,他有了工作,他的听力越来越好(虽然口语还不是这么流利XD),他恋爱了……这个机场,并不是幸福的终点站,电影里面的人们都有着自己的幸福(也许除了机场BOSS……),他们也会烦恼也会流泪也被抓着小辫子,可是他们最后都微笑着欢送着Tom出门,脸上洋溢的,是幸福。
片尾字幕前段,每个人的名字用手写形式流畅的出现,微笑的看着,虽然现在的武汉零下四度,寝室里更是一个冰窟窿,但是整个人被那句“I am going home”幸福到热泪盈眶。
Tom Hanks那结巴的Krakozhia音英语,阿甘的憨厚脸庞,被融融的灯光模糊了。
阑珊的纽约街头,仍然是没有家的温暖。
电影里面,机场boss想找机会让Tom离开机场,让他假装害怕回到祖国,作为难民(?
)留在美国。
但是面对boss“Do you, at this time, have any fear of returning to your own country?”的问题,Tom还是做出了“No”的回答,他说用自己生涩的英语说道:“Is home.I am not afraid from my home.”East west, home's best。
对于这个在机场待了九个月的人,能够完成父亲的遗愿,然后回家,就是最大的幸福。
那么容易爆发政变的东欧小国居然在美国落地签!JFK里连个保加利亚语翻译都没有!在机场一待将近一年Viktor你不担心那位爵士乐手在你出机场之前就挂了吗?语言不通不代表智商打折啊!编剧导演你们TMD在逗我?
这一点都不像主创本来的风格,他们在一个机场站里按着既定的规则最大化的尽自己的努力,最后煽情的很拙劣,这样的阵容这样的质量太不应该了
貌似是唯一的美国非团圆版的爱情结局。初看过,还没仔细回味,只是觉得很遗憾。其实美好的ending人人喜欢。我们总在等待或者不得不等待,但是很多时候等待的目的是我们所模糊的。那么到底该做什么去呢?
一个美丽的美国空姐对着一个第三世界国家身无分文的流浪汉兴奋的连续约你吃饭。。。这还能再假一点。这种信守承诺的事情,我天天做。
不需要动脑子观看的成人童话,所有人物都是配合主人公实现目的的工具,他得有一副傻样,这样才会引人同情和收获好感,但又不能是个笨蛋,否则就做不了英雄。
片头保加利亚语说的让人烦躁无比,后来在机场的生活慢慢变得有趣,可惜后劲不足,最后万人送别的场景和阿甘正传似的,JC让路的桥段太做作,汉克斯和琼斯之间的关系也难以定义,好像不是爱情。
即使在最艰难的困境之下,依然不放弃希望,努力过得更好,努力向前看,即来之则安之,或许不是每天都能让人忍受,可坚持向上努力抱着希望,总会有机会来到身边,因为这样的人总是时刻在准备和创造着。"在上帝为我们提示未来之前,人类的所有智慧就包含在这两个词里 -- “等待和希望”,不要放弃
等待让人生更加丰厚和充满期待,人生由无数等待组成,等待迟来的班车,等待一次机遇,等待成功,等待老去,等待死亡。幸福没有终点站,只要活着就总会有好事发生,在逆境中仍然活的如鱼得水才是一种境界。
可能是看之前大概听到了故事情节,不过这个对我没有震撼和感动....
困难再大,也要保持乐观,相信美好生活即将来临。没想到斯皮尔伯格拍剧情片也那么细腻、温暖。
看的时候就在想这不会是斯皮尔伯格的吧,一看演职人员表,果然。斯皮尔伯格是那种会铺设好每一个情节每一种元素在最大程度上调动观众的情绪的导演,有的时候虽然觉得刻意,但依旧被这种“俗”的煽情打动。汤姆汉克斯,没话说了,他就是神。他那浑然天成的表演和又“钝”又憨的长相,都让这个“不真实”的故事如此真实,我愿称他为阿美丽卡正能量第一人。
轻快,浪漫励志,与《土拨鼠日》殊途同归,后者陷入时间之中,此片陷入空间之中。个体对抗冷硬制度,凭借守信的坚韧、勤勉和悲悯人情(突破规则限制)赢得众望所归,有些带有宿命的事物不是仅靠努力、等待和缘分便能得到,一如水龙头没有喷出水,爱情会无疾而终。布光不错,剪影、逆光效果很好。
看剧情简介就不是我的菜了。果然,15岁初中生树立正向世界观样板片,每个细节都梦幻地让我抓狂!超级英雄电影跟这部比起来可能都算一定程度上的纪录片。
将等待这个概念发挥到极致的片子。
我也想就这样拿绿卡...
美国主旋律大片。主角为索取一张签名在机场蹲点近一年。投入的精力与目标非常不成比例,结局用其对亡父心愿达成的执著来煽动,最终完美提升了主题:原东欧共产国家苦逼们对美国的崇拜与向往。
真人真事改编,被这件事震撼到:这世上真的什么事都有哈,被困机场十几年。我身边真正被注销国籍的有一支乐队,他们去台湾演出之后突然就回不来了,然后辗转去另外一个地方,直接被瑞士收留。好吓人,就那么几个人背着乐器,相依为命,再也见不着父母。事情已经过去十多年,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实在是受不了这种严格套路、美化故事的剧情了。莫名其妙的恋爱、莫名其妙的反派、莫名其妙的工作,而且因为时间的原因,电影中大部分的情况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再符合常理,何况这是在国际都市的机场。斯皮尔伯格给男主配备了一套无敌的话术技能,一身超强的瓦工技术,三个职责基本覆盖全机场的好朋友,还配了个白人美女和他谈恋爱,顺便把运气值也点满了。汤姆克鲁斯的角色在半傻之间又完美走上人生巅峰。暖心吗?哦是的,但我认为真实的故事不会是这样。
凯瑟琳泽塔琼斯不愧是超级尤物,魅力太他妈浑然天成了,花瓶当到这个份上,也是极致了! 汉克斯的演技也配得上这样如此美女配戏的待遇! 唯一可惜的是,整体剧情略显平淡...
居然是汤姆汉克斯!!!这部片子也太不知所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