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吉亚马提是纽约一个剧团的演员,他正在排演契诃夫的戏剧《万尼亚舅舅》,但是这戏让他身心疲惫,几近崩溃。
偶然的机会,保罗找到一家名为“灵魂仓库”的机构,利用先进的技术,保罗成功地将自己95%的灵魂提取出来。
在此之后,他的演技没有任何进展,反而常常感到莫名的空虚,并且性格也在发生变化。
为了回归正常生活,他想装回灵魂,但他的灵魂竟被别人拿走,逼得他只好展开千里追魂行动来讨回自己的灵魂,就在这段寻找的期间,在医生的建议下“安装”了一个俄罗斯女诗人的灵魂……我常常在想装着我们喜怒哀乐的,我们的自我意识的是我们的肉体还是精神,是精神在主导肉体还是肉体在主导精神?
看到保罗灵魂被抽取出来后,没有了自主意识,没有了疼痛感和欲望,没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他说“我像是一个行尸走肉,脑袋空空的,虽然不会有什么阴暗面和压力,但是这样我的生活和事业就全都完了。
”由此可见,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是多么的可怕。
但是如果能像影片一样,在觉得负担过大,灵魂太沉重的时候能像卸下盔甲一样的卸下几天,让自我休息一样,等到精力充沛再装回灵魂的话,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因为情绪过于低沉而产生种种极端行为?
而我又很好奇的是,如果我的灵魂可以被取出来,它会是什么形状?
是花朵是土豆,是长方形还是像保罗一样是个鹰嘴豆?
如果我的灵魂被取出来,暂时想要租用别人的灵魂,我会选择哪种人的灵魂呢?
是跟自己完全相反的还是又跟自己一样的?
是把自己的特长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的还是取长补短的?
还是跟保罗一样最终觉得自己的灵魂好?
如果我的灵魂可以出租,会有人想要吗?
如果被装在别人的灵魂里,他会像别人喜欢保罗灵魂一样喜欢我的灵魂吗?
还是会叫医生赶紧换个别的灵魂?
我记得电影里有一幕是一个将近古稀的老奶奶去卖她的灵魂时,交易商跟她说她的灵魂大得不值钱,所以灵魂是越小越好吗?
虽然在现实中我们无法存灵魂、换灵魂,但我们也可以像电影一样用想象的方式:自己审视自己灵魂的优缺点,如果是一件贩卖的商品,改如何改进?
你想要的灵魂是什么样的?
是不是可以自我精进更新自己的灵魂,让它成为一个美丽的灵魂。
居中保罗一直不敢面对自己的灵魂,不敢深层的去观察它,也排斥去看它的深处,直到最后没有办法需要和自己的灵魂重新建立联系的时候才戴上科学眼镜去观察。
一开始看到空空如也的一片,他说我就知道空空如也。
说明他之前对自己的灵魂是不满意的,后来他打开了灵魂的一扇门,电影胶片似地播放出自己小时候,妻子和生命的过程,他才有所顿悟,知道自己的灵魂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阴暗和沉重,也明白了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学中暂时让自己的灵魂休息一下,或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想象一下如果是蔡康永的灵魂装在我身上,他会怎么做,或者是谁谁谁的灵魂装在我身上,他又会怎么做?
有时候抽离自己一下,用别人的灵魂去面对一些自己棘手的问题,说不准你就能得到更多解决的方式和产生出更多的意义。
1)这部电影搞了一些概念创新。
灵魂可以是豌豆大小的坚果模样,也可以是黑黑的一团脏东西。
2)你有灵魂么?
我有灵魂么?
3)如果有,如果驻留在你体内灵魂,它的主人肉体已灭,那会发生什么?
