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看的。
断断续续。
只是还记得 他一个人静静的在一个房间里 弹琴背影如此孤独也许当时想看这部电影的初衷就是因为他像极了科本也许他就是科本
一点都不好看.音乐传记几乎很少有好看的,特别是摇滚乐的.前几天在水果湖一家碟店买到了The Doors的主唱的传记,Oliver Stone导演的.看得受不了.还是古典音乐家的传记好看.因为他们的人生和生活没有落入虚空.给人带来的大都是爱和希望.比如埃尔加的,杜普蕾的,贝多芬的,巴赫的等等
A最后的日子。
还有B刻本和音速的纪录片,1991朋克崛起之年,都牛逼。
A在虚幻里压抑,B在现实里张狂。
想当朋克就得在两个极端里疯狂跳跃。
没什么可说的。
最后想提《最后日子》里的吉他主题,那曲子牛逼啊。
你要是郁闷的时候去听,能流下脑浆和鼻血。
把KURT也拍得太文青了这不明显诋毁人吗?
镜头对着BOYZ II MEN的MV停了至少两分多钟,对着一棵树停了一分多钟……玩闷骚没啥,角度多线啊时序打乱啊都挺好,但没必要玩得那么刻意吧那两同性恋是怎么回事?
幸好,最后升天的镜头使这部片子稍微好看点了……当然,如果穿着衣服升天也许会更好一点
范•桑特(Gus Van Sant)在这部影片里试图展现Kurt自杀前最后几天的心理状态。
看来他喜欢给自己出难题,咬着笔尖冷静地分析,然后不慌不忙的把结果讲出来。
他就是这样成功的导演了《大象》,冷静的长镜头跟拍和看似安静的影像中蕴含的张力使得一个简单的故事变得极其不简单。
布莱克从戒毒所跑出来,自言自语着“I can’t do anything”,回到这个令他无法适应的世界,他已经无法与他们进行沟通,即便他才华横溢,他试着逃避,痛苦只能随着音乐宣泄出来。
Michael pitt 的音乐很棒,《梦想家》的配乐里也有他的一首《hey,joe》,唱腔的确很像柯本。
范•桑特的叙事结构很特别,即对于同一个事件他会利用几个不同的视点来表现,不过这不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事件的重复,而是一种解构、一种裂变,它利用了多个人物(摄像机)的视点(pov)来尽量完整、全面、立体的表现事件本身,在此基础之上,在这个看似重复的事件之上,我们会得到一种新的认识,这使我们冷静起来,就像是在转着圈打量博物馆里的艺术品。
这时,电影的时间不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完整的立方体。
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空间关系之间的前后对比,让我有了一种新的奇妙的体验和发现。
立体主义绘画理性的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主张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从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
我不知道能不能把范•桑特的这种处理方法说成是时间的立体主义或者影像的结构主义,不过二者确实有相似之处。
被某狂热分子提醒才想起来,为了纪念,掏出了两次没有看完的片子,好吧,我至少为了他破了,从不拖着看片子的先例...所以觉得应该记下来...- -;片子除了原声,应该就只剩下对他老人家的追思了...只是不小心看到盖在神似的长发下的那张脸的时候,就会有点想骂人...一个片子概括不了任何事,即使起了个逃脱责任的名字...多数人对这厮的感情,是寄托在自己有限而美好且过去的轻狂回忆里...是神圣不可侵犯滴...自然长发下的脸孔也是无可替代的...这不同与其他一些昙花一现的痴迷,或是经典到如土都发光的老人家,要么伤害不到感情,要么影响不了形象...于是,所有的态度,情绪,被感觉做作而且流于表面...估计演员也觉得挺冤的...倒是在他以熟悉的姿势拨着弦,唱歌的时候,恍然一丝光芒闪烁,呵呵...好了,本来也没什么可说的,只是纪念赶在今天发出...
看大象的时候发现导演挺能玩形式,还说的过去。
再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却像是一个留级生在第二年的同一个老师的同一堂课上听到了同一个冷笑话一样全身不舒服,你大象那么多角度拍好几遍还可以让人理解,科本这么拍是为什么呢,拖延时间?
完全是形式大于内容。
电影拍的不像科本,演员长的不像以至于只能戴墨镜出现,为什么戴墨镜?
