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封面上是一只横着的酒瓶,酒瓶里,两个面色凝重的男人企图推开面前的玻璃脱身而出。
这便是“杯酒人生”的故事,一个关于解脱的故事。
Miles是个潦倒的业余作家,三年来全心投入的一本小说正面临出版与否的关键时刻。
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刚离婚的中年男人,凸起的肚子和谢顶的前额就是最典型的标志。
不过,什么都不能妨碍Miles对红酒始终如一的喜爱。
所以,他在好友Jack结婚前夕和他一同踏上了品酒打球享受生活的旅途。
南加州的阳光绚烂得像要照醒这两个男人的生命。
Miles深深陶醉在各色葡萄酒的芳醇中,Jack却想要更多。
他怂恿Miles像自己一样找个女伴寻欢作乐。
他们在餐馆遇见了女招待Maya,Jack很快便和Maya的朋友Stephanie打得火热,而对离婚仍旧心存芥蒂的Miles却从Maya身上看到了红酒般深沉的品质。
他们在Stephanie家关于红酒pinot的那番对话实际却是在阐释各自的人生感悟。
同样是受到过婚姻创伤的中年人,他们渴望被精美地爱,像一瓶陈年佳酿那样等待被正确的人开启。
但Jack的谎言一旦大白于天下,众人间的关系就走了味。
Jack得到的是Stephanie的一顿暴打,Miles无辜地失去了Maya的信任,还得知了小说无法出版的噩耗。
两个失意的老男人相互调侃着,落落寡欢地笑。
幽默那么黑,吹到耳边有点冷飕飕的寒。
加利福尼亚的冬天就快到了。
花花公子Jack终于和未婚妻如约举行了婚礼,Miles在婚礼上遇见了前妻Victoria和她现在的丈夫。
Victoria怀孕的消息如晴天霹雳又给了Miles重重一击。
我就是从这时起开始心疼这个抑郁的小个子男人的。
他把自己形容成摩天大楼玻璃窗上的一枚指纹,可能会因为光线稍微强烈一些就被忽略掉了。
Victoria刚刚离开,痛苦便像下一秒就要冲出他的面孔一样膨胀起来。
Miles转过身去,想要克制但又显得那么不情愿。
最后,他佝着背跑向自己的那辆破车,就在那一刻他下定了决心。
Miles找出珍藏多年的红酒,在快餐店里独自一饮而尽,连同他的卑微尴尬绝望无措。
他和自己分享了人生的低谷与颠峰,无人喝彩。
所幸的是,Maya和Miles一样懂得欣赏的艺术。
当Miles穿着红色衬衣去敲Maya家的门时,影片嘎然而止。
这是幽默的导演在跟观众开玩笑,还是故意隐藏了最浓郁的后味,留待我们自己品尝?
答案全在sideways。
终于看了《杯酒人生》,Sideways,翻了下,是什么旁路,倾向的意思。
我却直觉是行走在边缘的感觉。
(不知从哪来的直觉)又觉得是双关,酒杯边缘更兼人生边缘。
Anyway,真是好片子。
好到恨不得找小说来看鸟。
关于酒的专业知识,感觉里面讲的不是特别多拉,而且有些煽情。
但胡子大叔关于自我剖析的双关暗喻那段就说的很好。
像较而言,片里的女猪脚就都不怎么样。
特别是女一号,似乎扮演了一个很正面的角色,也在最后很狗血的成为大叔人生中的亮点救助。
(感觉她的对白演的太过了,念起来乱文艺腔一把的。
极不喜欢。
)大错特错。
真正的人生就应该在大叔听到电话留言前3秒钟的样子。
回到家看信箱一封也无的落寞。
全世界的人都不欣赏你,那么你的独白还有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
就是没有,一个人也没有。
即使有,也许那是个远方不知名的同样落魄的边缘人。
完全是你不可能认识的。
终此一生也不知道他存在的。
可就是这样,人生也要GO ON。
这片子看的我几乎一直在哈哈大笑。
其实也不是对白幽默,但是抖的那小机灵,加上两个男人老狗的表情,真的入木三分呀。
看完,为结局光明的尾巴有点遗憾。
已经午夜三点半鸟,我却毫无困意。
站在阳台上,完全是湿湿的风。
周围都黑着灯,只有一家的小阁楼窗户里亮着黄光。
夜色很明亮。
忽然很想抽根烟。
但是没有。
倒了杯酒给自己。
想,什么时候我能写出这样的东东来,就好了。
微笑。
哪种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不是最笨的人,而是最聪明的人,满脑子幻想和欲望的人因为他们总是会后悔自己人生的各种决定他们认为他们本应过得更好,因为他们聪明而有才华但是他们往往是失败者,并非真的是,而是他们的生活不是他们欲望中的那个,他们的女人不是他们想要的那个。
他们在35-40之间,会经历这样一个痛苦的阶段思考自己的人生发现诸多不如意,他们想改变,想重活一遍甚至想抛弃眼下的一切,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获得更好大学的那个校花当初为什么没追?
