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每个人都杀害了他所爱的事物。
——Oscar Wilde初次见面,卢西安,这个美丽的少年,简直让人移不开眼睛。
他在安静的图书馆高声朗诵“淫秽”的文学,在宽敞的一人间宿舍听勃拉姆斯,喝基安蒂,对叶茨、惠特曼等诗人的作品信手拈来。
艾伦,白纸一般的大一新生,难以自持地走进了他的圈套,从此,白纸着色,诗句千行。
就像王尔德深深地迷恋着波西,艾伦也很快就爱上了卢西安,在每一个共度的黑夜里心神摇曳。
不多久,艾伦就发现了问题。
原来卢西安只会背诗,不会写诗(虽然他跟艾伦说大叔缠着他不放的几句话挺押韵),发现艾伦加入New Vision却不写作品还生气。
中了情毒的艾伦对他的小性子自然照单全收,开始为组织写诗。
艾伦在毒品和酒精中寻找诗意,当然,还有小卢做他的缪斯。
在偷来的船上,艾伦受了刺激,还吃着杰克和小卢的醋,站起身朗诵刚写的诗。
开篇就提wonderland,小卢带他去的世界。
这诗真是美极了。
杰克不知道,但卢西安大概发现,这个才华横溢的新生,已经爱上他了。
偷船一事暴露,艾伦揽下罪责。
小卢开了个头,而他义无反顾地跟上,即便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也要留住小卢,成全他所有疯狂的念头。
再后来,艾伦让小卢跟大叔一刀两断,他自以为帮助了小卢,却不知道这也是他的下场。
当晚,一个贪恋的吻,换来了十页纸的论文。
第二天,十页纸的论文,再换不回爱人了。
小卢要和他的“新欢”周游世界,两个人的旅途,容不下艾伦。
艾伦惊讶、哭泣,小卢不耐烦地说,你还不满足吗,我已经让你的生活EXTRAORDINARY了!
就像《天才雷普利》里面,Jude Law演的公子哥带着穷小子雷普利在意大利肆意游玩,让他见识了花花世界无穷美妙。
几周不到,公子哥就厌倦了,叫雷普利哪儿来回哪儿去。
公子哥善良的女友总结得很到位,“The thing with Dickie, it's like the sun shines on you, and it's glorious. And if he forgets you, it's very very cold.”都是被宠坏的孩子,对人有致命的吸引力,也有近乎零的耐心。
就像阳光突然照进漆黑的院子,又突然地离去。
被抛下的一方,刚对太阳的温暖明亮上了瘾,就被扔回了黑暗。
雷普利最终杀死了Dickie,那个公子哥,他的爱人。
Kill your darlings, 没想到还可以用在这里。
再说回这部电影,艾伦同样被爱人抛弃,但他比雷普利幸运得多。
一方面,小卢接受了他的爱,还给了他一个吻;另一方面,小卢给了他酒精和爵士、爱情的启蒙、以及文学的反叛精神,这些全新的感受构成了他绮丽的灵感,帮助他日后成为诗人。
另外,虽然一时痛苦让他做了错事——向情敌泄密,可以说间接地导致了一场悲剧,但是,他后来的举动,是经过清醒考虑的,明智之举。
小卢求他帮自己写申诉书(大概是这意思?
),他念着仍存的爱答应了。
起初,他也准备隐瞒事实,写这是“荣誉谋杀”,但,看到书上解释“荣誉谋杀,必须说明被告不是同性恋”,翻到小卢和大叔的旧照和背面的“the perfect day”,听到小卢妈妈说小卢称他“守护天使”,他清醒了。
翻来覆去,完美一天、守护天使,原来都是小卢浸了毒药的甜言蜜语,对大叔这么说,对他这么说,想必以后,也会对别人这么说。
还有一点,他去精神病院找母亲时,吐露了自己的苦衷。
他那疯疯癫癫的母亲,此时却一甩头发,冷冷地给了他一句:“不要帮他。
”“为什么?
”他问。
她说,你父亲做过最重要的事,就是辜负我。
他一脸愕然,像是突然被惊醒。
我的理解,他母亲的意思是,不要听一个疯子的话,无论你有多爱他。
几经挣扎,他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路:辜负爱人。
他还是爱着他啊,可他准备放手了。
他不要像爱人的母亲那样纵容,也不要像被杀的大叔那样苦苦纠缠,他选择了杀死自己的爱人。
为求重生,必得一死。
他知道他的爱有多么不长久,也知道挽不回他的爱,于是,为了爱人的重生,他写出了真相。
在我看来,这是最伟大的爱。
我跟着你发起反叛、出卖身体、出卖名誉,成全你所有的自由放纵,最后,我不再陪你了,但我要看着你逃出罪恶的泥潭,开始新的生活。
故事的结局让我安心:艾伦终于理解了父亲,理解了他的那句“for her best”。
面对爱人,他们都放开了手,让爱人过新的生活,自己从过去病态的关系中得到了解脱。
那天,他和父亲坐在房间里,以同样的姿势抽烟、写作。
广播里传来胜利的讯息,而他手中的信件,写着教授对他的鼓励。
他和父亲相视一笑,战争结束了,而他们依然相亲相爱。
虽然艾伦被学校开除了,但他得到了教授的赞同,这应该,是这场小小的文学革命取得的小小胜利。
太宰治的《斜阳》里说,革命和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两样东西,是我们降临人世的理由。
这么看来,艾伦短暂的大学生活,尽管有血有泪,也真是非常美好。
艾伦与卢西安,相遇在战事激烈的节点,分离在胜利的前夕。
这场旷日持久、牺牲惨重的战争结束了,而他们之间这短暂的命运纠缠,伴随着好几个人的重大牺牲,也画上了句号。
This is the end of darkness, this is the early death of my love.且慢,还未句号,影片结尾说,艾伦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献给了卢西安,而卢西安的回应是,要求以后出版的诗集,都略去他的名字。
这就是他的回应。
深情总被无情负,这样的故事,能上演千百万个版本。
正如王尔德说的,一颗破碎的心,能卖出非常不错的销量。
Kill your darlings, 让我想起前天看的Call me by your name,Elio的父亲最后说了很多话,其中一句是,nature has cunning ways of finding our weakest spot.我们最致命的弱点掐着我们的喉咙,让我们痛苦万分,唯一能做的,就是亲手杀死我们的挚爱。
看了这个故事,突然觉得CMBYN也没那么悲伤了,毕竟他们两人一直相爱,而这里,一方转背转得太过迅速,旁观的我觉得太过残酷。
有情人,成眷属的不多。
我知道人心易变、世态多端,但我依然愿意欣赏彼此相爱的美丽瞬间,哪怕只有电影里的20分钟。
美好的开始,小卢的话不能信啊
美颜一
美颜二,这个时候是不是已经移情杰克了?
喜欢这个儒雅的才子,低音炮非常好听
坚持了半辈子韵律、格式的教授,竟然鼓励艾伦进行文学反叛
四人合影
如果把小说和诗歌的自由境界比作仙境,那么,哥伦比亚大学的新生,艾伦·金斯堡就是一个仙境的闯入者。
他带着一股莽撞,无知和固执,像极了童话故事里的爱丽丝,跟着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兔子,猛然闯进了童话之地,见识到了真正的欢乐和颓废,刺激和反抗。
而带领他进入新世界的这只兔子,他也是童话的一部分,也是仙境的创造者之一,他带领人们走向新诗的开创和绝对自由,却在所有的叙事和插图中只剩下半截尾巴,还有一个模糊的身影。
卢西安·卡尔和艾伦·金斯堡一样都是二战后美国著名文学流派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他是勾魂摄魄的妖孽和神祇,垮掉的一代的灵魂和缪斯,无数人青春的幻梦,却由于某一事件被刻意埋没,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和文学作品中。
那些关于卢西安的线索,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蛛丝马迹,那些情欲和挣扎,疑窦和明证,生命和死亡让人感到疯狂和着迷。
影片带着一种喧闹欢乐的氛围开场,那是二战开始前,主流文化正在努力维护维多利亚时代留存的文学秩序,艾伦·金斯堡在这种氛围下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
他在这里遇见了放荡不羁,蔑视陈规的卢西安·卡尔,逐渐被他吸引并爱上了他,也通过他结识了垮掉的一代最初的另外两位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和威廉·伯勒斯。
他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了解了卢西安,发现了他的人生困局,并经历了他最终的爆发。
艾伦来到大学的第一天,舍友看到他在观察墙上的线路图的某个站点,便以一种开玩笑的口吻对他说,“你想去那里吗?
