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沙兰登讲完荤段子 从容跳起踢踏舞 晶莹如冰的眼泪在眼眶里闪了闪就微笑着跑掉了 那一刻 我至今牢牢不能忘 她并不是一开始便能独立坚强的面对只身的生活 她需要逃避 需要学厨艺学舞找无数自己并不擅长的东西发了疯的去学 她不允许悲伤被释放 而后她在葬礼上演讲的样子 如同一株倔强美丽的草 带着丈夫本身所能给予她的莫大的力量 决定自给自足 在丈夫肉身离开后仍旧选择用极大的澎湃的热情去生活 像是她带着两个人的生命一起活着那样的浓烈 爱一个人 若能如苏珊沙兰登爱着片中逝去之人 除了照片视频从未出现 却激发了自己所有美好的潜能 让我们始终带着感恩与温暖 站在荆棘密布的世界里 脚掌受伤之时轻描淡写的医治还哼唱着有趣的小调 该是多好德鲁有点偏执 不知道是有幸还是不幸 他是家族里的最成功人士 从未见面的亲人邻居 悉数以为他衣锦还乡 他尴尴尬尬的带着父亲的西装 要求火葬 认真努力的举行告别仪式 他只身观望父亲遗容之时 像是我们面对无以为动力的前方 哭是哭不出来的 只自觉诡异 在世界天旋地转的吞噬自己之前 迷惑茫然没有办法一点点无助 德鲁的老爸唱唠叨--If it wasn't this, It would be something else 德鲁极端专注事业的时候 忽略了太多开了的窗 而一旦事业丧失 身边竟无其它的美好可把握 命运很慈悲 让他邂逅了空姐克莱尔 这个古灵精怪的小妮子了解人的名字地图方向 喜欢找机会拍照按快门 让吵闹不停的孩子们安安静静踏踏实实 还让陌生宾客对她宠溺有加 她像是长了生活的触角 用自己的触角向封闭的德鲁打招呼 为他写下电话号码 以及一句话--Trust me, everybody is less mysterious than they think they are男人和女人之间有差异 面对生活--Men see things in a box. And women see them in a round room 一如德鲁陷入自怨自艾的怪圈 而克莱尔却在死灰中闻得见复燃 死水窥见希望的光亮 他们的差异 让克莱尔拍拍德鲁肩膀推他出了自暴自弃的沼泽潭 让德鲁劝说克莱尔拒绝心甘情愿成为情感替身的沉吟至今追随者心灵地图册 他们在人生的一个路口拥抱 德鲁亲吻了那位一眼可见的让人心神荡漾的红帽子姑娘 新的路途里 他们一同上路 在相互救赎之后另外 摘录如下美言 1。
You have five minutes to wallow in the delicious misery. Enjoy it, embrace it, discard it and proceed.Sadness is easier because it's surrender. I say, make time to dance alone with one hand waving free. 2.销魂的片尾词No true fiasco ever began as a quest for mere adequacy. A motto of the British Special Service Air Force is: "Those who risk, win." A single green vine shoot is able to grow through cement. The Pacific Northwestern salmon beats itself bloody on its quest to travel hundreds of miles upstream against the current, with a single purpose. Sex, of course. But also life.亲爱的 这就是生活 多残酷多美好多颓废多积极多真实---小念头的分割线---我希望在我自己的葬礼时 能放个什么《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或是《WON'T GO HOME WITHOUT YOU》之类晴朗的歌
一、德鲁要自杀时,妹妹打来电话告诉他父亲的死讯,让他去肯塔基州处理。
“你要负起这个责任,你是长子。
”当时德鲁的心情一定觉得既可笑又感动吧?
到现在这个时刻了,还有人“要”他负起责任。
但是,他又必须感谢,都这时了,还有人要他负责任。
负责任,真是一件好事。
二、“你总是想和我分手,甚至我们都还没在一起呢。
” “我知道。
但是……我们没有么?
” “当然没有。
”小子,所谓的“在一起”不是拥拥抱接接吻,甚至不是一晚上同处一室——几晚上甚至更多的晚上也不算——如果不曾敞开心灵真真正正地接纳彼此,忘掉过去的悲伤,忘掉过去的失败,不是寻找替代品,而是真真正正和她在一起。
三、德鲁妈妈在葬礼上的讲话和她的舞蹈。
“……我想学会笑……米彻活着的时候我怎么就不能风趣点儿呢?
