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痕如诗
Inimi Cicatrizate,受伤的心,少年诗人的心疤(港),心痕如诗(台),Scarred Hearts
导演:拉杜·裘德
主演:谢尔班·帕夫卢,Alex Bogdan,加布里埃尔·斯巴修,伊凡娜·穆拉德诺维奇,亚历山德鲁·波托赛昂,伊林卡·哈特纳,索非亚·尼古拉斯库,Damian Victor Oancea,达娜·沃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德国语言:罗马尼亚语,德语年份:2016
简介:灵感来自罗马尼亚作家马克斯·布雷赫的同名自传式小说。故事发生在1937年,20岁出头的男子伊曼纽因患脊椎骨结核而终日待在黑海沿岸的一家疗养院里,全身打上石膏,动弹不得。在这期间,他与另一位病人索兰芝相爱,这里的病人们虽然身体在慢慢枯萎,但思想不肯屈服,他们谈论文学、哲学与历史,努力活出生命的意义。1939年,这本..详细 >
这类题材电影其实挺多的,不过本片并未有太多新意且篇幅过长。
#2017SIFF# 摄影简直太赞,对罗马尼亚这个逗逼民族的讲(冷)笑话能力有着极好的展示。整体比起[喝彩]稍差点意思但是美服化道表演都堪称一流(年代戏这行有了Radu Jude,Nae Caranfil可以退休了吧)。
1. 二战阴云下,罗马尼亚诗人的医院纪事;2. 大量中远景镜头增强隔离感,黑屏日记字卡和影像中人物性格反差;3. 年代戏+35mm+academy ratio,制片人筹款能力太强。3.5
美如画,极无趣。早期豆瓣文青的疗养院故事。没见过这么不吸引人的罗马尼亚电影。
黑海太美 @SIFF
非常不像裘德的裘德作品,冒犯感被藏起来了。/文学改编,用黑屏白子插入内心诗意独白的方式保留了文学性/病房里 面对疾病本身、面对病友、面对索兰格(欲望)、爱情(那个在病床上架了两个高角度的镜子以能在平躺时依然能看着别人的脸交流的病友伊莎)、面对死亡(病友的,自己的)内心的波涛汹涌/对于死亡的呈现如此轻,只是最后露出了墓碑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罗马尼亚诗人自传改编。全片采用独特的圆角4:3画幅,配以原著中摘录的字幕卡反映诗人内心。但有些过于泛滥、直白。绝大部分取景地都是医院&病床,很考验演技。等死题材电影其实不少见,本片并未有太多新意且篇幅过长。主角相比诗人、作家,更像个普通小文青。写诗泡妞,无助死去
因为多为固定镜头,很多剪辑都会有痕迹,甚至有跳跃的感觉。但无疑镜头是美的,不得不说打着石膏啪啪啪的两场戏是唯二的高潮了。诗人果然是独立于男人女人之外的另一物种!
即使打着石膏也要做爱
3.5 一位诗人在疗养院的时光,他的痛苦与短暂的欢乐。整体比较平,结尾看的心酸
一个不起眼的故事,在浓重的油画版的画面包裹下,以及形式感较强的镜头语言画幅比例中,变得别开生面,记忆犹新。
虽然get不到那些幽默话语,但依然能感受到病床上的无奈与孤独。电影非常的精致。
4.3吧,深度体现不出来,但本来也是青春片 没法太整体太深入时代,只能深入个人 情感 和诗歌的浪漫。画面真好
罗马尼亚少年维特之烦恼
梦的背后。“我躺在水泥上发抖,不知所措”。
以年轻诗人的沉疴侧写法西斯主义在罗马尼亚的兴盛等战前史实。炫技不仅体现在布景用光调度,张口就来的典故显然能触到一些观众的G点,直接让角色大段诵读作品原文更体现导演的自信,后作中也有承续。
越看越有点意思
在担架上看各处风景,谈恋爱、坐火车、海边风景,这有点宏大意象的讽刺。结尾在一片虫鸣鸟叫中,却给人止不住的死亡和悲哀感。片中插进黑幕中的小诗小语,像注脚和心灵散文给电影带来了柔美的诗情和一些严肃的真诚,非常漂亮的文字。影片探讨爱情、虚无、生命与死亡,有点散漫。胶片质感,4:3画幅太漂亮的色彩和人物内容。
70/100
【金马53】画面古典而学院派,记得是圆角方形,配合黑场字卡,影像诗(难免闷(不过这种只能躺着还要做爱的精神才是真正的身残志坚(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