那里是童话之地。
去了那里,你就永远回不来了。
”《杀死汝爱》这部影片最重要的特征也通过这不起眼的话显露出来。
童话之地,仙境和幻梦这三个词在影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两位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和戴恩·德哈恩,以相互映衬的风格,将我们带回梦境一样疯癫,痴狂,纵情纵欲,挣扎和迷惘的20世纪40年代。
《杀死汝爱》展现了二战开始前美国文学巨匠互相认识和聚集的过程,也是影视叙事中导演第一次如此贴近卢西安·卡尔。
它描摹了卢西安深陷的那桩谋杀案,提供了一种猜测,让我们得以一窥事情发生的始末,拨开迷雾去看见另一个世界。
正如之前所说,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丹尼尔的情绪表达略显用力而笨拙,而戴恩•德哈恩却是那样的懒散,漫不经心和游刃有余。
作为曾经的小哈利波特,丹尼尔仍然没有完全从这个系列里面走出来,显得磕磕绊绊而不够流畅,生疏而缺乏表情。
他仍然带着哈利身上那一种格兰芬多式的愚蠢的勇气,拼命要跟别人解释,拼命把话讲清楚,有一种不分敌我的坦白和诚实。
但是这样的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人物本身的特质。
丹尼尔借此塑造了一个粗框眼镜,黑色卷发,苍白,瘦小,神经质的年轻诗人形象。
他痴傻地爱着,他是小白也是未开放的花苞,拼命把自己灌醉,往灯红酒绿里冲的那一种,不能被刺激,也不允许别人说他不行。
在卢西安的带领下他第一次反叛传统,第一次喝酒,第一次吸食大麻,第一次自己写诗。
他们共同创办了文学组织“新视界”,突破了韵律的束缚。
在第一次对话时,卢西安对艾伦说,“生命是一个圆,我们被困在活着和死去的车轮上,在生死之间不断地循环。
它是一个无尽的圆。
直到有人来到这里,打破了这里的规律。
然后,整个世界忽然就宽广了。
”这也是他一直信奉的生命哲学。
《杀死汝爱》的结构基本遵循圆的轨迹,同时圆的意象也一直贯穿全片。
比如,艾伦最初瞒着父亲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他的父亲在得知他被录取时,告诉他可以尝试自己写诗。
在影片的最后,父子俩终于和解,艾伦在在父亲的办公室里打着草稿。
他又回到了原点。
最初的垮掉一派的四人组合中的富家子弟威廉•伯勒斯,从哈佛辍学过着放荡的生活,最终又回到了学校。
他的生活,同样画了一个圆,回到了开始的地方。
最后则是卢西安,对他来说圆的意味沉重而阴暗,在杀死他的挚爱,也是他最恨的人的大卫·卡莫勒的时候,卢西安才带着疲惫和痛苦发现,有些东西,一旦你爱过了他们,他们就永远属于你,挥之不去。
而如果你试图放手,他们只会像一个圆一样又回到你的身边。
他们已经成为了你的一部分。
无法割裂,杀死他们就相当于杀死了自己。
梦境感在很多处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比如,在大卫的公寓里艾伦和卢西安跟随威廉吸食印度大麻,寻求感官的刺激以获得作品的灵感。
在青蓝的朦胧光线里,他们在恍惚中看见乐队安静了下来,人们的动作像慢镜头一样逐渐放慢直到停止。
艾伦手足无措地四处张望,威廉用手指沾上火焰移到他面前给他点烟,再慢慢收回手舔舐自己的手指。
然后他们跟随卢西安起身,观察着姿态各异的人,逐渐通过触碰点醒沉睡的静止的人们,让他们互相亲吻。
这一段展现了艾伦脑中精妙又奇诡的幻觉世界,他像极了一场梦,具有浓重的隐喻意味。
还有一处则是,在药物的作用下过了神经质,疯癫和混乱交错的很多天之后,艾伦写出了新视界的第一首诗歌作品。
他飞奔去找卢西安准备给他看,却得知卢西安和别人出去了,发现他眼中并不是只有自己。
幻梦破灭,艾伦在迷惑和沮丧之下揉烂了自己的稿子。
之后卢西安带着艾伦去见了杰克•凯鲁亚克,他口中那位真正的作家,他们在夜里偷了一艘船违反宵禁出海,三个人在船上聊天。
此时屏幕几乎全黑,远方岸上的灯光远远的打在他们身上。
被一首诗点燃火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畅想未来,他们幻想着加入商船队,航行世界,直到战争结束。
然后跳上船,去到巴黎获得真正的自由。
但他们的畅想还没来得及收尾,便被刺耳的汽船警笛声打断。
他们被迫回到学校,背上留校查看的处分,而卢西安面临着被开除。
在校长办公室,卢西安的母亲被叫来,校长列举了他的一系列违反规定的行为,最后问道,你为什么来到哥伦比亚大学。
卢西安轻佻地回答说 “解放巴纳德女孩们。
”他穿着西装和格子衬衫,打着领带,金发梳的一丝不苟,却在灵魂中透露出浓烈的反叛意味,轻松,放肆,不以为意。
但在发现母亲把自己的过去经历悉数告诉学校时,他的冷静的外壳却猛然破裂了,周围的声音好像隔了一层钟罩一样越来越朦胧,游刃有余的腔调离他远去,他的呼吸越来越急促,山洪一样的怒气终于爆发。
那是极端的愤怒,和环境格格不入的厌烦,对循规蹈矩的厌弃,还有连这种稳定的生活条件都不能保持的绝望。
至此卢西安混乱的过往冒出了一个尖角,像是从水里拔出芦苇带出的淤泥,那些黑暗和绝望慢慢浮现。
他频繁的转学和极端的情绪全部来源于他的守卫也是他的狱警,大卫卡莫勒。
积聚的矛盾终于在卢西安发现他无法摆脱大卫的那一刻彻底爆发。
他本想像之前说的也一样乘上船去巴黎,但在码头被大卫追上让他崩溃和绝望。
卢西安选择了单独解决,然后就是混乱的镜头,凌乱的脚步,血和泪水。
大卫死了,卢西安被逮捕。
艾伦在他的房间里拼命翻找,努力为他寻求证据保释,背景音乐不断响起的try breathing简直惊心动魄。
通过威廉的话和夹在书中的纸条,艾伦终于拼凑出了大概的真相。
卢西安很小的时候就接受大卫卡莫勒的守卫同时也是骚扰,18岁时自杀未遂,被大卫救起,之后数次转学试图摆脱大卫均未能成功。
这个人毁掉了他的生活,是巨大的阴影笼罩在他的头上,改变了他的取向,禁锢了他的自由,让他口不能言,无从下笔。
大卫•卡莫勒和卢西安•卡尔的这一条感情线在全片中并非直接用力着墨,却贯穿全片,力透纸背,那种血肉交融的强烈感情让人周身战栗,血液直冲头顶。
我们通过艾伦的回溯看到了当晚的场景。
他们在湖边散步,矛盾激化无法沟通,发生了肢体冲突,卢西安挣脱大卫的手臂,反手拿出匕首对着他。
大卫说现在我知道你的感受了,在你试图自杀的时候。
他在说动手吧的时候大概从未想过卢西安会真的把匕首刺进他的胸膛。
但他仍然没有死,最终卢西安绑起了他,在他的口袋里装满石头,把他投进了哈德孙河里。
“有些东西,一旦你爱过了他们,他们就永远属于你,挥之不去。
而如果你试图放手,他们只会像一个圆一样又回到你的身边。
他们已经成为了你的一部分。
或者他们会毁了你。
”真是一个周而复始的环,卢西安杀死了大卫,然后艾伦听从母亲的话选择了放手,不去替他申诉,相当于间接杀死了卢西安。
都是在杀死他们最爱的人,都是在杀死汝爱。
卢西安最终在狱中自杀未遂。
艾伦结合自己的猜测,将当晚的情形写成了一部小说作为期末作业上交,遭到拒绝然后选择了退学。
他在小酒馆的角落里一边抽烟一边写诗。
他和所有的爱情中的和悲伤的人一样,他是一个诗人。
镜头向艾伦的头顶的裱起来的报纸靠近,我们看到了黑白报纸新闻版面的卢西安,那一次谋杀事件。
这样的朦胧结尾处理使人感到,他们在某种意义上都获得了文学的重生,那个圆圈走到了尽头回到了原点,死亡也代表着重生。
“小心点你不是在梦游仙境我已听说在你灵魂深处滋生的疯狂但你的愚昧却是你的幸运在你独立之日你就是受罪的那个找到爱在哪里吧给予,分享和舍得唯恐我们还未开放便已死去”
Part I 火焰般的人儿有一种人,如 Lucien Carr,犹如火焰般的存在,你无法忽视他们的存在。
你嗅到了危险的味道,却被那光芒牵引,想一探究竟,飞蛾扑火般燃尽了自己,他们魅惑的笑声一曲安魂。
回望,这样的邂逅,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尽在不言中。
到底还是有趣的吧。
身也好,心也罢,反正也终归是会尘归尘土归土的,怎么将它们安葬也不会天堂地狱的。
近来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儿,再远了的也记不起了,再久些,这些也会忘掉。
一次是在狂欢的party上。
我和朋友穿着奇装异服穿梭进灯光闪耀音乐震耳欲聋的大厅。
目光试图在一群海盗警察吸血鬼中寻找到其他先到的同伴们。
正当我努力地躲避端着一排啤酒横冲直撞的络腮胡大汉,朋友轻而急促的冲我耳边喊了句,“快看,那个人好(此处”好“字,重读,拉长)帅!
