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杯咖啡下肚之后,我和老公还是在上半片未放完的时候,困得东倒西歪了。
这就是典型的美国片子,帅哥,美女,而且是贩毒头子的女人,一拍即合;警察,匪徒,天上地下;最后的英雄救美,依依惜别……在对好莱坞片子逐渐倒了胃口之后,越来越难以忍受用这种片子来浪费时间了。
我只是觉得最后英雄美女分手的霎那,巩俐眼中流露的心痛,让我稍微有所安慰。
印象里还未接触迈导的作品,但是乍一进入电影又有种似曾相识的触感,看到一般恍然大悟——无疑是深度纪录片的节奏.剧情自由有剧情自由的好处,留下一大片余白给帅哥们摆造型和观众们感深沉.一部主题并不鲜明的电影,在镜头手法和裁剪取决上极尽能事,实在让人看不懂玩的是哪一出,在许多无台词的场景中,不知观众是会感叹电影的惊深海是整个氛围的才尽.有时候盲目营造气场是件不明智的事情,让大家会误以为你在炫富或是恐吓他们的感官;有时候盲目乱入独镜也是件蠢事,毕竟你讲的就那么回事,不是每个人都有大把的精神畅游你的精神家园.也许是对纪录片有好感,让我还是不自觉的打了三分,毕竟贩毒缉毒这回事,对咱小老百姓来说还是蛮刺激的.
距离我看这部电影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时至今日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巩俐和柯林·法瑞尔的激情戏,不得不说当年已经40多岁的她依然火辣不减、风韵犹存,这好像也是我印象中巩俐尺度最大的一次。
这又是一个关于毒品的警匪故事,卧底、阴谋、暴力、枪战、仇杀等等有关于警匪故事的几乎所有元素都出现在了迈阿密的海滩边。
再加上当时人气还算可以的柯林·法瑞尔和新科影帝杰米·福克斯主演,以及巩俐那较为火爆的镜头作为噱头,着实是吸引了不少的眼球。
在所有的阴谋的艰险都云开雾散之后当然还是邪不胜正啦。
总的来说这电影还算可以,用来打发打发时间还不错。
烂!
烂!
烂!
哪里有6.2?
我看2.6还差不多!
好好的陈凯歌,拍出了《无极》;不怎么好的冯晓刚,拍出了更差的《夜宴》;就连这特别特别好的麦克尔·曼,也跟着拍出了《迈阿密风云》这种烂到没边的烂片!
从《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和《盗火线》之后,该导演一路走低,终至深渊……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啊?
你说你想说什么说什么说什么啊?
要剧情没剧情,要场面没场面,要演技没演技,要特技没特技,要暴力没暴力,要色情没色情,嘛儿也没有一片子,好的坏的都没有一片子,你环世界跑去都难找的这么一个大烂片,就我们这给派一个巩俐去,还没青春……这要是你家的电视机我早给它砸了!
歇了很久终于看见了《迈阿密风云》里半生不熟的巩俐阿姨,期待自然是有的,落空也是必然现象。
不知道是不是国际化三个金字用了太久,以至于磨掉了光华,露出惨白的内絮,半半列列的掉出玻璃棉渣,隐隐约约钻进皮肤里,痒疼难忍却不能徒手揪出来。
看着她一次次镂空钻入他人被窝的样子我甚至不觉得这比秋菊扮相性感多少,也许外国人眼光真的是与众不同,习惯这样一种充满乡村味道的中国式性感在国际的各种位置上演绎出神入化的风骚。
我仍然喜欢看她古装、旗袍亦或是走在星光大道上万里挑一的与众不同,只是在此片中,性感、神态、气质,都差掉几分,显然失败,她扮演的仅仅是一个角色,任何人都能够替代,把任何一张东方的西方的脸贴在她的位置,都能够贴出同样的味道,若不意外,还可能更胜一筹。
她仅仅是一张名片,通过演员名单让票房成绩不那么难看,好想法,只是她安插的位置实在有点可笑。
除了接连不断甚至连尺度都不够的床戏,就是一些生硬的面部表情,把一个沧桑的男人和一个渐老的女人活活压在一起,爱都是一夜成型,出现的莫名其妙。
这些床戏和内个大胡子匪头就算省略掉也一样是部完整的戏,多几个不多,少几个不少。
顺便提一下片子内容整体情节发展无波澜,仍如往前的大多数美国片一样前半个小时都是无聊透顶发展转折程度甚至比不上TVB的混杂枪战感情片初看时他问我,这是不是美国版无间道?
