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角大王“周而复死”,其实是一种巧妙的双关。
其一,是故事主角本身要面对的几次生死考验,无论意外的还是刻意的。
其二,“死”字本身还有“固守”的意思。
《论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并不是说早上获得了“道”,晚上死了也甘心,这样的“道”并不是儒家的“道”。
儒家的“道”是从“闻其道”开始,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都要不断地去“固守”,去“承担”,是一次次摔倒后的重来,是永不轻言放弃。
只有“死心塌地”、“痴心不改”,才是真正的“死”。
2014年王小明导演写完《周而复死》稿子的时候,正好是他自己的38岁。
没有谁会料想到,之后的种种曲折,直到2019年才拿到上影资格。
更没有谁想到,2020年初的一场疫情,这个故事要等到2020年的年尾才能上影。
这世界有太多的意外,就连生命的诞生也是源自一个意外。
这世界,本质上是一个个意外的集合体。
而人,却是最不喜欢意外的生物,这是其吊诡的地方。
人期望的是可预期,是如期而来,如愿而来。
这大概是人和这个世界最需要好好沟通的部分。
而这六年,是王小明自己“固守”的六年,是他自己“承担”的六年,是他自己反反复复“死”在其中的六年。
在我看来,王小明恰好是用自己的六年在经验着《周而复死》的故事,这种经验的本身,其实比荧屏上的《周而复死》还动人,因为这个故事就在我们的身边,这个故事可以是我,也可能是你。
人到中年,才会对自己的渺小领会越来越深刻,才会渐渐把比天还高的心慢慢放下云端,才会脚踏泥土。
影片的主人公因为一次意外,由城市而重新回到农村,由喧嚣再次置身宁谧。
回归“简单”,离“本真”也就近了,这大概是王小明想告诉我们的东西。
我们一直生活在一堆的关系之中,这些千丝万缕的关系,构成了我们的一生。
我们生在这里,也将死在这里。
我们是孩子、是父亲母亲、是丈夫和妻子、是领导和下属、是亲戚和邻居,或者、是暂不相干的路人。
我们蝇营狗苟、不停梳理现实生活的鸡零狗碎,闭上眼睛,依然要面对未来的拷问。
这种彷徨和困惑,是焦虑的源头。
出路在哪里?
这是《周而复死》提出的问题,同样也是我们的问题。
故事的主角是个画家,芸芸众生中,尚未成名的那种。
唐朝诗人罗隐科举落榜后回家,给旧相识写了首诗,其中有“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一句。
这位画家,内心大概也处于“可能俱是不如人”的落拓与彷徨之中。
如何去解构和慰藉这种焦虑心,考验的是集导演和编剧一身的王小明的功力。
王小明告诉我,导演的工作是讲故事,有时候是倾尽一生去讲好一个故事。
怎么样的故事才算好?
很遗憾,似乎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好”对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这是最为难的部分。
所幸,还是能找到一些可以共通的点,比如“真诚”,比如“动人”。
有时候如同窥见一幅画那样,未必意象全然入我心,却也能生出“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感慨。
讲故事其实不仅仅是要把演员和初始设定放进去,再去观察和调整故事里要素的发展,寻找其中合理性的输出。
讲故事是要把自己也放到故事里,让自己在故事里煎熬,直到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而观众需要的是身临其境,是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在屏幕之外,却又真真切切感受到置身其中。
王小明在《周而复死》里构建了两个世界。
物质的和精神的,世俗的和桃源式的。
让故事在两个世界里穿行,镜头不停切换,见证简单和复杂,友谊和背叛,脆弱与坚强。
故事里的中医可能是另外一个看点,这是王小明自己的热爱。
人对于自己的热爱,难免偏心,老实说,我还挺喜欢这样的偏心。
看《周而复死》,听王小明聊电影,让我忽然想起大学毕业的时候,朋友送的一首短诗:“把背影投向天空/在开满鲜花和尘土的七月/伐竹无法相送。
”这里面的怅惘之意,我终身难忘。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一些可能性。