”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我的整个身体已经被朋友扭了个一百八十度(这朋友也很少如此失态)。
我试着调整身体的平衡,不经意抬眼,人群中一个穿着白色T恤中等身材的金发男孩儿,一双明亮的眼睛披着浓密的金色睫毛。
那眼神桀骜而放荡,一看就知道应该已经喝了不少。
他看到了我看着他,避免直视,我回过头面向朋友。
我想他就是朋友说的那个。
轻轻说了句,”一般般“,遂钻进人群。
和同伴们喝了些啤酒和香槟,醉意些许,随着音乐晃动,来到一桌精灵女孩和高大魁梧的”矮人“领地,他们很热情,请我喝利口酒,我们跳了跳舞。
我见到那个金发男孩儿在舞池中kiss around,吻了不少小伙的嘴,醉的不轻的感觉。
随着音乐和那样随意的气氛,醉意更浓些,又看见了那个男孩儿,我微笑着看着他,目光穿过人群,他魅惑地望着我,这样的对视持续了十秒,他走了过来。
后来也没有后来,我们也只是聊了聊。
他们就像蝴蝶一样,飞来飞去。
另外一次是在Bus上。
在市中心的那几站很多红绿灯,车总是停下来。
我看到车窗外远远的地方,一条移动的鲜艳的裤子,一条腿儿鲜红色,一条腿儿艳绿色,红的后面口袋是绿的,绿的后面口袋是红的。
这样好像哪个马戏班子戏服的裤子,穿在一个妖孽般的人身上,就变成了一种律动。
说TA妖孽,是因为那股子自信劲儿,连专业模特都不及其万分之一。
我的目光追随着那团火焰,看TA在人群中舞动,视线所及其他一切马赛克掉,那条裤子成为唯一清晰的画面。
走走停停的车子终于经过了那条裤子身旁,TA在等红绿灯,我望见了裤子主人的那张脸,正在仰着脸儿吞吐着一口缭绕。
那一瞬间,我觉得TA是迷人的,虽然都没看清是he还是she,因为车儿忽然发狂般奔走了,留下那个画面定格在那个丁字路口。
---Part II 红白玫瑰Science和Art是我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选了Science的我,近来望着这颗大米饭粒儿,又觉得胸口的朱砂痣隐隐作痛。
Science是凭借冷静的理智存活的,Art呢,感性的狂热是它流淌的血脉。
同时存在的二者,足以让一个人分裂。
好像我marry了science,如今又想在家里写作画画写曲子,like crazy,不分昼夜,突然有种出轨的感觉。
Art的魂觉醒的时候,不用酒精,一样疯狂。
话说为什么搞艺术的人一定要那么疯狂?
是艺术让人疯狂还是疯狂的人才爱艺术?
或许都有吧,疯狂的人热爱艺术,艺术让他们疯狂到了极致。
Part III 伙伴羡慕这群家伙有彼此的疯狂作伴,什么都好,他们彼此支撑着。
而活在一群正常人里的非正常人类是极其痛苦的,因为要披上一层社会的外衣以保护自己的敏感脆弱的灵魂。
孤独,和周围有没有人陪伴没有半毛钱关系,在一群非同类的人群中,只能更加清晰了孤独的轮廓。
没有伙伴,才孤独,孤独侵蚀到骨头了,游走于每一根神经,我想我已经中毒太深,无药可救。
以至于,写下这篇乱吼。
PSLove this song 片尾曲 ,Don‘t Look Back Into The Sun'
<图<图
当年真实的纽约时报 片2>片1>
精神上的交合《KILL YOUR DARLING》时光流淌,距离上次提笔挥洒,已经是蛮久以前的旧事。
正如认识L小姐,感觉已经如此漫长。
跟L小姐一直有一些不曾成文的约定,比如今天我要写的影评。
与其讲是一种兑现,倒不如说是我内心的一份告白。。。。。
好了,滥情的话到此为止吧。
昨晚陪L小姐看了她推荐的《KILL YOUR DARLING》,一部写实的男同题材电影。
剧情简介就此跳过,直接说一说我的观影感受。
对于男同题材的影片,其实鄙人一直是敬而远之的,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对异性那永无止境的荷尔蒙吧。
因为是亲爱的L小姐,我忍住了腹中几番想要翻江倒海的冲动,静静的欣赏(苦痛的煎熬)着。
我甚至几番耿耿于怀L小姐对男性那种永无休止的欲望是有多么强烈(估计被她看到要被痛扁)影片叙事时间为二战期间,讲述了当时被誉为“垮掉的一代”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疯狂生活。
影片伊始,一个上身裸体并沾染着鲜血的男孩出现在荧幕里,冷峻的脸庞带着莫名的绝望和哀伤,我差一点就沦陷(弯)了。
他就是卢,这个纯洁又阴暗的天使。
他怀里奄奄一息的躺着一个稍微年长的男人,留着性感的胡须。
接着就是影片的大标题——啪!
啪!
啪!
的三个英文单词出现了。
哈哈,是不是很带感,自带音效。
闪回之后,电影开始正叙,当男主之一的艾伦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脑海中只有闷骚和艾(挨)伦(轮)两个想法。
丫的当年拍哈利波特挺正太啊,怎么现在成这德行了?
是我代入反应太强烈了?
艾伦的出场,一直是压抑苦闷的表情,绝望的打扫着房间。
以至于让我以为他是一个受压迫的打工的苦逼小受。
直到他随着留声机里爵士乐的闻鸡起舞,才让我看到他被压(闷)抑(骚)下的张扬,而父亲的出场打断,让我对他内心渴望疯魔的感受更加深信不疑。
面对精神病患的母亲,艾伦表现出了他细腻的感情。
在母亲面前,他可以独当一面,作为男人。
他的这份成熟,就建立在这样不幸的亲情上。
直到他父亲递给他那份哥伦比亚的录取通知书,好吧,我知道,好戏开场了!
(女警凯特琳对白有木有)身为另一位男主的卢与艾伦在图书馆不期而遇,标新立异的卢当着艾伦在内的新生面前,站在桌子上歌颂着性和自由。
这样一个叛逆放纵的少年,注定会点燃艾伦心中野性的火苗,卢口中大胆露骨的诗歌,成为了艾伦眼中最诱人的美景。
于是接着剧情很自然的让卢西安跟艾伦相识了,然后他们讨论着理想,讨论着诗歌,满嘴都是韵律和美靡的文字,接着瘾君子富N代的威廉出现了,再然后是辍学的杰克。
这四个人,就是垮掉派的代表人物::牛逼闪闪、反传统、纵欲、崇尚自由、蔑视现实的一切秩序,就差反人类了,而最最要命的是,他们都是文化人儿!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啊!!
