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 Robert Zemeckis携带《阿甘正传》(也是本片导演)的男女主角汤姆汉克斯,罗宾华特聚首,完成了从恋爱到终老的全过程,补上了阿甘的遗憾。
本片视角独特,同一个地方的回首,从史前恐龙时代到原始人,再到美国的各个时期的家庭代表,重点是汤姆汉克斯一家的生活。
镜头转换十分巧妙和流畅,这种新颖真让人眼前一亮。
高科技技术让几位主角的容貌可以横跨18岁到80岁,有种瞬间时光流转之感,唯一出卖的地方是汉克斯的声音,18岁男孩拥有老年人的嗓音,声音不会说谎。
但这点瑕疵瑕不掩瑜。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非常感人。
在我看来Richard和Margaret有着完美的婚姻,青梅竹马相恋,先后有了三个宝宝。
他们共同抚养孩子,每逢圣诞节、感恩节、生日,都全家人或和朋友集体度过,多么温暖!
虽然他们都没有上过大学,但一人普通打工完全能养得起三个孩子;丈夫没有忙于工作疏于妻子和孩子;孩子学习不用焦虑和操心,小女儿虽然叛逆但天资聪明,考入法律学院做了律师,三个孩子健康长大成材;和公公婆婆相处融洽,没有婆媳矛盾,照顾中风的婆婆;公公把房子留给了他们,独自一人照顾婆婆;到孩子上大学之后夫妻感情还很甜蜜得能尽鱼水之欢,这一切的一切,在我看来,已经是perfect life了。
Margaret有遗憾,遗憾没有考大学读法律,遗憾没有去法国旅游,遗憾没有拥有自己的房子;Richard也有遗憾,遗憾他放弃了绘画的追求,他们都过早的放弃了原本的梦想,理由只是因为女方怀孕了,必须要马上成家结婚。
因为意外的孩子,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要怪,只能怪,为什么男方事先不采取措施而冒这么大风险;要怪为什么不能采取堕胎手术;而不能怪到他们的婚姻和结合。
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已经够完美,比现实要完美一万倍,没有现实中的常见矛盾和烦恼,而且他们一直相亲相爱,直到人生尽头。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珍惜眼前的时光和相聚,有机会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人生不重来,倏的一下光阴就过去了,人生就过去了。
他们的人生回忆里很多快乐的时刻。
而现实中我们的回忆里有那么多的快乐时刻吗?
我们是不是青年时愁学业,毕业后愁找不到理想工作,工作后又忙得脚不着地失去自我,结婚前愁房子,结婚后愁经济压力和焦虑娃儿成绩?
你的快乐时刻有哪些呢?
没有人没有遗憾,人之不如意十之八九。
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必须离婚,但没有离婚,他们都不会改变生活模式,那么让她必须这么做的,是因为她厌倦了这种生活,而厌倦就要离婚吗?
她没有考虑婚姻的利益绑定吗?
所以,这是一部理想化的理想婚姻和生活。
但哪怕是理想化的婚姻,也可以给与观众沉浸式的安慰。
很难想象,整部电影几乎就用了一个镜头,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大道至简”。
故事的主题也相当直白,无非是用一个镜头,记录“世事的变迁”,或许,用一部电影就涵盖了“历史”。
由于只有“一个镜头”,那如何进行镜头切换,这相当考验功力。
组创采用的方法也很简单,但相当高级。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句,曾经在网上刷到过短视频,说所谓的“创意招标”,那最好别碰,这几乎是人家内定好的,即便,你的创意真的比人家内定好的更好,人家也不会让你获奖,而是在一番“修改”后直接拿来用了。
因为,创意这“玩意儿”啊,很多时候,就是看到后“哦,原来是这样啊,我也会”。
设计师的“头脑风暴”,到最后一文不值。
从“上古冰川”到“北美大陆”,一转眼,沧海桑田。
只是用了简单的“线条框”,谁不会呢。
就像《文明》游戏一样,早期的文明,漫长得几乎没有变化,到了近代,那绝对是“日新月异”。
不得不吐槽一句,老外的房子,质量是真的好啊,从那时候建,从来没“拆迁”过。
汤汉斯虽然在开场刷了个脸,但其实要等到正式登场,还得等好一会儿。
故事,得从汤汉斯的上一代开始说起。
当然了,背景里头的“战争元素”,用不着多说。
老爸并不想买下这栋房子,因为完全超出了预算。
但没奈何,妻子怀上了。
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头,老爸“被优化”了。
大概是映射了当年的“大萧条”。
“被优化”,不得不说,字幕组也绝对是会玩梗的。
即便是“失业”,生活还得继续。
多年以后,汤汉斯登场了。
嗯……这年轻时代的汤汉斯,是不是也“磨皮”过的呢?
