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看到一部让我看完后有所触动的电影了,这部影片的氛围就像蓝色时分的天空一样,深沉、忧郁,但又带着一股晨曦之前的绝美。
女主角夏帆是《海街日记》中的妹妹,在这部影片中,她饰演的是一个有点忧郁、颓丧的都市女性——沙田。
她有一个很爱她的老公,没有孩子,在东京做着电视广告导演的工作,偶尔和同事偷情,在凌晨时分,带着牛奶回家。
因为对都市生活的疲惫,她和好友阿清一起开车决定回老家转一圈。
然而,回到老家,一系列的际遇让她陷入了对往昔的不美好回忆。
沙田出生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穷乡僻壤,父母经营一个小养牛场,每天干着又重又累的活,互相嫌弃斗嘴,家里糟乱。
父亲把钱都花在收集古董上,母亲则靠着舔屏电视剧男主找点乐趣。
沙田还有个哥哥,但她跟哥哥也不怎么亲密,在妈妈的口中,哥哥是那种会有性侵学生风险的老师,也是废宅油腻大叔,她甚至提醒沙田理他远点,注意安全。
在酒吧里遇到的乡民粗鄙野蛮,荤段子不离口,同时又对她们城里人过于客气的态度看不惯。
在乡下的这几天,沙田总能想起小时候虐待蜜蜂等小动物的往事,关于死亡和痛苦的记忆总是最先浮现于脑海。
这大概和家乡带给她的整体感触脱不开关系。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人总是会变得敏感、阴郁,追求新鲜感,但同时也总是想要做梦,逃离,逃出这个破败、凋敝的地方。
从阿清发现的沙田少女时期的漫画可以看出,沙田曾经的少女心。
她是一个在蓝色时分奋力奔跑的女孩。
这也不难解释她在东京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所产生的疲惫和忧郁。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自己和很多从小城市走来的都市女孩,他们身上共有的特性。
总是很拼,很要强,适应能力很强,但也最容易在都市中感到孤独,格格不入,甚至迷失自我。
沙田的乡下之行刚开始像是一种逃离都市的回归之旅,但最后当她和阿清踏上回城的路时,我们才发现,她真正想逃离的其实是那个在破败不堪的小城中脆弱而敏感的自己。
就像沙田在车上所说,当离开家时,她发现没有什么可悲伤的,这才是最悲伤的事情。
也因此,她才能以重生的姿态回到东京,继续着繁复的、无趣、腐败的都市生活。
影片的转折之处,其实是沙田看望奶奶的那幕。
奶奶躺在病床上,瘦弱又无助,还需要她来帮忙剪指甲,她对沙田说,“我还在努力活下去,但不知道努力地活着有什么意义。
看到你们健健康康,我就很开心了。
”也许,人只有在看到人在迟暮之年的无力之后,才会懂得珍惜当下的生活。
看望奶奶的经历让她从家乡带给她的忧伤中解脱出来,看到东京生活的新希望。
每个人都在努力活着不是吗?
