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提及反战影片,总有一部电影会强劲地闯入脑海。
它没有硝烟满天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尸横遍野的惨象,但它却依然暴烈尖锐的让人无法回避,让人即使在那些宁静的日子里也不得不反复回味咀嚼。
(原文写于2006年12月)在一片硝烟中,镜头缓缓推动着,映入眼帘的,是成千上万颗子弹壳,以及站于其中的那个脸上写尽沧桑的男人。
“据统计,全世界一共有五千多万支军火,平均每十二人就有一把枪,唯一的问题是,怎样让剩下的十一人也拥有枪。
”他如是说着。
然而他也许从未意识到,自己的灵魂正被淌着鲜血的子弹慢慢吞噬,自己的人生也注定与“罪恶之源”划上等号。
军工厂中:切割钢材。
外壳冲压成型。
装入底火、火药。
上流水线。
质量检验。
装上弹斗。
装箱。
运输。
装入弹匣。
进入枪膛。
瞄准。
一个满脸稚气的非洲孩子应声倒下。
一颗子弹走完了它的生命轨迹,也完成了它的使命:结束人类的生命。
《战争之王》以一颗子弹的独特视角为观众掀开了一张不为人知的大幕,一张黑色的幕。
在这张幕后,是一张由战争、屠杀、阴谋、侵略编成的巨大的网。
而这张网的编织者,就是影片主人公的所属身份——军火商。
向生命开枪军火商,一个战争中特殊的政治角色。
他们一生中也许不曾开过一枪,但他们的双手沾满鲜血。
他们出售一种叫做死亡的东西。
在他们的眼中,商业利润永远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正像一位俄国军火商所言:“我向任何愿意买我的武器的人出售武器,在俄国我就是俄国人,在希腊我就是希腊人,在巴黎我就是巴黎人。
”他们似乎并不关心战争的输赢,对他们来说,只要战争继续,他们就永远是最大的赢家。
尤里说,如果没有我,世界上任何一场战争都不能称为真正的战争。
尤里说,继承这个世界将是军火商,因为其他人都在忙着互相杀戮。
尤里说,和平是军火上最大的敌人。
倘若这世界上没有尤里,那么战争是否就能停息?
不,尤里说,我罢手了,第二天,就会有人来接手。
那么到底为什么,是什么驱使他们向生命开枪?
巨大的利益。
只有利益,才能诱惑人走向贪婪的深渊。
这个时候,法律似乎应该是一个遏制利益驱动下不法行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事实上,法律也曾作过努力。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军火交易只是个体军火商之间,不受政府约束。
然而战争的残酷性迫使人们开始反思私人军火商不受限制的行为。
“魔鬼”,“死亡商人”一时间成为其代名词。
一战结束后,同盟国联合签署的一份同盟协议称“各同盟国一致认为应公开反对私人的军火及战争工具制造企业的生产活动”。
然而20世纪30年代,由于希特勒德国推行扩展政策并疯狂扩军备战,国际军火贸易再次火热。
时至1947年,冷战开始,世界军火市场的交易初衷早已从早先为打赢战争变为单纯的垄断。
看来,只要战争存在一天,各国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利益争端就不会消失,军火贸易就一天不会停止。
法律这层防弹衣固然重要,但却始终不能让死亡消失。
是战争之王还是战争之亡?
影片中,尤里的工作和生活轨迹折射出的是冷战期间及其后国际政治局面,这种侧面描述的方法跟《阿甘正传》有异曲同工之妙。
好莱坞的诸多影片的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
但是,直接表现大规模战争场面的影片却始终占据少数。
从特殊或小角度透视战争这个大主题,是好莱坞反战题材战争片的一大擅长。
而《战争之王》就又是一个采用独特视角体现反战主体的优秀影片——以一个处于军火旋涡中的军火商的角度,去了解国际版图中的个人命运和政治角力。
有人喜欢战争片,是因为它的残酷与血腥通常是由武器来表现的,有力度。
但看得人多数没有看到它的另一面——人性的暴力,一个完全不能控制的欲望,它所代表的是政治与占有。
一颗将射却未射的子弹让尤里躲过一劫后,他的一个决定影响了世界。
他从此发迹,贩卖军火带给了他不曾拥有过的幸福——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看似美满的家庭。
但隐藏在这片表面和平下的,却是整个世界罪恶的源头。
尤里的人生改变了,非洲或是战争发生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每一把枪或每一颗子弹都能带来利润,但同时每一个他所到之处,就多了一些横倒的人。
没有军火的买卖,就没有他的事业,也没有他貌美的妻子,但正是这样的美满,却把人性的不足暴露得更为彻底。
面对在自己面前被一枪打死的利比亚总统的手下,他无能为力,他或许也曾愤怒,也曾面对被子弹夺取的生命而感到不寒而栗,但他别无选择。
在利益与正义,金钱与良知的决战中,不幸的是,利益和金钱站了上风。
无数的枪支和子弹将他的灵魂慢慢吞噬。
为了攫取巨大的利益,他欺骗自己的父母,妻儿,在警察面前瞒天过海。
事实上,他富可敌国,却仍不愿收手。
那是人性中贪婪的因子在作怪。
究竟人性向善还是本就向恶?
