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孤味

孤味,Little Big Women,Guo Mie

主演:陈淑芳,谢盈萱,徐若瑄,孙可芳,丁宁,陈妍霏,张钧甯,杨一展,张翰,龙劭华,洪都拉斯,于子育,杨闵,许怀民,庄心瑜,蔡海殷,陈家逵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话年份:2020

《孤味》剧照

孤味 剧照 NO.1孤味 剧照 NO.2孤味 剧照 NO.3孤味 剧照 NO.4孤味 剧照 NO.5孤味 剧照 NO.6孤味 剧照 NO.13孤味 剧照 NO.14孤味 剧照 NO.15孤味 剧照 NO.16孤味 剧照 NO.17孤味 剧照 NO.18孤味 剧照 NO.19孤味 剧照 NO.20

《孤味》剧情介绍

孤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林秀英(陈淑芳 饰)是台南赫赫有名的餐厅老板,在丈夫(龙劭华 饰)无声无息地离家后,便靠著卖虾卷独自抚养三个女儿长大成人,不仅把虾卷从路边摊卖到开餐厅,三个女儿更是成就非凡,大女儿阿青(谢盈萱 饰)是国际舞者,二女儿阿瑜(徐若瑄 饰)在台北当整形医生,小女儿佳佳(孙可芳 饰)则接手自己的餐厅事业。眼看就要苦尽甘来,秀英却在70大寿当天接到丈夫离世的噩耗,在替这位有名无实的丈夫筹办丧礼的同时,竟意外迎来了另一位陪伴丈夫度过晚年的女人,令她不得不再次面对内心埋藏已久的怨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追分成功床事不过三高龄化家族银河护卫队:假日特辑达道里爪哇火线时速二十五爱着夏至日读心师隔空投送狼烟北平我为钱狂求求你,表扬我离婚律师蜘蛛抚恤金争夺篇灵能百分百IIOVA记忆爱在湘西数字追凶第一季比利小子第二季逆天奇案2死亡约会神话任务第三季锦绣未央雪豹突击队之特战枪王铁斧惊魂女巫不存在空难解密第二季方舟一号第一季布兰奇区第一季

《孤味》长篇影评

 1 ) 无题

22.02 首刷:对《饮食男女》的拙劣模仿23.09 二刷:castration symbolique(象征性阉割)的典范:象征界父权法则的载体(离婚协议书)始终悬置,母亲以对失落客体的fixation fétichiste(恋物式固着)逃避欲望匮乏。

随着实在界入侵(陈伯昌之死),家庭被迫直面被压抑的实在界创伤,reste non symbolisé(无法符号化的剩余)撕裂了家庭表面的和谐,直到其被满身伤痕地缝合进象征界网络。

25.02 三刷:现实的残酷更能照应出这童话般设定的抚慰之处。

这场与父债和解的好梦里,没有歇斯底里,没有风声鹤唳,没有暗潮下的来日方长,只是在生老病死面前超脱过往,沐浴在最真挚的情感里深情抚摸伤疤。

你可會給我一次最初信任,如面前如此醜惡都不轉身。

能让所有缘分随着一张白纸火化,是件多么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啊。

可“孤味”一词无不在讽刺现实:主体无法逃避的,在三界的裂隙中通过métonymie du désir(欲望的转喻)不断追寻却又永远延宕的生存状态。

 2 ) 孤独之味

《孤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几乎完全摈弃男性角色,以全员女性角色讲述一个中国家庭的悲剧。

这么看,它不是典型的,带着创作者的一厢情愿;与此同时,极端的设计又让它将中国家庭内部的悲剧根源暴露得更加彻底。

虽然完全是女人的戏码,却又不是女性主义,它依然在探讨男性中心主义在一个父亲都缺席的家庭中产生的深渊影响。

男权是中国家庭的核心,死去的男人如同幽灵般笼罩着这个悲剧家庭,阴魂不散。

他既维系着家庭成员间隐秘的联系,也让他们碎裂得更加惨烈。

在此前,他虽然早已离开,但因为尚存于世,家庭仍然隐秘地围绕着他运转。

而如今,他真的离世了,家庭失去支柱。

借由他的离世,家庭成员再次走到一起,往事被重提,伤口上再次洒上盐。

这是不可避免的,是遗忘之不可能性。

每个女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和他扯上关系,即便这不是必要。

家庭作为社会运转的细胞,男权是其核心,这种核心已经深入到女性思维内部。

电影不是以一种批判的姿态反思男性中心主义或呈现女性主义议题,它以极端的视角审视男权在中国家庭内部的渗透。

电影提供了一个面向,引发我们思考,却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3 ) 《孤味》中的文化意味

早前听到一个极端观点:“大陆有历史没文化,台湾有文化没历史”,杜教授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合理性:文化的概念不仅外化于历史建筑、遗迹、馆藏品等物质形态,传统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更是不容忽视的,相比高速现代化、科技化、理性化的文明大陆,传统的儒道佛法等思想文化积淀似乎更容易在台湾小岛找到立足之地,而且深深融入了他们生活方式与行为观念里。

