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夜里,春光灿烂的小八戒三水到汪汪超市当起了收银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从汪汪超市的老板娘手上取回属于自己的9500元彩票奖金。
小八戒三水带着表弟小小八戒取回奖金的过程并不顺利,在汪汪超市遇上了各色人物,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除了那些有特点的顾客,还目睹了一对年轻俊男靓女的暗恋过程,接着遇到了一位有点二百五一心想成名的文艺轻年,及凶悍蛮不讲理的老板娘,之后这一伙人与窜进超市的珠宝大盗进行生死搏斗。
最后勇敢而有正义感的小八戒胜利取回了自己的奖金,还赢得了老板娘的芳心,汪汪超市也变成了水汪汪超市,又当一回春光灿烂的小八戒。
电影在上映前,看到各路媒体对此片寄于了很大的厚望,都说此片会是继《疯狂的石头》之后又一部小成本精品力作,在我眼中这只是一个合格的小成本电影。
虽然有相丰富的人物上场,好像除了徐峥与赵英俊的表演让人叫好外,其他人也就表现平平了。
电影的剧情也没有像疯狂系列那样多线交错展开,述事只是单一线条述事,剧情还有点幼稚,并没有像电影上映前宣传的那么神奇精彩,不知道电影是室内情景轻喜剧还是黑色幽默喜剧,总觉得还缺少点火候,与《疯狂的石头》相较还有一段距离。
当然对于一位80后的电影导演杨庆能自编自导这样一部作品,已是很让人刮目相看,可能随着导演经验功力不断增加,相信有待时日杨庆会拍出像宁浩一样小成本精品电影。
中国电影怎么了,大家除了关注商业大片就是这样小成本电影,难道就没有其他让人期待的好电影了吗?
几句台词不错,比如110电话几号。
但是除了台词和故意制造的意外之外就没有其他东西了。
作为一部搞笑片,这个片子还停留在比较低级的阶段,还不得不用爱情拼凑故事。
开头处算是很精彩,但越往后似乎越无趣了,搞笑的气氛渐渐被惊险所代替,而所谓的惊险看起来也太不符合逻辑了。
作为青年导演杨庆的处女作,《夜·店》这部电影虽然是用高清机器拍摄的低成本影片(据导演介绍影片成本不超过300万),但已经达到了值得关注的水准。
它即将公映,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电影院观看,从消费角度和观影角度都应该不会让人失望。
这部电影也许不会象当年的《疯狂的石头》那样让观众和影评人都惊为天才之作,但是它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固然有缺点也无伤大雅,基本上能够对得起买票捧场的观众。
这部电影的英文片名叫做《One Night in Supermarket》,如同这个简单直白的名字一样,这个故事就是讲述了一天晚上一群人在一间24小时超市内的故事。
这样的结构对于现在的中国观众来说并不算新鲜,因为现在还能有兴趣关注国产中小成本影片的国内观众,基本都是阅片无数的电影爱好者,估计痞子昆廷都比不过他们。
如果只是从尝鲜的角度来看此片,《夜·店》算不上新鲜,但我觉得它胜在味道足够地道。
在很潮流的MV剪辑手法和现代感十足的音乐包装之后,这个电影仍然有一个算是接了地气的故事。
由于成本限制,由于题材限制,由于创作思路的限制,国内很多低成本影片在费尽心思地耍技巧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低成本电影最应该关注一个的事实,那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映照。