若此片是无间道的翻版也许还有可提之处,情节发展均在意料之中,甚至她的投怀送抱他的来之不拒都是合情合理,没有一点曲折,对白,场景,即将出现的人物对象,都猜测的一分不差,根本一个警匪游戏,贩毒,绑架,逃杀,解救,成功,复活。
一板一眼的程序,甚至连个叛徒都没好意思露个面,所谓大片评论中巩俐阿姨的亦正亦邪实在是不值一提,女人本是感情动物,感性说话,理智打底,毫无新意。
结局就是该活的都活了,该死的都死了,最好看的就是那几架白色小飞机,还有天空中一颗颗大草莓般的云朵。
就是这样鸡肋般的东西还麻烦导演编剧活活憋了两个多钟头,把监控人员弄成了傻子,把演员变成了支票,把观众当成了银行,多么伟大的商业精神。
我想巩俐阿姨还是回来的好,让西方人继续隔海迷恋,不要放下姿态,光着脚上别人的屋子里寻找适合自己的鞋子。
持续了一段时间了,都是睡了一会后固定的深夜电话粥,然后再在凌晨入睡。
早上是起不来做瑜伽了。
中午往往都很困。
好了,说电影,最近看的4部。
那顿著名的晚饭《夜宴》,“我奶奶”《红高粱》,巩俐参演的《迈阿密风云》,伍迪艾伦的争议之作《match point》(中文译《赛末点》)。
开始的开始,从情节之外说起。
冯小刚说,我也要玩一回大片,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嘛。
于是,拿来了哈姆雷特的脚本,为了卖个国际好价钱,找来了章子仪,并且大大加重她的戏份。
脚本中一个只是引发导火线的人物便放大成了欲望满满的女主角。
时光倒回,张艺谋刚刚在导演界展露头角。
《红高粱》的色彩浓得纯正,红便是大红,黄也是土地或沙丘的全色。
你可将它解释成一个摄影师出身的导演的视角原点。
同时看巩俐的两部时间差距在10年以上的片子完全是我拿碟的巧合。
《迈阿密风云》里的官方卖点是巩俐与科林.法瑞尔的激情戏一刀未剪获得内地放映许可。
《match point》的封面照一直让我误认为男主角是乔治克鲁尼。
那么它与斯佳丽.约翰逊的情侣组合将多么令人期待!
开始。
<夜宴》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处处告诉我们,这是一部大片,真的是一部大片。
场景深透但不抢镜,抢镜的是叶锦添设计的华丽戏服和谭盾的幽长配乐。
章子仪从一开始就卖力表演了,这个角色如同她以往的角色一样适合她和她目前的表演功力,内外坚毅,懂得适度牺牲和更大的争取获得,只在最深处藏着柔情真爱。
相比之下,更喜欢葛优的表演。
有松有驰,收放有度。
这个剧本下的厉帝,是根本不需要霸气来支撑的,非他莫属!
抛开脚本,她屈从于他,是一个必然。
都说“谋女郎”均是“巩俐脸”。
其实巩俐的脸是在不断变化的。
《红高粱》里的巩俐和《迈阿密风云》里的巩俐自然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
后者显然更加消瘦,眼神中少了火焰多了淡定。
《红高粱》里的巩俐穿红色,以为她和姜文之间会有一些压抑迂回的感情纠葛。
《迈阿密风云》里巩俐穿黑色的,以为她和科林.法瑞尔之间会有激情动魄的情感经历。
《match point》开始没多久,我才发现男主角根本不是我以为的克鲁尼。
这个“他”,怎么能抵得住斯佳丽.约翰逊的美貌和身段?!
经过。
《夜宴》的台词文艺吗?