But finally I figured it out, it takes time to be funny. and it takes time to extract joy from life. 所以我去上了喜剧学校。
”如果你真正爱着一个人也被他爱着,即使他死去,你也可以欢笑。
因为爱的人要你更加热爱生活,that is love。
舞蹈,即使笨拙,没有人觉得可笑,这就是真实生活,真实的爱。
笑话,即使可笑,仍会感动,因为真实,否则喜剧学校的老师为什么要让学生们讲一个真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呢?
唯有真实的喜剧,才是最让人忘不掉可以时时发笑的啊。
最近在读Richard Evans写第三帝国,也刚读过Ron Chernow写The Warburgs,这两本书在写到希特勒和纳粹屠杀犹太人是,都不约而同的写到,德国人憎恨犹太人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无根的犹太人象征着现代,他们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受益者。
相比之下,德国的工农阶级越来越感到现代社会和以犹太人为代表的金融阶级的剥削。
由于这种情绪的存在,当希特勒提倡迫害犹太人时,他得到了很多德国人的支持。
虽然我很难理解千百万的人为何会推崇“非理性”和“暴力”,但在看过《伊丽莎白镇》之后,我至少对“过去”的吸引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伊丽莎白镇》的故事很简单,也很俗套,一个在现代社会受挫的人因为某一特别事件(在本片为父亲的去世)回到了故乡,并且从朴实的乡村生活中学到了生活的真谛。
虽然本片亮点不多,但妥善利用了美国南方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本片的亮点之一。
从负面角度来说,南方象征着美国一切不好的事情。
在200年前,是乔治亚和南卡罗莱纳州的坚持使得美国不但接受了奴隶制,而且连禁止进口奴隶这一微不足道的革新都推迟到建国后20年,这一美国的“原罪”最终导致了内战。
然而,在内战结束后的150年他们依然顽固不化,不但不悔改,反而将“旧南方”浪漫化,并成为了美国极度保守主义的提倡者,也成为了尼克松打造的、一步步将美国带回中世纪的新保守主义者的中坚力量。
既是知道南方有这许多不光彩的历史和令人沮丧的今天,我依然不时会幻想,如果将来我搬到南方小住会怎样。
作为亚裔,我恐怕很难融入当地的文化,南方的很多习俗和传统估计也会让我不习惯。
但在我看来,任何对美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会觉得南方独特的民风和奇特的传统充满了诱惑力。
哪里也许不是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也无法代表美国进步、商业等优点,但其浪漫色彩却无可比拟。
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讲,《伊丽莎白镇》中的南方都可以算是浪漫化到了极点,也是现代社会的对立面。
在现代小家庭的对立面是不分你我的大家庭。
现代的南方也许不再是这样,但在我们的想象中,南方就应该是这样。
也许就因为得不到,所以南方才会如此充满吸引力,它代表了一个过去的时代。
虽然我们知道一个让我在万里之外也能按时观看扬基-红袜系列赛的社会可谓完美,但对理想化的遥远过去的怀念也许永远挥之不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南方就仿佛Kristin Dunst,虽然看上去并不漂亮,但其性格魅力四射,充满了吸引力和明星范儿。
相比之下,北方就仿佛Orlando Bloom,看上去很帅,但无法掩盖其空虚的内心。
实际上,Bloom永远都是一部影片最无聊的部分,本片也不例外,让他作为主角是导演的最大败笔。
虽然有如此美丽的南方作为背景和Dunst作为女主角,但《伊丽莎白镇》并不是一部好影片。
如同《纽约时报》的A.O. Scott所说,本片想说的东西太多,但它们(借用Dave Chappelle的名言)全部都是half baked。
所谓作为一部Cameron Crowe影片来说,本片的感觉一直很甜美,但除了南方之外本片能够吸引人的地方实在不多,无怪乎本片票房不好、评论不佳,我当时也没有想看的冲动。
但也许推荐我本片的朋友并不是让我看整部影片,而是吸收其中的亮点,比如Dunst和Bloom打电话时说的那句,“I think this is the highlight of our relationship”。
Alas, que sera, sera.
