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二刷了彭磊导演的电影乐队(follow),感觉比第一遍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还是想随手记下点什么,因为过不了多久就要开始遗忘。
用记录的方式更能够留下一些东西来,我是这么认为的。
二刷相较于一刷的好处在于,不那么会被影片的外表所带着走,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其表达的内容上。
影片的中文名字叫做乐队,英文名字为follow,翻译过来就是模仿。
彭磊将其影片的主旨放在了英文名里。
讲述了一群心怀被欧美摇滚所吸引,怀一腔摇滚梦想却因自身功底不扎实、国内没有良好的土壤而感到前途迷茫的中国地下摇滚青年。
他们看上去有些狼狈不堪、装逼过头。
但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是单纯而真诚的。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当时中国地下摇滚圈的现状。
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喜欢Even这个女孩儿了,虽然我不可能成为她,但她更像我内心的一部分缩影。
她听nirvana,爱柯本到癫狂。
她是披着皮搂儿穿着花裤子背着不会弹的电吉他在街头和livehouse晃悠的北京女孩儿,她想玩摇滚,却什么也不会。
她想站上舞台,想玩男的,却没有人等待她。
彭磊让女孩来做乐队电影的主人公可真是太高明了,她就像带着一道光一般,承载了太多男孩无法承载的东西。
当然还有中野阳、小P、小武几个熟悉面孔。
可能由于本来就是圈内人,气质什么的不用演就对味儿。
我还挺爱这片儿的一股拙劲儿,不管是人物表现还是拍摄。
就像是彭磊本人的呓语,不加修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从小P介绍自己收藏的吉他,到中野阳大谈日本文学。
女主和朋友在野地里采草叶子,再用剪刀剪出大麻的形状。
说好听点叫拙意,说难听点可真是透着一股二逼的气息。
但二刷的我竟渐渐觉得这种处理还挺绝的。
当然还有彭磊一贯的蔫儿坏劲儿,例如每片必有的搞gay情节,客串自嘲等等就不多提了。
再回到标题本身。
影片20分钟的名场面,中文瞎逼翻译版smells like teen spirit听起来让人啼笑皆非。
玩乐队的音乐没学会多少,装逼睡果吸大麻倒是学得一套一套的。
唱片公司不支持、市场没前景。
那么中国到底有摇滚乐吗?
柯特的鬼魂离开之前对女主说的话,似乎表明了彭磊本人的态度:“中国有很多人一直在呼唤我,所以我就来到了这里。
但我不属于这里,我不属于中国。
”虽说悲观了些,但事实如此。
如若音乐人们没有自己的思想与表达,没有扎实的音乐功底,没有真正的情怀、血性与魄力,中国就永远不会有摇滚乐。
但在我看来,这样一批音乐人其实已经有了,只不过他们的数量还太少太少,市场给他们的回馈也太少太少。
其实无论摇滚还是流行,多一些自我,少一些跟随,那就是成功的,无可否认的。
毕竟音乐无高低,表达无贵贱。
就这么一直追随。
直到赵怡文转身走出队伍,往回走。
直到这里,我才能理解,理解我对于电影名字中follow follow的想法。
挺奇怪的一步片子,总觉得连接的有点乱,我不敢说这是我看不懂。
年轻人在这座城市里活着,所谓的摇滚,所谓的文艺,以及所谓的与众不同。
幼稚却又真实,残酷却又引人共鸣。
当科本从家里消失的时候一定预示着某些东西已经不在了。
也许是曾经的疯狂热爱,曾经的想要脱颖而出,曾经的想要对俗世嗤之以鼻,对中国的摇滚现状。
那都是曾经。
无数个作品赞美了对西方摇滚的引进与再发扬,很少有人揭露这个怪现象。
后来发现我也曾这样,有点像是“滚圈的中二病”。
我慢慢发现,赵怡宁做着我曾经做过的事。
说句实话,时至今日,我仍然年轻,但却不再那么去轻易“信仰”或者“信奉”。
我开始不那么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傻缺,虽然我承认大部分时间他们仍然是傻缺。
但除了音乐之外,真的没有东西能够拯救我。
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抱着琴站在舞台上,当然,现实告诉我做不到。
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击碎这个念想,它看上去这么有重量,却往往无足轻重。
赵怡宁走了很远的路,背着一把琴,追随,返回。
我可以这么想,第一个follow是离开,第二个follow是返回。
曾经多么叛逆的,多么鄙视的,多么不屑的,多么无知的。
我听性手枪,我还听深紫。
齐柏林飞艇你知道吗?