这个哲学家们探讨了几千年的话题似乎又被提起。
恩格斯曾指出,正是人性之恶、人自私的天性对财富贪婪的追求,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提高生产力的动力。
然而难道就因为此,就该有无数鲜血和生命作为贪婪促进社会发展的祭祀品吗?
当然不该。
也许人性中的贪婪确实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绝不能跨越道德底线甚至以牺牲生命作为攫取利益的手段。
那未免太让人遗憾和痛心了。
而最终,当贪婪最大限度地被满足时,属于人们最初的那份单纯与快乐也早已消失不见。
就像尤里一样,赢得了金钱,却输了自己的全世界。
真可谓是战争之胜、人性之败!
他是战场上最终的战争之王,却也成了永远的战争之亡:亡了别人,也亡了自己。
同尤里相比,维塔力的心灵似乎纯洁得多。
面对自己从事的出卖生命的勾当,他内心始终饱受煎熬。
虽然堕落到吸食毒品,但他那颗是非分明的心却一直没有消失。
为保护村民免收屠杀,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正义之路,与那些冷冰冰的杀人机器一同走向世界的尽头。
在他被乱枪射过后倒下的那一瞬间,他的灵魂得到了救赎,良知的火将万恶的金子融化了。
和平的守护者村庄宁静,遥远的枪声却从不曾停息它的欲望。
战争与和平这对矛盾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现象,更是人类的社会现象,它们的相互交替始终支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公元前3200年到现在,地球上真正和平的时期累计在一起才只有300年左右。
和平,是人类一直作为理想中的愿景而不懈追求的东西。
而追求和平的希冀也一直支配着各个时代的哲学家、政治家、战略家等思想家的头脑,成为各国处理对外关系得一个重要基点与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永恒话题。
然而,在当今纷繁的国际政治局始中,究竟谁才能扮演和平守护者、缔造者的角色呢?
是政治家吗?
诚然,作为政治家,最重要的事莫过于维护和平繁荣,不允许战争的再发生。
而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一切政治行动的指导思想是,怎样才能促成一切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但尽管一些政治家终身为世界和平事业奔走,但效果看来不大,甚至抵不上一些政客所起的反作用大。
2006年日,具有独裁者名声的智利前总统皮诺切特去世。
消息传出,憎恨他的人立刻上街游行,支持他的人则进行悼念。
双方在发生冲突,引发骚乱。
12月11日,智利总统巴切莱特不得不出来发表讲话,呼吁双方进行对话,以避免新的分裂。
这样的政客,到底是为世界带来和平,还是全年无休的战争?
是世界那些和平爱好者吗?
随着世界人民反战情绪的越发高涨,由和平爱好者推行的各种反战活动、慈善演出等时常可见。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呼吁世界人民反对战争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不过追究战争的根源,无非是美国等超级大国为夺取政权、一切毗邻国为争夺领土主权等一系列行为所导致的。
由于是为了本国的最高利益,他们拿起武器,对准目标。
我想,只要他们为本国谋取最大利益的初衷一日,战争就不会停止。
加之军火商们会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战争的“本钱”,地球枪声销声匿迹之日,怕是离我们还远。
也许,“全球化”最终会成为解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吧。
结语其实,《战争之王》所表现的虚幻中的现实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导演想做的,或许只是让一个普通观众的战争观稍稍有所改变。
倘若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回想起电影中那些一个个震撼过我们的瞬间,我们能够让思维慢下来,静静地思考一会儿,那便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留下的永恒的价值。
就在那天,我意识到我的命运,是为了提供人们的另一种生活必需品。
我一生都想远离暴力,但其实我更该接近它才对,这是人类的天性。
做条狗和做个人不是一个概念吗?