本着这样的视点,我看了电影《孤味》,因为觉得海报与简介流露的亲情和爱情元素最能揭示情感与人性,且高票房与高分某种程度体现着大众主流价值观念,结果影片惊喜地超出我的预期:传统观念渗透在里里外外,可以说是一部完全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电影。

凭印象简单罗列一些:明:佛道斗法、折元宝、等头七的丧葬民俗、红丝带、捡石头的迷信观念、每年祭妈祖的生活方式、大量的佛堂背景暗:“夫妻就是要一辈子”的传统观念、缘分的多次提及,私生活乱与癌症的关系这种有口无心的愚昧的小细节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作为切入点,有助于帮我们深入人物,从而理解他们行为的合理性,才能发现影片的真实与导演的细腻,否则很容易将几人的感情纠葛片面地理解为“一次渣男与父权的胜利,传统女人的悲哀”,而忽略了导演最想传达的精神。

陈伯昌作为丈夫,有生活情调(情书是暗示,月光下给孩子洗脸的情节十分动人),曾经有理想(警察),有着稳定收入,一生心怀愧疚,且没有埋怨过妻子(至少没有说出令妻子难堪的真相)。

最终造成今天这个局面的,林秀英恐怕是难逃其咎的。

是她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从物质角度上嫁对了人,偷印章才有了后面的事,更可以合理推测她在创业的策划与执行中的角色。

不喜欢母亲掌控性格的阿青深深理解父亲的“不得已”(如她自己所说),她的半流浪逃避状态与爱自由的性格与父亲是最像的,对母亲来说也是最难掌控的,最“麻烦”(“不要又给我惹出什么麻烦”)的。

电影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儒道的渗透方方面面,就不赘述了。

小到言行细节,大到对人性情感的拿捏,影片真实地呈现出台湾的传统生活方式以及背后的观念。

特别是几姐妹生疏又紧密的感情,长辈对小女儿的隐瞒。

电影的主调是淡淡的孤独和哀伤,有生死抉择、爱情背叛、家人疏离、成长困惑,时不时会赚人几滴眼泪,但戏里戏外全程没有恸哭,内在人物的哭戏都是极为克制和压抑的,如果我们还记得头七夜里独自立在灵堂的蔡小姐,佛堂里听到丈夫旧闻的林秀英。

可能因为这部电影压根儿不是要拍一出悲剧,想要展示的只是生活而已。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这样的真实的一家人,且“全台南”都知道他们的故事。

影片还让我想起了《气球》——另一部同样颇具地域民俗色彩的中国电影。

也许是我无法理解他们的信仰,电影传达了一种带愚昧落后的迷信意味的宗教观;或许也是因为导演将信仰与生命绝对对立了,以“文明”的角度审视,我自然更要同情觉醒的新女性。

结局虽是开放的,但不论女主人公做何种选择,都注定是悲剧,因为矛盾无法调和。

而在《孤味》里,我看到了生命与信仰的和谐。

片中人物的观念恰如其分地体现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上,传统文化虽然还带着仪式,但愚昧的封建性已几乎不存在,或说不构成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因,而以一种人生态度的形式贯穿始末。

看看结局就知道,即便是个悲伤的故事,两个女人迥然有别于那两个一爆一飞的气球。

蔡小姐由衷的带泪的笑,林秀英潇洒的签字与高歌,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女人或说生命的坚韧。

影片似乎也不想制造什么对立,至少在爱情主线上,这在一开始就由林秀英表明了态度:“干嘛要找她对峙,她不过是个被骗的傻女人”。

她不过是好奇,表面上是好奇那个女人,实际更好奇消失的丈夫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放不下的是自己的过去。

而这过去,她深知很大部分是她自己造成的。

也正如此,当她听到陈伯昌一直守着真相,没有埋怨过她后,她不仅感受到了那缺失了二十年的爱,更对自己释然了,并大方地告诉女儿们真相。

我认为离婚协议书的签署只是她向过去告别的一个仪式。

最后有个疑问,不知道片中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在台湾普遍存在呢,还是说像小澄那样的新一代越来越多了?

