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简直笑死人。
尽管本片有我的同学出演,但我一样要骂。
创作者对该片到底抱有怎么样的定位呢?是宣传昆曲文化?是说明昆曲艺术在现代文化的夹击之下的艰难?是讲一个昆曲文化人的爱情故事?还是颂扬老一辈昆曲文化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不确定,好像都有,又好像哪个都没讲好。
另外槽点实在太多令人吐槽无力:1既然是昆曲发扬的江浙一带(源头应该是苏州),为什么主要演员都一口浓浓的京腔呢?2无论是从昆曲的哪一角度描述描述该故事,这个故事是不是得多出现一点昆曲呢?然而除了开头两句,和剧中半截的一句,我完全不知道这个片子把昆曲的元素放到哪里了。
3最最搞笑的是,该作配乐和身段竟然使用北方戏曲比如京剧的一些元素…………这……醉了。
说回主题,面对昆曲文化在今日所受到的挑战,我没有看出丝毫创作者的深度思考,完全可以理解成该片只是创作者面对昆曲式微所发出的一声幼稚而无用的狂躁呐喊。
我们需要你这样的无用的呐喊么?我觉得是不需要的。
昆曲要留住观众,就必须在自身的文化特征上下功夫,以进行自我的变革。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别的艺术形态和昆曲的自身文化发展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
片中多次出现现代文化和昆曲对立的情境(比如杰克逊的模仿者的表演霸占了舞台,几个主要人物放弃唱戏改去开酒吧之类),这些都是极端的,昆曲艺术远有昆山腔,近有沪上张军,都不会把现代文化与昆曲置于对立的两面。
写到这里的时候,影片也进入了结尾,片子的最后以建立“昆曲民宿园”“能赚钱了”作为结尾,感觉这个结尾还是没说到点上。
毕竟,创作者还是把昆曲和现代文化做了一个对立,下的功夫太少了。
因为昆曲,不是不能变化的。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牡丹亭》这句唱词道出了古往今来多少离合盛衰之叹。
放置今日,四百余年,再次听人唱响,依然可以感动的热泪盈眶。
《似水流年》设置了三个柳梦梅和一个杜丽娘,这倒是有点意思。
《牡丹亭》其实是三个杜丽娘和一个柳梦梅。
他们三个是分别不同性格的柳梦梅,只待看这位杜丽娘选哪一位。
但导演别却出其不意,柳梦梅与杜丽娘情感外漏,随即变戛然而止。
本以为伶俐就此推出这场《牡丹亭》的大戏。
但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看到的不是杜丽娘还魂,而是杜丽娘走出婚姻坟墓重生,与回归本心的柳梦梅再续前缘。
最后伶俐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恐怕也是会赚足观众眼泪的。
原来并不是三位柳梦梅,而是柳梦梅的三个方面,因为三个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师父的遗志和“爸爸”的称谓都说明他们三个人是统一的。
而伶俐自幼长在三个师兄身边,备受疼惜爱护,此为杜丽娘一世。
情,一起不收,便被迫跌入婚姻的坟墓,这是第二世,这一世是死的。
自己走出婚姻,再次走向自己多年来深爱的师兄身边,这便是她的三世情缘。
一部书,一位名人,置于一座城市,是厚重的。
这种厚重是历史的馈赠,就像苏东坡置于黄州,汤显祖置于遂昌,也是如此。
汤显祖的《牡丹亭》置于当年,也是举国轰动的,当时也是无数男女迷恋的如痴如醉。
人有“至情”,方可死生不负,书中的三世情缘,几百年,现在听来依然是美丽的。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三兄弟最后一直决定留下来的决定。
不仅有对师父妇人愧疚,对青春的愧疚,更多的,使他们在而立之年,突然明白了有些东西是要用一生去坚守的,包括对艺术的热爱,也包括对待爱情。
于是他们决定留下来。
人生兜兜转转,爱就在原地。
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这份对昆曲的爱,化为可见的,让所有人看见。
杜丽娘在小丫鬟的陪伴下一番游园。
他们的《牡丹亭》主题民俗园,就是杜丽娘眼中的那如许春色。
“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此一句便是暗合片名的唱词,片中也被老三唱过一次。
似水流年,一晃三十年,然而本片中没有一处字幕已出台词给观众指明时间的。
也许这就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若是时间印记深刻明显了,反而没有了似水流年的诗情画意。
反而不如,一张海报、一则新闻,一个道具来的真切感人。
故事在江南小巷屋檐始,亦回到小巷屋檐终。
这种感觉,像是夏日午后,听一位摇着蒲扇的老人说故事,你就看着那扇子的一摇一晃,言语之间,一个人的一生被写在了上面……
如果你喜欢昆曲,一定对浙江省遂昌县不陌生。
遂昌之于汤显祖,就如同柳宗元与永州,苏东坡与杭州。
东方戏圣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但正是在担任遂昌县令期间,他创作了自己最重要的作品《牡丹亭》,也让遂昌成为了昆曲的发源地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浙江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古老的昆曲面临着深重危机。
如何传承和光大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无疑是一项严峻任务。