那个重要的职位为什么没得到?
那次旅行为什么没有艳遇?
他们因此而倍感寂寞,即使娇妻爱子,宝马豪宅也不能满足他们心底的欲望。。。
拜托,醒醒吧,很多人已经站在人生的巅峰却不自知,只要一小步就能登上最高处,但是他们却想退回来。
中年人很多想从头再来的,但是中年人为什么很少有自杀的?
因为他们知道玩不起。
就像Miles,是自己把自己推向失败的边缘。
Jack则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还好,这样的人生最需要的就是,有人从后面踹一脚,让他们彻底跌倒。
当然,别太狠。
这些话大概只有这个岁数的人能明白,当然,主要还是说给我自己听的,共勉吧。
今天下午重看了一遍《杯酒人生》,近期看了不少好片,它算是最出色的一部。
它是如此的朴实无华,就像人到中年的莫尔斯,就像一瓶够年头的葡萄酒。
杰克周六要参加婚礼,在婚礼前一周他邀请他的大学同学莫尔斯一起分享他婚前最后的自由时光。
他和莫尔斯驱车开始了南加州之旅,那是一个适合葡萄生长的地方,各种闻名于世的葡萄酒诞生于此。
莫尔斯是一个有品位的中年男人,他对音乐、电影,尤其是酒的品尝颇有见地,他敏感脆弱,但坦诚真实,已过四十的他看上了又胖又矮,头顶也开始脱发,看上去失魂落魄。
事实上他过得也的确失意,怀才不遇,只能做一个中学英语教师;有写作才华,其作品却不能出版;爱情也在此时夭折,他挚爱的伊丽莎白离开了他。
他的生活从此沦陷,混乱,迷茫,他无法脱身。
早上被邻居叫醒推车,对杰克的邀请不紧不慢,坐在马桶上看报,去快餐店买廉价的汉堡和报纸,在汽车上兴趣索然的玩填字游戏,影片寥寥几笔就把莫尔斯的形象勾勒出来:一个狼藉颓唐的中产阶级,一个中年危机的老男人。
他的好友杰克性格与他大相径庭,杰克早年是一个演肥皂剧的演员,有一点名气。
他自信天真,自以为是,轻浮做作,但却也真实可爱。
杰克希望能在婚前一周好好放纵享受,而莫尔斯实则因为生活无聊 ,两个各有心事的人就这样踏上旅途。
一路上两人品尝着各地葡萄美酒(我不晓得世界上有那么多葡萄酒的种类,而品尝一杯葡萄酒需要如此复杂的工序)。
莫尔斯一心只想放松品酒或追忆自己过去的时光,而杰克却只想找女人。
杰克先搞上了售酒的克里蒂娜,几天的相处竟然让杰克产生放弃婚礼与克里蒂娜一起生活的荒唐想法,他还深沉故作严肃的向莫尔斯辩解,最好克里蒂娜了解到真相后,将杰克的鼻子打爆了……杰克还不知悔改,依然存有猎艳的侥幸之心,他勾搭上了一个胖乎乎的餐厅女招待,结果被其丈夫在房中抓了个正着,彻夜裸奔5公里逃回来,途中还路过一个鸵鸟养殖厂,这段着实好笑,也让人觉得杰克是一个可笑的活宝级人物。
莫尔斯比杰克明事理,也显得沉稳忧郁一些。
杰克一路上不停说着一些无聊透顶的玩笑,作着让人大跌眼镜的行为,莫尔斯也只能是作者无可奈何抓狂的表情。