 4 ) 要高高兴兴过日子

因为一个巧合,知道了这部影片。

先是去看了30分钟版本的短片,然后觉得整个故事框架是很有深意的,所以又找来了两个小时电影版本来看。

相比30分钟的短片,电影123分钟的时长也让更多的细节有空间发挥。

因为先看的是节奏紧凑的短片,所以在电影版本中我对这个故事里没怎么露面但一直参与其中的男人陈伯昌有了更多的了解。

不得不说明星演员们的演技很好,把角色不同时刻的情绪表现得很好。

甚至让我感觉到了和短片故事有所不同的意味。

或许是为了迎合更加传统的市场所做出的适应性的改变,让我不禁想起《俗女养成记》第二部。

但我又觉得,这种改编,距离现实中的样子更近一些。

现实生活就是会有不美好的地方,孩子就是会受到遗传的影响,继承父母的气质与性格;丧偶式婚姻就是会给主持家庭的人很大的压力,紧张的亲子关系也随之而来。

大家都不容易,生活没有艺术那样的唯美。

大家都相互隐瞒,以为不说是对对方好,或许也真的是这样。

癌症复发的女儿告诉母亲,也只会获得母亲的过度关心,觉得自己身上的压力更大。

在缺失父亲的过程中,她们也在给妈妈当丈夫。

影片中穿插着生与死的话题。

父亲陈伯昌去世了,二姐也面对着复发时日无多的癌症,这是生命的结束。

而早些年没有能力养活而过继出去的女儿在生父的葬礼上安慰着生母,她也即将成为母亲。

会说情话的男人容易获得女人的芳心。

台北的信佛的蔡美玲和台南信道的林秀英,是两个很不同的人。

就像是佛教和道教的不同价值观,两个女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同。

这种不同在买蓝色服饰这里得以体现。

最初林秀英是敌视蔡美玲的,可是最后却获得了蔡美玲三言两语的点拨,最后放下对陈伯昌的执着,签下了二十年前陈伯昌写好的离婚申请书,成全他的愿望。

最后的葬礼,为这个家庭做了一辈子主的林秀英,也放下了,离开了,留给蔡美玲一个名分。

在这个故事里,每一个女人的日子都不好过。

大女儿陈宛青是一个自由的舞者,为了自由放弃了很多。

二女儿陈宛瑜为了高薪在台北做整形医生与丈夫孩子分离。

三女儿陈宛佳要照顾母亲留在家乡。

外孙女小澄要为了去美国留学上不喜欢的托福课。

蔡美玲没有合法身份却一直陪在陈伯昌的身边,在他失明之后照顾他的生活,还要面对葬礼也不能以合法的身份主持仪式的情况。

每一个女人也都在继续过着自己的日子,处理着她们的人生课题。

忘不了癌症复发的二姐和妈妈说的那句话:要高高兴兴过日子。

旁观这个故事的我,也记住了。

 5 ) 爱与束缚

中国台湾电影《孤味》(2020)应当是反映“爱与束缚”这个主题的。

“爱”是高尚的,“亲情之爱”更是神圣。

然而,有时“爱”得不当,爱就变成了“负担”和“束缚”,如果爱者始终不觉醒,那么结果必然是:他会感觉到“付出的爱收不回”,而被爱者也会感到满心亏欠和委屈。

本片就是通过女主林秀英一家上下三代人的故事来展现这一主题的。

林秀英是个典型的中国家庭妇女,付出爱的方式也非常“中国”。

为了表达对丈夫的爱与支持,她偷自己父亲的印章办贷款给丈夫做生意,不曾想生意失败,丈夫承担不了对林家的亏欠,离家出走。

结果,她自己的父亲一病不起,为了保护女儿不至于失去娘家的支持,这位父亲将偷印章的罪名转嫁给了她丈夫,自此,她丈夫背负这个罪名生活了一辈子,并未向任何人说破,显然,这是她爱的回报,反过来,她又感觉亏欠丈夫的了,这就是她后来为何放手,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将葬礼上妻子的席位让给了丈夫后来的伴侣的原因了。

她独自抚养大3个女儿,对孩子们也是付出了满满的爱,但就是这无私之爱让三个孩子颇感不适。

大女儿崇尚自由,不想要任何束缚,所以抵制母亲的爱也是最强烈的。

她明确说母亲的爱是一种压力,不想欠母亲的,甚至从未对母亲的爱和付出说声过“谢谢”。

显然,她对母亲的爱的方式是非常反感的。

二女儿虽然从小乖巧,努力读书,但后来从医也不是自己的理想,只是为了保持母亲与其娘家人的联系,她才作出如此选择,显然,为了母亲,为了对得起母亲的付出,她是有怨言和委屈的。

小女儿对母亲的关爱也开始有不满,,即使母亲非常疼爱她,将自己创业的餐厅都传承给了她,但在父亲的事情上,她也不会当然地就站在母亲一边。

当她母亲想以自己的关爱和付出来来压制她的反抗时,她竟将母亲对父亲的“无情“和母亲对自己的”爱“分得清清楚楚,可见,裹挟着私人目的的爱已不能成为亲情对抗的法码。

当母爱需要回报时,对孩子来说,就是负担和束缚。

在个人感情方面,大女儿同样不想有束缚,即便结婚了,她也不想因此受约束,这是不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不是对束缚型母爱的另一种反抗?