说它极尽文艺腔的人一定没有看过郑重和王要编剧的《大明宫词》。
冯导演用尽了每个领域中的精英,把每一个镜头都当作唯美点来布,处处推力,唯独把错了台词关。
要么就文艺邹邹到底,让那些缺乏文化底气的演员们背台词背到虚脱为止。
要么就放弃这个味,从白话中提炼经典,如同他以往的长项一样。
现在的台词结果只能说是一次不成功的矫情尝试。
让上流的觉得不到位,让市井的觉得假模假样。
情节不太值得说,与哈姆雷特相似的仅仅是一些条条杠杠,大的内涵都已经变了味。
最可惜的是周迅,这个角色在她功力三分之一的任何女星都可以演。
找她演,好处无非是演员表上多一个闪亮的名字,以及后期两个天后女星合或不合的炒作。
在看《红高粱》的时候,脑子里总是闪现姜文的《鬼子来了》,特别是剧情发展到日本鬼子出现的时候。
这是张艺谋的一部难得的直率片子,几乎没有绕来绕去的情节,显得太冲了一点。
想不通这样的人怎么会拍出《十面埋伏》那种要什么没什么的片。
乡土的东西,才是他的根。
巩俐的越来越大气终究还是撑不起太国际的东西。
《迈阿密风云》有她的势,而缺少她的气。
尽管身材性感了,面相成熟了,但是根本没有《红高粱》里清涩外表下的内在丰满。
她和科林.法瑞尔之间没有演员之间的默契,所以即使是最激情的戏也看得出来是“作”的,两个演员当时肯定心里一点都不想做吧。
大师的情节流程是最要说的。
《match point》是一部真正的剧情片。
要在不到两个小时里交待好小人物进入上流社会、婚外情、谋杀、逃罪等等。
伍迪.艾伦看似不紧不慢地做到了。
但是,摘掉这些流畅的情节后,还剩下些什么呢?
被害人戒指的慢慢落地和影片最开始时网球落地的前后呼应,以此来再次说教人生不同命运的哲理?
男主角在优越生活与人性之间如何舍弃而带来的思考?
都说这是一部最不伍迪艾伦的伍迪艾伦电影。
我没有看过他的其他片,但看了这部片之后,我倒想找找其他真正的伍迪艾伦片。
结果。
现在还流行在结尾给观众留悬念吗?
冯导演留了。
但是小演员迫不及待地在博客里大叫“是我杀了章子仪!
”。
裸体到处嚷“那个背是我的!
”。
没办法,大片嘛,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小花絮,不管是不是他们原来设定想要的,实际上都帮助了他们在宣传。
《match point》中tom的突然起杀机并且马上周密部署然后实施, 和《夜宴》中厉帝突然感情至上饮下毒酒, 都有迹可循, 但也都稍显意外,转得有点急.两部片子里的巩俐一死一走, 情节凄凉, 不过不是很渗透到观众, 因为都有更大的背景在. 结果的总结.豪华的堆砌品, 玩过了, 也就那么回事. 观众没有喊echo, 相信冯导自己也不会费劲再拍.张导演的泥土味, 闻着清新淳朴, 何必硬要披上黄金甲? 或许只为成就原来自己心里的女神成为一个屏幕上的女皇吧.从以前的讨厌, 到看完《漂亮妈妈》后对她戏里戏外的喜欢, 巩俐在《迈阿密风云》后不幸在我心里显著降分.伍迪艾伦, 想淘到你的碟真是太难了, 哎.
故事情节一般,以前也看过略似的电影,纯粹是冲着巩利还有法瑞尔而去令人惊奇的是年近40的巩利,脸上还能露出纯真的笑容和迷蒙的眼神非常迷人,虽然开始觉得有点怪诞当一个中国女人出现在一群美国佬中,不过很快适应…很喜欢她脸上的表情,感觉不是很象一个做毒品生意的女人,始看似乎很冷硬不可动摇,但是一撕开面纱,仅是一个迷人有丝脆弱的女人,没有艳丽的色彩,黑白瘦俏,耐看令人寻味我注意着一些她和男主角的情侣之间的细微小动作交流,绝对是个令人垂涎的女人,她的气质感觉让这部电影增了彩她的表演可能不大符合这个角色,但是我喜欢她的表演,她的演绎是一个需要人呵护的女人,原先在她的周围没有这样的男人出现过
昨天上映的。
美国到处都可以看到广告。
网站,电视都是。
商家还不失时机的把80年代的同名电视拿出来再放一遍。
整个电影的故事不难理解。
跟无间道比差远了。
看完之后我就两点印象满深的。
作为动作片导演,Michael Mann这次的答卷算是中规中矩(这点么影评也是这样说的),我觉得就动作片,我这几年看过最好看的还是Bourne 系列。
在Miami Vice里面,他更强调的大概是真实性,所以动作场面简洁,镜头也是多采用主视角,而不是第三者旁观。
有时候会有那种失焦的效果,倒是看起来一点不觉得难过。
反而突出了紧张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银幕的关系呢)其次就是巩利了。
说实话……我真是失望啊,跟朋友形容她在片中的感觉就是poker face。
没表情的。
之前我没太仔细看过巩利的片子,不知道她究竟怎样。
听说是Michael Mann看过她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就说以后一定要找她演戏(当然这可能是噱头)。
反正这电影中的几段“激情戏”我是没瞧出她和Colin Farrell之间有点啥火花。
Collin还是那张胡子坯子脸。
巩利大概除了秀秀身材换了几套衣服之外,就是那个表情从头到底。
反正我是没看出她的转变来。
其他的大概也不能从中指望什么了。
我觉得作为警匪片(这年头还有人用这个词吗?
