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亚当的苹果》是丹麦导演AT(安德斯·托马斯·詹森)2005年的作品,对于AT我比较陌生,观看本片的契机也是由于主演麦斯·米科尔森,显然我们对米克尔森更加熟悉,代表作品《狩猎》,丹麦国宝级演员。
影片中另一个丹麦演员尼可拉斯·布若,在观影过程中一直被我误以为是电影《处子之山》的男主角,无论外形还是表演方式,甚至人物所传达的气质都让我误以为他们是同一人(当然,不排除我可能脸盲)。
于是在影片结束后特意查了一下《处子之山》的男主角,巧合的事情来了,这演员叫贡纳·琼森,而在影片《亚当的苹果》中,尼可拉斯·布若饰演的片中角色也叫贡纳。
《亚当的苹果》无疑是一部佳作。
全片有着北欧电影特有的冷色调处理,也同样有着这种冰冷气质之下流淌着的温暖底色。
影片由一个新纳粹党亚当的出现开始,亚当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眼前,就掏出一把刀划了公交车身,一个反社会人格开始确立。
接下来影片的主角神父伊万(米克尔森饰)出现,接走亚当,进入教堂,开始对亚当的感化与训导。
在教堂里,除了新纳粹党亚当,还有旧日的纳粹党老保罗,恐怖分子巴基斯坦人,球员贡纳,以及一个后来出现的社工。
全片就开始围绕着神父与这么一群边缘人物展开了全部故事。
(具体的影片内容可自行观看,资源扫描下图进入“小密圈”领取)作为一部在教堂内进行影片展开的舞台,自然是要涉及宗教和信仰的。
从影片名《亚当的苹果》已不难看出影片一定是关乎宗教的影片了,类似的片名诸如《第七封印》《十日谈》《基督最后的诱惑》《超新约全书》等等。
所不同于其他影片晦涩的宗教母题表达,本片在清冷的气质之下,却是以喜剧的形式在传达一个关于宗教关于信仰的母题,显然,这样的电影方式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所谓信仰到底是什么呢?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着坚定的信仰,但是影片《苹果的亚当》显然给了我们一个结论:信仰就是你选择相信的一种存在,如果你去怀疑信仰本身,信仰在怀疑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影片中有一个充满了寓意的镜头,守护苹果树的稻草人在风雨交加中被吹散了身上的所有稻草,只剩下了光秃秃的十字形状,显示出了本来面目,矗立在电闪雷鸣之间。
影片除了要传递信仰的内核,还表达了一个作为人类的终极思考:人类生存的意义。
胡适先生在《人生有何意义》一书中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
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胡适先生的这两句话,可以作为这部影片最好的注脚。
电影里有一个重要的道具,就是《圣经》。
而在本片中被着重出现的是“约伯记”章节,我没有读过《圣经》,这一特写出现的“约伯记”,经过百度查询,得知这位叫约伯的男人失去了财产和子女,并患有严重的皮肤病,一生活坎坷,不过约伯一直极为坚强,于是他的忍耐被看作是信徒的一个榜样。
看了影片之后,你就会明白,很显然,“约伯”对应的就是影片的主角神父伊万。
除了《圣经》可以作为影片主人公行为的一种解读,另一个道具自然就是“苹果”了。
从亚当第一次进入教堂看到了苹果树,此时的苹果树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俨然一副伊甸园的模样。
之后乌鸦开始成群结队的出现,啄食苹果。
再之后,苹果开始生虫,开始病变腐烂。
最后,雷电来临,苹果树在闪电中轰然倒地。
可以说,这样的外化影像表述也是在进一步的强化神父伊万这个角色,以及宗教与信仰这一主题。
在电闪雷鸣中苹果树倒塌的同时,我们看到的还有雨中被闪电照亮的亚当的脸部特写。
最后,说一点电影中冷幽默的处理,可谓是全片主题之外精彩的点缀。
巴基斯坦人两次拔枪后的射击,不像医生的医生与亚当的几次对话,打劫加油站,意外的枪击,神迹的出现。