或许就是她看到母亲“不放手”的痛苦,她在婚姻上才如此轻率。

这种影响可能也延伸到了二女儿,当她丈夫接了一通电话,她就误认为他在劈腿,当她丈夫说要跟她商量事情,她当然地认为这是要谈离婚;,而且,他们都有经济自主,婚姻并没旧时那么大的约束力。

所以,她也不会像她母亲那样紧抓着婚姻不放手。

另外,这种母爱是会遗传的。

二女儿一心想送自己的女儿出国读书,她不想女儿重复她“考试读书,结婚生子”毫无选择自由的人生。

虽然女儿也声明,这不是她的选择,而且,“代女儿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满足她自己愿望,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这种替代满足的做法同样会给孩子造成负担和压力,所以,当孩子看到她不高兴时,马上说了一句,“我也不是讨厌去美国读书啦,我只是想和你们在一起。

”可以想象,如果孩子出国后变得不顺利,或者顺应母亲愿望的想法占上风,那么,到后来她即便学成归来,也不会轻意放过她母亲的,至少会像现在这样,言语上的清算是少不了的。

所以,对于这种母爱,无论是爱与被爱,都应当要反思了,尊重孩子的选择,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文/石板栽花 2021年2月9日星期二)

 6 ) 我想我会理解您,母亲

2021年的倒数第三天,看完了一本书;倒数第二天,看了一部让我深思的电影;最后一天,爬了座经常爬的山。

读书,看电影,写文字,运动,是我一直以来喜欢并坚持的事情。

说说这部《孤味》。

作为2021豆瓣华语高分电影榜单第二名, 可谓实至名归。

注重人文情怀、反应社会现实的台湾电影一直是我的菜。

这部电影也=毫无例外,对于我而言,电影除了主人公获得解脱的主线外,我更看到了不健全家庭带来的童年模式给三位女儿造成的影响。

对此,我不禁回想起我母亲的大半辈子,转变了这几年来对她形成的认识,开始从内心里真正理解她。

回到电影本身。

母亲和父亲之间的纠葛之深,即使在父亲去世之后,母亲也无法消除内心对他的恨。

这里用“即使”显然是不恰当的,不是当事人,他人永远无法体会和理解母亲的心情。

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感同身受,如果有,那一定是也经历过同样或者更加深刻的伤痛。

且不谈这纠葛谁对谁错,谁错多谁错少,在母亲那里,它实实在在造成了伤害。

她一人抚养三个女儿长大,她们都小有成就,这其中的艰辛,倔强和踽踽独行的坚忍,在三个女儿那里,也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行为模式。

大女儿对家里的事知道最多,母亲大概大部分的事只向她倾诉。

因而她承担了更多,也“遭受”了更多。

从她对婚姻的选择,对男性的态度,可以看出童年给她的影响是严重缺乏安全感。

所以婚姻不是归宿,她像风筝一样飘来飘去,和男性的关系较为随意,缺乏“责任感”,对身体也缺乏正常意义上的“责任感”。

这是父亲带给她的影响,父亲角色的缺失,即是安全感的缺失,无论父亲有无过错,抛妻弃子多少年不联系对她的成长来说都是安全感的匮乏。

徐若瑄饰演的二女儿,带着妈妈的强势。

对她自己的女儿,俨然母亲当初对她一样那般的控制。

在理性上,她是更能理解母亲的。

也是更“正能量”的,但缺陷依然存在。

就是缺乏沟通。

她对丈夫,对女儿,均缺乏沟通。

四女儿是整部戏中和母亲冲突最大的,却也是和母亲一直生活在一起的人。

也许正是日久生厌,小的矛盾会被累积,会被放大,会一点即燃。

在对待父亲的葬礼问题上,她毫不犹豫的站在了蔡阿姨一方,和母亲对抗。

是父亲的葬礼让两人这么多年的矛盾更加凸显,并得以爆炸。

在四女儿这里,爸爸的出走妈妈有着更大的责任,她对父母之间的事知之甚少,但从母亲强势性格的推断,和蔡阿姨的温柔对照,主观认定妈妈是有责任的一方,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应该”。

你应该原谅爸爸,你应该遵从爸爸的遗愿,你才是那个应该说道歉的人。。。。

爸爸离家出走,就是因为你这个样子,不让人干喜欢的事情。。。。

在四女儿的角色中,我的内心触动很大,在她一副恨恨的表情上,我显然看到了我自己。

曾经我对我的妈妈说出这样的话:就是因为你脾气这么不好,这么不服软,这么故意反着说话,所以才和爸爸吵那么多架,所以爸爸才会打你。。。。。

”时至今日,我才能猜想,我说出这般话,对妈妈的二次伤害。

我怎么能以自己的眼光,限时的处境,去评判当年的您的所作所为?

现在想来,如果换做我是您,能不能活到今日,绝对是个概率极低的问题。

就这样简单的对比,我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甚至否定您,我的妈妈?

是的,妈妈性格急躁,遇有不遂心的事总会叨叨,说来说去,有时候又把旧事提起,没完没了,说话也会阴阳怪气。

妈妈这些行为模式,何尝与她小时候的遭遇不无相关。

自幼双亲离世,带着二姨,不跟亲人,自己独自成家,十多岁的身躯,干着和大人一模一样的活,承受了太多生活的苦与无法言说的伤痛。

她的性格,她的行为模式,只是她保护自己保护这个家的一种方式。

而我,从小听她讲诉她的心酸史,那时候就想着一定要快点长大,保护妈妈。

可是渐渐长大了,独立了,有了自己的判断,也看到了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无形中,那种对母亲的偏爱,慢慢倾斜,越来越靠近父亲。

是的,父亲不善言辞,不多说话,万不得已,逼急了直接拳脚相向。

妈妈深受其害。

在这些年,对于母亲的性格问题和行为模式,从理性上分析越多,越忽视了她的童年模式,也越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才会有那番伤人的话来。

