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弗迪兄弟今年这部新片是他们最有商业意味的作品,不过本质上依然是作者电影,关注的焦点仍然是纽约边缘群体。
他们这次用大胆实验的手法为作者风格注入商业元素,令镜头下纽约的真实面貌有了别样的意味。
这回请来了明星演员罗伯特·帕丁森担任男主角,以及詹妮弗·杰森·李这种演技派客串。
相比之下,非专业演员数量大大减少,只有一位来自《天知道》的男配角,以及令人惊艳的新人小女孩。
也许是过多专业演员的缘故,过往作品中为人称赞的“真实影像”意味遭到大大削弱。
尽管依然采用手持摄影来营造画面晃动与粗糙感,一场在法拉盛商场的追逐戏相当生动过瘾,但是剧本里的虚构成分还是占了上锋,许多戏剧化的情节接踵而至。
其次是人物刻画有点过火,很明显看得出是“演”出来而不是真情流露的塑造,对比《天知道》的女主角,这部里男主角的暴躁性格有点让人费解。
反而是弱智弟弟的表现更自然,开头和结尾的两幕戏让全片的焦躁不安的情绪与孤注一掷的宿命感找到情感宣泄的出口,尤其是结尾的一幕拍得相当感人。
也许萨弗迪兄弟并不想重复《天知道》的旧模式,再加上有了充足的成本预算,于是他们开始放胆尽情开展电影实验,而配乐的运用可谓最突出。
本片的配乐比重是他们迄今作品里最多的,而且一反之前的小资爵士情调(《被抢劫的乐趣》和《长腿爸爸》),这回选用了电子乐。
既怀旧又极具未来感的配乐让我联想到70年代意大利的Giallo电影,游乐场那段最有“情调”,七彩霓虹灯光与电子配乐扭结出极度迷幻的视觉冲击;而片中更多次出现马丁斯科塞斯的黑色犯罪片致敬(《下班后》的海报与《出租车司机》的浮想),充分展现出导演对纽约这座城市一直以来的款款深情。
萨弗迪兄弟透过独特的美学风格炮制出一个前所未见光怪陆离的纽约面貌,暗中契合了主角躁动不安的性格,以及故事里令人绝望的宿命感。
我以为我看懂了这部电影,又似乎并没有。
剧情很直白:哥哥带着智障的弟弟抢银行,弟弟被捕入狱。
哥哥让女友从女友妈妈的信用卡里取出一万美金把弟弟赎出来,女友妈妈毕竟吃的盐更多一些,迅速将信用卡报停。
哥哥从电视里知道弟弟在狱中斗殴住进了医院,于是经历了各种曲折将弟弟带出了医院。
怎料醒来后的病人不是弟弟而是因贩毒入狱的亡命之徒。
一位好心的黑人大妈让他们在家里留宿一晚,十六岁的黑人女孩一脸无谓的跟着哥哥和毒贩去医院救弟弟。
弟弟没救出来,黑人小女孩被警察带走,毒贩试图逃亡的过程中坠楼身亡,哥哥被捕入狱,弟弟回到之前的理疗所。
这部电影很像一件后现代艺术品。
如同后现代艺术试图抹去高雅与通俗的界限一样,打破传统犯罪片的套路,没有精心设计的高智商犯罪,也没有机智神勇的警察,随手抓了个普通案件,稍显愚笨的罪犯,以及自然却又有些不可理喻的行径。
叙述过程尽量消解故事件本身的因果关系,打破常规的理性和秩序,将非理性,无序,与一种毫不做作的真实可能完美结合。
为什么要去抢银行,为什么要贩毒,为什么要跳车,为什么要在大半夜跟着两位陌生男人出门,为什么要回到理疗所,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似乎表达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表明。
整个故事剥离了生活的常规性和合理性,展现了一个偶然事件和现实。
就像萨特的那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
人类的存在最初是不具有任何预设的意义和本质,而是我们的行为赋予了存在无数种可能的本质。
一个月前跟同事翘班去看的这部电影。
本以这为是一部像《miss sloane》或者《accountant》这样个人英雄主义让人大快人心的犯罪片。
看完后发现竟然是一部让人无法用理性分析,只能用情绪来感受和体验的佳作,像极了读完加缪的《局外人》后不知所措的震撼和无以言表的深入而彻底却又似乎微不足道的共鸣。
突然想起这部电影竟是因为看到关于犹他大学一位天体物理专业女博士失踪多日后定性为抑郁自杀的报道。
更确切的说,是想起了这部电影名字,好时光。
我不知道32岁的唐姑娘到底经历了些什么阴郁迷惘的时光,但她一定有过很多意气风发的日子,比如冲破千军万马考入北大,顺利拿到美国全奖博士录取;也一定有过很多温馨惬意的瞬间,比如与家人朋友吃饭聊天,游山玩水。
我不知道一个光鲜亮丽的生命是怎样一点点跌入失意的漩涡,逐渐暗淡苍白,也不知道在她纵身一跃的瞬间,身体里充斥的是彻底的无奈还是彻底的解脱。
可是我的心觉得有些疼,涌出如同看完电影好时光之后那种深入而彻底的却又似乎微不足道的共鸣。
