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有不少硬伤,尤其是剪辑,在穿插美国白宫和苏联战场的时候,有点摸不着头脑,蒙太奇过了。
还有人物交代的不完整,比如主角父亲,为什么那么古怪冷淡,比如随女主去美国的政委,为什么一副要吃人的样子,比如女配的爱情,女主的爱情,怎么都那么唐突,没有多少铺垫就爱上了。
有人说还不如就按柳德米拉原来真实人物生平拍,我想就是因为这些硬伤吧。
但是我还想再看一遍,因为我被女主打动了,那双美丽而忧愁的眼睛,那清冷又坚毅的眼神,都太符合对北国酷酷女兵的想象了。
那挺拔如白杨树的身姿,那真的不喜欢战争的态度和沉稳的极为出色完成使命的行动力形成的张力,在白宫女主人热情温暖饱含同情喜爱的安排照顾的映衬下(这关怀是有一点造作,但是映衬效果极好),显得就好像一面旗帜,剧情极好地把最后女主在美国的演讲推向高潮。
有人说,狙击手不可能会站起来和对方狙击手对瞄,我说,电影是艺术,艺术真实是给人感觉真实,如果完全按事实拍,请记住一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这个突然站起来的场景,真的特别燃。
如果女人都这样悍不畏死,这个民族怎么可能可以小觑。
我不能不感叹,二战对于苏联人(后来的俄罗斯人)和对美国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就像二战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和对美国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这种深沉复杂的悲壮的对于战争的情感,通过女主,表达得极为出色,震撼!
狙击手帕夫利琴科拥有与生俱来的神枪手天赋。
她的生命里也和三位男性息息相关。
每一位都曾拯救过她。
第一位马卡罗夫将她从炮轰后的战壕中挖出来。
第二位基岑科在德军围剿这两位优秀狙击手时用身体帮她挡住炮弹。
第三位波利亚在撤退塞瓦斯托波尔时将自己的撤离证交与她,换取她活下来的机会。
他们没有一个人见到战后的胜利。
战争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不知是否合理,但这部电影给我种感觉,帕夫利琴科是因为赢得了三位男性的爱才有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的机会。
)帕夫利琴科的心理动态刻画的极其到位。
马卡洛夫去世后,她无法接收这个现实,满心想着复仇。
神枪手的她折磨敌人,一枪打中左腿,一枪打中右手,享受着德军痛苦的呻吟。
但这时基岑科阻止了他,不是出于对伤者未死的怜悯,不是出去对逝去之爱的嫉妒,而是害怕帕夫利琴科被复仇扭曲了心理,受到情绪的反噬。
这份情感支持弥足珍贵。
本片罗斯福太太的思想着实是处于战争环境外的理所当然。
她摸着帕夫利琴科的伤疤说,为什么他们不好好保护你。
且不说是这些伤疤抵住了前来掠夺她生命的魔鬼,更重要的是在战争关头一个女狙击手需要因为性别而产生优待吗。
罗斯福太太送她女性化的裙子,并要帕夫利琴科穿着参加新闻会,作为一个正经受战乱,寻求援助的国家狙击手代表,穿军装不比穿粉色连衣裙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吗。
我不懂罗斯福太太,当然帕夫利琴科也挺想穿漂亮裙裙的。
我也曾幻想传记片就拍实打实与历史史料相符的情节,可解读是伴随解读者的偏见的,导演误读帕夫利琴科,我误读导演。
帕夫利琴科的墓志铭: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
帕夫利琴科
豆瓣的第一篇处女影评,献给了战斗民族这位自带传奇属性的女主。
电影与小说都只是艺术形式的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真实。
只要它给了我足够的震撼,我并不在意它是否真实。
这部电影层出不穷的细节令我惊叹,且举几个例子:柳德米拉决定参军。
一向严苛的军人父亲面无表情,不置可否。
满心期待父亲赞许和送别的柳德米拉瞬间脸上写满了失望,与母亲匆匆拥抱告别...注意母亲揽过了柳德米拉的脖子,想要多挽留女儿哪怕片刻,但伤心父亲绝情的女儿推开母亲,匆匆离去。
女战友告知米拉队长阵亡的消息,转递了队长留给她的莫辛纳甘,柳德米拉的表情变化堪称神演技,伸手去接枪时如春葱般美丽手指不由自主地颤抖,那种强烈的悲伤随着抖动直击观众心脏,传递出战争的残酷和女主的绝望。
罗斯福夫人掉煎锅导致女主PTSD发作,蹲在厨房地上瑟瑟发抖的样子,实在让人心疼,更不用说BGM响起,狙击侠侣被炮火覆盖,寡言少语却以生命护卫爱人的队长,鲜血流到了爱人脸上.........向来觉得战斗民族的艺术造诣远非好莱坞之类商业行为可比,特别是与战争相关的题材,往往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沧。
女主在片中表现得越坚强,越让观众心疼女主的命运,进而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作为一个糙汉子,看这部片看到数度泪崩也算是绝无仅有的体验了。
看到评论里有人不喜欢对社会主义的抹黑,有人讥笑导演的技巧,我只能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如果没有看过,强烈强烈推荐!!!
