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许多弥足珍贵的片刻,其实都来自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书页上栩栩如生的画面以荧幕为窗口在眼前动态展现,人文童话的独特情韵于故事的起承转合间充分显露。
那些汹涌流年里撷取的片晌,犹如太阳下流水映射的光点,细碎聚合,无法久眙却始终吸引视线,偶尔望上一眼,淡淡涟漪便会撩拨心弦,追随光的引领,奏响记忆线谱最纯真的歌谣。
这是一部电影,是七个绘本,是人生之海浮跃的粼粼波光。
我想我喜欢的不仅仅是纯粹儿童可爱视角的温暖美好,将水墨水彩剪纸等不同形式融合的国风美学,以及河南话粤语川渝方言的亲切感,更是对生活中朴素事物具有想象力的勾连,是以成人成长过来的视角回望激发的种种感触。
小兔的问题叩问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羁绊,萤火森林退休车长的幻想意味深长。
《小火车》是我最喜欢的故事,浪漫想象指代残缺少年成长、独立、勇敢的过程,纵使爬坡上坎摇摇晃晃,终将穿过黑暗获得力量。
哼哈二将也是我很喜欢的故事,看到结尾你才发现这不是简单的传说故事,“追求公平只是一种形式,孩子们想要让大家知道他们虽然长得一样,但他们都是完全独立的人,都有各自的唯一性”,其实有个兄弟姐妹同甘共苦蛮好的嘛!
冀娃子的星期天最让人感动的还是最后的作文,父母总是默默无闻为孩子撑起那片天;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以散文风格娓娓道来,散落一地的遗物仿佛代表了她的一生;老爷爷的糖水铺让我们看到了城里城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以及“是亲人如同陌生人”的对比,常回家看看是我们始终摆脱不了的课题。
中国首部原创绘本动画片,好几个故事并不是简单的讲童话,它的反转和寓意更眼前一亮,方言动画也新鲜。
非常适合父母带小孩看,寓教于乐!
绘本的形式天然地容纳了不同风格的短篇创作,但它们又完全关乎于成长与家庭的主题,每个篇章都在水准之上,让这批新锐的作者能在被光照到的地方施展才华。
出乎意料的惊艳和感人,剪纸水墨水彩等多种风格的动画集,不乏创意巧思,兼具细腻和浓重的丰富,不止平面的童话,也有深重的生活现实。
这几个小短篇,越往后内涵越丰富,叙事越复杂。
一开始是简单的儿童绘本,往后逐渐生动,细腻的描绘众生相,一笔笔画出人间烟火,从家庭,到街坊,到一整座城。
好似一篇篇散文,用最质朴细腻的语言,观察着所见,记录着所想。
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散文,日子虽然琐碎,但我们的精气神不散,爱与感动不散。
正如影片名称,永远向着明亮那方,茁壮生长。
我最喜欢的是小火车的故事。
火车的意向真的很妙。
火车来了,坎儿就过去了。
火车来了,希望就来了。
火车是一个巨大的伏笔。
一开始看着一家三口在家开火车,会感到疑惑。
这个小火车为何一摇一晃?
影片在后面的剧情里一点一点揭秘。
慢慢的,小男孩的火车也开得越来越平稳,但他还是只能在家里开。
这时候,第二个有趣的伏笔来了,以前的朋友见了他,会躲。
这可真是很奇怪。
小男孩犯了什么事吗?
还是看上去是个怪物呢?
带着疑问,接着往后看,冬天到了,小男孩可以出门了,可以穿街走巷,能看出小男孩此时无比开心,我也被小男孩的笑容感染,此时,他的朋友摸了摸他的小火车,他的朋友接纳了他的小火车。
到了春天,真的火车来了,小男孩和家人商量,要翻山越岭,去看火车。
明明是个玩具车,如何能够翻山越岭?