也许你生来就是一条狗呢?
其实我们就是两条腿的狗。
我是什么都做的死亡商人,除了救世军之外,不管什么军我都卖。
我从来没卖给本拉登,不是因为道德问题,而是那时他的支票总是跳票。
走私枪支的第二条守则是,每次都要确定能收到钱。
你不能强迫一个人爱上你,但起码你可以制造机会。
这就是爱上梦中情人的下场,梦总会醒的。
——我不信你回去是要卖百事可乐。
这是你希望被后人纪念的方式吗?
——我根本不希望留名青史,如果是那样,就表示我已经死了。
你如果不卖武器去打击自己的国家,你就算不上是个国际军火贩。
自冷战结束以后,AK47成为了苏联主要的出口货物,接着是伏特加酒、鱼子酱,和有自杀倾向的诗人。
有一点我可以确定,没有人想排队去买他们的车。
——问问这个白人,他会知道答案的。
——先生,我的手会长回来吗?
——这并不是钱的问题。
——那是什么?
——我干这个很拿手。
你可以和许多敌人战斗过,仍然存活下来,但是如果你和你自己战斗,你总是会输。
人们总是说:“如果好人袖手旁观的话,邪恶就会获胜。
”这句话应该是:“邪恶总是获胜。
”生活中有两种悲惨的事,一种是你想要的得不到,另一种是你得到了你想要的。
连毒品都是世界上利润第二高的商品,只有军火贸易排在它看面,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铤而走险了.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军火商人的成长经历,个人的机智和能力毋庸置疑,体现了军火商的心酸和生意的艰难,个人创业的典型哦.影片从从一片子弹中的独白和一颗子弹的制造,出厂,到最后射入人的身体开始,最后以一片子弹结束,我喜欢这样的开场别出心裁,我喜欢这样的结尾触目惊心.对了还有这样的天衣无缝的情节设计和精彩绝伦的对白,非常值得一看的作品.一片平地铺满了黄灿灿的弹壳,一个男人身穿西装、手提皮箱的人背对观众。
"全世界一共有五亿五千万支军火,那就是说每十二个人就有一只枪。
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其他十一个人也有枪。
"这就是本片的主人公尤瑞•奥洛夫,而这段独白也将尤瑞的理想(或者应该说是野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黑帮林立、火并冲突不休的纽约小敖德萨长大的尤里,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亲眼目睹了一场血腥的黑帮火拼,突发奇想要做军火生意.之后他又说服了自己的亲弟弟维塔利,共同开始了他们追逐财富的梦想. 在战火纷飞的黎巴嫩,干旱贫瘠的阿富汗高原,冲突不断的南美洲,一望无际的非洲,战乱不断的阿富汗,世界各地都可以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是聪明的,可以从一名不闻做成大的军火商,可以靠改变船名逃避检查.他得到了金钱,可是他的弟弟却染上了毒瘾,被送进了戒毒所。
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开始,随着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
他大肆倒卖、走私军火,一夜暴富.后来在非洲利比里亚总统的帮助下,尽管他很不情愿的除掉了自己生意上的竞争对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火供应商。
一个人再成功也有孤单的时候,于是通过精心的设计,他给自己创造了一个能与艾娃"偶然"邂逅的机会。
