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是史诗片更像散文诗。
看点在于浓墨重彩刻画的Daniel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首先还是夸ddl的演技,那种在深井油田中磨砺出的粗粝感非常真实。
Daniel并不是种典型的榨取剩余价值生财的资本家。
他像是个拓荒者,他爱财,他是个功利主义者,他相信凭双手从油田汲取价值。
但黑金般的油藏也日复一日腐蚀着他的灵魂。
他性格阴鸷多疑,好强,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阴暗油井让他更多看清他人包括他自己内在的恶,以至于他的冷酷日渐积累,他想要摆脱他人寻求孤独的自由。
但他也渴望情感的依托,但识破假冒的弟弟,留不住收养的儿子,与之决裂,他最后尽管家财万贯也可以说他一无所有。
海报中油井上倾斜的十字架代表着无尽开拓自然的工业文明对传统信仰的倾轧,而这一点也贯穿影片始终。
Daniel厌恶好吃懒做的投机者,宗教在他看来只是虚伪的作秀。
所以他非常厌恶表面虔诚却掩盖自己欲望的牧师Eli。
他最后也十分恶毒使得ELI信仰摧毁。
而Eli的内心十分矛盾。
一方面他是虔诚的信徒,一方面他有远见有野心,他知道油田可获利,他想否认自己内心的世俗欲求,便捏造虚假的Paul去交易。
而这个Paul所代表的人格是Daniel所肯定的。
影片的配乐真的很抓耳很“抢镜”。
片头荒漠远景配上嗡嗡的杂乱配乐真有一种2001太空漫游的错觉。
而中间那段大火,人像似乎在血色中融化为一团黑影,配乐响起,仿佛有种黑暗质态从大地和灵魂深处喷薄而出
对于《血色黑金》所取得的成功,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和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Daniel Day-Lewis)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们的魅力甚至超过片中同样出色的配乐和摄影———看过影片的人就能体会这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安德森曾有天才导演的美誉,但这没有将他束缚在小众风格上。
奥斯卡上狭路相逢,他输给了科恩兄弟,尽管如此,拥有八项提名的《血色黑金》也宣告了安德森身份的转变。
不玩晦涩、群像,他一样可以拍出震撼人心、大气磅礴的优秀影片———而非突显作者气质的独立电影,如《木兰花》(Magnolia)。
影片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西部,白手起家的丹尼尔,依靠冷酷无情的手段成为了鼎鼎有名的石油大亨。
奥斯卡影帝、英国著名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出演了这名冷血资本家,他对人物情感的表现及其惊人爆发力完全征服了评论界。
可以说,他的存在让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这一奖项的在颁奖前就已失去了悬念。
在这出强调个人表现的电影中,能与刘易斯正面交锋的人物只有传教士伊利(Eli),从头到尾他的命运都与丹尼尔联系在了一起。
保罗·达诺(Paul Dano)分饰了伊利和他的兄弟保罗(Paul),这也是片中耐人寻味的角色设置。
《血色黑金》中有几处值得一提的精彩段落。
一处是小波士顿第一口油井喷发起火,演员的跑位、镜头的移动、音画的结合,整场戏五六分钟内都弥漫着紧张气氛,其中引人入胜的配乐堪称全片亮点。
另一处是结尾时丹尼尔和伊利的对峙,在丹尼尔的催逼攻势下,伊利将虚伪的灵魂完全暴露,一句相同的台词用不同语气重复了近十次。
影片的结束方式也相当特殊,毫不拖泥带水。
这不单是一部叙述资本家如何敛财发迹的传记电影,更直面了人类在黑金争夺中的贪婪与疯狂,以及在利益诱惑下情感的脆弱。
今天,人类对于石油的依赖程度并没有减轻,鲜血更是没有少流,旧世界格局下丹尼尔的强硬手段在当今成为战争的罪魁祸首。
从这个角度上看,《血色黑金》所承载的现实意义,毫不逊色于电影技巧上的成就。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987968/
曾经的天才少年PTA长大成人了。
喜欢他的电影的人都叫他PTA,而非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37岁时,这个孱弱的、病歪歪、胡子拉碴、烂泥一样的前天才少年,慢悠悠、懒懒散散地拿出来第五部作品,现在的他早就不是少年,甚至“年轻导演”都不太适用于他了,但是,他还是吓了我一大跳——前20分钟,从一个集结号式大摇臂开始,不断地挖,不断地工伤,不断地往镜头上飙血飙石油(从这里总算看出来,他平常果然是跟Quentin Tarantino那帮流氓混在一起的人),一句话也没有,完全没了PTA往日啰啰嗦嗦四五条线互相嘟囔的聒噪气,却非常有言之有物地将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
变得更多的是叙事结构,过去的松散和平行交错没有了,教科书一样的Epic模式,主角鲜明,甚至配角,严格来说也只有两名,其中一名(也就是假弟弟)几乎无需表演。
而且这一次PTA根本没想花力气去交代闲杂角色,不是他没有这个耐心,要知道,PTA的立家之本就是群像塑造来着,所以很多人说,《TWBB》的阿喀琉斯之踵是它是一个one-man show,窃以为这完全是一句不负责任的废话——试想如果此片中的老百姓们也如《Magnolia》中那般纠结烦恼没完没了,或者像《No Country For Old Men》一样各自卖弄,这戏还怎么看?
