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黑洞,误入这个“子妹篇”首先,针对的是电视剧...故事题材为讲述人性的蜕变,人性与物质的关系,很不错..故事推进力及冲突点的设置,很差,尴尬得分分钟出戏...1. 所谓的郁家势力?
为了设置这个冲突点,弄一个老仆人,一个老银行柜员....用这配置来推动剧情?
尴尬不!
2. 戴小混蛋,用来推进剧情,从最开始为自己赚钱坑亲人的混蛋,到最后誓死保卫家人的义薄云天....妈的,看的尴尬不...再说,如果设定他是混蛋...他还需要诚心诚意的和郁青青搭伙逼自家人?
自己早独吞...3. 郁青青....剧本给予她的“传说” 完全没体现出来啊....尴尬不?
4.陈一平在邻居中莫名的“受尊敬”?
很脱离现实好嘛,或者根本没拍出来为什么这么受人尊敬....马恒健之死,只是通过邹奶奶说了句份子钱交上来了....其他时间只看到这个男人与邻居相处方式很冷漠,面子活而已,实际情况是,这类人即使再有学问,也不会受到这般尊敬....6. 陈一平对门新搬进来的换肾租客...完全为了悬疑而悬疑,去掉丝毫没有影响...尴尬...7. 时不时响起恐怖配乐...顾新入职以上,大概可归类于行为与角色定位不匹配....演技方面,陈道明演绎的挺好,只能说这个人角色适合他,印象中,他的角色就是台词少,一说话还准有人听的那种....正如康熙和聂明宇,话少,言出必重是完全符合角色设定,但是这部,话少还言出必重就会给人尴尬...行长的演员太适合笑面虎角色马恒健,老杜小人物刻画的很好...
如果我是一个小屁孩或者小混混,那天哪,这发型,这衣品,全长在审美点上,温婉不失大气。
世家出身,简直惊为天人。
如果我是她的合作伙伴,哦,没落的世家,靠上一辈的人情做掮客赚点小钱。
表面上对她恭敬不过是为了生意。
如果是男朋友,哦,我该拿什么拯救你?
立志振兴家族,却又不踏实肯干。
搞权谋,却又只有小聪明。
天天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鬼混,一群不成器的。
眼里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迟早要被抓的。
终于以2倍速,连拖带拽地在中秋节这天将《冬至》看完了,我的心情也从一开始超长铺垫的不耐烦到剧情发展的引人入胜到最后渴望知道故事结局,经历着起起伏伏。
故事说的是一个老实巴交的银行小职员在各种机缘巧合以及现实推动下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渊,其实到最后花在他自己以及家人身上都没有几万块,可悲的是最后人财两空、家破人亡……一个人做坏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坏事,不做好事。
守好自己的心:勿以小恶而为之。
两个细节:一是陈一平第一次跟戴嘉说他一夜未归发现问题后,戴嘉没有及时阻止,反而无心地说出这是一条发财的路子;二是陈一平第二次拿着钱说要把钱拿来还掉邻居的欠债,戴嘉说先拿去给他弟弟还债。
戴嘉的心性可见一斑,也是在戴嘉和戴威的的各种劝说下,他终于没有守住自己的心,开始了犯罪:从两万到三十五万到一百万、五百万、一千万……心中的界限一旦开始松动,在内外因的作用下,只会走向崩塌的结局!
守好自己的嘴:祸从口出。
如果在意识到戴嘉的贪婪后能够有限地和他“分享”,或者戴嘉能够控制自己不和戴威“坦诚相告”,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知道陈一平有渠道能弄到钱,甚至后来地被威胁、家人被绑架等诸多事情发生。
我一直都觉得,陈一平的罪恶之路,她老婆“功不可没”,都是因为她那张嘴,自己是个伏地魔还不了解弟弟的品性,什么事都和弟弟说……嘴上没有把门,纷至沓来的只有祸事!