很早以前在某部电影的DVD上看过《伊丽莎白镇》的预告片,感觉很不错。
于是它便成为了我今年暑假电影马拉松的其中一部,也是给我印象最好的一部。
今天晚上咖啡过量,于是就又重温了一遍这部教会了我很多的影片。
指环王里的精灵王和蜘蛛侠女友的搭配虽然让人觉得有些怪,但Dunst迷人的笑容和俏皮的小虎牙很好的弥补了这个问题。
而在好莱坞如潮的商业大片中能有这样一部出彩的轻松温馨小品,两个人也是功不可没。
影片中都是典型的美国式:生活、亲友、葬礼、婚礼甚至是背景音乐,但是所有的一切要表达的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却是global。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美国文化,或者是好莱坞文化之所以能殖民全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这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影片大概说的是:Drew(broom饰)是一家著名运动鞋品牌公司的设计师,才华横溢的他在短时间内就迅速爬升为公司里备受瞩目的新星,同时也受到了老板的格外器重和漂亮女同事的眷顾。
不过,他负责的一款长达8年设计的完美运动鞋因致命问题给公司带来了进10亿的损失,致使公司面临破产。
这时,Drew面临的是数量巨大的recalled产品和公司员工像看到老鼠过街一样的眼神和举动,而drew回应的是呆滞的表情和逢人必说的“I’m fine”。
当然他也被解雇了。
回家后,倒霉至极的他精心准备自杀,而父亲的死讯把他拉回了现实。
作为长子的他回到了父亲的故乡-伊丽莎白镇主持父亲的葬礼。
在飞往父亲家乡的飞机上认识了clare(dunst饰),一个自信乐观的女孩。
在故乡伊丽莎白镇,drew开始探寻他父亲的一生和家庭的背景,并在克莱尔的帮助下寻找自己的宿命和自我。
整部影片很平和,故事结构很简单,没有《21克》《crash》那样复杂的故事线索。
但是简单却有着惊人的美、感动和力量。
Dunst仅仅是一笑,却让整部影片的基调变得欢乐明快。
Drew母亲伴随着Moon river跳踢踏舞,阐释了所有对丈夫的爱和她的人生哲学。
一本音乐旅行日记,却让一个失败到底的人重新认识了自己,也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从头到尾,影片始终贯穿着悠扬、惬意的音符,再加上安静惬意的美国南部乡村风光,给影片锦上添花。
影片的第一个亮点是它的美国式幽默。
影片的开头,Drew想要自杀,他笨拙地卸下健身器材的把手,用胶带把刀子绑上,拿着遥控器傻笑地站在一旁欣赏着他精心设计的自杀工具。
然而刀子却在最后关键时刻,“噗”的一声掉了下来,镜头给了刀子一个无声的特写,让人忍俊不禁。
而当Drew看到他父亲的遗体时,他左看看,右看看,心中却一直嘀咕着:what’s the word? 最后居然冒出一个词:whimsical。
哈哈,一切都是那么轻松。
影片的第二个亮点就是它的配乐。
本片的导演兼编剧卡梅伦•克劳的老婆是摇滚乐队heart的成员Nancy Wilson,因此本片使用了很多摇滚,乡村民谣和蓝调。
其中包括了ryan adams,the tempation等知名乐手的作品。
本片出了两张原声大碟,个人认为是欧美音乐发烧友收藏不二的选择。
影片的第三个亮点就是主题,也是最大的亮点。
影片中,当葬礼仪式中举行给死者致纪念悼词时,不管是以前死者穿一个裤裆长大的伙伴也好,还是所谓的青梅竹马也好,挤出的台词都是如此的乏味单调,而当我们看到Drew母亲在最后一个上台发言的时候,伴着moon river跳踢踏时,我们不再认为她之前听到噩耗以后疯狂地做饭、修车、上踢踏舞培训班是因为过度悲伤,而是因为爱,因为对丈夫的爱以及对于人生的热爱。
一部好电影之所以好,肯定是它很真实的再现了生活并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
《伊》便是这样一部好电影。
导演很真实地表现了美国一个普通小镇上的故事,并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和失败,而当我们经历这些时,用一颗不同的心重新去看待和感悟人生。
此时你会发觉在成长的历程中,曾经忽略掉了很多本应珍惜的东西,重获珍宝的感受是难以言喻的,人生也会由另一起点而重新出发。
Like Drew’s father said: If it wasn’t this,it would be something else。
看这部影片时,我的生活一团遭,正是这部电影支撑我顶了过来。
我们的人生路还很长,面对失败、挫折,you have 5 minutes to wallow in the delicious misery. Enjoy it,embrace it,discard it and proceed。
当然了,别忘了对自己说一句:I’m fine.P.S: 这部影片的原声很不错,还有很多对美国本土文化的介绍,是一部不错的影片。
Don’t miss it!附:经典台词No true fiasco ever began as a quest for mere adequacy."Sadness is easier because its surrender. I say make time to dance alone with one hand waving free."