影片的最后给出了答案:小男孩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左腿,所谓的火车,是他的义肢,和他的家人,他是火车头,爸爸妈妈是车身。
看到这里,我不禁为小男孩的经历感到唏嘘,又被他的乐观坚强感动。
爸爸妈妈是小男孩的火车,而小男孩要看到属于自己的火车,终究是需要爸爸妈妈放手,只依靠自己。
这样,春天才会到,坎儿才能跨过,火车才能载着男孩的希望,朝着远方驶去。
先申明,这篇严重剧透,没看过建议快跑看了再回来。
对于这部动画电影我的评价就是满分,七个故事虽然并不是每一个都让我有惊艳,但是对于这样一部作品,我愿意给它一个五分的评价,介绍给周围的朋友,这部动画浓缩了我们中国人一个似乎是民族的习惯,情融于人融于事,一壶清茶,沸腾的茶声敲开耳扣,茶香芬芳入鼻,茶汤内饱含着含蓄内敛饱满的茶味。
兔子和萤火虫的故事我不详谈,前者故事性弱了一些,在我看来更像是诗歌,但是和后面的故事融合度差,比较像是每个故事中间的序幕儿童短剧,童话感足,但是表达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整体的意境那个点没打出来。
但是画工作为开篇确实眼前一亮,水墨的动感,色彩的协调,韵味十足。
萤火虫更是一个纯粹的童话故事,是司机的一个的美梦,也仅仅是一个怅然的梦,算是一个给成人世界的一场光怪陆离的造梦。
接下来的第三个故事 小火车我愿成为全篇最佳,这是我来回看了几遍的故事,导演的叙述性诡计让我感叹,儿子父亲母亲三人的小火车匡次匡次的前行,一开始摇晃的镜头和来回的浮动我只当是导演对于火车动感的表现,整个人的思绪也被导演灾区的重建所牵着走,这是电影里的明线,可我完全没有发现导演对于儿子身体以下部位的刻意回避,完全以为是父母和孩子某个充满童心的杰作,真正有这样一列机械的小火车。
直到火车行驶出山洞,黑暗过后,儿子一只换上机械义肢的脚蹒跚前行奔向明亮的远方,我才明白之前刻意的回避,玩伴刻意的避让和对于小火车好奇的打量和触碰,爬山时的吃力,今天又进步了两步的深意。
伴随着逐渐悦动的音乐,家园即将重建,通往家园的回火来了,儿子也走出了灾难所带来的苦痛奋勇的奔向明亮的远方。
这是最贴切本部电影标题的小节,也是讲故事手法最好的一篇。
第四个故事是蒯老伯的糖水铺,我有幸在广州工作过一年,广州路边的大大小小的糖水铺也承包了我一小段的回忆,所以看着这篇默然有些共鸣,虽然对于广州来说小区楼下的那家挂着肥美烧鸭烧鸡厚感甜味的叉烧更能代表,但也没差,这些大大小小的一方小铺浓缩的就是一条街的喧嚣和人情的来来往往。
影片就是一个糖水铺在普通不过的一夜,贴了红纸一份要蜜一份不要的龟苓膏,出于关心的木瓜银耳,帮着朋友打包的两份香芋椰奶西米露,给环卫工的红枣枸杞粥等等,蒯老伯用一颗真心给每一位顾客,同时也收获到顾客的关心,纸板和问候。
当蒯老伯搅动着水流时,蒙太奇的变成了时钟,继而变成了来来往往的人群,最终浓缩了一座城市的人情,而在这个清晨,蒯老伯用曾经被爱过的方式交给了一位小朋友吃芝麻糊正确的方式,故事形成了完整的闭环,一个人的人生和一座城市的变迁也就在这一碗碗糖水里了。
(题外话小时候吃芝麻糊总是放凉了再次,太烫了,所以第一口无比香甜美味,但是第二三口变腻了,总是吃不完一整碗,找个时间也学着这样吃,看能不能完整的品尝一整碗。
)第五个故事蓝将军和红将军则是让我会心一笑,孩子的想象是无穷无尽的,想起自己曾经痴迷的画画打仗,那一张张白纸便是我的一方天地,我操纵画笔便是主宰世界的造物主。
故事颇有些童趣,我这里想说下绘画方式,恕我不够专业,这种类似于皮影戏的纸片画着实有趣,用一个个固定的元素组成了一个完整童趣的世界,希望之后能有更多类似的表现形式的产出。
第六个故事则更加饱含着一种刻在我们血脉里的亲情,当那个小小的蓝色轮椅打开时,奶奶一件件的物品从里面飞出来有序的排开,不知道为什么当看到一个人的一生就通过这样大大小小的物品展现出来时,我的泪水就在我眼眶里打转了,这些静物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这个活生生的人也静默在了时间里。