这部影片,无疑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冷漠与无情。

任何站在制高点对自己的至亲进行评判的做法,都是伤人的。

我的妈妈,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再也不会对过去的您,做任何不恰当的评判。

而是慢慢感同身受现在的您,一起变老。

爱您。

2022,您的健康和快乐,是我心愿之一。

 7 ) 梗概

台南,林妈早鱼市买吓,台湾版本喜宴,三女儿接手了餐厅,大女儿是舞者老师,二女儿是整形医生。

林妈接外孙女,原来《孤味》是首歌。

三女儿发现菜单被母亲改了,蔡阿姨电话告诉三女儿来医院,父亲用台湾话说着想回家,母亲寿宴碰上父亲丧礼。

弟弟来了,原来弟弟是医院院长,姐夫死这了。

二女儿孕有一女,欲送美国读书。

弟弟上台夸二女儿,然后大女儿果断上台切歌,不能偏题,这是母亲的生日。

林妈带着外孙女来医院找丈夫情人的电话。

年轻的时候,林妈还只是一个一个小摊,外公给林妈离婚协议书,林妈好漂亮,外公花花公子形象,林妈认为,夫妻是一辈子的,价值观我喜欢。

大女儿来医院,见那个前妻和女儿去加拿大,独自在医院的男人。

一家人在客厅吃饭,说起父亲的伤疤,原来是年轻的时候,林妈带着两个女儿拿着菜刀杀到旅馆,外公开窗跳楼划伤的,竟然还要垫钱给宾馆,疯了。

从台北来的诵经的人来了,小三也修佛,林妈问他俩十几年了。

林妈陪着外孙女上托福课,林妈来到台北找蔡小姐,结果找到了酒吧的女老板,得知二人回了台南度假,并且每年都给妈祖娘娘上香。

林妈的弟弟讲当年外公赞助很多父亲生意,但是还要找女人,结果二女儿不服,说陈姓不归林姓管,我看是林妈对这些女儿太好了,让他们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也生活得很好,不然他们不会不恨父亲。

小女儿和小三在一起走,路过父亲当警察时候住的老房子,蔡阿姨还温柔,显得林妈很强势,但是小女儿真不懂事,还嫌弃林妈责怪父亲什么都做不好,蔡阿姨给了小女儿父亲从台北带过来的咖啡糖。

大姐身体的肿块复发了,林妈吃过期的东西,二女儿和三女儿吵架。

孙女问起林妈外婆怎么被外公拿下,林妈拿出了情书盒子,外公耳根子软为人做保,可能也是导致欠债原因。

晚上大女儿来到三女儿房间,趴到三女儿肩膀,像小时候一样,问起爸过世的样子,大女儿开玩笑自己过世的时候可以握着自己的手吗?

二人看着小时候做的玩具,手牵到一起。

大女儿要离婚,丈夫不离婚,大女儿自由的风筝hh,笑死了啊。

蔡阿姨来悼念,疯了吧老三还说谢谢你能来,煞笔吧……林妈给蔡阿姨打电话,接通不说话,挂了。

林妈来寺庙求大女儿健康卦,遇到蔡小姐,原来当年丈夫为了扳回一局才去偷林妈父亲的公章,结果输了,导致林妈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有点狗血。

蔡阿姨把一对金戒指给了林妈,红布包,可能是当年的婚戒吧。

林妈把女儿叫到一起,谈话,屋外下雨,原来当年印章是林妈偷的,因为林妈父亲担心林妈没有娘家人可以依靠,所以谎称是女婿拿的,然后大舅二舅小舅断绝了来往。

林妈散金,四个红包,原来还有个三姐。

林妈把n年前的离婚协议书交给女儿,放到葬礼,自己则坐在出租车上,穿过桥洞,迎来新生,最后来到葬礼的是蔡阿姨,让我共情一个在世时隐让最后葬礼C位的小三?

理解不了,林妈没做错啊,但是我很喜欢这个电影,不知道为啥,可能是对生活真实的堆砌饿。

蔡阿姨向夫君上香,生前没和林妈抢男人,但也顺了自己内心,林妈在出租车上唱歌,幻想老了的丈夫和自己对唱,葬礼的照片也变成了老年的时候,当时林妈想要年轻的时候当遗照,可能,林妈放心不下的,是年轻的爱自己的那个丈夫,而现在的老的,是蔡阿姨的丈夫。

 8 ) 孤味

导演讲故事的功底还是不错,娓娓道来。

看出了是枝裕和家庭片的感觉,做菜也想到了《饮食男女》,只是没那么细致。

菜品的五味就像人生的百态。

一个传统女人的一生,丈夫逃离 ,她苦苦坚守“做夫妻就是一辈子“”,独自抚养三个女儿长大成人、成材,自己把事业做强做大 ,直到老公死后才签下离婚协议书,最后也让老公的情人在告别仪式上坐了正位。