守好自己的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这里的人不仅仅是爱人,还有亲人、朋友……陈一平没有遇到好的爱人和亲人,通过身边人的围猎,最终走向犯罪;戴威身边有郁青青和顺子,所以他围猎了自己的姐夫,自己也开始犯罪,同时,他身边有沈囡和谢队长,所以他没有在犯罪的路上越走越远。
选择好的爱人,选择好的朋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有了好的爱人和朋友,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
《冬至》
冬至 (2004)8.22004 / 中国大陆 / 剧情 犯罪 / 管虎 / 陈道明 陈瑾他戴上耳机,打开日记本,写。
耳机里是莫扎特的《魔笛》,日记本是皮面的,平时被精心的收到抽屉里,写字的笔不时需要甩一下。
‘《魔笛》曾经对他很有用,至少在写日记时,日记对他很重要,哪怕心事重重,也要记上一笔,字迹隽永,清晰,带着风骨与骄傲。
冬至前,选择重温《冬至》,是不错的选择,尽管冬至已至,我仍没有完成二刷,所以这篇文字,仅仅针对于《冬至》的前十五集——陈一平正经历着他人生中的冬至。
码字的窗外,一片冬也萧瑟中带着寒意。
作为陈道明剧集中的经典,《冬至》在那个播出的寒冬,给了很多人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尽管导演管虎还未拍出《八佰》。
但彼时影视业欣欣向荣,创作人还未被资本裹挟,对他们来说,作品代表着尊严、卷与,甚至说神圣且不可侵犯。
《冬至》的开篇,发展,乃至于剧集结尾字幕上方精巧的小电影,无疑不透露着创作者们的心血智慧,与如今的特效堆砌,肆意炫技,乃至更多乱象截然不同。
连剧集中人物的名字都是逐字推敲的产物,以其中几位有代表性的角色来说。
陈一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许挥戈,证券公司的经理,挥戈的意思路人皆知。
刘家善,是否真的善。
剧集不断推进,情节铺展开来,里面的每个人物盘根错节相互纠缠。
以齐州银行为原点同水墨画一般溃散开来,直至晕染出一片错综复杂的印记。
与其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不如说这部剧更像是主角陈一平被金钱侵蚀异化的“变形记”,一个每天深夜戴上耳机写日记的人,是如何变成一个麻木狡诈虚伪的人,这个过程更值得细细品味。
不得不说在那个制作扎实,影视与文学相辅相成的时期,国内涌现了许多精品好剧,这与当下一切都被网络化快餐化信息化完全不同,一部剧从剧本开始反复打磨,情节里的每一处都精细考究,如一幅浩荡的人物组图。
从那个包裹开始,潘多拉的盒子就此打开,陈一平坐在屋子中间,手拿软盘,灯光从头顶泻下,面部轮廓的阴翳深邃却透漏着诡异,我们不难猜出此刻的陈一平在想什么。
锅台上咕咚冒泡的清水挂面,商场里拿着价签犹豫不决的眼神,妻子站在珠宝柜台前面费劲的将套上的戒指摘下来。
女儿缠着自己想要一台“奔四”电脑。
病榻上的老蔡行将就木,等米下锅。
后来的徒弟却成了副行长。
自己战战兢兢惨淡经营,却迟迟提拔不上去。
他太需要了,那圆形上的方孔会将一切都改变。
纵观当下,似乎影视剧中对于钱的提示变得越来越稀缺含糊,有时说米,有时说资源,甚至很多时候,连“钱”字都在台词里听不到,是人们对金钱疏远了么,不是,而是贴的越来越近,以至于噤若寒蝉。
《冬至》深夜,陈一平蹑手蹑脚,从大衣下方荡出来的围巾甚至都停止了摆动,他取出黑布,将自己蒙上,一寸寸的挪动,向着二楼的机房进发,监控下,那个黑色的,巨大的,夸张的身影如同鬼魅,又似幽灵,从这一端挪到另一端,至此,冬至
重溫《冬至》戲劇之美,在此部電視劇中盡情地舒展著腰肢。
作爲一部電視劇,這儼然已經是一個非常高的層次了,但諷刺的是,正因爲此,最終既沒叫好也沒叫座。