而大舅送过来的腌萝卜菜里也同样是很重的花椒味,妈妈遗憾没有给奶奶买那个能带来温暖的电热毯,那正好的午后阳光顺着皂荚树如时间洪流一样喧嚣的落下,便下了一场金色的雨。
最后一个故事放在最后讲我觉得正正好,因为这个故事足够简单,足够真实。
我妈妈是开裁缝店的,我小时候写作业就是伴着缝纫机咔哒咔哒的脚踏声和皮轴的滚动声加着布料和棉花的味道渡过的。
所以我很能理解那份独特的油烟味,整个故事简单的不能在简单了,但是当我听到那篇作文我家,和孩子有些早熟的声音的念白,我喜欢在公交车上看日出,我看到太阳从楼房后面出来,太阳先是很大很红,然后越来越小,越来月亮,最后变得金灿灿的,太阳升上去了,这时候妈妈坐在身边搂着我,爸爸在车窗外骑车,一会前,一会后,爸爸妈妈每一天都很辛苦,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我爱我的家。
影片结束,是片名向着明亮那方,即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的计实,也是始终不变的期望。
很高心能够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似乎是终于想明白了,整通了,发现了,我们自己的东西是可以足够好,足够打动人,所以重拾起了一些艺术表现形式,用我们自己的故事来饱含我们自己的情。
不同的画面,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甚至包含有无比真实的发生在你我他每天身边都会听到的声音。
真的很感谢能有这样的企划,也真的很庆幸能产出这样一部作品,在很多对于末世的绝望和恐慌的特殊时刻,我们仍然不屈不挠用真善美来歌颂希望,你可以说这是对于未来不切实际的自我安慰白痴的幻想。
但我任然希望你我都能抱着希望向着明亮那方前行。
电影是由七个绘本故事改编,各自独立。
但因为都是关于亲情,手足情或者离别之情,所以不觉得突兀。
各个篇章因为有耳熟能详的童谣开篇,更是平添了几分温暖。
小兔的问题很直接,应该是只还没进入青春期的小兔子的问题,再大点的兔子估计只有一个问题,妈,你能不能别管我了。
当然,这不影响着老母亲的泪目,仿佛看到了“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而娃只是“不回头,不回头的走下去”!
如果没有看过《逃家小兔》,我可能会给这个故事更高分。
《萤火虫女孩》第一感觉是要有灵异事件发生!
第二感觉是在看一个日本动画片。
后来看了绘本作者,彭懿老师,那就不奇怪了。
很喜欢彭毅老师翻译并引进的很多日本绘本,但感觉这部电影其余六个故事还是中国风更浓,所以不过多评价。
画面还是很唯美的,星星点点的萤火虫,亦真亦幻的情节,还有那颗车里的橡果…小火车的刻画角度也很独特。
小男孩的小火车承载了悲伤的过去,却最终向着光明,驶出隧道。
小男孩那句你们放手让我自己走嘛,让当妈的瞬间泪崩。
(我当时以为男孩的爸妈都不在了,是不是我想错了?
我到现在也没想清楚他爸妈是不是没有遇难)作者很写实,男孩和妈妈真像,和爸爸真不像!
只是妈妈的鼻梁能再高一点吗?
看着有点不透气了…蒯老伯的糖水店很人性的把蒯加上汉语拼音,避免文盲的娃在电影院问半文盲的妈那是什么字的尴尬,必须点赞!
深夜糖水铺,满满温情,我也想嗓子疼得时候给我熬银耳汤喝,我也想早上来一碗香香的黑芝麻糊…最打动我的是搅糖水时,时间在流逝,人们变得愈加忙碌而淡漠…或许只有深夜的那碗糖水,才能安抚每个受伤且疲惫不堪的灵魂吧。
从蒯老伯的糖水铺,到外婆的那个铁皮柜轮椅,还有翼娃子的星期天,很有舌尖上的中国,人间风味等各种与美食相关的亲情纪录片了。
没有好恶,只是觉得国人的亲情与食物都是密不可分的。
糖水,萝卜菜,炸鸡腿,朴实无华,最是难忘。
故事都好,只是需要看得人得大点,懂点。
最后的最后,必须留给最爱的亮点!
哼将军和哈将军。
鲜活有趣,不煽情,不说教。
大人看着会心一笑。
估计家中手足也会从旁观者看到平时最烦的那一个的可爱之处!