我想起六年前来自己来美国读博士的生活,想起其中的艰辛和困惑,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和忧虑。
国际学生这个身份在美国是一种尴尬的存在,一个有时限的暂住证。
这种暂住的状态随时可能因为某种不可预估的因素诱发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安。
或许在某个点上,会产生一种生命被抛在风口浪尖的无所适从和无能为力的沮丧和绝望。
等到风平浪静,到达彼岸,才真正安心踏实的过日子。
唐姑娘选择了在风口上跳进狂啸的浪涛,绝尘而去。
而那些风雨飘摇孤军奋战的时时刻刻,一次次自我否定和怀疑后依旧前行的悲壮,甚至那些毫无理智的念头和行为,都以一种自有的合理性存在着。
时光无所谓好还是坏,就像时间本身,没有颜色,形状,和气味;就像我们的存在,没有任何预设的意义和目的,一切取决于我们的行为以及对每一个行为的解释。
或许可以说,所有的日子都是好时光,因为每一个度过的日子都是真实的。
而我固执而偏狭的认为,只要是真实的就可以被认为是好的。
小时候以为人生就是心想事成,长大了发现,事与愿违才是生活的真谛。
可是那又怎么样呢?
真诚的活着,或者真诚的死去。
一切伟正光大的,一切荒谬渺小的,一切坚强明亮的,一切脆弱暗淡的,只要存在着,或着存在过,都是好的。
致那些好时光。
纽约版《大地惊雷》上一次这样在片尾让我头皮发麻的电影,就是《大地惊雷》了:随着结束曲响起,独臂女人站在警长的墓碑旁,镜头逐渐拉远,我潸然泪下。
不仅仅是结尾太像了,这两部电影,从叙事方式上也很像。
一部披着西部片的外衣,一部披着犯罪片的外衣,殊途同归,最终讲的都是关于爱的故事。
以及还有 在什么时候坚持你所爱的,才能叫做爱。
两部影片从头到尾情节一直十分紧张刺激,你就算真把他们当成西部片或犯罪片来看也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然而就是这结尾的最后一下,通过十分克制的手法想说又不想说,让人回想起之前的一切drama(原谅我,昨天刚看完《橘色》,对这个词印象太深了。。。
),又是那么的理所应当,才会最终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患难见真情,这句话一点不假。
在你越是困难,越是想要放弃的时候,你仍然能坚持你所相信的,坚持你爱的,这才让人最动容。
无论是大地惊雷里小姑娘对于justice shall be done的追求还是警长被感动后的不离不弃,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也要坚持自己所坚信的不动摇,这才是爱。
这部影片也一样,哥哥对于弟弟的爱同样至高无上,他甘愿为他弟弟做一切。
可笑的爱而这部影片结尾,那段弱智学校里的片段,又将关于爱这个问题的思考带入了另一个维度。
影片中弟弟身份的设计真的是优秀且耐人寻味的:弱智意味着他对于自我意愿的认知是欠缺的,他对于别人对他的要求或强加给的意愿没有辨别能力,他缺乏辨别“我想要什么,我不想要什么”,因此他做什么都是听从别人说的,除了生活自理外他缺乏自己独立的判断,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而正是这个巧妙的设计,使得最后哥哥对他的爱以及社会对他的爱(以医生为代表)这对矛盾的冲突格外激烈。
在这样一个弟弟的角色上,我们更能清晰的看出:爱,关心,为你着想等等这一系列感情,无论说的多么冠冕堂皇,充其量就是我们将我们的意志强加在他人身上的一种说辞罢了。
我们把我们觉得好的,我们觉得会对你好的东西希望你能获得的这种感情,其实并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人类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其实实现的是自我的满足,以及我们自身认同的建立。
我们的这种需要远大于我们希望对方从中获益的成分,或者可以说,我们甚至根本为了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会在乎对方究竟是否能从中获益。
就像哥哥和医生做的,每一方都是认为我在对弟弟好,我是为了他好,然而归根结底,哥哥和医生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只是自己存在的价值,弟弟究竟是否真的感受到了好,他是否真的从中获益了呢?