由于低成本影片受制片成本限制,无法或很难在视觉和叙事上给观众构建一个完全虚幻的银幕空间,如果再不重视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和思考,那么过于花哨的叙事就会彻底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对于《夜·店》这部电影来说,这个故事在照顾到技巧的同时,也做到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尤其是在前半部分的剧情中,一系列的生活小细节虽然有些琐碎,但在营造叙事氛围和影片质感方面,可以说已经合格。
不过有意思的是,恰恰有部分观众会觉得前半部分在叙事节奏和强度上有些拖沓。
而到了后半部分戏剧性冲突十分强烈的时候,这个故事的编造痕迹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不过好在足够强烈的娱乐性以及足够快的剧情发展掩盖了这个小缺陷,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这一点应该不是什么值得困扰的问题。
对于本片的演员来说,徐峥的表现毫无疑问是本片中最抢眼的。
在这种群戏结构中,徐峥作为一个串联所有故事的主线人物,他的稳定发挥和表现为本片贡献了最大的娱乐性。
其他诸多演员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乔任梁扮演的店员小钢牙。
之所以专门提到这个角色,是因为我的一个朋友在上海电影节观看此片时的诡异感受。
《夜·店》在上海电影节期间进行了一次公映,但是当时场内观众中有一个数量相当大的特殊群体─乔任梁的歌迷。
当乔任梁在银幕上每一次出现时,这些歌迷都会在电影院内集体尖叫,其气氛之热烈和诡异,以至于让我这个朋友完全无法信任自己当时的观影感受。
就我自己的观影感受而言,乔任梁作为一个表演方面的新人,在片中的表现当然尚显稚嫩,不过也还算合格。
但是他的黑框眼镜和钢牙造型让我觉得有些浪费─很明显乔任梁在片中是被当作一个人气偶像来使用的,那么为什么不发挥他本来的优势,还故意将这一优势掩盖呢?
对于《夜·店》这样的低成本影片来说,类似乔任梁这种主打青少年观影群体的人气偶像无疑应该是对本片有所帮助的。
尽管他们这样的非职业演员并不能在表演方面做到什么样的水准,但在一个合适的故事结构中,这样的角色还是有足够发挥空间的。
起码在《夜·店》这部电影中,乔任梁扮演的小钢牙这个角色,足够完成剧情所赋予他的任务了。
乔任梁作为一个演员来说,他在《夜·店》中的表现,已经超过了《大灌篮》中的周杰伦。
所以就一个偶像派演员来说,能不能做到足够好,还是要看用心不用心。
透明/文对于已经习惯在家看盘或者看下载的我来说,其实去电影院里看电影是件苦恼的事情。
因为,电影院里的观众似乎笑点都很低。
本来一部电影演到了某个沉重的情节时,却不时有人在脑后哈哈大笑,又或者一些标着“喜剧电影”实则是名副其实的“脑残电影”,但是仍然有傻瓜在脑后在旁边哈哈狂笑,有时真怀疑这些人是不是托。
当然,这些是题外话,和《夜店》无关。
这里我只是想说,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喜剧电影,其实一点都不好笑,导演们,编辑们,我们中国观众的笑点有那么低吗?
好了,进入正题。
我严重认为,《夜店》创意都是偷来的。
说好听的,就是模仿来的,再说恭敬点,那就是像那些电影致敬的。
那《夜店》到底偷了哪些电影的创意呢?