看看那眼神都觉得恶心。
片子不是给歌迷看的,更多应该是给导演的粉丝看的。
科本在电影里只是被导演利用了,导演在用自己的“形式”拍一部被标上了Gus Van Sant商标的电影,仅此而已。
描绘柯本的电影很少,这是我知道的仅有的一部,并且它并不是完全的讲述柯本本人,只是由柯本作为这部电影的灵感。
可以说,这片子看完之后,每一个观者都能感受到电影里散发出来的绝望气息。
电影里的主人公带着不断的喃喃自语,他在森林里走来走去,在河边独坐。
偶尔朋友们站在他身边他几乎熟视无睹,有时会突然的崩溃。
片子里的音乐都很好听,电影里的主人公最后自杀的镜头是缺失的,但是依然在结尾为观众带来了自杀后的虚空和无助感。
end
有人说nirvana的主唱如果不死,中国的歌迷会少90%。
有些人有疯狂的人生,但那只是表面的。
即使导演想表现人物的内心,我们看到的依然只是表面。
友人搬家,从北京到广州,临行整理出几百张电影DVD,挑了一些感觉不错的带回来看,就有如上一张。
之前没有看过关于此片子的影评或是片断,对导演的名字也不熟悉,只是看DVD封套上的简介说是以Kurt Cobain为原型创作的片子,就理所当然地拿回来观瞻了。
想象中片子应该是情节性的,而并非如此“文艺”,各种未经处理过的自然的声响瀑布、燃柴、步履或是呼吸,男主人公如同被某种力量附体后若意识含混的自言自语或喃喃低唱,疑似异装癖的女装打扮及忽然因思绪凝滞或断档而僵化停滞的动作,还有在大而漂亮的别墅出现对比强烈的肮脏不堪的厨房,永远简单的速食食品及双性恋的乐队成员,在从戒毒所跑出来的前提下与对摇滚乐的疯狂信仰叠加成令这些事件可成立的支撑因素。
所有的一切明晰的充斥了文艺电影的气息,在男主人公饮弹自杀后灵魂忽然赤裸着从躯体上站起轻松跳跃的翻过栅栏的镜头更可以归属于已经并不陌生的“新鲜词”--意识流或是直接说成升华为对真正超脱凡尘俗世肉身束缚的自由主义中,当你说出这样的想法时肯定不会被你的朋友耻笑,如果他们也看过,他们会认可你。
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乐队排练散去后,男主人公一个人拿着吉他坐在安静下来的乐器堆中,座在角落投入淋漓的演唱一首歌曲,尽管那音色与Kurt Cobain相去甚远,但此段落演唱此歌在片中足以称为经典。
我想DVD介绍上写的导演不肯明示原型为Kurt Cobain,而且想要反映任何一个无法面对自己的痛苦的人类族群,这想法似乎过于主观,每个人的痛苦该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这才符合人性。
而刚刚去百度了一下搜索结果显示这是一部被很多冲着对Kurt Cobain的关注而来欣赏影片,但这些人多半会觉得失望。
不要失望,那个用颤抖的手摆弄食物和吊带裙的男人,本就不是Kurt Cobain,而Kurt Cobain临行前的日子究竟是在做什么,想什么,世人永远不会知道,我乐意这样认为。
02-07年间的范桑特真的太强了。这里看似真实存在着的人物都可以说并非是在演绎真实情景,而是在把科本最后的日子里的心理状态用这些人物的行为演绎外化,看似多视角的建立其实就是科本本人死后化作幽魂审视自己最后的日子的视角。所以不消说,两段音乐创作的华彩部分就是科本的灵魂在演绎,这处声音的处理非常有穿透力。这一切和那些《大象》般的跟拍镜头都在结尾的灵魂出窍段落里有了答案。
最能想到Kurt 的片子沒有字幕半懂
MD...搞GAY是哪一出啊!!!强烈鄙视!!!
B+
Death to Birth,那首歌的名字
chaos.
怀着对Nirvana的一丝崇敬, 怀着对Kurt Cobain的一丝好奇, 看了这部描述死亡的电影.如果我只是八卦的想要从电影里面寻求他的死因, 我完全徒劳.沒有Cobain, 即使是那他的故事做的原本.只有一個叫做Blake的搖滾歌手.非常的相似, 也许你可以把他当成他. 影片大部分的时间, 我不思考, 只是跟着他琐碎的步子走来走去, 耳边听着他含糊不清的低声自语. 看着他用他伸展不开的身体没有逻辑的做一些事情. 音乐很妙。最终他解脱了。
如果你无法说清,那么请用沉默代替一切
桑特的极简主义与电影美学再次通过反叙事试图让观众们进入科本(或者其他一切艺术家)的内心,纯粹的艺术家必须与世界格格不入,不为世界所理解/抛弃,由此电影的立场也万分尴尬。
從哪裡失去 那裡就是永 恆
相当没劲
最后他想死吗
一部略显简单的电影。范桑特表示,《最后的日子》是他“低成本、独立制作、有限场景拍摄”三部曲的第三部。改编自柯本自杀事件,范桑特透露,他从1995年就开始准备这部影片,原本想拍成一部科特·柯本的传记片,但当时普遍认为他们都死于毒品。但其实导演觉得围绕在他们身边别的事情可能让他们压抑不已
“个人想当然主义的电影” 哈哈 别处看来的 很贴切
1.still gus van sant2.celebrities around3.u didnt nirvana..neither nor corrode..
这片子盼了太久。以至于最后已经无法正面面对它的优劣。。只能说。即便是pitt也已经回天无术了。。
死亡三部曲里最没感觉的,却也是最不能忽视的。因为柯本的原因话题性很强,安静的消逝的生命更显得普罗。
一般般吧
gus kurt third
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