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近大一期末考时,思修课老师放了《走路上学》这部公益片。
一方面给我的感触是在大学里大家过得浑浑噩噩,玩手机的玩……而怒江州的孩子有着对知识最纯粹的渴望,他们在没有桥的时候上学是最艰难的,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却是我们所触手可及的。
还有就是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学生会去选择支教。
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去做过,但大家心里会或多或少对支教有过想法。
也是看过许多关于贫困山区支教的故事,小说,电影,故事里有的老师留下,也有点老师走了……现在的自己不敢下决心说什么一定要去支教,因为上大学以来一切都和自己想像的有差别,对未来一片茫然。
还有就是对山区这个现象的看法,有这样的情况还是正常,因为中国太大了,做到人人发展平均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希望未来会越来越好吧。
同事让我帮忙找这部电影,找到视频后,顺便观看起来。
这是一部特别让人共情的电影,关注山区的发展、边缘人的教育、儿童的心理,节奏张驰有度,前期有小欢乐,夹杂着心酸,后期非常煽情,一条索、一座学校、一双鞋、一座桥……承载着太多太多,国家当下除了发达地区经济的追求,也不能忘了那些后进地区的需求,他们也有追求进步的渴望与权利。
里面的亲情也很感人,姐弟间的深挚感情让人动容,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的真实,其中丝丝缕缕,使我不由得想到与自家弟弟的成长画面,真是难以忘怀。
从打开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就被打动了。
有时候在感叹,是谁让一幕幕的悲剧发生,是谁才能阻止它。
我在问,但我得不到回答。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有希望工程,有一批一批希望教师。
他们走向最基层,用爱传递爱,用青春温热希望,我很感动,我将会模仿。
让我感到痛心的是既得利益者的麻木和在位者的愚笨,阻碍了希望种子的生根发芽。
我痛心疾首,我泪流满面。
倘若你们做的好点,倘若你们不再麻木,倘若你们不再愚弄百姓自作聪明公交车司机不会报复社会,女孩不会坠江,民众不会骂你。
看了那么多电影,这是第一部一开篇就让我落泪的电影,也是全程泪点停不下来的一部电影。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多少人向往的旅游圣地,但你我都不知道那里的生活有多艰难,山高水远出门难,一个转眼就是生离死别。
孩子渴望上学,渴望出山去,父母疼惜孩子,封闭式管理教育,但也终究逃不过命运。
又爱又矛盾,生活之中,你我之间好像时常都是如此。
这部电影讲述的的是山里孩子瓦娃和姐姐的故事,山里孩子上学非常不易,姐姐可以滑绳索过江去上学,而因为瓦娃太小他妈说要等到他爸爸回来才可以带他过去,瓦娃是个好学的孩子,一心只想像姐姐那样可以去上学,……姐姐过江是为了保护瓦娃喜欢的鞋子绳索断了姐姐死了,瓦娃妈妈崩溃了瓦娃爸爸回来也不敢相信,瓦娃也一点点变得抑郁,支教老师努力开导他告诉他他要像姐姐一样好学……推荐大家去看,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可以看看
从前有一个小孩叫瓦娃,他姐姐娜香每天都滑索上学。
瓦娃也很想滑索去上学,但他妈妈坚决要等瓦娃的爸爸回来再带他滑索去上学。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瓦娃还是背着妈妈去滑索来到了娜香上学的地方。
在来到学校的第一天时,瓦娃碰到了从城市里新来的聂老师。
聂老师看到瓦娃时,瓦娃很快将就逃跑了。
再一次家访中,聂老师跟着娃娃的娜香来到了家中,在聊天时,聂老师一眼就认出了瓦娃。
瓦娃妈妈得知后非常生气,正要打他时,娜香突然决定只要瓦娃不独自去滑索,就把自己的新鞋子送给他。
但第二天早晨,瓦娃觉得大家都有新鞋子唯独自己的娜香没有,就鞋子还给了娜香。
娜香放学时聂老师送给了她一双鞋,让她回家后给瓦娃。
在滑索回家时,娜香一不小心把鞋掉进了江里。
正要捡鞋时,滑索的绳子突然断了,最后不幸身亡…… 后来,瓦娃也很少说话了,直到有一天,家门口修建了一条桥,瓦娃可以安心地走去上学了,他也慢慢从自己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刚看完影片的我,眼角微微略酸。
娜香溜索上的绳子脱落的那一刻,仿佛留下了最大的遗憾,她没有等到大桥建起的那一刻,没能拉着弟弟的手一起去上学。
看到孩子落到水中,拍摄的画面太真实了,她真的掉到湍流不息的河水中了。
河水那样的清澈,峡谷中的风景那么迷人。
我甚至向往生活在这样的大山之中,可是当我了解背景之后,才知道当时的贫困,那样美的自然条件却挡住了儿童上学的路。
对于那些生活在怒江大峡谷中的孩子来说,以幼小的身躯,在湍急的大江上来去如飞,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知识在彼岸,梦想也就在彼岸。
瓦娃看着姐姐上学,他也渴望像姐姐一样,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
这就是孩子最纯真的梦想。
曾经的我如他们一样在大山之中寻找着知识,一步步探索着外面的世界。
现在的我可以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被书本包围,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啊。
走路上学 (2009)8.32009 / 中国大陆 / 剧情 儿童 / 彭家煌 彭臣 / 丁嘉力 阿娜木龄特别好看的一部电影,十分感动。
力荐。
瓦娃是一个7岁的傈僳族孩子,他对于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伙伴一起溜索过江读书好生羡慕。
妈妈坚持要娃娃等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
可是在外打工的爸爸总也不回。
终于,没能抵抗住来自对岸的诱惑,瓦娃独自偷偷溜索过江了,看到了心仪已久的学校!