《超市夜未眠》——2004年在12个国际电影节中获得最佳短片奖故事大纲:Ben Willis在当地的一家超市上晚班。
他对不太爱说话的女收银员的美貌特别敏感,似乎在这个女孩的身上能够找到解决Ben失眠的办法。
《夜店》的故事大纲:李俊伟是超市的一名夜班营业员,外表沉默寡言的他偷偷喜欢同事唐晓莲,两人今天一起值夜班。
从电影的整个故事架构到细节上的人物出场介绍,电影模仿了《两杆大烟枪》《偷拐抢骗》《夹心蛋糕》《11:14》等等许多此类套路电影,更重要的是,电影最想模仿的对象,其实是《疯狂的石头》。
《疯狂的石头》本来就是部模仿电影,但是他成功的地方在于,他将舶来的元素转化成自己的“山寨文化”了。
而《夜店》让我感觉的是,它也在努力想成为《疯狂的石头》那样小成本高票房的电影,导演过于急功近利想倒腾出一部让自己红的电影,所以他把《疯狂的石头》的成功元素全部一古脑的装进自己的电影里。
只是可惜它仍然是个在学走路并且笨拙的小弟弟,许多地方只是学到其形,并未学到其神。
在《夜店》里,导演努力的将台词朝流行语趋势发展,努力的想炮制出脍炙人口的情节(如‘两只蝴蝶与周杰伦’的桥段),努力的想让电影里每个人物看上富有个性(如‘何三水’和‘轮胎’)。
但是很不幸,因为电影整体过于薄弱,首先从剧本上就无新意,导演对镜头的处理也很一般,而且许多桥段荒谬不靠谱(而《疯狂的石头》的剧情则是虽荒诞却具有现实意义,许多电影细节都能够精得起推敲,这也是《疯狂的石头》让许多影迷称赞的地方)。
最关键的是,《夜店》的故事被架空在一个脱离现实社会意义里的“话剧世界”。
(因为电影里的演员表演都比较过激,电影更多的时间里让人以为在看话剧)所以,在许多搞笑段落上,电影里的笑让人觉得很干。
电影许多笑料像是一个浑身上下搞得狼狈不堪的小丑努力在台上上窜下跳来引人发笑,观众是笑了,但是这些笑声里,有傻笑,有嘲笑,有冷笑,就是没有会心一笑。
我在观影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越看这部糟糕脑残的《夜店》,越觉得《疯狂的石头》是部优秀的电影。
还有,那些为《夜店》叫好的影评人,你们似乎已经脱离观众很久了。
文/关雅荻三年前的夏天,一部《疯狂的石头》以300多万的成本最后取得了2000多万的票房收入,媒体一片叫好声中,业内外普遍认为实现了一个小小“票房奇迹”的同时,也都认为“石头”是一个“不可被复制的个案”,而且原因林林总总,这里暂不列举。
后来的模仿者还是源源不断,三百万左右小成本“黑色幽默喜剧”似乎一度成了投资人热衷的对象,直到现在也应该是如此,但真正实现类似“石头奇迹”的影片却凤毛麟角。
直到去年一部山寨喜剧《十全九美》拿下了近5000万的票房,再次让人看到了对国产喜剧片的新希望,虽然依然未完全摆脱“不可被复制的个案”的结论,但已经让人对国内电影市场看到了各种令人欣喜的可能性。
最近看到年轻导演杨庆的处女作《夜·店》,我认为国产喜剧片已经慢慢找到了跟主流市场的契合点,喜剧类型在国内市场取得的成功正在从“个案”变成“可被复制的范例”,这是《夜·店》身上我所看到的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夜·店》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晚上,一间24小时超市便利店里一群社会上的普通小人物之间的惊险、离奇而又幽默的小故事。
影片风格是偏夸张和闹腾的,但因为整体视听语言的鲜活和灵巧,并没有让人产生烦躁感,反而不少小桥段和台词都充满了智慧。
而且因为影片采取了单一场景和单线索推进故事,所以观众的代入感相对更容易建立。
而且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任何层面都没有背负说教的包袱,你会感觉这个故事从根儿上就轻装上阵,以娱人娱己为己任,而且所有人之间的尖锐矛盾,都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和搞笑的情节给消解掉。
但从功能性上来说,《夜·店》做为一部喜剧,整体上是完成任务的。
通过《夜·店》让人能看到越来越多像杨庆这样的年轻导演,在第一次拍摄故事长片的时候,从题材选择到目标观众都直接针对主流院线市场,而且影片最终还能真的直接投放到市场上,接受观众的评判。
简单说,现在国内很多年轻导演起手第一部电影就是类型片,从迈入电影行业的最初就开始用最直接的票房数字来给自己找定位。
这正是中国电影市场大踏步向前走的明证,而且在过去几年电影人对类型片不断摸索中,也渐渐开始找到了感觉,正在重新找回“讲故事”的能力。