)看着他们在昏暗的私人公寓里开趴的时候,糜烂的气氛被烘托到极致。
酒精,毒品,性充斥着整个画面,甚至弥漫到我现实的房间中。
这种堕落的场景我是无法接受的,以至于心生厌恶。
当他们手中的大麻在彼此的嘴中传递的时候,那种伪装在成熟老练下的青涩,让我想到了自己学生时代抽烟的情形。
享受而销魂的神情,自我陶醉,如果让我现在看到当年我的样子,我只想说。。。。。
那是一副欠操的样子。
L小姐说,很想陪我一起尝试抽烟的感觉,我嘴上说着不要,不能把你教坏。
心里却很诚实的32个赞,甚至脑海出现了如是的画面:特写镜头下两双充满着渴望的眼睛,弥漫着性和烟草味道的房间,饥渴吞咽的喉咙,粗糙的喘息,烟雾从我的口中吻到L小姐的嘴里,一次,两次,三次。。。。
我想这就是中国男人典型心理。
白天骂着潘金莲婊子,晚上却握着下体拼命的幻想着金莲妹妹。
当这样的一群人聚在一起,注定会有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发生。
当片头垂死的那个胡须男人(大卫)出现在趴体上,嘴里念着卢念给艾伦的那首诗:“人生就是一个圆圈,我们像车轮一样由生到死,无限循环,直到有人闯入。
” 我就猜到他们的关系不一般啊!
一出三角撕逼大战就要来临了啊!
说说卢锡安这个角色,淡蓝色的清澈的,带着点玩世不恭的眼睛,俊秀的脸,轻蔑倔强却又诱人的薄唇,瘦弱的身体,本身已经自带主角光环,偏偏又满腹美到不要不要的诗词美句,加上不甘平凡,叛逆疯狂思想,他成功的俘获了众人的心,用命运的网把旁人编织在一起,束缚了别人,也困住了自己。
说他是天使,因为他给了身边人梦想,给了他们生活的方向和憧憬,即使那只是美丽的泡沫。
说他是魔鬼,因为凡是遇到他的人,无一幸免的卷入了这段荒诞而又残忍的旅途。
以至于对于卢锡安,我一直怀着敬而远之的眼光去审视,他是可爱的,可怜的,亦是可恨的。
说他可爱,因为他有着他那个年纪的幼稚,有着对世界纯真的幻想,有着属于那个年纪的纯真。
说他可怜,他未曾体会过暖暖的亲情,以至于当他看到艾伦与母亲深厚的爱时,自己潸然泪下。
与其说是对艾伦即将失去母亲陪伴的同情,不如说是他对自己悲惨身世的愤慨。
还有最大的可怜,就是被假手于人,被艾伦借刀杀人。
杀死了那个一直纠缠于他,却又深爱着他的大卫。
我曾认为,卢内心除了抗拒大卫,内心深处还是有对大卫真挚的爱的,只是尘封了太久,以至于直到至其于死亡的悬崖时才被寻回,痛苦不堪。
死者长已矣,却将爱永恒,将恨释然,生者却在每日的炼狱中饱受折磨。
《无间道》中有几句禅语:“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
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
无间有三,时无间,空无间,受业无间,犯忤逆罪者永堕此界,尽受终极之无间。
”卢的余生,无不是如此而过的。
说他可恨,我恨他有着太多天真的理想和对世俗的批判。
当他嘲笑抗战从军,保卫国家的有志青年无用时,当他说出要游历巴黎,解放人类的时候,我真的想上前狠狠的抽他一巴掌。
他改变了太多人的生活轨迹,改变了别人的一生。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可怕之处,就是他怀揣梦想,你永远不会探得那个梦会有多大的魅惑,蛊惑着你去改变多少,诱导着你走上一条未知的路。
也许,是一条通向比死亡更加残酷的绝望之路。
艾伦,杰克,威廉,大卫无一幸免,因为卢为他们编织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梦想。
好了,说说他们牛(傻)B(X)的壮举。
他们在大卫的房间里,将一本本文学经典撕碎,肢解,然后像庆祝胜利一般将这些战利品钉在墙上。
最后一个镜头停在了一张印有大脑的书页上,卢上去就是一钉子。
我想,导演想用镜头表达他们极度想要冲破禁锢的内心写照,可我总觉得,导演也在说,这是一群脑子有坑的逗比(难道只有我有这种领悟么)当艾伦因为吸食毒品而脑洞大开,幻想游离的时候,当他与卢割破手心,血液交合的时候,当卢吮吸他的手指的时候,精神上的性交嗨到爆炸。
不似高潮,胜似高潮。
卢 艾伦 杰克 在港口看到了一艘小船,于是他们荒诞的想法在脑子一热之后,登上了通往自由的旅行。
在木船上,艾伦将晦涩的爱念给了卢“小心点,你不是在梦游仙境,我已听说在你内心深处滋生的疯狂行为,但是你的愚昧却是你的幸运,在你独立之日,你就是受罪的那个,找到爱在哪里吧。
给予,分享和舍得,唯恐我们还未开放便已死去”这诗依然预示了卢的一生遭遇,也揭示了他们众人。
在我未入戏之前,一直觉得这诗烂的歇斯底里,哪有我天朝来的诗意盎然——“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等等等,比比皆是。
可当我反过头来再看这首诗,不禁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自嗨到高潮了么)当他们决定夜闯图书馆而偷钥匙的时候,艾伦和女图管在书架旁来了一出激情快P。
还是处男的艾伦在性欲高涨的欲女图管面前,青涩的一塌糊涂。
当欲女俯下身为他KJ的时候,调侃他撑不过30秒就会泄的一塌糊涂。
而就在这场打赌进行的时候,卢出现了在艾伦面前,被KJ的艾伦迷离的望着卢,这场赌约在艾伦数到9的时候草草结束了。
我坚信如果不是卢的出现,艾伦可以用自己坚挺的下体赢得尊严。
只因为卢,艾伦的初体验完完全全是给了眼中的卢。
享受着别人的馈赠,心里想的却是他。
说说艾伦,当沉沦在对卢的热爱中无法自拔的他听说卢要选择离去的时候,他选择了背叛,让一直纠缠于卢的大卫对其紧追不舍。
我一直无法确定艾伦当时的内心活动:是爱之深恨之切的报复?
是爱的痴迷不择手段的想要挽留卢?
还是如他父亲告诉他的,爱,要放下,要给予,要舍得,之后才能得到爱的馈赠。
他是在成全大卫?
不知道,我已经混乱了。
我想艾伦的内心更加混乱不堪。
黯然神伤的艾伦买醉酒吧,与酷似卢的路人甲约P酒店,似乎在用糟践自己的方式来歌颂对卢的挚爱。
镜头当路人甲打算用dog style后入时,艾伦犹豫了,然后换成了常规体位(都懂吧?
)他要用朝圣的心态去祭奠自己的第一次,去埋葬对卢的爱,去幻想再一次眼前的脸是卢。。。
大卫成为了本片高潮的导火索,成为了烟花荼蘼前的殉道者。
当他的胸膛面对尖锐的刀锋的时候,伤害是如此的难以出手,而当推波助澜的帮卢刺出第一刀的时候,伤害却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无法终止。
这样的画面让人看的窒息。
卢曾说过,他厌恶那些挂在大学荣誉墙上的人,那些害怕被人遗忘的人。
只是,在最后,他谋杀事件的新闻简报,充满讥讽的被挂在了那堵墙上,令人唏嘘不已。。。。。。
他们这一行人,这一生,这一遭旅途,结束了,亦是刚刚开始。
这段往事,像是开在他们心头的罂粟花,美艳欲滴,令人痴迷,只是花期只有那么短短一季,枯萎败落之后在心头腐烂变质,生发恶臭,每个人用不同的方式选择将它从心坎剔除,血淋淋,惨痛无比。
以如此的代价获得重生,只是,在内心深处,永远有那一抹缺口,空洞冷厉,无可慰藉。。。。。。
数年后,他们各自发表了影响世界的巨作,卢也出狱,经历了两段婚姻,育有子女,有着报社编辑的工作。
难道真的,不疯魔,不成佛??
——此电影源自真实人物以及事件最后,点上一颗烟,来思念我的L小姐。
I miss you,very much.