)它算是及格水准。
不错的演员阵容和导演,剧本也是有一定基础的。
只是大家发挥出了一个平常水平,没有太多惊喜。
Jimi Foxx?我甚至忘记他的存在。
不管是警察还是毒贩,都不够酷。
原文:http://makzhou.warehouse333.com/2006/07/29/430/
如果只看豆瓣上5.6的评分,一定会以为这是一部烂片。
我想问题可能出在打分的人多是在2006年看的内地影院版后,给出了不及格的评价。
我没看过当年的引进版,我是在家看的2016年导演剪辑版,全长140分钟,蓝光画质。
以我看的这个版本而言,引用豆友的话“这是一部杰作”。
迈克尔曼是个极具个人风格的导演,虽然在商业上起起伏伏,但他的主要作品都深得我心,包括《惊爆内幕》、《阿里》、《最后的莫希干人》等,更不要说影迷心中的经典《盗火线》、《借刀杀人》等。
迈克尔曼早年靠电视剧集《迈阿密风云》起家,这次重拾旧题材,动用1亿多成本,无非是想再次博得商业的巨大成功。
事实上这部片子商业成绩并不理想,但今天回头来看这部电影导演是下了大气力来拍的,从演员、剧本、场景、道具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艺术追求,成品确是也出类拔萃,不失为一部都市警匪片的经典。
影片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头一个阶段直到两名卧底为毒贩完成第一次交易,可以说剧情扣人心悬,尤其是身为卧底随时可能被残杀的紧张感十分强烈。
导演延用了从《借刀杀人》以来的DV拍摄手法,加重了纪录的风格,强化了写实的气氛,让观众体会到身临其境的压迫感。
第二个阶段以法瑞尔与巩利的感情戏为主。
虽然有香艳的情欲戏,但更象是两个人在肃杀的环境下苟延喘息的宣泄。
两人的关系为本已分明的正邪较量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第三个阶段以第二次交易为主,双方在尔虞我诈中走向最后的对决,迈克尔曼擅长的枪击战再次把真枪实弹、刀刀见肉的现实效果搬上了银幕。
训练有素的枪战技巧,交叉掩护的战法操作,让观众有如亲临现场感受枪林弹雨。
影片的结尾让人感觉这只是阶段的胜利,九死一生的主人公并没有放下戒备,生命的威胁并未完结。
《迈阿密风云》延续了《盗火线》的主题理念:善恶边界模糊、正邪两方交叉。
几个主要角色形象丰满,人性立体。
也许这就是导演要表达的宗旨吧,人都是环境下的产物,无所谓好坏,只是生存的需要。
因而我更愿意把这部电影看成是《盗火线》的姊妹篇,无论是风格、题材、主题都有许多相通之处。
在当今众多的警匪题材电影中,迈克尔曼的作品确实独具魅力,段位较高。
尤其是动作设计、场面调度、实战模拟等方面都是大家风范,仅以影片开头的一场摩托艇比赛为例,航拍、跟拍交替,主观、客观视角轮换,大场面、大调度,几个境头下来如宏的气势扑面而来。
只可惜,由于票房不高,这之后的迈克尔曼再难有如此大手笔来施展拳脚了。
不知道迈克尔看到现在充斥好莱坞的彼得博格这样的作品,作何感想。
这部片子还有一个让人标记的点是巩利的参演。
当初国内引进时曾以巩利的香艳戏为噱头,结果国人看的是删减版不仅大呼上当;再有也许国人看不惯巩利扮演一个南美毒枭的情妇吧,总觉得象是一个菲佣把自己漂白了,所以观后一致的口诛笔伐。
我想这也是此片评分不高的原因。
评心而论,巩利演的很出色,作为一个内地演员挑战完全陌生环境下的特殊身份人物,还要说带口音的英语,难度可想而知。
总体来说,巩利完成了导演的要求,对不安心理下爱恨纠缠的拿捏十分到位。
只是在情欲戏上感觉还是有点紧,放不开,这是内地演员的通病,毕竟成长环境不一样。
如果导演在拍摄时多加一些裸体可能会更自然些,不过迈克尔曼也不是拍床戏的行家,这一点在影片中有让人出戏的地方。