去年有一部小片叫《即日启程》,我认为基本各方面也都达到了合格的水准,应该把它做为“60分电影”的标杆,《夜·店》显然是超过了这个标杆,而且很可能再次提高观众对国产片的要求和期待,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有位业内前辈曾简单指出国内受欢迎的电影的特点是“故事简单,情感丰富”,显然《夜·店》是符合这个标准的。
虽然7月底的电影市场竞争激烈,多部国产新片上映,但我还是对《夜·店》的市场前景相对比较乐观,而且影片成本比当年的“石头”都还要低,但看上去却并没有那么“廉价”,这应该是一部能让投资人、发行人都赚到钱的电影,这对一位完成处女作的年轻导演是多么的重要。
但如果一定要鸡蛋里挑骨头,前面提到的“不背包袱”是影片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软肋,因为影片除了娱乐效果,似乎也不剩什么了。
显然在个人表达如何与娱乐性保持平衡方面,国内年轻导演里似乎也只有宁浩在过去两部电影里完成得还算不错,这一点很值得国内其他年轻导演借鉴。
当然,我或许也有点过于求全责备,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往往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强调“不说教”就直接走向极端的反面。
还是看人家好莱坞,个人表达和娱乐观众从来都要达到一个平衡,比如眼下上映的《冰川时代3》,比如《博物馆奇妙夜2》。
如果有人说这些都是大制作,那再比如同样超低成本的美国科幻片《那个男人来自地球》和美国战争片《冰雪战士》。
从这个角度,我想问《夜·店》其实到底想说点啥呢?
似乎什么都没有说。
对《夜·店》的“求全责备”就当是我随着最近国产片质量一起水涨船高的期待标准吧。
09-7-22[每周影评].0703.夜·店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4MDYyNjcy.html
从电影院回来的请回忆徐峥出场的10分钟 想不起来的可以拿DVD取证 请问您真是用胶片拍的么 ?
为什么抖的和DV似的?
200万的成本连个摄影减震器都买不起?
这是拍片的起码诚意吧?
没见过哪部国产电影画面会抖动那么明显 哪怕是10几年前的老电影 而且持续时间如此之长!!!
光这一点观众就无法忍受 亏得我对这部电影期望甚高 一开场就让人失望 接下来 台词空洞 表演造作 配音奇怪(感觉不是同期) 配乐糟糕(选的曲子很不搭 大部分时间是空白)唯一的亮点可能是后期的特效和剪辑 玩剪辑。。。
你就玩吧 难倒别人进电影院就看你剪辑??
作为一部以视觉语言和叙手段为特点的商业片其实并没有在画面上花心思或者说诚心?
当然你可以推托钱少等等原因 你不搞分镜头也就算了 但连摄影都过不了关 也就忽悠下群众的本事还好你后半段的故事补救了很多 我就不说你粗制乱造了这片子也就占了故事的光 还稍微有那么点意思 据说还是翻拍的?
说那么多 其实我并不讨厌这片子 有些场景还不错可惜的是失望大过于惊喜
据说原名是超市,改成夜店后,确实更夺人眼球片子一个半小时,徐铮当仁不让的是全剧的灵魂人物没有他,这部片子就撑不起来.小钢牙是全剧的线,虽说是'扮丑',但大荧幕上看一点都不丑. 算是'扮丑'失败,不过这样也更吸引女性观众吧!老人小孩也很喜欢这个角色.看上去呆呆的,偏偏关键的几个举措都是他想出来的.包括打折和英雄救美.朱辽一声声的'哥'绝对是本剧的笑点,又贱又好笑老板娘的出场绝对的彪悍,拿着个塑料袋装上可乐就开砸,把水哥砸得抱头乱窜,印象太深了!被劫匪一把扯掉的假发也逗得不行.没看过疯狂的石头,看过几分钟疯狂的赛车,因为方言的关系,没有看下去.所以和这些前辈的作品也无从比较.但普通话配音的夜店让人没有距离感.甚好!这部片子真的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绿色幽默片.电影院里阵阵笑声,好像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这么多人,一起开怀大笑!这个暑假,去电影院乐一乐,让枯燥或者沉重的生活多一点色彩.夜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得不说电影《夜·店》有一种奇怪的气质:满满的货架,穿得鼓鼓囊囊的售货员同志,会“叮”响的收款机——看似是生活场景的再现却无法让观众感同身受,电影本身更像是临时搭建的夜总会,服务员都是跟别家借的,热闹却不真实。
以至于我观影完毕心生一念,“本故事纯属虚构”的正解就是这样的吧?