谁也不知道,谁也无法判断。
我们爱别人,就是人类自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罢了,我们通过这个过程获得自我认同,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然而对于这种爱是否真的对对方有好处却一意孤行甚至视而不见,甚至这种所谓的爱最终会伤害到对方我们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人类的可笑的“爱”。
就像片中那些愚蠢的女人们,她们可以为了她们所坚信的所谓的爱而做很多很多,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那根本不是爱,只是哥哥在利用她们罢了。
更甚者,就算她们知道了这一点,很有可能她们也不愿撒手,因为她们的自我认同就是从中建立的,失去了这个,她们自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失去存在的意义才是一个人最痛苦的。
虽然康尼很爱自己的弟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非常的自私并且人格有些toxic。
让他行为无法自控的弟弟陪着自己抢劫银行并且对他说这是为了他,放任他的女友在保释的地方歇斯底里,把另一个人从医院里面拉出来并毫无歉意,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欺骗强迫道德绑架,不能说他不正常,只能说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动物。
只是当康尼目睹那个人从高楼下坠的时候在想什么呢?
会不会有一丝丝的后悔?
结尾最后弟弟哥哥匆忙的分离都没有来得及正式道别,至亲分离总是痛苦的,特别是和一个亲密无间的亲人。
But everything comes with consequence, that is how things work. Say goodbye to freedom, to people you care and to the good old time.
剧情有点黑色幽默,但它通篇情节又不玩幽默,挺可悲的。
社会渣滓已经活得够苦逼了,还要遭受命运无情的嘲讽捉弄,而他经历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他还有爱,他爱他的智障弟弟。
emmmm…貌似三观有点不对?
尽管知道是部好片,但是整个影片氛围太闹太躁,忍耐着跟主角经历了一堆混乱无序奔波后,才意识到离期待的美好结局越来越远。
生活就是一部黑色寓言,好时光总是差一步到达,而坏结局却来得太仓促,一时竟想不起那一刻才算是他们的好时光。
我承认以我的口味还是欣赏不来这种片(只是无责任四星而已)。
罗伯特帕丁森结尾那一镜眼神的确神了,我都挺奇怪以他的生活经历,是有什么感悟才演出这种水平的。
从头到尾演技爆表,把一个有胆色有智商但又于淤陷于生活泥沼的底层混混演绎得十分传神。
而且身材高瘦养眼,垃圾堆捡的衣服也能穿出不差犀利哥的气质。
就是可能脸太瘦了,蓄上胡茬总错觉像金刚狼或者行尸走肉的瑞克?
导演饰演的智障弟弟十分真实,那张脸我十分怀疑就是智障本障(抱歉)。
奶奶对他造成了深深的心理阴影,但是在心底深处,他还是无法脱离这份亲情。
他依赖哥哥,但又不是仅仅依赖哥哥,他哥康尼可能是没有意识到这点,才会遭遇那些阴差阳错吧。
恰好帕丁森在《沙海漂流人》里也演了一个智障弟弟,尽管那个智障弟弟满手血腥,却让人可怜心疼。
而本片智障弟弟更多的是让人可叹无奈,尽管他是如此无辜。
我绝不承认是被颜值影响哈哈。
另:深刻感叹老外的手机普及率也太低了,多少糟心事都是因为没有及时打一通电话而已。
差点忘了说一句:色诱未成年是违法的!