这些可能性,也许就是一生的固守和承担。
《周而复死》其实就是王小明自己的故事,请各位给梦想多一些时间和机会。
和周立波名字一字之差的无名画家周立言,意外“死亡”。
生前百般求索而不得的功名利禄,死后接踵而至,自己却浑然不知。
历经波折,“死”而复生,却发现人间已然不值得……一个很黑色幽默的故事,虽不新奇,却很真实。
能有幸走过2020的人谁不感叹现实才是最好的编剧,因此才有了这人间的一切光怪陆离。
看得出来这本来不是一部针对大银幕而拍的电影,因此很难将其归类为某种类型商业片:有黑色幽默但不是喜剧,有犯罪但不是惊悚,有爱情但不是文艺。
想要在某一方面得到充分满足的观众可能会有些失望。
但如果能够撇开电影的纯娱乐功能,而从电影人与观众的之间的交流与共情角度来看,《周而复死》还是触及到了一些边界,可以感受到导演很诚挚的表达。
无论是画家本身还是他的经纪人、抑或是乡村女教师以及由遗孀变成的前妻,每个人物身上都饱含导演自己对社会、人情以及生命的观察和思考。
仅此而言,能做到真实的表达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片中不乏一些有趣的细节。
画家失忆流落乡村的一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从前武侠片的桥段,只不过换成现代的装束、投射现代的故事,倒也不乏是一种有趣的喜剧化尝试。
大牛的演员是个亮点,天生喜感的长相,加上内敛的戏剧化表演,走喜剧路线应该很有前途。
不同于大多数独立电影,《周而复死》的故事及人物走向最终还是温情的,也许这是为了满足大银幕公映的需求,但何尝不是导演对生活的认识和期许。
正如他在映后与观众的对谈中所说,“现实很残酷,但是真让你为了几百万去杀一个人,大多数人还是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人性不仅仅只有黑暗一面,生活总还有希望。
虽周而复死,但死而向生。
影片开头第一句:我挖了个坑,是用来埋自己的,就吸引住了我。
确实一开头就引起了我的悬念。
我觉得影片里的周立言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追逐梦想的纯粹,虽然在前期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是他仍能继续拼搏奋斗,这就给了很多心中有梦的人一个最好的榜样。
这是导演的心声,想为梦想拼搏的单纯。
还有立言与大牛的对话,说自己就算回忆起之前的事也不想回去,而想留在小雨大牛身边,我相信这是所有心中纯粹、美好的人的选择,没有世俗与繁杂,只有真诚与纯粹,我们都想有这样的世界,也在努力创造这样的环境。
这部片反映了导演和许多有梦想有纯真追求的人的心声,相信会引起你们的共鸣的。
一部把文化圈炒作写穿了的好影片,太多的手艺人就跟周立言一样,默默无闻坚持自己的手艺,结果却是换来生活都困难的现状,而市场上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包装的工业文化品充斥市场,让幕后老板赚的盘满钵满。
越是真实简单,越是默默无闻,越是会讲故事,越是被人追捧。
把自己的喜好变成事业,往往逃不脱现实的残酷,有人并不欣赏你所做的,而只是想不择手段榨干你的所有,跟文化圈里玩了那么多年的我从电影看到了现实。
有些人活着,却是台别人的机器,有些人死了,却过的更自由自在了,选择生还是死,确实是个问题[偷笑][偷笑]部影片确实拍的太过真实了。
2020年12月20日 冬至前日华侨城A口华夏艺术中心蓝厅2排已很久未写过影评。
一是深知语言组织能力欠缺,二是表达与记录太费时。
然非常有幸参加参加观影交流会,并歪打正着领到导演自费的赠票,即是应诺也为感谢,特此发文记录(文字整理匆忙请读者见谅)。
影中主角是为画家,画家人设不是才华横溢平步青云就是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从画家的出场的些许吊儿郎当看是属于后者——画廊微点头数售价几个零;停车被卡在中间不上不下与人物当前处境之窘态毕现,欢乐中又透露丝悲哀,无形中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形象很生动表达得很立体。
喜欢开头制造的悬疑,代入观众:房间门上挂着的照片,照片中的两人却并未同时出现。
不仅令人思考是现实还是回忆?