同样是磨皮,汤汉斯一点也不违和,为什么成龙在《传说》里头,感觉就那么假呢。
本来,汤汉斯只是想着留女朋友在家里“过一夜”,然而没想到,女朋友比自己更“开放”,直言要在这里“度过余生”。
幸福来得太突然,汤汉斯没控制住。
对于汤汉斯的“把握”,老爸可是控制不住,狠狠K了一顿。
然而,汤汉斯“混不吝”的怼了一句,“大家不都有愚蠢的时候么”。
这句话,老爸“记了一辈子”,一直到最后“在客厅露营”时,“几乎原封不动”的还给了汤汉斯。
快进一下吧,很快孩子也出生了。
这呼叫消防员接生的名场面,估计够汤汉斯“回味”一生。
人多了,妻子提出了搬出去住。
有那么一瞬间,感觉穿越到了咱这边。
原来,老外的“婆媳”关系也不太好相处呢(其实没有,故事里头完全没有表现出这方面),只是单纯的想着“独立”。
只是,这件事儿,一直没有成。
因为,汤汉斯算了一下房贷,再对比一下自己空空的口袋。
所以,这满满当当一家子,一直就“蜗居”在这里。
汤汉斯是真“能熬”啊,一直熬到弟弟妹妹都“离家出走”了,还在“熬”。
一直熬到汤汉斯从青年变成了“大叔”,买房计划依然没有下落。
是的,你“税后,还剩多少”?
让你买不起房,让你一直在买房的路上,这样你就没有精力去折腾了。
这个高层逻辑,谁也不会告诉你。
反而,会一直向你灌输买房的“价值”,这样,才能方便搞地皮。
没想到老美,当年其实也是这么过来的。
一转眼,汤汉斯也“老了”,当年可爱的女儿,如今已经成为“反叛少年”。
多年以后,这个在照片里头看谁都不顺眼的女儿,已然“正常”。
生活的变迁,或许就是用时光雕琢你的棱角。
妻子一直想的“房子”,汤汉斯一直都没能实现。
无奈之下,妻子选择了“离开”。
多年之后,俩人终于可以心平气和的坐在一起,探讨一下当年的话题。
汤汉斯,实在太适合在咱大天朝“扎根”了,骨子里头完全没有老美标榜的冒险精神,缺乏放手一搏的勇气。
年少时候的他,曾经也是想着画画的,但是在很久之前,他就放下了自己的画笔。
为什么?
汤汉斯说,这个问题其实你不用问我,因为,我要“养家”。
搬砖的手,享受不起拥抱的温柔。
很抱歉,我没能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或许,这也不是我的错。
很多年以后,汤汉斯成了“大爷”,时代给予他可以“画画”的能力,或许,他还是比我等牛马幸运太多……
他终于卖掉了这个房子,三代人的回忆。
当年的妻子,早已经不记得“离开”,甚至都不记得当年俩人曾经的欢乐。
此生,心安何处?