连八十岁的将要入土的老人都在努力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悲伤呢。
我想,影片所讲的蓝色时分大概也是这样的瞬间,当幼年的沙田在凌晨空旷的乡下奔跑的时候,她是在幻想着飞跃这里的现实,抵达一个理想的家乡。
而当沙田在蓝色时分驾驶着小破车离开家乡的时候,她也经历了这样的从现实到理想的飞跃。
人终究是靠着一种对美好的向往,对前路的希望活着的。
就像最后那首动人心魄的歌里唱的那样:就算前路一无所有,我们也要一路奔跑。
02年03年的时候,洪川那一片还是村庄,夏夜的傍晚,我喜欢骑自行车去那里,风里有草垛堆积的腐味,有田野呼吸的气息,有流水潺潺的声响,有幻变莫测的蓝色天际。
我骑着自行车,想大声呼喊,又害怕蚊虫飞进嘴里,只能用力地蹬车,感觉到周遭一切在当时并不能言说的孤独,感受到周遭一切在当时并不能言说的美好。
那是我最怀念的时光。
但我从来没有在那里停留过,更谈不上生活。
《在蓝色时分飞翔》里的村庄,有我感受到的这些,但更多的仍旧是村庄身体与灵魂的破落,以及困在当中的砂田的窘迫。
我们看远方,总看到美好,从不在意当中会有的苟且,以为苟且只属于自己的家乡,而不是别人的家乡,因为我们一直在逃离。
贾樟柯大概表达过这么一个意思:离开家乡,才会读懂家乡,了解家乡。
《在蓝色时分飞翔》里,只有逃离,没有理解,只有彻底的否定,这让人感同身受与不痛快,以及面对一种彻底否定时的莫名愤怒。
这种愤怒在最后得到所谓反转,是真的反转。
原本以为是一出混乱,最后变成了告别与理解。
在蓝色时分飞翔的小女孩,痛痛快快地飞走了。
带着蓝色时分飞翔的小女孩,痛痛快快地飞走了。
因为始终还是有好的记忆在,始终还是有牵挂在。
“我努力地活着,但却不知道活着的意义。
”说出这句话的老人,还是心有期待、心有牵挂,可能这就是她的意义,她们的意义。
《在蓝色时分飞翔》的开头,是夏帆饰演的女主角在晨蓝微光中拿手机轻戳男人的后背,示意他醒来。
她似乎再次梦到了儿时在微蓝天空下奔跑的画面,这一幕被作为开场镜头提前给与观众,而且将在影片中反复出现。
至此,观众似乎还无法明朗两人的关系,不过已经有了预期:这种关系必定不太寻常。
紧接着的镜头是夏帆等在前景系鞋带,男人在后景结账;在他们走出酒店(猜到了)后,一位扮相华丽的风尘女子正从外面进去。
乘着晨光,车子穿过空无一人的街巷,似乎在奔向黎明。
在车内的对话中,我们进一步明了两人的关系确属婚外恋情,各有家室,而且两人是共事的同事。
以情戏开场并没有什么稀奇的, 凯莉·雷查德的《某种女人》和克莱尔·德尼的《心灵暖阳》都以一场偷情戏打头——为何女导演喜欢如此开放?
是值得研究的话题——但能做到精简,不言明的同时又让人回味,实属难得。
整部电影即以如此这般“尽在不言中”的设计贯穿全场:极好地把握在一个限度之内,由此在松弛的日常生活影像表层产生了张力。
如同恋爱初期的暧昧,双方都心知肚明,但就是不捅破那层纸。
电影的剧情如果转述为文字,显得稀疏平常。
无非是一个女人在爱情和事业双重困境下,与好友搭上回家之旅,然后获得新生的故事。
这种老套的剧情倘使放在好莱坞,大概率会被处理成当代女性寻找自我的励志故事,并闲扯上女性主义的正确价值观。
箱田优子似乎并不这么看,既然主题和内容已经给定(电影改编自高畑勋的动画《岁月的童话》),那么唯有在表达上才能显示“作者”的价值。
于是在不少场景中,我们都看到了让人会心一笑的有趣设计,它们往往通过剪辑或配乐完成。
《在蓝色时光飞翔》是一部箱田优子的个人作品,独创性浸润在影像中。
寻找自我的主题被极度削弱了,虽然最终女主角必须回到这一点——回家之旅似乎对女主没有产生本质影响,但已然不同。
故事内容上,原本的流俗也被处理得清新:家庭与职场,亲情与友情,都属老生常谈,让情节变得不寻常的是人物的独特。
每个人都有某种怪癖:父亲花巨资收藏古董、宅男哥哥讲只有自己会笑的破笑话、母亲一边看电视一边煲电话……相较而言,女主显得正常得多,但就算正常,她不是也陷入了困顿。
这难道在说,女主遭受的是每位女性都可以遇到的人生际遇?