The libertine circle has come to the end.Kill your darling.Go back to the beginning.即使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垮掉的一代”们和他们的风流故事,诗书才情,依然永不过时,绕在一代又一代文青和伪文青的舌尖,被一遍又一遍咀过去嚼过来。
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抽丝剥茧谈事实,大概就是一个痴迷少年为少年摒弃一切的大叔被少年干掉,少年的新机油帮他收拾残局的事。
荒诞的是由于大叔的同性恋身份,少年不久便得以脱身,而新机油们,一个被未婚妻解救又抛弃未婚妻走上《在路上》的日子,一个一生痴迷于毒品与堕落,他们合写了一本书,非常隐(zhi)晦(bai)的写了少年和大叔的故事。
而另外一位与少年有着纠葛的基友,更是将第一本享誉世界的诗集,献给了少年。
缪斯一样的卡尔,自己不写诗,却影响了一代诗人,在传奇一般的哥大,与几位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有了命运的际会。
故事太玄妙,真相虽不可考,却有诸多细节牵出点滴事实,更添了遐想的余地。
我们当然都觉得大卫的为之辗转不是一厢情愿,可是那一晚究竟发生了什么,谁也不知道。
个中真相由于其扑朔迷离,牵涉者又多在历史上文坛上意义非凡,对此事的揣度、想象、推理,从来就没断过,《杀死汝爱》只是其中之一。
电影中的解释是艾伦掺杂了自身感情的臆断,现实中那本《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也未可知是事实,无论从不愿接受还是并非事实的角度,卡尔都没有承认过。
夺去大卫生命的卡尔最终以编辑的身份安度一生,结婚生子,就这个事实来看,这桩命案的结局对就此消弭于人世的大卫多少是有些不公的,这份不公,给这故事更添了几分唏嘘与好奇。
There are always be someone in your life ,like Carl,inspired you ,but unfortunately,not just you.旧任绿魔演过金斯堡,新任绿魔来演卡尔,倘若这俩在同一部里出现,简直是世上最好的搭配了;不过可惜不是。
虽然《嚎叫》是一部结构奇怪的作品,但是詹姆斯弗兰科骨子里面疯癫文青的特质和鼎盛时期的容颜外加男神AT带着黑边眼镜陪演基友,使得整部电影感觉怪异得理所应当分外顺眼,以至于长期以来金斯堡的形象在我心里几乎和弗兰兰就是重合的。
所以即使丹尼尔换了眼镜改了口音弱(gay)气森森,也依旧有淡淡的违和感。
当然,弗兰兰如今在疯癫而非文青的路上越走越远,时而化作开黄腔的欧吉桑,时而蓄其胡子伪装硬汉形象,即便丹尼尔不是最合适的人选,也很难想象弗兰兰再演金斯堡了--多少年过去,大家都不一样了。
况且,对于丹尼尔来说,同一个经典角色演了八部十年,想改变是真的太不容易了。
脱不是重点,演gay也不是必要,不再哈利波特,才是真的。
这一点上,他是成功的。
可惜戴恩演绎的卡尔光芒太盛,以至于丹尼尔的用力也显得黯淡了,如此面容清丽,狂狷邪魅的少年,时而清醒聪慧,时而癫狂无助;在他身上有着一种神秘而不可测的气质,带着一种病态的美,捉摸不透却很想将其握在手中。
再等《超凡蜘蛛侠2》这种商业大片上映,想必新一代男神指日可待了(可惜男神已经和高中的女友结婚了,但愿好莱坞的浮躁不要改变他,祝福百年好合。
)夜深忽梦少年时,多少旧事变新愁。
《杀死汝爱》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成功的还原了垮掉的一代里的精气神,每个人的癫狂、迷茫和神经质,放荡不羁和没有原则。
在电影的叙事逻辑中,艾伦的线是贯穿始终的,故事由他入学开始,到他退学为止。
在哥大的校园里,艾伦遇见了卡尔,印证了“遇见一个人生命全改变”,终于一个由于家庭原因只是偶尔春花秋月犯神经的小文青进化成为了反叛传统的大诗人,最终成为“垮掉的一代”冉冉升起的新星。
与其说卡尔是缪斯,不如说卡尔真乃调教达人。
虽然艾伦是讲述者,但是无论从角色的复杂度还是迷人程度上来说,卡尔才是真主角。
最后东窗事发后,艾伦说了这样一段话【Somethings ,once you in love with them,they become yours forever.And if you try to let them go,they only circle back and return to you,they become part of you.】有些改变是无法转圜的,有些人出现了,那痕迹就抹不掉了。
无论是卡尔,还是别的什么。
所以悲剧是注定了的,大卫的执着与卡尔的魅力一样,都是刻在性格里的东西,这一切都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命运这东西就是一个圈,一旦起始,总会回到原点,这一生都不过是在重复,把这圈子,画上一遍又一遍。
Never come to the end.其实对于卡尔自己来说,自己是那么【无辜】电影一直试图告诉我们,一群男人,一群文艺的,神经兮兮的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情欲争斗,一点都不会比一群女人差--甚至不像一群女人的斗争总是围绕一个或几个异性一样--他们不需要女人的介入,就可以自己演绎的花样翻新,带上点血腥和暴力的色彩,让一段风流情事,最终成为文坛传奇。
现实当中,艾伦疯疯癫癫的老妈临终前给艾伦留了一段话,这段话与艾伦的诗一样,被广大文青奉为圭臬。
【艾伦,结婚吧,拿着钥匙不要再吸毒了。
钥匙在窗台上,钥匙在窗台的阳光里。
】可惜艾伦没有听话。
他又怎么会听话。
他是艾伦金斯堡啊。
人生多彷徨,谁又比谁更堕落么。
我们言之“垮掉的一代”,不过是相对我们“垮掉”罢了,如今我们这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好好成家,好好活着,奉养父母,回报社会,每天读书工作看电影,赚钱养家生孩子,想尽办法让自己的人生“积极向上充满意义”,这样就不“垮掉”了么。
笑话。
一说看透,一说看不透,都不过世间一念,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高中的时候在自习课上看《在路上》,看到迪安在街角消失的背影,哭的不能自已,心里感觉空空荡荡,仿佛自己也走在那条走不完的公路上,一路开到天涯海角。
现在回想,觉得可笑,那个时候懂什么呢,每天看着二尺见方的书桌,做着做不完的习题,身边有三五好友,有点小爱好却身无旁技,会为某个人在心下暗自纠结,不过就是这样的人生。
未见世面,倒愿意畅想未来;未经残酷,却总为赋新词强说愁;彼时对《在路上》的迷恋,大概就出于这样的原因吧。
但是除了这个之外呢,总有些什么东西,让活在平凡生活里懵懵懂懂的我们,和经历文学浪潮社会变革的“垮掉一代”有了共鸣。
有些时候我们愿意做一些事,知道它是错的,或者说,知道它在大多数人眼里是错的,但是还是想做下去,也不是为了和谁不一样,也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只是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可以让自己感觉有一点存在感,就那一点点存在感,值得我们活下去。
世界那么大,我们那么小,他们的毒品、性爱、在路上,我们的努力、奋斗、看未来,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证明,也是寻找,寻找让自己心安理得停下来的东西,有些人找不到了,就一直走下去,有些人以为自己找到了,就停在那里。
早前看过一段话,【阳光和生命相比,当然生命重要。
但在某些关键时刻,阳光显得那样不可缺少,无法替代,甚至用生命去换取也心甘情愿。
】在路上之于我们,便是为获得阳光。
虽然更多时候是阴雨绵绵,但是我们依然愿意去寻找。
那一刻的暖,足以抵挡路上的全部寒。
更或许,我们寻找的,就是寻找本身。
所以看起来违背了常理、道德,颓废、堕落、弃绝社会、家庭的”垮掉的一代”们,却数十年如一日的获得和抨击一样甚至更甚的追捧--我们为何不安分,是穷其一生都难以解答的问题。
但是这也没什么,就让我们用不一样的方式,去诠释一样不安分的灵魂。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里,引用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来解释为什么读经典。
【苏格拉底临刑前,在练习一支乐曲。