4)男主人公大飙演技,仿佛告诉整个好莱坞,与德尼罗和帕西诺相比,他才是被忽视的巨星。
5)宿主(漂亮的俄国女演员)能让寄宿的灵魂枯萎干瘪。
世界真奇妙。
设定很好,人们可以抽取贩卖存放租用灵魂,用灵魂的得失与变化体验别种的滋味。
只是整个故事试图营造一种似悲似幻的深度,内容却看起来有些轻飘飘。
尽管有男主人公患得患失的表演带动电影的节奏,女主人公神情的僵硬却着实让整部电影都陷尽一种冰冷麻木的感觉中。
有些内容也不太经得起推敲,比如女主人公偷走男主人公的灵魂,以及抽取老板妻子的灵魂,都是如此轻易的得手,不给半个解释的镜头,却在过海关检查中,着重拍摄指纹膜的换取过关过程,总让人觉得这个疏离且扭曲的世界科幻得不够协调。
接纳自己的阴暗面,它是能够被称为“你”是为之“你”的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连接本源你的唯一途径。
做你自己,他人早已有角色了。
选择做他人的人,只能被称为别人,而不是“自己”;“我”。
摄影和配乐一流,但故事不太成功,模仿《兰花贼》和《暖暖内涵光》而失败的例子。
看的时候希望不要是《纽约提喻法》那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片子,没想到……还真是比那个差,很闷但又没内涵或者架构。
除了查理考夫曼,其他好莱坞编剧企图驾驭哲学和幻想跨界的题材,好像目前还没有比较牛的片子。
不过这片配乐真的超好听~
世上最大的冒险,是观念的冒险。
小时候听骂人,说你不是抽了脊髓吧?
这部荒诞派的、考夫曼式的和欧化的美国喜剧,则问,今天你抽了灵魂吗?
如果电影要追问灵魂,是不是一定要具象化,或用哲学语言说,要质料化?
尽管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追随亚里斯多德的观念,很肯定地说,灵魂是一种形式,灵魂没有质料。
但在西恩·潘主演的《21克》中,导演以阿基米德的方式推算出灵魂的重量。
人在宣布死亡后,体重减轻了21克。
12年前,有个充满硫磺味的夜晚,许多邪情私欲,在我心里转念。
我提笔,绝望地写下一首诗,《今天晚上有大火和掠夺》。
我说,“我是夜晚的浪人、王子、强盗和僧侣/我在想象中犯下罪孽/而将因此万劫不复”。
那时,我有个猜想,如果男人闪过情欲的念头,然后去称重,会不会因此胖了一克?
如是,我的体形,就透露了我罪孽的秘密。
但人会狡辩,说那些念头,只在内存中,不在硬盘上。
就像电梯超载,有人问,谁带电脑了,拜托先删两个G。
信息之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但灵魂不能承受之轻,如披萨店外,稍纵即逝的麦香。
还不如钱扔在水里,烟花燃在夜空。
片头,导演引用笛卡尔1649年《论灵魂的激情》中的话,“灵魂位于大脑中部一个微小的腺体上”——不过,我没查到此话当真的出处。
演员保罗·吉亚马提,演他自己。
片中,正在排演契柯夫的《万尼亚舅舅》。
剧中那个失丧理想的知识分子角色,也拖累了吉亚马提。
他不在状态,内心干旱疲乏。
一天翻看《纽约客》,看到“灵魂寄存公司”的报道,说他们发明了一种抽取灵魂的技术。
老板用一个比喻,打动了吉亚马提。
他说,马戏团的大象,从小被拴在木墩上。
等它长大了,以为自己一上木墩就是被拴住的,所以老老实实配合表演。
“灵魂就是那根拴住我们的、看不见的绳子”,老板说,你可以抽出来,寄存在这里。
为了避税,也可以运到马里兰州的仓库。
吉亚马提抽出了95%的灵魂,看起来像一颗鹰嘴豆。
他仍然有思想、有记忆,有意识。
但日渐失去的,是一种又真又活、深入骨髓与骨节的情感。
年前,一位老朋友突发脑血栓,半身瘫痪。
他在病房中恐惧忧伤,于冥冥中听见呼唤。
就像帕斯卡尔的“火之夜”,杨老师摸索着在一张明信片上,写下认信的句子。
他说,最感恩的,是意志、思维和语言,这最珍贵的“三大件”完整无损,被保存下来了。
当时,我五腑震动,以为杨老师所言,正是指向灵魂。
但看这部电影,吉亚马提抽取灵魂后,表面仍拥有这“三大件”,却又似乎若常若断,俨如赝品。
可知灵魂的真义,更隐藏在意志、思维和语言的背后。
按道教说法,人是“形、气、神”之融合。
吉亚马提的例子,可称为有气而无“神”。