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
一方面暗喻了夫妻之间的疏离,另一方面也是后面的妻子变心与决心的暗示和接承。
(开头画画的场景,冰箱里半瓶冻结冰的水,桌上剩块边的披萨——引出和后面剧情推动的画画,接近完整的披萨)真正打动我的是剧中的拍摄场地和背景音乐。
生于农村,对邻里关系,生活状态虽谈不上感同身受但有产生共鸣。
开头BGM跟画家身份也挺相符,有段旋律开车和结尾都出现过,对主角的心态反映也算承前启后。
故事的发展剧情的安排人物的冲突不是那么的顺畅,转折起伏略牵强。
看得出来导演是有意安排了部分反转去制造戏剧化的黑色幽默,以揭露世事无常(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但有些为了反转而反转,看得思绪飘得一上一下的,波澜起伏得莫名其妙。
比如开始以为画家失忆是装的最终会回去夺回一切会想和小雨在一起一同回去(穷怕过就易走极端,机会要有了失去就想夺回来);比如下杀决心的会是凯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还:如汝妻子吾养之); 比如妻子会重温旧情(人都是贪心想得到新的又不想失去现有的还有彼此的孩子); 又比如警察没详细严明死者身份; 重遇没冲突还一桌吃饭;村内没人问过那谁身世还群赶黑手;小雨对教师前后态度等。
就本该一条道走到黑时,却活生生杀出一条岔路。
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
导致剧情给人感觉荒诞,非常人思维,(就如同一开场的该导演所为:一般导演就留观众先欣赏等交流环节再回来互动,却看影片开始直接一屁股找个位坐下来了。
)就很迷种种即不符人之常情又在意料之中的剧情,以至于整体感觉差强人意:起得太高,收得太急。
浪不是太大就是风太小。
身为观众滋生一丝丝被嘲弄的不悦。。。
要得太多抓得不牢。
可能这就是外行看热闹吧,对于我这种看不懂拍摄手法等专业领悟,看的就是故事,对故事情节要求自然而然高了些。
周而复死(始),之前看过个电影叫Still Alice(依然爱丽丝)。
经历了变化或变故在之后的你还是当初的那个你吗?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不多说了。
一个电影能够让观众代入其中,全程无尿点坚持看完了。
并能在看完后引起思考,打动情绪,转换成记忆或记录。
就是一个好电影。
以上———————分割线———————以下为部分观众问题或导演回答记录:最开始的海报以及预告片先入为主让群众以为恐怖片。
这个恐怖是在于为了排期,导演并一场场跟观众解释并不是恐怖片。
(我的题外话:恐怖的是人性,与恐惧抵抗的还有人间温情)狗之死:导演:象征灵魂;观众:和凯子友谊的死亡。
拍摄地:宜兴内行提问长镜头/导演:仓促 以后会有完善电影的制作只用时21天观众提问:有没有另外的比较的结局,对不起我忘了导演咋回答了。。。
迎合商业片不得不裁减,但保留思想和坚持 ——————二次分割线——————彩蛋:王小明导演在筹备新作:《压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鼓励
先说电影剧情吧。
潦倒困境中的画家因为一次乌龙事件意外失忆,在一个小山村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而意想不到的事自己出事之前画的画却意外走红而深受好评,当他回到城市想找回自己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成为了被利益和地位所裹挟的一颗钉子,原来身边的人纷纷离他而去,他再也找不回原来的自己。
最后他发现其实自己要的并不是眼前的名和利,而是恬静的生活和体贴的亲人。
这是一部找寻自我的电影,导演让我们观众从画家的奇幻经历中窥探到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的焦虑,以及远离尘嚣背后需要付出的代价。
或许这部电影就是要让观众有这样一种感觉,即:住在豪宅中的人即使天天锦衣玉食,但一定没有住在农家小院中吃着烧鸡的人幸福,这或许就是一种属于现代都市人的悲哀。
关于电影的优缺点。
优点是这个故事不落俗套,数次反转,而在最后还能让观众们思考。
同时故事中的几个主角演技都没拉垮,特别是主角在失忆的那段时间把一个有点癫狂的角色拿捏的很到位。
缺点可能是准备或者拍摄周期不足,有些线没有展开,有些线跳的太快。
还有可能是要上院线的原因,对社会的批判性不够。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及格的院线电影,希望导演下一部电影能更快和观众们见面,我个人非常期待。
看了王小明的院线处女作点映,电影完成度还不错,特别是前面一段的叙事,体现了电影的魅力,在剧情的设计上,王小明对戏剧的构建还是很老道,剧情围侥“画家死了,作品升值”这个理进行构思和延伸,虽然整个作品有些缺点,但电影是耐看的。
王小明电影精神是超赞的,毕业艰难为电影而战,但愿这部作品仅仅是开始,未来他的电影之梦越来越光彩!