即将在3月29日上映的《似水流年》,讲述的就是“林家班”三兄弟与昆曲、与牡丹亭的不解之缘。
影片由郑君奇、李龙俊执导,胡琨、初俊辰等主演。
《似水流年》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余年,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8年一直延续到了北京奥运会之后。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正是《牡丹亭》中的佳句。
在遂昌,昆曲艺人林翰文一生痴迷表演艺术,并成为县城戏台“牡丹亭”的守护人。
他的三个徒弟天分不错也得到真传,却成为了昆曲没落的牺牲品。
他们的小师妹长大成人亭亭玉立,却做出了让所有人震惊的选择;他们收养的孩子开始懂事,却一天天地感受到了世道的无情。
三兄弟之间也有过矛盾与敌意,但终究能够携手前行。
他们勇敢地离开家乡,坚定地放下昆曲,在陌生的土地上奋力打拼。
而他们的师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挽救昆曲的血脉做着最后的努力。
当得知师父遭遇的不幸之后,已经小有成就的三兄弟,再一次勇敢地携起手来……
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似水流年》并没有过于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震慑眼球的特效场面,更没有那些让人诟病的狗血爱情桥段,却用饱含真情实感的故事,细腻生动的细节,加上一众演员的精彩诠释,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三个孩子从小接受了严格的训练,付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牺牲,可等到他们即将成人之时,却得不到进入剧团的机会,而剧团本身,也因通俗音乐的冲击而难以为继。
古代的艺术需要传承,但情怀却不能让三兄弟生活富足,无法让师父安享晚年,也无法留住小师妹,甚至生计都成了问题。
万般无奈之下,三兄弟离开了家乡,告别了师父,放弃了昆曲,奔向了陌生的大城市。
这里当然有着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太多的诱惑,可能也会是陷阱;这里赚钱当然更容易,但太多的变数,无法给人以归宿感;这里当然没有昆曲的一席之地,但三个人的内心,其实对故乡永远难以割舍。
三兄弟当然无法继续唱戏,但学艺期间养成的良好体魄,却让他们可以吃更多的苦,跑更远的路,甚至眼界也比普通打工者更高。
在茫茫都市中,血浓于水的情谊,更是一份无比珍贵的财富。
他们终于将危机变成了机遇,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成功者,幸运儿。
另一方面,他们的师父则无可奈何地慢慢老去,看着昔日热闹的剧团无人问津,曾经庄严的戏台面临拆迁,而他的抵制与反抗,却像唐吉坷德大战风车一样无力。
而他们的师妹,明明对爱情非常期盼,明明心中有喜欢的对象,却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为影片平添了太多悲剧色彩。
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三兄弟暂时的离开,只是为了更好地归来。
他们并非追求衣锦还乡的虚名,而是抱着回报师恩、造福桑梓的真心。
尽管这一走的时间有些长,留下的遗憾有些多,但他们之后的表现,既没有辜负师父教诲,也没有违背自己的人格,更让无数人为之喝彩与感动。
影片传递出的正能量和进取精神,是当前的电影市场非常需要的。
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影片对时代的还原颇见功力,服化道上相当用心,剪辑与配乐也相当精准。
玻璃弹珠、红豆冰棍、不倒翁、传呼机等,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感同身受;男孩的海军衫、运动服,女生的牛仔裤、连衣裙,配合他们纯真的面孔与羞涩笑容,自然无触发无数人的美好回忆。
而三兄弟千帆过尽,归来依旧少年的豪迈气概,有情人经历时光催残依旧相信爱情的执着,无疑更让我们感动。
很巧的是,我出生的家乡也有一个昆剧团,我还认识团里大大小小不少人,也算是亲眼见证了昆剧团在我们那座四线小城市里的起起伏伏。
跟电影《似水流年》里表现的一样,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特别是世纪之交那段时间,原来的昆剧团受到巨大的市场经济的冲击,被认定为老旧的戏曲再也无法吸引普通受众,剧团里的大大小小们都在经受着一次诱惑和洗礼。
万幸的是,没过几年,昆剧被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那所小城里的剧团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重新回到戏园子里,开始学着去欣赏这种古老、优美、同时也不乏新意的戏曲。
我的那些朋友们,并不像《似水流年》里的老师傅和三兄弟活的那么憋屈,至少现在不是,在世纪之交那两年他们是不是也有过象电影中人物那样坎坷的心路历程,我说不上来。
但是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确实太快速了,几年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人敢说自己能始终傲立潮头,所以有涨潮、自然也会有落潮,最重要的还是不论潮起潮落,历史的车轮如何辗转,人,始终还能记得自己的初心!