人們喜歡快節奏的簡單粗暴,對氛圍和戲劇張力不感興趣。
戲劇張力所帶來的快感,遠比那些懸疑片的解謎時刻、玄之又玄的對白、花裏胡哨的剪輯叙事來得實在、來得更加韵味悠長。
極端的《狗鎮》更是排除了人物以及必要場景以外的一切東西,只有劇作的魅力獨挑大樑。
像那些《盜夢筆記》之類的好萊塢大片、《EVA》之類的所謂“神作”,在這種被稱作“老爹電視劇”的不短的40集作品面前,顯得幼稚而膚淺。
兩年前的盛夏,感冒剛好,體力尚沒恢復的下午值得打開電視消磨,忽然在某個電視臺看見陳道明,于是就看了起來,這是我第一次看這部電視劇,後來才知道那是正在重播的《冬至》。
那時,我記得是從前幾集開始看的,一兩集過後便被深深地吸引了,陳瑾、陳道明的搭檔,就算只看演技也是一種享受。
很久沒有每天守著某個鐘點只爲等待某場電視節目了,而《冬至》讓我回味了這種懷舊的小情緒。
通篇基調頗爲壓抑,劇中的生活就像我們的日常一樣,平淡而煩亂,而這才是功夫,故事在生活中展開,從一個人平凡的人開始,家庭與社會、善與惡,緩慢而鎮靜地鋪展開來,就像這個電視劇的視角一樣——以一個故事的親歷者的身份在若干年後將它娓娓道來。
全劇人物相當豐滿,演員們非常出色地將故事中的人物鮮活地站在我們面前,却也毫不過火,只是一個南方小城裏應有的百姓而已;最值得一書的是鬱青青,那種鬼魅而陰鬱的感覺被演員精准地演繹出來,令人叫絕。
每個人在劇中的命運都令人信服而且意味悠長,因爲它太真實了、太現實了。
雖然有些地方不是很嚴謹,但完全不影響故事,因爲這畢竟不是“硬科幻”,沒必要追究那些不疼不癢的旁枝末節。
旁白爲這部電視劇所做的貢獻,除了透徹的感悟與深入地解析故事外,它時刻提醒著我們:這是一個從前的故事。
在旁白偶爾富有哲理的話語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回憶式的感覺,陳一平永遠停留在過去的某個時候。
《大明宮詞》也用了類似的模式,但沒有《冬至》給人的感覺這麽真切。
第十三集,陳一平在走向不歸路的那個冬至夜,他坐在計算機前,面對著那個“是”與“否”的對話框,掙扎了許久。
整整一分鐘,這一段戲完全沒有任何的內心獨白式的閃回,只有陳道明那張痛苦的臉,完全平鋪直叙、樸實無華的叙事正是高明之處,它將你置身于那一刻的陳一平,人的大腦在那一分鐘內所能想到的事情遠遠超出電視銀幕一分鐘所能表達的事情。
而在之後的某一集(具體哪一集俺忘了),陳一平在家一家三口準備吃晚飯,已經踏上不歸路的他面對著孩子,轉過臉去苦澀地哭泣著,那一刻,你確信他只是個普通人。
鬱青青在最後嚎啕大哭,戴嘉享受了一生中唯一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榮華富貴,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不禁瞠目結舌。
而孩子的笑容,是這壓抑的40集唯一的寬慰,絕望中的一縷陽光,仿佛歡樂頌的旋律在第四樂章開始吟唱出來。
一切都將重新開始,生活依然等待著我們繼續奔波。
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第二樂章一直出現在片尾,而最後一集出現了舒伯特的《降E大調第二三重奏》第二樂章的片段。
莫扎特的《魔笛》依然在深夜中咏嘆著……2012-10-27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有鬼节之称,这一天,黑夜漫长,天气渐冷,人们吃饺子,祭祖,给天上的亲人送温暖。
这部叫做《冬至》的电视剧首播于2004年,共36集,剧情拖沓,中间几次想弃剧,但是总有一种回到旧时空的感觉把我拽回来,将自己沉浸在那个即将拆迁的江南大杂院中,看剧中人物在短短三个月之间经历生命的大沉沦,这对自己死水般的生活是一种刺激。
如果天时地利人和,有多少人能抵挡住金钱的诱惑?