周而复死,是一部有诚意也有深度的电影。
四十岁,男人的一道坎。
周立言,和其他画家一样,想成名,然而现实是画五百一幅,只能挂画展的厕所里。
四十岁,黄帝内经,说男人肾气开始衰退。
落魄的人生,要么认命,要么改命。
人死了,画成了绝品,于是他被设计成了大师,画炒火了。
就像凡高,这是多少画家的梦想。
一个轮回开始,失忆的画家,成了另一个世界的那谁,那谁,无名无姓。
那谁和那狗,那羊,那群孩子一样,脱光了,赤条条,不再被信用债务追,不再被妻子亲人依靠,他的新生本来可以继续。
然而爱他的小雨还是为他不惜一切找到了原来的身份。
大师,别墅,粉丝,财富,一切辉煌的光影下,妻子孩子是别人的,房子名气也不过是孔方手上的棋子。
正如我们每个人无论生,甚至是死,都无法真正轮回。
于是,电影在第三幕开始要杀死复活的周立言。
前妻和好哥们,一个代表爱情,一个代表友情,联手要置死他。
代表利益链的最高端,孔方,无所不用手段,活埋他。
周立言名气有多大,死像就有多惨。
当一个人重新审视名利于自己的关系,却发现,世界对自己生命的珍视,还不如一条狗。
一条狗最无辜地死去,周立言开始了为自己真正地活着,设计了一场彻底的死亡计划。
有些电影是就着爆米花呵呵一笑的。
有些电影,是要用一杯茶用心慢品的。
周而复死,属于后者。
每个人都可以品出自己的味道。
正好是四十岁的年纪,正好是不出名,作品卖白菜价的那个周立言,我,读出来一种欣慰。
四十岁,经历生死,也可以在肾衰的年纪,来一次咸鱼翻盘。
适合疫情期间,拉片的故事。
电影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有瑕疵。
不过瑕不掩瑜。
今天去华谊影城望京店看了,剧情不错!
吸引人!
都市焦虑、金钱诱惑、田园梦想、人性拷问、良知回归都有了!
想打四星的,听说是小成本,加一星,为追求梦想的电影人点赞!
今天去华谊影城望京店看了,剧情不错!
吸引人!
都市焦虑、金钱诱惑、田园梦想、人性拷问、良知回归都有了!
想打四星的,听说是小成本,加一星,为追求梦想的电影人点赞!
真没想到,我的广东老乡兼同学王小明导演执导的电影《周而复死》能够吸引我从头到尾地看完。
很可以喔小明,最起码,挑剔如我也觉得这电影拍得很有点意思剧情铺展有一波三折,有环环相扣,画家周立言从死到生,又从生想去死,人间百态百味如浮世绘一样深刻展现。
从角色人设与立意来看,紧贴当下社会人性百态,看着画家周立言身边的妻子与他的朋友那些个各种各样的匪夷所思行为,作为一个观众,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其实每个人的身边或多或小都会有这样的事发生,都会遇见类似周立言和他身边的朋友、前妻那样的人。
王小明导演是深谙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艺术地提炼典型故事这个门道的。
他用略带荒诞和黑色幽默的手法为“生与死这个命题注入社会意义。
由此,我看到了小明内在的底蕴与功力。
小明是个憨厚又温文的导演,和他聊天总是声慢而有条理,他幽默淳厚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对电影无比执着和热诚的心,《周而复死》从剧本创作到拍摄成片,辗转准备了好几年,各种艰难,各种大费周折,各种遭到怠慢…….。
但小明从不言弃,也从不妄自菲薄,总是各种拼尽全力,终于等来了这部电影的问世。
尽管,《周而复死》是小成本的制作,但电影所呈现的质感相当不错。
用画面叙事的技巧还是很流畅。
另外,戏里所有的演员虽然都名不经传,但小明指导有方,角色表演蛮到位的呢。
龙其扮演夏小雨的吴一含,很有潜质。
As for,这部电影有没有缺点?