另外,也许大家似乎都特别迷恋丹尼尔·戴-刘易斯,很多人的影评里,除了他根本看不到其他。
Paul Dano的演出多么出色,也许有那么点用力过猛,但这部电影的前提设定就是集体猛用力,略微超越了现实主义,这也是PTA一向的风格。
还有人说Jonny Greenwood给《TWBB》写的配乐故弄玄虚喧宾夺主。
故弄玄虚我实在听不出来,倒是和故事配的灰常贴切,真正是为了电影写的配乐。
喧宾夺主更加是无稽之谈了,最夸张最反传统的两段要数烧井架和敲油管,可是谁会在这两处走神?!
作为JG第一部正式的电影配乐作品(之前的《Bodysong》只能算玩票吧),起点实在很高。
从这张专辑里至少看出,他对弦乐的把握越来越成熟,也许,这位曾经在“哀求”下进入Radiohead的小杂工未来会走出更宽阔的道路。
最多人说的是,PTA开始跟过去告别了。
好吧。
如果这样说,难道他不是一直在告别?
他从没拍过一样的东西。
我没看过他的处女作《悉尼》,但是之后的四部作品彼此之间有多少摆在明面上的共同点呢?
但这些都是PTA,一个喜欢Altman和Scorsese,喜欢西部片,喜欢洛杉矶,喜欢阅读,也喜欢动笔的热血青年。
终于,不正经了十多年,顶着“顽劣青年”的帽子在电影圈玩了那么久,他开始向优质电影致敬。
但那些自以为料定他会就此拥抱主流电影,开始向“殿堂”迈进的人不用费神了,他根本不是那种人。
没准,明天他又会继续鼓捣一个神经病片,像《Punch Drunk Love》。
如果说他有他的坚持,那就是“好看”。
尽可能的好看,把从别人那儿学来的东西全用上也无所谓。
还有人说《TWBB》的深度不及《No Country》,也许这是最可笑的点评——什么是深度?
是可以拿尺子来衡量的么?
一个讨论的是社会变迁世风日下,旧人看不懂新人的怅惘和悲哀;一个讨论的是贪欲和道德,资本的累积和宗教的清洗之间的斗争,以及复杂而庞大的美国石油开采史。
请问到底哪个深哪个浅?
《TWBB》是一部真正考验导演功力的电影——正是因为角色少,故事线性,同时还相对松散。
如何同过仅仅一个人道出一个时代,甚至是几个时代的变迁兴替,对PTA这样过去作品并不算多的导演来说,实在是挑战。
就现在PTA来说,《TWBB》肯定算得上是一部伟大的杰作,但关键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他的未来更不可限量。
10年前他拍《不羁夜》的时候,谁能料到连Altman本人都会在临死前把代他完成最后一部作品的重任交给他。
Altman曾经预言,《TWBB》会是一部杰作,可惜,他连看一眼粗剪版也没赶上。
结果,PTA把《TWBB》献给了Altman。
老人家应该很欣慰吧。
至少,在《TWBB》之前,我还曾怀疑PTA除了借鉴和乱来到底有没有真正成为大师的本事,现在,我丝毫不怀疑,如果70年代生的这批电影人中会出现一个大师的话,那肯定是他。
补充两句:如果要说这部电影有败笔,我想首先就是丹尼尔·戴-刘易斯,他太著名,太深入人心了,错误地吸引了太多戴-刘易斯的个人影迷去看这部影片,继而评价这部影片——然而,这部电影可不是给这些人喝的那杯茶。
最后:这是一部让人看后很长时间都无言以对的电影,本来不想写评价,怕自己太主观,并且本来就一言难尽,但发现满眼都是一些不着调、不靠谱、不负责任还的所谓评论,忍不住贴一些琐碎的辩驳观点而已。
很喜欢看完电影来豆瓣看别人的影评来回味影片。
这次坐不住了,说说我眼中和大家不一样的there will be blood.剧情就不再赘述了,看过电影的看我用文字堆砌的剧情肯定索然无味,没有看过电影的看我用文字堆砌的剧情肯定也体会不出那两个半小时的精彩,还是写点感受吧。
首先,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们居然还能看到有着明显红色革命味道的中文影片介绍,“批判资本主义的...人性的贪婪,腐败....”,这个调调定的猛啊,所以在我看到的大部分的影评都把daniel写成恶魔,一个冷血恶魔。
我承认这部电影反映了人性的贪婪和虚伪,不过是eli,而不是daniel。
影片中的daniel有这商人的奸诈“我给他们的是鹌鹑的价格,不是石油的价格”这是他在买地的时候和儿子HW讲的,也有的是暴虐,在他发现他的弟弟是别人假冒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打死了他。
但是我看到了在daniel身上更多的是他的孤独和对同伴的渴望。
他爱他的孩子,哪怕是养子,不然不会在有可能油井发生爆炸的情况下冲向油井去救HW,不然不会在让手下送HW去手语学校后,反复追问一句话,“他住的地方大不大”,不然不会在大公司和他商谈收购事宜的时候,别人谈到他教育儿子的问题他勃然大怒要割断别人的脖子,不然不会在eli要他当中承认他抛弃他儿子的时候他显得这么的屈辱,不然不会在最后儿子要离他而去的时候说出这么伤人的话,他最后和HW在房间里面的对话实际上是一个倔强的男人在知道自己将要失去这最后的亲情时候的绝望的表现,这样的狠话我们是不是也在某些爱情片里两个人分手的情节里面看到呢?