陈一平这个老实本分的小人物本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女儿,热心的邻居,每天生活一成不变,晚上还可以听着古典音乐写个三言两语的日记。
随着银行的龌龊之事慢慢浮出水面,再加之外部环境的刺激,在好奇心和亲人的怂恿下,这个老实人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导演不是在向观众讲一个刑侦剧,而是在用故事探讨一个哲学命题: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人性中有很天然的善的成分,也有恶的因子,在正常的家庭社会环境中,加之道德法律的规范,人性会保持善的一面。
但因为环境的刺激,恶的一面会展现。
所以,人性本善,恶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刺激。
这个观点是导演通过蒋寒这个角色传达的,所以,蒋寒尽管面对的都是有罪之人的,但是他都能深入他们的心,因为他知道他们本性不坏。
这一点,导演管虎把人性看得很深,也看得很真。
剧中女配角郁青青这一条线,诠释了一个没落家族的时代悲剧,郁家这个望族的式微是因为时代的缘故,郁青青的哥哥跳楼自杀,以及郁青青一切疯狂的举动都是对这个家族的献祭,身为家族后代,无法力挽狂澜,除了死,别无出路,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在一定程度上,郁青青的所作所为于法不容,但我总觉得这个角色比郁家长女沈囡,这个躲进宗教的女教师,更令人佩服。
陈一平和郁青青,一个想借助时代洪流逆天改命,一个想借助时代潮流再续家族的往日辉煌,但是,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任凭你如何扑腾,都无法逃脱被裹挟的命运。
就如陈一平在日子中所写:这一天将是我生命中的冬至。
这一天,他将潘多拉的魔盒打开,盗取了五万元拆迁款,他清楚的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的,但他还是,被裹挟而去,被时代,被命运。
开始看的时候入戏很慢,因为太多熟悉的面孔了,可称道的地方是大家演技都很扎实,后来慢慢入戏以后觉得在看一幕一幕的小话剧,没有出戏的地方。
缺点是剧本不是很扎实,有些人物写得很单薄甚至有点笨。
这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掌握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信息以后面对的为难和跨过心理边界以后作恶的顺畅,不对,可能像他写日记的习惯一样,他内心是个有欲望翻涌也被欲望羞辱和支配的人,他有心理动机。
中间几集有点垮了,剧本不太扎实,拖沓得很。
后面从戴嘉自杀开始,剧情又入佳境,非常值得玩味,但是和刑侦纪实不同,蒋寒是个直觉派,他的直觉之准确可能是因为他对人的兴趣本身就大过对事的兴趣,从刑侦术语来说是能够掌握犯罪心理,就可以准确预测罪犯的下一步的行动,能够找到他犯罪过程中的蛛丝马迹,把他称之为沉浸式的侦探不为过,很有意思,因为我只在西方有宗教和哲学和心理科学的背景下看到过这种侦破的方式。
更有意思的是陈一平这个人的不平,陈一平从冬至起完全颠覆了从前的自己,颠覆了从前的轨迹,从戴嘉死后又再一次颠覆,心理学预测对他完全失效了,因此蒋寒不得不将他称为老师,哲学意义上的老师,蒋寒带着很多的思索和未解的疑惑离开了,陈一平到最后没有给出任何回应和解释。
唯一可以断定的是陈一平当然不是个天生的恶人,他和白宝山不一样,他内心也没有很多愤世嫉俗和仇恨社会的想法,他承载不了那么多的罪恶,但是他又渴望那样的不平凡,可能是他四十来年本本分分的生活实在是太过好又太多平凡了吧。
我发现陈道明经常演这样的角色,和王志文在黑冰里演的郭小鹏临死前大段独白非常不同,陈道明饰演的聂明宇和陈一平,属于心理动机非常非常复杂,但是表演非常非常内敛的那一型,很特别。