葛洪在《抱朴子》中,将修身之道,延伸到治国之途。
他说,“神犹君也,血犹臣也”。
吉亚马提失去灵魂,犹如一国无君。
“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
他的生活和他的表演,从此有气无力,如丧考妣。
佛教的基石,则在“无我(NO SOUL)。
虽然“中阴”之说,通常被视为灵魂,但“灵魂不灭”的观念,其实是希腊形而上学的特产。
中阴并不永久存在,更非超越于身体之外、并引导、统摄肉身生命之行为的绝对精神。
所以圣严法师在《正信的佛教》中,开宗明义的宣告,“佛教不相信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的存在,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
很简单,灵魂的实体性与永久性,与“缘起”、“无常”的宇宙观,无法兼容。
灵魂若是一种实在,超凡入圣的涅槃就不可能。
佛教事实上是无神的宗教,既然人的肉体,没有可以引领、指挥其活动的不灭灵魂;那么整个宇宙,也没有能创造它、引领它、爱它及审判它的造物主。
因此,除了个人的修行自渡,也不可能有救赎众人灵魂的位格者(救主)。
按圣严法师之说,一切皆无常,包括了物质界,也包括精神界。
缘起的宇宙观,与认为“万物在盲目与偶在中寻找物种突变的代理人”的进化论,其实很类似。
这是离吉亚马提的痛苦很遥远的一种信念。
没有可以被抽取的灵魂,也没有可以被充满的空虚。
如果契科夫也这样想,他就不会写出《万尼亚舅舅》。
事实上,在写这部剧作5年前,契科夫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口气凄凉,比我那个有大火和掠夺的夜晚更甚。
他说,“我们既没有切近的目的,也没有遥远的目的。
我们的灵魂是狮子大张口的空洞。
我们不相信革命,我们没有上帝。
我们不怕鬼魂。
拿我个人来说,我甚至不怕死亡和盲瞎。
一个没有欲望、没有希望、无所恐惧的人,当不成艺术家。
必须承认,我们的情形没有一点可以叫人羡慕的地方。
”这是对吉亚马提的角色最好的解读。
剧中,这家公司从俄罗斯走私灵魂,吉亚马提的灵魂,被偷到了俄罗斯一个女演员身上。
他也租用了一个俄罗斯诗人的灵魂。
结果那是奸商用一个穷困的俄罗斯女工的灵魂假冒的。
吉亚马提在海边,感受到内心的强大。
他说,这是很美的灵魂,她不该捐赠出来。
等他来到俄罗斯,女工已经自杀。
柏拉图的灵魂观,有两个要义,一是灵魂不朽,二是灵魂与肉体的二元对立,就如房客在房子里,又如水手在船上划桨。
或像伊特鲁利亚的强盗,将幸存者与死人的尸体,面对面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亚里士多德曾用这个比喻,来描述不朽的灵魂如何被囚禁在必死的身体中。
但他后来的《论灵魂》一书,改变了看法,认为灵魂是肉体的形式。
他说,“灵魂是潜在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的第一现实性”。
这看法影响到奥古斯丁和阿奎那。
奥古斯丁说,“人是由灵魂和肉体构成的理性实在”。
人不仅仅是灵魂,也不仅仅是肉体,而是同时拥有这二者。
阿奎那进一步解释说,“灵魂就是使肉体成为人的肉体的那种东西”。
就像盐同时有氯和钠的成分,但只要盐存在,就看不到氯,也看不到钠;只要氯和钠个别存在,就没有盐。
几年前,邵燕翔先生写过一本忏悔录,叫《找灵魂》。
奥古斯丁说,“精神如何和肉体结合成一个生命体,这是极其神秘的,也是人不能理解的;然而,这就是人生”。
影片最后,灵魂被资本化,装在玻璃瓶里,看好巨大的投资前景。
这是似曾相识的一幕。
最近,赵启正先生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从来只有物种适应环境,没有环境适应物种的”。
但他忘了解释,他指的是抽取了灵魂之前的物种,还是抽取了灵魂之后的?
没看这电影之前 我倔强的认为是你们不懂得这部电影 让我来证明我比你们更懂 结局我悲剧了 这部剧是我看过最烂的 就像某位大大说的 剧情完全没展开 发展巨慢 无高潮 呜呜 没看完我就删掉了 求结局!!!