《在蓝色时分飞翔》作为一部处女作,向我们给出了一位有着无限未来的女导演:箱田优子。
对于她本人,我们几乎还一无所知。
但在冥冥中,我们有一种确信:不用多久,箱田优子就能让我们见到她身上的耀眼光芒。
她不仅为日本强大的女性导演传统增添上一个新名额,同时她与深田晃司、滨口龙介、三宅唱等青年导演一样,正在成为日本电影新的一代,他们拍摄“无作者”的作者电影,创造了“无风格”的风格,:风格从影像中寻找,而不是镜头。
影像领域有一个词叫做“魔法时刻”,是指太阳或刚刚升起或开始落下的清晨与黄昏时分,阳光呈现温暖的橘色,光影交汇,影子拉长,万物笼罩上一层温柔的暖光。
片子的女主角砂田总会梦到一个分不清是凌晨还是傍晚的时刻,天空的颜色是蓝色,四周孤独又宁静。
梦里,童年时的自己总是在田间奔跑。
砂田在乡下长大,在都市里做着电视导演的工作,人到中年,还奔波在一线处理各种各样糟心的问题,对未来看不到任何方向,没有孩子,却有婚外情。
本片是双女主设定,糅杂了很多公路片元素,女孩阿清和砂田一起回到乡下,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也在旅程中碰撞出了许多火花。
画面不断推拉,日本乡下的风景一一摇曳,勾勒出一幅很美的田园风景。
比起砂田对乡下的厌倦,阿清则对乡下充满好奇,她单纯、乐观、热情、对一切充满好奇,就像曾经的砂田。
尾声的蓝色时分,阿清和砂田说了再见,紧接着片尾曲唱道:假如你就是从前的我,或许会在我讨厌的这座城市闯出一片天地。
这或许是砂田对故乡的和解,接受现在的自己,才会有勇气迎接未来。
整体来讲,影片是比较套路的日影剧情,在大城市奋斗的主人公事业劳累、爱情困顿,人到中年仍然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在回归田园、回归家庭的过程中重新找到勇气和奋斗的意义。
不过其中夹带了很多导演的个人情感与经历,尤其是奶奶这条线的亲情部分还是会被感动到。
相信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奋斗的你我,一定会从中找到共鸣。
在电影节看完了整部片子,感觉节奏啊画面啊都有点像《燃烧》,是更女性的视角。
是情感充沛的女孩子都会喜欢并且感动的。
整部电影出现了很多女性角色,奶奶、妈妈、甚至是咖啡馆出现的女生都很有自己的色彩。
可能不炫酷的画面让很多人觉得没意思,但是画面的转场很自然,剧情也是层层渐进的。
但是失望的是,看到那场几百个座位,没几个人真的想看,很多男生甚至不断的打哈欠。
这片比起国内很多片子,有内容也更有形式,配音也恰到好处。
最好的电影不过如此,潜台词(潜文本)丰富到爆炸。
无论是片中的那个角色,可能都已经超越了表演的范畴。
片中女主勾起回忆的同时,我的回忆竟然也同步勾起着。
于是三条线并行的看完了这部电影。
人生到底有多么不纠结和纠结,脱离了黑色白色和灰色,脱离了冷色和暖色,脱离了补色对比,脱离了构图,脱离了剧情,脱离了狗血,脱离了表演,脱离了朋友与自己的界限,脱离了亲人,脱离了猫。
偶有的灵感会在瞬间消失不见,有人会说神经质的表演谁都会,影史上并不缺神经质的表演,但是如果能把神经质的表演表演的不神经质却又神经质,我觉得这可能就脱离了表演的犯愁。
如果一个导演,如果一个演员,能把自己的内心和盘托出,如果她是个天才,那么就会带来天才般的表现,让人觉得似梦似真。
每一个下一秒钟都是不可预测的,并且这部电影再也不会有那种豆瓣式通篇描述情节的影评出现因为,这部电影并不是由电影中的情节或者故事组成,每一个场景只是一种情绪的累积,甚至于并不一定是累积。
电影将你完全带入其中,看似悲伤的画面,看似欢快的画面,看似生气的画面,你却什么情绪也没有。
当电影结束后,你可能完全回不过来神,如果你尚有那么一点经历或者说阴暗面的话。
电影结束后,对于影片完全不会有任何的疑问,甚至我一句话也不能,针对影片描述出来。
我是从小那种那人都不说一个脏字的人。
其实并不是不说脏字,而是不知道脏字应该,怎么使用。
自从看过姜文的电影,以后,我学会了他妈的。
我要说,这部电影真的他妈的他妈的他妈的好看。
可能像这样的电影,一生只有一部,因为她几乎浓缩了一生。
我总算总算看到了一部不是别人说好就我也得使劲往好了看的电影。
为了这部电影,我可能真的得把日语精进一下。
能够拍出这样的电影,人生真的不能再叫苦不能再赖责任与别人真的要非常的抓紧即便这部电影完完全全没有任何励志的内容,整体真的是丧的不行。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那么我会用“可爱”。
这才是真正的“可爱”。
完。