影片没有制造很强的戏剧冲突和爱恨情仇来强调“渣男” ,所以觉得电影有些理想化了,甚至似乎感觉“三观”有些不对。

虽然电影想讲母亲的和解和放下,但不必强行为渣男洗白。

三个女儿虽然都在中国家庭和强势母亲的环境下成长,小女儿似乎更不理解母亲,但也应该都能体会到母亲含辛茹苦把她们抚养大,特别是大女儿二女儿都看到了父亲开房出轨,母亲还要为他付钱,家里没钱抚养送走三女儿的情景,还站父亲,真的有点不明白。

反而更觉得老母的不易,但也看出传统母亲对父亲深沉的爱,那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管对方再多恶劣,也要一直等待和忠诚的爱,甚至还有点是因为自己偷盖了父亲的章而导致丈夫逃走的自责……灵堂宗教battle那段很精彩,是她内心的不甘和执着,其实早该放下,何必让“渣男”苦苦捆绑一生。

“人真的很奇怪,明明知道对自己有害的还是会一直去做,”“你留在这里人生就是考试、读书、结婚生子,出国你才有更多选择”看来二女儿是深懂国内环境的,另外谢盈萱也太瘦太美了。

 9 ) 往事如云朵,思念拨不开。

从《孤味》中可以品尝出一种关于原生家庭故事的惠风和畅、内敛质朴、感慨万千、细腻感人的味道,类似《花椒之味》、《一 一》、《父后七日》、《海街日记》、《入殓师》、《谁先爱上他的》以及《饮食男女》。

影片剧情中并没有安排过分的煽情,在一些插科打诨中却藏着深深的感伤,一众老戏骨则将克制、隐忍、牵绊与关切的情绪演绎得很是惟妙惟肖、动人心弦。

丧葬仪式上佛道同堂、原配与红颜隔空斗法的桥段设计得很巧思、很幽默(内敛+1),与结尾部分的剧情反转形成了前后呼应,令人百感交集、荡气回肠。

“若你不愿演一出戏,那怎能将戏演得好看?

往事如同云朵,思念的情绪拨不开。

” 放下执念,学会释怀,和解,放下,夜空中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徐若瑄唱作的片尾曲《别人的》应时对景,哀而不伤,余音袅袅。

 10 ) 质疑母亲 理解母亲 背叛母亲

蒋方舟近期在看理想上开了一个音频课,名为《母女关系》,这个小课要讲10位女作家的写作以及和母亲的关系。

在课程的发刊词中,蒋方舟说:我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是因为和很多同龄的女性一样,我也面临着非常真实的生育焦虑:要不要生育?

如果生的话,会不会后悔,如果不生的话,会不会一辈子后悔?

因为这是一个无法撤销的决定,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她又说,她的母亲为了她,牺牲了一切时间精力社交。

而她自己知道,她是做不到的,正因为这一点,让她对生育产生了焦虑。

她现在正想写母女关系方面的小说,在写作的同时,她看了许多女作家写的这方面的内容,在这些不同的文学故事里,她看到了同一句宣言:母亲,是我们不想成为的人。

看到这句话,我心中一惊。

不仅在文学故事里,在现实世界中,我也常听到这句话:我不想成为我妈妈那样的人。

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这句话的确切意思,不是在否定我们的母亲,而是在说,我不想过妈妈那样的人生,我想活得不一样。

文学中的女儿或许能做到,现实中的女儿却总是难以超越。

课程的第一期讲到的作家是法国的安妮埃尔诺。

她的妈妈日夜辛苦劳作,将她从小镇送到了大城市读大学,后来嫁给了有钱人,从此实现了阶层跃迁。

不过,安妮在一本书里写到:对我来说,我越是朝着母亲希望的方向上升,我就越看不起我的母亲,我觉得她比起我同学的母亲来说太土了,行为也很粗鲁,每次看到她把酒瓶子夹在两腿中间起瓶盖时,我都很难堪。

我从母亲的血液中继承的那些东西,成了我最唾弃的品质。

看到这段话时,我想多年前在一个演讲活动的现场,有一个讲者讲她在中年时期去学演讲,搞销售做微商,都是为了她的女儿。

因为,随着女儿的长大,她发现孩子开始嫌弃她土,嫌弃她只会做饭做家务,没有别人的妈妈时尚有能力。

当时,我听到这些的时候,只简单地认为这是一个设计过的演讲剧本而已。

而今回想起来,那个妈妈在台上热泪盈眶地讲因女儿的嫌弃而奋力转变的过程,一定心如刀割。

“我为她牺牲了我的一切,她却说我土”。

多年前一个母亲心碎的声音,在安妮埃尔诺的文字中又回荡在耳边。

在电影《孤味》中,也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叫林秀英。

秀英的老公陈伯昌是个浪荡子,常年不着家。

回家时就是跟老婆要钱,陈伯昌后来提出和林离婚,林没有同意,陈不告而别,完全不管一家大小。

秀英独自一人靠着在街边炸虾卷拉扯大三个女儿。

林秀英自结婚有女儿起,就再也没有休息过,一生勤劳辛苦,靠着双手将街边摊做成了大餐厅。

好在三个女儿也很有出息。

大女儿婉青是个国际舞者,二女儿婉俞在台北当整型医生,三女儿继承了林秀英的餐厅。

20多年过去了,陈伯昌再次出现时,是他的遗体。

母女4人面对这个消失的家庭成员想起了许多过去的事。

当一个失职男性“回”到家里时,母女4人之间开始涌动起各自的恩怨。

林秀英一生都在等待着丈夫回家,一生都在为女儿付出。

丈夫直到死才“回来”。

三个女儿在言语间也对母亲有一些抱怨。

大女儿说母亲对什么事都不放手,让人压力大,二女儿说,因为自己读书成绩好,妈妈总是拿她当炫耀的工具,三女儿怪母亲控制她,说母亲不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