肯定有的,世上任何一部电影都会有。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有时候,电影里的优点也是缺点,而缺点也正是优点。
《周而复死》,优点与缺点并存,也是小明为此付出的心血所在。
加油吧小明,带着你对电影的热爱,你的作品将会越来越好………PS:这电影院线上映之后,网络也在播出,想看的朋友可以点击播放。
很不错的小成本电影。
电影看了,很不错的黑色幽默。最打动我的镜头是后面狗死了周立言抱着狗的时候,可以看出主人公心中的梦想随着狗的去世,也结束了。结尾的那句话“有钱,好说”太点题了。作为小成本电影已经不错了。
徐闻是个好地方,不仅是盛产菠萝香蕉,还出了这样一个相声演员、导演王小明。影片里虽然不再有《一路向北》中穿插的雷州方言,而淡化了具体的城市色彩,但依然夹杂着淳朴、浓郁的乡土情怀、人情世故。
近期,有幸参加了王小明导演执导的最新电影《周而复死》映后见面会,深有感触。影片内容很现实,纯粹,温暖,感人的电影,既讽刺了当下社会的丑陋现象,又歌颂了人性本质的真善美。在这个浮华的世界,我们不禁反问自己:人,到底是应该追求金钱、名利和欲望?还是选择做最本真的自己?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不同的答案。预祝票房大卖!
感觉有点跳,但是细思可以发现前后有铺垫。
有点意思,又不够有意思。
今年疫情时曾看过一个关于徐闻的视频,感觉那里是那么的美丽、漂亮,想要在有生之年去那里看一看。而这部由徐闻籍导演王小明创作的《周而复死》,虽然没有展示徐闻的乡土生活,但也洋溢着淳朴的乡土情怀,及兄弟情义。
小成本电影的典范,演员选的不错且演技在线,但有些剧情痕迹太重了,四星鼓励下
非常黑色幽默的一部国产喜剧,剧情走向给人意外之喜。幽默中寓意着社会现实和人情冷暖,点赞!很值得观看!
《周而复死》不是恐怖片,不是恐怖片,不是恐怖片!(重要的事要讲三遍)虽然也夹杂着死亡事件,但那是一次意外,或者说是一场象征着男主人公的告别昔日、重新开始的意外,生/死/生,伴随着死/生的依然是兄弟情、爱情这些让人心动的情感。
年度感人之作
王小明导演的院线处女作,这部电影里的一镜到底很厉害。
故事一般般,演员也不太行。这个海报属实离谱。理想化真善美结局嗷。
电影真的是用心在做,从整个剧情和镜头的变化都让人印象深刻。影片中的周立言因为“假死”反而找到了真正想过的生活,他最后关门作画、再次假死、自认以前的画是假画,通过自己的方式报复炒热度的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也告诉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一定要牢记本心,王导的留白式结局更让观众回味无穷。
中年人的焦虑,是这个时代挥之不去的一个印记,无论是生活在都市边缘的小人物,还是已经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常常都被有意无意的被内卷化。《周而复死》在拍摄时(2018年开机)还没有流行“内卷”,但却无意中契合了这个时代的痛点,这点使得在一边看电影时一边感受到类似的心痛。
国产恐怖片比这部电影都好看,我的天啊…画家想要自己的画卖出高价钱,好友提出“死”了就可以。经过一番炒作他的画出名了。画家失忆后和乡村女教师产生了感情。而女教师怕城里人对她感情二次伤害所以经过不经意间的看电视才知道他是曾“死”去的画家……不想写了,二倍速!难看!
整部片子的环节紧扣人心,感觉到时代的无奈,触动地我哭了好几回,哭过之后很轻松,似乎将身体的一些毒素都排出去了。值得推荐!
一开头感觉很不错,有意大利当代一些优秀喜剧的味道,还有走向黑色幽默的开始,然后在被乡村老中医村长救了之后突然变了味道。首尾勉强还算呼应,中间这段剧情太长,变成乡村纯真女孩的爱情,而且并不真的乡村,村长那个鸡汤喊话也太违和了。大牛表演尚可,但也许更适合开心麻花。开头那讽刺艺术界的恰好要挠到痒处的快感就这么给一盆水浇灭了,可惜了。
看到本片的海报时还以为这是一部低成本的恐怖片,还在担心会不会被影片“吓”到。看完才发现这是一部交织着生活的欢乐与泪水的剧情片,有心痛更有心动,尤其是男主人公在乡下“失忆”的那段生活。
非常有诚意的一部作品,其中纯美小山村的宁静和温暖让人久久难忘
喜欢这样的电影。与麦兜表现手法相似,关注平凡人生的人生历程。一死了之是痛快,想活又必须死,这叫纠结。导演轻松地把观众带入到剧情之中,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那个生而可以死,死而可以生的画家,选择是个大学问。