当杰克告诉莫尔斯,他的前妻伊丽莎白又结婚了的时候,这个老男人的情绪第一次变得激烈,他拿起一瓶葡萄酒狂饮并奔向田野,悲伤过度的他眼神更加迷茫,看得出他是如此爱着伊丽莎白。
在杰克的鼓励下,莫尔斯鼓起一点力量与自信,参加了与女人们的party,杰克与克里蒂娜,莫尔斯与玛雅。
玛雅是“系留柱”酒吧的女招待,与莫尔斯早就相识,她成熟冷静知性,同样对酒颇有研究,对莫尔斯也有好感。
在杰克与克里蒂娜说笑亲热的时候,他俩就只能在一起聊对酒的见解和感觉,经过相互的交谈和了解,玛雅打开了莫尔斯的心门,莫尔斯也开始走进了玛雅的生活。
影片给我的感觉很好,无论是美丽的美国西部风光,还是贯穿全片轻松愉快的西部民谣。
两个性格迥异的老男人为我们上演了人到中年的无奈悲凉和荒谬可笑。
然而人就像酒一样,年代愈久愈醇香,人到中年也散发着难以言说的魅力,正如玛雅所说“一瓶酒其实是活的,他继续的发展变得复杂,直至到了最高峰,就如那瓶1961年的谢瓦尔白葡萄酒,然后就沉稳不可避免的衰变。
”这话其实暗指莫尔斯。
莫尔斯对酒也有一段深刻的论述,当玛雅问莫尔斯,为什么喜欢比诺时,他说“比诺算是很难种植的葡萄,它皮很薄,敏感早熟,不像红葡萄那样善于生存,哪里都可以生长。
比诺需要不断的呵护,他只能生长在世界上一些非常特别的角落,只有最耐心体贴的种植员才能养活,只有花了时间的人,才能明白它的潜力。
它的香味是最灿烂,最难以忘怀,令人激动,非常遥远和古老的感觉……”我认为这也是在形容莫尔斯,敏感脆弱,容易受伤,但是人性却散发着无穷魅力,这只有相处久了才会了解。
影片的音乐一直是轻松地美国西部民谣,但其中有几处舒缓下来,用钢琴来弹奏,如当莫尔斯在母亲的房间不经意的看到和前妻的照片时,莫尔斯陪玛雅上楼时……当这音乐响起的时候,我身上总会涌起一股暖流,眼泪也禁不住往下掉。
他摇着红酒杯,以为生活尽在掌握,却不知,生活一直晃得他,踉踉跄跄。
——佚名 《杯酒人生》已经上映超过20年了,而对40出头的我来说,观影时机却是不早不晚,刚刚好。
电影2004年上映时,饰演男主之一迈尔斯的保罗·吉亚玛提37岁,他因为脱发、大肚,再加上落魄的神情、衣衫,内敛敏感的性格,在影片中极具沧桑感。
另一位男主演杰克的扮演者托马斯·哈登·丘奇因为长相英俊,身材高大,尽管比保罗大了整整6岁,但从视觉上看来,他自然更显年轻。
电影好看的前提之一是人物形象要和情节发展融为一体,这部电影从选角开始,就成功了一大半,据说乔治·克鲁尼曾自荐扮演迈尔斯,被导演婉拒,是啊,那么英俊的脸庞,要演出中年失意,多少有点诈骗的味道。
电影中的中年失意,相比真实情境下的中年失业,背负房贷和孩子及原生家庭的窘迫而言,还是较为诗意。
迈尔斯被离婚倒也是自己作的,小说不能发表至少还能做老师,杰克演员事业走下坡路却还能迎娶富家千金。
这当然不是一部只讲中年危机的电影,中年危机也不全然都是经济危机,精神层面的危机,对某一类人来说,可能更为致命。