我想这部戏是让巩利成长升华的一部戏,因为有了这次好莱坞大制作的锤炼,巩利更加提升自己在镜头前的自信,所谓“巩皇”正是从这部片中老大女人的气场走出来的。
不过看了导演剪辑版还是应该明确,这部片子的主角是海报中的两名卧底,巩利的出现只是加重较量的不确定性。
引进版的问题也出在这里,让感情戏有了喧宾夺主的效果,会让观众对影片的整体把握有所迷失。
杰米•福克斯是我非常喜欢的黑人演员,于是能让他充分表演的电影,我肯定就不会方案了。
个人对柯林•法瑞尔感觉一般,倒是很喜欢40岁左右的巩俐,确实有果实熟透了般的性感。
整部片子里渲染暴力、豪华、邪恶以及性感的部分都做的很充分,只是部分色彩和衔接,不知道为什么好像有点想走艺术法儿,其实一路商业到底,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
征途浩瀚敌不住夜色生猛。迈克尔.曼的特写对准的是一种已然疲惫与必须行进的对撞,一种涣散与聚焦的博弈。
这片拍的太烂了,要啥没啥,剧情傻的一坨。看巩俐份上给两分。
巩俐只要一演成熟妖冶的女人,总感觉像演某种职业的。。。
剧情一般,主要看看法瑞尔和巩俐的合作
数字摄影下人事已非的景色扑面而来,不合时宜的音乐始终撩拨着,咔嚓咔嚓,一切剑拔弩张的对峙都像随手记录的泡沫瞬间。乘着快艇去哈瓦那,那里才是无人知晓的安乐乡。
音乐很棒,巩俐阿姨怎么全是后期配的音啊,而且演得没柯林好
看到豆瓣6分不到我就放心了 不太喜欢迈克尔曼的整体风格 但是主要演员的演技都太他妈好了
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这个一个通俗的警察捉贼的故事,但是总是希望在有了大导演迈克尔·曼,有了奥斯卡影帝,有了巩俐阿姨之后,能够展现出一点不同的风情,然而事实却是电影是老掉牙的类型,情节安排和故事发展更是老套中的老套,警探做卧底,然后和黑帮老大的情妇发生感情纠葛,最后警察身份必定暴露,好人坏人终于RP大PK。可能是因为我本来就不是喜欢这样的类型电影,再加上事先期望有点高,所以在我看来这个电影就是失败中的失败。
当年电影院的效果没让我感觉打分有这么低。。。
很多处剧情像头顶的天线乱成一团,虽然自有章法,却又不能一目了然。拍摄风格很写实,甚至有点冷峻晦暗,风景也是帅气洒脱到没朋友,还有就是在奔叔的道路上突然发现原来巩俐辣么辣么美!
2012.11.18CCTV-6故事不错镜头不知道怎么拍得
这是一部与豆瓣分数严重不符的影片,很多镜头用伪纪录片的写实风格,让你身临其境,节奏控制很好,演员表演到位,2019年重看,可以打7.8分,那些打低分的可能是被巩俐的噱头忽悠去,然后忽略了很多细节,就像《地球最后的夜晚》,这片改个名字,显然不会有那么多人骂。
曼的电视剧版,亲自翻成电影,这成色按说不应该呢
巩俐的片子,老了很多,而且演技…
居然忘了Mark这部哈哈。整部片子的色调极美,人物大特写为很多段落增添了不少宁静忧愁的意味。算是被低估的非典型的新黑色电影,男主身为警察却只想着谈恋爱,巩俐也很少宣传这部影片,但她的表演真的超迷人
有很好的主演,可是没有什么吸引的内容
3.5。即便有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仍是一部标准化的迈克尔曼电影。沉着稳重不做作地渲染气氛,不故弄玄虚的设置悬疑,“点到为止”的平衡感,对引擎和机械深度着迷的运动感,以及神经绷紧的时刻突然穿插的风景镜头,这些都是现在好莱坞电影早已消失的手艺与遗产。
稍显杂乱的剧情,但总体值得一看. PS 野性的Farrel和狂野的Fox实在是绝配 PS 说实话,巩俐的表演还过得去
巩俐不愧是当年的中国一姐(现在也能算上!)。可是出演这部片子气质完全被糟蹋了╮(╯▽╰)╭
巩俐老矣。柯林•法瑞尔和杰米•福克斯也救不了这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