故事在何三水“叮了当啷”走进汪汪超市的那一刻正式展开。
从女售货员唐晓莲对他的欢迎致辞可以看出,他已多次光顾这里且不是为了购物,他造访的目的是索要因老板娘的失误而造成的损失,而他的造访打断了男售货员李俊伟躲在货架后用手机偷拍女售货员唐晓莲忙碌身影的行为,他一直花痴她(而很多女观众在花痴他),客观地说乔任梁的表现要优于相声演员的客串。
陪着何三水一同造访的那位或纯朴或“二”的轮胎表弟和混迹于众人之中的朱辽同学任务是插科打诨,其作用相当于迪斯尼动画里不可或缺的活跃气氛的那一类典型配角。
中途老板娘的惊艳现身,虽然说角色功效不明,但杨青的演技足可以让这个角色脱颖而出。
经过几番周折不管怎么说老板娘粗心大意造成的损失何三水算是找补回来了,可是导演和观众皆心照不宣,故事不能就这样不温不火地结束,于是“挑兵调将葫芦朝上,谁是我的好兵好老将”的抢劫犯轰然出现,平地一惊雷,炸了。
遗憾的是在《左右》中浑身是戏的张嘉译在这样一部80后影片中诠释抢劫犯相较杨青拿下老板娘似乎离谱远了点儿,真是可惜了了。
演员从扮演何三水的胡渣徐峥阴鸷地出场开始,就被分为两大阵营——负责演戏的和负责念台词的。
而更多时候是徐峥化身成做事分明的何三水主持全局,控制局势,掌握进度,他时隐时现的上海口音总是让我心浮起“姜还是老的辣”这种不得不发的感慨。
也正是何三水在半夜三更的超市,伙同徐峥在初出茅庐的《夜·店》一起鞍前马后地操办着,杨庆啊比寻枪的陆川多了不少空间。
当然既是编剧又是导演的杨庆,可以让故事和画面就像左右手在一起一样自然又不至于有什么隔阂,而且观众也看到他在叙事方式和拍摄技巧上的煞费苦心——这情观众们都领了——新锐导演么,推陈出新就得视为己任——可是总觉得在各种方式或是技巧的花哨下少了些许诚意,成本低可能会引出一些问题,但起用观众过于熟悉的《疯狂石头》中“别摸我”和“厂长儿子”二位演员的结果是,观众会自觉地把《夜·店》与《疯狂石头》放在一块儿做个连线题,面对这种情况导演一边无奈于观众的比较,一边欣慰于观众的提携,这个小聪明和电影的命名貌似如出一辙,因此玩弄多过于匠心,独特的味道也淡了许多。
圣诞树好看也只能摆在屋里头不是,还就得是圣诞节那几天。
最终电影结束在“水汪汪超市”一片相亲相爱的气氛中,虽有几处情节漏洞瑕掩了瑜,但一切终归是美好的,不管是李俊伟的旧牙套还是老板娘的宠物狗。
可如果以后还有《夜·市》、《夜·叉》,您会走进影院么?
昨天看了《夜·店》。
一路傻笑。
爬上来看豆瓣评论。
木想到居然满眼的谩骂。
同志们的口味现在越来越飘忽不定了。
看着同志们义愤填膺的指责垃圾、抄袭之类,我笑的比看电影时候还高兴。
蒸好玩。
打个比方,《夜·店》就是碗卤煮。
便宜但是管饱。
导演加编剧杨庆同志用少到不好意思的成本拍出一个故事及格,笑料不错的段子。
严格遵循着三五分钟一个笑点,七八分钟一个小高潮,直到最后收尾的时候再煽个情,还留个小悬念,钢牙兄到底死了没有呢?