他对人很防备,但是又很渴望对人敞开心扉,所以才会和假弟弟喝酒谈心,也会在知道受骗之后这么伤心,亲手打死了他的假弟弟。
他又很痛恨虚伪的人,和eli的对立就是这个原因。
虔诚的信仰宗教的村民他并不讨厌,像eli这样虚伪的小人是他很看不起的,所以儿子耳聋马上把火气撒到了eli身上。
但是他又是很冷血的,假弟弟来了他就把儿子送走,假弟弟死了就又把儿子接回来,时间结合的这么紧密,不由得我不觉得是导演和编剧的故意安排,他很孤独,也许就是想要人陪。
说是因为他的性格导致他的孤独我觉得是有点,但是如果HW没有聋呢,我觉得他们会是一对很开心的交流很好的父子。
这大致就是我眼中的daniel。
一个不怎么邪恶但是有点可怜的人。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影片的拍摄角度,我觉得影片重点描述的是人性,而非我们可爱的影片介绍中写的那样,什么发家史之类的流水账。
导演只是选取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石油工业作为背景,并不是像某些影评中说的那样,硬要拿石油行业说点事情,至少拍这部电影的时候,石油还没有经过近期的大涨和大跌。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演员吧,丹尼尔日刘易斯依旧彪悍,奥斯卡最佳是应该的,说说配角paul dano吧,很惊艳,之前看过他演的little miss sunshine,那里面他是主人公的哥哥,很自闭的一个人,和这里面的角色感觉差很多啊,角色能有这么大的差异性,而且演得都不错,说明演员演技相当不错啊,比我们阿汤哥的一贯的大动作英雄,老道格拉斯的一贯的商业家(别说本能,他演的什么角色都一个味道),说道这里,不提另外一个人就不厚道了,希斯莱杰,从断背山到蝙蝠侠中的小丑,角色差异性之大让人瞠目,起码当初我看完蝙蝠侠以后知道是他是小丑很惊讶,一个是内向腼腆的gay,一个是乖张,诡异的危险分子。
明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我支持他,可惜他没有办法看到自己得奖了。
在很多年前的节目里有听到过,《血色将至》是波米千禧年后最佳影片top1,今天也终于看完。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用一种反讽的方式完美解构了他心中关于宗教的母题,大量的旋转式跟拍长镜头、红色与冷色调的反差、声音指向与画面的差异对位,加上稳健的剪辑和完成度极高的叙事文本,所有的才华都在这部代表作中一展无遗。
这种形式的玩味与沉重的叙事不仅树立了PTA独特的作者导演风格,同时也建构起了他对于人性的探知和时代的担当。
以情色电影起家的PTA,在后期的创作中逐渐趋近于主流的“反色情”的传统价值内核,《血色将至》就是以宗教这一指涉“禁欲”、“保守” 的方面为母题展开。
影片的英文名为《There Will Be Blood》,源自《圣经·出埃及记》的 第7章第19行,“耶和华晓谕摩西,将杖伸在埃及所有的水以上,在埃及到处都是血色将至的景象”。
而影片紧紧围绕资本家与传教士之间在石油开发过程中的利益纠葛而展开叙事,充满宗教启示性的片名更是指向了导演的创作态度——用反讽的方式为宗教去魅。
片中两位角色的塑造非常饱满,丹尼尔所代表的是美国早期资本家,追逐财富到丧失灵魂,众叛亲离;伊莱所扮演的传教士也是满嘴道义的假先知,用上帝的意志敛财谋权。
而以伊莱为代表的第三启示教会(暗喻美国基督教)则是各自利益的利用对象。
宗教只因利益而存在,就如同出生在天主教家庭的PTA本人所评说的一样:“我并没有多少坚定的信仰,就像当你需要它的时候,才会奔向它,当你一切顺利之后,你就会忘记它。
”当伊莱在丹尼尔面前喊出了八遍“我是一个冒牌的先知,上帝是迷信的产物”后,宗教本该所指的神圣和纯洁在影片中已然无存。
虽说是千禧年后的作品,PTA依旧坚持使用传统的宽银幕、无数字处理的方式还原了一个有质感、年代感的美国西部环境。
为了建立这种冷峻、真实的影像风格,摄影师遵循最少的镜头数与最简单的取景框来达到这种效果。
为了配合整体上的灰暗色调和凝重的反讽主体,《血色将至》在音效上的设计是很B级片的,就如同PTA所言“在整个故事中我牢记着我们其实是在制作一部恐怖片”。
就如同大卫·林奇的《橡皮头》中嘈杂混乱、引起生理不适的工业化噪音一样,《血色将至》也用了大量的B级片风格音响加强不安的恐怖氛围。
同时,PTA巧妙使用的声画错位的方式也使得本片富有强烈的宗教讽刺意味,例如片尾像野兽一样疯狂的油矿主用保龄球砸死了传道士,疲惫、孤独地坐在传教士尸体旁说了一句“我完成了”后,欢腾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响起,反讽寓意正是在这样的“不合时宜”中成功构建起来。