不剧透,反正我看到了童年的大闹天宫,猪八戒吃西瓜,骄傲的大将军,小蝌蚪找妈妈!
反正你们应该关注的应该是国风动画之光,而不是我有多成熟!
就在我写此影评的时候,哼哈二将的导演回我了一个惊天秘密!
哮天犬为什么是二哈!
导演说,二…郎神!
我回,我看导演下次还会去二谁!
在外婆的铁皮柜轮椅最后,无数的黄色的光从天而降,三岁的娃问我是什么?
我说,你记得黄色代表什么吗?
温暖和幸福。
那些黄色的光,是被爱和温暖包围的感觉,不管那些给你爱和温暖的人身在何处…#生活有明有暗,心要一直向着明亮那方#
缘分这东西说来也蛮怪的,昨晚我一直在电影网站找电影看,看到「向着明亮那方」这个名字时有些惊喜,因为这是我很喜欢的童谣诗人金子美铃所写过的一首诗的名字,还以为电影讲的就是金子美铃结果看到导演那栏是一串并不熟悉的中国名字,我还是直接略过了,甚至都懒得点开看简介,内心还在想,"要是日本制作人,估计就是讲金子美铃了吧"结果今晚上吃着晚饭,想着随便看点什么,视频网站推荐的第一个就是由竹内亮团队制作的「向着明亮那方」幕后的故事,才意识到昨晚错过的这个片子居然是个国产动画其实看了竹内亮团队的纪录片,对片子产生了很高的期待,但是真正看的时候,反而挺多觉得"平平无奇"的地方,觉得「蒯老伯的糖水铺」应该多一些粤语而不是广普,觉得「小兔的问题」可以再让主题鲜明些,不过倒是能明显地感觉到前面几个故事很多都是写给小朋友们看的直到「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和「翼娃子的星期天」,带有了很多的诸如岁月流逝感一般的悲伤,突然觉得大人们也会被打动「外婆」里的河南农村场景,让我想起来大学毕业前去河南室友的乡下老家过的那几天,明明都是农村长大的,河南农村跟广东农村太不一样,故事里不苟言笑的外婆,还有故事中的大舅和爸爸妈妈,秉性也很像是我的室友一家人「翼娃子」最后的那段念作文旁白是全片我最喜欢的地方,它的风格让我想起「人间世」这个纪录片第二季里我特别喜欢的第一集,骨癌晚期的小病友们,故事被一个川渝小病友娓娓道来,那种感觉朴素却攮人其实如果不是看竹内亮团队的纪录片,我都不知道「萤火虫女孩」导演所设计的"圆滚滚"风格,于是看动画时,一直留意所有角色的边边角角而「外婆」的导演喜欢去二手市场淘旧书信,他觉得读别人的旧书信,还有看小说看电影是快速地体验人生,他觉得人生短暂,这样的方式让人生变得丰富,他还说,要保持感受力「糖水铺」导演其实是因为去广州找了小街巷的一个糖水铺,她有点像天天跑去街头散步的许鞍华,去捕捉市井气,她说,"如果不是为了创作,也许我永远不会去到那个糖水铺"其实如果不是邂逅竹内亮团队这个小小纪录片,恐怕我怎么也不会遇到这个动画,不会让我在周日的夜晚似乎又多了一些人生感悟,我觉得这就是缘分缘分不只是男男女女情啊爱啊的,有的时候是和事物以及不同的人物,很多时候其实没那么浪漫,而是平平无奇,也许平平无奇才是好的,这一刻我这样觉得,人生也许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缘分拼凑起来的一部普通的动画最后引用一下吴菲译本中,金子美铃的「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灌木丛中的小草啊向着明亮那方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夜里的飞虫啊向着明亮那方
若是说到和孩子一起看的寒假片倒真真儿是隆重推荐这一部一部排片巨少的动画电影《向着明亮那方》
对的,就是金子美玲那首诗的名字是中国首部绘本电影七个绘本,七个故事,七种温暖。
口碑很高,但排片巨少。
每每此时我就有些感叹那是一种好的影片太少人知道的唏嘘排片少到什么地步少到市区内的影院白天能看到的,只有两三家。
少到豆瓣评分迄今都无法显示因为看的人太少也或许太不荡气回肠了吧年底了,大家都想看点气壮山河的那么像这样日常生活里淡淡情感的便不被珍视了幸而,在周日我们跋山涉水看到了这部片周末的下午三点五十我们三个人,却包了全场。
小朋友呼哧乱窜,倒是高兴我只是觉得可惜。
小朋友看完自己做的手帐但电影,是真的温暖。
女儿都忍不住“呀,我觉得好治愈呀”“呀,都是一家人一家人的故事”七个绘本故事,用七首童谣引出来,在中国传统水彩、剪纸、水墨等等的动画形式下。
绘制了一个又一个细腻的烟火日常。
最近年底回望一年,总觉得人生艰难。
有时候也会觉得成长,确实是布满荆棘的。
想起来成年人一直形容童年是“无忧无虑”这件事其实只有孩子才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无忧无虑。
只是,如何在忧虑中寻到温馨而别致的快乐情感就是这部电影让人动容的魔力。
让我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来告诉你。
它们都有着治愈你生活的力量。
为什么是寒假带娃必看。
还是那句话。
小时候看多了好东西长大了就不会为烂片贡献票房。
(剧透了也值得看)人生啊,总是从提问题的小兔子开始
与其说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成长必经。
故事复述出来,只言片语,却诠释了生命的浪漫。
为何会长大,长大变成什么?