如果你也喜欢温情电影,那我向你推荐……不是爱情,是温情“没有爱情,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没有温情,却会陷入绝望!
”如果一部好莱坞制造中有青春靓丽的帅哥美女、宁静美丽的小镇、浪漫的爱情……,是否意味着这可能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浪漫爱情喜剧”?!
我得先承认在看片之前就凭先前得到的“信息”草率的归类,是极不明智的行为。
为此,我让一张电影在不属于它的归类中呆了一年多。
直至前些天,朋友在电话中大嚷被一部叫《伊丽莎白镇》的电影感动的一塌糊涂。
我才想起我的《伊丽莎白镇》还静静地躺在碟柜中专放“爱情电影”的抽屉里。
影片以德鲁(奥兰多.布鲁姆饰)让老板损失了近10亿美元后被解雇开始。
在认为瞬间失去了整个生活之后,德鲁准备用“自杀”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可是姐姐的电话却搅乱了他的誓“死”决心——原来父亲在回肯塔基州看望亲友时过世了。
于是,德鲁只能暂时把“自杀”放在一边,前往伊丽莎白镇把“父亲”带回来。
在听完神经质的母亲和姐姐的嘱托之后,德鲁作为当晚班机上唯一的乘客,遇见了唯一的空姐克莱尔(克里思汀.邓斯特饰)。
但是,这却不仅仅是一段浪漫爱情的开始(所以它不应该被夹在“爱情片”中间),而是一段心灵之旅的启程……如果论情节,影片的设置基本可以用老套来形容:失意的年轻人、天使般可爱的女孩、与世隔绝的纯朴小镇……这些已经注定了这部电影的格调——温暖、柔和还有那让人百试不爽的浪漫气息。
但好在这到底还是一部温情片。
会这么说,是因为爱情片和温情片之间总是没有很明显的界限——成功的爱情电影在给人以爱情方面的感悟之后,还会用更深层次的思想来提升影片所要表达的理念,比如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信念等等,因此,硬要把两者区分开是牵强的。
但是,《伊丽莎白镇》却只能是一部温情片,具体地说,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年轻人寻找生活中失去的“温情”的电影。
可以说,除了德鲁,影片中没有和他一样重要的角色。
至于女主角克莱尔,只能算是帮助他找回生活意义的重要向导。
在电影里,我们只看到了德鲁的生活,而克莱尔仿佛只是上帝派来拯救德鲁的天使,她漂亮、风趣、健谈,她总是可以适时地出现在德鲁最落寞的时候,给他带来温暖。
但影片却始终没有让我们看到她的生活,我们只看到她在快乐,就算她在说本(她男朋友)忘记了和她的相约(事实上,甚至根本无法确定本的存在),依然无法从她身上找到一丝落寞。
或许,就像她总是送给德鲁地图一样,她就是要带他找回失去的东西。
所以,这段爱情虽然发生的有点奇怪,却变得必不可少。
不过,这决不是只有“德鲁”的电影。
观看过程中,随时可见耐人寻味的细节是这部影片最出彩的地方。
一开始,当德鲁浩浩荡荡的准备他的“自杀工程”时,我们感觉不到任何压抑,反而是他复杂而有趣的自杀方式让人忍俊不禁。
其实以他的方式而言,他只是在绝望的发泄而已,毕竟,真正要死的人,谁还会在许那时有时无的手机铃声。
然后是父亲的离世,一个同时被很多人爱着的生命的离开,却给了大家相聚的理由。