她坚毅的外表下,不为人知的伤痛。
她曾经三次恋爱,但是无情的战争却连续三次夺走了她的爱人。
柳德米拉喜欢马卡洛夫,但马卡洛夫不敢爱她,因为他知道他们两个随时会有人死去,然后留另一个人在战争中面对悲伤,甚至没有机会流泪。
柳德米拉带着马卡洛夫的枪重返了战场,她的搭档里昂尼德使她走出阴影。
作为搭档他们配合亲密无间,在朝夕相处中产生情愫,他们是对完美的恋人搭档。
自古以来守护女主的男人都很惨,得不到女主的爱情,反而一直在陪跑,波利斯就是这样一个可怜角色。
波利斯是柳德米拉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男人,他认识柳德米拉最早,爱上她最早,为她上了战场成为军医,每次柳德米拉负伤都是他救回来,最后把自己的撤离证给了她,自己和那座被放弃的城市永远被埋葬在了一起。
他对她的单向的爱始终如一。
等迈过了那条线,是如此的安宁祥和,柳德米拉和波利斯聊起了初见的海滩,聊起了敖德萨,两人从未如此轻松的说过话,波利斯交给了柳德米拉一个应急箱,用眼神和她做了诀别。
这个没有机会向柳德米拉求婚的男人把戒指放进了箱子,柳德米拉从来没有爱过他,所以亏欠他最多。
最后孤独活下来的却只有她自己。
战争中承诺是最让人痛苦的。
战争中的男女侥幸有了爱情也配不起天长地久,他们都很清醒,所以从没有这种奢侈荒唐的想法。
爱人死了,就是一杯酒的功夫,就得继续上战场了。
在战争中,最可怕的不是牺牲,而是活下来。
生者不仅要担负起重建的重任,还要长久背负战争带来的伤痛和孤独。
如她,身心俱是遍体鳞伤的她成了英雄,却也负起了难以承受之重。
英雄注定孤独。
耐住了那份孤独,注定会是英雄。
战争中的爱情,终归还是昙花一现。
这部电影总的来说非常割裂,好的地方很好,喂屎也很不客气,埃莉诺·罗斯福的角色明明可以作为升华的工具,但没有,她出场就是在给观众喂屎,把好不容易拔起来的格调打回原形。
看看这说的是什么猪话?
嗯?
这他妈ooc了吧?
"Awomanislikeateabag;youneverknowhowstrongitisuntilit'sinhotwater."⬅️说这种话的人会说"拿枪不是女人的工作"???
如果编剧是想用迂腐的美国第一夫人衬托苏维埃斗士,那么他的脑子里一定有一片汪洋。
编剧还花了很大力气黑苏联,可能是我精苏了,我觉得大可不必。
每次拍到上层领导就一股官僚主义本本主义气息,好像全都是酒囊饭袋,存在的意义就是拖后腿。
有些真的可以剪掉,跟主题毫不相干。
还有一个让人很无语的点,是埃莉诺一直鼓动柳德米拉beawoman。
Firstofall,howdoyoudefine"woman"?穿裙子就是女人了吗?