故事的节奏其实相当的缓慢,穿插了很多在这个“视角”下的“人生”。
汤汉斯的这栋房子,其实并不是重点。
街对面的那栋,才是“故居”。
这栋房子,当然也住过其他人。
其中,曾经有一个迷恋航空的男子,“精准”预言了未来。
但,他的“预言”,实在有点不合时宜。
超越时代的人,或许也活得并不快乐。
最后航空迷死了。
并不是死于他的热爱,而是死于——流感。
在他的“时代”,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另一位,是个“发明家”。
折腾的,大概就是现代的“躺椅”,看起来相当的“无趣”。
然而,就是这样的“躺椅”,让发明家从此“躺平”。
老外的“知识产权保护”,在那个时代就很有意义。
当然,这个“躺椅”,是不是因为开发出来的“新功能”才大受欢迎,就不得而知了。
到了现代,一对黑人夫妇入住。
他们在不厌其烦的向孩子“科普”保命法则,算是老外常规的“饺子”时段。
个人感觉,故事相当有韵味,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好像反响并不是很大,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小编这种“暴露了年龄”的人才会有共鸣。
阿甘正传原班底新作,视角聚焦,沉默地记录着同一个空间内时间的流淌,客厅作戏台。
电影很温情,讲述一栋房子三代人,不同时代房主人的人生大事,高潮与落幕,我看得感慨万千。
把客厅作为主场景是很多情景喜剧的基础设置,搭了台子有了人,戏就开唱了,热热闹闹地重复每一天的欢笑,好看。
但换个角度想,这些故事的主舞台选择了客厅,那就放弃了外景;有了让人熟悉安心的老友,就不再有空间安放出走的人冒险的故事。
我们看不到入伍的吉米或许能驾驶海舰,看不到律师瓦妮莎叱咤职场,看不到巴黎街头欣喜自由的玛格丽特,而他们是是离开了这间房子,这个家曾经的“儿子/弟弟”,“女儿”,和“妻子”。
心安不是因为那栋房子,而是无论作什么选择都能对自己坦荡,有爱人牵挂,不必为四散而空的房子凄惶。
毕竟世界很大,瞬息万变,我们做不了先知,也不是自己人生的观众。
所以,想闯就背起行李去外头的世界,想陪伴家人就努力守护这一小片温馨,活在理想的人生舞台就好。
跟《生命之树》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一个空间为物质背景展现时间的流淌跟《德鲁纳酒店》很像;概念性电影,形式很有创意很大胆,画中画用得真可爱,最大的功劳是美术和服化;剧本中规中矩,最小主义多情节,没有强烈的故事脊梁(但有主情节),结构由情景展示中的小事件搭建而成(甚至将婚礼和葬礼等生活情景也放进了这个客厅),节奏是家庭电视剧的思路(基调莫名很像《请回答1988》),将情景剧剧集融合为一部电影,观众真正成为生活的观察者——世代的悲欢离合、爱恨生死,在这个时间的大容器中生命变得很小,而又很清晰地陈列在镜头里;全片固定机位太牛了,结尾镜头动起来的瞬间情绪调动得真好;小演员们都好萌,那个“好消息坏消息”笑话太搞笑了;主控思想围绕家庭的聚散离合,展现时间流逝的沧桑,老生常谈了,停留在浅层普世价值上,拿绚烂的底料做了一盘淡淡的菜,所以就乏善可陈了;形式上做得宏大就注定会在情感渲染上受限,毕竟情感终究要靠完整的故事结构来一步步铺陈、倾泄。
这部的编剧是《阿甘正传》的编剧,不知道是几搭,但结论是果然还是大情节剧本的容错率更高。
《此心安处》是《阿甘正传》创作班底时隔三十年再聚首,电影给人一种既朴实又动人的观影感受。
用几乎贯穿全片的固定机位,串联了百年家庭故事。
电影印证了那句“人都是活那几个瞬间”,在固定的镜头里,呈现了很多家庭日常。
那些看起来很琐碎、很平淡的日子,正是一家人情感流动、升腾的时时刻刻。
与其说这是一部展现美国家庭史的影片,不如称其准确地捕捉到全球家庭的共性,让人观看影片时,都能共鸣。
全球的家庭文化其实是共通的,即便大家过的节日不一样,但是过节时刻欢乐祥和的家庭氛围是所有人都追求的。
影片里的故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也成功地在日常碎片里触发感悟。
