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杀人就是恶,而国家杀人却是正义,这跟战争杀人无罪论有什么区别。
无论是我杀的,还是国家杀的,都是人的性命。
像你这样在安全地带说漂亮话的人,只会更加折磨我们这些在坑底爬行的人。
家人之间重要的牵绊,不应该被我切断。
但是牵绊有时也是束缚,死亡护理,是从自己无可奈何的束缚中得到解脱的唯一手段。
那些爆发的,无情刺痛人心的话语,那些哭喊声,争吵声,那些深深的叹息,那些从紧咬的嘴唇间逸出的呜咽,都是现实。
他们必须要为了亲人过着地狱般的生活吗?
让他们脱离为人父母,为人亲眷的身份,有什么不好。
这个世间,有时需要明灭罪恶感去杀人。
这个题材我愿先加一星,一个很新的社会话题,对于日本应该是社会大痛点问题个人觉得整个电影真正打动我的是父子相处的戏份。
其他的话,更像是为营造一种探讨的语境。
经对峙之口传达导演的中心思想我更愿意这是一部不是杀人狂魔的审讯故事。
虽然我也不是编剧,但我看的很割裂诶,一开始包装这个杀人犯,有着曲折艰辛的护理父亲故事做背景,又有因此成为社区护工对与之类似处境的人及其体谅,对自己工作着魔的认真,认真到偷听和真心付出,还感染到身边人,有了迷妹。
但最后庭审还是有亲属完全失控,破口大骂,表达没有感同身受,更没有情感上的共鸣,大骂主人公是杀人犯诶。
那他到底是真天使,还是只是自我感动的自以为是天使行为的恶魔啊······这点,我没从电影中看清楚同时,剧中说为什么还会连续犯案,他说因为没被抓到····唔,我真的无法感同身受诶,他又不是先天有嗜杀人倾向,没被抓就一直杀的吗?
只是在父亲有寻死意愿,在一种饥寒交迫的状况下,满含亏欠的安乐死了父亲而已。
这是正常人的一种反应啊,本质并不享受杀人的过程啊,他杀人是排斥的痛苦的啊·····怎么过几年就变成了比亲属还亲的护工····同时,还自作主张的杀了41个人(太多了吧·····多少有点自我感动了吧。
我想说,真的有那么多像你主人公一样的极端的案例在你这个社区护工机构吗??
你都在偷听器里听到了老人给子女下达了请让我死的意愿书吗?
没有的话···这真的判断不了你这一单到底正义不正义了哦。
还有甚者,调研不全面,其实没符合“条件”的老人被你为了满足KPI似的,休假就得死1个指标,误杀,最后导致庭上亲属破口大骂,你说不是一厢情愿咱都不相信啊····多多少少主观意识偏差所以综上所述,这个剧就应该去掉连环杀人的设定·····我觉得,主人公从得知父亲得病要陪护开始,就是描写一个本来朝气蓬勃,工作积极,孝顺老人的年轻人,一步一步堕落,到无法工作,领低保金,再到弑父的简单故事,依我看剧里的动人程度,肯定就很好看
非常喜欢大友检察官与斯波对于斯波做法辩论的那段,两个人说的话似乎已经没有谁对谁错,都有自己的道理,谁都说服不了谁,或许斯波的做法是自以为是的偏激,他的救赎一说对于普世价值只是谋杀的洗白说法,他没有权利妄自结束他人的生命,但也如剧中的那位家属所说,她确实有解脱的感受,加上斯波对于老人生前的善待,这位家属对斯波的恨也就没那么多了。
斯波的犯罪事实初见端倪的时候,我想起了小雀斑的电影,良心护士,那部影片中没有解释他为何要杀死那么多病人,但对原型当事人的采访有说他认为是在进行安乐死,那与这部片子的男主角是很相似的,良心护士真实原型的幼年不很幸福,本片男主无原型,孩童时代的斯波除了没有母亲的陪伴,在爸爸的身边感觉还是比较幸福的,心里可能也相对健康。
所以两者虽有相似之处,感觉人物品性还是有很大区别。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片子,对于这个老龄化的世界有深层剖析,诚然父母体谅子女,活着毫无尊严想要放弃,但真的到了那一步,哪位子女能真的下得去手呢,受托杀人也是杀人啊,涉及到伦理道德。
安乐死是个选择,我希望能有选择的权利。
内心还有很多想说的,无从组织,就写这么多吧。
现代年轻人宣扬做自己的权利,极力摆脱亲人和社会施加给自己的束缚,电影将同样的话题聚焦到老年人身上,整个影片围绕着“老年人有没有做自己的权利”展开。