历史的车轮始终呈螺旋向上的趋势,彼时的鸡肋,未尝不会成为此时的熊掌。
昆曲如是,人也如是!
但《似水流年》着力想要表现的,还是在成为鸡肋后,昆曲低潮时,昆班人的执着。
在电影里,三位出生于八零年代的孩子在师傅的教导下,刻苦学习唱念做打,期盼的就是有朝一日登台、成角!
但是谁知道还没等他们长到可以登台,那座挂着“牡丹亭”字样的戏台就已经被群魔乱舞的迪斯科占领了。
在这里并不是说迪斯科就一定比昆曲要糟糕,这代表的只是两种文化的冲突,毕竟那个时代的迪斯科如今似乎也不再那么流行,时代的潮流总是轮流转的,谁能想到古风戏曲如今又能焕发新的生机呢?
先不提如今,在当时的三兄弟没有戏唱了,只能离乡背井去打工,他们从小学习的唱念做打并不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
在这里必须要特别提到一句,尽管两位八零后导演在技法上或许还有些青涩,不够圆融,但是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却非常到位,三兄弟在大城市做的那些底层工作,不正是每一位北漂、上漂以及离乡背井的孩子都曾经做过的吗?
唯一有点不同的只在于,这三位年轻人始终都没有忘记师傅、昆曲在他们身体上,血脉里牢牢打下的印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电影的后段,三兄弟已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他们没忘记的仍然是师傅心心念念的昆曲,也是他们一直烙印在心底深处的昆曲。
大概正是因为有象他们这样的人,那些古老的,优美的文化才能历久弥新,不断传承下去!
年华诚然似水,一去不再复返,但是水流过的痕迹却不会褪去,它只会提醒每一个有心人,它曾经的美好!
披着一个唱戏的外衣,但其实台上的表演几乎为零,仿佛看的是一个武术班。
场景、人物造型、服饰、道具等都是毫无年代感,太穿越了,跟当下一点区别没有。
还炒情怀呢,没有真实感何来情怀可言?
歌曲也毫无年代感,没钱给版权费,所以没用经典吧?
不过没钱就不用经典倒是尊重了版权,比那些公然盗用的强。
其实昆曲还是很好听的。
想看一次《牡丹亭》。
最后字幕强行献给汤显祖也是很服。
一班流氓泼湿女主就是为了窥探性感美胸。
想起泼水节、卖身节上那些懒人。
导演郑君奇这名字好像很熟悉,原来是因为著名导演郑君里,《一个春水向东流》那个。
文/满囤儿 看看“似水流年”这个片名,再看看和《百鸟朝凤》近似的题材,囤儿一开始以为3月29日新上映的这部剧情文艺片会比较悲。
看过之后才发现,原来《似水流年》很有青春片和励志片的味道,充满了朝气蓬勃奋勇争先的正能量。
虽然影片主创的艺术造诣与已故前辈吴天明尚有差距,但是在领悟时代精神和贯彻创作导向上,却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无论是对于昆曲还是遂昌县,《似水流年》都是一个非常拿得出手的影像化名片。
《似水流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讲起,视角选为三个遂昌年轻人。
他们成长于昆曲班,从小刻苦专注地练习,使得昆曲流入了他们的血液,也使得他们成为了昆曲在不同时代中的代言。
一场戏之后,影片就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
在昆曲上小有所成的三兄弟,已经能够用练出来的本事来捍卫自己的信仰。
同时,已经步入意识觉醒的青年期的他们,也开始了对社会和人际的观察。
就像那些用题海战术获取高考高分却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某些书呆子一样,封闭式的传统昆曲传承,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果不其然,一场“意外”彻底揭开了局限性的遮羞布。
尚不够成熟强大的三兄弟折掉了自己的面子,愤然选择了违背师父意愿的叛逃之路。
来到城市里,他们被迫经历了人生中的二次学习,耗用数年才以三种不同的道路,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巨变。
可赢得面子的他们真的算得上是成功了吗?