电影前半程,小说是否出版,还是个悬念,我一度被迈尔斯的好哥们儿的乐观所感染,坚信迈尔斯的小说才华和他的品酒才华一样,横穿美国葡萄酒庄园。
所以,前半程,迈尔斯接二连三地品酒,纳帕谷的赤霞珠、霞多丽、圣丽塔山黑皮诺......葡萄酒庄园的美好风光,令不懂酒的小白观众也能共情人物的轻松惬意。
直至他得知前妻再婚,甚至还要再携新人参加好友婚礼。
他第一次踉跄失态,拿着一瓶酒奔下山坡,酒是他伤心时泪水的平替。
杰克的婚前放纵,让迈尔斯也左右为难,无意泄露真相之后还得转移嫌疑人,再深沉的友谊也得需要一些隐瞒,“因为你,我的灵魂伴侣失之交臂”。
玛雅和迈尔斯,两个慢热的人,好不容易点开了进度条,却像短视频一样三秒即止。
迈尔斯太需要一个好消息了,他忍不住打探小说进度,小说被发了好人卡,婉拒理由是出版社不知道如何将这本《昨天的明天》推向市场,他彻底沮丧,发疯之前还吃下两粒抗抑郁药物,之后才举起吐酒桶把自己浇了个湿透,好哥们天使般出现,他还不知,新的真爱怒火冲天地等着揍他。
两个人坐在海边,无条件乐观的杰克继续提供情绪价值。
迈尔斯沮丧地说,我连自杀都没有资格。
杰克不理解。
迈尔斯解释说:你看海明威、塞克斯顿、普拉斯、伍尔夫,都有成名作之后才自杀,我连作品都没有。
杰克说,你看看写《傻瓜同盟》的那个家伙,他自杀之后书才出版,你看现在多有名。
那一刻,迈尔斯的眼神一下子从灰暗变成了无语或者是我去,至少不再全是绝望。
于是,他继续抒发存在主义焦虑: “我是摩天大楼窗户上的一个指印, 是擦大便手纸上的一粒粪渣, 和成千上万吨污水一起冲向大海。
” 荒诞的比喻带来了杰克的赞美,迈尔斯只能继续鄙夷地回复,这句诗出自他人。
导演刻意在无意义中,用段子对冲人生的虚无。
一个段子,消解不掉哀伤,但能把一个人拉回地面; 一杯红酒,化解不了寂寞,却带给一个人活的滋味。
杰克婚约被新女友得知,奉上断鼻作为代价,真爱谎言瞬间成为泡沫,肉体动物竟然愈挫愈勇,荒诞继续。
盛大的婚礼如约而至,哪怕断着鼻子也不能改期,迈尔斯得知前妻戒酒怀孕,内心再次崩塌,他珍藏的61年的白马葡萄酒,结婚10周年打开的愿景彻底成虚幻。
迈尔斯第三次被暴击。
红酒再次拽他浮出水面,就着汉堡店的炸鸡汉堡,红酒被倒进可乐瓶,他一口一个豪饮,没有把鼻子深埋,深吸去想象那瓶酒的前世,也没有斜放酒杯,在灯光下仔细观察它纯净与否,更没有轻轻摇晃,让香味更持久芬芳。
只消饮下去,那万千愁绪,都随红酒穿肠过。
迈尔斯感觉生活宛如自己的葬礼,无法哭泣更无法欢笑。
直到灵魂伴侣发来读后感: “你的小说写得真好!
你用词很娴熟,谁在乎到底有没有被出版?
里面有很多很美很伤感的东西,你真的都经历过吗?
一定很痛苦......结尾让我很困惑,父亲是自杀了还是怎么回事?
都让我想疯了......我真的很喜欢你的小说,别放弃,迈尔斯,写下去!
” 生活,再次亮起新光。
不过,谁知,那门后,是否是新的踉踉跄跄?