《血色将至》无疑是属于现代人的时代病症,泯灭人性的虚伪者在相互利用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最终也并未得到现世的救赎。
人性脆弱无力,宗教和神迹不过是廉价的情感和虚伪命题,寻求内心创伤的缘由、赋予人生苦难以意义,自我才是救赎的真正之源。
可以这般,神情和眼神。
怪诞暴躁黑暗。
绝对的理性和利益,暴躁,一步步打拼吞并。
收养孤儿作为自己的孩子,美名其曰家族企业利用孩子降低人们的戒备心,拉进谈判距离感,促成交易买地。
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孩子至聋,毫无人性将其抛弃。
又一枪蹦死假弟弟。
生而倔强且无宗教信仰,却为了输油管道而在教堂接受洗礼,这才答应了一开始给教会的5000美元。
赶走自己的养子。
和eli这位传教士的撕扯是绝对无神论和宗教信仰之间的撕扯,是对所谓信念的彻底嘲讽。
硬生生砸死懦弱虚伪的传教士。
绝对不可以被驯服和教育。
帝国的创建故事总是惊人相似,以野心和谎言奠基,暴力和侵蚀为征服手段,铺陈着鲜血和冷酷,辅以家庭戏码和宗教蛊惑为情感支撑,心无旁骛隆隆推进,毫无怜悯抛却良知,一切以既定目标为导向;结局也是如此接近,最终都会陷入极端的疯狂,在孤独的城堡里睥睨终生—对不起,你们就是废物,世间独我清醒。
混合了多重人性的脸部在阴影里徘徊,石油和血污覆盖着内心仅有的一丝温暖,他孜孜创立着远离尘嚣的王国,尽心讲述着资本的建立过程是如何将残酷血泪充斥到每一个毛孔,DDL的演技可封神,PTA的每部作品都将演员用到极致,赞美!
开场十几分钟就足以屏息凝神,配乐极好,冲天大火的远景如创世之初。
很不错的西部片,励志的石油大亨成长史。
每个人都有血有肉,都有不同的蜕变的过程。
三个主要角色形象都很丰满。
网上很多人看戏不仔细就来评论,比如最热门的五星评论“把魔鬼献给未来”,怀疑他是不是快进地看完字幕的,以致讨论保罗和伊莱是两人还是一人这种浅显话题。
第一次保罗出现时就说他兄弟叫伊莱,后来伊莱寻到丹尼尔要赞助时,丹也告诉他保罗活得比他好。
一、丹尼尔和养子的父子情是一大看点。
最初对儿子是发自内心的舐犊情深,满口把儿子挂在嘴边,当做事业的传继人,并不单纯是他晚年恼羞成怒说的只是要利用一张和善的面孔来圈地。
后来儿子对他产生心结,他洞悉并非亲生的内情,自然也就心防渐深。
以致后来儿子跟他辞行要去开厂,他竟会把握不住情绪地看做此举将是事业上跟他作对(其实父子间分立一部分业务出去发展壮大的事例大有人在,大家只会看成是家族事业的壮大。
只有在丹尼尔心中已不把养子当自己人了,才会防范心理深到旁人觉得莫名惊诧。
)然后恶狠狠地讲出养子的身世,并且以一种偏执的心态,讲得很绝——讲的并不全然是当年自己的作为。
这种偏执心态是基于:你现在罔顾多年父子情,竟要和妻子出去单干,把我撇在一边(其实在儿子方只是比较自然的离家锻炼一番)。
我们这些年来固然是有嫌隙,但你竟把嫌隙放大,不顾大局要和我作对,站在我的对立面(其实在儿子方,他首先说了爱父亲,并没想过把矛盾激化,觉得父子间纵有嫌隙也就放在那里了,也无大碍啊)。
所以在那一刻丹尼尔看来,养子已成为其陌路人,所以在恶狠狠地数落之外,更加想羞辱他一通。
故而不仅冲动地说出了他的身世,还添油加醋地说只是利用他而已,你对我而言只是摇篮里的杂种而已,潜台词是掩饰被离弃的自卑:别以为我很重视你,别以为你的离开会伤害我,其实你对我根本不重要,我对你根本没感情,你只是个杂种,所以伤害不了我……丹尼尔对养子自然是有感情的,不必说在工地时期的知冷知暖、真心焦灼,直到最后他还再三地嘶吼着那句你是摇篮里的杂种就可以窥见,真没感情的人不会这么动情地标榜我不在乎。
只有在乎的人才会说掩饰说我不在乎。
——可惜养子不懂这个心态,身世震惊之外,以为养父真的是把自己当工具。
彻底毁掉了二十几年的养育情分。
二、神父伊莱也是很真实的人。
很多评论将他说成自始就有心计、有钻营,其实没连贯地扛起前后变化主线。
伊莱自始是个有信仰有追求、无私心的神职人员,其目标就是教堂和布道。
在小山乡里有一个虔诚的神棍,是很正常的。
说他自始狡诈,也太高估其社会接触面了。
他要为油井祝福,为愚民们驱魔,觉得死难的油工是没信道,都是很本分的职业感使然。
电影简介说他借工人丧生时羞辱了丹尼尔,根本是误导人的无稽之谈。
分明是丹尼尔讥讽他驱魔是表演,他作为只懂跳大神的低级神职人员,还讷讷地无意言对。
他到那时都只是想讨还许诺的5000元而已,对丹尼尔没有其他额外的需索。
只是当伊莱去外地布道,见识了世面,懂得了理财和投资之后,才动摇了自己的信念。
花花世界迷本性啊,以致最后去找丹尼尔要钱,临死前还被羞辱一番,被丹尼尔教唆着唾弃上帝。