可能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他要去一个叫“天堂”的地方,所以没有伤心欲绝的人,所有人都在感谢他曾带来的快乐,也默默祝愿他一路走好。
还有母亲,这个在丈夫死后一直没有哭泣,却不停学厨艺,学修车,学踢踏舞,甚至学修厕所的女人。
始终保持着她的神经质,一直叫嚷着要儿子将丈夫的遗体火化了带回来。
直至她出现在镇上居民为丈夫举行的追悼会上,告诉人们她选择学习那些是因为丈夫在他生活中不能取代的意义,然后用生硬的踢踏舞为丈夫送行时,所有人包括观众也不禁眼眶湿润……在被每个细节感动之后,电影也只剩下10分钟左右了。
德鲁终于打开克莱尔的地图,然后发动汽车,他竟然找到来时怎么也没有找到的60B(一个路标)。
他听着克莱尔的CD,寻找着地图上每一个点的同时,也会偶尔停歇,在没人的地方独自跳舞。
他已经没有空闲,为那该死的10亿美金黯然伤神。
父亲的骨灰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他想到已经很久没有和父亲一起旅行。
原来在自己无数次匆匆路过的时候,竟然错过这么多美丽的风景——想到这里,他终于留下了早就该流的泪水。
同时也找回了他失去的温情。
影片的主题到底有多少,无法计算——可能是电影中出现的“如果这样不行,那还会有别的办法”(父亲的话),或者是“悲伤总是很容易控制人,所以无论多么痛苦,你只能花五分钟的时间悲伤,时间一到,就得把它抛掉”(克莱尔的话)。
但这却正是温情电影的魔力,因为你一定可以从中找到你所需要的(如果不行,那更好,因为你已经拥有了)。
可能正如我看完影片后,在脑中反映出的第一个完整句子那样——“没有爱情,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没有温情,却会陷入绝望!
”我不禁为影片只能归于“温情电影”而感到庆幸。
幸好——不是爱情,是温情!
微信公众号:shenshike-HK (心是主人身是客)==最近,在网上看見一些有關邻里關係的討論,有人說之前住的地方好幾年一直對門不相識,現在新搬的地方搬進去沒幾天,樓上樓下都來打招呼。
言下之意非常欣賞現在互串門子的邻里關係。
邻里來往是把雙刃劍,好的時候你覺得互帮便利;不好的時候,你可能失去一些自己的私人空間,家長里短、三姑八婆。
在香港,同住了幾十年的邻居,天天电梯碰到,也可以做到只是點一下頭,從不過問對方姓啥做啥。
可能是我本身屬於自由主義者,非常討厭各種各樣的關係和束縳;我又是一個缺乏耐性、不肯將時間、表情浪費在敷衍應酬上的人,所以,我覺得邻里之間像香港這樣保持點頭之交很理想,我不能理解那些喜歡邻里之間來往密切的,推測那是可能他們沒在外面生活過,不知道邻居之間保持一點距離的好處。
某人告訴我,不是這樣的,其實,美國人很喜歡邻里之間互相來往,大都市這種邻里之間的冷漠往往被指責為沒有人情味而進行批評的。
我對此將信將疑,我想西方人不是最注重個人的自由、空間和隐私嗎?
直到昨天看了《伊丽莎白鎮》(Elizabethtown)。
《伊丽莎白鎮》就是不留余力地宣傳商業城市的人情如何地薄如紙:男主角魯德作為鞋業巨頭的首席設計師推出的一款新鞋遭慘敗,令公司損失了十億美元(為鼓吹主題,這牛皮也吹太大了,一款鞋投入十億美元?
難道沒有試用就全力推廣?
這公司不虧錢也活該!