这每一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既完成了类型片所需要的戏剧效果,又为影片增加了趣味性与寓意。
影片的最后,神父伊万领着亚当站在新一轮到来的象征罪恶的人员面前,我们看到了信仰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传递。
这一刻,我想,远处的上帝,一定又无声的笑了起来。
PS:图文版请在公众号“文影雕光”查看。
整部影片只有那首在车厢中不断响起的歌曲是正常的。
执妄的神父,暴戾的新纳粹,失魂于酒精的前网球高手,执迷于抢劫跨国加油站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一夜情导致怀孕又害怕生出畸胎儿的社会工作者,乃至那个怎么看也不像大夫的大夫和前集中营侩子手,哈哈,还有几乎作为倒霉蛋小丑出现的新纳粹党徒们。
围绕着上帝还是魔鬼在考验人们能否作出一个苹果派而衍化出一段奇特故事。
信仰的坚定和神迹的无处不在,在这部影片中以一种几乎自我否定的决绝一再推进,因为代表着神的神父,从影片开始遇到新纳粹亚当开始,就被不断的打击、揭露其内心的信仰——信仰是如此的不堪一击,直到神父自己的畸形孩子出现、神父的悲惨身世被揭露,似乎意味着信仰在真相面前真的不堪一击了。
影片的影像也无处不在暗示这点:在代表着满是虫害的苹果树面前,作为神的护佑出现的稻草人显得那么无奈和无聊,直到暴风雨来临之前被狂风吹出原形——一个作为骨架的十字架——这个象征意味浓重的十字架连同身边的苹果树和作为背景的暴风骤雨,其对宗教(基督教)的嘲弄之极致让所有人都以为这部影片是又一部现代“十日谈”。
影片就这样走到了最后,当神父奇迹般满头包扎着坐在医院前的阳光中时,一切光风霁月、云淡风轻——上帝就这样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影片最后,带着新接来的两位“暴徒”(又是两个非正常人),神父和亚当的车中再次响起那首动人的歌,当看到一向暴戾蛮横的亚当留长头发,也开始轻轻哼唱时,你会感觉神父和亚当才是正常的人——这才是上帝的力量,当然,此时的上帝是编剧兼导演安德斯·托马斯·詹森 (Anders Thomas Jensen),因为他让一对在社会中一定会被认为怪人的非正常人,在观者眼中变得亲切了,不那么怪异了。
当然,这一切,那首从头至尾始终阳光般存在的歌曲也居功至伟。
它就是TAKE THAT翻唱BEEGEES的“How deep is your love”。
PS:丹麦式的冷幽默很有意思,它让人们明白欧洲宗教题材的电影并不都是伯格曼式的冷峻,哪怕同样是处于寒冷的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圈的丹麦人也能拍出这样好玩的电影。
看看巴勒斯坦好汉掏出手枪打鸟时,纳粹分子亚当的表情就知道了,哈哈。
短评写不下了。
信仰这个东西,有了和没有,对很多事情的理解真的是有点不同。
所以我很庆幸我不是在2005年看到这个剧。
信仰会让人能忍受残酷,但信仰也会让人觉得残酷更残酷吧。
因为你会不由自主用因果论来看你承受的苦难,从而对很多事情产生怀疑。
不到更大的图景揭晓的那一天,这种恐惧和怨怼肯定是一直存在的。
这是我目前看过的安诺斯·托马斯·延森最好的作品,有神性的作品,他的各类特色因素在本片中几乎是完美地聚集了:Dogma95的影响(或者说与之背道而驰)、黑色幽默、穷形尽相的各种深井冰、无处可逃的封闭环境、孤独的人生,最后还有神性,如果说他前面几部还有点用力过猛或者天真幼稚,到亚当的苹果,这些特点完美、紧密、冷冽地交织在一起(它的色调与内容特别贴合),几乎没有一点多余的地方。
后面的男人与鸡反而没有亚当的苹果的质感与完整,不过也还是很不错的。
而且因为延森的拍摄总是用那几个固定班底,我现在看着麦子叔和这群家伙都有感情了。
丹麦电影不知道为什么还真是对我胃口,各色很奇诡的笑点(有的段落简直笑死),疯狂和一派天真,幸福和残酷都只有一线之隔,代表社会秩序的警察似乎永远缺位,最后主人公们还都莫名其妙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果然这是产生了克尔凯郭尔、Dogma95和安徒生的国度啊。