凭借个人魅力和吹嘘出来的财富,他赢得了艾娃的心,一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他很爱自己的家人和妻子,他把儿子的玩具枪扔进垃圾桶,他自己出钱去收藏妻子的画,他为了让妻子不伤心,他金盆洗手,开始做正当的生意了。
后来那个利比里亚总统和他的儿子利用到联合国开会的机会找到他,他又一次被他自己击败了,拉上刚刚戒毒成功的弟弟,再次踏上了非洲大陆.结果却是带着弟弟的尸体和钻石返回美国.可在通过机场安检时,留在维塔利体内的一颗子弹将他送进了警察局。
不仅是这颗子弹,警方已经掌握了他全部的犯罪证据。
原来,就在那天他出发去非洲时,被警方跟踪的艾娃带着他们的儿子跟踪了他,并用儿子的生日成功地打开了他的秘密集装箱的密码,发现了里面所有的秘密。
最后,艾娃带着儿子离他而去,母亲也已经不认他,还要郎当入狱.如果你以为这是最后的结局你错了.他被放了出来,原来,长期以来,他一直在和一个神秘人物--撒登中校合作。
此人是美国陆军中校,他代表的是美国政府。
为了美国国家利益,他们需要尤里这样的军火商,去做一些他们不能公开进行的交易、阴谋。
最后,尤瑞又一次回到非洲,干他最在行的,运送"雨伞"到撒哈拉沙漠。
这些靠着战争发家致富、独霸一方、称孤道寡的"战争之王"和他们的敌人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对抗。
他们的理想、奋斗,在无数的阴谋诡计、血腥杀戮中成功、辉煌,他们似乎无愧于"战争之王"的尊号。
然而,他们却输掉了最宝贵的亲情、爱情、友情……,所有这些人世间最值得留恋的美好事物。
除了金钱和那些杀戮的工具外,他们还有什么?可是军火商毕竟是军火商,他们只能买卖,却没有能力去制造军火,有能力制造军火的除了国家还有谁?于是想起了尤瑞和他的对手在警察局里的一段对话"让我来告诉你将会发生什么,这样可以让你有所准备。
很快,会有人来敲门,你会被叫到外面去。
在过道里,会有一个官阶比你高的人站在那里。
首先,他会祝贺你所做的一切,你使世界成为一个和平的地方,你会得到嘉奖或升职,然后他会告诉你,我需要被释放。
你会反对,你也许会以辞职来要挟他,但是在最后,我会被释放。
我被释放的原因,和你认为我会被判刑的原因是一样的,我和一些世界上称自己为领导人的人打交道,这些人当中有一些人是你的敌人的敌人。
世界上最大的军火交易商是你的老板,美国的总统,他一天卖的,比我一年卖的还多。
有时,在枪支上找到他的指纹是一件很尴尬的事。
有时,他需要像我这样的自由工作者,来支持那些他不方便支持的军队。
所以,你称我为恶魔,但不幸的是,对你,我是一个必须要存在的恶魔。
"
著名哲学家马格利特说过的话,一个人可以过不道德,但却伦理的生活。
马格利特所说的“伦理”是指与自己亲近者的关系,而“道德”则是与陌生人的关系。
中国人相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意思是,能照顾好家人,就有资格当别人的父母官。
这是错误地从一个人在家庭内的行为,推论他在社会中的道德作为。
马格利特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公共道德不是家庭伦理的简单类推。
一个人爱护家庭,爱护亲近自己的人(包括情人、秘书、亲信,等等),未必就爱护社会。
单单爱护家人者反倒更可能会肆无忌惮地犯下危害社会大众的罪行。
Andrew Niccol用一个故事证明,马格利特说的是对的。
又看了一次《战争之王》,试图写点东西。
片子像是军火商尤里·奥洛夫的传记,从发家开始,到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战争之王”。
世界上大部分的军阀和领导者都跟他做过生意,世界上绝大多数战乱地区都在用他卖的武器。
也许,他带来了这个混乱的秩序,带来了无数家庭的灾难,带来死亡的阴影,然而这个邪恶的化身却是必然的必须的存在。
这是一个反讽还是一个悲剧?