如果是,那就与踉跄共舞,左手酒,右手故事,喝过,写过,踉跄过,活过。
后记: 2025年,木卫二书友会重新出发,主理人杨青老师把我们宠出天际。
电影课变成了先看再讲,2小时vip电影院影厅观影,2小时高品质导师分享,分享后还有1小时自由交流,难以想象,在步履匆匆的深圳还有如此奢侈的精神享受。
陈老师爱红酒多年,既专业又温暖,一人一个品酒杯,讲到电影中的品酒环节,酒也就醒好了。
不踉跄时的迈尔斯,是一个很好的品酒老师,一闻二看三品四摇晃,在陈老师的品鉴带领下,我的脑海里也泛起了想象的涟漪。
中年人的困顿,经常在于,自我人格觉醒了,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于是,总要从诗、书、花抑或酒、茶、友之中,找到自己生命的映照,哪怕被生活撞了一下腰,也可以找到一二支持,撑起腰,与踉跄共舞。
一部很男人的片,男人去看會看得心花怒放。
如果說《公主復仇記》能寫出女人心態,《酒佬日記》便可道盡男人的處事方法。
本來以為是合男人看的悶片,吸引我的也只是它以紅酒為主題,但原來一點也不悶啊,還看得我很開心。
男人十之八九也像那位「程醫生」一樣,就算不實行也會有這心態。
最「到肉」的,是「程醫生」後來的掩飾安排,醒目的男人一定會這樣做,各女仕小心啊。
不過小心也沒用,醒目的男人是不會露出馬腳的。
而且揭發他亦只會令雙方不愉快,不嚴重的話放過他一兩次吧,有時被人騙一生也是福份來的。
http://www.yiklung.net/blog/archives/2005/03/05/133/
一辆车,两个人,数杯酒,一星期婚前旅行,两段火花……没有明显的高潮,再平易不过的讲述,就像一个好友在对你讲着他近日的烦心事,可一旦你开始倾听,听那些睿智、风趣的对白,就会被这平淡中的点滴惊喜所牵动。
这不是部温暖励志的片,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妥协、调侃,如果说大卫.林奇喜欢用链锯粗暴的裁切着美国梦,那该片的导演亚历山大·.佩恩则是用了小巧精致的手术刀。
Miles,一个离过婚、做着作家梦、身体开始发胖的中年男人,用对品酒的狂热分散着内心的敏感脆弱。
他爱着自己珍藏的Chavel Blanc 1961,期待着某个能够陪衬它的特别日子,最后却在Burger King里用一次性纸杯盛着,和着汉堡一饮而尽,这一天是再平常不过的一日,也许,生活对他而言已无特别,他已经妥协。
不过,你不用担心它的低沉带来的心情负影响,影片的最终算是渐入佳境的开始,Miles和Maya,他们的未来能够重新点燃你的温暖期望。
而片中他们在Stephanie家那一段关于酒和人生的煽情对话,更是美得让人无法忘怀。
“我也不知道,它是一种很难种的葡萄,你知道吗?
它的皮很薄,非常敏感,而且早熟。
它不像cabernet那种黑葡萄一样易于生长可以在任何地方生长,而且即使是被忽视的时候它也能茁壮成长。
Pinot noir 需要不断的照料和关注,它只生长在这个世界上那些隐蔽的、特别的角落里面,也只有园丁最大的耐心和培育才能让它生长。
只有肯花时间去了解Pinot Noir 的人才能理解它的潜质,才能感觉到它所有的表情,我的意思是说味道。
它是这个世界上味道最绵长,最夺目,最精致,最古老的东西。
我是说红葡萄酒也可以很有劲,但是想比较而言,cabernet就俗气了。
”——Miles“我总是联想到酒的一生。
想到它是个有生命的东西。
活着的,有生命的。
我总会想到,葡萄生长的那一年里都发生了什么,阳光是如何撒满大地,而下雨的话,又会是什么样子。
人们又是怎么照顾那些葡萄和采摘的。
如果是一瓶陈酒,那么已经有多少照顾过那些葡萄的人已经死去。
我总是想酒是如何不断的生长变化的,就好比今天我如果打开了一瓶酒,它的味道一定和其他任何一天打开的时候有所不同。
因为酒是有生命的,而且它在不断的变化并变得更加复杂。
直至它达到颠峰状态,然后就开始了它稳定的,衰老过程,就像你的61年一样。
”——Maya身旁没有酒,我却醉了,脸颊开始温热。
两株Pinot noir,一生渴望被人妥善安放,各自走过人生一大半长路,偶然相遇相知相惜,互诉着那些积压内心的独白,交换着信任、感动。
镜头里,Maya眼眸如水,我成浮舟……漫长的人生,电影里只需几个镜头切换就有了结局,而现实的人生,年年岁岁中哪一秒钟不需要生生地捱。
一辈子看来够长,但等待总是太多,等待一朵花开、一轮日出、一次回心转意……兜兜转转,渐渐平静,过上随遇而安的生活,看有兴趣的电影,想愿意想起的事,被沉重的事件打击,为细微的烦恼困惑,在平常的日子里举杯自饮,等待,是件多么平常而又奢侈的事情。