麦子叔的表演真是……看到现在,我觉得他真是在母语电影里表现最出色。
他的演技大概是跟那帮Dogma95的导演练出来的,果然北欧这个地区的导演们对表演的理解就是跟腐国法国好莱坞不同(所以我现在倒是更能理解英格玛伯格曼面对英格丽褒曼时的那种捉急感了)。
基本上麦叔就是我们所说的那种和角色贴合得浑然一体的演员,不动声色就变成了角色。
他不是一部分一部分通过细腻的训练变过去的,而是就地一滚——一下子就成了那个人。
神父的天然呆、善良、执拗、神经质和强迫症在他身上简直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越到后来,麦子叔那张支离破碎的脸上忍耐、逃避(顺从)的表情越让我不断想起中世纪绘画中那些圣徒(疯子)的脸。
疯癫和神性一直是通着的,直到近现代它们之间的通路才被活生生斩断,但对疯子(偏执狂)的敬畏是在我们的基因里的。
面对现实里的痛苦,神父封闭了自己的感官,不去听不去看,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他的天真执拗和身上受难的痕迹是这样强大,居然能让一起生活的人也慢慢共同维护起他营造的假象(乐园)。
如果没有亚当的到来,他们可能谁都是难以突破这个幻想结界的吧——所以一旦幻象被破坏,大家最终各奔前程了。
外来的亚当和最后气愤地:“我要去有人能正常死亡的地方”的医生是唯二两个最清醒的人,当亚当无情地戳破神父营造的世界之后,他性格里的那部分反转太有意思了——可怜医生最终还是落单了。
我有时候想,医生也许才是这个世界里最正常的人,他早看出这群人是疯子,本来絮叨了一堆是想拯救亚当的,结果大家都疯了,医生只好愤愤退回自己的现实世界里去了。
为什么最后独独是沙特小哥哈立德没看到神迹,没有留下来?
这个电影并不是喜剧,它蕴含有极其残酷、悲哀和甜蜜的部分(约伯书果然是好题材),也许是气候和文化导致的,德国人和北欧人似乎都能看到人生中极为阴郁、黑暗的一面,但是奇妙的是,面对这些痛苦,德国人加紧思考不断深入,伯格曼也是,起劲地挖掘,但丹麦人却本能地会做减法(连他们的艺术设计都是如此),因此自有一派天真的去处。
仔细想想,安徒生童话也是这个调性。
但,信仰就是这样,它真是从绝望和极度残酷的世界中开出的花啊。
P.S 麦子叔的脸,真是一张奇特的脸,他脸上总是有点半人半兽的东西,眼睛和眉骨处的长法很原始,嘴唇和牙齿的咬合问题却让这张脸变得俏皮、性感。
面对这样的脸,导演们的第一个冲动,大概要么想撕碎他身上原始野兽的那部分,要么就会想折磨压抑他,所以麦子叔一般在电影里不死也得伤痕累累。
麦子叔的魅力是整体性的,尤其动起来,每个时段有不同的感觉。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过舞蹈演员,他的肉体魅力和存在感都特别强,而且年纪越大越明显。
他2009年之前清瘦的时候莫名其妙有点柔弱,但人到中年发胖一点后,带点恰到好处的松弛,反而性感到要死。
麦子现在的样子,就好比,从小小的猫科动物忽然变成了雪狮,皮毛华丽,模样尊贵。
所以说,时间对某些人还真的是很慷慨。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以为和所有的励志电影一样,一开始讲一个人多么堕落,后来到了一个偏僻的教堂,神父用种苹果树的方式开导他,终于成功。。。
结果完全不是。。。
而且完全没有看出来笑点在哪里,所以很奇怪为什么要归到喜剧片,难道有人说是黑色幽默吗?
每个人都很惨,完完全全的负面经历,神父尤其甚,如果是我,我想我早就崩溃了,行尸走肉一般的活着,或者早就自杀。
于是也就更加理解西方的性恶论之说,人出生就有罪恶,自私,为获个人私利不顾一切,所以有雇佣兵,所以有杀手,所以有强奸犯,所以有抢劫犯。。。
面临千疮百孔的生活,惨痛的现实,本能的报复只能离幸福越来越远。
幸福的真谛是什么,是什么,是原谅和理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看了那么多电影,经历那么多事,都在说这个故事,上帝说别人打你一个耳光,你就要把另一半脸凑上去。
遭遇不幸的人们会忍不住痛苦流涕,为什么难过的是我,为什么这种事情要发生在我的头上,是我做错了什么事嘛?