妈妈会永远爱我吗,会永远爱妈妈吗?
妈妈说我长大了就飞走了,真会开玩笑,小兔子怎么会飞呢?
妈妈笑而不语。
桌上的汤就像海洋。
人生海海,终将乘船远去。
却也是长大了才能明白的道理。
小兔子蹦下来,说着妈妈我出去玩啦。
随着妈妈的视线,消失在丛林中。
这是第一个故事,像我们对世界的问候和存疑。
父母是天空,是海洋,是拥抱,也终究是看着孩子远去的背影。
连背影都是温柔的,就是妈妈啊。
可是人生,并不总是那么顺遂。
或许遇到走不出来的苦痛时,也只有家人才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所以除了美好,人生也应该直面痛苦和黑暗。
然后努力挺过去。
我很喜欢其中一个小火车的故事。
虽然没有交待背景,但应该是08年地震之后,受灾的城市和家庭。
男孩失去了自己的城市,和爸爸妈妈住在临时搭建的安置房中。
等着火车开来,带他们去看新的家园。
天灾之后,人人都有创伤,但好在一家人还在一起,一起吃晚饭,一起去看跨年夜的烟火。
只是,男孩总是要和父母一起组成小火车。
空次,空次,空次,空次他也想看看更远一点的地方,他也想穿过黑暗的隧道。
但,得克服自己的内心。
故事讲的,其实是穿越隧道绝处逢生。
地震之中,男孩的腿被压断了。
小火车的意像,是他的假肢。
而爸爸妈妈的爱,是他的依靠。
家人啊,拥抱在一起,和他一起走进黑暗。
空次,空次,空次,空次但他独自踏出那一步,迈入属于自己的光明。
男孩走出隧道迎接那一刻,未来和全世界盈盈在手。
电光火石的蜕变,就是成长啊。
苦痛中的成长,隧道里的光。
但更多家庭的温暖,就在一日三餐。
翼娃子的周日。
是一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但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动容感。
或许,烟火日常才是人心。
翼娃子,父母是重庆农村来城市里讨生活的夫妻样本。
爸爸妈妈开一家夫妻店,妈妈主厨,打理生活。
爸爸负责配送,起早贪黑。
9岁的翼娃子,即便是周日休息,也是清晨五点半跟着爸爸妈妈来到店里。
他在作文里写到,“我在公交车里看着骑电动车的爸爸,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儿在后面。
”日子自然并没有那么应有尽有,但也从来不悲天悯人。
翼娃子做完作业,就帮着妈妈招呼客人。
偶尔带着作业去找小伙伴,街市里的小伙伴,也都是开档口或者开铺头的家庭。
肉档的面板下做功课,点心店的玻璃板后面做鬼脸。
一来一回,街市里的生活啊,跃然眼前。
翼娃子的作文叫做,《我的家》。
他说,我很爱我的家啊,然后把头靠在了刚刚关上店门的妈妈怀里。
可不就是?