面对斯波的“代替安乐死”行为,无论是深感解脱,因而隐秘地心存感激的子女,还是无法理解无法原谅,在终审现场大喊“杀人犯”的子女,实际上都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替父母做决定,他们处在被伦理道德所束缚的第一层;而斯波的父亲自主选择,“授权杀人”,由老人自己决定生死,即便如此,在真正执行的时候,心里道德和情感这道坎也足以让子女痛苦挣扎,面对这样的情况无论身处底层还是安全区已经全然没有差别了。
“判处我死刑的你是对的,而我也是对的。
”斯波过于善良,共情能力太强,以至于他能够深重地理解这一切,为了解脱更多的人,为了让子女不必面临道德困境,不必经历情感挣扎,他站出来“施以援手”,由他一人的死换取更多人的拯救。
斯波敬畏法律,面对死刑他心甘情愿,而他明知违法却依然在做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
对于斯波“请你救救我”的再进一步思考。
(触及亲情关系了:))。
“羁绊有时也是一种束缚。
”社会的共识是:既然父母用一生的力量全力抚育子女,那么子女就应当在父母年老时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来有往这才公平,问题在于亲情真的可以用平等这种买卖关系来衡量吗?
公平本就是理想,而亲子关系更是承受不住天平的砝码,毕竟追根溯源,一切子女身份都源于父母的自作主张。
记得最近看的《活人的记录》里,有一句话“虽说我本该是他们之中神智正常的人,是他疯了还是我们疯了?
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谁能避得开忧虑?
”很适合这部电影,电影中照顾失能失智的老人不是宣传片里漂亮温馨的片段,也不是外人嘴里的漂亮话。
而是渐渐将一个正常的,正值青壮年的人拖入身心俱疲地狱的灭顶之灾。
电影真正提示众人的是,不管是大到政府还是小到个人,希望大家都能伸出温暖的手,帮帮这些身陷囹圄,绝望中的人们一把,少一点程式化走流程,按规则办事,多一点人情味。
你小小的帮忙,也许就是他们心灵上的慰籍,帮他们缓一缓也许就能少点人间悲剧。
在中国也进入超老龄化的时代,这个痛苦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何去何从值得深思!
还有一点,如果你已经进入退休年龄,而你的父母仍然处于健健康康地生活能够自理的状况时,你就应该感谢上天了,因为这是何等地被上天眷顾着啊!
《死亡护理师》 在日本老龄化社会下,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面对自杀,以及求助他人来帮助自己结束生命的艰难选择在法律边界的模糊地带的讨论。
在现代生活,寿命的延长,医疗服务的便利后,诸多老年病的出现,如何体面的老去与死去成为了很多老人生活的现实问题。
对于青年人或许没什么痛感,但对于家里有老人生病的或是卧病在床的,或是到中年之际的人,应该很有感触的。
古代社会,因为平均寿命在三四十岁,所以不太涉及讨论晚年生活,形成了以老为尊的文化而现代社会全球的平均寿命一直在增长,如日本平均寿命已经到了80多岁了,按道理自古以来长寿是幸事,但现代的长寿一方面伴随着各种新的老年病,癌症的出现,一方面现代社会中诸多的老年病症开始年轻化,加上老龄化社会,长寿已经在很多方面成为了负面内容。
当医疗技术不断的发展,最近很多老人,病患被亲人及社会所裹挟式的治疗,一种维持生命体征式的治疗。
古代的社会不需要个人意义上的自杀,而现代社会,自杀,安乐死成为了重要话题。
西方率先让安乐死通过立法,得到法律保障,一方面是西方社会文化土壤的支撑,个人生命的权力最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意志。
而东亚社会因为超强的社会关系与家庭伦理,让自杀与安乐死成为有争议的话题。