如果不考虑三人昆曲传承的背景,只参考他们那远超平均收入的财富,他们无疑是成功的。
可作为昆曲传承的重要一环,他们在师父的眼里无疑是失败的。
八年未归,三个徒弟给师父造成了巨大的、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
其实在师父那一代,类似于昆曲这样的诸多传统文化就已经在经受新时代的冲击了。
师父很显然预见到了未来冲击的惨烈程度,于是才会尽心尽力地从小培养这并无血缘关系的三兄弟。
三兄弟实则师父对抗时代、对抗时间的武器。
怎奈敌人尚未杀至阵前,自己就先被缴了枪。
你说气不气?
好在昆曲的历史足够悠久、艺术魅力传播得也足够远。
世界级非遗的身份,为它的复兴赢得了天时。
当三兄弟明白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肩负的独特使命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太多太多。
正所谓似水流年,时间一旦过去,就不可能再回去。
三兄弟虽然忏悔了,但忏悔并不足够有用。
真正让他们重新散发光芒的,还是他们把在外面挣到的钱和学到的新本事,用回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上。
时间的确回不去,但心是可以回去的。
只有重新担起使命,徒弟才是真正回到了师父的身边。
流年似水不足惧,寻回初心再征途。
说到似水流年,文学爱好者会想到张恨水同名小说,想到王小波作品,亦或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歌迷会想到李健同名专辑,梅艳芳演唱同名歌曲,或者是张国荣的翻唱;对于游戏迷来说,似水流年则是《地下城与勇士》游戏里一枚75级领主戒指,在副本“卡勒特之初”领主“年轻的沙影贝利特”处随机掉落,或者是在NPC西岚处用领主掉落的银色陨石兑换。
怕是只有极少数资深戏迷知道它语出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电影《似水流年》正是从汤显祖的戏曲精髓出发,讲诉了浙江遂昌三位成长于昆曲班底的小镇青年,在时代的大浪淘沙里沉浮与坚守,历经艰难终不忘本的故事。
影片的影像控制非常青涩,却承载着一个类如《百鸟朝凤》的人文内核。
与《百鸟朝凤》中焦三爷及其徒弟的经历极其相似,《似水流年》里的师徒一行同样面临传统技艺无处安身,民间艺人吃不上饭的尴尬局面。
《百鸟朝凤》中的唢呐班底有的外出打工当了泥瓦匠,《似水流年》里的三位昆曲传人也一度背井离乡,被迫干起了回收旧家电,地产销售和流浪歌手的营生。
和《百鸟朝凤》中游父绞尽脑汁要把顽劣儿子的游天鸣送到焦三爷门下学徒不同,《似水流年》里的三位年轻人有着更迷离的身世,我们从他们与师父相依为命以及有人将弃婴放在戏班三轮车上可推测,三位年轻人或许也是无家可归的孤儿。
早年民间艺人虽不是大富大贵的行当,但只要有技艺在身,至少可保衣食无忧,可谓是体制外的铁饭碗。
这也是《百鸟朝凤》的游父铁心要把儿子送去学唢呐,以及不得已的人会将弃婴放在戏班三轮车上的原因。
可谁想这民间技艺的铁饭碗好景不长,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尤其在各种新文化娱乐的冲击下,民间艺人生息的传统文化土壤土崩瓦解。
《百鸟朝凤》里,唢呐艺人的要和玩架子鼓的博弈饭碗,《似水流年》的戏台被摇滚青年霸占,一度备受尊重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在时代的车辙下快速边缘化,成了“过气”、“大老土”的代名词,甚至是被嘲笑的对象。
生于七零年代的我,恰好是一代民间艺人团体兴衰的见证者。
小时候经常看戏,只要有人婚丧嫁娶,必请戏班子来唱上那么几场。
戏台一般搭在主街道口的小广场,看戏的座椅自备,我们早早抱上小板凳,占据前排好位。
记得有时是木偶戏,有时是采茶戏,有时是越剧,有时也有昆曲。
乡镇还有影院礼堂,比《似水流年》里的要大些,时常有各地的剧团或戏班前来演出,礼堂听戏是要买票的,往往座无虚席。
后来电视普及,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剧团变成了歌舞团,再后来,连歌舞团也被镇上的霸道青年赶下台去。