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细腻的故事,就在这些烟火日常之中。
还有《蒯老伯的糖水铺》,女儿在外地的老人家,一家糖水铺的日与夜。
《萤火虫女孩》,司机师傅尝到的那一口甜饼啊,是幸福的味道,也是不孤单的味道。
《哼哈二将》,有二胎生活的经验的家庭,估计可以看得又笑又哭。
以及最让我动容的《外婆的巨型铁柜轮椅》。
坐在蓝色轮椅上的外婆在作者口中以散文式的旁白娓娓道来,大量全景的画面被各式各样细腻的情愫填满。
铁柜轮椅是不方便行动的外婆,所有东西放置的地方。
一个铁柜子,用来放外婆的家当。
轮椅,则是可以推着走动。
由于外婆轮番住在“我们家”和“舅舅家”,所以铁柜轮椅就是外婆的全部。
那个冬天,外婆没能挺过去。
铁皮轮椅打开,外婆的遗物散落一地。
这就是……外婆的一生啊。
夏日里腌的花椒豆角还在,外婆却不在了。
手帕里包着的钱还在,外婆却不在了。
一柜子的东西在地上,散成小小的一个圆,东西那么少,可外婆也不在了。
腌菜的花椒味好浓啊,就像我们深藏在内心的感情。
那是被记录的外婆的人生,也是对外婆最真挚的缅怀。
幼至老,生与死,我们是不是需要去学习如何表达爱?
那个瞬间,我们都看哭了。
无论年龄如何,感情都是相通的。
小朋友说,不是治愈动画吗?
为什么竟然觉得有点伤感?
我在想或许等到她长大后,才会明白,这也是一种对抗生活的治愈吧。
人生实苦,但幸而有这些瞬间。
其实,这部充满着独立动画的电影能上映,就已经是小小的成功。
也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尝试。
其实大家可能猜不到的是,《向着明亮那方》的出品方团队,早期也运营过《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商业动画。
所以这一次的投入是反思性的,也是实验性的。
他们说,想做一些真正给小朋友看的作品,而不只是把孩子当成消费者。
孩子,是不能被当成消费者的。
最后想说。
国产电影也好国产动画片也好除了主旋律正能量和技术引领真的真的,要多些这样的直达人心的好故事。
才不辜负我们的大国地位啊。
小兔不爱吃饭,但却很爱提问。
为什么要好好吃饭呀?
为什么要长大呢?
为什么妈妈的眼睛这么大呀?
为什么妈妈有长长的耳朵?
小兔离开妈妈去远行,想妈妈了怎么办呀?
小兔各种各样的问题,她长大了,学会思考了。
她还没有足够的知识与阅历来帮助她解答心中的疑惑,于是兔妈妈成为小兔心中全知全能的超人。
但兔妈妈不会永远是港湾,小兔也不会永远是停靠在港的船。
影片用一连串丝滑顺畅的转场讲述了普通人的一生。
小兔从一张相片跳到另一张相片,每张相片都是不同的兔生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父母与孩子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家庭这个词,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若干年后,小兔也许会成为《蒯老伯的糖水铺》里那“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女儿,一年到头也没得闲来回家看望蒯老伯。
老伯那一句”唉,他们都太忙惹“,透露着一些心酸与无奈,但同时也听得出他对子女的理解与支持。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兔妈妈有大大的眼睛,可以看见小兔的每次成长;兔妈妈有长长的耳朵,可以听到小兔从远方传来的消息。
但是兔妈妈唯独没有长长的手。
兔妈妈很清楚,小兔是要离开父母去远行的,她要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朋友、事业、家庭。
不必担心关系的疏离,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偶尔的一个拥抱,就足够了。
关系是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甚至提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而关系,是会发展变化的。
就像人要经历幼年、童年、青少年、中年到老年一样,家庭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需要家庭成员在关系和心理上做出调整和改变。
所有糖水一律五元的蒯老伯,用自己的事业表达着他对关系发展的朴素认知。
孩子们长大了,各奔东西,但“晚上总有人要喝糖水的嘛”。
蒯老伯给自己在这条老街上找到了的位置,人们需要他,尊敬他,喜欢他。
蒯老伯一定也有子孙满堂的过去,也有家庭团圆的曾经。
但家庭关系是发展变化的,健康的家庭正是在一代代人的独立成长中,向外发展出繁枝茂叶。
《向着明亮那方》里还有另外5个故事,都有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信大家看了会有不同的感受。
希望不久之后,能在国内的各大视频平台看到这部电影。
今天看到的一部意外惊喜的电影,向着明亮那方,基本零宣传的一部电影,排片也很少,基本只有某些影院每天有一场,网上没有一丝波澜,没有报太大希望去看,果然整个场除了我们一家三口还有一个妈妈带着个女儿五个人包场了。
没想到的是意外的很好看,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展开,每个故事都没有很悬疑很跌宕起伏的剧情,有的只有平平淡淡的生活,基本每个小故事都有被暖到,其中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还触动到了老父亲的点,偷偷趁黑掉了两滴眼泪,眼角看到一旁的妈妈也在擦眼睛[破涕为笑]。
第七个故事结束,片尾字幕出现的时候,一阵安静后儿子说,完了吗?