到结尾的时候也不会有过多的话,更不会去交待这个人的心理变化,聂明宇临终前说的是“这回仍然是你输了,得奖状的还是我,你不是一直想逮我吗,求你件事,为我收尸,提前谢谢你了,下辈子再做好人吧”,陈一平最后说给蒋寒听的话是“一个人做坏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坏事,不做好事”。
都很简单,也都在努力地界定好坏,并不回避自己作恶,但是这是忏悔吗,我认为这不是,似乎是他们通过作恶或者说犯罪完成了他们的人性中不断召唤他们去完成的一些使命,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或者没有完成但是不再纠结或者害怕了。
在这个意义上,蒋寒也好,刘振汉也好,虽然他们是正义力量的代表,是警方,甚至是讲求程序正义和犯罪心理的非常优秀的警察,正邪力量在剧本阐述中是如何相像,在人物深度上是远远逊色于这些反派的。
这个剧整个色调很冷,戴嘉,陈一平的人生既不嘉也不平,青青和红叶也都掩盖在郁家一派老朽的气质之下,神经质听墙角的左邻右舍,莫名出现又莫名死亡的求肾女人,有个影评说最后大家都发疯了,我觉得是蛮中肯的,结尾顾新到来,坐在陈一平的工位上,说自己是回顾的顾,温故而知新的新,我和廖小琼反应一样,我觉得蛮吓人的,不是新的故事又开始了,而是人是逃脱不了旧循环和宿命感的。
一直都比较推崇陈道明的演技,无论是《康熙大帝》中的康熙,还是这部电视剧中的一个市井小人物,他都可以刻画的入木三分。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这部电视剧我没有看全,因为去年要参加考试,只能从晚上11多开始看,最终还是放弃了。
但是值得赞许的是,陈道明把一个普通小人物内心的正义、动摇、贪婪、逃避.....都刻画的很深刻,尤其是招牌的走路姿势和手里拎着的一个黑色皮包,仿佛像长在了他的身上。
很想有机会看看科班的教授是怎么评价他的演技,应该是堪称经典了吧。
另外,不能不提的是这部电视剧中集合了多位实力派的演员,精彩的程度一点都不输于陈道明,如他的妻子陈瑾、他的朋友李成儒、警察、银行行长、他的小舅子和孔林,都演的非常好!
我会买一套盘将这部电视剧做收藏的,希望大家都喜欢。
这部电视剧我是完整认真,没有快进看完的。
02,03的电视剧吧。
我是13年看的。
刚开始看的时候想给他起码4星,后来是3星,2星,直到最后看完称为1星电视剧。
看完最后一集,我的感想是,终于看完了。
演员:假模假式,矫情电视剧里面只能看三个演员的演技,陈道明,他老婆,还有银行胖行长。
我是不善于记演员名字的。
但是很多都是熟面口。
陈道明就不用说了,他把这个人物刻画的很到位,从八字脚弓背走路,到老好人的说话,装傻的学问都挺到位的。
虽然有人一直说陈道明演电视剧太假,总是那一个表情。
但个人觉得还好。
陈一平的老婆,是个很熟悉面孔的演员。
看过她演的大法官。
印象挺深。
虽然长得不好看。
但是细眉细眼有中国女人的古典美。
在这里把这个中国妇女的所有都表现到了。
护着丈夫,孩子,有小人物的自私贪婪,泼辣,上一阵的泼妇,冲动。
我觉得她的表演超过了陈道明。
第三个就是胖行长,对这个演员留下印象是从黑洞的张峰开始。
胖子太适合演这种角色,官话套话圆滑就像是他自己本人如此一样。
除了以上三个人。
剩下的都是让我呕吐的演技。
蒋寒。
这演员演过不少角色,警察尤其多。
但永远给我留下这一种印象。
假模假式。
剩下的警察我都觉得是些个弱智。
那个女刑警。
是脑残吧。
哪有一点刑警的样子,蹦蹦跳跳一把年纪,把得瑟当青春,好恶心。
死掉的警察,演员哭的稀里哗啦,我都快笑喷了。
一点头脑都没有。
他哪里牺牲了?
他做出什么贡献了?
根本就是无脑白送死,没制服罪犯,也没找到人质。
刑警队长,这演员总演坏人,这里面和脑残女刑警时不时凑戏搞些让人恶寒的暧昧暗示。
OMG局领导,一天到晚指示,等着你们的好消息,中国警匪片经典一贯的桥段发挥极致。
因为看的太晚。
所以发现里面很多现在我们都熟悉的演员。
《雪豹》里的陈怡。
《家产》里的陈爱萍,我记住了他的名字,柴鸥。
哈哈,深得我心的一女演员。
剧情:故弄玄虚。
很多狗血不make sense的地方。
举几个例子。
刚开始于青青让老叶给陈一平偷偷放了几千块钱。
陈一平最后拿了。
请问这段寓意是什么?