我不知道《似水流年》里的团长把剧团改成歌舞团后的境遇,但江西采茶戏剧团改成歌舞团后在我福建老家那吃的闭门羹,我是目睹过的。
昆曲算是幸运的,虽经历了九十年代的山穷水尽,却在2001年柳暗花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位“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可惜的是,《似水流年》故事里,代表老一辈昆曲艺人的心灵家园的“牡丹亭”戏台,还是在2003年被拆了,导致了心灰意冷的师傅之死。
我不知道《似水流年》里有多少细节取材于遂昌地方纪事,各地老戏台等文物在地产热的面前轰然推到,几乎是千禧年前后每天都在发生的事。
故事中的昆曲班强调“戏比天大”,尊汤显祖为祖师爷,并多次将镜头对准汤显祖像,这是有由来的。
说来遂昌即是汤显祖的第二故乡,同时也是他的伤心地。
明万历十九年汤显祖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龙颜,被扁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就是五年,本政绩斐然,后因上司和地方势力挤兑,只得愤而弃官,从此潜心戏曲创作,写出《牡丹亭》等传世之作。
片中三位年轻人的回归,代表的是传统艺人的回归,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承着昆曲文化,并重建了牡丹亭戏台,想必这也是遂昌地方志里值得记载的一笔。
影片通过牡丹亭的失而复得,昆曲传承人的出走和归来,侧影一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回归。
我们在经历了粗放型经济的撕裂式跃进之后,商业社会终于放慢了脚步,等候人文精神一同上路。
别小看一个小小的昆曲,这里藏着匠人匠心,匠人匠心是我们文化建设,以及治家报国平天下必备技能。
Q�ž�P�O2
电影创作中,对于年代戏的拍摄和把控,对于编剧和导演都是一道难度很高的题。
除了要在服装、道具等客观条件上呈现出明显的尊重历史和时代之外,特别是故事情节中细节的拿捏,以及情感的传递,更为重要。
做好了自然会共鸣连连!
电影《似水流年》的时代感,从开画的那一幕起,就能给出强烈的带入感。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南方小城镇的原貌重现,并在主人公“林家班”一老三少的朴实生活中,缓缓地拉开了略带沧桑又活灵活现的时代画卷!
恰到好处的长镜头,带着显著时代特色的画面处理,一辈人孩提时代的美好记忆,被温婉舒缓地翻开,和着一曲纯正的昆曲唱腔,“似水流年”的质感和主旨,也充分显示出了创作者们的诚意和自信……影片的时代感是无处不在,写实感自然也随之流露。
林家班三兄弟与收养的小师妹之间的情感纠葛,也很好地成为创作者用来抒发时代情感的重要元素之一。
可以说,老一辈人对于情感流露的迟缓或者说表达上的矜持,以及昆曲在时代大潮中的被无情的洗礼……都顺理成章地成为影片矛盾冲突的主要来源。
就像林家班院子里停着的老旧三轮车上写着的“戏大过天”所传达出的意义一般,“不忘初心”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改变的。
没有特效,只有故事,没有煽情,只有真情。
两位导演用镜头下、时代里的林家班的分分合合,打打拼拼,去真实演绎出了一幕幕大银幕上难得一见的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的真情流露。
从被遗弃孩子的视角娓娓道来的表达方式,也从侧面烘托出了影片浓厚的时代感。
昆曲的美妙之处,不止是“唱的都是风花雪月、爱恨情仇,”还有其表现人生百态的大意义和大视角所在。
特别是昆曲的角儿都必须是唱腔和身段都要美,才配得上唱词的美和意境。
电影中的《牡丹亭》唱段,林家三兄弟几番练功几番台上台下的侧面展现,也恰好将小镇里国粹的命运与小人物们的遭遇紧紧扣在了大时代的车轮上。
师傅的无奈之举,三兄弟的随波逐流进城务工……不仅贴切地反映出现实的残酷和真实外,更为影片后段的情感高潮做足了铺垫。
随波逐流的我们该不该重拾初心?