女人一定要穿裙子吗?
女性身份就是靠观赏价值定义的吗?
在战争年代,失去观赏价值也能他妈的叫遗憾?
遗憾是失去战友、失去阵地、死伤带来的创伤后遗症!
不是没机会穿裙子!
脑残编剧!!!
入伍之后,女兵还留着高跟鞋玩具熊和丝质内衣裤,缺少摩擦力导致匍匐前进的时候外裤会滑掉,教官把那些"属于女性的"东西全都搜出来烧了,看上去像是在折辱所谓的"女性身份",但值得反思的是,女性身份的符号是如何被建构的?
为什么典型的"女人的东西",都是不方便的?
上层阶级用华而不实的装扮表明自己无需劳作,比如宽大累赘的礼服,精致的长指甲,高耸的假发,让人失去运动能力的束腰和裙撑。
而这些符号往往表现在女性身上,为什么?
因为女性的价值不是通过自身行为获得的,她们"只需要被观赏"。
女性身份被塑造成华丽的、娇贵的、脆弱而美丽的,这种审美价值观在和平年代被内化,女人自己也觉得高跟鞋长指甲小裙裙是美的,但在战争年代,审美不再是第一需求,女人也要当人用的时候,这种审美价值就要被打碎重塑。
换句话说,要你打仗、做工的时候你要穿裤子,要你站着当装饰物的时候就要穿裙子高跟鞋。
就是这么卸磨杀驴。
柳德米拉父亲是军人,母亲是英文老师,典型的严父慈母环境,经济状况一般,柳德米拉养成的是安静内敛沉稳的性格,穿衣是简洁利索的风格,战前也没有总穿裙子,为什么要一厢情愿地认为她因为战争或者物资匮乏等等原因"不得不"放弃裙子?
能不能讲点道理?
看看人家战斗民族的女人,《珍珠港》女主值得一个大白眼,珍珠港事件之前的美国也值得一个大白眼。
这段我很早就看过,事实上也是因为这个片段才看了《女狙击手》,即使剧情都知道,还是哭成狗。
一部战争片拍成了爱情片,战争场面不够激烈,爱情场面不够吸引。
而且这部电影在意识形态方面是相当严重的,有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凡是表现苏联方面的都是画面灰暗,人物都是暴政的,充满了压迫、充满了不人性,而凡是涉及美国方面的,电影画面是明亮的、色彩艳丽的,说的话是多么的充满人性与关怀,仿佛西方就是光明,就是明天,就是自由的。
因此,看这部电影一定要有鉴别能力,不要被西方那套虚伪的宣传牵进了阴沟。
俄罗斯的电影色调好像大多比较暗沉,这个也不列外。
电影里有很多对战争画面的写实,天空中的炸弹,地上的尸体,她脸上的血和土……记得以前在哪里看过一句话,大意是:战争结束了,她活下来,她看上去很好,很幸运。
可是,有谁知道她的生命早以在战争中燃尽——战后心理综合症。
当女主听到平底锅掉在地上时,瑟瑟发抖的躲在角落,拿着刀自卫。
她说:“我曾经被埋在土里,差五分钟,我就死了……”很难想象,她杀了300多个法西斯,被无数人称为“死亡之女”。
对于女主的闺蜜,一开始我认为她是一个傻白甜,不学习,对一个飞行员一见钟情,为了爱情去战场。
可是后来她的爱人死去以后,她还是不后悔,不后悔去战场,不后悔结婚。
她还在笑……
军医,一开始的出场,我以为他就是男主……他把撤退位让给了女主,真男人!
在我没有选择你以后,你依然爱着我……有些时候我不太懂爱情,朋友们都在谈恋爱,可是总是在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他们说他们在谈恋爱。
战争是什么?
战争意味着什么?