神父说是魔鬼的考验,亚当说别自欺欺人了,你的不幸就是上帝本身给你的,没有希望。
看到那一刻,我也绝望了,会质问人活的意义是什么,可是我希望即使我们不信仰基督教,我们也要相信昨天的事情已经过去,我们能抓住的只有今天和明天,我想不到意义,因为意义是通过我的行动来赋予的,生活本来就毫无意义,单纯想是没有用的。
过去的不幸我们只能选择淡忘,因为对过去我们实在无能为力,但多少好像看起来有点像逃避。
也许,信仰就是给昨天一个合理的解释。
要承认,有时候靠上帝,要经受考验的,正如《约伯记》里的约伯一样。
考验无非是针对人的软弱性,彻底发掘一切致人于歧途的病根,让灵魂经历火一般的洗礼。
来自基督教化国家的福音寓言类电影,都是少数人所认同,多数人轻视。
但你能抽个时间来看一看,总好过沉醉于恶俗文化的大熔炉里自我塑造,再怎么塑形,都差不多跟原来一样的。
仅仅就是一种自我欺骗在讨好你脆弱无比的灵魂。
当信仰这个词被限定为只有宗教信仰才能称之为信仰的时候,信仰便具备了某种神圣性,且被当作衡量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的一类标准。
当然,这并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在于有信仰的人,对于这个世界是怎么认知的,这才是核心。
欧洲国家以及基督教信仰的国家对于宗教信仰的解释,以及这些解释对于信仰宗教的人有什么作用,不妨看看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
《亚当的苹果》是一部有着戏剧外壳的宗教电影,本片讲述的是一个叫伊万的神父如何帮助有着纳粹倾向的光头党人亚当改过自新的故事。
亚当一开始来到这个教堂后,第一印象是这个教堂以及教堂的人都是奇奇怪怪的。
常驻的有伊万神父以及一个喜欢酗酒的胖子,有着暴力倾向的巴基斯坦人,还有一个喋喋不休的老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亚当在这个教堂发现了不一样的秘密,伊万有着悲惨的遭遇,但是伊万却将自己的遭遇当作为魔鬼的干扰,亚当认为这是上帝在跟伊万开玩笑,而玩笑的背后,伊万在现实中的生命也所剩无几,因为脑子里长了瘤子,伊万很难活下去。
教堂里有一棵苹果树,伊万认为,当亚当用这棵苹果树上的苹果为大家做一个蛋糕之后,亚当就会得到救赎,而亚当不以为然直到意外发生。
《亚当的苹果》初看是喜剧,实际上当观众们仔细回想之后,就会明白,本片不仅仅是喜剧,喜剧只是外衣,更多的时候,本片用喜剧的外壳来完成了宗教的某种洗礼。
亚当信奉暴力,伊万则认为暴力无法解决显示问题,而他将现实问题归结于魔鬼的阻拦,伊万则认为这是上帝的玩笑。
两者的区别在于亚当认为上帝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而伊则对于上帝有所虔诚,认为凡是好的都是上帝的结果,凡是坏的都是魔鬼的干预。
亚当不以为然。
直到最后,伊万所经历的一切让亚当看在眼里,他才开始真正的反思自己。
而对于教堂里的其他人来说,伊万并不仅仅是一个絮叨的神父,更多的时候还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大家都知道伊万的故事,表面上也看上去都认为伊万是一个无聊的人。
但实际上,所有人对于伊万都有所依靠,他们依靠着伊万才能有活下去的勇气,才能不在现实中沉沦自己。
不论是酗酒的胖子,还是暴躁的巴基斯坦人,在伊万的存在的基础下,他们都能在教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且将自己不好的念头压制下去。
这就是宗教带给普通信徒的一种意义,你可以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只要你愿意遵从,这种理念就会在天长日久的浸润之下,找到一个可以让你形成某种习惯的方式 。
不论你相信与否,时间久了也就成为习惯了。
这似乎很好的解释了一些宗教徒们对于自己宗教信仰的真实看法。
而亚当跟伊万所经历的一切,以及亚当看到伊万所经历的一切后,亚当真正的做好了属于在自己的苹果蛋糕后,亚当才完成了救赎,这种救赎本身源于亚当对于自己所信仰的一切的见证,虽然本片有一些神叨叨的嫌疑,但更多的时候,改变生活的就是一些小细节的堆砌,在这些堆砌的背后,一切水到渠成。
《亚当的苹果》阐述的是宗教信仰的两个重要的板块,一个板块就是日常,当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甚至一个国家的日常被宗教信仰所浸透之后,即便是他们都没有办法做到虔诚,宗教也能完成对于这些信徒的影响。
欧洲上千年的基督教文明在之下的国家治理就是这样一个深层次原因。
正因为欧洲诸国对于基督教的信仰,当然,这些信仰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被动的强加,因为不信奉基督教的都被当成异教徒,异教徒是非常惨的,因为所有人都可以诛杀。