比如当妈妈为女儿找回失踪的蓝丝带,一家人面带感恩和满足的欢喜情绪拥抱在一起,仅仅这一刻的画面即可诠释“家”的意义。
家作为一个空间,承载了烟火气和凝聚力。
很喜欢看到一家人互相鼓励、庆祝节日时的拥抱时刻,家人的温情在有限的空间里不断绵延拓展,纵使时代变迁,生命的延续与情感的流动,让家成为一个永恒温馨的象征。
当然,家也并非仅仅承载温馨,它也会成为一种束缚和牢笼。
我很喜欢《此心安处》的主创对“家”这个议题深刻的思索和探讨。
电影并非仅展现家温暖的一面,同时还带有反思性地呈现故事,很大方地呈现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引领观众思考。
影片中的女性,很多是作为家庭主妇的角色存在。
在她们身上能看到女性受制于时代,被桎梏在家中天地,她们当中有的没有上过大学,结婚生子后委屈自己,放弃梦想,牺牲自由。
家庭可能是女性的依靠,也有可能是女性的“牢笼”。
很欣慰的是影片没有歌颂或渲染女性苦难,而是着重展现女性意识的觉醒。
当时代的禁锢被一点点冲破,女性也开始慢慢关注自我,进而会有女性找到自我。
玛格丽特就是最好的印证。
年轻时她想当律师,但是结婚生子后便没有机会上学,她想要工作的想法也总是被丈夫各种劝阻。
但是当玛格丽特终于不再妥协时,她发现世界的大门早已向她打开,她开始从事律师工作,开始出国旅游,世界广阔且包容,她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而不再每天围绕丈夫和孩子。
《此心安处》就是这样一部温馨和鼓舞人心的影片,在“家”这样有限且固定的一隅空间,有无数温馨的,值得被纪念的瞬间。
生命既要被温暖填满,又要受新思想激励,爱才成为永恒,家才是永远的安心处。
中年文艺青年永远只能牺牲吃饭和休息的时间来文艺,又是一个中午,让小店老板娘热了喜欢喝的醪糟酸梅汁,拎着坐进空无一人的电影院,又一次包场。
计划是要看剧场版《孤独的美食家》的,昨天有排片的影院区域装修停不了车,今天没有排片,能看的只有《here》。
但其实也不算是退而求其次,我挺想看《here》的,时代流转下的一幢房子数个家庭,不同的时代面貌...单这一点就无比吸引我,哪怕豆瓣评分不上7.5,也让我兴趣盎然。
观影后确实不负所望,画面质感,演员质素都很不错,至少没让人感到有一丝的草率。
每个家庭故事交代得都不深刻,但短短100分钟内,我们不能既要且要,如果能够主动共情导演的表达意向,会有意想不到的感触。
最打动我的在影片后半部分玛格丽特回望自己等了又等的人生,终于决定与一切撕裂,只遵循自己的内心感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多么正确,她为自己活着的时间只有短短十年,十年后,她与理查德回到老房子,才与过去和解。
这让我想起了《出走的决心》中的李红,也让我看到了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的困境,也让我看到了我自己。
本来我想说是全世界女性的困境,但是转念一想,我更认为是全世界人类的困境,一种集体生活与个人追求、社会价值与个人感受之间的矛盾与选择。
我想说的是:幸运的话,你可以前半生随波逐流,后半生掌舵导航。
在我们还不知道我们是谁、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来这里干什么的时候,我们就被迫被拉入社会体系,不确定又不怎么反对地在大众的价值观下生存,这样的我们成功也没那么喜悦,失败也没那么悲伤,因为似乎这些成功和失败都不是我们发自内心去达到的,也就不能充分地刺激我们的感官甚或灵魂。
幸运的话,如荣格所说,四十岁以后的后半生,有些人会反应过来自己是谁,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是什么,我想这时候,人生也许才刚刚开始。
电影中的理查德和玛格丽特在退休后才认识到自己所爱,认识到就是幸运,能有十年的践行也是幸运,悠悠历史,同一所房子下,能活出自我的人类又有几个?