令林秀英无比伤心的是,三个女儿对二十多年不管家的爸爸竟很有感情,希望把爸爸风光“接回家”安放。

但是对这个一生为女儿奔波的妈妈,却有诸多不满。

不光不满,还有种种背叛行为。

大女儿跟她爸爸一样感情丰富,结婚后屡屡出轨。

从小读书好的二女儿说,母亲本以她为荣,她说她读医学院做医生并不开心。

妈妈把餐厅都送给了三女儿,但三女儿一样不满母亲的为她好的“控制”。

所有的情节加在一起,又发出了那句 振聋发聩的宣言:母亲是我们不想成为的人。

然而,在电影中,有一个很神奇的安排。

二女儿婉瑜自己几次说读医学院并不是她的志向,只是因为妈妈希望她读这个。

但是,她又一次次地要求自己的女儿小澄去上留学培训班。

婉瑜数次交待小澄要好好地读书,去上托福辅导班,然后出国留学。

但小澄说,她并不是想去外国读书。

看,二女儿对母亲安排她走的那条路并不是多开心幸福,但是,当她自己是别人的母亲时,又走了自己母亲的老路。

这是多么残酷的一种循环。

电影的最后,似乎完成了一个大和解。

林秀英与死去的丈夫和解,和过去执着的自己和解。

女儿们在安排葬礼守七的期间和母亲的情感割裂似乎也得到了和解。

她们质疑母亲,理解母亲,背叛母亲,成为母亲,也原谅母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就是需要安排这样的结局吧。

它需要以艺术的方式,让我们看到艰难生活另一面的可能性。

在蒋方舟课程中,有一个女作家始终都没有原谅母亲。

她就张爱玲。

她的人生事迹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而她的孤独以及她和母亲的恩怨,也许无人能懂。

也许,现实的残酷之处就是,所有说过不想成为母亲那样的人的女儿,最终都活成了母亲。

包括我自己。

在电影《孤味》中,母亲林秀英最喜欢唱的一首歌中有一句歌词这样说:清风拂面,泪珠滴落。

当女儿们开始成为母亲时,就是这般心境吧。

《孤味》短评

一🌟给外婆最后终于放弃犯贱到处当圣母拯救别人 放过自己(虽然还是娇妻 要幻觉老公陪😓)留灵堂给陈蔡一家人了;但是看的过程真的很想吐又很愤怒 外婆和她老公 确实是她自己犯贱偷自己老爹资产养外人却被背刺 但是辛辛苦苦养大的仨女儿 反而不如一个20多年都不在场、在场也只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陈”姓爸爸重要?什么白眼狼啊 不愧是陈家人 姓林的哪里和你们是一家人啊 姓蔡的才是 亲爹死了都要被这三个陈姓伥鬼联合外人吸血;“就是因为妈那么凶巴巴 蔡阿姨才只能偷偷来看爸 ”“蔡阿姨对阿爸是真心的 同样是女人的心情 你不能了解么” 一些离谱台词 又无知又狗血 21世纪20年代还能看到这么离谱的狗血白莲花登堂入室剧情是我罪孽深重😢

6分钟前
  • .
  • 很差

没有经历过破四旧的港台,其实保留了比大陆更多的封建残余和糟粕,总是给人一种表面开放内里传统的感觉。这样的故事放在大陆,绝对会被骂三观不正,替男人开脱。虽然是与自己和解的主题,但终究还是女性的自我开解罢了,原谅我没看出这部电影的亮点,可能贵在真实吧,小女儿这种被一方抚养大反而更亲不负责任的另一方的,真的不少见。(蔡女士这个演员怎么回事,笑比哭还可怕)

10分钟前
  • 🐠
  • 还行

台湾人在家庭题材的电影把握上好像还是比内地导演要好不少。不算复杂的故事,但是一家人的牵绊、爱,都让我看得又哭又笑。台南的风土人情,居然让我找到一点自己童年的影子。

13分钟前
  • YaNagiR
  • 力荐

这是日本电影吧?我愿称之为台湾是枝裕和。可以清晰看到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影响,上一代的问题是怎样在下一代中延续。一哭一笑一首歌,一切尽在不言。最让我动容的是林小姐,支撑她打拼一世的或许只是那一股怨气,但她最怀念的,恐怕还是当初一穷二白的那段日子吧。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解决,但总是有太多问题无法解决,所以或许真正应该做的,是放下。

18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什么三观,这男的凭什么让一群女人围着反思人生?