《似水流年》用了充足的片长表达出了如此情感充沛的涵义,并给出了坚定的答案。
时代在变,初心不改。
励志也好,专情也罢,林家班三兄弟与国粹昆曲的情缘,在世事纷扰中,在时代大潮里,展现出的不只是三观纯正的正能量,还有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
《似水流年》不是大片,却也是立意很高的大作,值得静下心来,静静的欣赏!
《似水流年》这部电影拍得很优美,影片就像诗歌一样,在讲述回忆的同时,也在赞美着那过往的年华。
影片在浙江遂昌实地拍摄,那里的人们尤其喜爱昆曲。
“似水流年”是出自明代汤显祖戏剧《牡丹亭》的台词,现在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成语,《牡丹亭》又是昆曲中的代表作品,所以影片是用“似水流年”来指代过去的时光和昆曲艺术。
对昆曲,我知之甚少,但《牡丹亭》的故事还是知道的。
《牡丹亭》讲述了官家的千金小姐杜丽娘思念梦中见到的书生柳梦梅而死,最后因爱起死回生,杜丽娘和柳梦梅有情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故事凄美婉转,赞美了真情,是一部演出了数百年的经典剧目。
在《似水流年》的电影中,林家班师兄弟三人的拿手剧目就是昆曲《牡丹亭》。
不过,《似水流年》讲述的可不是昆曲风生水起之时,影片聚焦的是1980年代至今的时代,昆曲逐渐被观众冷落的残酷现实。
但另外一边,林家班的师兄弟三人在商界的奋战却出人头地了,师兄弟三人即使多年不登台,也没有忘记师父的教导,也没有舍弃对昆曲的热爱,他们宁愿出钱出力重新让昆曲在故乡传唱。
《似水流年》是一部有关情怀的电影,透过林家班三兄弟的经历,抒发他们对故乡的情怀,对初恋的念念不忘,以及对昆曲的毕生热爱。
所以,这部电影一直突出的核心思想就是“不忘初心”。
不管是人,还是某一种艺术,都会因为环境而改变。
昆曲成为殿堂级别的艺术,能懂的欣赏昆曲的人反而越来越少。
昆曲这种传统戏曲如何在新世纪继续传承,同时让更多新时代的年轻人喜欢昆曲,是一个难题。
现在,《似水流年》这部电影出现,至少会让更多的人想去了解昆曲了,这是一部电影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
《似水流年》的整部电影使用回忆展开,通过一个孤儿的回忆,来讲述他三个“爸爸”的故事,三个爸爸当然就是林家班的三兄弟。
从林家三兄弟的几十年成长发展,也见证了社会的飞速进步。
《似水流年》这部戏的视野很广大,涉及了中国现代40年左右的历史,这是我国飞速发展的40年。
2000年算是影片中的一个节点,林家班三兄弟因为失恋而远走他乡,他们到沿海发达城市谋求新的生路,那时也是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处处都是机遇。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师兄弟三人算是和昆曲告别了,为了生活和事业,放弃了他们的本专业,练了几十年的嗓子和基本功,都抛弃了。
虽然这一点很残酷,但现实不由得人们选择。
之后,等三兄弟事业发达了,有财力了,他们再回过头来扶持昆曲事业,这就是他们不忘初心的表现。
昆曲不应该消亡,也不会消亡,昆曲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媒体平台有更好的推广方式,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昆曲之美,这部电影做到了。
崔汀/文 utwex$WB�
电影《似水流年》追忆的不仅仅逝去的年化,还有逐渐被大众淡忘的艺术瑰宝昆曲。
时代在飞速发展,人们都在努力地挣钱,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回过头来看生活和艺术,《似水流年》就是一部能够勾起观众无限回忆的电影,我们曾经忽视了那么多宝贵的回忆,我们今天的样子,是我们年少时想要成为的样子吗?