伊莱是个悲剧人物,他自始不工于心计,先以其愚忠、后以其投靠,一步步受到资本家的鄙视、玩弄、唾骂。
三、HW是个狠角色,我很讨厌这个含着恨意的熊孩子。
打小他就坚韧、能干,父亲也很疼爱倚重他。
但在工伤致残之后,他就逐步变成心理扭曲的熊孩子。
可能是由受关注到觉得父亲忙工作、自己受冷落,加上病情导致的封闭,HW的内心已变得强大而邪恶(这样的熊孩子在恐怖片时常可见,生活中也时常可见轻度版的),以至于点燃睡觉叔父的床前衣物(虽然是假叔父,他不想父亲多一个亲人取代自己的重要位置)。
父亲自始未尝弃他,但忙事业的男人在野地里照顾残疾儿童,肯定不会细心温存的嘛,比如被很多圣母诟病的灌奶,觉得丹尼尔对待孩子就像冷血动物。
——希望圣母们别进厨房别拉屎,发烧捂汗时也能保持一身典雅清新的香气。
这样小宇宙充满恨意的熊孩子,还怎么能留在旷野耽误病情。
任何负责任的父亲都会像丹尼尔那样:把孩子送去城市条件好的地方,或疗养或治疗。
自己这边的事业须臾离不开,只好暂时分离。
(希望下面没有傻逼圣母跟帖说丹尼尔为什么不舍弃油田去照顾孩子)并且从后面看,HW也逐渐好转,会以哑语和外界沟通,没那么自闭了,只是和父亲产生了隔阂(这也是难免的)。
四、丹尼尔作为商人、作为普通人的角色都很入木三分。
1、成功的游商,巧舌如簧、能说会道、算计精明。
2、爱儿的父亲,在可以的条件下给予最好最多的关爱,第一时间去救孩子,带孩子去打牙祭,为别人讥讽他不带小孩而恼怒万丈,对亲兄弟遗下的提及自己的日记痛哭流涕。
3、杀伐果断的冒险家,对有前景的油田尽数圈起,对来路不明的冒充兄弟杀掉,牺牲信仰做戏去换信众的铺油管。
4、晚年脆弱的老人。
豪富而孤单,一生只信仰利益和内心。
被养子和伊莱触怒后都情绪失控地暴起。
总之,这是一部挺好的西部片。
镜头推进也颇见技巧,尽可能表现到了荒原的草莽和生机。
四点五分,从宽给五星吧。
虽然我不喜爱西部片的荒凉和冷寂,再好的西部片我也不想看第二遍,并且看了一部之后得很久才会想看下一部。
《未雨绸缪(There will be blood)》(官方网站http: //www.paramountvantage.com/blood/)的中译名还有《血色黑金》、《血色将至》、《黑金企业》等等,不过我这里就先叫做《未雨绸缪》了。
这部影片根据Upton Sinclair小说《Oil!》改编,导演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主演是丹尼尔·戴·刘易斯,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除了这部影片的伟大之外,我在这里随便谈谈下面几个话题。
There will be blood影片的这个标题源自于《圣经·出埃及记》7章19节,是埃及王派拉姆西不同意摩西放走希伯莱人时,上帝降下十灾惩罚埃及人,其中之一是把水都变成了血。
而在影片中,仿佛每一滴石油,也有隐隐暗示着灾难,变成了血一样。
当然,圣经里的寓意和电影的情节意义并不大,直接从there will be blood的字面意思的理解去看电影就是了。
滴血的资本主义我们很容易从《未雨绸缪》的故事想到中学政治课本上那句“资本来到世间,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电影的主角Plainview成了资本的意志的代言人,他的产业一天天的变大变强,但这个过程中总有人受伤、死去,每当这个产业向上迈进一个新的全新的阶段时,流出的鲜血,就好像祭祀的大典上的畜生的鲜血一样,仿佛只有这样的鲜血,才能让这巨兽般的资本得到满足。
电影的背景音乐总在这个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渲染低沉的气氛,也正预示着那将要洒出的鲜血,当然鲜血换回的不是悲哀,而是石油事业又一次蒸蒸日上。
这里资本总是不断扩张的,Daniel Plainview发现了新的油田,就立刻冲了上去,得到了这一块土地的钻井开采的权利,那么就从地下把旁边土地的石油一并开采了。
权力的斗争电影中有个和Plainview原则上互相仇视,行动上互相利用的第三启示教堂,那里的牧师是最初把油田的土地卖给Plainview的Eli Sunday。
这个教堂有着虔诚的追随着,也有着狂热有如巫术的仪式般(就是像跳大神)一样的仪式,而且,这个在西部原野上的小教堂,也有着像 Plainview的钻井一般的扩张的野心。
教堂和石油争夺着权力,这是一种渗透于个人与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的权力,或者,更类似于一种实际权力和话语权力的结合,这种争夺是基督启示的荣耀之下流淌的石油,与石油中喷涌的基督启示之间的争夺。