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讲到“医生们认为,除了那些极其明事理,知天命的患者外,其他癌症患者全都承受不了真相(一位顶尖的法国肿瘤专家告诉我,在他的癌症患者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知道自己患的是癌症。
)”这也是经常在生活中所听闻到的时候,在病患家属中,一部分人觉得应该把病患的实际病情告诉病患,觉得让他本人有心理准备。
而一部分人觉得一定要隐瞒不能告诉患者,这样才能让患者保持轻松的状态,一旦他知道自己所患的疾病的真实病情,可能由于心理压力及情绪不稳定,反而很快就会意志涣散,对疾病的治疗起反作用。
与其说《死亡护理师》这部电影是悬疑推理的故事,不如说是侧重展示纪实的视角吧,算是用比较极端的犯罪案例揭示了养老的社会问题和伦理困境,也带着深深的无力感。
如果是以前的我可能会不太喜欢这种明目张胆的设计和说教,但是最近一个月参加了两次葬礼,切身感受到了东亚文化对疾病和死亡的忌讳给人造成的矛盾心理,也因此好像理解了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直接的煽情和“呐喊”。
我们有时候承受不了疾病伴随的长久而痛苦的活着,却又很难愿意与死亡和解,这不完全是由人性善恶决定的问题。
社会需要直视老龄化的问题,而对个人来说,更需要的是进行合适的死亡教育,就像了解其他知识一样。
我们需要从生理层面了解疾病可能给身体带来的变化,也需要从心理层面了解如何保障病人的尊严、给予他们安全感。
这不仅仅是时间和金钱上的付出,更多的是心态上的准备和成熟。
可能最可惜的事就是人还在的时候不愿意去面对这些问题,假装疾病和死亡都不存在,一边和病人一样痛苦,一边承诺一切都会好的;而人走了却连好好告别都没有学会,前一秒还在号啕大哭,下一秒就安慰自己这其实也是一种解脱,最后留给自己的只有满满的遗憾。
不该是这样的。
希望有一天我们都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死亡这个课题吧。
戴在大友妈妈脖子上的十字架墙上反射窗户形成的十字架检查官大友读教会学校的背景斯波床头的圣经没有最终审判的结局我相信导演试图在影片里开启一个关于罪的讨论检察官大友最终在监狱与斯波的对话让人开始意识到虽然斯波在现实世界的律法下犯了重罪,但身为检查官的大友在面对孤独死的父亲时同样无法逃脱内心的不断谴责。
从某种程度上影片的观众通过检察官大友的自述开始感到并没有触犯现实法律的大友在行为和心灵上反而不如犯了重罪的斯波。
影片通过大友和斯波的几次单独对话将什么是罪思考以及检察官大友认识自身也同样犯罪的过程徐徐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可谓是用心良苦。
《死亡护理师》国内不可能看到的片子。
人无法选择出世方式,大多数人也无法选择死亡方式。
老龄化的社会,未来是否会走向日本一般,大概率可能还不如日本。
日本是一个割裂极其严重的社会,所以童真,纯爱,变态,善良,邪恶各种反差在日本的电影里都能演绎极致却不违和。
总觉得电影应该超脱现实,而不只是描述现实。
人性很复杂,人的本性也从来不是善,很多事情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人的自私会习惯性合理化自己所做的一切选择,拼凑缘由,理顺逻辑,告诉自己我没错,即使看起来是错了,也是迫于无奈别无选择,所以,我还是没错。
所以当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之后,大多数不太与运气挂钩的事宜,都是自己的选择,只是选择的时候,有没办法去想象和推测后来的一切并评测自己的承受阈值,就成了人和人面对事情态度的区别,也成了人和人的区别。
这也就是所谓的成熟和成长,也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学习。
以前会觉得为什么有些人不会思考,他们没有追求,人生没有目的的吗?