我一看完2009年独立制片的小成本科幻片《冷冻灵魂》(Cold Souls)就立刻上网搜寻导演苏菲·巴瑟斯(Sophie Barthes),信息寥寥,只知道她在此片之前指导过两部短片,毁誉参半,无甚回响。
基本上,巴瑟斯应该算新晋导演。
对于一位新导演来说,第一部长篇作品就如此摄人心魄,且主演保罗·吉亚玛提(Paul Giamatti)在听到整个故事框架后立刻就同意出演,这成绩实在不俗。
《冷冻灵魂》获得了不少电影节的最佳影片或最佳剧本提名,吉亚玛提也是一贯的高水准,只可惜年景不佳,影片只在美国小规模点映,没能拿下大规模的发行渠道,反响微弱,真是埋没了吉亚玛提的优秀表现。
吉亚玛提在片中饰演他自己,一位居住纽约的实力派美国演员保罗。
他任主角的契诃夫的舞台剧《万尼亚舅舅》即将上演,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无法人戏分离,苦恼不堪。
在得知可以抽取灵魂进行存储之后,他决定暂时取出自己的灵魂,卸下心理负担,待舞台剧公映完毕再植回灵魂。
在灵魂与躯体的两分论这个古老的哲学话题被实体化之后,一扇充满艺术创新的潘多拉之门便彻底洞开。
后面的故事涉及到了灵魂的外表与实质,涉及到了灵魂作为商品的租赁、买卖、走私,涉及到了植入灵魂的异体排斥,涉及到了无形资产的影子价格,甚至还涉及了靠灵魂投机而盈利的对冲基金!
当然最重要的,是影片提出的灵魂究竟为何的永恒问题。
在主人公保罗第一次到达灵魂存储诊所询问如何摄取灵魂时,电影非常灵敏地避开了解释灵魂实质的必要,负责的主治医生告诉他目前的研究并不能解释灵魂究竟是什么,到底有何功效,但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可以抽取、存储、再植入灵魂,仅此而已。
而当保罗被告知他可以戴上特殊的眼镜观察自己灵魂的深处之时,因担心灵魂内部一片空白而缺乏自信的他立刻拒绝。
因此,观众们除了看到被抽取出来的灵魂的各色古怪外在形态之外,并没有直面灵魂的内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我觉得这个安排非常巧妙,因为灵魂是什么这个话题实在太重大了,根本不可能一句两句解释清楚;更何况,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过结论,保罗在舞台剧的台词中反复提到叔本华、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万尼亚舅舅》这幕话剧本身,都在旁敲侧击提醒着,关于灵魂的话题其实更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精神思辨,而不是“一颗鹰嘴豆”,形态鲜明,放在透明的玻璃瓶里,一目了然。
那么,究竟该怎么回答灵魂是什么的问题呢?
这就要依靠吉亚玛提的精湛表演了。
没有了灵魂的保罗首先变得不那么敏感,情感逐渐衰竭,内心空洞。
他的舞台剧表演变得肤浅而夸张,甚至猥琐恶心。
他的物理形态也有所改变,妻子说他“摸起来好像生了鳞”,“很干”。
为了拯救演艺事业,他租用了一位俄国诗人的灵魂,这时的他不仅在穿戴上多出了一股苦寒之地的凝重之气,就连表情气质也发生了变化,整个人看上去肃穆萧煞,心事重重。
不仅如此,他还在睡梦中见到了本属于俄国诗人的回忆碎片,这让他变得沉重而忧郁,禁不住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影片接近结尾,保罗灵魂的内在形态才终于得以揭晓。
这个片段让我有点失望,因为它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反复出现的孩子与生命的意象多少有点流于俗套。
但转念一想,又有什么样的表现方式才能充分展现出灵魂的模样呢?
童年的回忆?
交织的光影?
明灭的坑道?
翻涌的浪潮?
一朵花?
一棵树?
一粒砂?
笑声?
哭声?
脚步声?
风?
云?
星?
或者是一切加总的加总,直到一切复又剥落,海天幻化于无形?
有评论批评《冷冻灵魂》的故事太像出自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之手,摄影风格太像《傀儡人生》(Being John Malkovich)或《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但我觉得对于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来说,这实在算不上批评,甚至可当作鼓励。
要知道,考夫曼是好莱坞最受人尊敬的编剧之一,能让故事具有考夫曼式的天马行空气质实属不易。
而说苏菲·巴瑟斯在刻意模仿,甚至“抄袭”考夫曼,我觉得就实在有失公道。
抄袭了什么?
一种气质吗?