这种权力的扩张,就是要让对自身追求成为最正当的事情。
当然代表讲堂的Eli Sunday和代表石油的Daniel Plainview并非是撕破脸的直接的争夺,而是互相利用,教堂与资本都想凌驾在对方之上而统治“愚昧的大众”,讲堂为资本说服群众出卖开采权,资本为教会兴建新的教堂。
但是教会和资本总不免希望对方完全的臣服,于是有了让Plainview加入教会的一幕,也有了结局时Plainview让Eli大声喊出“I am a false prophet, and God is a superstition”,当然,最终代表着资本意志的Plainview用教堂牧师Eli血完成了得到完全权力的最终祭祀。
血的仪式电影中有若干次血的仪式,每一次仪式都象征着Plainview代表的石油资本又一次壮大,也是一种新的势力攫取了强大的权力的极富有冲击力的表达。
这样的仪式,就如同大汉天子封禅泰山,印度国王举行马祭一样,现代国家每逢大庆的阅兵盛典,或者农村家庭到了新年对灶神的供奉一般,只不过这样的仪式每次必须用血来完成,there will be blood,只是在祭祀的开始时告诉大家,这个祭祀完毕所需的野蛮血腥的条件而已,就像迦太基用活人的心脏祭祀太阳一帮。
在《There will be blood》中也有着Eli Sunday导演的第三启示教堂的仪式,如果仪式可以帮助确立权力的秩序,那么Eli的仪式或许正是和Daniel Plainview的仪式对抗的东西,当然,这个也是,也要用耶稣的鲜血来清洗加入者的灵魂。
家庭与兄弟一开始Daniel Plainview总把他的养子H.W. Plainview带在身边,他说过:“I am a family man, I runthe family business... This is my son and my partner H.W. Plainview.” 虽然后面父子决裂时Daniel Plainview说他不过吧H.W.捡来把他从一个彻头彻尾的“oil man”装饰成“family man”,但电影似乎告诉我们H.W.确实一直平衡着Daniel Plainview的内心,直到对于石油的渴望与资本的意志完全占据了他。
另外一个人物是在Daniel Plainview初步成功之外,一个人冒充了他同父异母兄弟的身份来投奔他。
Daniel Plainview向自己的这个兄弟吐露了很多心声,但是当他是假冒的之后,还是毅然决然的杀死了他。
第三启示《启示录》是用故事预言未来的章节,在电影的结束,Daniel Plainview面对狼狈的第三启示教堂的牧师Eli Sunday,高喊着“I am the third revelation!”,或许,他的经历,他的“个人史诗”,正是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的践行者的历程,也是创造了高楼林立的现代的诸多跨国公司的“史诗”,Plainview的第三启示,正是这个时代资本扩张的预言。
也许预言并不只有这些,新的世界里,信息就仿佛是石油这样的资源,数据也成了新的矿藏,IT拉动了最庞大的产业链,PC、.com与web 2.0可能正是三次勘探矿藏的高潮,Google、Baidu的每一次搜索都在完成着自己的扩展,而新的史诗也正在用Nasdaq代表的指数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祭典,只不过不知道是否依然there will be blood。
From: http://www.socrates.net.cn/2008/02/there-will-be-blood.html
PTA是我愿意虔诚无条件奉上膝盖顶礼膜拜,毫不吝啬赞美之词的大神级导演,他辞旧迎新大胆挑战的每部作品都能让我惊艳、震撼和折服,他深陷争议却从不妥协忠于自我,保持着独来独往的风格,或许有些人会奋力吐槽我有点太过失智的夸张而盲目的追捧了,但这的确是我问心无愧的有感而发。
当年对这位不到40岁创作力爆棚信心十足的有为青年,选择这样一个高难度的题材,很多人(包括业内人士)都报以不看好和轮番质疑的强硬态度,然而随着络绎不绝的荣誉送上门,力证了PTA的天赋和能力,不仅轻松擒熊,也再次将DDL的演艺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而这部为PTA打响名号的力作就是《血色将至》。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片,依旧看得异常入迷,为壮阔阴郁渲染氛围的摄影,出人意料目瞪口呆的情节设定,出神入化毫无演迹的表演,充满讽刺腹黑刀刀见血的深刻主旨,甚至是不那么喧宾夺主低调但巧妙的配乐拍手叫绝,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PTA以严谨的态度和创作才华,塑造出了一个为了日益膨胀嚣张“唯我独尊”式的猖狂欲望,不顾一切榨干圣血(斩断人性,抛弃情感)的撒旦形象,最后不折手段走向了成功,却也付出了执迷不悟的代价,不要想着PTA最后会很俗套的给予一丝光明或希望,那只会让你收获失望,全片看下来就像坠入了万劫不复的地狱般,十分压抑、阴暗和沉重,而就是这份力量让这部电影变得异常的厚重而价值连城,看完有种让人心服口服陷入深思的牛逼感涌上心头。