所以,在这种强加的潜移默化影响之后,基督教本身可以收获更多的教徒。
哪怕实际上他们对于基督教不屑一顾,但更多的时候,他们都对于基督教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依赖的习惯,在这些习惯的加持下,基督教就成为了日常,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此形成。
此后,当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跟基督教联系起来后,就会有一种类似于亚当跟伊万的关系,将所有的巧合全部归结于宗教信仰的神迹,此后,对宗教信仰也就更加虔诚。
亚当原本是一个崇拜希特勒的人,但后来被宗教信仰影响之后,变成了一个比任何人都虔诚的人,所有的一切都形成了一个闭环。
因此,宗教的意义在于让相信他们的人活下去,让相信他们的人看到教徒的神迹,虽然这看上仍旧是有一种喜剧片的嫌疑,但纵观本片,这两个目的已经达到,影响已经产生,这也很好的让非基督教文明的国家的人看到了一个事实,原来宗教信仰的内核是可以被这样包装。
……你好,
亚当是新纳粹分子,他的身份对于社会是代表邪恶和混乱的。
他一直以来也是认同这一点。
他是他们组织的小头目,但是思想又不是极端狂热的哪一类型,更多偏向于随波逐流,是被从小的生存环境影响的。
(从亚当没有去欺负巴基斯坦人,还有希特勒照片一直掉下来,也没有去固定可以看出)牧师是世界上最悲剧的人之一,但是换个角度看,他又是获得幸福感最强的人之一。
他拥有一个悲剧的人生,拥有一个快使他丧命的脑瘤,但是他拥有自洽的信念,给予任何经历的悲剧,都有正面的意义,觉得都是恶魔在考验,上帝在保护他。
所以他能平静和乐观的面对任何事情。
亚当对于世界的看法是麻木和灰暗的,对于自己的命运是认命了的态度,无所谓分派什么工作,拒绝音乐。
亚当认为自己就是生来邪恶的,所以他针对有圣徒品质的牧师,对于他的行为看不惯,甚至不惜拿起他讨厌的圣经,寻找破坏牧师信念的武器,最终他成功了。
亚当因为他摧毁牧师信念的当晚,闪电袭击了苹果树。
环境让他觉得是暗示,使当初他随口说的小任务,做苹果派被赋予了意义。
而还没有完成任务的时候,信念崩毁的牧师恰好被枪击,脑瘤被打掉。
脑袋被贯穿的牧师,反而没有死亡,甚至身体痊愈了。
牧师身上的神迹使亚当的苹果派任务得以完成。
震撼使他抛弃了以前的人生定义,被牧师的人生定义同化。
一颗被胖子偷的普通苹果。
如果没有乌鸦来吃苹果,就没有巴基斯坦人神准的枪击乌鸦,不会有巴基斯坦人获得亚当认同,并一起捡苹果,造成之后的牧师被枪击;没有胖子的偷窃强迫症,在苹果树被雷击之后,苹果会全部被莎拉吃掉;没有亚当认同巴基斯坦人,就不会一起抢劫加油站,顺手抢的烤箱。
最终就不会有那个苹果派。
人的一生就是无数的偶然结合成就。
人生或许本没有善恶之分,本没有意义。
人生的意义需要自己定义,人生的意义来至于周边环境的某种力量同化,哪一种力量强大,就会招就不一样的人生。
有幸开到这部电影,希望能在自己喜欢的定义上面创造出更多的偶然。
但是感觉最难的是 认清自己,确认自己喜欢的定义和正确的定义是最难的。
为什么开头说牧师是最幸福的,他虽然是社会定义的病态现象,但是他的世界里,所有的行为都被他赋予自己喜欢的意义,他找到自己觉得正确的价值。
而亚当,在此时改动自己的价值观,对于前半生是毁灭性的打击。
我们何尝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断变动着价值观呢。
既然如此,那我们的人生意义就不是一个恒量的,而是不断变动的。
能够找到恒量价值观的人,不管经历如何,至少在他内心,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或许某种程度上可以来诠释“人生的意义”珍惜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人,或许某天这份偶然就会是你人生的意义。
当纳粹、巴基斯坦人、亚当等人来到教堂,牧师会撕下以往给他们的标签,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要经历各种魔鬼事件,甚至连未婚先孕的女人来到教堂,牧师依旧告解她相信自己的心,弱化她的困境,让她乐观。
仿佛牧师从来不会因为困难而烦心,因为他信仰上帝,他也希望其他人也相信上帝的爱,他坚持信仰上帝的爱,甚至崇拜,直到他们将他的伤痛摆在他面前,对上帝的信仰崩溃。
喜剧《亚当的苹果》像是一部现代的寓言故事,里面涉及魔鬼、上帝,讲述信仰,善与恶的斗争。
亚当就像一个叛逆者,不断的尝试摧毁牧师的信念,当他真的让牧师信念倒下的时候,苹果树的烧毁让他动摇,以至于后来开始转化对上帝产生敬意。
苹果这个意象就是信念,有信仰,坦然面对困境,乐观,生活依旧美好!