),人人對他反目,包括他女友。
魯德的父親米奇去逝,沒有一個人當一回事,既便受死者之推薦才進入西點軍校的連電話也沒一個。
好不容易,邻居給寡妇一個拥抱,也是為吃吃豆腐。
而在米奇的家鄉伊丽莎白鎮,情況就截然不同。
從上飛機就遇到一個花痴兮兮的空姐特別關照,到開進鎮里,街上的門貼著悼念米奇的白紙,到每一家每個人都那么熱情地歡迎魯德,那么熟悉米奇,爭相回憶,並開了一個很有規模的悼念儀式,雖然儀式更像游樂會。
追悼會開成游樂會,我對此一點意見也沒有,相反,我覺得這是西方人很可取的地方。
怀念一個人,完全不必非得哭哭啼啼。
正因為可以不必拘於形式,“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更沒啥奇怪,所以,電影側面描寫城市人對米奇的死無動於衷也顯得沒有什么道理。
因為我對這部電影所宣揚的主題思想不予苟同,雖然電影里不少有趣的、輕松的場面,音樂也不錯,我還是給打了三星。
再看看別人的評價,吓了一跳,四星、五星的非常多。
于是,我又反省,細細地想了想這部電影,還是無法喜歡那種人情味。
與其說伊丽莎白鎮是人情味浓,還不如說那種人情味有一點強迫性。
魯德根据他母親的願望,──也是他父親米奇的遺願吧?
希望火葬,但全鎮人不停地、堅持要土葬,並帶魯德去看為米奇留的一塊地;十幾年來,米奇和他的家庭一直生活在俄勒冈州,可伊丽莎白全鎮人認定他們在加州。
真正關心、在意米奇,如他們所說的那樣愛米奇,為什么就不能尊重一下米奇?
起碼,聆听一下他究竟在哪個州生活?
沒有!
他們只是按自己的思路和方式去“關心”某一個人。
王小波《個人尊嚴》里有一篇小文“有與無”(雖然自打看了乔治.奧威尔,王小波第一偶像地位下調至第二位,但還是不妨礙我時常提提他)有這么一段:有一次,我老婆到一个南方小山村调查,因为村子不大,所以每个人都在别人眼皮底下生活。
随便哪个人,都能把全村每个人数个遍,别人的家庭关系如何、经济状况如何,无不在别人的视野之中;岁数大的人还能记得你几岁出的麻疹。
每个人都在数落别人,每个人也都在受数落,这种现象形成了一条非常粗的纽带,把所有的人捆在一起,婚丧嫁娶,无不要看别人的眼色,个人不可能做出自己的决定。
她去调查时,当地人正给自己修坟,无论老少、健康状况如何,每个人都在修;把附近的山头都修满了椅子坟。
因为这种坟异常的难看,当地的景色也异常的难看,好像一颗癞痢头。
但当地人陷在这个套里,也就丧失了审美观。
村里人觉得她还不错,就劝她也修一座——当然要她出些钱。
但她没有修,堂堂一个社会学家,下去一个月,就在村里修了个椅子坟,这会是个大丑闻。
这个村里的“文化”,或者叫做 “规范”,是有些特异性的。
从总体来说,可以说存在着一种集体的“生活”。
但若说到属于个人的生活,可以说是没有的。
这是因为村里每个成年人惦记的都是一模一样的事情:给自己修座椅子坟就是其中比较有趣的一件。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他们也说不出。
說得好像就是伊丽莎白鎮,當然,是伊丽莎白鎮DNA變異版。
王小波繼續寫道:有种东西叫做“norm”,可以译为“规范”,是指那些约定俗成,大家必须遵从的东西。
它在不同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当然能起一些好作用,但有时也相当丑恶。
……如果一个社会的 norm很坏,就如纳粹德国或者“文革”初期的中国,人在其中循规蹈矩地过了一世,谁都知道不可取。
伊麗莎白鎮強迫性的人情味導致魯德最后動搖了將其父親火葬的決心並飛奔去阻止(雖然晚了);也令他跟著大家脫口而出“我們在加州......”(雖然是口誤)。
在集體和环境的影響下,再怎么強的個人意願,慢慢地也會退讓,也會妥協。
如果norm像依麗莎白鎮的那樣,無傷大雅,我們尚可以看著電影笑笑,享受一股人間溫情。
可是,套用《圍城》里趙辛楣的話:“外國一切好東西到中國來沒有不走樣的”,在中國人社會里想享受伊丽莎白鎮那樣的“人情味”,我非常担心會走樣成什么,這也是為什么我看《伊丽莎白鎮》看得很不是味兒。
=================================更多文章,请关注我微信公众号:shenshike-HK
有那么一段时间把伊镇看了个十好几遍非常感动于里面的每一个人物的深沉的感情无论生死隔离,或是生活的矛盾误会赌气,我们都是这样一天天生活过来。
感动那本地图,感动Claire的"Click"记录每个场景于脑中,感动于大家真实的怀念,家庭的争执,但只为所爱的人。