或许,两者都是。
片子从尤里的视角出发,讲一次次的生意,讲他眼中的世界。
于是作为观众,不可避免的先把感情投注在了他这一边——更何况,扮演者是如此富有成熟魅力的尼古拉斯·凯奇。
有需要才有生产,有人打仗自然需要有人供应军火,似乎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贩卖军火,赚钱,也就显得无可厚非。
我们随着尤里看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军队高层将军火私自贩出,和平主义者和宗教徒们购买枪支,非洲一些战乱国家的小孩子用简易的武器武装到牙齿,宣称“自由xx”“民主xx”的团体们血洗敌手……一开始觉得新鲜有趣,慢慢的,觉出世界的许多荒谬,还是笑,只是味道变了许多。
这个世界似乎就是这么一个玩意儿,有很多规则和定律,只是人们大都不愿琢磨。
看不透的人觉得它玄妙不可估计,看得透的人知道怎样趋利避害怎样更好的生存。
尤里属于前者,他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仿佛就是为了这么一项使命,才出生、长大、学语言。
邪恶是邪恶了一些,但他必须存在,否则正义就没了理由。
就像没有战争就觉不出和平的意义,就没有办法消耗过多的生产来保证社会稳定。
片子中很精彩的是尤里几次与国际警察杰克的纠缠。
尤里利用法律的漏洞躲避罪责,杰克虽明知尤里罪不可赦却毫无证据,只好眼看着尤里一次次逃脱。
尤其在非洲尤里飞机迫降的一段,情节设计实在妙不可言。
后来杰克终于抓住了他的猎物,对方却只是冷静的讲了一番话,告诉他自己的存在是一个必须,即使是那些看上去很正义的人也需要他的工作。
因为这件事,总要有人去做。
杰克是个很理想主义的人,他一直在追求正义和公平,不肯用非法的手段来维护法律。
最后他输了,看到自己的努力毫无意义。
因为世界并不是这么理想,它是很现实的。
矛盾必须存在,斗争亦然,否则一切都不能长存。
他的工作可能还会继续下去,只是因为社会需要这么一个工作,一个象征意义,但未必需要一定的结果。
想到最近一直在看的政治学,政治就是人们为了公共权力而进行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分配资源的过程。
因为人总有欲望需求,而这些需求要一些通常是稀缺的资源来满足,获得资源的同时又会产生代价,争夺公共权力就是为了获得分配资源和代价的能力,为了决定“谁得到什么”。
统治者会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其内部成员的政治意识,使其认同相同的主流的政治文化,得到了认同就得到了服从,统治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所以政治大概就是一种秩序,一种博弈,一部分人拿到了权力并想方设法维护权利,通过战争、大众传媒和民主选举等渠道驯服公众,希望自己的地位长长久久维持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一切都是工具,可能它没有太实在的意义,或者可能它今天的意义与昨天的截然相反,因为一切只是为了方便统治罢了。
就像战争,或许是因为要转移人民对于国内矛盾的注意力,又或者是用战争消耗来解决供过于求的经济危机,总之是手段罢了,从不存在为和平、正义的战争道理。
或许有一天,真的如《一九八四》里所描写的也说不定:人们需要的只是战争而不是敌人,战争的热情和战争的消耗有利于统治,而敌人有无尚在其次。
唯一能与利益做一下纠缠的大概就是道德吧。
很奇怪,追求利益是人的天性,人心的向善也是天性,说到底,还是人在与自己作战。
对于人类基本道德的追求延误着我们唯利是图的脚步,例如正义、公平、民主、平等……最低限的道德,亦是最难达到的。
尤里的弟弟在最后一次买卖中突然觉醒,他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什么买卖,他不干了。
可是,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正义的维护让他丧失了生命,这就是现实对理想的嘲弄吗?
尤里已经彻底麻木了,他的弟弟用生命的代价企图唤醒他,但他流下一滴泪后,仍旧跌跌撞撞坐在了杀死弟弟的人对面,继续谈军火价钱。
他说,无论接不接受那些钱,他都失去了一些东西,所以他还是接受了。
尤里一直的理由就是:我没有拿枪逼着别人要他们开枪战斗,我没有想要害人,所以,我没有责任。
拿到枪之后他们要战争要屠杀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那不是我的战争。
每次看到他的辩解,我总会想到那段话:“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著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这是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着的一首短诗,作者是一位叫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的德国新教牧师。