我怎么觉得刚开始看?
我想,这就是对这个电影最好的评价了吧。
最后和我的好朋友们都推荐一下吧,适合带孩子去看,也适合八零后们自己去寻找心灵暂时的安静。
治愈系动画短片拼盘电影,在一众3D炒冷饭大电影里很是自然清新。内容有幻想也有现实,有成人也有儿童,视觉风格各有特色,方言的使用比较出彩。小火车最佳,虽是主旋律,画风也有点诡异,但是整体效果很棒;哼哈二将结尾反转不错;糖水爷爷、小兔子、外来务工小孩各有亮点但整体一般;萤火虫和外婆都是被演技差的配音毁了。
看过
不是很好看
动画短片集,低龄向,水平差不多,部分镜头惊喜,比如糖水铺洗桶那段,还有翼娃子写完作业出去玩的见闻,影像魅力大于文本。
小孩看无聊,成人看无聊又低幼,剧情上没什么内容,刚看小兔子那个就大无语了,毫不开放没有新意,小朋友值得好一点的动画。画风形式不错,最多给两星。
青年部很用心,主打一个照亮童心回到童年
中国首部原创绘本动画片,好几个故事并不是简单的讲童话,它的反转和寓意更眼前一亮,方言动画也新鲜。非常适合父母带小孩看,寓教于乐,充满《麦兜故事》《海洋之歌》式极致的爱与美。最喜欢的3个:《小火车》一句不会垮的新家道出故事真实背景,“一旦出了事,牵连一大片”,落脚点又在幸存小孩的独立成长,“你们放手嘛,让我自己走”看到泪目;《蒯老伯的糖水铺》高架桥两边,一边是冰冷的高楼大厦,一边是温暖的平房街里,破晓前的城市两极面貌,衬托出邻里街坊更像亲人,而亲人更像陌生人,“她们太忙太忙了”;《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台词略散文,但当外婆的铁皮柜东西散落一地时,眼眶又湿了,想起那年老妈收拾外婆的遗物,藏在棉衣里的零钱、褶皱破旧从没用过的笔记本…“就在这个铁皮柜,仿佛装下了她整个一生” #11th BJIFF
这种票不应该是靠赠送,而应该花钱去看。
值得!各有千秋,喜欢3、5、6、7,儿童片中的文艺片,小观众可能看不太懂,有些情节甚至对于成年人都比较晦涩难懂,比熊出没之流好太多了
寓言?更多说教!成年人的故事,童心已死,如果不披面向幼儿的皮,恐怕没有这个分数,不过所有画风都特别可爱!最喜欢第六七章,纯粹地自我表达,更有感染力
好奇儿童会喜欢看这部片子吗?
整体儿童向,小火车和糖水铺最喜欢,一种尚有童趣的游戏与模仿,而透出不亚于成人的坚韧,糖水铺里的圈圈绵绵,周转开市井里的邻里情谊,也层叠着对过往的浓稠回忆。外婆说教味略重,特别喜欢透过玻璃珠流泄的阳光,而在外婆去世后皂角树间又再次出现。萤火虫借用得有点水土不服,兔子的故事背景干嘛放民国?
还是偏低幼了,很难阖家观看!
🤔画面不错,但我觉得故事很普通也很无聊..
国漫之光
两星给画风吧
有点太幼稚
3.5+0.5
动画片非常棒,可是我们已经没有输出优秀动画片的媒介了
其他没看,分是打给《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的,还是绕不过去的童年、乡村、死亡,希望导演赶紧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别沉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