有人问他,都要死了,做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苏格拉底答道,至少在死之前,我学会了这曲子。
】其实这故事同样可以解释我们和他们为什么沉迷于那些【无意义】的事情,因为人生,本来就不需要那么多意义--我热爱这一刻的自己,最重要。
《杀死汝爱》是黑色的。
但是垮掉的一代,却是从黑暗和堕落里活出光的一代人。
这个圈,还是转回来了,形式变了,质地犹在。
真好。
这是一部有很多缺陷,却依然迷人的电影。
看完之后,我的脑海里只记住了三样东西:诗歌,卢的蓝眼睛,艾伦在小船上读诗的样子。
也就是说,我记住了影片想传达给我的,只属于那个垮掉的一代的,最美的东西。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那么对观众来说,目睹主角亲手杀死所爱,无疑会是最精彩的一出戏。
人生如戏,每个参演的人都是主谋。
整出戏的灵魂人物只有一个,卢。
卢的眼睛让我想到,村上龙的一部颇具绝望之美的小说的名字——接近无限透明的蓝。
卢的缱绻气质,借用Waxlrose评价Jonathan Rhys Meyerss的话恰如其分:“他是温室里怪状而艳彩的花儿,是白妖精,是戒备感的波斯猫,是修长而明亮眼睛的貂,是伊甸园里诱惑夏娃的蛇,是比亚兹莱插图里扭曲的装饰,是莫罗画笔下憔悴的象牙白,是堕落,是放纵,是邪恶,是性,和——美。
”卢的美是毁灭性的。
这就是他能迷住所有诗人的原因。
因为每一个诗人心里,都藏着一具开满玫瑰花的骷髅,都深藏着一种隐秘的、对死亡的、无可救药的迷恋。
对他们而言,毁灭是表达美的最极致的方式,如同死,是爱的穷途末路。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那华美之袍上,虱子啃噬出的一条条细密的伤痕,便是艾伦在求之不得的欲望之火中,为卢写下的一行行诗句。
大多数人都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卢是在那绝望中生出的缪斯。
得到他的唯一方式,便是死亡。
电影里选录的诗歌都很出色。
以下摘录三段。
卢谋杀教授时旁白一段:“有些东西 在你爱过后 就永远地属于你如果你想对他们放手 他们只会打转 又回到你身边它们要么成为你的一部分要么就毁了你。
”艾伦在黑暗中的小船上,为杰克和卢朗诵的一段:”警惕着 你并不是在仙境我听说奇特的疯狂在你灵魂里生长了好久可你是幸运的 因为你有傲慢 你隔绝着痛苦的你们 方能找到藏匿的爱付出、分享、失去至少不会未盛放就死。
“然后就是我最爱的一段。
第一次在预告片里听到时,心就碎了。
”又一个爱人奔向了苍穹圆圈被打破当死亡也带来了重生就像所有的爱人和悲伤的人我是个诗人。
“在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正好单曲循环着Damien Rice的Cheers Darlin’,感觉很是应景。
都是Darling,都是心碎之歌,都很美。
Darling,我们爱的永远只有自己,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推荐阅读原著:《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856199/
《杀死吾爱》,本来以为是无比文艺沉闷的电影,看下来却惊奇的意外喜欢。
无论是电影的色调、配乐、每一个场景的转换,青春糜烂的不成样子,在世人的目光中另类的成长。
也许你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异类,但是总归有你喜欢的同类一起发现你异于他人的特别之处,欣赏你赞美你热烈的喜欢你。
戴恩•德哈恩的声线美哭了:I was just a kid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直男的演出让我一度以为他(艾伦)喜欢上他(卢西安)莫名其妙的简直了。
甚至都没有他(大卫)爱的那么强烈以至于迫使他(卢西安)杀死了自己。
wolf like me 深夜潜入图书馆,开始的无比热烈,又转入延时一般的节奏中,随后又转向热烈之中,配乐无比赞。
最爱台词:We’re the ones he needs but never wants.我们是他需要的但绝不是想要的。
看完之后,其实不得不感慨的是,剧本和导演,对任何电影故事来说,都是最重要的。
这部作品,无论对于不熟悉垮掉一代的普通观众来说,还是对于文艺到死的文学青年们来说,都是可以投入进去观赏的,它所要传达的很多微妙的东西,最终通过简短的90多分钟(掐掉片尾),在非常有限的叙事空间和格局里,通过不多的几个核心人物,非常精准地传达了出来。
虽然杀死汝爱的叙事者,是Allen Ginsberg,但是这部电影,我认为真正的核心,还是Lucien Carr,这个人物在其中展现出来的多重层次与复杂性,老实说,让我非常着迷。
————Lucien Carr,如他自己所宣称的那样,是一个特别的人吗?
答案是是,也不是。
电影一开始我们见到的Lucien,年轻,貌美,张狂又无所顾忌,带着离经叛道的迷人气质,荧幕前的观者,如同片中愣头愣脑的新生Allen,都被他这种气质所吸引。
他敢于在谨小慎微的学府中张狂地我行我素,在惠特曼叶慈亨利米勒的诗句中抵抗着古板的教条与无趣的尘世,他用酒精、香烟和迷幻药,带领着Allen进入一个他久所向往却不得其门的世界。
就如影片的最开始,Allen打开Lucien的宿舍门,Lucien就坐在里面,指尖叼着烟,带着似笑非笑的神情,看着你,于是你便愿意肝脑涂地,愿意追随到底,愿意在图书馆里献身他人,愿意做他所有希望你做的事,唯恐有朝一日他离你而去。
影片里,Lucien的母亲说,David用一张网捕获了她的儿子,其实答案恰恰是反过来,是Lucien,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魅力,然后有恃无恐地网住了他们。
网住以后呢?
他让他们当自己的”守护天使“,他自己呢?
一次他选择和伙伴们创造”New Vision“的大旗,一次他选择和Jack一起登船去巴黎。
David曾对Allen说,We are the ones he need but never want.我们是他所需要的,但永远不是他要的。
在网中心的Lucien,他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这就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Lucien说到底,并没有他想象中的,至少,他所希望的那么特别。
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不论作家,画家,还是音乐家,都必然清醒地面对着一件事情,即短暂的人生以及它的虚无。
杀死汝爱中,多次提到,人生是一个圆环,不断循环。
这是人生的真相,也是所有人都在经历的现实——它看上去永无止境,但又只存在于宇宙的须臾之间,每个人都在按照日常的规则行事,跳脱来看,其实毫无意义。
人们出生,长大,结婚,生子,最后老去,死亡,很快将不被任何人所记取。
大部分人,都无知无觉地遵守着这一进程,唯有怀有灵性、带着悲观主义的眼睛看着世界的人,才能够察觉到日常生活的悲哀与自身的无力。
他们不愿意,他们呐喊,他们抗争,活在追寻自我意义的道路上,希望可以从精神上出离于这个圆环,打破平静的水面。
对于Allen来说,Lucien就是那个打破水面的人,他清楚日常生活的无意义性,于是从一开始就选择嘲弄着所有循规蹈矩的人生守则,憎恶着庸常和老旧的经典。
但是他有一个最致命的弱点,就是他总是会用一种办法,去应对迎面而来的现实的怪兽:逃离。
就像Allen逃离新泽西的故乡一样,Lucien,在他人生中自我觉醒的那一刻开始,带着那种躁动,开始逃离,从生活中逃到诗的世界,从诗的世界逃到”The New Vision“的世界,从“The New Vision”的世界逃往海上的世界,让他的守护天使们应付着所有阻碍他逃离的拦路虎。
但,事实是,他永远完成不了他亲手开始的东西,也许每次他都以为这会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是精神上一个安全的家园,但就如同“The New Vision”那样,它很快支离破碎,所能达成的,只是一次图书馆的夜袭,一种孩子气的对传统的报复,没有办法真正地引起波澜。
这是他自身的圆环,他逃离了寻常人生的圆环,陷入的是另一种圆环,循环往复,永恒地活在逃离的过程中。
但没有人可以一直在逃,事实上,任何人都必须要面对生活,它不是拦在道路上的老虎,而是道路本身。
伟大的文学家们,靠自己的作品,创造出精神上的自我,打破生活的圆环,开辟出他们自己的道路,但那必然是一条充满孤独、死亡和痛苦,唯有自由和自我的路。