总有一天带着自己的地图流浪,还想“明信片”控,从各个地方寄明信片给自己,对自己好,对的起爱自己的人本来是因为情绪的低落讲出"I'm fine""Success not greatness,is the only god the entire world serve"之后我们渐渐成熟"Fail big and stick around make them wonder why uou're still smiling...That's true greatness to me"面对失败5 minuts to swollow the failure,embrace it discard it and proceed!面对男女情感Men see things in the box and women see them in the round room面对情绪dance on one foot with the one arm waving in the air亲人离世whimsical最后记住我尽管I'm impossible to forget but I'm hard to remember总有一天去流浪
在这里把丧葬当成一种文化来看。
我们了解的有武夷山的悬棺、西藏的天葬,而更常见的是民间的哭丧、闹丧等。
大家在葬礼或者追悼会上看到的都是大白的幡帏、黑布,听到的是哭声,感受到的是肃穆。
总的来说就是要营造触一种能让在场的所有人能共同悲伤。
在这电影里面,完整的展示了一种与我们平常所见完全不同的丧葬文化。
与我们的不同的是,西方的丧葬让人几乎感受不到像我们这般铺天盖地般的、让人无法喘息的悲伤,而将这种悲伤转化成了对逝者的怀念中。
所以我们在影片中会看到:在德鲁父亲的追悼会上会场布置的张灯结彩,与会的每个人都笑容满面,德鲁的母亲在主席台上翩翩起舞,台下还掌声雷动。
最后的摇滚乐队的演奏,实实在在的将追悼会变成了一次家庭大聚会。
或许有人会觉得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西方人冷血,而我们重感情、重亲情。
我认为不然。
我觉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不同,主要还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我们认为人死后人的灵魂会到一个叫做阴间的地方去,这个地方有阎罗王,有牛头马面,还有各种的大鬼小鬼。
人的灵魂到了这个地方就是要受苦的,受过苦之后才能投胎重新做人。
所以我们是以一种恐惧的心态来对待一个人的死去。
而西方人认为人的灵魂在人死去后回去天堂,这里有上帝,还有天使和仙女。
天堂是一个快乐的地方,人的灵魂到了天堂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
正是这种文化理解上的不同,对待逝者,我们哭泣、呼喊,希望逝者能死而复生,而不用去受阴间之苦;西方则会默默祷告,希望逝者能早到天堂,享受新的生活。
所以电影里德鲁居然抱着他父亲的骨灰坛参加别人的婚礼,去和温柔而善解人意的空姐约会。
这并不是对他父亲的亵渎,而给人的感觉就是他父亲的灵魂一直陪在他身边。
在后面的葬礼上,装了德鲁父亲生前物品的棺材放进坟墓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的状况,可是德鲁的母亲居然在葬礼上忍不住笑了起来。
我也笑了。
一部影片,了解了一种文化。
你的生命中是否会有人为你指引方向?
使你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某条道路。
片中的男主人似乎是因为父亲的从业走上制鞋的道路,他的人生有了第一个方向。
然而当现实把梦想打败,他企图很Geek的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上帝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他自杀时都走“霉运”。
直到电话响起,父亲的去世使他意识到当自己不再需要自己时,世界上仍然还有人需要你。
父亲就是那个拍拍手,让你跑向他怀抱的人。
当他转身,假装离去,你会坐在地上哭泣,因为你知道父亲会回头。
可是如果你知道父亲永远都不会回头,你还会哭泣吗?
我把某一类女人成为精灵,她们总能窥探你的心灵,并用微笑将你埋醉在触动中。
可惜她们往往得不到幸福,因为上帝不允许有人太聪明,聪明的人都应该学会装糊涂。
女生的角色我想不到更合适的扮演人选,精灵古怪,从《绝代艳后》开始倾心于邓斯特,因为我在她脸上看不到欲望,她的眼睛里只有孤独。
女人身上最光辉的是母性,而男人最幸福的时候像个孩子。
是什么人让你有了选择的勇气,又是什么人让你有了放弃的意识?