“不作为”很多时候都是一种罪恶吧。
片中演员的表现都很出色。
尼古拉斯·凯奇自然不必说,伊桑·霍克的国际刑警也很出彩,而饰演尤里的弟弟的杰瑞德·莱托(Jared Leto)我最喜欢,是一个感性多于理性的大孩子。
导演安德鲁·尼科(Andrew Niccol)有很多较为有名的作品,但我看过的只有《楚门的世界》,《战争之王》沿袭了那时开始的反讽特色。
最后想说的是,很喜欢这部片子的摄影,流畅、震撼,光影运用得当,镜头长短交替,结构也很紧凑。
例如刚开始在子弹上推移的长镜头就很出色。
第二遍看完,还是认为这是一部可打五星的片子。
^_^
Evil prevails when good men fail to act.曾有段时间迷恋凯奇,下了很多他的电影。
《战争之王》便是其一。
看之前没有听过相关介绍,本以为会是一个场面宏伟的“大片”,可惜和预想的不大相同。
过了几年,又把它翻了出来,发现场面大画面宏伟的电影虽然受欢迎,但若使得人们看第二遍,便有些乏力了。
影片以主人公尤里为第一视角,采取自述形式展开。
凯奇的台词很多,却感受不到冗繁,句句都很经典。
影片的海报也很有创意,用子弹组成。
只是乍看起来,容易起鸡皮疙瘩...至于尤里(Yuri)这个人,个人所持的是否定态度。
在第一次生意后,他说,“我的一生都想远离暴力,但我更该接近它才对,这是人类的天性,最初人类遗骸的肋骨腔中就有一个矛箭头。
”我想,那个矛箭头的存在是因为生存受到了威胁,而非无故地杀戮,所以人类的天性是生存而非暴力。
况且,即使如他所说,暴力是天性,那本质暴力和鼓励暴力也是两个概念。
后者存在着社会秩序、道德的问题。
更何况尤里选择军火生意的原因和这并无关系,在鼓励弟弟入伙时说地明白,“this is shit”。
这句是他们对目前生活的形容。
只是一旦陷入其中,人们的理由就会变化。
比如,我不卖枪也有人卖,枪店多如麦当劳;我希望大家都开枪但不要死人等等。
第一句的话外音便是承认卖枪并不怎么道德,第二句则是在承认卖枪导致了死亡。
尤里说,武器只是工具,错误在使用武器的人。
的确,站在军火商的角度是这样,就像上上个世纪的中国,洋人站在港口用结结巴巴的汉语说,“我只是卖鸦片,没让人们吸鸦片。
”我认为,一旦某个事物可以让人性罪恶的一面轻易地造成对社会和生命的威胁,那就需要管制,军火、毒品大抵如此。
身临其中的又何止他一个。
他父亲因政治问题而冒充犹太人,时间一长竟也当真,不仅在穿着、食物上,还有去教堂的次数上,整个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改变,用妈妈的话说,“他比犹太人还犹太人。
”一旦深陷某个方面,思考的角度也会随之转变,人很难自拔,甚至想不明白。
想起中国的两句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像我们看尤里、看麦克,思维被导演牵引,站在了主人公的角度思考。
所以《战争之王》、《教父》这些影片让我们为那些把道德踩在脚下、把卖淫凶杀戏弄警察当成乐趣的传统意义上的“大反派”毫不吝啬地送出了敬仰之情。
没有哪个正常人天生暴力,更不会无缘无故地触及道德底线,每个人的犯罪行为都有一个前因,就像强奸犯多有不幸的童年。
但若是由此而去量刑定罪,那大可取消监狱,只留精神病院就好了。
若以希特勒为主角,从他悲惨的同年、不幸的生活、艰辛的付出开始,我们也能为他的罪行找到各种理由。
电影的主角是很容易被大众原谅的。
影片中,尤里给了自己无数的理由。
但局外的老婆比他更明白:“there is nothing illegal, but it is wrong.”并非合法的都是道德的。
从小做到大,生意的兴隆使他有了奢侈的习惯和对金钱的崇拜。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妻子艾娃·方田(Ava Fontaine)开心地走过来告诉他,“儿子会走路了”。
他却只顾亲吻电视,亲吻冷冷的屏幕后即将产生的巨大市场。
影片中,尤里捎带而过的回应让妻子脸上浮现了一丝悲伤。
生活中的小事不足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但这也许就是转折。
在后期,狄米奇将军(Dmitri)、军火商席米恩·怀斯(Simeon Weisz)的死亡,都要归咎到他的头上,他甚至已开始为了生意的红火而厌烦世界的和平。
道德的底线在诱惑地压迫下不断向下移动。
我认为,在电影中,他弟弟维塔利(Vitaly)这个角色,更像是在反映他心中的良知部分。
当然只是指军火方面。
他说,不知道弟弟在逃避什么。
其实,那只是因为站在了自己的角度。
虽然弟弟的长相很叛逆,却很善良。
电影中有个特写,当看到一排排儿童被军火商卖出的武器枪决,弟弟于心不忍,哥哥却忙着捡钱。
弟弟吸毒是为了麻痹自己,麻痹心灵忍受的折磨。
恍惚时他想到了什么?