但Lucien没有办法,他没有才华去支撑自己,他也没有勇气去选择独行,他甚至没有胆量去坦诚自己的爱情,他被别人的养分供养着,又成为他人养分的来源,最终只能靠两败俱伤来偿还。
某种意义上,他是那个最痛苦也是最可悲的人,他的精神活在半空中,没有办法真正地以文学家的姿态,俯瞰虚无的人生,也没有办法回到现实中,将自己交给平庸。
在这件事上,他一点都不特别,他是所有苦闷的、悲伤的、躁动的,但却没有办法得到解脱的文艺青年们的化身。
(当然他比大多数的文艺青年们,都要好看一百倍。
)Lucien在片中提过两次兰波,一次是他喝醉了酒在晨曦中背诵着兰波的诗,一次是他远行前和登记处的人打诨,宣称自己是兰波。
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安排,而更像导演一种隐晦的象征,这个金发的、美丽的、沉迷于诗的少年,正把自己比作兰波那样杰出的诗人,而他身后甚至有类似于魏尔伦那样年长的爱慕者,一样在争执中彼此伤害。
但他终究成为不了兰波,兰波没有活过四十岁,留下了众多诗作,事实上像兰波那样浑身灵性的少年诗人,往往活不长。
而Lucien,在片中有过三次类似自杀的描写,一次是玩笑,一次在芝加哥的背景里,还有一次是监狱中,他都没有死成。
但他的某一个部分也确实在某种意义上死去了。
David,被他爱过,也被他鄙弃,却也成为了他的一部分,网住别人的人其实也被网住了,当他亲手杀死David时,他杀死的,是他身体里那个原本躁动不安,依然拥有希望的灵魂。
此后,他再也没有理由可以继续逃离。
他是所有人中活得最久的,他没有成为作家,而是成了编辑,有过两个妻子,三个孩子。
他最后还是放弃了一个圆环,回到了另一个圆环里。
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虽然没有那么激烈和极端,但这是很多人所经历的过程。
Life is a circle, and there is nowhere to run away.毕竟,生活本就是个圆环,而没有地方可以逃离。
PS:片子里我最喜欢的两个段落,一个是Jack的好友,寄来的那封临终信,他慢慢地念着给自己的悼念诗。
伴随着的画面,是Lucien杀死David的画面,是Allen和一个形似Lucien的陌生人上床,是William往自己的静脉里注射着毒品。
每个人都在痛苦中辗转反复,不得生,不得死,无法得到,无法失去,无法给与。
唯有逃离。
另一个画面是最后的定格,墙上挂着Lucien的报纸,和哥伦比亚学生们别的照片们放在一起。
Lucien之前曾说,他们不过是无力的尝试,试图让自己被人铭记,要不然他们很快会被历史所忘记。
说着这话的Lucien,刚刚完成图书馆的奇袭,The New Vision的第一次行动,前途看似光明,他本以为他可以靠自己的才华和行动来被人记住,但讽刺的是,最后他还是上了这面墙,以一次谋杀案的形式。
就如他之后的人生,最终,还是因为Allen,Jack和William,这些本来因为他的感召而聚在一起的人们对这次谋杀案的描写而让他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特别而又不特别的影子。
作为一个中年家长,我在这个电影中敏感的嗅到恋童癖跟踪狂的气息。
网上搜索了一些资料,一个网站新闻编辑和我的想法一致并且向Lucien的写小说的儿子征询了的看法,得到了Caleb 本人的回复,基本符合我的观点。
有兴趣的可以看原文,英语不好的可以用翻译软件看个大概https://dailycaller.com/2014/02/24/son-of-famous-beat-murderer-lucien-carr-disputes-kill-your-darlings-films-version-of-event痴汉David刚认识Lucien 的时候Lu 只有12岁,完全是个孩子,而David是个26岁的成年人。
随后他对Lucien长达7年跟踪和密切接触,Lucien转到哪个学校他都跟着,大学的教职也不要了宁可做清洁工糊口也要跟着Lu。
如果对象换成一个女孩的话他绝对会被认为是跟踪狂变态,同性恋的无辜光环不能掩盖他恋童癖的事实,更不会因为他是一个专一的恋童癖而洗白。
不能简单说David Kammerer就是个罪恶的变态,他对Lucien的迷恋可能有个看似高尚的出处- 给他们的关系甚至批上一层浪漫的外衣- 古希腊推崇备至的导师传统:古希腊男孩进入青春期后(12-20岁)会由一个成年男性进行“爱的教育”,传授成年人应具备的品质学识本领,精神上和肉体上。
这看起来还挺浪漫的,但看问题不能摆脱历史时期。
甚至Allen Ginsberg还发表过恋童癖追求小男孩不算犯罪的言论。
垮掉一代就是为打破传统而生。
同性恋非罪化了,为什么恋童癖不能呢?
有没有罪看伤害。
他们的关系在初期看上去很符合古希腊模式,David以童子军队长的身份接近单亲少年Lucien,在文学方面他也有足够的学识造诣教导影响吸引Lu,还带他单独(重点)去墨西哥旅行,填补了Lucien缺失的父亲的位置。
但是这个填补Lucien父亲空缺的人却怀着和他搞基一辈子的心。
插一句,童子军组织现在已被证实是恋童癖最好的藏身处,他们可以近距离接触青少年,物色他们的猎物而不引起怀疑。
Lucien便是David的猎物。
最终Lu用童子军刀结果了David,始于童子军,终于童子军刀,用他写推理小说的儿子的话来说:任何侦探和心理学家都不能把这仅仅归于巧合。
David坚称没有得到过Lu,而Lucien的儿子认为David对他父亲的虐待和性侵行为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他们的整段关系,是长期而持续的。
“我父亲对卡默勒的矛盾的感情很典型,和早期虐待儿童受害者的感情一样,他不知道如何应对卡默勒的持续关注。
他一方面想要排斥,想逃走,另一方面却惦记和替身父亲的与性相关但却很亲密的关系,这是他从小到大从成年男性那得来的唯一亲密友善的经历,他无疑感到受宠若惊并深陷其中。
”-Caleb不管David多深情,当他对一个未成年人怀有性的诉求时(不论成功与否)更不用提多年的跟踪,就注定了带来伤害,在芝加哥大学Lucien18岁时自杀未遂就是明证。
不管Lu后来如何把轻生经历轻描淡写为“行为艺术”,我们有理由假设自杀的人在作出这一决定时必定是痛苦的,他在那一刻不堪重负想摆脱这种不正常的关系,摆脱David的控制,第一次以激烈的方式,第二次激烈的方式他杀了David。
我不认为Lu轻生是源于Allen臆想的迫于世俗压力不敢承认对David的爱,当然我也是基于推测,但轻生和伴随他一生的酗酒问题在童年受过侵犯的人中相当典型。
不管Lu的性取向是什么,他都有理由对这种从童年就开始的充满控制的关系和扭曲的感情感到痛苦并想要结束它。
结果是David把Lu救了回来,从此变得小心翼翼,Lu从此对David颐指气使。
如果没救回来,Lu和房思琪没什么本质区别。
Lucien的儿子十分反感影片中把David塑造的深情脉脉。
在我看来还好,影片中展现的更多是David的占有欲,通过代写作业把Lu拴住,这也证明了他通过多年调教有意无意把Lu培养废了,如果鸟儿不会飞就永远不会离巢。
他们的交流也是以互相讥讽为主,在酒馆探讨new vision时David一脸你们小孩瞎胡闹的态度,而和他同龄的William却给予足够的尊重,说“我听着呢”。
David可能在文学上对Lu影响很大,但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他们谈不上有共同话题。
所谓爱的卑微,只不过是不顾一切的对Lu的占有欲。
David对Lu和朋友们冷嘲热讽了大半部电影,Lucien翅膀硬了想一走了之时他才慌了,秒变忠犬。
影片一方面从Ginsberg的角度揣测Lu可能爱过David,另一方面也给Lu镜头控诉David:“我那时还是个孩子,而你将我拉进你变态的欲望中”。
导演不是当事人,这样拍已经算客观了,毕竟Lu自己不曾再提往事,而他的朋友们则写了又写。
Lucien的儿子对David Kammerer怨念很深,认为他父亲的家暴问题就是David遗留的阴影。
他认为虽然父亲在肉体上杀死了David,但精神上却不能与他了断,习惯了通过虐待(精神上或肉体上或两者都有)来建立羁绊。
虽然Lucien在工作中人缘很好,指导了几代新闻工作者,但在生活中却虐待家人和朋友(特指Ginsberg,谁让他对Lu也有超出友谊的想法呢)。
他成年以后专门做了心理治疗,治疗完毕后和已经是糟老头的曾经的美少年爸爸讨论了这个问题。
Lucien先是否认虐待指控,最终不情愿的承认,接着问: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之间有特别的羁绊?