后来也没有再提。
按理说于青青是应该有深意的。
但没有,因为后来于青青威胁陈一平那是因为通过戴薇知道了陈一平知道密码。
所以这段设计的莫名其妙。
陈一平的邻居,姓马的剃头匠死了,最后警察也没有查出来是顺子干的。
就不管了。。。。。。
陈一平的邻居炸臭豆腐的两口子,打电话屡次威胁陈一平,也不知道是干嘛的。
开始以为是勒索,后来也不是,就是一次次的骚扰。
晕死了。
陈一平找富婆捐肾设计转账到国外。
这个太牵强了。
一个人再聪明,就凭一个小广告,不做任何调查就可以那么相信对方吗,认为一切都会按照自己设计的来吗?
血型不相符呢?
女的不爱上他呢?
总之太狗血。
导演:每集开头都反复用小镇拍的风景。
开始几集觉得很美很有意境。
后来就觉得一直多余。
都腻歪了。
尤其是最后还是风景。
烦不烦音乐:是这部电视剧比较好的。
除了魔笛,几个背景音乐都很不错。
最后,对我来说的重大发现。
太震惊了。
一直很讨厌戴微,不是他和他姐姐,陈一平不会落到那个下场。
再加上他和那个一直烂眼哭瞎永远苦大仇深的女人磨磨唧唧的恋爱(为什么她老演这种角色呢?
黑洞里也是),让人烦透了。
但是啊但是,看到最最后,我猛然发觉,戴微,这。。。。。。
他不就是狄仁杰里我们一天到晚提到的元芳嘛嘛嘛嘛!!!!!!!!!
冬自何至 日记 以前有过一篇杂文登载在人民日报上面叫做《日记无罪》(见袁鹰《风云侧记》)。
提到日记这个东西往往是亲人朋友之间谋杀对方的利器,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人甘之如饴道理也很简单:人不仅是谋害自己的元凶,更是最大的帮凶。
譬如有个教授在隐藏了一部分日记之后在新的日记上记载了:今日藏匿日记一批于某地某时。
而陈一平的不同是在于真正有所行动的日子他不过写了四个字:今日冬至。
之后他再也没有翻开过自己的日记本。
陈一平写日记意味着他有一个自己的世界。
就像许彦成不愿意面对杜丽琳,他用废旧木料给自己做了一个狗窝,直到遇见姚宓。
(杨绛《洗澡》)陈一平一直没有这样的艳遇,所以他一直在日记上铺陈自己的方丈须弥。
他写得都关于什么呢?
工作、学习、生活,还有其他。
如果不是作为破案辅助线索,日记也许不过就是一件旧衣服,不同之处在于这件衣服只此一件,亲历亲为。
在日记里有什么也许不能一一历数,但总该有只有他自己懂得的尊严。
陈一平的尊严可以表现为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所有的人都甘心情愿地接受测谎实验的时候他坚决不予以配合,使得审查工作马上可以简单到不用再进行侦破工作,而可以直接定性为这件事就是陈一平干的。
第二件事情是当行长怀疑了所有人可能是肇始之尤,却断然否认了对陈一平的怀疑:这个人没有用,一定不是他干的。
巧合得是正反两个结论都是断然被认可的,周围的人也觉得理所当然,但前提有一点是相通的:陈一平是个没有用的人(警察觉得他是不经吓,行长觉得他不够胆)。
这些揣测和判断很多不止是暗示而是直接告知,陈一平能做的反应就是不动声色。
最后他干的事情其实和发财致富很快脱离了干系,他只是在无声地告诉那些藐视他的蠢人:干事情靠的不是胆子,所以讨论是否够胆毫无意义。
围棋 人生难得一知己,吾当以同怀而视之。
这句话的另外一层涵义就是除非有人要灭了你,否则了解你的人永远不会出现,当然前提你不能一灭就给掐了。
蒋寒是在所有的人都被陈一平弄得烦死了的前提下出现的,出现之后他所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和陈一平下棋。
然后天南海北。
剧中陈一平原来的好友(李诚儒扮演)和他并不是棋友,如果陈一平喜欢打麻将倒是可以凑一个搭子。