我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尽管我知道色即是空,人类在浩瀚宇宙、历史长河中是如此渺小,我依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尽管我知道人生而孤独、死如草芥,我依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正如这所殖民时代留下的房屋,即使破旧,但充满时空厚重的味道,那些曾经由一代又一代人类演绎的小故事,既是渺小虚幻的,同时也永恒存在,它们永远静静地在那里,证明着。
这是我2025年首个五星好评,也是首哭。
这很难得,因为最近的电影都很难哭。
Great 是因为它像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篇章,虽然剪辑跳跃,时间混插,但是恨不得从万物之初讲到现在的条理,很完整。
但是它所展现用的方式又很small,一个镜头,一扇窗,都只是很小很小的片段,画面,用这些小小的点,闪亮地连接成一部画卷,人类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段坎坷都闪现。
这真是一部很妙的电影!
它的small还体现在正好把人的一生嵌合在里面,或者说我们一生中必须经历的选择,重要时刻,会遇到的困境,矛盾,会体验的快乐,幸福。
在同一片天空下,同一个月亮的照耀里人们遇见,相爱,生儿育女,在一起或分开,健康或生病,记得或忘记,从古至今,来来去去,经久不息。
再一个以小见大的点是男女主人公,有意或者巧合,用他们来怀念Forest Gump,现在他们说致敬,也是妙不可言!
Richard和Margaret过上了Forest和Jenny没能过上的一生,阿甘过得惊天动地,Richard过得平凡无比。
Jenny过得随心随意,Margaret过得时时憋屈。
那一对最后在一起了,这一对从一开始就在一起,最后分开了。
太妙了这个电影。
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同一个空间里,Here,瞧瞧这,多么切题!
文艺的汉译名又是另一个绝妙的点子,此心安处,立即把历史,人具体的一生升华到精神层面,高级!
无论历史如何变幻,人们如何聚散,我们最需要的仍然是心之所向,它或许因为时代的变迁,世俗的责任,被阻碍被牵绊,但希望最后,我们都能找到那个让人心安的故乡,最初的梦想。
我真的好爱这个电影,它说了太多太多。
跨越了千年,同一片土地上似乎记录了不同的美国梦,这个梦从最初最纯粹的情感连接,变成了争吵、离别、欢笑、相互支持的地方,人们一边期待着私人空间,一边创造着共同的回忆,在这里嬉笑怒骂,也在这里生老病死西式的买房梦和柴米油盐也是如此的相似,组建家庭,养育后代,但又像那个life coach说的那样,"Mostly fighting for their individual space, fighting to be heard, fighting for their identity." 同舟共济的感觉让人们感到安全,尽管有时候它正在驶向瀑布我只是好奇,比起其他家庭琐碎的烦恼,那个椅子发明家和他的爱人,却总是那么快乐,像是上个世纪彩色有声电影里那种梦幻般的童话,一直在唱歌跳舞,一直在开怀大笑拼图似的交错分格窗口,展示同一个位置在不同时代的场景,是一种非常耐人寻味的视觉设计,时代切换得如此之快如此碎片化,这个家里的爱与琐碎却像是流畅的连通的,切换时代时台词是接上的,让他们显得甚至像跨时空对话不管时代怎么变迁,生命与情感一直在传递和延续最喜欢也最能共情玛格丽特,她在30岁时觉得50岁很远,很多想做的事情可以明天再做,一直推迟,一直推迟,结果就50岁了,可不想再这样了,最后的最后,她曾经厌倦的这个地方,终于成了她记忆深处最大的救赎,那一刻我就在想,网络时代之中,这种共同生活的回忆竟显得愈发珍贵我是学会了远行的,但还没学会回家make a living和live a life始终不同,这是古今中外同样的难题,看到玛格丽特吹灭50岁生日的蜡烛时,我就在想,我自己似乎还在积累某种"可以让我有better times"的资本,觉得自己好像还需要很多,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牺牲和忍耐可这个片子又让我想起《奇妙之城》贵阳篇的最后:"我们吃了酸汤鱼,老素粉,小豆腐和肠旺面,我们登上高山,深入溶洞,谈论了死亡、大海,爱与自由,我们喝了很多的酒,触碰到了很多有趣的灵魂,我们相信一定还有更多的奇妙之处,藏在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这些有趣的灵魂告诉我们,不要等待,直接跳进酒里,直接跳进生活,你不需要太多,也可以活成你想成为的样子"果真是如此吗?