Caleb形容当时他感到全身的血都冷掉,心想:不是这样的,这只意味着你和你的施虐者间还有些糟糕的未决的羁绊。
Caleb坚信他老爸是直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和Jack关系最铁,因为其他人都是“我当你是哥们/导师,你却想要睡我”。
Lucien出狱后开始留胡子,告别以前水光溜滑的美少年形象,估计也是为了减少对同性恋的吸引力吧。
影片中对Lucien的性取向也并没有明确,和Ginsberg除了那个吻之外,其他暧昧更多是Ginsberg自己的臆想。
甚至那个吻也可以理解为David调教下的条件反射。
影片一开头Lucien就吻了一个不认识的女人,证明一个吻在他而言不算什么。
Lucien的性向无论是弯是直都不影响他想要摆脱David的决绝,不影响他长大后意识到David利用他的信任想要占有他时坍塌的信念,也不影响David纠缠不休时他终于爆发的了断。
这段关系开始时带有的原罪(恋童)注定了它不会有圆满的结局。
不幸的是,无论爱过与否,David终究还是成了Lucien的一部分(become part of who you are),成为了一直笼罩在Lucien家庭中的阴影。
最后夸一下戴恩德哈恩影片中的扮相很有说服力,和历史照片对比还原度还挺高的。
美少年Lucien的儿子Caleb年轻时很帅,现在也是有气质的老头,有继承到老爸的颜值,通过心理治疗缓解了童年创伤,写的推理小说中经常探讨童年阴影对人的影响。
作为正常人,我非常理解索尼发行这部片子的方式和节奏。
但是看到人家德国都上了,香港却没有放映计划,我只好当了次没有看就来评论的脑残饭。
大学的时候因为喜欢路金波,连带着知道艾伦金斯堡。
有时候为了凸显自己散漫颓废的气质也会装着正儿八经的背诵《HOWL》。
但是那些人那些事,原来在各种记者传记的发掘下,还是有一段这样惊心动魄的过往。
“垮掉的一代的故事真正开始于1943年的春天,那时候,这一系列的事件才刚刚揭开序幕。
卢申·卡尔,一个来自圣路易斯的长相漂亮的18岁男孩在自杀未遂后,被送到芝加哥库克郡医院接受康复治疗。
在那里他接受了少量有关忧郁症的治疗,刚开始的时候,他非常痛苦。
当医生觉得他不会再自我伤害后,卢申被送到了居住在纽约的离异的母亲马里·恩格拉茨那里。
在受到粗鲁的嘲弄后,卢申同他的母亲保持了一种亲密但不稳定的关系。
他们不断争吵,激烈的时候,卢申甚至开始用他所能想到的每一个肮脏的字眼来骂她,这些庸俗的粗话充分展现了他从寄宿学校里积累出来的丰富而又猥琐的词汇量。
在那种情况下,她可能被骂成交际花或者粪便嗜好者。
每当缺钱时,卢申就会从母亲的钱包里偷钱。
最终,为了逃避母亲提防的目光,他凭借在其他学校所得到的学分,入学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新生。
在出走这件事上,他似乎表现得很像个男人,然而就连他自己都不清楚这样做究竟是逃避还是在追寻什么。
”《关于“垮掉的一代”的最完整冒险史》这是卢申卡尔出现在哥伦比亚大学时的样子。
他外在美貌过人、朝气蓬勃,对校内的课程没有丝毫的兴趣,就算学校里还有不管美国处在二战时期,仍然坚持讲解英国文学的马克·范·多琳,雷蒙德·韦弗以及莱昂内尔·特里林等著名教授。
喜欢流连于伦敦西区,那是一个从哥伦比亚大学主干道穿过百老汇街就能看到的肮脏小酒馆。
身边跟着他的GUARDIAN ANGEL大卫·卡默尔。
卡默尔来自圣路易斯一个殷实的家庭。
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并成为教师和童子军领袖,结果在邂逅他的青年学生--中学时期的卢申,便陷于深深的迷恋中无法自拔。
当卢申离开圣路易斯去往外地的时候,卡默尔跟随他从一所学校辗转到另一所学校,希望能够引诱这位执拗的异性恋小子。
而卢申对自己与卡默尔的关系非常矛盾,他一方面讨厌卡默尔的纠缠,另一方面则又将其视为良师益友,并称呼他为“GUARDIAN ANGEL”。
卢申享受这卡默尔这样一个出身良好,富有才华的年长者的爱慕和吹捧,但是却厌恶这个同性恋者亲近的欲望。
“卡默尔拥有完美的一切:睿智、富有、健康——但他却无可救药地迷上了卢申,像一个癫狂的追星族。
”--回忆录《你会好的》 伊迪·帕克
哈利波特丑cry
死基佬片,流水账,一个基佬跟他四个情人的故事
垮掉的一代 死后重生的循环
太多太多太多不足拖垮了这部同志片。(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真的演技太!差!了!真!的!不!喜!欢! )文学没有加分,也没有《心之全蚀》里那般美丽的少年。差评。盖茨比后又一部好音乐救不了电影。(也许大卫柯南伯格或者大卫林奇来拍这个可以拍出一个这个feel倍爽的影片吧。)
我为两年前刚看到卡司表时产生的『肯定要毁』的misjudgement深感歉意,导演一看就是深爱垮掉派啊,那种时而炽烈时而迷幻时而伤感得不行的叙事和剪辑让人有种『总算有导演抓到垮掉文学重点』的惊喜。蛋泥与DeHaan的表演也很精彩。
无趣
。。。文青的世界我永远无法理解
Dane DeHaan 演的真的挺好的,至少他真的不需要怎么用力就已经很迷人了,至于Daniel,怎么用力,看起来都有点缺2%的感觉。故事情节有点乱,刚开始以为不了解欧美文化的话会看不懂,其实我真的想太多了。而且不知道哪里不对,总觉得恩,看完了,心痒痒的,到底没有酣畅淋漓。
渐入佳境
被定型的演员
只想说说Dane,Lu就是那种sebastian式的男孩,美丽的,自毁的,傲慢的,让人着迷的,希望之光,欲念之火,也是罪恶的由头。OST很棒,拿脚趾想都知道会有libertines。
所以说诗人要么是疯子要么是gay?以及你要我怎么把那个露着胸毛腰毛腿毛的基友和我的魔法师初恋情人联系在一起???!!!
看过好几部上个世纪的艺术先锋、作家的传记式电影。发现他们都具备一些特质,飘忽的性取向、对酒精、大麻等成瘾、纵欲、视大多数东西为粪土,奉虚无主义为人生要义。这到底是为什么?
印象最深的就是爵士酒吧那场戏,他们陷入自我臆想,直到戴维的出现(太可悲了)把他们打回现实;其次就是高潮部分的完美剪辑;最后就是对性欲的描写,包括艾伦的主观臆想,在卢西安面前blowjob,以及最后与一个背影神似卢西安的男人约炮来满足性欲空缺。戴恩真是太有魅力了,感觉每个台词里都有表情。
不是服装选对了就能回到40年代的。
节奏缓慢,絮絮叨叨,不知所云,故弄玄虚的电影。。。看了一半实在坚持不下去。。。不就是个写诗的GAY吗长得还那么寒碜,扯这些个莫名其妙的台词干嘛呢。。。在里头意外看到嗜血法医的男猪,辛苦演了八年的美剧中途还得了癌症身残志坚到现在居然堕落到在这种片子里演个被杀了的老GAY。。。心酸
有生之年的愿望多了一条,希望小本和德哈恩共同出演一部基片。
You always take the sweetest rose/And crush it till the petals fall
很让人惊艳的导演处女作,更让人惊艳的是戴恩·德哈恩,这部电影之后他肯定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新一代男(妖)神(孽)了,好的演员就是这种耽美片成功的关键。影片的高潮处理的非常视觉化,“垮掉的一代”的精神气还原的很精准,凭这点,约翰·克洛基达斯就应该被列入重点关注的新人导演行列。★★★☆
蓝眼睛金头发好帅啊,可惜一部电影 ON THE ROAD 先入为主,所以总觉得这个电影是个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