都市丧返乡团这种题材,拍成文艺小清新就是《小森林》,走剧情文艺纪录片则是《祖谷物语》,玩剧情轻喜剧就是《这里好无聊,快来接我》与《青色归途》,玩奇幻喜剧片则有《平成狸合战》,搞社会人生励志梗则是《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与本作《在蓝色时分飞翔》;其实,早在30年前,一代巨擘高畑勋在其编导的作品《岁月的童话》中就对这种故事类型进行了生动、细腻、温情的诠释,这种历史的前瞻性可以秒杀一大泼证券分析师了。
霓虹与天朝形色各异或又殊途同归,虽然国朝煮流媒体日以继夜传播着返乡创业1024正能量,然而当大城市逐渐扩充为超级城市圈、城市黑洞恣意狂放的吞噬着周围的一切、房价在大官人严控之下仍在不断推高、猪周期与蒜姜葱各种将军已从顽童进阶成为老炮儿;还好自电商崛起有了“双十一”这个狠货,否则花同样的钱钱“吃土人”就得吃垚冤屈至死......实事种种无疑都在倾诉着对于大多数人而言,996当然是“福报”,因为有007和715在地下室托底,而回不去的故乡则早已成为了“新常态”。
片尾探访养老院的桥段真心辛酸,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儿女抛弃的新一代。
时光荏苒,少年不在,健健康康,安乐茶饭,足矣。
结尾处女主与闺蜜离开家乡,于蓝色的云霞之下,一个回头,一个刹那,少女与孩童时的单纯的自己挥手作别(这是《记忆中的玛妮》的梗吧,直接预示影片结局惊艳反转);“就是因为根本不伤心,所以我才伤心”,此刻分明应该响起孙燕姿的那首《天黑黑》才对嘛。
与自己和解,试着接纳那个脆弱的、坚强的、复杂的、纯粹的、冷峻的、柔软的、在逼仄的现实社会中挣扎着生活的自己;那女孩对自己说,你笑起来真好看。
我有一壶酒,一杯敬现实,一杯敬自己。
哈利路亚,愿满天神佛与诸位“打工人”同在,大家伙儿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努力的好好活下去吧。
“蓝色就像天空和群山一般遥远,我们总爱慕蓝色,在蓝色中思考,因为蓝色牵引着我们,令我们向往。
” - 歌德在《在蓝色时分飞翔》里,牵引着砂田的正是家乡茨城凌晨与傍晚时分最大密度的蓝色。
身为导演的女主角砂田,终日疲于工作与感情,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与意义。
在好友清浦的陪同下,不情愿地回到老家,简单的几天乡村生活后,渐渐找回曾经的自己,重拾生活的信心。
小时候的她,每次醒来不知是清晨还是傍晚,天空总是很蓝,就算用尽全力奔跑也一直没有尽头。
公司聚会上,同事问她几岁了。
她说,我才两岁,因为每天不停地在奔跑,不小心就穿越到了现在。
砂田带着清浦回到乡下,溜达在荒废的旅游公园,听酒吧里充斥的荤段子,与怪异的哥哥尴尬对话,看老妈喂食在牛栏里度过一生的奶牛,给卧床不便的奶奶剪指甲…她像一个陌生人般重新体验老家的生活,回想起曾经的自己。
在回去的车上,砂田哭了,她悲伤的事情是,在城市里奔波的她已经失去了感受到悲伤的能力。
正如老妈跟她念叨的:你跟你哥都随你爸,都是自顾自的人。
影片最让人感动的,是家乡的人情与家人的面貌,使得女主角从几十年不自知的自顾自性格中觉醒。
于是,便有了片尾曲中写给过去的自己的歌词:如果你是曾经的我,或许你会在我讨厌的城市闯出一番天地。
在最后砂田放声哭出来的时候,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内心被隐藏的情感禁区被唤醒。
也是在这个时候,导演巧妙地完成了砂田与清浦这两个角色的合体,这个设计是本片最有创意的惊喜。
再加上片中时常出现的在蓝色时分奔跑的童年砂田,电影实现了三个时空的交错。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部港片《29+1》,同样是通过将自己与另一种人生对比,最后遇见过去的自己,重拾对人生的信心。
或许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都会或多或少开始想起自己的过往经历,假想能跟过去的自己隔空对话,期望曾经的你能告知现在的你该怎么做。
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无外乎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情感的疑惑,或者面对死亡的思考。
《在蓝色时分飞翔》里砂田都遇到了这些问题。
让人诧异的是,童年杀死小动物的乐趣,如今竟清晰真实地回荡在砂田的脑海。
回家看望童年依偎的奶奶,真实地感触到生命的消损。
砂田拿起DV机准备给奶奶拍一段视频的时候,那一刻我很伤感,有多少人做这件事时心里是带着趁被摄者还活着的心态?