“不忘初心”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同时这部电影还展现了昆曲的优美和典雅。
《似水流年》这个如诗一般的片名,典出明代汤显祖戏剧《牡丹亭》第十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影片的主人公是自幼学习昆曲的林家班三兄弟,他们那首的剧目就是《牡丹亭》。
师兄弟三人长大后为了生计离开故乡,他们非亲兄弟,是师兄弟,不过情义深厚。
师兄弟三人应该都是80后一代人,在1980年代1990年代初,当时各地的戏曲事业还比较发达,老百姓的娱乐生活比较单调,听戏也是一大乐趣。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港台流行音乐、迪斯科、KTV、美国大片涌入了,以及年轻一代人的成长,到了新世纪,戏曲已经曲高和寡,即便是被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也难逃被群众冷落的命运。
所以,自幼学习昆曲的林家班师兄弟三人要奔赴深圳寻找发展机会,他们宁愿去做装修工人、房屋中介、街边卖唱,也不愿意坚持学习昆曲了。
不是他们那么想放弃,时代的大环境已经不能让他们依靠昆曲来维系生活了。
《似水流年》虽然说的是昆曲的衰落,展现的还是林家班三兄弟的个人成长。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三兄弟在不同的岗位上获得了成功,拥有了财富,他们开始对昆曲进行保护,这就是对应了影片的主题“不忘初心”。
影片创作者对文化和经济的关系看得很清晰,昆曲和其它地方戏曲一样,都在面临着生存危机。
不能说真的没有一个人愿意听戏了,而是戏曲工作者应该努力把观众拉回到剧院,让新一代观众去认识昆曲之美。
戏曲文化也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拥有了一个不错的表演舞台之后,在21世纪,是不是可以考虑在更多的新媒体平台传播昆曲呢?
《似水流年》为我们展现了昆曲演员的人生经历,也是在现在昆曲的兴衰。
昆曲有其独特的魅力重新让观众认识昆曲,是新一代昆曲演员的责任。
而《似水流年》则给观众打开认识昆曲的一扇窗,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接触到昆曲,并对昆曲产生兴趣,这就是电影的无限魅力。
《似水流年》是献给一代人年华的诗歌,也是献给昆曲的情书。
叮铃铃/文
10分钟,看不下去。架也没打,就束手被擒了……
从两个哥们没去参加比赛在墙角跟别人打架,没有一个说服力极强的解释开始…就没什么好电影会有的看头了,后面还有对女孩子的凝视,真尴尬啊。像电视剧,而且还是没什么营养的那种,交代一下走个过场似的。(没错,这又是我看错的同名片子)
years of years
70后的回忆
tmd,原来不止我一个人看错,我咋说这么垃圾。
放电影的,人都走没了(^_^*)
今天成都很多电影院都放了,公益场,完全免费,看的多是中老年人,昆曲为百戏之祖,昆曲是戏曲中最为雅致的,其实比起其他的一些戏曲,昆曲算是走得不错的了,电影拍得中规中矩,和《百鸟朝凤》一个调。
看名字还以为是文艺片,剧情假的没眼看
#🍋观影# 哈哈哈哈
看半天破电影 片源错了 🥱🥱🥱💩💩💩
各方面都非常粗糙,我是来看斯琴高娃的似水流年,这属于碰瓷,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主题这么好的电影,整个这么差的剧本
被片名骗进来的。中途感觉不对,80年代的片子怎么出现非典和奥运了?而此前我还看得津津有味呢。
姑姑长得一言难尽
原来是下错了片,我说怎么从头到尾没见高娃老师,可太难看了,一个孩子三个爹,三师兄同时爱上小师妹,也太老套了。老二在小酒吧明明还是我们哲老板音色怎么换个大舞台就变烟嗓了?
再一次刷新了我对国产片的认知下线。又一次让我下错了同名电影,垃圾!
年轻演员表演生硬、过分用力且很认真地在念词,另外能不能好好练练昆曲啊几处BGM极度令人反感编剧真的很有问题掺杂了太多与昆曲毫无关联的老套剧情一眼望穿整部电影的感觉很难让人提起兴趣明明是江浙地区的昆曲却要用京腔硬要把流行乐放在对立面吗难道《beat it》就是昆曲的死敌吗为什么不能多一些昆曲的元素呢知道你想从反面突出昆曲的传承不易但也不能这样喧宾夺主啊难道是自己也对昆曲也缺乏信心吗明明对昆曲的挖掘、理解不到位却硬要拍成电影这样的导演是对观众、对昆曲的极不负责本来这是昆曲的宣传片但我觉得它让昆曲蒙羞献给汤显祖却不知道汤显祖九泉之下会怎么想总而言之一部标准的跑题作文今年最差应该稳了
找资源找错了 看得一脸蒙 名字叫得太大了
说是昆曲,实际提到昆曲没几次
视点及其错乱,本来看严浩的一不小心误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