围棋古时候被称为木狐,驰骋其中如怒海操舟,舟毁人亡往往是最好的解脱。
棋秤盈尺,但可以放进去无穷无尽地思索和沉默。
两个本来擦肩而过的男人默默地你来我往,他们都没有主动提到案情,似乎只是来下棋,时光就这么流走,大家的路都没有尽头。
棋局之外,大家都锁定了对方是唯一的对手,结局并不是谁输谁赢,而是谁能知道输赢背后的路该怎么继续走。
陈一平何其不幸,经年累月无人对弈,闲敲棋子落灯花,灯花毕剥,棋子和他总是寂寞。
陈一平何其幸欤,还是等到一个人来坐在了棋局的对面,不至于死于宵小庸吏之手。
犹如他写了大好文章,总有人知道他想写的永远在纸上看不到也猜不着。
有人拿起背着灯,逆着太阳,轻叹一声:这样的文章,何必要写出来才被人知道。
魔笛 陈一平喜欢莫扎特,于是便想到莫扎特说:原谅那些庸人。
而这话本来不是莫扎特说的,莫扎特只是放纵狂笑,吐血而亡。
他的敌人意识到他的消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再也没有那狂笑突兀响起,意味着再也没有配被嫉妒被中伤。
陈一平干的事情其实不过就是黑吃黑,借财过路。
似乎是借别人之酒浇胸中块垒,酒喝得越来越多,块垒也随之而神采奕奕,两不相忘。
再多的酒也无用,只是多了个爱喝酒的习惯。
当低劣破旧的电匣子里吱吱呀呀传出"魔笛",陈一平听得非常平静,非常享受,非常沉溺,非常安详。
他在旋律中面对的只有自己摊开的日记,他旋开钢笔,欲说还休。
在他即将崩溃的时刻,妻子也不敢打扰他听音乐;在他卑微苟且的日子里,妻子也不忍心打扰他听音乐。
如果说写日记是一种宗教仪式,管风琴里传出的旋律就是"魔笛"。
那一刻,莫扎特都在陈一平面前匍匐下来,因为他不是庸人。
香烟 在破案的推理过程中,有人质疑罪犯无法离开现场(本格派的密室?
)。
蒋寒近乎忧伤地说:他的确没有离开现场,他在冬夜的沉寂里缩在柜台下面。
伴随他等待天明的除了被抓捕的焦虑,道德感的交织纠缠,对自己人生的绝望和倔强,还有一只只被燃烧殆尽的香烟,还有很多。
还有什么。
男人抽烟经常被斥责为燃烧生命,那么生命是什么,活着为了什么?
自然有责任,自然有担当。
就像活着似乎就是自然的事情,可惜自然的另外一个面目就是往往这些不能足以支撑活着这么一个高难度技术工作,所以必须有附加值的出现使得这场含辛茹苦哪怕是一种苦役,也是一场有高额或者至少是合理回报的苦役。
健康似乎就不仅仅是奖赏,而很多时候还更多是一种生产设备的感觉。
那么就再加一个自然:幸福。
人为了幸福感可以赴汤蹈火,但问题随即而来,幸福是否等于幸福感?
如果幸福感很多时候就等于一切的话,点上一根香烟的时候是否幸福呢,至少在那么多东西在陈一平的心里翻江倒海暴风骤雨,陪伴着他的还有一枝枝香烟。
他看着烟灰被抖落的时候,哪怕不浪漫地以为那是生命的一种遗蜕,他至少可以知道,有东西正在离自己越来越近,但是毕竟也有逝者如斯夫。
亲人 曾经有大量的文艺作品讨论过独囚是最残忍的一种责罚。
也许就是那种被遗弃,孤立,禁锢的感觉就像沙漠那些叫人窒息。
没有人关心,没有人动心,遑论其他。
陈一平活着的一个意义在很多时候是零。
譬如那个妻子在自己弟弟好吃懒做的时候觉得你这个姐夫就是没用。
因为在讨论对她有没有用这件事情大家应该已经有了共识,剩下的就是你这么没有用的人为什么这么点用都没有。
所以她理所当然动用陈一平用生命和尊严换来的东西,(其一生命这种东西其实最不值钱,其二在她眼里不觉得一个没有用的人要尊严这种奢侈品作为常备药太奢侈了)所以她在一步步发觉丈夫已经变成笼中困兽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你说我弟弟会不会有事情?