19世纪末,在美国一望无际野草丛生的荒芜之地,老谋深算野心勃勃的丹尼尔有着发财致富的远大规划和前景——钻取石油,一次意外丹尼尔收养了一名丧命工人的儿子,并以此骗取人们的同情心,为他的事业推波助澜,丹尼尔喜获石油开采的有效信息,并以打猎的名义来到开采地,开始了他的宏大计划,钻取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和困境,意外频发,工人丧命,“儿子”失聪,与借宗教之名诱导迷惑民众的传教士伊莱产生纠葛和矛盾,冒出个同父异母的兄弟结果不过是个冒名顶替的“投机分子”,随着时间轴的推移,丹尼尔千万百计想要实现的发财梦得以成真,但众叛亲离后,却终日在富丽堂皇的住宅里孤独混沌的酗酒度日,最后衣冠楚楚的伊莱天真的求助于丹尼尔,被玩弄显露“真面目”的一段堪称经典之笔,非常有力道,绝望、犀利而讽刺。
看完后我很难清晰明确的断定和划分丹尼尔到底是否是个十恶不赦的绝对坏人,当然,很多人或许会一口咬定言辞犀利咄咄逼人的丹尼尔就是个为了权利心狠手辣的大坏蛋,带着别人的孩子骗别人的好感,受伤后狠心的将他送入疗养院,关心的不过是他住的房间大小,“儿子”不过是他谋取利益的工具和棋子,最后更是残忍无情的跟想要自立门户的“儿子”道出了真相,而积怨已久深受其害的“儿子”也不过是冷漠的回了句:“幸好我体内没有你的血”。
为了得到老爷子的那快地,盛气凌人的丹尼尔后来不得不硬着头皮虚伪而备受凌辱的从上帝手中得到输油管道的建设渠道,得知兄弟是个想要混口饭吃的假货后,毫不手软的将他送入了西天,但当看到他拿着兄弟的照片哭泣,最后功成名就却瘫倒在地一副潦倒不堪的样子,觉得即可恨、可悲又可怜。
其实在尔虞我诈压力巨大竞争激烈的商业领域,想要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获得源源不断的名利,背后的代价和那股子决绝的狠劲很多时候是不得不付出和具备的基本条件,在一场刺激、复杂、庞大布满商机的创业游戏中总需要点对等的筹码,虽然丹尼尔最后牛逼的赢下了这场游戏,却也输掉了人性和感情这两枚至关重要的筹码,他赢得傲娇却也输得悲凉。
片中的另一重头戏就是不断灌输鼓吹宗教信仰的伊莱,正义凛然的布道实际想要借此捞上几笔辉煌腾达,这位更配得上“披着圣衣的恶魔”之称号,从和丹尼尔谈条件开始,就显现出了这个阴暗的小正太内心的真目的,他经常挂在嘴边需要丹尼尔支付的教堂经费和对老爸鲁莽粗暴的举动足以无需为他多加辩解神马了。
他惊为天人的驱魔术和异常激动的正道,堪比一场精彩绝伦的戏剧表演,早看清他那一套的丹尼尔痛殴伊莱一顿后,为了地皮丹尼尔后来也不得不对其屈膝忏悔,而最后丹尼尔将他狠狠地戏耍了一把后,糟践揉拧了伊莱一文不值的尊严,也揭下了他伪善的面具。
相较敏感的宗教问题,在PTA后来的大作《大师》里也得到了深刻的探讨,在《血色将至》中,信仰似乎成了一种极易被利己主义者利用和操控的有利资本,老百姓们纯粹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希望,逐渐变成了一种无知愚昧的软肋和弱点,信仰不再是人们为了摆脱苦难而渴望的救赎与慰藉,而是成了被人性欲望驱使的阴险小人获得利益的最佳捷径。
联系片中丹尼尔和伊莱之间的争锋相对,其实非常的有趣和巧妙,他们怀揣着各自的目的和立场,谈判、打骂、妥协、倍受屈辱,当最后有求于丹尼尔的伊莱被要求大声的说出那句亵渎神灵的话语时,十分辛辣的戏谑,圣洁的信仰最终还是没能逃过阴险的人性设下的陷阱和圈套。
表演是这片最被人所津津乐道的亮点,入戏成魔的刘易斯在片中的表现足以震慑和征服所有人,为了塑造这反差巨大的角色,刘易斯不仅改变了体态和口音,还玩起了荒野生存学习了各种钻取石油的知识,刘易斯真正做到了给人一种不是在演丹尼尔,而他就是丹尼尔的错觉,相当的令人信服,教堂的那段心口不一的激动忏愧太让人难忘,而他淋漓尽致极具突破性的完美演绎也为他带了第二座沉甸甸的小金人。
另外才20出头的毛头小子PD也奉上一场颠覆性的惊艳表演,让人眼前一亮,将闷骚狡猾神经兮兮一副欠揍小样的伊莱演绎得十分到位,除了感叹PTA激发演员的能力非常有一套外,不得不对这小子的未来演艺之路充满了期待。