他的家乡乌克兰。
良知为此付出了生命。
当看到山下的一片帐篷,有妇女,有儿童,而自己卖出的武器将马上用于将这些踏平时,于心不忍的弟弟试图阻止交易,被枪杀。
哥哥则继续完成交易,拿走了钻石。
片中的另一个角色杰克·瓦伦丁(Jack Valentine),更像是代表着法律。
讲证据而且死板的法律,被当权者操纵着的法律。
在结尾,我们看见了法律向政府妥协。
也许可以猜测,不论是法律中的漏洞,还是执行地力度,都有政府在背后的暗地操作。
而政府,为了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采取不愿摆到台面上的动作以便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军火商便被利用,成了爪牙。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满地的子弹,上面打着字幕:This film is based on actual events.While private gunruners continue to thrive. The world's biggest arms suppliers are the U.S., U.K., Russia, France and China. They are also the five permanent members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尽管军火走私变得越来越严重,但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依然是美、英、俄、法、中,他们便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
尤里在面对诱惑时尚且如此,那政府在更加巨大的诱惑前会做出什么不屑于道德底线的事呢?
博:http://xiaogs.org/2008/12/11/299.html
《战争之王》深刻的讽刺意蕴成就了《战争之王》强大的内容纵深,电影以耸人听闻的题材为切入,用一名军火商的视角,在黑色幽默的玩味间呈现着战争之殇的症结所在,人性与正义的一展同皆在绝妙架构的战争反思里不言而喻,这更是尼古拉斯·凯奇演技最为惊艳的作品。
影片最后一幕文字特别有意思,大意是:世界军火市场仍在继续,然而最大的军火出卖国,仍然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
大家好像都列了一些这部电影的一些经典台词, 可惜我忘的很快, 都不太记得了。
但好像有一句,大概就我的理解,概括了这个故事。
原句也不记得。
大概是”I know, sometime, what I am doing is not right. But I am good at it."感觉这句话给这部片子,还是带来了一些深度, 也带来了一点悲剧的色彩。
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思想,谁也不是天生的战争贩子。
我知道做这样的事情是不对的, 可是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我知道爱上他/她是没有结果的,可是我还是无可救药的爱上了。
在这个“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命运大手无时无刻的控制着你我他”的残酷世界里,这也许是人类能有的一点小小的反抗。
总之,这部片子记录了一个世俗,公认的“坏蛋”, 他的喜怒哀乐, 他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 他的无奈。
所谓“坏蛋”如此,“好人”也是一样。
影片行将结束的时候,一阵熟悉的旋律响起,不过一时有些想不起来,使劲的想英伦三岛上的英伦小伙子们,最终终于想起来,是Jeff Buckley,他的hallelujah,我相信发家致富比所看到还是要艰难很多的.唯一不明白就是弟弟为什么宁愿一死,只为了捣毁那一车弹药,似乎思想境界转变的太快了点,没有军火的帮助,冷兵器同样也是可以做到的,这些惨剧,不是少卖点军火可以改变的.
世界上有三大暴利行业:毒品,化妆品和军火。
毒品用来欺骗自己。
化妆品用来欺骗他人。
唯有军火是最诚实的,诚实的就像AK47的弹道。
什么是干净的,什么是脏的。
军火换回来的钻石也最终会戴在漂亮女明星的脖子上。
电影节,红地毯,哎呦喂她戴起来真好看,哎呦喂女神。
然后这位女神也许搞了点婚外情,大家就纷纷绝望,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也许这位女神碰巧喜欢投身公益事业,就一下子德艺双馨了。
在我心中,除了苍老师,没人配得上这个词。
那些可爱的闪闪发光的东西,会一直陪着女明星们,在慈善晚会上,在颁奖典礼上,在狗仔队供给八卦杂志的照片上,在导演和core们的床上。
而那些AK47,他们会安分的拿在持有者的手里,诚实地射出最性感的子弹。
没有镁光灯,只有撞针,扳机,换弹夹,永远不卡壳。
想起在万达看到的一句话:Some people think luxury is the antithesis of poverty. acctually is not, luxury should be the antithesis of vulgar. 所以我想说,子弹不是死亡的使者,而是带来梦想的天使。