好在主角跟她亲密行为时貌似保持了点绅士距离,也不知道这点是来自于康尼还是帕丁森。
罗伯特演的是真的很好…电影中康尼在电影开头闯入办公室的时候就一眼撞进了我的眼里 我似乎是一瞬间就感受到了这是个怎样的角色 他粗鲁 蔑视规则 狡猾恶劣地游走于这个世界里 他看起来没有过高的教育水平 但却让我无法一时间下结论 是他天生恶劣还是生活太过于艰难 他看起来强大 无所不能 浑身是刺 危险到让人根本不想去接近 但实际上他如此强大 只是因为他被需要 不是被社会不是被周围的人 而是被尼克 只有尼克让他在这操.蛋的生活里有了坚定的 活下去的勇气何一定要活下去的决心 一定要变得勇敢一定要变得强大一定要变得足以被依靠 尼克是他仍然存在的证明和仍然被爱的唯一痕迹 一切都是那么混乱 然而一切都只存在于尼克“之中” 在迷幻令人头晕的夜晚世界里 电子乐伴随着他的脚步带我们偷窥他生活的一角 仅仅是一天 一个夜晚 但这一定是他人生中最可以被说为是“全部”的一天 借用别人的评论来说 尼克因为曾被爱过而穿越了整个房间 然而他却不知道 他的哥哥康尼曾为他在一晚穿越了整座城市
美国电影一直以丰富的商业片而闻名,因此美国商业电影的竞争非常激烈,但仍然无法阻挡不断涌现的新人导演。
他们表现出了独立电影的新形式,将艺术风格与曲折的故事和谐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电影风格。
电影《好时光》以时间顺序,讲述了兄弟两人抢劫银行后,弟弟被抓,哥哥设法营救的24小时。
故事矛盾冲突紧密,具有紧张性和波折性。
在视听语言方面,电影以一连串特写镜头开场,将人物的情绪直观的传递给观众,提升情感张力。
人物面部特写镜头甚至贯穿这个电影,将各个人物状态快速、直接的投向观众。
并且电影几乎全程使用了手持拍摄的方式,表现出强烈的不稳定感。
在声音方面,经常是同一个时间几个声音此起彼伏,以至于观众难以听清对话。
这些画面和声音元素与快节奏的剪辑风格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视听风格,也强化了人物紧张不安的状态。
同时,电影还大量使用了风格化的灯光和具有动感的电音。
电影中,对色彩的风格化使用非常多。
当主人公与女友在出租车上谈话时,窗外一闪而过的街灯和车内手机成为唯一光源。
因此,整体环境十分阴暗,表现出主人公的劣势处境。
并且,一个人脸上是红光,一人脸上是蓝光。
这表现出两个人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同时,镜头贴紧演员的面部,传达出强烈的压迫性。
在电影中,这种表现方式,在表现两个人的人物关系时经常使用。
而对于底层人物的呈现也是导演萨弗迪两兄弟独特的创作视角。
他们经常塑造社会边缘人的形象,表现他们混乱的生活状态和行为后果。
电影中,主人公康尼为了救出弟弟使用了自己一切能想到的合法和非法的手段,但是最终自己却被捕,而弟弟因为智力问题被送入心理辅导中心,有了真正适合他的归宿。
哥哥的一切努力最终成为了荒诞和无力,表现出沉重的无力感。
一切努力归位虚无,自认为好的方式并不适合自己或亲人,这也是社会边缘人的真是状态。
综上所述,导演用独特的视听语言手法和社会关注点,表现出不同于主流美国电影的影像风格,在主流影像风格之外进行创新,表现出自己的影像风格,并且导演之一,本·萨弗迪还在其中演绎了智障弟弟的生动形象,因此,本片在多方面都值得电影创作者深入学习。
本期莫非听电影给大家带来的是萨弗迪兄弟导演的《好时光》。
这是一部肾上腺素狂飙的美国独立电影,除了电影结尾一幕,整个故事都发生在24小时之内。
本·萨弗迪(左)和约书亚·萨弗迪(右)影片剧情简单,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康斯坦丁,带着患有认知障碍的弟弟抢劫银行,不料在逃跑的时候,弟弟被抓住关进警局;康斯坦丁为了救出弟弟不得不筹集高额保释费,不料弟弟在警局被打伤送进了医院;康斯坦丁只好冒险去医院救弟弟,不料救错了人,误打误撞遁入纽约城光怪陆离的夜色里,与各种突发事件和各类人士展开交锋……整部电影采用手持摄影,晃动感强烈,霓虹光影凌乱地打在人物特写上,迷幻感十足,电子配乐贯穿全片,躁动而癫狂,影片以极度风格化的视听呈现,展现了纽约皇后区街头社会的另一面。