中国,没有那个水平,所以我觉得国外的摇滚环境好的太多。
中国没有摇滚乐的时代,中国只有大明星。
我暂且将第二句设为问句形式。
离开,最终还要返回。
不论到了什么阶段,不论什么方向,追随。
她将脸埋在两膝之间,旁边的科本一动不动时,我的眼泪滴了下来。
魔幻中带着浪漫,我在听见《我不想失去你》以及白色寂静的冰面,柔软的冬天与暖帽时,不知怎么就留下了眼泪,这种微妙的共鸣感。
我觉得这部片子在窥探我的内心。
听朋友推荐看的。
从来没见过这么恶心的电影。
所有正常的女孩都应该有这感觉。
小一号粉色的电吉他,上吉他课瞌睡,给科本上香,是所有男人的附属、崇拜者、缪斯,就是不是一个和他们平等的人。
自己想组乐队没组上又回去新裤子干嘛呢?
还以为要讲讲挂盒怎么成立的,结果又是网传梦姐因男人入队的事件。
凭什么女人就不看书 ,不懂音乐,就是脑残粉啊?
里面傻缺的事都让女生干了,全是傻白甜。
你喜欢科本,写自个儿梦见科本抱他就行了,换个女人抱干什么?
几乎不看电影的,这是个例外。
北方的红红的砖墙,楼道斑驳各色的广告,冻成冰的后海,紧身皮衣背着粉色电吉他皮肤细嫩的女孩子,全部的花伦配乐,美得令人心碎。
主题什么的就不要纠结了,一个摇滚明星的自黑,除了冷冷的幽默,还是冷冷的幽默= =伪kurt说中国没有摇滚乐,说我们走过了新鲜与好奇,一切的激情都不复存在了,也许是这样的。
但中国真的存在很多相当优秀的乐队,不必一一列举。
全部的原因在于:摇滚乐不能成为乐手生活的全部。
摇滚乐手终究是在一层华丽的外衣下搞一些我从来都不想知道的东西。
就是这样,我们带着自己的所谓的梦想一类的东西,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依旧为这自己或别人的生活疲于奔命,最终被生活摧残得区分不出当初凭着耳朵就能分辨的major和minor。
当那个女孩子用手脚做鼓,用两根手指敲击midi键盘的和弦,最终搞出一段惊艳的旋律的时候我觉得全屋子的空气膨胀。
仿佛看到了几个月之前的自己。
也许就在不久,我也会突然来一句:来劲了,我们写一首歌吧。
也许几年过后,我们会忘掉自己当初的样子,但无所谓。
毕竟我们都曾经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
费了半天劲找,还充了一个腾讯会员,终于看完了传说中的《乐队》。
下面是正规评论!
我发自肺腑的向我曾经吐槽过的国内低分商业烂片说声“对不起”!
至少你们是真性情的俗,而不是用文艺来骗我。
用片中丁太升的话说,简直是(去掉摇滚)垃圾……但是片子还是揭示了一个现实,当今中国摇滚乐队大多数就如片中乐手一样,知道一些摇滚乐野史和名词标签来武装自己,如果没有大麻就整体创作塌陷。
好了,就先说到这里吧……
十三年前就在豆瓣标记了想看的电影,直到2024年上海电影节终于在大银幕上看完。
可能是为了缅怀逝去的青春岁月。
可能是为了欣赏喜欢了十多年的重塑当年在livehouse的现场演出(正巧6月9日刚在北京五棵松看过他们演唱会)。
可能是为了看看Even的表演,还有江老焉儿、丁太升、熊猫商店,这些都是古早的老豆瓣er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跟晚晚、张辛苑同时期火起来的。
也可能是想重温2010年左右的北京摇滚乐演出情况也是自己最有热情和能量追着乐队们看各种巡演音乐节的时光。
但,真的挺糟糕的,很做作,很尴尬,很奇怪,很松散,很干瘪、很矫情。
如果不是彭磊、新裤子、摇滚乐、Kurt Cobain、独立电影这些标签,不知道还能吸引谁来看。
这部电影更适合在《乐队的夏天》第一季、第二季播出后放映,囊括两届冠军乐队,最终是摩登天空的胜利。
我确实也看出了彭磊和摄影团队反复仰拍女主大白长腿的男凝视角,是感觉不适的,也完全没必要。
如果要体现出青春/年轻有很多种方式,比如一开场女主穿校服就能说明年龄,还有台词里说的都很傻缺那种中二的感觉。
对比索菲娅科波拉在《迷失东京》里拍摄的斯嘉丽只穿着内衣内裤的镜头,没有感觉到色情和别扭。
而且女孩子就不能认真学好吉他吗?
长途跋涉到吉他学校就是随便拨弄两下然后犯困发呆吗?