射出子弹的人,被子弹击中的人都在做梦。
梦见生死是由自己手里的东西掌控的,梦见自己够坚强就可以活下去,梦到自己真的在保护自己所爱的人,梦到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至少对于子弹来说。
所以,军火商们,只都是些贩卖梦想的天使,他们让绝望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活得轻松一些。
他们坐着飞机,将梦想运往世界各地,一梭梭,只会冰冷不会变质的梦想。
火药的味道一定很像巴黎街头那些好闻的香水,巴黎哦巴黎。
而且火药还要更便宜些。
所以,加油吧,追逐梦想的人,让子弹的乐章不要停止。
在被击中的那一刻,请高喊“I have a dream.”那些平时只能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的女明星会为你们参加慈善晚会的,那闪闪发光的钻石会在她们充满硅胶的双乳中若隐若现。
他们会接受电视采访,声泪聚下,连那些硅胶都哭了。
好感动,我也要哭了。
I never sold to Osama Bin LadenNot on any moral groundsBack then, he was always bouncing checks
做你擅长做的事,而不仅仅是活着。
无聊,这不是电影则是Nic的Podcast,喜马拉雅,你打开听就行了,没必要浪费资金拍。
The world's biggest arms suppliers are USA, UK,Russia,France and China,they are also the members of UN security council
剧本非常好,电影立意很深,是少有能真正站在上帝立场去思考问题的电影而不是从美国总统立场去思考问题的电影,但是尼德鲁做为导演还是显得有些生涩,对于我来说过分运用旁白其实是对电影画面不成熟的表现。
怎麼會有這麼傻逼的電影啊,一些白男想像白男guilt和白人救世主,cliche到我猜到每一個劇情,而且Interpol為什麼哪都能去指哪打哪?很難不覺得給它打高分的人都有點問題。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他们也同样是五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他们既手握着正义的旗帜,又操纵着凶狠的恶犬,他们永远胜利
哎兮,什么时候居然操蛋的下了个国语配音版,听那些自言自语好像我在看走私军火的教程片。如今的凯奇大叔已经很难重回当年的影帝形象了。这电影政治隐喻很多,没有谁是绝对的恶,这世界本邋遢,又有什么可怕,天堂地狱一家。伊桑霍克除了小文艺这样的硬汉也还不错哦~ps:背景资料很强大。▄︻┻┳═一
据说腾讯把结局给改坐牢了。。
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埋葬理想主义。Andrew Niccol在未来教会人们思考和希望之后,又在现实世界给了人们一记狠狠地耳光。
蛮喜欢他的人生价值观,总有人会做不是吗?为什么不能是你不能是我呢?守序邪恶的成功典范。
叙述流畅、节奏明快、幽默风趣。
全程说教不讲故事,史上最直白电影?实在是我看过的最无耻最傻逼的电影,想表达的东西都是很好的,但是出来的结果。。。凯奇的简直是overacting的楷模= =导演的镜头也没啥意思,费劲心思的开头和中间的平庸完全就像是三分钟热度的毕业生
看以前就知道一定是审判失败者的后冷战式表述,但是电影的恶毒和拙劣还是让我作呕,我佩服自己居然看完了。比起凯奇角色夸夸其谈那些权力话语和资本逻辑以及虚伪的人性觉醒(不新鲜),伊桑霍克的那个正义者角色更苍白矫情且极度不真实。弟弟角色就更不值一提,看到枪毙儿童就此发疯的应该是美国中产阶级中年妇女,而不是移民小子。耽于物质的名模太太心照不宣式的装无辜也比她的绘画更拙劣。所有认为“世界原本如此且将继续如此”的论调都是赤裸裸的意识形态话语,我们要做的不是跪下去认命,而是窥破它并用行动去颠覆它。其实这个题材(冷战末期到后冷战的国际军火贸易走私及不同时代的国际政经格局变化,大的结构中的个人奋斗神话与幻灭)原本可以拍得更深更广甚至更娱乐,但是到了好莱坞手上就注定会成为这种下九流蹩脚货。
不提后面直白的讽刺,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励志片……多少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
评分真的是虚高了,什么都想讲,但是又什么都没讲明白。u1s1,凯奇有点面瘫。
片头做得很棒。好想熬夜,再看一遍
the world's biggest arms suppliers are the five permanent members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没想到非洲人有时可以厉害到这种程度。—— 2021.07.16:「腾讯视频把战争之王的结局给改了,结局尼古拉斯凯奇竟然坐牢了」,在豆瓣&微博得知这个情况,特地去查看了下,122分钟的《战争之王》在腾讯视频上只有92分35秒,然后结局还被篡改了……迷之引进上线……
我爱这部电影~它太人文精神了…………特别是中间能把飞机在一夜拆掉,哎天,太摆了实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