如果灵魂真的可如影片中那样互换,如果才华、想象力和气质真的能够依靠抄袭,那么,上帝,赐予我力量吧,我也要抄袭托尔斯泰、抄袭卡夫卡、抄袭马尔克斯!
我实在太喜欢这个故事了,我真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很久之前看过的,今天才标记) 灵魂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我看《冷冻灵魂》人真的有灵魂吗?
人的灵魂是什么形状?
在我们还对“灵魂”这个概念模棱两可、一头雾水的时候,苏菲·巴瑟斯抛给我们的,除了给我们一脸瞠目结舌的惊讶表情外,便是看影片时一个个会意的微笑了。
各种宗教、古往今来的许多哲学家,对灵魂有各种各样的表述,但总结起来,给灵魂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即灵魂就是关于一个人的所有的意识活动的集合体。
按艺术和社会伦理方面的说法:灵魂是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有时候也指人的道德品质。
当然,也有一种认为是,灵魂存在于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之中(病毒无),并且呈溶解状,粒子群状态,无具体形态。
总而言之,灵魂是一种不可捉摸、不可碰触、只可意味,不可言传的虚无飘渺的东西。
我向来佩服美国电影的想象力,他们一直在挑战着人类想像力的极限,无论是众所周知的《阿凡达》,最近风靡的《盗梦空间》,还是刚刚看过的《冷冻灵魂》。
在影片中,灵魂并不神秘,不像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大张旗鼓地谈钱财、色情、性,却羞于谈论灵魂。
影片中的俄罗斯,灵魂交易甚至是合理合法的,而在美国,灵魂交易也在暗中偷偷摸摸地进行。
著名演员保罗·吉亚马提因为不能承受灵魂带来的沉重,在一次偶然中看到了灵魂寄存的信息,便产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将自己的灵魂寄存起来。
看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小说中表达的观点与影片中的有点相似:即灵魂的沉重与肉体的轻盈。
即然有抽取灵魂的技术,何不使自己生活得更轻盈、更快乐一些?
我想,假使现实生活中真有这项技术,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做的。
然而,现实总归是现实,电影里面只是一个冷冷的黑色幽默:灵魂并不神秘,甚至可以像日常用品一样出售、倒卖、甚至流入黑市。
当保罗·吉亚马提按要求躺入那台抽取灵魂的机器里的时候,我的好奇心也被吊起来了:灵魂是怎么抽取的呢?
看影片中是一个复杂的尖状抽取仪,我就想:这灵魂到底是从头部抽取呢?
还是从脚心抽取?
或者是通过扫描全身挤压出来?
被抽出来的灵魂,是固体的?
液态的?
还是气体的?
我都充满了疑问,随之而来的剧情告诉我,原来,那些灵魂竟然是固体的,装在玻璃瓶里一摇还叮当作响。
形状、颜色也各异,有像鹰嘴豆的,有像干话梅的,有些是黑色、有些是棕色、有些是灰色……其中更让人会心一笑的是:当医生递给保罗一个特制的眼镜,让他看一看自己灵魂深处的时候,他连忙惊慌地拒绝掉了。
他不敢、也不愿意看见自己的灵魂深处——是的,千万不要去探究灵魂,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尤如不要去探究人性,那是世上最丑陋最肮脏的东西。
至少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被抽取掉了灵魂的保罗,也就没有了喜怒哀乐,面对朋友们谈论病重在床的友人,他竟然可以毫无表情地说:将生命装置拔掉。
在排练中对女主角说的台词,也不掺杂着丝毫感情,工作与生活的不顺使他又增添了新的烦恼,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安装上了一个俄罗斯诗人的灵魂。
然而,俄罗斯诗人的灵魂很快又让他产生了不适,这时他才意识到,最合适自己的,还是自己的那个丑陋的有瑕疵的、有着可笑形状的灵魂。
然而,他的灵魂又被贩卖到了俄罗斯,安装在一个俄罗斯女演员的身上,于是,他与灵魂运送员开始了千里寻魂的奇特旅途。
当俄罗斯女演员嫌弃保罗的灵魂外形丑陋时,这场“灵魂交易”真是让人哑然失笑,影片中所流出来的,是一种低调的压抑的幽默感。
看着影片中的场景,那么真实、那么日常,而他们所言所行,却是如此突发奇想,平静的表相下是疯狂的波涛暗涌,让人感觉似真、似幻、似梦。
引人深思的,还有最后保罗拿回了自己的灵魂,为了与自己的灵魂取得相通,不得不看见了自己的灵魂深处:原来,他的灵魂深处是一片空白,除了这片空白,还有阴暗中漫长的路……啊!
