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点17分,启程巴黎
The 15:17 to Paris,15:17 巴黎列车(台),15时17分,启程巴黎,15:17开往巴黎,15点17分到巴黎,列车危情,巴黎列车剿恐记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主演:斯宾塞·斯通,安东尼·萨德勒,亚历克·斯卡拉托斯,朱迪·格雷尔,珍娜·费舍,贾里尔·怀特,托马斯·列农,托尼·海尔,P·J·伯恩,布莱斯·吉扎尔,斯蒂芬·考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阿拉伯语,德语,荷兰语年份:2018
简介:影片源自真实事件,讲述2015年8月一列从阿姆斯特丹开往巴黎的高速列车上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三位美国士兵挺身而出将歹徒制服的故事,电影将根据三位当事人的回忆录改编。详细 >
童年、旅行和营救这三部分是完全不同的情绪和风格,任意两部分可组成说得过去的故事。童年+营救,英雄梦出自少年时。旅行+营救,平凡人的勇武时刻。合在一起不知所云。旅游的光线过曝,有的镜头摇晃厉害,模糊的颁奖画面和清晰的现场反应不搭调,如果是风格化处理得做到位才好。三颗星给原型表演。
前面一大段真的超想快进,整部影片令人感觉无聊到发指,如果不是看在老东木已快九十高龄的份上,我真的一星都不想给。
真爱人真事还是很感动的,就是加了太多琐碎的东西进去
除了中间旅游拍的过长。个人而言这部比萨利更打动我,极简探索下最好的表现形式,不需要什么戏剧冲突和人物雕琢,就这样简单的呈现又不失以往直指人性黑暗面和站在傻逼体制对立面。东木这个年纪所处这个时代依旧拍出比任何人都直率更自省的态度让你反思,电影多处反讽的人性细节与扑街论调倒是挺搭
真实事件改编,开头那段聚焦恐怖分子的镜头还蛮带感的,结果片名出来以后剧情直转急下,花了40多分钟来描述这几位小哥的成长史,然后又花了20多分钟来描写他们怎么在欧洲玩的…从1小时09分开始这几位小哥终于登上了这列火车……片名和前面这些剧情没有半毛钱联系,黑人问号脸
挺喜欢这片的两点尝试。第一,去英雄化;冗长的闲笔把三个主角打造得毫无魅力,他们就是身边的普通人;第二,无趣的闲笔将三人尤其是斯宾塞的英雄主义,做出了冥冥之中的一种宿命般的必然效果。如果斯宾塞没有参军,如果没有在威尼斯遇见美女临时起意去巴黎,如果AK没卡壳,这都将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真的就一般,前面太赘述了
平凡人的不平凡经历
评分虚低,朴实温柔才是老牛仔的风格。他的眼光始终聚焦在平凡人的高光时刻,尽管都已看过了千遍,但是始终不会厌
很散的游记 很早的回忆 严重偏离主题
片子拍得水了点,简直像一晚上剪出来的,但毫无疑问这就是老牛仔喜欢的平凡人的英雄主义故事。从一开始选用真人而不是职业演员也就说明了致敬个人和还原事件的意义远大于改编成成熟的电影语言,可惜不像sully一样找到平衡的折中点,到头来太着重刻画人物稀释了事件本身的冲突,不如一开始就拍个纪录片
这部电影真叫充电两小时、通话五分钟,关键的是到了最后你终于发现,这货根本不是智能机,而是个土电话。东木爷大概想就着这题材和这三个挺身而出的好青年,为那些从小就怀揣军人梦和保守派价值观,如今在媒体中略有被妖魔化倾向的那部分美国人说几句话,没想到说好自己想说的话并不容易,算是大失手了
[视][17.12.14想看]老东木指导,真人真事,本人饰演,回忆录改编,实际事件很短,网上新闻不多。蚁人前妻,三男主设定,ADD注意力缺失症,深度知觉,教学假人伤势逼真,剧情大部分讲述三小伙之前的故事,生活片,并非爆米花电影
颠三倒四
这是少年时代吗??
有点像《比利林恩》,开始以为讲弟兄3人如何一步步成长为恐怖分子,结尾竟成为了爱国进步的好青年...
大失所望,用原型直接来演也是一大败笔
开始的女校长?感觉有点拽啊…在1小时3分钟后才是主要剧情,前面都是无关的铺垫...主角都是本色出演吗?
我觉得不错啊,特别是小哥在元首府前的吐槽,不是全都坏人都是由你们美国人打败的哈哈
1最后的20分钟是老爷子对主旋律电影的讽刺:不是不能拍出紧张刺激,我不拍而已。2之前两个小时是对电影与现实的反思,事件只有发生之后,之前的一切才能被察觉是铺垫。电影是被戏剧的现实,但不是戏剧。3老爷子对真实人物本人饰演的尊重与敬佩。不愧是爱国的牛仔东木,牺牲与拯救4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