即使看完电影,我也没能确信,只愿自己也有一个装载了我的岁月和记忆的"Here"英文片名是《Here》,理查德和玛格丽特有一段敷衍的对话,却是全片中最点题的部分:"Anyway, I'm here.""I'm glad you are here."不管是娓娓道来的部分,还是吵吵闹闹的部分,这个电影都让我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我觉得这样很好对了,我第二喜欢的人就是直来直去总是大声嚷嚷的Al了,以及汤姆·汉克斯太适合情感表达的题材了
《Here》让我想起一个问题:如果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压缩成一个房间的呼吸,它还剩下什么?
影片从头到尾几乎没有移动镜头,却比大多数宏大叙事更震撼。
因为它不讲故事,它讲的是时间。
比我们每一个人都古老、也更冷静的时间。
在这部电影里,人只是时间之流里短暂的泡沫。
无论是爱、恨、家庭、疾病、婚礼、战争,最终都归于沉寂。
人类像一群总在重演的幽灵,在空间里留下重复的脚步声。
不同的面孔说着相似的话,做着相似的梦。
可哪怕是复制,我们也依旧自以为独一无二。
导演没有选择聚焦谁的故事,因为在时间的尺度上,没有人值得被记住。
最残忍的地方在于,镜头永远冷静,它不为任何人的生死停留一秒。
孩子出生了?
镜头没动。
有人在这里死去?
镜头还是没动。
唯一变化的,是光线,是房间的墙面,是时代给这块土地投下的新幻觉。
我一边看,一边觉得人类文明其实很像一个精心构建的泡沫剧场。
我们努力留下名字、建造房屋、缔结关系,以为这样就能战胜无意义。
但电影悄无声息地告诉我们:意义从不属于我们,它属于时间。
有人说《Here》是诗意的、温柔的,我不这么觉得。
它是冷酷的,它几乎不愿安慰你。
但在这种彻底的冷静里,我反而感受到一种超越人类尺度的安宁——当你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是,也就不再害怕失去什么了。
有趣的是,这部电影用AI还原了演员年轻的样子。
技术成了人类对抗衰老和遗忘的工具。
但即使如此,我们也只能在“回到过去的脸”里短暂停留。
时间仍在继续,不论我们用什么手段。
最后,电影留下一个空房间。
我想,那正是它想表达的一切:我们终将离去,房间依旧存在。
但它不会记得我们。
1994年,一部囊括了奥斯卡金像奖和金球奖的《阿甘正传》横空出世,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少年的成长史和励志故事,还创造了豆瓣9.5分的影史经典和百看不厌的银幕神话,这次原班人马再临,还是熟悉的感觉,还是熟悉的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不同的是这次用一种全新的拍摄手法演绎了几个家庭跨越时空般的悲欢离合。
百年光影,叙事手法有很多,有线性叙事的顺其自然,有倒叙叙事的头尾呼应,有插叙叙事的时光交错,还有环扣性叙事的环环相扣,这次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没有采用常用的叙事方式,而是开创性的采用了画中画切换的方式,用貌似简单的线条和单一的摄像机拍摄角度聚焦一栋房子中的客厅,用不变的客厅作为“幕布”,用跳跃的时间分割瞬间,用简单和复杂的交汇完成了时间和空间的交错,用几组家庭仿佛身处平行时空般的熙熙攘攘带给观众全新的光影体验。