丹麦电影总是让人有一种虐心的快感,这部悲喜剧就像一段冷笑话,有悲情却哭不出来,有喜感却笑不出来,这才是真正的黑色幽默。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你可以埋怨现实,但却不能回避现实,你可以质疑信仰,但却不能放弃信仰,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心存爱意。
Anders Thomas Jensen严格来说更算个职业编剧,但其导演作品在整体北欧风格内是个独特的存在,既带有北欧的冷峻尖锐,却又有自己的幽默和讽刺,不同于之前奥奖最佳短片的玩味,本片用一种更大的隐喻包裹了善恶人性话题,虽然乍看起来,情节与冲突都不够富于张力,背景故事的铺陈也略显说服力匮乏,感化不能算太平滑,但始终能被轻喜的氛围带动,一帮面很熟了的丹麦演员也很给戏加分,不过虽然是个很好的宗教寓言,形上毕竟嫩些
「 Adams Æbler 」亞當的蘋果。
丹麥式的神跡冷幽默。
這是一個以近乎荒誕,展現 “神愛世人” 的故事。
有信仰,有逃避;有執妄,有動搖;有死亡,有生長。
幾個主要人物,更像是一個個玩笑。
唯一“正經”的是,車上幾次斷斷續續播放的,Bee gees “How deep is your love”。
宗教隱喻,偶爾也可以這麼生動有趣。
穿个短裤piapia的一天
电影里不断出现“神迹”来说服人们去信仰基督教,是最蠢不过的了;就好比某些人头上戴个花圈说自己有光环一样让人讨厌。
9分。关于人生中经历的苦难折磨,你认为这是魔鬼在作怪还是上天给你的惩罚?如果命运太过苦楚,可否只活在自己创造的美好精神家园?亚当的苹果被乌鸦啃食、虫子蛀穿,惊雷劈倒,如果人类再没有信仰,再没有美好的希翼,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充斥暴力、绝望,走向灭亡!海燕啊,长点心吧,相信上帝!
是一部关于奇迹的电影。《约伯记》的现代版解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宿命论的味道。当初极力推荐这部电影,但是现在不太推荐了。现在认为所谓的奇迹不过就是偶然性的体现。碰巧今天看了一本书,里面有一句古希腊哲学家的话感觉说的非常对。“只有傻子才相信奇迹,智者永远只相信理性。”
冷峻神作
看得很痛心
果然丹麦神编剧,荒诞黑色惊喜不断,但导的真是一般,而且宗教符号堆砌的有些硬,幸好有米克尔森,他演这种憋屈角色真是一绝,化妆也挺赞的,还留下了一首歌TAKE THAT翻唱BEEGEES的“How deep is your love”http://www.xiami.com/song/1769072650?spm=a1z1s.3521865.23309997.57.EJk08
喜你妈逼剧
好人终有好报
对宗教片无爱。
哈哈哈哈哈哈哈
义人约伯记
这风格,我真是接受不大了。不过结果还薛微有点感人。
Love alwaysturn on the radio and smile
人的一生就像那棵苹果树一样(被鸟吃,被虫蛀,被雷劈)活着实在不易,可是如果心中有坚定的信念,那不管你遇到多大的坎儿就都能过去,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有点黑色。
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其实这部片子的结尾可以不用这样,信仰也是一个多元的东西,结尾站在了主流的立场,感觉肤浅的一点,其他都是很好的,不喜欢的结局只能止步四星
节奏太平缓,看起来累人
好奇怪的电影啊!你觉得它抑郁荒诞诡异的同时,又是治愈和神性的。最好笑的记忆是投影的时候猫崽总是在电闪雷鸣最吓人的时候把头探到投屏灯前又蹭又突充当气氛组( ´▽`)
一则有关信仰的荒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