后来发现当有思考却没能力解决问题的时候,其实还不如没思考能力。
人生不短,不容易过,得一天一天过,一步一步走,大多数人如果想太清楚,会变的寸步难行。
得过,且过。
扯远了,电影或者显得无聊,却让我认真的看完了。
就像网上调侃的一般“L最终还是变成了夜神月”
见过检察官和罪犯共情吗,然后好像被戳到痛处而生气,当场摔桌子。
见过法庭等罪犯自述完感人的台词,受害者再怒喊杀人犯吗?
见过检察官助手感动到流泪吗,然后说不懂夫妻关系,想象不到父母老了咋办?
安全地带,哪有什么安全,只是忽视罢了。
很难共情,因为,电影中的有情和无情切换太刻板,太刻意了。
日本老龄化严重产生的社会议题片,讨论的内容和观点基本简介就能概括,关键也没有聊到很深入的地方,也没抛出什么厉害的说法,又臭又长很难共鸣
节奏非常符合日剧调性,慢到我睡几回了。其实就是安乐死的叙事,最后连判决都懒的交代了。因为问题早早已摆出。所有的泪点我都没眼泪,不知道为何。
嘴炮电影。大篇幅的对白,俩主角辩论。这能叫电影吗,我要看辩论我不如直接看辩论赛。
好题材,片子看的挺舒服的节奏,但总觉得差点什么,有些浮于表面。|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一些关于生死的无奈,老去的时候明显感受到精力的流逝。死亡护理,题材意义在这里,或许我们也该探讨一下这个主题了。人性的自私脆弱一面,太容易被说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又是那么薄弱无力。
题材好,父亲那段感受真切…只是这种电影看免疫了
正在间接经历所以更能共情,法律可以审判罪过,但安全地带的人没有完全的资格去审判在坑底托举重负的人。
看过
看过小说所以与悬疑部分无缘,当然电影的改编后重点也不在这,反而有些东西影像化之后冲击更大。面对同样刺痛却无解的话题,小说在矛头指向社会,电影利用本能瓦解人心。
养老和尊严死是有很大讨论空间的话题,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可惜这部拍得一般,故事表现缺少力道。
不如原著,整体大刀阔斧改编了原著关于养老机构公司内幕的一部分,使得主题单纯,也无悬疑感,只剩下空落落的关注养老问题以及被看护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们。
#SIFF2023 @大光明 一上来男主姓shiba字幕打斯波,我和intj一起发出了杠铃般的笑声。结果人家真的姓斯波。狗莓拿塞!
像是AI写出来的剧本,剧情感觉只是为揭示问题的对话找了一个由头和路径,不是完全言之无物但是实在太顺拐太机械化了,女主个人线对于主题的扩展几乎是完全的失败。柄本明用不多几场的表演就碾压了主角团。结尾探视的镜像点题已有那么多精彩先例,远的不说,和[第三度的嫌疑人]相比,这个就显得拙劣了。
纯社会派,没有悬疑推理,非常沉重。日本有那么多扣问现实的、尖锐的文艺作品,但好像社会也还是无法进步。
要说的话确实只有社会派没有推理,一开始就把凶手抓了出来,而且对方也很痛快地认罪了。后半段有些平淡乏力,更多的是展现斯波本人的痛苦而非看护人群的现状,不过也不是缺点啦只是忍不住和看护杀人对比着看。原作没看完,觉得电影对斯波和检察官两个角色的设计是不错的,一个杀人犯一个检察官,一个无力照顾父亲,一个身在安全区,然而两人又都“杀死”了父亲。
#HKIFF47 ……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原著细节比较丰富,电影戏剧冲突不够,有点无聊。
确有那么几场戏的设计,传达出极简而精确的情感冲击力。可是这种极简并没有延续到全片,二人的对峙、法庭辩驳,还有结尾套路化的叠化和人物翻转,在巨量煽情和喊口号面前变得呆板,像个声情并茂的剧本朗诵会。柄本明,日本当代最厉害的老年男性演员。
主题很值得一看 诶…… 未经他人苦 希望有尊严的死去
#HKIFF 题材还不错,在养老问题中找到最尖锐的一个点:瘫痪重病的老人该不该死。不过拍得非常一般,从头到尾没有选定一个立场,没什么惊喜,基本一眼望到头的故事。长泽雅美的角色表现有限,其实谁都可以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