真的是沧海桑田,从远古的恐龙时代,到近代的南北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有现代的金融危机,同一片土地,不同的家庭,在一栋貌似亘古不变的房子中追逐梦想,从夫妇二人到儿孙满堂,从生命的诞生到生命的离去,时光流转之下不仅仅是生命的传递和延续,一代代人在这栋房子里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活在当下,而是不断追逐自己的梦想,这就是人性的觉醒,这就是梦想的传递。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因为可以肆意青春,人的一生又是短暂的,因为不经意间就会容颜变老,但是无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宝贵的瞬间和刻骨铭心的回忆,如影片中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饰演的Richard和Margaret夫妇,从少年时代各自拥有梦想,到后来为了生活屈从命运,到后来各自觉醒打破了自己的禁锢,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幸福和泪水,但是当回到那个承载一生记忆的房子的时候,尽管家中已经空空荡荡,但是只要找到那个曾经的“蓝缎带”,就会回想起无数个幸福的瞬间,这就是家的温馨,这就是记忆的力量,如影片的另一个片名:《这里是吾家》,只要家人在,即便家中发生的并不都是欢乐和喜悦,即便《这里》经历的还有悲伤和离别,但是经历了时光的沉淀,经历了回忆的发酵,当回顾那过去的日子,那些宝贵的时光流淌就组成了令人惊叹的《此心安处》。
富兰克林祖孙乐,医生笑话笑扑街,黑人驾教101,躺椅发明家,近宅飞机狂;从小行星撞地球,到两个人的感恩节;丛林之月望出窗外并无不同,幸运曲奇预言已不可信……用一个固定镜头把几个乡愁暖心的家庭故事讲出花来;对于《回到未来》《阿甘正传》的导演泽米吉斯而言,自己横跨半个世纪的电影创作,一直尝试用最前沿的特效和叙事讲述最传统老派的故事,成功的挺多,失败的也不少;作为电影本身的画面边框,也仿佛这瞬息万变的固定空间,how time flies
影片從改編源文本的體裁——圖像小說中獲得了視覺呈現上的靈感,在形式上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包括同一視角、不同時點的概念,以屏幕細分窗格連通不同歷史時期的呈現方式,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減齡技術令演員可以演出不同時期的自己(對比之下延用不同時期實拍素材的《風流一代》則顯得老實而笨拙)。但與形式上的創新相並存的,是影片表達的戲劇內容的傳統和陳腐——它並不能因為引入了職業女性和有色人種作為文本中可有可無的細枝末節,而榮獲已然足夠進步和有創造性的評價。但從另一角度說,影片所宣揚的價值也因其傳統而具有某種保守的普世性,在對全球化的逆反成為時代新趨勢、“適度”減少美國電影進口風浪已起的當下,為試圖確證“普世”的情感和價值、並仍可勉強登陸大陸院線的美國影片買票入場,已儼然成為表達政治態度和文化立場的投票途徑。
3.5
难以想象这样的画面会出自这位以技术闻名的导演之手,形同塑料的图层游戏外壳下,是一种无趣至极的自我感动。
从房间视角见证家庭变迁,背后折射出些微历史沧桑,有点以小见大的感觉,总体很温馨。
第一次看院线电影中途离场,实在煎熬不下去了,拙劣的剪辑与演技,纯流水账式的叙述过于苍白无力,老男人演高中生也有点过分了,总的来说就是全方面都很离谱。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推上看完评论放平了期待,比预期更喜欢。真正的主角不是来往的人、注视着一切流动变迁的这栋房子,而是时间本身。和艾彭贝克的《客乡》 相近的概念,“永恒的生命,已存在于人类个体的一生中。”与古人在同一地理位置望同一轮圆月,历经新生、生命的凋零与逝去,轮回迭代生生不息。