20分钟前
  • Lily
  • 很差

一如短片一首出現了三遍的《孤味》貫穿始終,不過相較於短片更加形而上地刻畫“孤獨的味道”,長片更加側重於訴說的是女人們,加入了更多生活化的細節之後,故事落了地有了更加強烈的呼吸感,但是回憶部分的戲份破壞了言外的留白空間,消解了電影本有的幾分《飲食男女》味道,可惜了。陳淑芳比短片演得又更好很多,不是只有大女人和小女人的強勢和脆弱,更有不屈與無力、不甘與釋然,她歲月滄桑的臉上,盡為女、為妻、為母、為阿嬤、為女人的故事。

24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三流電視劇劇本,開頭tone還不錯,怎知越跑越歪,也就演員表演能看一看了

26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于母亲哀怨声中长大成了另一个缺席的父亲,留在老人身边难以独立却又要经受其他不负责任亲人的责备,想将女儿送离身边去争取自己从未有过的自由;最会收买女人心,一招软糖用到尽,菜刀抓奸代付房费,佛道相争适合田调,堤坝上下遥望送殡,离婚签名再无亏欠,“清风目屎珠涙滴,花开花谢拢有味~”亲切熟悉道不尽的闽南家族破事儿,好看

30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人物写得太真了,感觉像看身边的人。父亲那样的男人——搞砸了一切跑了,从不回来道歉弥补,却四处诉说自己的愧疚,吸引别人的同情和爱。小女儿那样的孩子——理所应当地享受生养自己的母亲的付出,却对只是小时候给过自己一块糖的父亲念念不忘,倒反过头来埋怨母亲。犯错的、缺席的人一蹬腿走了,无辜的人要用尽全力才能走出来。

32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家是枷锁,而爱不是。希望所有的女性都能活成爸爸。

33分钟前
  • 我对你的无语简直能沉默整个宇宙
  • 推荐

2020最好看的臺片。

36分钟前
  • sacrifice 生贄
  • 推荐

啊…太舒服了,丝毫看不出是新导演的作品,台湾导演对这种家庭题材以及笑中带泪的调度简直是信手拈来,至少是彻底治愈了最近很郁闷的我。陈淑芳和谢盈萱自然、真诚、内敛精准的演出就算在加入内地电影的金马奖也肯定是具竞争力的,徐若瑄和丁宁受角色限制但也都可圈可点。我要再看一次。

41分钟前
  • 尚未
  • 推荐

大有李安之遗风,精准抓住了家庭片的内核,后劲很大,这两年台湾电影总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有人说,家庭矛盾是无解的,走向和解不过是自我安慰,生老病死,聚散离合才是常态,代际之间和同代之间需要通过不断的让步与磨合,才能化解血缘关系里根深蒂固的隔阂。金马影后的演技真好,观感犹如《花椒之味》+《饮食男女》+《海街日记》。

44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守了二十年名存实亡的婚姻,切不断妻对夫的哀怨情仇;缺席了二十年的父亲,砍不断女儿对父亲的感情;过继出去的女儿,心里的惦念也不曾断过。辜负了的,被辜负了的,切得掉的,砍不断的,缘分到了抑或是缘分尽了,守得住的抑或守不住的,随着尘归尘,土归土,与其原谅不如放下,一直提着的,不如放下。放下,不是为了原谅别人,而是为了原谅自己。放下,不是为了放过别人,而是为了放过自己……

49分钟前
  • 忘川
  • 力荐

不太行

51分钟前
  • feifeiRun
  • 较差

所有的困境都围绕着家族父亲兄弟、家庭丈夫。男人死了还在支配着活着的女性,结尾的和解有种乐观的一厢情愿,但是不和解还能怎样呢日子还要继续,东亚女性真的好难自洽

52分钟前
  • Fran
  • 推荐

有种台湾版《娘道》的感觉,不要再赞扬这种传统“妇道”了!

53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还行

《孤味》30分钟电视剧版比电影好看,小三是另一位演员方文琳演的(电影版是丁宁),其故事聚焦在正宫如何与小三自处,以及如何从彼此的口中窥探已逝丈夫的记忆拼贴,但没有好笑的笑梗(没有船员一号丶二号风流韵事跟道士与诵经团斗法等搞笑片段),甚是可惜!电影看完的感想:好想吃虾卷。XD

58分钟前
  • 摇 滚 泡 沫
  • 还行

3.5 眼淚、分數都給淑芳阿姨!明天就是金馬獎了,淑芳阿姨不得獎真的說不過去呀,最佳女主角、女配角一起奪下吧!今年的金馬獎強片都有共同的缺點就是頭重腳輕,不過能在這些電影裡聽到滿滿的台語甚是幸福。想知道更多蔡阿姨和老年陳桑的故事,雖然主角不在於姐妹情,仍想知道更多關於謝盈萱飾演的大姐的細節,但是強行洗白渣男真的看得好惱火啊。

59分钟前
  • 水原吸管
  • 还行

我们伟大可爱的亚洲女性啊。

60分钟前
  • waking王小心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