《好时光》是一部典型的话痨电影,对白琐碎,语速和密度极大。
影片一开场就是心理医生办公室的对话戏,紧凑的对白剪辑让人物对话压迫感十足,制造出聒噪和不耐烦感。
氛围感极强的电子合成器音乐又牢牢地按住我们,让我们持续地卷入人物的行动中。
萨弗迪兄弟喜欢在某些场景让多个角色同时在说话,比如康斯坦丁带着女友去见律师交保释金,在这个段落中,一边是女友在刷信用卡,信用卡失效后跟母亲打电话吵架,而另一边,康斯坦丁在催促律师保释弟弟,律师打电话给法官沟通犯人状况。
这其中,多通电话打进来,争吵声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不同音轨叠加在一起,观众注意力彻底地无法跟随下去,跟角色人物一样感同身受陷入极度的焦躁情绪中。
在这个狭小的办公室里,声音剪辑被安排得疏密有序,在重叠的音轨中创造了清晰可辨的空间方位感。
但由于画面几乎都是小景别的面部特写,不停地切换,做出声画分离的效果,这使得现场气氛升级,显得格外混乱不安。
这里我们谈到一处语言心理学上的“麦克格效应”(Mc Gurk Effect), 当视觉接收到的信息和听觉接收到的信息不一致时,视觉信息的介入会影响听觉信息的表达,致使人听到错误的第三种声音。
比如,近视的人摘下眼镜后,好像听觉也跟着模糊了一样,会有听不清楚的感觉。
这是因为听觉和视觉并不是独立的,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依赖。
我们听到多段对话的时候,会潜意识地对发出声音的面孔和表情产生期待,而在这个办公室段落里,特写镜头和纷杂的对话争吵以声画分离的方式出现,听觉不但失去了焦点,对视觉的期待也多次落空。
就这样,混音和剪辑成功地操纵了观众心理,激起观众无比的焦躁紧张情绪,与角色心理情绪高度重合。
当然,为了释放和调剂这种情绪,声音制作时在其中插入了很声音细节,像按键的声音,点钞机的声音,这些清晰的声音细节创造了一种断点和节奏,使人从一团嘈杂中挣脱出来而保持清醒。
《好时光》不得不提到快要铺满全片的配乐,著名电子音乐人 Oneohtrix Point用合成器和电音制造了震颤十足的音乐氛围。
电音无疑是影片躁动情绪强有力的助燃剂,配合节奏强劲的动作剪辑和迷离的霓虹光影,视听体验格外带劲,令人回味无穷。
影片中在氛围音乐里散落着对讲机声、电视节目声、电闸声、街道上驶过的车声、警笛声……这些声音通过声画分离后的并置,却产生出奇妙的体验效果。
近乎铺满的音乐并没有喧宾夺主让影片变成超长MV,在适当场合也给人安静和喘息的时刻。
当康斯坦丁像一只亡命之徒的老鼠一样潜入陌生女人家中,他坐在黑暗的房间里,被巨大的电视荧屏的蓝光照亮,音乐适可而止地安静下来,夜色似乎也恢复了它该有的模样,那是为数不多观众悬起的心落地的时刻。
萨弗迪兄弟擅长在影片里制造着焦虑混乱的情境,一重又一重的困局需要影片主人公处理和解决。
皇后乐队有一首歌叫《So don’t stop me now》,歌词中写道:Don’t stop me, Cause I’m having a good time having a good time。
不要拦着我,我是如此的爽,这样的爽。
只要不停下来,就是好时光,就像影片里的康斯坦丁,生活已经够糟糕了,但在一段接着一段的追逐和逃窜中,才能短暂地抛开这些困扰和痛楚,拥有亡命之徒不可多得的自由,哪怕是不断遭遇各种头疼的事情,只要不停下来,一切都最好最纯粹的时间。
对于底层人物来说,犯罪和道德并不存在对立,它只是人物的生存境遇中,一个不得不为之的选择。