队长说战争也是生命。
是“战”后的希望嘛?
我的目光太短浅,战争真的太残酷了,妻子在等着丈夫回家;孩子在等着爸爸回家;母亲在等着儿子回家……希望人类可以和平共处,战争永远不会到来
最近很喜欢看战争片,特别这种展现女性参战的片子, 《女狙击手》更激发我的好奇心。
每当看到战场上的硝烟弥漫、生离死别,总能让我珍惜眼前的美好,让我觉得自己生命的宝贵。
据说这个片子有真人原型,由于信息差异,我不知道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杜撰了什么或者强调了什么,我就慢慢去适应导演的意图吧!
狙击手需要天赋,需要磨练。
女主角柳拉生活在一个军人之家,就连她考上大学这件事她父亲都没时间专门赞美她,拥抱她!
看来国外的父母也和我一样赞美表扬孩子的动作不那么多!柳拉学习射击源于偶然的一次玩耍,之后国家意志让她中断学业去学习军事射击。
本来她离战争应该很远,她周围的女伴因为欣赏喜欢她,给她介绍了英俊潇洒的医生,并且带她见了未来的公公婆婆,在那一家的期待和祝福里,柳拉因为听到开战的电视广播,用自己曾经受训的信仰响应参战的号召,离开了相亲的尴尬。
离开了那个最爱她的人。
尽管不舍自己的父母,她也毅然走上战场。
最后她成为击毙309名敌人的英雄。
期间她多次负伤,也经历了三段爱情。
最后她在初恋军医爱人的帮助下,摆脱了战争。
这时候她不属于她自己,她的英雄战士形象,又被做为外交宣传的工具。
碰巧她遇到了罗斯福夫人,一个善良温柔体贴的女士,她从一个女人的视角,帮她找到自己原来还有女人的角色,打开她的心结,她最后的演讲成为获得外部支持的名场面……影片结束时罗斯福夫人来访问时,重温了她们的友谊,柳拉已是一位母亲,不知道她儿子的父亲是谁……不过看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她高兴!
有人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其实战争谁都躲不开,因为参战人中有女人的丈夫、孩子!
愿天下永远没有战争!
愿现有的战争尽快结束!
要是不考虑历史原型的话,其实这个片子是可以给到至少8分以上的,虽然很玛丽苏,但这是大女主戏的通病,所以就算了吧(啧这片子很完整的刻画了一个女人是如何在家庭、社会以及时代的影响下,从一个清纯少女逐步转变成一个铁血战士的。
所有战争场面都调过色,灰暗阴冷,体现了在女主心里战争的真实印象:那不是英雄主义飘扬的场所,而是残酷无情的生死场。
每个能从那里侥幸回去的人,都已不再是天真浪漫的男人女人,而是经受了致命打击,浴火重生的死神。
战争,这个人类史上永恒盘旋不去的阴影,令人痛苦且厌倦,它令人不再是人。
从反战这一点上来说,我觉得这个电影做得不错。
女主演得也很好(题外话,我发现俄罗斯女人一旦坚强起来,眼神都很冷静锐利,一个个都感觉像叶皇,民族特性吗)但是。
考虑到历史原型的话,这tm就是魔改了。
人家原型明明是一个坚毅勇敢又有天赋的单身母亲,为了国家自愿走上战场,在击杀了309个敌军后被护送下了战场,没靠过男人,没被迫营业,没被国家抛弃,怎么在这个片子里就变成了战场玛丽苏和国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一枚棋子?
格局太小了。
如实表现史实和女性力量,是会死还是怎么的。
撑死7分。
2024-05-04 10:25传奇人物,选的角度很适当,当情史和个人成长站在特殊身份,能把归因在历史迷雾中步步澄清——它精确指向战争(即人类缺乏共存智慧的愚蠢),而不是其他对人类同样深重却似是而非的主题。
相信你也会不知不觉爱上她,和成就她的那些男士们(恰见此评正是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620822/),她的成长完整恰是战争/人类完成历史觉悟的过程;相信她的后半辈同样精彩,也有不少关键时刻,但这就是本片选材(俄影的少许夸张和戏剧剪裁也存在但可接受)。
Btw,罗斯福夫人做这个引线真最适当不过,现在重现当时奇人辈出的大国气象和历史开放局面,让今天观众汗颜:作为他们的后人,我们真的有比前辈更有智慧有资格拥有这世界?