我当即也想看看我自己的灵魂深处了,如果可以的话。
我想,那一定也是一片空白的,或许,里面是不是也布满黑色的斑点……2009.5.9
所有网购的组装商品同一时间寄到,选一部电影然后开始慢慢拼接各种部件。
听觉视觉触觉都被外物占用着的时候,觉得心里是充实的。
也不顾及电影开场的沉闷气氛和长相怪异的男主角。
直到冷冻灵魂的教授为主角作的大象的比喻,马戏团的象在幼年时就被拴在一根不可撼动的棍子上,这样直至它长大到无论多强而有力,都认为那根木棍是不可撼动的。
很多人一辈子都生存在自我设定的不可改变的障碍里面。
精神的力量,或者说灵魂的力量,竟然强大到让你寸步难行。
电影里面有不可思议,也有你不曾体会的疾苦。
如果你贫穷,窘迫,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维系生存上,你不会想要谈论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感受,甚至你不想感受这个世界,以至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于是灵魂贩卖者只在失败,虚弱和迷茫的人中寻找,最终主角在交换了灵魂之后找回了自己的灵魂。
而贩卖者在以自己的身体为载体不断运送灵魂之后,却因为残存的碎片增长而装不下自己的灵魂。
结尾并没有交代,是否获得救赎或者惩罚,只是主角找到了她,两个人的背影行走在海天之间渐渐消失。
过后觉得这个结尾的意义所在,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解决和交代,不是所有的弱者都应该被拯救,而坏人,就十恶不赦。
世界上没有完全正确,一定,以及肯定。
有的只是在同一时间,人们也许能够达到短暂的理解和体谅。
去理解别人很难,就像要与之交换灵魂,得到了救助他人的机会,也交换出自己的种种缺陷。
还是那句话,世界上没有完全正确,一定以及肯定,你只需去做,只需跟着光亮走,觉得安心就停留,觉得勇敢就往前。
居然为了Katheryn Winnick这位毫无名气的加拿大美女(之前就看过她演的烂恐怖片),而找到了这部讲述差点“死魂灵”的精彩电影。
创意极佳!只是真的拍得没有重点没有高潮,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一直朦朦胧胧没有展现出来,可惜
谁能告诉我这部电影要表达什么吗?除了电影台词表面上告诉我们的……
2.25,很喜欢的一个片子,过年在家看了一小半回来听李倩在88.7中又讲起这片子感觉如此的亲切。当时还没有主意到是鹰眼豆,昨天接着爽。感觉大多数角色饰演的都非常到位,搜索了下还是没有搞到鹰眼豆的解释,那个百科也没有找到。
一个演不好戏的演员到灵魂公司抽取了灵魂,注入了一个诗人的新灵魂,自己的灵魂被卖到俄国,妻子就是走私运输灵魂的载体,俩人为了追回自我,经历了异国冒险的故事。
关键词: 灵魂碎片、天赋、人性
没感觉到灵魂每次更换后的有什么变化,或者不够深入,整部电影让人觉得漫无目的,看了三次才看完这部100分钟的电影,而且每次都睡着。
不可解
I don't want my soul
我已深刻理解了导演所要阐述的哲学真理....o(╯□╰)o....
一破点子磨唧了一百分钟 鸡鸭马地老师被傻逼导演忽悠了吧 还有艾米丽沃特森大婶子
无聊
全剧沉闷且无趣
这年头,没有买不到的也没有不肯卖的
我想说,演技惊人啊!
与《杯酒人生》 《水中女妖》一样的中年边缘男角色。喜欢里边一些场景。
有点无聊
看得出,制作影片的用心。可惜,这个建筑在荒诞上的题材,无论再如何深入的探讨,我认为都是扯淡!只能说这是个新颖的题材,但是讲故事的人却迷了路。
没感觉很好,无从评价,跳跃型看法。
Paul Giamatti一如sideway里的破落作家,排的舞台剧有点意思。可惜最后的灵魂深处有点失望,虽说孩童、生命、爱人是万年不变的主题,但毕竟小成本的制约,拍不出《角斗士》里期盼勇士归家的妻儿,以及普罗旺斯那一片唯美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