没想到,瓦娃溜索过江的秘密居然被第一次来家访的聂老师戳破了!
是聂老师送来的那双红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里。
他答应妈妈和姐姐:有了这双鞋,他就不再偷着溜索。
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这双漂亮雨鞋还给了姐姐。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着。
谁也想不到,因为赶着给弟弟送一双新鞋回来,姐姐娜香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
首先说一下标题。
娜香双手捧着新鞋子回头一笑,是本片中最美的情节。
几秒后,因为鞋子掉下江中,瞬间将美好打破。
沉浸在甜美的微笑中,突然画风一转,来的很突然。
电影很棒,根据真实故事拍摄,剧情,演员的演技都很丰满。
唯一不足支之处在于,娜香商店买鞋后出门,娜香就做到了椅子上,知道老师接下来要做什么一样。
不免让人产生穿帮的嫌疑。
再来说说电影反应的事情与情感。
山里的孩子物质生活很苦,同样精神生活更苦。
瓦娃对上学理想的的追求,更多的体现在了滑索这一情节。
对滑索的不恐惧,不胆怯的跑去江对面,仅仅只是为了站在课堂外面。
娜香对弟弟的关爱,同样更令人感动(娜香掉下去的一瞬间我忍住了,当瓦娃跑向在江中的红鞋子的时候,我哭了)。
我们应该把关爱分给一些贫困山区里的孩子。
我们的些许关爱,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最美的转头一笑,却被怒江永远的定格。
直到看完了整部电影,心情还是久久的不能平静。
电影一开头就给营造了一种浓厚姐弟情深的感情,也一直很喜欢这种感觉,瓦娃呢就一直期待着能滑一次索去对面看看,毕竟岸的这面还是太渺小了,他就想出去看看。
姐姐娜香也是一直默默宠着弟弟,直到弟弟被发现溜去学校了,这才开始了后面的故事。
聂老师呢也是很善良有爱心的一个人,为了瓦娃能够去上学也是操碎了心,不过整个片子最感动的地方在于娜香掉进怒江,然后就给瓦娃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也是很虐的了,自己一直都玩伴就这样不在这个人世了,真的是哭死了,后面呢就是聂老师一直来劝瓦娃去上学,最后以建成了大桥来结束这段影片。
片子呢贵在情真,人唯一不能停下的就是追随知识的脚步,知识在彼岸,梦想也在彼岸❤❤
看哭了。。。
人太多了,再恶劣的地方也有人。
电影的制作和故事整体还算满意,不过部分情节发展个人觉得有些刻意,比如姐姐娜香在商店买盐看了双男鞋,因贵买不起准备要走,转身就看到聂老师,然后聂老师好心买下那双鞋送给她弟,接着娜香溜索不慎坠江……这一系列剧情转折编排痕迹偏重。
感觉跟《小鞋子》的内容高度相似,但是远没有《小鞋子》拍的好。
看完电影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 他们没有汽车 没有空调 甚至连路都没有 只靠一根绳索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上学…
补标,小时候学校安排看的
还行。
小演员棒,颜色构图美
怒江福贡发生的溜索上学。小女孩眼睛很大很亮。
据说此片是深圳两位广告人看了《南方周末》一篇关于溜索的文章后拍的。拍电影和拍广告还是很不一样的,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表演上的刻意和浮夸,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整片表现得像个成年人是很不合适的。但考虑到从导演到演员都不是专业人员,带着公益性质,也不好过于苛责。这种类型的电影大概都是这样,导演和演员都不够专业,资金也很有限,看的人也不多,最近几年也没什么人拍了。
既有伊朗电影的神韵,又兼有国产主旋律的关怀。
我的眼泪不要钱🤧🤧山里孩子上学苦难,姐弟俩那么亲,那么懂事,又要修新桥了,这次的新老师和很不一样,两个孩子都可以有新鞋穿了,本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的,为什么先到的是意外😭
感人,解决贫穷的办法,就是要加大城市化进程,减少人口流动限制,让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来到大城市,成为城市人,并且消除歧视,保障他们的权益
现在都不记得它当时演了啥,只记得我没哭。但我看完之后就为山区捐了钱
华表奖不出意外就喜欢这样的,母亲不敢并且不让儿子溜索的理由,父亲面对女儿去世说出我不走,但是以后你要走出去,像是口号一样干瘪都很难让人信服。姐姐去世对弟弟的打击和后续人生的影响的描写过于少,这块是应该再加十分钟片长的。
瓦娃小朋友演技是真的好, 姐弟情深, 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老师也很善良, 不像"其他"老师, 真心关心学生. 瓦娃, 娜香和聂老师都让人感动. 桥修得稍微晚了点.
所有人小学时代必看的片子
比较稚嫩的电影,里面大人的演技不忍直视,两小孩还不错,姐姐掉江里虽然能预料到但是还是很意外很感动
演的很好,故事也不错。
摄影画面 配乐完成了标准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