(她不是不知道陈一平也会有事,但对于他有事她已经习惯了)。
陈一平已经没有了日记,也再也没有时间去听音乐,他还有自己的肾脏。
当妻子这个时候开始争风吃醋大肆吵闹的时候,他平静地指出:我必须变成她的亲人她才会不仅仅把我看成一个卖下水的,她也不会在银货两讫之后翻脸不认人而给自己几分脸。
而以陈一平的智慧胸襟,他何尝要通过卖下水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因为他觉得他的下水都比不上猪的下水,因为他下贱,因为他没有亲人。
陈一平最后的结局是疯了。
他用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办法(法理和情理)逃脱了这个世界的折磨,他真的不再需要亲人了。
他都不是人了。
下午 陈一平也有快乐的时候。
当一切只是萍末微兆的时候,当蝴蝶的翅膀刚刚开始挥动并没有渲染出滔天巨浪的时候。
陈一平莫名其妙得到了两万元的奖赏,他给妻子买了首饰,然后全家一起去挑选女儿觊觎很久的电脑,晚上还去镇上最大的饭岛饱餐了一顿,全院的邻居都看在眼里,大家至少在表面上不得不向他恭喜:陈老师今天大出血啊?!
陈一平近乎羞涩腼腆地说:没什么,没什么。
这一刻的陈一平是幸福的,幸福得如此具体,幸福地如此天风浩荡。
但下午是什么,下午就是马上要天黑之前的一段时间,既然是一段,自然很快就过去了。
冬至据说是一年里可以美美睡一觉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夜最长,昼最短。
其实,很多时候也就是一种感觉,长短不过就是"可堪"与"何堪"的距离。
冬至何至?
不招自来。
陈一平知道这一点,所以他缓慢而坚决地走入冬天的深处。
---这部电视剧是拍得非常糟糕的,但陈道明的演出五星都不止,迄今为止这是我觉得最好的电视剧演出。
但,同时这个电视剧实在非常糟糕。
剧本漏洞太多,但也不能掩饰它是一部好作品,明叔的表演就不说了,脑残粉……还喜欢上了那些旁白和魔笛……人其实挺悲哀的
在最受折磨的时候看这个。让这担惊受怕掩盖现实的压迫。
杀人之平常如不小心踩死了一只蚂蚁。
前面还不错,后面很拖沓催眠。后部分剧情也不太符合基本逻辑,越演越荒诞。还是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演员演技也都不错,不忍心打太低分数。可以看看!比《黑洞》差点。
这剧还有人打五星四星,都是咋想的,纯属耽误时间,编剧脑子进水
没有太多的惊喜,可能是故事本身的问题,不过,人物各方面表现不错,可以看看!!老陈的片子是要支持的
烂尾,20集以后没啥意思了,8.3怎么来的?
漏洞百出,逻辑混乱,侦查程序有硬伤,冗长,越往后情节、对白越傻逼
如果你真的太闲了 那就看看吧 不过也要三倍速
1.陈道明演得不错,但并不是这个角色的最佳人选。2.反面人物和正面人物刻画的都不是很好。3.剧情故弄玄虚。
故弄玄虚,又臭又长
内地就数陈道明演技最高
以前想起陈道明就是康熙皇帝,霸气帝王,这是第一次看到他演绎的普通人,驼背、八字脚,一个普通的银行职员走上犯罪道路,而且走上了路就回不了头,钱偷的越来越多,为了出国要舍弃一个肾,妻子允许丈夫勾搭女人,直至最后致人死亡。人生就是这样,一失足成千古恨,一瞬间而已。
一部演着演着把男主演没的戏
又臭又长,情节缓慢,
剧情拖得想骂人,听不得蒋寒在那旁白bb。两星送给道明叔。
漏洞颇多,剪辑稀烂。常常闭上眼看这剧情,都被熏得够呛。
陈道明饰演卑微懦弱的银行小职员很绝。之后心理上的逐渐转变也演绎的很棒。但是我不喜欢这个剧的故事以及其他几个副线的人物。
这部剧真好看。尤其是前面二十多集。不能干别的。得盯着屏幕看。人物关系、内心活动、每个人做的事等都特别复杂。陈道明陈瑾刘敏涛等演员的演技是真的好。
补标,居然是管虎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