有些特别的是,在影片结尾,伴随着朋克教父伊基·波普(Iggy Pop)的深入灵魂的片尾曲,演职人员字幕上升,影像和故事却还在行进,哥哥蹲进监狱,弟弟回到心理治疗所。
因此,本片似乎没有结尾可言,更像是一场追逐与下一场追逐的中场休息,而只要不停下来,就是一段好时光。
1. 据说,是帕丁森主动的。
他在看了《天知道》(的海报)后入坑了,被萨弗迪兄弟独具风格的迷幻影像所折服了,于是强烈要求加入兄弟俩的下一部制作。
恰逢手头上《未切割的钻石》碰壁,兄弟俩说好吧,让我们另立一个山头。
老哥给帕丁森量身打造剧本,老弟更是亲自下海饰演老弟,为帕丁森的转型之路保驾护航。
兄弟俩试图发掘出帕丁森从未被发掘出的另一面,他们成功了,不仅让帕丁森收获从影以来最大的赞誉,还直升戛纳主竞赛,与大师同台竞技而不落下风。
因为《好时光》的成功,《未切割的钻石》将重启,由老马丁担任监制,可以说萨弗迪兄弟的好时光还在后头。
2. 片名叫《好时光》,有很明显的反讽之意。
一场糟糕透顶的抢劫案,一个漫长得无以复加的糟糕透顶的夜晚,并非好时光。
影片结尾,帕丁森锒铛入狱不愁温饱,老弟接受辅导敞开心扉,可以说他们的好时光也还在后头。
3. 《好时光》是一段漫长得无以复加以至于精疲力竭的冒险的经历。
对于这漫长时光,片中运用循环播放的新闻予以标记。
新闻在晚上大约七八点时直播了一次,又在第二天清晨重播了一次,点明帕丁森为救老弟历经了一个漫长得无以复加的夜晚。
而新闻中提及的“上周在法拉盛发生的抢劫案”,点明这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是发生在一天一夜之内的故事。
先后运用老弟和毒品两个麦高芬,更加强化了我们对这个夜晚的漫长得无以复加的印象。
4. 据说,劳模姐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认为它直男癌反女权,与之相反,我非常喜欢直男癌反女权的部分。
片中帕丁森两次出卖色相,利用女性对自己的迷恋,让她们出钱出力,却在她们身陷囹圄时弃之不顾。
这无疑是与人设符合的,也是不正确的,体现了人物的重大缺陷。
反例请参见抗日神剧,编剧往往给男主设定一些不痛不痒的缺点,像花心啦,鲁莽啦,但大方向一定是正确的,爱党爱国,重情重义,走的还是高大全的老路子。
我非常高兴能在大银幕上看见这种智商下线三观不正的男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喊了那么多年,结果开出一百朵一模一样的花,终于看见不一样的了。
5. 配乐很棒。
电音轰鸣,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却没喧宾夺主,因为影像与表演同样很棒,三足鼎立。
在这部电影中,配乐的确起到了“配”的作用,它只是一个引子,渲染出紧张的气氛,真正的高潮还是由影像与表演完成的。
诺兰的《星际穿越》就太依赖季默的原声了,在高潮情节,宏大空灵的管风琴声像范冰冰一样艳压一切,给我带来极致的震撼,观后却觉得这道菜好像把味精放过头了。
6. 表演发挥最好的其实是老弟,他本来就有一双肥厚的嘴唇,看上去像是口水流得太多把嘴唇给泡肿了,演起智障来可以说是形神兼备(???
)了。
帕丁森可能是本色出演,大家不要被精致的外表给骗了,他其实很有男人味,百度“罗伯特帕丁森不讲卫生”有惊喜。
富家女的演员好像还没从《八恶人》中缓过神来,举手投足间带着一点以前的痕迹,不过还是很好,有爆发力。
可以说是所有人都演得很好了。
7. 影像风格的确独树一帜,手持与滑轨游走在霓虹之下,浅焦和变焦模拟主观视角,颗粒感使画面更添风味。
不缺凌厉的剪辑,也有夜车航拍,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比起《亡命驾驶》,我更喜欢《好时光》。
8. 上影节展映前发放了问卷和礼品。
据说可能会在国内上映,让人民群众一睹资本主义世界的水深火热的真相。
尴尬的是礼品只有化妆包,片方的宣传策略是主攻帕丁森的迷弟迷妹吗?