试问这样的编剧功力,国内有几个大厨能搞出来?
是姓张的那个能还是姓陈的那个能?
别和我说石头,您们一样说那是抄的。
看电影和吃东西一个道理。
谁他妈天天吃牛排啊。
老外大多数时间也都是吃汉堡包三明治。
感谢D版,现在没事就能窝家里吃牛排,嚼龙虾,喝着正宗的路易,还十三的,于是胃口惯出来了,给个卤煮还吃不惯了。
非从卤煮里面挑,你这卤煮的制作方法怎么就这么像我那天喝的法式浓汤啊。
你毛病吧。
那是一回事儿吗?
话说也不是没导演试着搞牛排出来。
前面提到的张导、陈导,不都砸他妈好几千万,就为了做出来和外国人一样的牛排龙虾吗?
可结果呢。
那些垃圾您都买票看了吧。
越来越觉得,国内的小成本要远远比那些一开始就宣传的一塌糊涂的大制作好看的多。
起码诚意在里面。
您说段子老套也好,致敬抄袭也好,导演的目的很明确,我就是要让您笑的。
至于您笑没笑,和您笑点高低有关系。
不好意思,我笑点低。
我就是那傻B。
其实大制作的目的也挺明确的,就是撒开花儿的花钱,特效明星一个不能少,然后捧个馒头或者拿把剑给告诉您一三字经里的道理。
我相信那时候您们也都骂了。
合着只要是国产电影就都他妈一钱不值了。
让不让人活了。
这样,您试试吃完龙虾抹抹嘴冲路边嚼卤煮的大喊一声你们这群傻逼,看有人砍您没。
要真没有,算我没说。
这部电影看完后,我发现它和韩国的《加油站袭击事件》很像。
在《加油站袭击事件》里,几个加油站的店员也是被几个歹徒替代。
徐峥的表演很娴熟老道。
片中一些小的细节处理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电击的贯穿始终、介绍人物的似曾相识的片段式闪回、结尾的跌宕和最后突然冒出来的新人物等等,这些小细节你会觉得越看越熟悉,似乎在很多部电影里看到过。
但是这部电影依然让我觉得不错,它至少代表了一种趋势。
这种趋势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模仿也好,抄袭也好,这昙花一现时,至少还是吸引了我。
我要看看它如何的照搬硬挪,如何的把舶来之物攥到一起。
电影里最搞笑的我觉得还是那个娘娘腔草根演员,他用女声叫“哥”的时候,很有喜感。
end
啊…看到赵英俊去世的消息,我对他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在这个电影里。R.I.P.
剧情漏洞还是蛮多的,可以看看,权当解闷
无聊 中途睡着2次
带着点英式的黑色幽默,很清新。
笑笑而已不必太严苛.
。。。。。。。。。。。。。。
没有看完 DVD
弟弟非要我跟他一起看....挺烂....
故事讲的不错。
用力过度
如果能原谅聒噪的对白、精力过剩的幼稚搞笑、原创性几乎为零的故事……还是可以给你眼前一亮的。
个人感觉没那么搞笑,演员表演也不够到位,手法稚嫩那更是肯定的。冲着首次自编自导的高涨热情,给三星吧。
我觉得还是网上那个恶搞的好玩一点。
逗
挺无聊的,有点刻意想模仿疯狂系列的电影,又学得四不象~囧
大型情景不喜剧《小卖▪ 部》
比曾轶可唱歌强点不多
With Walter。成本好低。演员好嫩。笑点好多。喝星冰乐屡屡呛得半死。足够了足够了。
聪明的小成本喜剧,可惜,生在河蟹的我国。
很好看。乔任梁牵李小璐手那段把我感动了。台词挺搞笑,剪辑也挺新颖的,不过没有《疯狂的石头》来得大气和洒脱。不到300万的小成本,很好了。支持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