组乐队就完全不需要乐理知识随便就可以吗?
……这可能就是男女导演视角的差异吧。
一颗星给影片真实记录了那时的北京,喜欢那种赫鲁晓夫楼/苏联风格筒子楼,非常具有北京/北方的城市建筑地域特色。
一颗星给Even,虽然演技很生涩,或者都谈不上演技,更像平铺直叙的素人表演,她有一张非常干净纯粹可爱呆萌的脸庞,选她做女主真挺合适的。
她唱的After Party真的挺好听的,这几天一直在脑袋里回旋。
早就听闻新裤子的彭磊是名新锐导演 今天得以有幸一观其究竟不得不说彭导演还是动用了不少圈子关系 蜜三刀 重塑 Joyside...题材其实很好 但是就如同电影所表现得那样 中国摇滚的处境基本属于尴尬又游离于主流之外 就和片中小P说的一样:“哪怕崔健走了摇滚也在中国火不起来” 多少有志于摇滚的青年又都被生活所逼迫但的确又存在像中野阳所饰演的角色一样朝三暮四又不思进取的颓废人物 而女主角空有一颗摇滚心又不练琴又只死磕Grunge视科本为精神偶像 你说这样能好的了吗 个人以为就是Sid 科本这样的人带坏了一群懵懂的小少年细节挺有意思的 什么张炬和麦卡特尼的贝斯啊 在琴上画Dick啊 跑到荒郊野外找weed啊...感觉 我不想失去你 的这个不插电版还是挺好听的 貌似是旅行团唱的 照例贴个地址吧http://www.xiami.com/song/1769244650?spm=a1z1s.6632057.350708705.1.EeAM6E总之感觉这部片子看下来对中国未来的摇滚发展更迷茫了 不是没拍好 是没Get到点
中国电影缺少这种真实和诚意。
强力推荐。
我们看腻了各种用钱堆出来的娇柔造作,我们需要这种电影。
如果这能算个开始,中国电影就有希望了。
期待下部佳作。
这些给低分的都不知道鼓楼,连MAO在哪都不知道。
如果你不了解北京,不了解真实的生活,没体验过为理想奋斗,倍儿喜欢看美国大片和甄嬛传,就别乱评了。
最早听的一首《你要跳舞吗》爱了然后听了很多我拍的一个mv模仿过《关于失眠的夜晚》影片中,出现的所有歌,走在什刹海的冰面,两个男盆友,等,我都听过原版,看过mv影片中的乐队签约就是自己的经历看过《北海怪兽》的书都了解彭磊的过往有一段鸽子哨,京哨 ,应该是霸王别姬中的配乐视听语言真的很糟糕有点意识流更多的感觉像mv加长版有一段说唱的不错很酷问什么类型是挺讽刺嘲讽的更多的表达现在过去一些乐队的现状无奈,的歌唱
今天感觉挺自在,烧烧香吃吃素看看电影还让我买到了喜欢的书,不过不知道有没有时间去看。
这个电影院感觉真是不错,要是有电锯的周边就好了。
回来有点晚了,想着明天我那种工作状态不经有点恶心。
我都不想承认我是个编辑。。。
想着即使晚睡还是应该写点东西即使写不出什么。
看着这电影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我亲哥,想起他18、9岁的样子,瘦高的身体披着半长不短的头发,想着他大年30还出去,想着在街上遇见他和芳芳,想着他去酒吧驻唱鱼龙混杂把我妈气的半死,想着他领一帮朋友来家里叮叮哐哐,想着他离家出走小女生比我妈还担心,哈哈哈。
他要是看见估计又说你老哥都给你些什么印象啊。
在我心中他的确没什么高大的形象,不就是一情种子么?
长大后才慢慢理解他想去追逐梦想的心了。
冬天我们一起喝酒抽烟他说老妹终于长大了。
前几个月他说:忠孝不能两全。
给我压个半死。
我想我妈也够惨的说的好听,一儿一女,一个学音乐,一个学画画,其实一个早离梦想远去,一个在外面瞎飘。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总是不甘就这么被安排的走下去,我们向往的太多,我们在这个不适宜的环境里还想着遥不可及的东西。
我虽然没有遥不可及的艺术梦想,可是我想通过不同的方式看看更广阔的世界,以前是上学然后旅行然后工作,最后想和那电影里的傻逼一样出国看看,这种想法似乎越来越强烈,不知道3年后的自己是否能如愿?