最后想说,《杯酒人生》,翻译得很棒的名字,它是我在09年的尾声看到的最难忘的片子。
先给miles的演技点个赞,特别是在前妻说怀孕了之后,那种祝福的话憋不出恨又不知道找谁恨的神情。
miles在一周的旅途中遇到玛雅一度觉得人生有了转机,沐浴在阳光下你读你的书,我填我的字谜,至少在事业悬而未决希望没有破灭的时候,命运女神总算是出现了,她和他一样精通葡萄酒,一样有点文艺范,甚至一样离异着,miles知道遇到一个这样的人多不容易,在车上笑的多开心,只怪一时嘴快出了大事。
之后出版社一刀,婚宴上的前妻一刀,彻底把miles打击得体无完肤,他来到汉堡王,打开那瓶传说中过了今年就要走下坡路的1961年份的酒,倒在可乐杯喝,荒诞又格格不入,就像自己之于现世一样。
“我想在哪个特殊的日子,和某个特殊的人,打开这瓶酒。
”“你打开这瓶酒的日子,就是个特殊的日子。
”玛雅很让人玩味的话,miles就这样庆祝着这个特殊的日子。
我觉得片子在这里结尾也挺好的,大概导演对我们的主人公有点于心不忍,才有了现在的结局。
但作为卢瑟,我想说导演你还是太乐观了= =
本来应该继续写论文,但还是点开了《杯酒人生》。
收藏夹里的电影堆积久了总有一些时隔很久不会看,就像去年亚马逊十周年店庆时候买书,买的时候学术魂熊熊燃烧,看的速度却是悠长。
男主是个抑郁落魄的中年人,在中学当文学教师,爱酒懂酒。
大学时代的文学梦未死,他写痛苦而细腻的长篇小说,但是出版社总是推说没有市场。
闲谈中他随口便能掉出新旧文学流派那些为人熟知或鲜为人知的名字,但他仍是那许多写书却没能出书的作家中的一个。
他对葡萄酒的谙熟也远非略知一二,那些论酒的台词都如此惊艳,几个词的概括能够做到深藏功与名;但深受抑郁折磨的他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完美,不够完美到辞职教学进击葡萄酒业,也不够完美到坚持他仍然能够在余生写作成名的信念。
没有《消失的爱人》里面Amy那种打了柔光的赢家感,也不是《夜行者》那么鸡血的Francis Underwood式“美国梦”,这部关于这个失意男人的电影,充满所谓资本主义社会半知识分子“高级的忧伤”。
最后他在汉堡店打开那瓶珍藏多年的61年Cheval Blanc,偷偷在桌下倒进快餐店的一次性杯,就着垃圾食物把佳酿一饮而尽。
电影里头,朋友良宵不归,落寞的男主一人讪讪地在便利店买了本Barely Legal。
想起四年前跟着夏令营第一次来美国,同行的男孩子们塞钱给我求替他们买一本porn mag,因为未成年的女性买成人杂志是合法但是男孩子不行。
直到那一趟旅行后才意识到之前十年的世界观简单得不合理,我所熟知的应试的游戏规则与现实世界的复杂价值体系多么不协调。
于是之后两年都生活在隐忍的愤怒里,气势汹汹地向故城那一方自我陶醉的小湖小水鱼米之乡宣战。
随后欢天喜地地毕业,换一片土地念书,空气闻起来都像湿漉漉甜丝丝的可能性。
随后发现什么都是巨大的学问,强烈的自尊抑或是自傲驱使下随时都小心翼翼地虚张声势,担心被认为知之甚少。
不论是在文学课还是欧洲史课前课后都反复掂量自己说过的没说过的观点,十有八九总要等美国人漫不经心地提到了相切的话题才按耐不住举手矫正或是补全。
有一段时间甚至彻底绝缘了社交,恨不能一夜读完十年书再去和教授论道。
电影里面,男主坚持说他不能开那瓶61年的Cheval Blanc,因为打开的机遇必须是对的时刻对的人,于是这个机遇似乎永远还没来。
在学校久了后来在图书馆发现总有一两个学究形象老者,岁数大得不能辨识,遇见频数多了我能认脸。
每次见到他们面上的表情像是并不在这个次元,费力地把一两本书抱在怀里颤颤巍巍从书架间走过,有时嘴里碎碎地念叨着什么。
并不清楚他们是谁,但显然不是教授。
食堂里一般大三大四的学生都不常去,但有时能见到他们。
有Free Food的活动,也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也许也曾在学术圈混过但是不屑于规则,也许只是执迷于智识爬阶的纯粹爱智的快乐,也许相比现实的现存隐形规则使得他们对象牙塔的封闭感到熟悉与安全。
到底是出于怎样的心境,无从知道。
但自斟自酌的余味,应该并不好,也容易醉得苦涩。
我想我能理解这个男人面对空饮料杯露出的隐隐的微笑,他也许真的明白了女侍酒师劝他的话:你打开那瓶酒的时刻就是对的时刻。
琼浆佐快餐又怎样,杯具不对喝法不对又怎样,如果人生永远不会有那个金光闪闪的时刻配得上开启这瓶顶尖的白马庄。
这就是我的人生,好的和坏的。
看到一半的时候情不自禁想,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上海会怎么样?