与另一个自己对话,是很多人想要做的事吧,或许因为某些遗憾,或许因为某个意识的觉醒。
《在蓝色时分飞翔》里清浦与砂田两种完全不同人设的相互映衬,正好表达了许多在城市里生活的平凡人的生活状态,满足了他们想要换一种活法重新来过的欲望,从而达到一种非常日式的励志效果。
沈恩京的表演非常入乡随俗,完全看不出她是一个韩国演员,夏帆的气质与主角砂田的忧郁丧气不谋而合。
因为人设和剧本的原因,两个角色之间还产生了微妙的类似同性恋的气息。
导演的拍摄手法很平静简洁,叙事方式非常细腻,偶尔俏皮的画外音乐,非常的活泼。
她说想用细致的方式为不完美的平凡人拍摄一部电影,她也确实做到了,在这部作品里我们感受到了最细腻的情感与自我寻获。
年轻的砂田喜欢用DV拍摄纪录,长大后当了导演,这个心路历程或许跟导演箱田优子的亲身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也许,在每一个细腻感性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片宁静的蓝色区域。
希望同在城市奋斗的平凡人,在每一个醒来的清晨或是傍晚,偶尔能想起自己曾经享受过顷刻的虫鸣鸟叫,和自由飞翔般的奔跑。
1.日韩女演员放到一个片子里,的确能看出两国一些表演传统上的区别,是个新奇的体验。
2.蓝色时刻,真的是很迷人的,对于我,最早是在《再见歌舞伎町》里,有几处这样的戏,然后是《天空中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还有《夜以继日》,都有这样的时刻。
3.日本的电影真的就是日本的电影,里面弥漫着的气质都太清晰了,明显不是他国的。
当然,同样的清晰,也会出现在其他国家的电影里,很明确,很特别。
气质的大范围清晰不一定是好事,但中国电影完全不具备这种清晰,连单部电影里也是混着的。
4.说到故事,还是非常套路的,整体剧作大纲像是程序直接出来的,导演给片子赋予的不多,虽然是能看出一些私人的部分,但是功力明显是缺着的。
这样也能看出无论是类型还是作者化的,导演都太重要了;一场戏,拍几个镜头,要不要怼着演员脸拍,主角讲回忆的时候,沈恩京在旁边什么站位,什么情绪,拍到中程了还有没有新东西。
全片看不到太多的想法。
5.本片对于我的最大意义是展现了另一种样貌的日本乡村,不再是归宿,不再是依靠。
人的孤独是驶出了星系的飞船,地球已经爆炸了,想想后面的事吧,回忆是会萦绕着你,但,是真的真的回不去了!