……可能医生说的对?
“如果没有战争,也许我也不会爱上她”……
过瘾
非常好。恋爱脑女友很可爱。看到有的评论说战争片写什么爱情。正是因为有爱情的对照,战争才显得格外残忍啊。
拍的确实很棒,没想到女性在这次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和不平凡。剧情加爱情,还原的场面真的很真实,好像是自己也在经历一场战争一样。对于她经历了几段爱情,也觉得男人为了保护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或许是战争最大的温情啦!
女狙击手一般都很厉害
太多儿女情长的部分,虽然把电影浪漫诗意化了。 但让人搞不明白到底是在讲述苏联英雄的的309次击杀,还是她的三次恋爱。加半星给插入曲《kukushka》
苏联二战历史上最出色的女狙击手。虽然结构玩了些新,摄影构图音乐也都很好,但重点的狙击战争戏非常贫乏,加那么多领盒饭的男角色既不符合事实也没什么作用。
6,俄国的战争片就是不差钱啊。其实芬兰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的故事也很适合搬上荧幕,而且比瓦西里和柳德米拉可能要更传奇一些
今日头条
侧重点都在狙击手的感情生活上,没有狙击电影的悬疑紧张感。
异常主流刻板,没有特别走心的戏!从一腔爱国热情,到被发现成为战争机器的情感转变挖掘不够深入,这本应成为本片出位的地方结果却在情爱方面着力太猛,略显俗套。
音乐画面动人。越残酷的战争越显人性的可贵,普通人不爱战争却要承担发动者带来的可怕灾难。//这片还告诉我们亡了国的下场多可悲,被自诩继任者的那坨颠倒是非,胡说八道,任意涂抹。每年胜利日还要用黄黑丝带炫耀一番来恶心人。
片名本意是“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以小见大。主人公成为战斗典型后,却因为当局不希望英雄陨落,没有再让她上过战场。罗斯福夫人接见同盟国代表,其中还有中国军人,历史细节做得好。
六七分,对战争残酷性的刻画还行,不停的闪回其实没什么意思,尤其是女主要在白宫,算是劝说美国参战,这种戏份太多,反而能看出自己的底气不足。
远超预期 俄罗斯电影关注人性、人道主义的传统在其中也有一定的体现
是柳德米拉原型本身的故事不够精彩吗?为什么从无产阶级少女变成了官二代?为什么要加入几段爱情故事?不然就不会讲故事了??纯看电影我还以为是美国人拍的呢
不是说不能历史改编,但是你也不能把精髓全改了吧复制一条评论“十六岁时被渣男情人始乱终弃还留下一个孩子,然而作为单亲母亲的柳达没有重演芳汀的悲剧,她一边在工厂当磨工,一边读在职高中,闲暇时在工人射击俱乐部练习射击,读完高中考上了基辅大学历史系,读到大四时纳粹打来,毅然投笔从戎主动参军,拒绝被安排当护士,执意要上第一线,靠着当年练出来的枪法成为一名狙击手,送309个纳粹下地狱之后不幸身负重伤,被斯大林亲自安排坐潜艇撤离敖德萨,而同时黑海舰队也全力将大量军民从敖德萨撤离。这是柳达的传奇。电影拍成了什么?白富美上大学上的好好的,意外显示出枪法后被苏共抓去当兵,被安排当了个狙击手,打起仗来是为何而战呢?根据电影来看是把战场当恋爱的地方了,男友死了还要无比挣扎…(字数超了)
一个字,伟大。另一个字,爱不用说,要用表现。
看了战狼这种娘炮电影,必须看一部老毛子的片子壮阳一下
俄罗斯电影失掉了苏联的魂。
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