对于PTA无需太多的溢美之词,开头的一段无台词呈现就是功夫的展现,沉稳内敛不动声色的娓娓道来,一种大师风范,PTA的作品就是有一种很高级美学的善心悦目感,不沉闷不乏味的吸引力,无论时长有多么的吓尿,我还是会乐此不疲目不转睛的看完。
虽然我也是科恩兄弟的死忠粉,但对于当年众所周知《老无所依》PK《血色将至》,一边喜闻乐见一边打抱不平的结果,学院派那帮迂腐固执的老头还是让我有点小不爽,不过正所谓不以奖项论成败,也无需吐太多口水,时间会是最好的佐证。
二刷完后还是难掩内心激动兴奋的心情,不禁再次感叹,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DDL是有史以来偶十分中意和敬佩的演员之一,但PTA是当今影坛偶最欣赏和喜爱的导演,绝没有之一。
1有意思,一部左派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人性的黑镜。
除了洞悉一个石油大亨如何养成的以外,我们看到伪善的牧师ELI还不如赤裸裸的掠夺者丹尼。
美国陷入金钱的魔咒。
大亨陷入家人的背叛。
人性四分五裂。
上帝分崩离析。
我们的困境:犹如野狼进入处女地,必须用尿,用尿淋满⋯⋯沾染上我们野性的气息。
除了一个伪善的牧师以外,没有人在这个国度里,会提到上帝的存在。
正如尼采,大家只是假装上帝还没死而已。
血色将至...本身就是该隐杀弟...圣经的桥段。
也许这样嘲弄上帝,让这部伟大的电影失去了奥斯卡的荣誉。
2人类回到了孤独的本质,和安德森其他的电影一样。
《木兰花》是记忆天才的孤独、生活完全白痴,《不羁夜》是成人电影明星的孤独,带有光环的世界,到处都具有欺诈性质。
《大师》是孤独的漂流者,在痛饮之中远离每一个人。
《缝匠魅影》是孤独的裁缝,技巧卓绝,裁艺精湛,但是只要老婆不把他弄得毒发卧床,他就永远是那么嘴贱。
上帝爱人,魔鬼憎恨人。
丹尼尔是恨人的大师,他的儿子hw也是出于嫉妒和憎恨,放火。
当年收养他,也是为了吸引投资。
丹尼尔曾经信任亨利,是他的兄弟,后来发现这也是骗局,他则变身该隐,也就更绝望的陷入到孤独中。
最后孤独成那个怂样。
每个人都那样。
连上帝都不要了。
3发现银矿,折了个腰。
发现石油,折五个兵。
发现石油是世界的终极资源,折了自己的人性。
你觉得值?
这便是美国左派要表达的。
当年被诬为共产主义,倾家荡产。
石油是人类步入现代社会的原罪。PTA用一个粘稠黑金的故事拍出了资本家出卖灵魂的一生。刘皇叔绝情绝性的演技吓到我了!
杰作,待时间来认定。
影帝的风采,摄人心魄的配乐。
比公民凯恩 还是差点
酷是太酷了,就是看得心头拔凉拔凉的
疯狂与伟大总是紧紧跟随。
liberal乱舞哟
总感觉人物刻画不够深刻
别装逼了PTA和打五星的人
扯上宗教、church的电影,我都一头雾水
无论这部还是The Master,PTA在塑造人物上面完全树立了自己的风格:non-dramatic, sharp, multi-dimensional, 令人惊叹。而两部的男主都是可以称为「什么叫真的演技」的范本啊~
罪恶的根源来自于人性。不过这部影片不符合我的口味。
Danniel系一個“可愛的魔鬼”,那種類型和時期的功利主義不在於享受金錢和虛名,而在於勤懇地自私并敲詐著開發石油的工作本身,卻坦然面對和承認無匹的自我中心主義跟激烈的無神論,不比伊萊以上帝的名義偽裝先知、操控民眾、訛取錢財,并把自身的罪完全推至虛構的兄弟保羅(名字亦系諷喻)身上。
并不怎么感冒,拍得也一般。
剧情一坨,又臭又长,疯子般的人物
前十五分钟没有台词,人家这个叙事,给跪。镜头转接手法很经典,但形式没刻意复古,还有些对称感,横移时支点很明确。时而神调度,单镜信息量大而精彩。最后十分钟可做很多解,风格奇异,略毁结构但无妨。全员演技开挂,晚生后力不足,DDL真是个妖怪。主题古典,个人不喜欢这种硬指示。
重温经典,安德森最高杰作,刘易斯疯魔表演,一位石油大亨的跌宕人生!神迹显现,暗夜降临,魔鬼游历人间;幽黑的人性底色夹杂着喷涌而出的地狱之火,配以震颤灵魂的压抑乐曲,猛烈过境,烧毁一切;上帝闭目,信仰坍毁,欲望与贪婪笼罩一切;道貌岸然的假先知,冒渡世之名,行奸诈之事,贪婪地腐蚀世人,但恶魔不可羞辱,最终自食其果,失信殒身;唯利是图的真魔鬼,却从不掩盖内心的欲望,屠友弃子,怀疑一切,虽肉身受洗,内心却满怀罪念;丹尼尔终化身为魔,对假先知施行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摧毁所有虚假伪善,行恶事也要光明磊落;刘易斯则贡献出了堪称入魔般的神迹表演。一曲悲剧的时代挽歌,一则妖异的冷酷寓言,上帝时而消失,但恶魔永生不灭!
我没太看懂讲的是什么,所以崇拜那些看懂的
看的我头痛,还是没明白,这样的不适合我
挺好的,看完还是印象深刻感觉很有深意的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