固定的空间是一切悲喜哀乐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促成众时间碎片的交织,一众女性与她们身处的时代也串联起女性在社会中角色与地位的变迁(Margret较于Rose已经更有意识追求自我价值依旧困于母职成为家族的carer / 在一个更高维度的空间里,在这里的每一时刻或许都有其独立的切片,在流动中实现永恒性。在生命末期激起往日回忆的,恰是在这里发生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虽然后期de-aging看着多少有些尬,这对选角还是让这个时空概念的故事更对味。
很特别的电影,几乎是用固定机位拍完了全片,展现了一栋房子里不同时代几个家庭的生活,直到最后一幕,当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女主在男主陪同下回到这座她曾经憎恶到逃离的房子里,慢慢想起了过去那些美好的回忆,镜头才终于带着观众看到了房子的全貌,挺戳我泪点的。
高科技无缝连接话剧。
最喜欢的一场戏,是怀特饰演的Margaret刚刚诞下与汉克斯饰演的Richard的女儿,Richard抱着女儿在月下的窗边踱步。画中画一转切换到数万年前,一对原始人父母在不同时间同一空间下,坐在森林中抱着婴儿指向挂在遥远天空的皎洁的月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份爱,跨越时间,文明,生死。
一部颇具实验性的电影,用一个固定场景穿梭百年时间,记录无数个家庭的琐碎日常,最后汇聚成了一个国家的历史。看完会发现每一代人遇到的问题都很相似,战争、失业、生育、死亡……世界一直如此运转,人们也一直顽强地生活着。当你觉得生活很难的时候,这无数个家庭的沧海桑田或许会给予你力量。
还不如拍个平行宇宙阿甘和珍妮的合家欢结局。。。
千年不变的机位,喜欢恐龙的部分,中间突然上演「出走的决心」。
完全形式大于内容吧,故事单薄,只能靠固定视角显得不那么水,毕竟人的观看习惯是追随人物而不是只做摄像头,有些类似戏剧了,打破线性叙事又没完全打破。用技术给演员的脸减龄,但声音没什么处理,汉克斯一出场,十八一口老烟嗓,这根本不对劲好吗?
3.5,老派温柔与创意技法。
以为会形式大于内容,其实是形式救了内容。确实把一个无趣的家庭史变得有了厚度,最后一幕转动镜头时甚至感受到了克制
挺有创意的电影,错落交织的时空线串联起几代人的人生轨迹。但从始至终只有1个机位,看久了实在有点煎熬。
全是AI。。。Tom Hanks真是晚节不保!
电影还不错,通过一栋房内发生的故事试图传递一些共同的情感信息,尤其是对夫妻,父母关系和人生以及自我的考虑,还是很可以共鸣的。故事通过穿插方式,讲述了很多家庭小故事,但还是主要聚焦于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庭的三代人。可以看出导演试图高度升华的意味。结尾从房子走出去,千千万万一样的房子,这里发生的一切并不特殊,就像其他地方的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一样。但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代人的一生已经很复杂了。导演穿插了这么多不同时代甚至不同年代的故事,难免会让人精力分散,尤其是画中画的叙事方式也让人始终保持一种看客的距离感,这方式也偶尔让人梦回中学作文考试我最爱的写作方式。更可怕的是,电影一开始的恐龙和史前文明,以及后来的原始人什么的,实在是太过了,完全没必要,过分的创作欲最可怕,适可而止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