要恢复每天两部电影找感觉了。
这开场了不起啊,问一个认知能力明显不强的人一些带有引申义的句子,来治疗或测试一些什么东西,这是静穆的戏剧性,没有冲突,一切对比自在人们心中。
自由联想竟然能被这样利用来教育人或者引出回忆,我傻了。
无需在证明的事实,连续的特写只适合宽荧屏。
城市生存日记,穷苦人的冰箱,每一幕都触目惊心,就连日常的看电视也既充满戏剧性,又那么日常,不得不说,萨夫迪的本子写的真是好。
音乐总像是宗教,世界和电子音乐的混合体,还蛮适合充满霓虹的城市。
一路都在编造谎言,总感觉这部比《原钻》药味儿更重。
依旧是层出不穷的状况,一刻也不停歇,黑人保安被抓走疯狂呐喊失语的那一刻,就像是黑色幽默的顶峰。
竟然又有点公路片的影子,但好就好在什么都有,根本看不清,说是两兄弟,也像是《逃狱三王》。
不断鸠占鹊巢,利用假身份,也是给《寄生虫》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萨弗迪兄弟喜欢画圆,开头对应结尾,人群不断走向对面,他在人群中呆立,目光黯然。
浪费时间
粗糙质感的电影,电影配乐很赞。难兄难弟纽约的彷徨之旅。穷途末路的挣扎,困兽之斗还是画地为牢?在更糟糕之前都是好时光。这一夜过去,那些好时光,一去不复返。p.s.晚上的游乐场甚是迷人啊!
两星半。相比被打上的犯罪、惊悚等标签,其实观感上更贴近《热天午后》,但论讽刺性(除了片名)和完成度本片又差了太多。后半段的夜景戏一度联想到《借刀杀人》(尤其帕丁森一头酷炫的发色让人想起当年阿汤哥),但萨弗迪的活儿比起迈克尔·曼来还是差了不止一点半点。表演是亮点,成也配乐败也配乐。
亡命之旅 表达啥
音乐摄影佳
???为了爱才这么做?????
cross the room if you've ever been lonely…有谁没经历过这些麻烦 大胆的美学尝试 高噪点 色相不准 镜头眩光 导演尤其偏爱特写镜头 简直是21世纪的卡萨维茨 第二次观影有些新思路 但总觉有些空落 是否因为我潜意识将其预判为感官体验满足之旅
6.5/10,结局还是很现实,好时光总是短暂的
啥啥啥啥啊……男主什么脑回路,是为了叛逆而叛逆为了犯罪而犯罪么,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闯进来,毫无代入感,一头雾水,我不会共情这种伞兵
漫漫长夜的不安与崩溃。影像和配乐风格很接近Drive,每一帧背后都是如芒在背的惶恐。追溯到《人鼠之间》的傻兄弟情结时而有令人流泪的冲动。川普美国的社会讽刺,每个人都在无法安宁的玩命奔跑。特别喜欢那些聚焦在面孔上晃动的特写,被拘束在宽银幕里无法呼吸的人类。9/10
形式大于内容,没想到这种片子都能在戛纳受到好评。五方演的的确和以前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了,但是故事就是一个乱,不扎实,虚晃。
迷离的影像和电音配乐确实为影片覆盖了别样的色彩,但这故事发展也未免过于随性了,男主就像个没头没脑的苍蝇撞来撞去,而且也没有深度意义的表达,单纯当犯罪片看看而已。
观感介于《维多利亚》与《橘色》之间。“纯净出于爱,肮脏也出于爱。” 20th SIFF最后一部,悲伤蛙亮了…
#SIFF#第1部,喜欢这样风格强劲粗口连篇的犯罪动作片,故事紧凑,尤其是前半小时气质迷人,摄影风格化,各种手持大特写搭配霓虹灯美学,配乐炸裂嗨,存在感强到有点过,五方的表演状态很好,后半剧情有点平但结尾挽回了一些
贼赞,片子的整体节奏很好,影像风格有点炫,总之就是透露着一种躁动。故事说的算是一天之内发生的一系列ShitThings.帕丁森的演技真的不错,人物感觉是,有能力的混混,这么多事发生竟然一点儿不崩溃,不过,天网恢恢放过谁。
好迷幻的风格好粗粝的质感,帕丁森真是又脏又帅。
#SIFF 也是一部需要在电影院里看的 ?五方比以前帅多了(。音乐非常燥 故事可以再讲得好一点
人生就是选择逐渐变少的过程,攫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得被迫破窗或者跳楼
Pete Davidson, 我真的很想喜欢这个电影,但又真的喜欢不起来
雖然努力在創造一種霓虹式的視覺風格,但經過還算緊湊的30分鐘,從進入到陌生人房子的劇情開始有種導演們不知道再怎麼把劇本寫下去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