这点电影里是想清楚了,也表达了;所以即使结构上、技法上没有新东西,但片子里是有表达的。
6.可能,到了今天,现在这个年代,人的理性思维,和信息带给你的经验都已经告诉了你后面的事;就像片中奶奶说的那样,活着这个状态本身还有什么意义呢,你的未来就会是我这样呀。
但除了纵身一跃,无论其它的选择是什么,还是活着。
7.我很讨厌片尾放歌这种形式,最近看的好多电影都来这套,音乐对于电影可以是一种情绪和节奏,但不能太拿来当信息用,信息还是得放画面里。
片尾曲一唱,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不是这样的,这样我是不信的,你哪怕全放空镜我都更能相信。
高畑勋《岁月的童话》(1991)的梦幻诗意,彷彿真人活现眼前。
事业劳累、爱情困顿的电视广告女导演,而立之年却未知生命何去何从。
在率性好友驾车陪伴下,走一趟回乡探亲之旅。
衰颓父母、怪异哥哥恍如陌路;童年温暖回忆,只萦留于外婆枯藁双手。
孩提时的无忧无虑随落日消散,在馀晖残照的蓝色时分,成长吉光片羽如梦飞扬;重遇潇脱奔放的自己,拾回勇气,迎向阳光隐现的未来。
获茑屋创作者计划评审团特别奖。
小沈在里面的角色好神经质好可爱 好喜欢夏帆哦/所以小沈是夏帆臆想出来的朋友嘛
煎熬
对两位主演的盲目喜爱让我忽视这片的缺点。非常喜欢“蓝色时分”这个概念——日落后和日出前的一小会,只有这时是清醒而自由的。
后劲蛮大 看到最后字幕结束 片尾曲也唱完了 才开始流眼泪💧
回乡两日,观感比较舒服
一个人的解放之旅。拘谨别扭的夏帆和神神叨叨的沈恩京,天造地设。
日本正常的确实不太多
没看出和《岁月的童话》有多大关联,被骗了。沈恩京在里面好奇怪
【上海电影节展映】都市女上班族在返乡途中与自我和解,与过去释怀。设定并不新鲜,全靠演员魅力支撑。演日片说日语的沈恩京表现让人惊喜,洒脱不羁落落大方,各种挤眉弄眼开怀大笑,甚至比夏帆更出彩、可爱。结尾的包袱有猜到。相比释怀,两位女主的互动更加动人。至于很多人说的真人版《岁月的童话》,个人认为二者完全不同。
回乡之旅,总是关乎与自己和解。这个年纪看,有共鸣。中途看哭,以及,从此爱上沈恩京。
看了沈恩京两部日影都没有很能get到...以及梗老到最后一幕出来瞬间扶额
siff@曹杨影城。为奶奶剪指甲那段真的就是我曾经做过的事。日本不是每个乡村都是镰仓藤泽这种湘南富裕地市,也不是每个奶奶老去以后都会变成树木希林,但不发达不整洁甚至不体面大概是更多的人原生家庭的常态。逃离了童年的贫瘠一路走到大城市,人到中年再自望只有几近干涸和无能为力。
29/3/2019 @ Metroplex [hkiff]。女主在回鄉旅程中重新審視自己/友情/童年/家庭/故鄕,故事上確實讓人會聯想到歲月的童話。夏帆和沈恩敬意想不到地有火花,滿喜歡沈恩敬在片中的表演呢,不論角色設定口音及顏藝都異常地有好感~導演在音效上的設計滿好玩的!ending最後拆局方式亦有點神來之筆。
同样题材的片子我总想起河濑直美的无言和沉静,具体已经忘记岁月的童话是个什么走向,但是当时也是这种感觉。看到这个片我才迟钝地发觉,原来童年和故乡联系如此紧密,除了地域上的限制,在时间这条纵向的轴上,导演摊开了童年,现在和奶奶的年老,砂田前面回不去后面又不敢面对,人面对故乡的窘迫一下子就变成对逐渐消退的时间的恐惧。导演说鞋子这条线代表即使充满泥泞也要继续踩着油门前进,事实上是所有人都会做出的认输状态。有句台词印象深刻,形容牧场,大概是被生父捅破处女膜的快乐少女们的天堂。
#JapaneseFilmFestivalSydney 配乐好评,色调好评,女二好评,故事流畅
两星半
电影美学和讲故事的能力比较青涩,但关于当代女性内心世界的挖掘非常细腻而独到,即便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仍然是女性视角电影里的一股诚意满满的清流,光这一点足以碾压西方政治正确的伪女权电影。看到一半突然意识到电影大概率是某种结构,但完全不影响观影体验。夏帆真的是超级耐看,沈恩京在韩国年轻女演员里独一档,多在日本发展也好,韩国本土做女演员确实没啥前途,还有酒吧那个女招待,哪里都能看见她当配角。另外,片尾曲不错。
最大的看点沈恩京!
像在蓝色时分吃翔,通篇给人的感觉就是想给自己糟烂的人生可以迁怒的人,环顾一圈却没找到。
感觉电影没有透彻传达出导演对于生与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