于是脑子里出现了一个穿着困衣困裤的中年男人,手里捏着新民晚报,在油渍尼各的伙食店里,对着一碗小馄饨发呆——同样可以很deep很sexy很fun很有insight。
喜欢这样的风格,自由,不约束,好玩,像是在说自己的身边人,又像在说自己。
里面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看他们的角度就像看着电视机,完全平视。
结束之后会回味,舍不得,经常想起,然后,有可能,当自己也到他们那个年纪的时候,会情不自禁拿自己和他们比比,也许没有离婚,没有结婚,没有出轨,也许有,只是不知道那时,是否还是会觉得人生太有趣。
关于loser的故事。lz四十岁的时候如果和那主角一样失败的话就回来打5星~立此存照
我的状态有点像男主人公;我喜欢里面Maya的台词;男主在快餐店喝掉61年的酒时让我伤感;一部电影能改变我对某些事物的观感,最近已经很少了
主要是我没做好准备它就抛给我两个老男人,我对秃顶有阴影。不过MELSE真演不错。SANDRA也不错。
文艺青年版的《宿醉》,或者说《宿醉》是二逼青年版的《杯酒人生》,起先有点无聊,不过慢慢就看进去了。
借片普及了下葡萄酒文化,生活皆艺术,仿佛每个人都有迈尔斯的症结,但有了葡萄酒,就【宿醉】一场吧。太R级了
赋予酒太多意义,反而越讲越玄乎
课上老师放的,有点沉闷的电影。学习酒文化倒是可以看看。
当影片最后男主角在快餐店打开了那瓶61年的红酒,偷偷倒在一次性杯子里配着炸鸡的时候,那一刻变得和男主角一直期待的一样: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也许没那么特殊或者伟大,但却是重新生活的开始。
装在一个瓶子里的两种人生,兜兜转转,循环往复;酸甜苦涩,不过是生活本来的味道。
欣赏不来 我完全看不出哪里好 里面那个老男人裸奔追出来的时候把我彻底的恶心到了!!!!
Michael推薦 可惜不是我的菜。讓我想起那個不知道是愛在日落黃昏還是黎明破曉的電影 一路的說說說。說累了就喝酒 喝完了就做愛。外國人的煩惱總是那麼高級 動不動爲了夢想心碎 但我們卻還停留在最基本的物質保障問題上。文藝得有點兒過頭 不過我還是蠻欣賞那句「我們都不過是摩天大樓上的一枚指紋。」
失意男人寻找新的人生目标,过程精彩,但我不喜欢
如果没有看侯麦,我会非常喜欢这个电影,可惜。
我觉得闷。女主之一姓Madsen,half Danish,我就因为这个不淡定了……
很有意思的片子,中年男必看
平铺直叙的丧不如《海边的曼彻斯特》,如果是公路电影又少了些味道。最喜欢的一幕是迈尔斯拿着那瓶珍藏许久的61年的酒偷偷在快餐店搭配着汉堡喝,还用着快餐店的可乐杯。 许多东西是我们人为的赋予了意义,一旦跨过去了那道坎,曾经纠结的东西也就不存在了。结局给迈尔斯留了一个模模糊糊美好的结局,不喜欢,最近日益讨厌流露出美好的结局,悲剧才是人共通的本能。
没人说吴卓珊好看 但是越看越想看。
可能是我本身的欣赏水平不够高吧,我觉得这片子挺闷的……
一个对葡萄酒研究颇为深厚但是不得志的作家 一个婚前一周要寻求刺激操姑娘的演员 一个滥情 一个忧郁 二个人沿着布满葡萄园公路的旅行 春风化雨 温情脉脉 就像那个滥情不懂红酒的演员 对于红酒与人生的哲理台词 听起来如同对牛弹琴
对酒没感觉 还是相貌协会会员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