我只能回答:父亲让他走上了路,而这个女孩开始让他留意路边的风景。
http://olover.blog.hexun.com/18916044_d.html
2005年还在读书的我 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厌倦了周边的环境,有时候真想一死了之。
死的想法莫名的滋生起来,想象着电视剧里面白色葬礼很洁净,很美。
那样胡思乱想着,不想奶奶突然去世,这样子的结局是我没想到的,也不想见到。
小时候 奶奶待我最亲最好,宁可我减寿十年 宁愿我自己死上一千次也不愿面对如此噩耗。
痛哭哀悼,不思饮食,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了。
现实生活中的葬礼一点也不美。
把思念放在心里,遗憾悔恨也跟着住了进来,从此我畏惧死亡,更害怕听到亲人生病的消息。
可这世上并不会因为你畏惧什么就能避免什么,外婆的葬礼 我没能赶上,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自责、悔恨 全都于事无补了。
心会痛,心情一直沉重。
葬礼真的一点都不美。
《Get Low》 隐士给自己举办了盛大的葬礼;《Elizabethtown》 米奇葬礼 妻子娓娓道来 遇见、怀念、改变、讲荤段子、从容跳起刚学的生硬的踢踏舞,众人真心大笑,然后笑着笑着又忍不住哭了起来。。。
真实故事也好,小说传奇也好,国内的葬礼如果弄成那样子,嘲笑声 怒骂声必定响彻云霄。
不舍和思念会加重悲伤,迷茫无助就会自闭逃避。
学厨艺、学踢踏舞、学修车、修厕所,找无数自己并不擅长的东西发了疯地学;学着踏上旅途、学着停歇、学着欣赏平日视而不见的风景、学着在无人处尽情独舞、学着寻找爱 学着忘却阴霾。
因为 热忱和乐观 是治愈悲痛的一剂良药。
---“悲伤总是很容易控制人,所以无论多么痛苦,你只能花五分钟的时间悲伤,时间一到,就得把它抛掉”--克莱尔--- A motto of the British special service air force is :Those who risk, win. --- A single green vine shoot is able to grow through cement. --- The Pacific Northwestern salmon beats itself bloody on its quest to travel hundreds of miles upstream against the current with a single purpose, sex of course,but also life.逝者已逝。
唯一能做的是 替逝去的亲人们 拼命地活着,热情澎湃地活下去。
本呢?本咋办?
怎么也提不起兴趣
表演和入题都不是很好 但是喜欢它的情节 喜欢最后那种“一个人”的旅途
治愈系小电影
这是看了就会忘的电影
这就是人生~该有的人生
煲電話粥超過一個小時耳屎就會比平常多7倍,兩主角的耳屎肯定以噸計。故事情節散亂,無聊透頂。我還以為女豬是Gwyneth Paltrow,原來是Kirsten Dunst,早知道就不看了,巨討厭她,醜死了。
典型商业文艺片
You have five minutes to wallow in the delicious misery. Enjoy it, embrace it, discard it...and proceed.
以对自己了解。这女的做出来点事情和我以前往往很像。还有他妈。在爱人死后的超正常表现。让我很爱。本就应该如此。
片不行,我看的是邓斯特
06/08/06
Bloom和Dunst这俩在演技上谁也没能比谁好点儿。
真心太没劲了,前面节奏太慢,剧情又俗套
德鲁回忆和父亲的时光最感人,他的母亲在悼念仪式上的踢踏舞让人落泪。在成功与失败交织的生活中,你总会发现真正令你在意的永远是那些把你放在心中的人,而非口头简单挂念的人。何必再去耿耿于怀曾经的屈辱,放宽心踏上美妙旅途重新与所爱之人共度余生才是真谛。
在几乎和男主同样的心境下看这部电影,感触良多。那是一段心灵之旅
邓斯特治愈系。
治愈系。可惜Bloom不是我的菜。
2007.1.1
我承认,这种日子谁都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