也许有无数年轻人都向往自己的梦想,有些人死在追寻的路上,有些人还在继续追寻的,昨天听糖蒜2012有点他妈的伤感,没人可以帮的了你,你必须勇敢的走着才特么有可能走向自己想要的东西。
要不谁都无能为力,也许最后你还是离的那么远但是终归你得到了你不去追寻就得不到,而这一切奥秘也只有你能知晓。
即使我哥还是嘴里说着,你哥弹了十几年吉他得到什么了,当初不吃饭在地下室拼命练得到什么了?
除了手上的老茧连自己心爱的吉他都卖了还剩什么了,但是我知道你说你从音乐里得到很多人生感悟那就够了,你的青春岁月即使是被狗吃了他也真实存在过。
我这个音盲多么渴望可以打鼓打的响亮,如独臂一样屹立不倒,多特么牛逼,我想我没有什么资格梦想有天站在舞台上,但是我用你教我菜鸟和弦弹两下心情真特么平静,感觉坐在雍和宫无人的长椅上似地,这多特么神圣啊。
这特么是音乐的魅力,如同那摇滚让我们癫狂的诉说我们不能说的痛楚,这也许也叫梦想。
即使前路还很漫长,即使有时我也特别害怕没有退路,但是我们依旧要保持愤怒,要记得我们有颗摇滚的心,要有烈酒要有远方要有滚床要有激情。
要去希望这世界上每个人都特么幸福的,幸福的和特么安徒生童话似地。
这世界上有些感情有些命运就是没结果的,不为什么,再怎么样都没用,因为你就是你。
“我相信明天会失败 不代表我心里没有爱”
噗 2333 新人奖..
被安利独立摇滚 然后就迷上shoegaze 现在发了疯一样的看这些 看完我再评分
有点燥 来两遍最炫民族风勾勒一下 提提味
居然这么笨拙难看,一正经起来就闷死了,开场近十分钟不出一句台词,那么多废镜头没信息量,一到正常对话就犯作。拍《野人也有爱》时的机灵劲儿不知跑哪儿了,不知选角理由,两个小孩太生涩。为什么是科特柯本,不是伊恩·柯蒂斯或黄家驹?想必李霄峰《少女哪吒》估计跟这差不多,不期待了。
剧情看起来散 但音乐真是好啊 可以出一个原声带 很都市时髦 几处幽默但又心酸 文艺片内个味 我想说剧本深挖一点 就一点不小众了 四星鼓励一下 因为在中国太稀罕了
想起去北京找你玩时,你跟我说的和某个乐队的故事。我们心里都有一个乐队梦,放肆 张扬 艺术 无所畏惧的。但其实当你慢慢走进他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个梦平凡无比甚至比想象的更简陋不堪。谁真的能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又能够做什么呢。大概很多事物都不过如此罢。
满篇彭言彭语 虽然我爱彭磊 可这电影是真难看
半业余半写意的自由文艺创作。从电影拍摄的角度上来说瑕疵很多;但也许导演想要的就是这种随意而游离的表现效果呢。人生本来就是荒诞无意义的,循规蹈矩和瞎玩音乐不都是消磨时光吗。从片中也能一瞥2010s初期北京livehouse的盛况和市景风貌。PS:喜欢《After Party》和《走在什刹海的冰面上》。PPS:全部业余演员,大部分情节演得很尬,偶有几个镜头还是动人的。女主长得有点怪,但真是肤白大长腿。
几个胡同给一分,几个现场给一分,没了
国潮教父庞宽的舞姿和女主的歌声以及UFO令人印象深刻
就知道会拍成这么个样儿,想说什么都像是挠了个痒儿就戛然而止。荒诞又不够完全荒诞,幽默也不够完全幽默,颓废也不够完全颓废,什么都有点儿但又什么都不像。
虽然导演技巧还不够纯熟,但除此以外的其他东西——故事、节奏、摄影、配乐都让人感动
大概就是一大一学生作业的水平,幸好没上映。
我在楼下看见彭导了~
原以为是个小清新文艺片,原来是个搞笑片。片名叫follow,其实中国很多东西确实是这个现状。
挺感人的,虽然俺一个摇滚白痴对其中一些段子不懂。。一星给中间出现的“推荐到广播”,哈哈哈哈
天呐哪来这么多傻逼玩意儿。#最近咋在哪儿都看得到蜜三刀
非常好玩儿的电影,好多梗不是摇滚迷可能真看不懂~
个别段落可圈点。后半段好于前半段。音乐和迷茫成长这个主题纠缠不好的话,容易流于形式。
中野阳太像买志远了!其他的不温不火,感觉彭磊在玩儿。摄影感觉特好。此片一出不知道又有多少低水平乐队要浮出水面了,不过有梦想就好嘛,谁让片子英文名字就叫fo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